医疗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90647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医疗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疗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给不能用他或她的嘴获得营养物的病人喂食,采用三种喂食方法静脉喂食、使用从鼻子将管子插入到胃部的胃喂食、和从胃瘘进行的肠内喂食。
近年来,由于肠内营养产品的发展和由此而来的应用方法,常常实施借助于经皮内窥镜胃造口术(PEG)的肠内营养管理。根据PEG,胃造口术的操作没有外科胃造口术(gastronomy)的操作那么复杂,因此PEG引起很小的侵入,并且成本远少于外科胃造口术。因而,在西方国家中认为PEG是胃造口术的典范。
根据PEG,在胃造口术之前形成穿过病人的腹壁和胃壁的通孔。在形成通孔之前,将有移动趋势的胃壁暂时固定。因而,通常要对腹壁和胃壁进行缝合。
作为用于这种缝合操作的医疗装置,披露了一种医疗装置(专利文献1),其例如包括缝线插针、与缝线插针平行布置的缝线抓针、可滑动地插入缝线抓针中的管心针和将缝线插针与缝线抓针固定在它们各自的底端上的固定件,且该医疗装置构造成缝线被管心针抓住。
在专利文献1中披露的医疗装置包括(a)具有内部通道的空心缝线插针,缝线插入该内部通道中;(b)空心缝线抓针,其与空心缝线插针平行布置且用来抓住缝线;(c)可滑动地插入缝线抓针中的管心针;和(d)将缝线插针与缝线抓针固定在它们各自的底端上的固定件。该管心针包括由弹性材料构成的环形件,该环形件能存放在缝线抓针的内部通道中,且设置在管心针的尖端上。环形件构造成在从缝线抓针的尖端伸出的同时朝着缝线插针延伸,从而缝线插针的中心轴线或其延伸部分穿过环形件的内部。
根据专利文献1,该医疗装置的使用如下。首先,用缝线插针和缝线抓针刺穿生物体。从缝线抓针的后端将管心针插入缝线抓针中,并且环形件从缝线抓针的尖端伸出。从缝线插针的后端将缝线插入缝线插针中。结果,缝线从缝线插针的尖端暴露出来。在这种情况中,将缝线抓针内的管心针向后移动,以使得缝线被环形件抓住。最后,缝线插针、缝线抓针和管心针整体地从生物体向后移动。因而,缝线的一端从缝线插针侧拉出,其另一端从缝线抓针拉出。
然而,当使用专利文献1中披露的医疗装置时,缝线在缝线抓针的尖端上被环形件捕获,该尖端很锋利。如果当管心针向后移动时,缝线由于过大的力与缝线抓针接触,则该缝线就可能被切断。
此外,利用专利文献1中披露的医疗装置,两个穿刺针应该同时用来刺穿生物体。由于这样,与用一个针刺穿生物体的操作相比,需要更高级的专门技术。
为了保证用该医疗装置将腹壁固定到胃壁,必需执行同样的缝合操作两次,这对病人是一个不利的负担。
为了防止该不利情况,在专利文献2中披露了用于生物体的缝合器具。该生物体缝合器具包括(a)包括内部通道且具有锋利尖端的空心固定针,缝线插入该内部通道中;(b)与空心固定针平行布置的空心外圆筒,其包括内部通道且具有不锋利的尖端,缝线插入该内部通道中;(c)可移动针,其能被选择性地从外圆筒的内部通道中拉出并具有锋利的尖端和缝线牵引工具;和(d)保持器,其将固定针和外圆筒分别平行地保持在它们的位置之一。
根据专利文献2,该生物体缝合器具解决了上述不利情况。首先,用固定针和插入外圆筒中的可移动针刺穿生物体。然后,从外圆筒中拉出可移动针,从外圆筒后端将缝线牵引工具插入外圆筒中,并且圈套器从外圆筒的尖端伸出。从固定针后端将缝线插入固定针中。结果,缝线从固定针的尖端暴露出来。在这种情况中,将外圆筒内的缝线牵引工具向后移动,以使得在由圈套器抓住缝线的同时,通过不锋利的尖端将缝线从外圆筒拉出到生物体的外部。这时,缝线不必穿过锋利部分,从而防止了缝线被切断。
然而,根据专利文献2中披露的生物体缝合器具,由于在抓住缝线的同时,缝线牵引工具穿过外圆筒的内部,所以外圆筒的直径不利地变得很大。此外,即使可移动针是锋利的,但由于可移动针和外圆筒之间的高度不同的影响,刺穿性能可能变坏。
而且,根据专利文献2中披露的生物体缝合器具,需要同时操作两个针,尽管不用这两个针同时刺穿生物体。由于这样,与用一个针刺穿生物体的操作相比,需要更高级的专门技术。
此外,专利文献1中的医疗装置的缝线插针与缝线抓针和专利文献2中用于生物体的缝合器具的固定针是空心针,因此相对于利用非空心针的情况,这些针的刺穿性能趋向于变坏。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No.H4-226643;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No.2003-225240。

发明内容
鉴于这些情形实现了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医疗装置,其能提高对身体表面部分和内部组织进行缝合时的操作性和安全性。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医疗装置,包括(a)缝线插针,其是包括锋利尖端的空心穿刺针,该尖端是非空心的,该缝线插针包括靠近该尖端的侧孔,并且通过将缝线插入该缝线插针的空心部分中来使用该缝线插针;(b)缝线抓针,其是设置在该缝线插针旁边基本上与该缝线插针平行的、且包括锋利尖端的空心穿刺针,该尖端是非空心的,该缝线抓针包括靠近该尖端的侧孔,并且通过将该缝线插入该缝线抓针的空心部分中来使用该缝线抓针;(c)缝线牵引工具,其可滑动地插入该缝线抓针的空心部分中;(d)固定件,用于相对地确定该缝线插针的尖端位置和该缝线抓针的尖端位置;和(e)邻接件,其支撑该缝线插针和该缝线抓针,并紧靠缝合目标。
另外,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对身体表面部分和内部组织进行缝合的医疗装置,包括主体;由该主体支撑的缝线插针,缝线能插入该缝线插针中;和缝线抓针,其被设置成接近该缝线插针,缝线牵引工具能插入该缝线抓针中,其中该缝线抓针包括锋利的尖端和相对于该尖端接近底端侧设置的开口,并且该缝线抓针被构造成,使得该缝线牵引工具能从该开口缩回到该缝线抓针的外部。
在根据本发明的医疗装置中,各个穿刺针的尖端是非空心的,从而能提高针的刺穿性能。每个穿刺针的空心部分通过靠近该尖端的该侧孔或该开口与其外部连通。由于这样,能保证将该缝线和该缝线牵引工具从侧孔朝着预定方向拉出。从而,能保证良好的操作性和安全的缝合操作。另外,由于该缝线插针和该缝线抓针由该邻接件支撑,并且该邻接件紧靠诸如身体表面部分的缝合目标,所以能保证缝合操作。
在根据本发明的医疗装置中,该缝线牵引工具可以包括圈套器,该圈套器具有由可弹性变形的材料形成的尖端,在自由状态中,该圈套器延伸成使得该缝线插针的延伸部分穿过该圈套器的内部,并且在弹性变形的状态中,该圈套器能存放在该缝线抓针的空心部分中。通过如此构造,能稳妥地抓住缝线。因而能保证缝合操作。
在根据本发明的医疗装置中,该邻接件可以支撑基本上彼此平行的该缝线插针和该缝线抓针。通过如此构造,能稳定地进行缝合操作。
在根据本发明的医疗装置中,该固定件可以设置在该缝线抓针上,并且构造成能相对于该缝线抓针的尖端位置将该缝线插针的尖端位置确定到任意位置。通过如此构造,能进一步提高缝合操作期间的操作性。
在根据本发明的医疗装置中,构造成使该缝线移离该邻接件和该固定件的凹槽(notch)可以设置在该邻接件和该固定件中的每一个上。通过如此构造,在该缝线抓针刺穿身体的同时,能保证该缝线移离该邻接件和该固定件。因而,能保证通过简单的操作进行缝合。
在根据本发明的医疗装置中,该缝线插针的侧孔的边缘和该缝线抓针的侧孔的边缘可以被斜切成具有C形表面或R形表面。这能抑制该缝线的断裂。因而,能进一步保证缝合操作。
在根据本发明的医疗装置中,该邻接件能可分离地支撑该缝线插针和该缝线抓针中的至少一个。通过如此构造,能进一步简化缝合操作。
