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β-内酰胺酶抗菌素复方制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8940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抗β-内酰胺酶抗菌素复方制剂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抗β-内酰胺酶抗菌素复方制剂,是一种阿莫西林抗菌素复方制剂,具体讲涉及阿莫西林及其盐和他唑巴坦及其盐或舒巴坦及其盐组成的复方制剂。
背景技术
青霉素类抗菌药物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为人类的健康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由于临床上长期、广泛的使用,细菌对青霉素类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细菌对青霉素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为产生特异性的β-内酰胺酶(β-lactmases)来分解药物,其中包括由染色体介导的I型头孢菌素酶和由质粒介导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
为了克服产β-内酰胺酶细菌所造成的临床耐药性感染,研制青霉素类抗生素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方制剂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已先后上市的抗生素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方制剂有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
阿莫西林(Cefuroxime,AMO)为半合成青霉素,对于严重革兰阴性菌感染特别有效,本品能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最终使之成为球形体,破裂溶解。对链球菌类、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淋病双球菌、脑膜炎双球菌及沙门氏菌一般最低抑菌浓度(MIC)为0.02-1.25ug/ml。在国际上,20世纪60年代阿莫西林已成为重点品种,70年代进入品种发展的全盛时期,单方阿莫西林世界范围内销售额曾高达17亿美元的辉煌。据行家预测,阿莫西林原料药从1994年到2005年内将以年均6%的速度增长,2005年世界范围产量将达11000吨。近几年,随着阿莫西林在临床上使用的日益广泛,试验研究显示,部分本来敏感的菌株对阿莫西林产生了耐药现象,治愈率有所下降,迫切需要一种阿莫西林抗菌素复方制剂。因此,找到一种能够与阿莫西林配伍良好并能够在临床上使用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来对抗和抑制β-内酰胺酶,保护阿莫西林不受破坏成为解决菌株对阿莫西林产生耐药性的关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阿莫西林及其盐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组成的复方制剂,相对于阿莫西林而言,该复方制剂抗菌谱更广、抗菌作用更强。
发明人经过长期研究和大量试验,终于发明了一种抗β-内酰胺酶抗菌素复方制剂,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抗β-内酰胺酶抗菌素复方制剂中含有阿莫西林及其盐与舒巴坦及其盐或他唑巴坦及其盐,所述阿莫西林及其盐与舒巴坦及其盐或他唑巴坦及其盐的重量比范围为1∶1至10∶1。
所述阿莫西林及其盐与舒巴坦及其盐较优选的重量比为2∶1。
所述的阿莫西林及其盐与他唑巴坦及其盐的最优选的重量比为8∶1。