根据本发明的医疗装置还可以包括多个缝线插针,并且该缝线抓针可以被构造成接近所述多个缝线插针中的每一个。这样,当缝合多个位置时,可以不需要移离该缝线插针的操作和使该邻接件旋转的操作。因而,能进一步保证通过简单的操作稳定地缝合所述多个位置。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对身体表面部分和内部组织进行缝合的医疗装置,包括主体;由该主体支撑的缝线插针,缝线能插入该缝线插针中;和缝线抓针,其被设置成接近该缝线插针,缝线牵引工具能插入该缝线抓针中,其中该缝线插针和该缝线抓针中的至少一个可分离地连接到该主体上。
在根据本发明的医疗装置中,该缝线插针和该缝线抓针中的至少一个可分离地连接到该主体上。因而,能保证良好的操作性和稳定的缝合操作。
在根据本发明的医疗装置中,该主体可以包括固定件,其将该缝线插针的尖端和该缝线抓针的尖端中的一个固定到预定位置;和支撑件,其支撑该固定件。通过如此构造,能保证稳定的缝合操作。
在根据本发明的医疗装置中,该主体还可以包括设置在该支撑件的尖端侧上的邻接件,该邻接件紧靠身体表面部分,并支撑该缝线插针和该缝线抓针。通过如此构造,医疗装置能在缝合操作期间在该邻接件处紧靠身体表面部分。这样,能进一步保证稳定的缝合操作。
在根据本发明的医疗装置中,可以将该支撑件构造成支撑该固定件和该邻接件。通过如此构造,能由该支撑件通过该邻接件支撑该缝线插针和该缝线抓针。因而,能进一步保证支撑这些穿刺针和进一步提高医疗装置在使用期间的稳定性。
在根据本发明的医疗装置中,该缝线抓针可以构造成导线也能被插入到该缝线抓针中。通过如此构造,能扩大该医疗装置的应用范围。例如,如果使用导线,就能合适地确定导管插入路线并能安全稳妥地插入导管。此外,如果使用该导线,就能实现在插入该导线的同时缝合身体表面部分和内部组织。由于这样,能在缝合操作之后合适地确定该导管插入路线并能安全稳妥地插入该导管。此外,能减少所述穿刺针在插入该导管之前刺穿身体表面和内部组织的次数,很少发生针侵入到病人的情况,病人的负担较小。因而,能使病人较早地回到普通生活,并减小病人的医疗费用。
在根据本发明的医疗装置中,该导线的外径可以等于或大于0.1mm并等于或小于0.8mm。
在根据本发明的医疗装置中,该固定件可以包括凹槽,该凹槽可使该缝线插针和该缝线抓针中的一个与该主体分离。通过如此构造,能保证该缝线插针或该缝线抓针的连接和分离。
在根据本发明的医疗装置中,该邻接件可以包括凹槽,该凹槽使该缝线插针和该缝线抓针中的一个可从该主体分离。通过如此构造,能简单且稳妥地进行该缝线插针和该缝线抓针的连接和分离。
在根据本发明的医疗装置中,该缝线插针和该缝线抓针可以构造成能彼此独立地穿刺。通过如此构造,能单独地操作所述两个穿刺针,而不会由两个穿刺针同时穿刺或不会同时操作两个穿刺针。因而,能保证良好的操作性和安全的操作。另外,能减轻病人的压力并能缩短操作时间。因而,能在用缝线缝合身体表面部分和内部组织时提高操作性和安全性。
在根据本发明的医疗装置中,在该缝线插针和该缝线抓针进行穿刺并且该主体紧靠身体表面部分的同时,能独立地移离该缝线插针。通过如此构造,在该缝线抓针抓住该缝线时能移离该缝线插针。因而,能通过一系列的操作缝合多个位置。
在根据本发明的医疗装置中,该主体可以绕着被用作转轴的该缝线抓针旋转。通过如此构造,能保证缝合多个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医疗装置包括多个缝线插针,并且能将该缝线抓针设置成接近所述多个缝线插针中的每一个。通过如此构造,在缝合多个位置时,可以不需要单独移离该缝线插针的操作和使该主体旋转的操作。因而,能进一步保证通过简单的操作来缝合所述多个位置。
这些组成部件的任意组合以及本发明在方法和装置等等之间的表达方式的变化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也是有效的。
例如,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使用医疗装置的缝合方法,该方法包括下列步骤(i)将缝线抓针刺入到身体表面部分和内部组织中;(ii)将缝线牵引工具插入该缝线抓针的空心部分中,并且将该缝线牵引工具缩回到该缝线抓针的外部;(iii)将缝线插针刺入到身体表面部分和内部组织中;(iv)将缝线插入该缝线插针的空心部分中,并且将该缝线拉出到该缝线插针的外部;
(v)用缩回到该缝线抓针外部的该缝线牵引下具抓住该拉出的缝线;(vi)在该缝线牵引工具抓住该缝线的同时拉动该缝线牵引工具,将该缝线引向该缝线抓针,并且将该缝线保持在该缝线抓针附近;以及(vii)在将该缝线保持在该缝线抓针附近的同时,将该缝线以及该缝线抓针拉出到身体表面部分和内部组织的外部。
根据本发明的缝合方法,能保证通过简单的操作缝合身体表面部分和内部组织。
在该缝合方法中,在步骤(vii)中使该缝线牵引工具缩回到外部之后,能拉出该缝线抓针。
根据本发明的缝合方法可以包括下列步骤,在将该缝线保持在该缝线抓针附近的步骤之后,在缝线抓针刺穿身体表面部分和内部组织时,拉出缝线插入针,然后使该主体绕着被用作轴的该缝线抓针旋转。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缝合方法可以包括下列步骤,在使该主体旋转的步骤之后,再次将该缝线插针刺入身体表面部分和内部组织中。
通过这么做,在该缝线抓针用作转轴的情况下,该缝线插针能刺穿多个同心位置。因而,能保证缝合多个位置。由于多个计划缝合位置的缝合彼此分离,直到插入该导管为止,所以还能减少所述穿刺针刺穿目标位置的次数。


从下面的优选实施例和附图中,能容易地看出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
图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医疗装置的剖视前视图;图2a是表示根据该实施例的医疗装置的缝线抓针的构造的剖视前视图;图2b是表示根据该实施例的医疗装置的缝线牵引工具的构造的剖视图;图2c是表示图2a和2b的组合构造的剖视前视图;图3是根据该实施例的医疗装置的缝线插针的剖视前视图;图4是根据该实施例的医疗装置的缝线抓针的尖端的剖视前视图;图5是表示根据该实施例的医疗装置的邻接件的前视图和俯视图;图6是使用该实施例的医疗装置的程序的示意图;图7是剖视前视图,表示使用根据图6中所示实施例的医疗装置的方法的步骤1;图8是剖视前视图,表示使用根据图6中所示实施例的医疗装置的方法的步骤2;图9是剖视前视图,表示使用根据图6中所示实施例的医疗装置的方法的步骤3;图10是剖视前视图,表示使用根据图6中所示实施例的医疗装置的方法的步骤4;图11是剖视前视图,表示使用根据图6中所示实施例的医疗装置的方法的步骤5;图12是剖视前视图,表示使用根据图6中所示实施例的医疗装置的方法的步骤6;图13是剖视前视图,表示使用根据图6中所示实施例的医疗装置的方法的步骤7;图14是剖视前视图,表示使用根据图6中所示实施例的医疗装置的方法的步骤8;图15是剖视前视图,表示使用根据图6中所示实施例的医疗装置的方法的步骤9;图16是剖视前视图,表示使用根据图6中所示实施例的医疗装置的方法的步骤10;图17是透视图,表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医疗装置的构造;图18是前视图,表示根据该实施例的医疗装置的主体的构造;图19表示根据该实施例的医疗装置的缝线插针的前视图和剖视图;图20表示根据该实施例的医疗装置的缝线抓针的前视图和剖视图;图21是前视图,表示根据该实施例的医疗装置的缝线牵引工具;图22是剖视前视图,表示一种状态,其中根据该实施例的医疗装置的邻接件紧靠腹壁,并且缝线抓针垂直地刺穿腹壁;图23是剖视前视图,表示一种状态,其中根据该实施例的医疗装置的缝线牵引工具插入到缝线抓针中;图24是剖视前视图,表示一种状态,其中缝线插针插入到根据该实施例的医疗装置的缝线牵引工具的环形部的内部;
图25是剖视前视图,表示一种状态,其中缝线从根据该实施例的医疗装置的缝线插针的尖端伸出;图26是剖视前视图,表示一种状态,其中根据该实施例的医疗装置的缝线插针被拉出;图27是剖视前视图,表示一种状态,其中主体绕着缝线插针旋转大约180度,该缝线插针作为根据该实施例的医疗装置的转轴;图28是剖视前视图,表示一种状态,其中根据该实施例的医疗装置的缝线插针再次刺穿身体,并且缝线插入针中;图29是剖视前视图,表示一种状态,其中根据该实施例的医疗装置的缝线牵引工具缩回,并且缝线被环形部抓住;图30是剖视前视图,表示插入根据该实施例的医疗装置的导线的状态;图31是剖视前视图,表示一种状态,其中从根据该实施例的医疗装置的缝线插针刺穿的两个位置处插入的缝线从腹壁进入胃壁,并且从缝线抓针刺穿身体的位置伸出;图32是透视图,表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医疗装置的构造;图33是前视图,表示根据该实施例的医疗装置的主体的构造;图34表示根据该实施例的医疗装置的缝线插针的前视图和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在下文中描述的医疗装置是用来对身体表面部分和内部组织进行缝合的医学处理的缝线固定工具。该医疗缝线固定工具特别用来将腹壁固定到胃壁以便于在经皮内窥镜胃造口术中的导管插入,经皮内窥镜胃造口术例如为了供给营养补充物或排出体液而实施。在图1到5和图7到34中,每张纸的上侧是缝线的底端(后端)侧,每张纸的下侧是缝线的尖端侧。
(第一实施例)图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医疗装置的构造的剖视图。图1中所示的医疗装置包括缝线抓针701、引导材料706、固定件708、缝线牵引工具710、缝线插针715和邻接件722。该医疗装置例如能用作腹壁到胃壁的固定工具。
图2a到2c表示缝线抓针701的构造和穿刺针701的外围部件的构造。图2a是剖视图,表示缝线抓针701与引导材料706和固定件708结合的状态。图2b是剖视图,表示缝线牵引工具710的构造。图2c是剖视图,表示将图2a和2b结合起来的状态。
如图2a到2c中所示,缝线牵引工具710的杆711和圈套器712构造成能存放在缝线抓针701的空心部分703中。通过允许滑动材料713沿着引导材料706滑动,缝线牵引工具710在空心部分703内可滑动地移动,能将设置在缝线牵引工具710尖端上的圈套器712从缝线抓针701的侧孔704拉出到空心部分703的外部。
图4是缝线抓针701尖端的放大剖视图。缝线抓针701是由金属构成的空心的针部件且包括锋利的尖端702。因为锋利的尖端702,所以缝线抓针701能容易地刺穿皮肤。另外,缝线抓针701构造成形成在内部的空心部分703没有穿透尖端702。空心部分703构造成通过设置在尖端702附近的侧孔704与外部连通。缝线牵引工具710能在空心部分703内可滑动地移动。具体地说,例如能将缝线抓针701的外径设定为等于或大于12G并等于或小于22G,优选地等于或大于19G并等于或小于21G。如果将导线插入空心部分703中,则例如能将缝线抓针701的外径设定为等于或大于16G并等于或小于18G。通过如此设定,能容易地将缝线牵引工具和导线同时插入缝线抓针701中,并使导线与缝线一起合适地插入生物体中。
缝线抓针701的全长不局限于特定长度;然而,例如其能被设定为等于或大于20mm并等于或小于200mm,优选地等于或大于80mm并等于或小于100mm。如果全长太小,就可能将缝线抓针701埋入病人的腹壁中。如果太大,可能会使医疗装置的操作性变坏。
在缝线抓针701中,可以将在缝合操作期间可能与缝线接触的部分构造成不锋利的。如后所述,将侧孔704构造成是不锋利的,在由缝线抓针701引入和容纳的缝线牵引工具710抓住缝线时,侧孔704特别可能与缝线接触。具体地说,能将侧孔704的边缘斜切成具有C形表面或R形表面。
此外,缝线抓针701能被构造为,使得在从缝线抓针701的后端延续到侧孔704的空心部分703中不存在高度上的差别。通过这么做,当缝线牵引工具710在空心部分703内可滑动地移动时,在不绊住牵引工具710中的圈套器712的情况下,缝线牵引工具710能平稳地滑动。具体地说,在延续到侧孔704的空心部分703的部分中,空心部分703能够构造为,使得侧孔704的中心轴线相对于缝线抓针701的中心轴线倾斜120到150度。
引导材料706沿与缝线抓针701的延伸方向相反的方向连接到缝线抓针701的后端。引导材料706可滑动地装配在滑动材料713中,滑动材料713连接在稍后描述的缝线牵引工具710的后端。引导材料706的肩部表面707紧靠滑动材料713的肩部表面714,从而缝线牵引工具710在缝线抓针701的空心部分703内可滑动地移动,并且引导材料706起指示缝线牵引工具710到达前进极限位置的作用。
此外,该引导材料706仅仅沿一个方向装配在滑动材料713中。由于这样,如果缝线牵引工具710在缝线抓针701的空心部分703内可滑动地移动且到达前进极限位置,就能保证缝线牵引工具710的圈套器712沿缝线插针715的方向变宽。
固定件708连接到缝线抓针701的后端。固定件708被构造为,使得其肩部表面709仅仅沿一定的方向装配在稍后描述的缝线插针715的止动部(未示出)的肩部表面中,以防止固定件708相对于穿刺针715旋转。通过这么做,能保证缝线插针715的侧孔(未示出)布置在缝线抓针701侧。另外,通过这样的装配,能使缝线插针715的尖端(未示出)只位于缝线抓针701的尖端702的位置前方的一个位置。
缝线牵引工具710包括杆711、连接到杆711尖端上的圈套器712和连接到其后端上的滑动材料713。杆711能由金属形成。圈套器712由可弹性变形的材料形成。
圈套器712在自由状态中是环形的。如果被存放在缝线抓针701的空心部分703中,圈套器712就是线性的并被弹性地变形。结果,当从侧孔704挤出到缝线抓针701的外部时,圈套器712形成环形体。因而,圈套器712能容易地捕获从缝线插针715的尖端暴露出来的缝线(未示出)的一部分。
如上所述,连接到缝线牵引工具710后端的滑动材料713可滑动地装配在连接到缝线抓针701后端的引导材料706中,以使滑动材料713的肩部表面714紧靠引导材料706的肩部表面707。这样,滑动材料713起指示缝线牵引工具710在缝线抓针701的空心部分703内到达前进极限位置的作用。
图3是表示缝线插针715的构造的剖视图。缝线插针715的形状能设计成与图4中所示的缝线抓针701的形状相似。缝线插针715是由金属构成的空心针且包括锋利的尖端716。因为锋利的尖端716,所以缝线插针715能容易地刺穿皮肤。另外,形成于缝线插针715内部的空心部分717构造成没有穿透尖端716。空心部分717构造成通过设置在尖端716附近的侧孔718与外部连通。缝线能插入该空心部分717中。
具体地说,例如能将缝线插针715的外径设定为等于或大于15G并等于或小于25G,优选地等于或大于19G并等于或小于21G。通过如此设定,能减小缝线插针715的刺穿阻力,并且缝线插针715能容易地刺穿皮肤。
缝线插针715的全长不局限于特定长度;然而,例如能将其设定为等于或大于20mm并等于或小于200mm,优选地等于或大于80mm并等于或小于100mm。如果全长太小,就可能将缝线插针715埋入病人的腹壁中。如果太大,就可能会使医疗装置的操作性变坏。
在缝线插针715中,能将可能与缝线接触的部分构造成不锋利的。将缝线插针715的侧孔718构造成不锋利的,在缝线牵引工具710抓住缝线并将缝线引入到缝线抓针701时,侧孔718特别可能与缝线接触。具体地说,能将侧孔718的边缘斜切成具有C形表面或R形表面。
此外,优选地,在从缝线插针715的后端延续到侧孔718的空心部分717中不存在高度上的差别,从而缝线能平稳地插入空心部分717中。具体地说,在延续到侧孔718的空心部分717的部分中,空心部分717被构造为,使得侧孔718的中心轴线相对于缝线插入针715的中心轴线倾斜120到150度。
止动部719连接在缝线插针715的后端上。如所述的,该止动部719的肩部表面720仅仅沿一个方向装配在连接到缝线抓针701后端上的固定件708的肩部表面709中,以防止相对旋转。因而能保证缝线插针715的侧孔718朝向缝线抓针701的方向。通过这样的装配,能使缝线插针715的尖端716只位于缝线抓针701的尖端702的位置前方的一个位置。