所述抗β-内酰胺酶抗菌素复方制剂的制备方法按已知的粉针剂或冻干粉针剂工艺程序操作进行即可制成粉针剂和冻干粉针剂。
所述的盐优选为碱金属盐。
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由于以舒巴坦或他唑巴坦作为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且两者配伍良好,其良好的协同作用使得其抗菌作用明显强于两者单独使用的效果,较阿莫西林而言,这种注射用抗β-内酰胺酶抗菌素复方制剂抗菌谱更广、抗菌作用更强。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抗β-内酰胺酶抗菌素复方制剂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制备阿莫西林和舒巴坦复方制剂将1g阿莫西林无菌粉和1g舒巴坦无菌粉混合,按已知的粉针剂或冻干粉针剂工艺程序操作。
实施例2制备阿莫西林钠和舒巴坦复方制剂将1g阿莫西林钠无菌粉和0.5g舒巴坦无菌粉混合,按已知的粉针剂或冻干粉针剂工艺程序操作。
实施例3制备阿莫西林钾和舒巴坦复方制剂将1g阿莫西林钾无菌粉和0.5g舒巴坦无菌粉混合,按已知的粉针剂或冻干粉针剂工艺程序操作。
实施例4制备阿莫西林和舒巴坦钠复方制剂将1g阿莫西林无菌粉和0.25g舒巴坦钠无菌粉混合,按已知的粉针剂或冻干粉针剂工艺程序操作。
实施例5制备阿莫西林钠和舒巴坦钠复方制剂将1g阿莫西林钠无菌粉和0.125g舒巴坦钠无菌粉混合,按已知的粉针剂或冻干粉针剂工艺程序操作。
实施例6制备阿莫西林钾和舒巴坦钠复方制剂将1g阿莫西林钾无菌粉和0.1g舒巴坦钠无菌粉混合,按已知的粉针剂或冻干粉针剂工艺程序操作。
实施例7制备阿莫西林和舒巴坦钾复方制剂将1g阿莫西林无菌粉和0.5g舒巴坦钾无菌粉混合,按已知的粉针剂或冻干粉针剂工艺程序操作。
实施例8制备阿莫西林钠和舒巴坦钾复方制剂将1g阿莫西林钠无菌粉和0.5g舒巴坦钾无菌粉混合,按已知的粉针剂或冻干粉针剂工艺程序操作。
实施例9制备阿莫西林钾和舒巴坦钾复方制剂将1g阿莫西林钾无菌粉和0.25g舒巴坦钾无菌粉混合,按已知的粉针剂或冻干粉针剂工艺程序操作。
试验实施例1阿莫西林和舒巴坦复方制剂体外抗菌和杀菌试验用无菌水或灭菌生理盐水进行溶解并按有效药物含量配制并稀释至所需的药物浓度,阿莫西林/舒巴坦的有效药物配比为1∶1、2∶1、4∶1、8∶1。实验所采用的菌株均为临床分离株,每株来源于不同的病人。
试验方法1.1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测定吸取适量稀释好的不同浓度的药物置于无菌平面皿中,加入恒温于55℃左右的灭菌培养基,混匀冷却制成药物平板。将培养好的试验菌用无菌水稀释至所需浓度(一般为107CFU/ml左右),采用多点接种仪接至不同浓度的药物平板,接种量约为104~105CFU/点。试验菌于37℃恒温培养24小时观察结果,并记录MIC值。
1.2最低杀菌浓度(MBC)的测定采用肉汤倍比稀释活菌计数法,即在倍比稀释的药物溶液中加入一定浓度的菌液,混合后于37℃恒温培养24小时,先测出MIC值,再依次将未见细菌生长的澄清的各管培养物分别吸出0.1ml,进行平板活菌计数,其中菌落数少于5个的平板所对应的最低药物浓度即为该药物的MBC值。
试验结果2.1最低抑菌浓度(MIC)由表1-1可知,阿莫西林和舒巴坦复方制剂中阿莫西林与舒巴坦的重量比为1∶1至8∶1时,体外抗菌活性较好,阿莫西林与舒巴坦的优选重量比为2∶1至4∶1,且2∶1时效果最好。阿莫西林和舒巴坦复方制剂(AMO/SBT=2∶1)对产酶株的体外抗菌活性较阿莫西林强,对非产酶株的体外抗菌活性与阿莫西林相似,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产酶)、表皮葡萄球菌(产酶)、肺炎链球菌(产酶)、大肠埃希氏菌(产酶)、肺炎克雷伯氏菌(产酶)、铜绿假单胞菌(产酶)、不动杆菌(产酶)、产气杆菌(产酶)、福氏痢疾杆菌(产酶)和阴沟肠杆菌(产酶)的MIC50分别为16、8、8、16、16、32、2、2、4和32μg/ml,MIC90分别为32、16、32、64、64、128、4、8、16和≥256μg/ml,阿莫西林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产酶)、表皮葡萄球菌(产酶)、肺炎链球菌(产酶)、大肠埃希氏菌(产酶)、肺炎克雷伯氏菌(产酶)、铜绿假单胞菌(产酶)、不动杆菌(产酶)、产气杆菌(产酶)、福氏痢疾杆菌(产酶)和阴沟肠杆菌(产酶)的MIC50分别为64、128、32、64、64、128、8、8、8和128μg/ml,MIC90分别为256、≥256、128、256、≥256、≥256、32、32、64和≥256μg/ml。