用于插入缝线的锥形孔721形成于止动部719中。该锥形孔721的大直径侧的直径大于缝线插针715的内径。锥形孔721的直径越靠近缝线插针715越小,并且锥形孔721的小直径侧的直径基本上等于缝线插针715的内径。从而能提供在该锥形孔721和缝线插针715内部之间不存在高度上的差别的构造。由于这样,缝线(未示出)能从缝线插针715的后端平稳地插入缝线插针715中。
图5表示邻接件722的前视图和俯视图。邻接件722使缝线抓针701和缝线插针715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并使针701和715保持彼此平行。如后所述,邻接件722在缝合操作期间紧靠诸如身体表面部分的缝合目标。因而,能在缝合操作期间将该医疗装置保持在每个缝合目标上。因而,能稳妥地对缝合目标进行缝合。缝线抓针701和缝线插针715能彼此独立地在邻接件722内可滑动地移动。
凹槽723形成于邻接件722的一侧,缝线插针715位于该侧。该凹槽723与缝线插针715接触的部分的宽度例如设定成大约φ0.25到0.5mm。通过这样的设定,当使缝线插针715移离邻接件722时,能使来自凹槽723的缝线705移离,并能容易地使邻接件722绕着缝线抓针701旋转。另外,如后所述,通过这样构造,能将缝线插针715的多个穿刺位置同心地布置在缝线抓针701的穿刺位置的周围,其中缝线抓针701的穿刺位置被设定为计划缝合位置的一端。
例如,能用高透明度的合成树脂材料作为该邻接件722的材料。邻接件722设置在一个位置上,在该位置中,通过稍后描述的使用该医疗装置的方法,用刀在腹部上产生一个小切口。如果邻接件722的材料是透明材料,就能进一步保证进行缝合操作。
根据本实施例可以理解,本发明能提供均表现出高刺穿性能的缝线插针715和缝线抓针701以及能在提高用户友好性的同时不允许这些穿刺针715和701刺穿目标位置的邻接件722。另外,可以稳定地提供能同心地布置多个缝合位置的医疗装置。因而,能提高在经皮内窥镜胃造口术中通过缝线缝合腹壁和胃壁的医疗装置的性能。
下面描述使用根据本发明的医疗装置的实际方法,以便阐明本发明的优点。
图6是使用根据本实施例的医疗装置的方法的流程图。图7到16是图6中所示的步骤1到10中的各步骤的示意图。
根据本实施例的医疗装置用来通过缝线缝合生物体中的多个彼此分开的计划缝合位置。在使用根据本实施例的医疗装置之前,将内窥镜插入病人的胃部以充分地将空气供给到其中,并使腹部内侧紧密地连接在胃部的外壁上。接着,通过来自内窥镜的透射光确定胃部的位置,对腹部皮肤进行局部消毒和麻醉。用刀在胃部的位置上产生小切口。
在步骤1中,将根据本发明的邻接件722设置在腹壁100的小切口的位置上(图7)。
在步骤2中,根据本发明的缝线抓针701穿过邻接件722垂直地刺穿病人的腹壁100和胃壁101(图8),这时,缝线牵引工具710已经存放在缝线抓针701的空心部分703中,并且圈套器712被线性地和弹性地变形。
接着,在步骤3中,允许连接到缝线抓针701后端的滑动件713的肩部表面714滑动,直到紧靠缝线抓针701的引导材料706的肩部表面707为止(图9)。通过这样做,缝线牵引工具710的圈套器712沿缝线抓针701能刺穿目标位置的方向从侧孔704伸出,从而使圈套器712形成自由状态中的环形形状。
然后,在步骤4中,与缝线抓针701相似,缝线插针715穿过邻接件722垂直地刺穿病人的腹壁100和胃壁101(图10),这时,通过内窥镜确定缝线插针715穿过缝线牵引工具710的环形圈套器712的内部。
在本实施例中,缝线抓针701和缝线插针715是均具有非空心的锋利尖端的穿刺针。由于这样,与使用诸如空心针、套管或外圆筒等在高度上具有差别的穿刺针相比,保证了高刺穿性能,并且能容易地刺穿生物体。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能单独操作缝线抓针701和缝线插针715。由于这样,与用缝线抓针701和缝线插针715同时刺穿生物体的例子或同时操作缝线抓针701和缝线插针715的例子相比,该医疗装置不需要很大的力量、经验和专门技术,并且能容易地实现刺穿生物体的功能。
在步骤5中,从缝线插针715的后端将缝线705插入缝线插针715中,并使缝线705的末端从缝线插针715的侧孔718暴露出来(图11)。在这种状态下,由于缝线插针715本身穿过缝线牵引工具710的形成环形形状的圈套器712内部,所以从缝线插针715拉出的缝线705也穿过圈套器712的内部。
在步骤6中,从生物体和邻接件722中仅仅拉出了缝线插针715,同时照现在的样子留下缝线705(图12)。结果,缝线705穿过圈套器712的内部。这时,可以用圈套器712捕获缝线705一次。
这时,如果操作者判断在仅仅一个计划缝合位置完成了缝合操作,则操作过程转到步骤7。如果将缝线抓针701的穿刺位置设定为计划缝合位置的一端,并且缝线插针715的多个穿刺位置同心地布置在缝线抓针701的穿刺位置的周围,则操作过程转到步骤9。
如果计划缝合位置的数量是一个并且在该一个位置处完成了缝合操作,那么就允许缝线牵引工具710的滑动材料713沿着缝线抓针701的引导材料706向上滑动,并且在步骤7中使缝线牵引工具710的圈套器712通过缝线抓针701的侧孔704插入空心部分703中(图13)。因此,使形成环形形状的圈套器712弹性变形并逐渐直线化,从而在缝线抓针701的侧孔704的部分中的圈套器712抓住了缝线705。
在这种情况下,将侧孔704的边缘斜切成具有C形表面或R形表面。由于这样,能防止由于在圈套器712抓住的缝线705和缝线抓针701的侧孔704之间的接触而使得缝线705被过大的力切断。
在步骤8中,沿远离病人腹部的方向拉动缝线抓针701和包括缝线牵引工具710的邻接件722(图14)。由此,从身体中将被缝线牵引工具710的圈套器712抓住的缝线705拉出。结果,缝线705从缝线插针715的穿刺位置侵入身体,进入胃中,并从缝线抓针701的穿刺位置暴露到身体外部。
此后,用打结器将暴露的缝线的两端打结在一起,从而通过缝线705将胃壁101固定到腹壁100。
此外,如果将缝线抓针701的穿刺位置设定为计划缝合位置的一端,并且缝线插针715的多个穿刺位置同心地布置在缝线抓针701的穿刺位置的周围,则操作过程从步骤5转到步骤9。
在步骤9中,在保持缝线705在身体中穿过圈套器712内部的状态的同时,通过身体外部的邻接件722的凹槽723使缝线705移离邻接件722(图15)。由于凹槽723设置在邻接件722中,所以能保证在缝线抓针701固定到邻接件722的同时,将缝线705移离邻接件722。
然后,在步骤10中,使邻接件722沿缝线插针715的下一个计划穿刺位置的方向绕着缝线抓针701的穿刺位置旋转(图16)。邻接件722能旋转360度。
接着,在步骤11中,与在仅仅一个计划缝合位置完成缝合操作的例子相似,将步骤4到6重复执行与计划缝合操作的次数一样多的次数,在步骤4到6中,缝线插针715穿过邻接件722垂直地刺穿病人的腹壁100和胃壁101。
最后,在步骤12中,与在仅仅一个计划缝合位置完成缝合操作的例子相似,执行步骤7和步骤8,在步骤7中,缝线705在缝线抓针701的侧孔704中被圈套器712抓住。
通过这样做,能实现缝线插针715的多个穿刺位置绕着穿刺针701的穿刺位置同心布置,其中穿刺针701的穿刺位置被设定为计划缝合位置的一端。通过多个缝线705将胃壁101固定到腹壁100。
通过在缝线抓针701刺穿身体的同时使邻接件722旋转,能调整缝线插针715的穿刺位置。因而,能保证通过简单的操作,在围绕缝线抓针701的圆弧上的多个位置处将胃壁101固定到腹壁100。
这样,使用根据本实施例的医疗装置的缝合操作的过程就结束了。
在本实施例中,将均具有非空心锋利尖端的穿刺针分别用作缝线抓针701和缝线插针715。由于这样,与使用在高度上具有差别的诸如空心针、套管或外圆筒的穿刺针相比,保证了高刺穿性能,并且能容易地刺穿生物体。
此外,单独地操作单个缝线抓针701和单个缝线插针715。由于这样,与用缝线抓针701和缝线插针715同时刺穿生物体的例子或同时操作缝线抓针701和缝线插针715的例子相比,该医疗装置不需要很大的力量、经验和专门技术,并且能减少病人的压力和缩短手术时间。
此外,将缝线抓针701的穿刺位置设定为计划穿刺位置的一端,并且能将缝线插针715的多个穿刺位置同心地布置在缝线抓针701的穿刺位置的周围。因而,能安全和稳妥地固定计划缝合位置。此外,很少出现伴随该固定所发生的缝线向病人体内的侵入,并且病人的负担较小。因而,能使病人较早地回到普通生活,并减小病人的医疗费用。
根据下面实施例的医疗装置被构造成采用缝线插针(第一穿刺针)3和缝线抓针(第二穿刺针)4。
(第二实施例)图17是透视图,表示根据本实施例的医疗装置的构造。
图17中所示的医疗装置1包括主体2、缝线能插入其中的缝线插针3和缝线抓针4,缝线抓针4设置成接近缝线插针3,并且缝线牵引工具能插入缝线抓针4中。缝线插针3和缝线抓针4通过连接和分离装置可分离地连接到主体2。
在本实施例和第三实施例中,缝线插针3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医疗装置的缝线插针715(图1中所示)对应。缝线抓针4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医疗装置的缝线抓针701(图1中所示)对应。
下面将对医疗装置1的各个组成部件进行描述。
图18是前视图,表示医疗装置1的主体2的构造。主体2具有支撑缝线插针3和缝线抓针4的作用。
主体2具有支撑件21、设置在支撑件21底端(在图17的上侧)上的固定件22和设置在其尖端(在图17的下侧)上的邻接件23。
在本实施例和第三实施例中,邻接件23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医疗装置的邻接件722(图1中所示)对应。固定件22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医疗装置的固定件708(图1中所示)对应。
U形的支撑件21支撑固定件22和邻接件23。缝线插针3和缝线抓针4通过邻接件23由支撑件21支撑。用于支撑件21的材料的实例包括氯乙烯树脂、聚碳酸酯树脂、ABS树脂、聚缩醛树脂、聚酰胺树脂、聚丙烯树脂、聚乙烯树脂等等,和诸如不锈钢的金属。
固定件22具有固定缝线插针3和缝线抓针4的作用。如图18中所示,固定件22包括分别固定缝线插针3和缝线抓针4的第一固定部221和第二固定部222,以及板体223。第一固定部221、第二固定部222和板体223整体地形成。
第一固定部221和第二固定部222设置在板体223的底端侧面(图18中的上侧)上。第一固定部221和第二固定部222设置成关于支撑件21对称。
第一固定部221和第二固定部222具有大约相同的结构,大体为长方体。第一固定部221比第二固定部222高。因而使用者能容易地在视觉上将第一固定部221与第二固定部222区别开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部221在高度上不同于第二固定部222。可选择地,第一固定部221和第二固定部222也可以在高度上相等。
第一凹入部224设置在第一固定部221中,缝线插针3能插入第一固定部221中。
在第一凹入部224中,形成可与第一中心体(hub)31(图17和18中未示出)的第一凸缘接合的第一凸缘接合部225,将在稍后描述的第一中心体31设置在缝线插针3上。
第一凹入部224被圆柱形地挖空,在尖端上的直径较小,在越过第一凸缘接合部225的底端上的直径较大。
第一凹入部224朝着第一固定部221的前表面侧敞开,从而能从其前表面侧插入将在稍后描述的缝线插针3的第一中心体31。
第一凸缘(图17和18中未示出)能与第一凸缘接合部225接合。在第一凸缘(图17和18中未示出)与第一凸缘接合部225接合时,缝线插针3不能旋转或垂直移动。
此外,在第一凸缘(图17和18中未示出)不与第一凸缘接合部225接合的情况下,缝线插针3能从底端侧插入第一凹入部224中。在这种情况下,与上面相似,第一凸缘(图17和18中未示出)的外周装配在第一凹入部224中且固定到其上,从而缝线插针3不能旋转或垂直移动。
第二固定部222包括第二凹入部226,缝线抓针4能插入第二凹入部226中。
在第二凹入部226中,形成可与第二中心体41(图17和18中未示出)的第二凸缘接合的第二凸缘接合部227,在稍后描述的第二中心体41设置在缝线抓针4上。
第二凹入部226被圆柱形地挖空,在尖端上的直径较小,在越过第二凸缘接合部227的底端上的直径较大。
第二凹入部226朝着第二固定部222的前表面侧敞开,从而能从其前表面侧插入将在稍后描述的缝线抓针4的第二中心体41。
第一凹槽2213和第二凹槽2223分别形成在第一固定部221和第二固定部222中,从而缝线插针3和缝线抓针4是可分离的。因而,能使缝线插针3和缝线抓针4分离,所以能提高操作性,并能保证通过简单的操作进行缝合。
第一凹槽2213和第二凹槽2223分别形成为从固定件22的前边缘穿过第一固定部221和第二固定部222深入到第一凹入部224和第二凹入部227中。
固定件22包括滑动部229,其允许固定件22相对于支撑件21可滑动地移动。因而固定件22能相对于支撑件21自由地向前或向后移动,从而便于缝线插针3和缝线抓针4的穿刺。
优选地,例如用高透明度的合成树脂材料作为固定件22的材料,这是因为固定件22设置在一个位置上,在该位置中,通过使用在稍后描述的医疗装置的方法,用刀在诸如腹部的身体表面部分中产生小切口。
当通过使邻接件23紧靠身体表面部分来使用医疗装置1时,邻接件23起提高稳定性的作用。
如图17和18中所示,邻接件23是扁平的,在其底端侧面上包括第一圆柱部231和第二圆柱部232,第一圆柱部231包括缝线插针3能插入其中的内腔,第二圆柱部232包括缝线抓针4能插入其中的内腔。
第一圆柱部231和第二圆柱部232分别在通过缝线插针3和缝线抓针4穿刺时起提高稳定性的作用。
邻接件23包括用作连接和分离装置的第一凹槽233和第二凹槽234,从而缝线插针3和缝线抓针4分别可相对邻接件23分开。因而,邻接件23能可分离地支撑缝线插针3和缝线抓针4,从而提高了操作性。
第一凹槽233和第二凹槽234分别形成为从邻接件23的底部穿过第一圆柱部231和第二圆柱部232深入到第一圆柱部231和第二圆柱部232中。因而使缝线插针3和缝线抓针4可相对邻接件23分开。
此外,邻接件23包括两个凸起部235,在凸起部235的中间具有凹入部,支撑件21的一端能插入该凹入部中。支撑件21的一端插入凸起部235的凹入部中。
图19表示缝线插针3的前视图和剖视图。缝线插针3起将缝线插入内部组织中的作用。
如图19中所示,缝线插针3包括设置在其底端(图19中的上侧)上的第一中心体31和设置在其尖端上的第一针部32。第一中心体31和第一针部32包括用作缝线通道的空心部分33。
在本实施例和第三实施例中,第一中心体31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医疗装置的止动部719(图3)对应。
第一中心体31大体上是圆柱形的,且包括在其尖端侧上的第一凸缘311,第一凸缘311可与第一凸缘接合部225接合。第一中心体31内的空心部分33形成为,使得其内径从底端到尖端逐渐变小。
第一针部32包括在其尖端(图19中的下侧)上的开口,以与空心部分33连通。第一针部32保持从底端到尖端附近的外径不变,且具有在尖端上形成的锋利的针尖。
在本实施例和第三实施例中,第一针部32的形状例如能设计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缝线插针715(图4)的形状。通过这样设计,在第一针部32中,能保证与外部连通的侧孔朝向第二针部42的方向。另外,能平稳地插入缝线。
第一针部32的外径不局限于特定直径;然而,例如能将其设定为等于或大于15G并等于或小于25G,优选地等于或大于19G并等于或小于21G。通过如此设定,能减小缝线插针3的刺穿阻力,并且缝线插针3能容易地刺穿身体。
第一针部32的全长不局限于特定长度;然而,例如能将其设定为等于或大于20mm并等于或小于200mm,优选地等于或大于80mm并等于或小于100mm。如果全长太小,就可能将第一针部32埋入病人的腹壁中。如果太大,可能会使该医疗装置的操作性变坏。
图20表示缝线抓针4的前视图和剖视图。缝线抓针4起将缝线牵引工具插入内部组织的作用。此外,通过在穿刺针4中形成导线能插入其中的空间,能将导线以及缝线插入生物体中。插入导线的位置能用作导管插入位置。