2.2最低杀菌浓度(MBC)由表1-2可知,阿莫西林和舒巴坦复方制剂(AMO/SBT=2∶1)对产酶株的体外抗菌活性较阿莫西林强,对非产酶株的体外抗菌活性与阿莫西林相似,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产酶)、大肠埃希氏菌(产酶)和铜绿假单胞菌(产酶)MBC/MIC值范围均为4-8;阿莫西林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产酶)、大肠埃希氏菌(产酶)和铜绿假单胞菌(产酶)MBC/MIC值范围均为4-8、4-8和≥4。
实施例10制备阿莫西林和他唑巴坦复方制剂将1g阿莫西林无菌粉和0.5g他唑巴坦无菌粉混合,按已知的粉针剂或冻干粉针剂工艺程序操作。
实施例11制备阿莫西林钠和他唑巴坦复方制剂将1g阿莫西林钠无菌粉和0.25g他唑巴坦无菌粉混合,按已知的粉针剂或冻干粉针剂工艺程序操作。
实施例12制备阿莫西林钾和他唑巴坦复方制剂将1g阿莫西林钾无菌粉和0.25g他唑巴坦无菌粉混合,按已知的粉针剂或冻干粉针剂工艺程序操作。
实施例13制备阿莫西林和他唑巴坦钠复方制剂将1g阿莫西林无菌粉和0.125g他唑巴坦钠无菌粉混合,按已知的粉针剂或冻干粉针剂工艺程序操作。
实施例14制备阿莫西林钠和他唑巴坦钠复方制剂将1g阿莫西林钠无菌粉和0.1g他唑巴坦钠无菌粉混合,按已知的粉针剂或冻干粉针剂工艺程序操作。
实施例15制备阿莫西林钾和他唑巴坦钠复方制剂将1g阿莫西林钾无菌粉和0.5g他唑巴坦钠无菌粉混合,按已知的粉针剂或冻干粉针剂工艺程序操作。
实施例16制备阿莫西林和他唑巴坦钾复方制剂将1g阿莫西林无菌粉和0.5g他唑巴坦钾无菌粉混合,按已知的粉针剂或冻干粉针剂工艺程序操作。
实施例17制备阿莫西林钠和他唑巴坦钾复方制剂将1g阿莫西林钠无菌粉和0.25g他唑巴坦钾无菌粉混合,按已知的粉针剂或冻干粉针剂工艺程序操作。
实施例18制备阿莫西林钾和他唑巴坦钾复方制剂将1g阿莫西林钾无菌粉和0.25g他唑巴坦钾无菌粉混合,按已知的粉针剂或冻干粉针剂工艺程序操作。
试验实施例2阿莫西林和他唑巴坦复方制剂体外抗菌和杀菌试验用无菌水或灭菌生理盐水进行溶解并按有效药物含量配制并稀释至所需的药物浓度,阿莫西林/他唑巴坦的有效药物配比为2∶1、4∶1、8∶1、10∶1。试验用菌株及试验方法同试验实施例1。
试验结果1.1最低抑菌浓度(MIC)由表2-1可知,阿莫西林和他唑巴坦复方制剂中阿莫西林与他唑巴坦的重量比为2∶1至10∶1时,体外抗菌活性较好,阿莫西林与他唑巴坦的优选重量比为4∶1至8∶1。阿莫西林和他唑巴坦复方制剂(AMO/TAZ=8∶1)对产酶株的体外抗菌活性较阿莫西林强,对非产酶株的体外抗菌活性与阿莫西林相似,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产酶)、表皮葡萄球菌(产酶)、肺炎链球菌(产酶)、大肠埃希氏菌(产酶)、肺炎克雷伯氏菌(产酶)、铜绿假单胞菌(产酶)、不动杆菌(产酶)、产气杆菌(产酶)、福氏痢疾杆菌(产酶)和阴沟肠杆菌(产酶)的MIC50分别为16、8、4、8、8、8、2、1、2和32μg/ml,MIC90分别为64、32、16、32、64、32、8、8、8和256μg/ml,阿莫西林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产酶)、表皮葡萄球菌(产酶)、肺炎链球菌(产酶)、大肠埃希氏菌(产酶)、肺炎克雷伯氏菌(产酶)、铜绿假单胞菌(产酶)、不动杆菌(产酶)、产气杆菌(产酶)、福氏痢疾杆菌(产酶)和阴沟肠杆菌(产酶)的MIC50分别为64、128、32、64、64、128、8、8、8和128μg/ml,MIC90分别为256、≥256、128、≥256、≥256、≥256、32、32、64和≥256μg/ml。
1.2最低杀菌浓度(MBC)由表2-2可知,阿莫西林和他唑巴坦复方制剂(AMO/TAZ=8∶1)对产酶株的体外抗菌活性较阿莫西林强,对非产酶株的体外抗菌活性与阿莫西林相似,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产酶)、大肠埃希氏菌(产酶)和铜绿假单胞菌(产酶)MBC/MIC值范围均为4-8、4和4-8;阿莫西林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产酶)、大肠埃希氏菌(产酶)和铜绿假单胞菌(产酶)MBC/MIC值范围均为4-8、4-8和≥4。
表1-1阿莫西林(AMO)与阿莫西林/舒巴坦(AMO/SBT)体外抗菌活性(MIC≤16判定为敏感)




表1-2阿莫西林(AMO)与阿莫西林/舒巴坦(AMO/SBT=2∶1)的最低杀菌浓度(MBC)

表2-1阿莫西林(AMO)与阿莫西林/他唑巴坦(AMO/TAZ)体外抗菌活性(MIC≤16判定为敏感)




表2-2阿莫西林(AMO)与阿莫西林/他唑巴坦(AMO/TAZ=8∶1)的最低杀菌浓度(MBC)


权利要求
1.一种抗β-内酰胺酶抗菌素复方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抗β-内酰胺酶抗菌素复方制剂中含有阿莫西林及其盐与舒巴坦及其盐或他唑巴坦及其盐,所述阿莫西林及其盐与舒巴坦及其盐或他唑巴坦及其盐的重量比范围为1∶1至10∶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β-内酰胺酶抗菌素复方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阿莫西林及其盐与舒巴坦及其盐的重量比为2∶1至4∶1。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抗β-内酰胺酶抗菌素复方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阿莫西林及其盐与舒巴坦及其盐的重量比为2∶1。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β-内酰胺酶抗菌素复方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阿莫西林及其盐与他唑巴坦及其盐的重量比为4∶1至8∶1。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抗β-内酰胺酶抗菌素复方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阿莫西林及其盐与他唑巴坦及其盐的重量比为8∶1。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之一所述的抗β-内酰胺酶抗菌素复方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盐为碱金属盐。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抗β-内酰胺酶抗菌素复方制剂,具体为阿莫西林及其盐和舒巴坦及其盐或他唑巴坦及其盐组成的复方制剂。该复方制剂中阿莫西林及其盐和舒巴坦及其盐或他唑巴坦及其盐的重量比范围为1∶1至10∶1;阿莫西林及其盐和舒巴坦及其盐的优选重量比范围为2∶1至4∶1,最佳重量比为2∶1,阿莫西林及其盐和他唑巴坦及其盐的优选重量比范围为4∶1至8∶1,最佳重量比为8∶1。本发明较阿莫西林抗菌谱更广、抗菌作用更强。
文档编号A61P31/00GK1720914SQ200510085078
公开日2006年1月18日 申请日期2005年7月20日 优先权日2005年7月20日
发明者刘全胜, 夏中宁, 舒军, 林学良 申请人:夏中宁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