如图20中所示,缝线抓针4包括设置在其底端(图20中的上侧)上的第二中心体41和设置在其尖端上的第二针部42。第二中心体41和第二针部42包括空心部分43,空心部分43用作缝线牵引工具的通道,并且还用作将在稍后描述的导线的通道。
第二中心体41大体上是圆柱形的,且包括在其尖端上的第二凸缘411和设置在具底端上的邻接部412,第二凸缘411可与第二凸缘接合部227接合,缝线牵引工具5的把手部51紧靠邻接部412。第二中心体41内的空心部分43如此形成,即内径从底端到尖端逐渐变小。
导线能插入其中的侧口413设置在第二中心体41的侧部上。导线的外径不局限于特定直径;然而,例如能将其设定为等于或大于0.1mm并等于或小于0.8mm,优选地等于或大于0.4mm并等于或小于0.6mm。如果外径太小,导线就不够结实,并可能使导线的操作性变坏。如果太大,导线可能会伤害胃的内部。
第二针部42包括在其尖端(图20中的下侧)上的开口,以与空心部分43连通。
第二针部42保持从底端到尖端附近的外径不变,且具有在尖端上形成的纤细的边缘。第二针部42的形状例如能设计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缝线抓针701的形状(图4中所示)。通过这样设计,在第二针部42中,能保证与外部连通的侧孔朝向第一针部32的方向。另外,能允许缝线牵引工具和导线从空心部分43平稳地滑动到第二针部42的外部。
第二针部42的外径不局限于特定直径;然而,例如能将其设定为等于或大于12G并等于或小于22G,优选地等于或大于16G并等于或小于18G。通过如此设定,能容易地将缝线牵引工具和导线同时插入缝线抓针4中,并且导线以及缝线能容易地刺穿身体。
第二针部42的全长不局限于特定长度;然而,例如能将其设定为等于或大于20mm并等于或小于200mm,优选地等于或大于80mm并等于或小于100mm。如果全长太小,就可能将第二针部42埋入病人的腹壁中。如果太大,可能会使该医疗装置的操作性变坏。
图21是表示缝线牵引工具5的构造的前视图。如图21中所示,缝线牵引工具5包括杆部52、设置在杆部52底端(图21中的上侧)上的把手部51和设置在其尖端上的环形部53。缝线牵引工具5起抓住从缝线插针3插入内部组织中的缝线的作用,并起将缝线牵引到身体表面部分的作用。因而,能容易地对身体表面部分和内部组织进行缝合。
根据本实施例和第三实施例的缝线牵引工具5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医疗装置的缝线牵引工具710(图1中所示)对应。环形部53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医疗装置的圈套器712(图2b中所示)对应。
把手部51大体上是长方体,其内表面被大体上圆柱形地挖空。把手部51设计成能紧靠缝线抓针4的第二中心体41的邻接部412的底端面。
希望杆部52的外径小于缝线抓针4的内径。杆部52的外径不局限于特定直径;然而,例如能将其设定为等于或大于0.3mm并等于或小于0.8mm,更优选地等于或大于0.5mm并等于或小于0.6mm。如果外径太小,有时不能充分保证缝线牵引工具5的强度。如果太大,则常常难以插入导线。
杆部52的长度不局限于特定长度;然而,例如能将其设定为等于或大于45mm并等于或小于225mm,优选地等于或大于105mm并等于或小于125mm。如果长度太小,环形部53可能不能充分地从缝线抓针4的针部42的尖端(图20中的下侧)伸出,并且环形部53常常可能不能抓住缝线。如果太大,从缝线插针3的第一针部32的尖端(图19中的下侧)拉出的缝线可能不能稳妥地插入缝线牵引工具5的环形部53中。
当缝线牵引工具5和导线同时插入缝线抓针4中时,缝线抓针4的操作性取决于杆部52的外径或导线的外径与缝线抓针4的内径之间的间隙(缝隙距离)。可以这样设定缝线抓针4的内径、缝线牵引工具5的杆部52的外径和导线的外径的组合,即间隙例如等于或大于0.05mm并等于或小于0.30mm。通过这样做,能稳妥地提高操作性。
环形部53在缝线抓针4内变形并基本上被直线化,而当环形部53从缝线抓针4伸出时,环形部53变成环形。这能便于抓住缝线。因而,环形部53的材料优选地是如稍后描述的弹性材料。
如图17和21中所示,该医疗装置形成为,使得当环形部53从缝线抓针4伸出时,缝线插针3的中心轴线或其延伸部分穿过环形部53的内部。因而,能保证抓住缝线。
环形部53的直径不局限于特定直径;然而,如果缝线插针3和缝线抓针4之间的距离是L(mm),则例如能将环形部53的直径设定为等于或大于1.5L并等于或小于3.0L(mm)。通过这样设定,能进一步保证抓住缝线。
环形部53的线的直径不局限于特定直径;然而,例如能将其设定为等于或大于0.1mm并等于或小于0.3mm,优选地等于或大于0.14mm并等于或小于0.24mm。如果线的直径太小,当高粘性体液粘附到环形部53时,环形部53有时难以变形成线性状态和环形状态。如果线的直径太大,则缝线牵引工具5和导线可能不能同时插入缝线抓针4中。
下面将参考图22到31描述使用医疗装置1的方法的一个实例。图22到31是用来描述使用医疗装置1的方法的剖视前视图。能按照下面的程序[1]到[11]使用医疗装置1。
在使用医疗装置1之前,将内窥镜插入病人的胃部中以充分地将空气供给到其中,并使腹壁100紧密地附着在胃壁101上。接着,通过来自内窥镜的透射光确定胃部的位置,并对腹部皮肤进行局部消毒和麻醉。用刀在胃部的位置上产生小切口。
主体2的邻接件23紧靠腹壁100,缝线抓针4从小切口的位置基本上垂直地刺穿病人的腹壁100和胃壁101(图22)。
操作缝线牵引工具5的把手部51,并且将缝线牵引工具5插入缝线抓针4的空心部分43中,直到把手部51的下端紧靠第二中心体41为止。因而,缝线牵引工具5的环形部53从缝线抓针4的尖端伸出并环形地展开(图23)。为了将缝线牵引工具5插入缝线抓针4中,可以在进行段落[2]中描述的操作之前,预先将缝线牵引工具5存放在缝线抓针4中。
缝线插针3穿过固定件22和邻接件23基本上垂直地刺穿病人的腹壁和胃壁。这时,设定缝线插针3穿过缝线牵引工具5的环形部53的内部(图24)。
在使用根据本实施例的方法中,缝线插针3和缝线抓针4不必同时进行穿刺。由于各个穿刺针能独立地刺穿目标,所以与用两个穿刺针同时刺穿目标时的刺穿操作相比,刺穿操作更容易。
将缝线102插入缝线插针3的空心部分33中以使缝线102从缝线插针3的尖端伸出(图25)。这时,缝线插针3穿过环形部53的内部,从而缝线102也穿过环形部53的内部。
在照现在的样子保持主体2和缝线抓针4的同时,仅仅将缝线插针3从固定件22向底端侧(图26中的上侧)拉出(图26)。这时,能将缝线102的伸出部分设定得长。通过这样作,能防止缝线102被拉出。另外,在向其中供给缝线102的同时,能拉出缝线插针3。结果,缝线102穿过环形部53的内部。这时,通过缩回缝线牵引工具5,能确定抓住缝线102。
使主体2绕着作为转轴的缝线抓针4基本上旋转180度(图27)。通过这样做,缝线102穿过固定件22的第一凹槽2213,并与固定件22和邻接件23分离。小心不要将缝线102从环形部53的内部拉出。
在旋转后,缝线插针3再次穿过固定件22和邻接件23基本上垂直地刺穿病人的腹壁和胃壁。这时,与图25中所示的操作相似,将缝线插针3设定为穿过缝线牵引工具5的环形部53的内部。使缝线102插入缝线插针3的空心部分33中以使缝线102从缝线插针3的尖端伸出(图28)。结果,两根缝线102排列在环形部53内。
稍微向上提升缝线牵引工具5。这时,由于两根缝线102排列在环形部53内,所以环形部53进入缝线抓针4的内腔,并且通过缩回缝线牵引工具5抓住两根缝线102(图29)。
从缝线抓针4的中心体41的侧口413将导线103插入缝线抓针4(图30)。只要在缝线抓针4刺穿腹壁和胃壁之后进行该操作,就可以在任意时间进行导线插入操作。
用缝线牵引工具5抓住两根缝线102,并且在将缝线插针3连接到主体2的同时,将主体2从腹壁100拉出。通过这些操作,使得从缝线插针3插入的两个穿刺位置处插入的缝线102从腹壁100进入胃壁101,并从缝线抓针4的穿刺位置伸出(图31)。此外,在缝线抓针4的穿刺位置,插入导线103。将各缝线102的端部打结以将腹壁100固定到胃壁101。
如能理解的,该医疗装置1被构造为,使得缝线插针3和缝线抓针4可从主体2分离。通过使用这些穿刺针3和4,能保证通过简单的操作用两根缝线102将腹壁100连接到胃壁101。
在本实施例中,已经描述了缝线插针3和缝线抓针4分别刺穿的实例。然而,使用医疗装置1的方法并不局限于该实例。穿刺针能同时刺穿它们。为了这么做,使缝线插针3的第一凸缘311与第一固定部221的第一凸缘接合部225接合,使缝线抓针4的第二凸缘411与第二固定部222的第二凸缘接合部227接合。
(第三实施例)根据第一或第二实施例的医疗装置可以包括多个缝线插针。下面将描述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医疗装置包括两个穿刺针的实例。
图32是表示根据本实施例的医疗装置11的构造的透视图。如图32中所示,医疗装置11包括主体2、由主体2支撑且缝线能插入其中的缝线插针3与缝线插针(第三穿刺针)6、以及缝线抓针4,缝线抓针4接近缝线插针3和6设置,并且缝线牵引工具能插入缝线抓针4中。缝线插针3和6以及缝线抓针4通过连接和分离装置可分离地连接到主体2。
本医疗装置11被构造为,使得缝线插针6也可分离地连接到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医疗装置1(图17)的主体2,能将其它组成部件应用于例如医疗装置1的那些部件上。
下面将围绕与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医疗装置1的差别,对医疗装置11的各组成部件进行描述。
图33是表示医疗装置11的主体2的构造的前视图。主体2具有支撑缝线插针3、缝线抓针4和缝线插针6的作用。
主体2包括支撑件21、设置在支撑件21底端(其在图33中的上侧)上的固定件22和设置在其尖端(其在图33中的下侧)上的邻接件23。
固定件22具有固定缝线插针3、缝线抓针4和缝线插针6的作用。
如图33中所示,固定件22包括分别固定缝线插针3、缝线抓针4和缝线插针6的第一固定部221、第二固定部222和第三固定部2231,以及板体223。第一固定部221、第二固定部222、第三固定部2231和板体223整体地形成。
第一固定部221、第二固定部222和第三固定部2231以基本上线性的方式设置在板体223的底端侧面(图33中的上侧)上。
第一固定部221、第二固定部222和第三固定部2231在结构上基本上相同,并且大体上为长方体。第一固定部221和第三固定部2231比第二固定部222高。因而使用者能容易地在视觉上将各个固定部区别开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部221和第三固定部2231在高度上不同于第二固定部222。可选择地,第一固定部221、第三固定部2231和第二固定部222也可以在高度上相等。
第三固定部2231包括第三凹入部2234,缝线插针6能插入第三凹入部2234中。
在第三凹入部2234中,形成可与第三中心体61(图32和33中未示出)的第三凸缘接合的第三凸缘接合部2232,将在稍后描述的第三中心体61设置在缝线插针6上。
第三凹入部2234被圆柱形地挖空,在尖端上的直径较小,在越过第三凸缘接合部2232的底端上的直径较大。第三凹入部2234朝着第三固定部2231的前表面侧敞开,从而能从其前表面侧插入将在稍后描述的缝线插针6的第三中心体61。
将在稍后参考图34描述的第三凸缘611能与第三凸缘接合部2232接合。在第三凸缘611与第三凸缘接合部2232接合的同时,缝线插针6不能旋转或垂直移动。
此外,在第三凸缘611不与第三凸缘接合部2232接合的情况下,缝线插针6能从底端侧插入第三凹入部2234中。在这种情况下,与上面相似,第三凸缘611的外周装配在第三凹入部2234中且受其限制,从而缝线插针6不能旋转或垂直移动。
第三凹槽2233形成在第三固定部2231中,从而缝线插针6是可分离的。因而,能使缝线插针6分离,从而能提高操作性。第三凹槽2233形成为从固定件22的前侧底部穿过第三固定部2231深入到第三凹入部2234中。
如图32和33中所示,邻接件23是扁平的,并且在其底端侧面上包括第一圆柱部231、第二圆柱部232和第三圆柱部2335,第一圆柱部231包括缝线插针3能插入其中的内腔,第二圆柱部232包括缝线抓针4能插入其中的内腔,第三圆柱部2335包括缝线插针6能插入其中的内腔。当通过使邻接件23紧靠身体表面部分来使用医疗装置11时,邻接件23起提高稳定性的作用。
第一圆柱部231、第二圆柱部232和第三圆柱部2335分别在缝线插针3、缝线抓针4和缝线插针6穿刺时起提高稳定性的作用。
邻接件23包括用作连接和分离装置的第一凹槽233、第二凹槽234和第三凹槽236,从而缝线插针3、缝线抓针4和缝线插针6分别可相对邻接件23分开。因而,能可分离地支撑缝线插针3、缝线抓针4和缝线插针6,由此提高操作性。
第一凹槽233、第二凹槽234和第三凹槽236分别形成为从邻接件23的底部穿过第一圆柱部231、第二圆柱部232和第三圆柱部2335深入到第一圆柱部231、第二圆柱部232和第三圆柱部2335中。因而使缝线插针3、缝线抓针4和缝线插针6可相对邻接件23分开。
图34表示缝线插针6的前视图和剖视图。如图34中所示,缝线插针6包括设置在其底端(图34中的上侧)上的第三中心体61和设置在其尖端上的第三针部62。与缝线插针3相似,缝线插针6起将缝线插入内部组织中的作用。
第三中心体61和第三针部62包括用作缝线通道的空心部分63。第三中心体61内的空心部分63被形成为,使得其内径从底端到尖端逐渐变小。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中心体61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医疗装置的止动部719(图3)对应。
第三中心体61大体上是圆柱形的,且包括在其尖端上与第三凸缘接合部2232接合的第三凸缘611。
第三针部62包括在其尖端(图34中的下侧)上的开口,以与空心部分63连通。第三针部62保持从底端到尖端附近的外径不变,且具有在尖端上形成的锋利的针尖。
能将第一针部32的构造应用到第三针部62的构造。第三针部62的形状能设计成例如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缝线插针715(图4)的形状相同。通过这样设计,在第三针部62中,能保证与外部连通的侧孔朝向第二针部42的方向。另外,能将缝线平稳地插入空心部分63中。
第三针部62的外径不局限于特定直径;然而,例如能将其设定为等于或大于15G并等于或小于25G,优选地等于或大于19G并等于或小于21G。通过如此设定,能减小缝线插针6的刺穿阻力,并且缝线插针6能容易地刺穿身体。
第三针部62的全长不局限于特定长度;然而,例如能将其设定为等于或大于20mm并等于或小于200mm,优选地等于或大于80mm并等于或小于100mm。如果全长太小,就可能将第三针部62埋入病人的腹壁中。如果太大,就可能会使医疗装置11的操作性变坏。
下面将描述使用医疗装置11的方法的另一个例子。如上所述,将医疗装置1的各组成部件基本上应用到医疗装置11,并且将医疗装置11构造为,使得能进一步将缝线插针6可分离地设置在医疗装置1的主体2上。因而,当使用医疗装置11时,能采用使用医疗装置1的程序。此后,将主要描述与段落[1]到[11]中描述的程序的差别。
相似地执行医疗装置1的从[1]到[5]描述的操作。
当照现在的样子保持主体2、缝线插针3和缝线抓针4时,操作缝线牵引工具5的把手部51使缝线牵引工具5旋转180度。注意不要将缝线102从环形部53的内部拉出。这时,能使缝线102伸出得很长,以便不会拉出缝线102。
缝线插针6穿过固定件22和邻接件23基本上垂直地刺穿病人的腹壁和胃壁。这时,与图25中所示的操作相似,设定缝线插针6穿过缝线牵引工具5的环形部53的内部。然后,将缝线102插入缝线插针6的空心部分63中以使缝线102从缝线插针6的尖端伸出。结果,两根缝线102排列在环形部53内。
在这样的使用方法中,缝线插针3、缝线抓针4和缝线插针6不必同时进行穿刺。即,各个穿刺针能独立地刺穿目标,从而与两个穿刺针同时进行穿刺的例子相比,能容易地进行刺穿操作。
稍微向上提升缝线牵引工具5。这时,由于两根缝线102排列在环形部53内,所以环形部53进入缝线抓针4的内腔,并且通过缩回缝线牵引工具5抓住两根缝线102。
从缝线抓针4的中心体41的侧口413将导线103插入缝线抓针4。只要在缝线抓针4进行穿刺之后进行该操作,就可以在任意时间进行导线插入操作。
在缝线牵引工具5抓住两根缝线102并将缝线插针3与6连接到主体2的同时,将主体2从腹壁100拉出。通过这些操作,使得从缝线插针3与6插入的两个穿刺位置处插入的缝线102从腹壁100进入胃壁101,并从缝线抓针4的穿刺位置伸出。此外,在缝线抓针4的穿刺位置,插入导线103。将各缝线102的端部打结以将腹壁100固定到胃壁101。
如能理解的,通过使用医疗装置11,能进一步保证用两根缝线102将腹壁100连接到胃壁101。
到目前为止,已经参考实施例描述了根据本发明的医疗装置。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所述实施例。
例如,主体的支撑件、固定件、邻接件等等的形状,连接和分离装置的结构,各个穿刺针的中心体的形状等等都可以不同于根据所述实施例中的那些情况。具体地说,导线103能插入其中的孔可以设置在把手部51的上表面上。如果该孔与第二中心体41中的空心部分43连通,则能容易地将缝线牵引工具5和导线103同时插入缝线抓针4中。导线103能插入其中且在把手部51中形成的孔可以形成于把手部51的任意位置中。
此外,缝线抓针4或701可以包括两个或更多管腔。如果这样,能容易地将缝线牵引工具5和导线103同时插入缝线抓针4中。
而且,生物体的目标位置不局限于腹壁和胃壁。本发明也可应用于各种内脏壁、血管、神经等向腹壁的提升等等。
权利要求
1.一种医疗装置包括(a)缝线插针,其是包括锋利尖端的空心穿刺针,所述尖端是非空心的,该缝线插针包括靠近所述尖端的侧孔,并且通过将缝线插入所述缝线插针的空心部分中来使用该缝线插针;(b)缝线抓针,其是设置在所述缝线插针旁边基本上与所述缝线插针平行的、且包括锋利尖端的空心穿刺针,所述尖端是非空心的,该缝线抓针包括靠近该尖端的侧孔,并且通过将所述缝线插入所述缝线抓针的空心部分中来使用该缝线抓针;(c)缝线牵引工具,其可滑动地插入所述缝线抓针的所述空心部分中;(d)固定件,其用于相对地确定所述缝线插针的尖端位置和所述缝线抓针的尖端位置;以及(e)邻接件,其支撑所述缝线插针和所述缝线抓针,并且紧靠缝合目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疗装置,其中所述缝线牵引工具包括圈套器,该圈套器具有由可弹性变形的材料形成的尖端,在自由状态中,所述圈套器延伸成使得所述缝线插针的延伸部分穿过所述圈套器的内部,并且在弹性变形的状态中,所述圈套器能存放在所述缝线抓针的所述空心部分中。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疗装置,其中所述邻接件支撑基本上彼此平行的所述缝线插针和所述缝线抓针。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疗装置,其中所述固定件设置在所述缝线抓针上,并且构造成能相对于所述缝线抓针的尖端位置将所述缝线插针的尖端位置确定到任意位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疗装置,其中在所述邻接件和所述固定件中的每一个上设置有被构造成使所述缝线移离所述固定件的凹槽。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疗装置,其中所述缝线插针的所述侧孔的边缘和所述缝线抓针的所述侧孔的边缘被斜切成具有C形表面或R形表面。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疗装置,其中所述邻接件可分离地支撑所述缝线插针和所述缝线抓针中的至少一个。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疗装置,其中该医疗装置还包括多个缝线插针,其中所述缝线抓针设置成接近所述多个缝线插针中的每一个。
9.一种用于对身体表面部分和内部组织进行缝合的医疗装置,包括主体;缝线插针,其由所述主体支撑,并且缝线能插入所述缝线插针中;以及缝线抓针,其被设置成接近所述缝线插针,并且缝线牵引工具能插入所述缝线抓针中,其中所述缝线抓针包括锋利的尖端和接近相对于所述尖端的底端侧设置的开口,并且所述缝线抓针被构造成使所述缝线牵引工具能从所述开口缩回到所述缝线抓针的外部。
10.一种用于对身体表面部分和内部组织进行缝合的医疗装置,包括主体;缝线插针,其由所述主体支撑,并且缝线能插入所述缝线插针中;以及缝线抓针,其被设置成接近所述缝线插针,并且缝线牵引工具能插入所述缝线抓针中,其中所述缝线插针和所述缝线抓针中的至少一个可分离地连接到所述主体上。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医疗装置,其中所述主体包括固定件,其将所述缝线插针的尖端和所述缝线抓针的尖端中的一个固定到预定位置;以及支撑件,其支撑所述固定件。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医疗装置,其中所述主体还包括邻接件,其设置在所述支撑件的尖端侧上,紧靠所述身体表面部分,并支撑所述缝线插针和所述缝线抓针。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医疗装置,其中所述缝线抓针被构造成还能将导线插入所述缝线抓针中。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医疗装置,其中所述导线的外径等于或大于0.1mm并等于或小于0.8mm。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医疗装置,其中所述固定件包括凹槽,该凹槽使所述缝线插针和所述缝线抓针中的一个可从所述主体分离。
16.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医疗装置,其中所述邻接件包括凹槽,该凹槽使所述缝线插针和所述缝线抓针中的一个可从所述主体分离。
17.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医疗装置,其中所述缝线插针和所述缝线抓针被构造成能彼此独立地穿刺。
18.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医疗装置,其中在所述缝线插针和所述缝线抓针进行穿刺并且所述主体紧靠所述身体表面部分时,能独立地移离所述缝线插针。
19.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医疗装置,其中所述主体可绕着被用作转轴的所述缝线抓针旋转。
20.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医疗装置,其中该医疗装置还包括多个所述缝线插针,其中将所述缝线抓针设置成接近所述多个缝线插针中的每一个。
全文摘要
提供了一种医疗装置,其能提高对身体表面部分和内部组织进行缝合时的操作性和安全性。用于对身体表面部分和内部组织进行缝合的医疗装置,包括主体(2);由主体(2)支撑的缝线插针(3),并且缝线能插入该缝线插针(3)中;以及缝线抓针(4),其被设置成接近该缝线插针(3),并且缝线牵引工具能插入该缝线抓针(4)中。通过连接和分离装置将该缝线插针(3)和该缝线抓针(4)可分离地连接到该主体(2)上。
文档编号A61B17/04GK1753647SQ20048000513
公开日2006年3月29日 申请日期2004年2月26日 优先权日2003年2月26日
发明者铃木裕, 小城康雅, 有川清贵, 坂口幸彦 申请人:铃木裕, 住友电木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