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用针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9420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医疗用针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在使用后能够安全地收容硬质针的防止误穿刺用的护 罩的医疗用针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医疗设施中,注射针及穿刺针等的误穿刺带来的污染、感染
成为问题。特别是,最近B型肝炎、C型肝炎及HIV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等在社会上被广泛地关注,所以希望有用来积极地防止误穿刺等的偶发性 事故的机构。
作为防止上述误穿刺的机构,提出了各种在使用后收容注射针及穿刺 针时,通过用盖来覆盖针管的医疗用针装置。目前为止提出的带有误穿刺 防止机构的医疗用针装置的许多都具有保护盖(以下称作护罩(shield)), 该护罩相对于硬质针能够滑动。g卩,构成为,通过护罩的滑动,能够取得 硬质针露出的状态和被护罩覆盖的状态。
在专利文献l中,公开了以往的医疗用针装置的一例。该医疗用针装 置具备在大致圆筒状的护罩筒上结合有翼部273的带翼护罩212 (参照图 16)、和可沿轴向移动地插入到护罩筒内、在其连接端264上连接有输液管 的衬套(hub) 210 (参照图17)、和固定在衬套210上的硬质针(未图示)。 当衬套210位于带翼护罩212的内腔内时,硬质针突出到护罩筒212的外 部。突出的硬质针通过使衬套210向带翼护罩212的后端侧方向滑动,收 纳在带翼护罩212内腔中。
在该以往的医疗用针装置中,如图18所示,通过衬套210的抵接面259 (参照图17)抵接在带翼护罩212的后端侧端面上,防止衬套210被从带 翼护罩212的前端侧拔出。同时,位于槽236内的突出部234起到防止衬 套210向后方滑动的作用。在该状态下穿刺后,将硬质针拉入到护罩212 内,如果使衬套210的肩部246 (参照图17)接触在带翼护罩212的内面 287 (参照图16)上,则将衬套210相对于带翼护罩212保持。
在图19 图20B中,表示了以往的医疗用针装置的另一例。图19 图 20B所示的医疗用针装置由硬质针100、衬套200、管300、以及能够将衬 套200收容保持在其内部中的护罩筒400构成。在护罩筒400上,在其前 端侧设有翼500。衬套200能够在护罩筒400内沿轴向滑动。如图19所示, 当硬质针100从护罩筒400的前端突出了规定长时,如果使卡合腕211的 钩222与护罩筒400的卡合孔410卡合,则阻止衬套200向护罩筒400后 端侧方向的滑动。在使用后,用手指抓住卡合腕211而解除上述卡合,使 衬套200向护罩筒400的后端侧方向滑动。如图20A及图20B所示,环状 凸部200碰撞在阶差部420上,阻止衬套200向护罩筒400后端侧方向的 移动。同时,环状槽230的基端侧面231与挠性对接枝430的前端对接, 衬套200向护罩筒400前端侧方向的移动也被阻止。此时,硬质针100的 刃尖111完全被收容在护罩筒400之中(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l:日本特表平5-50301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0-85333号公报
但是,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医疗用针装置那样,通过利用凹凸形状 或阶差的卡止进行带翼护罩212带来的衬套210的保持的情况下,在保持 力的调节中存在界限。上述那样的注射针装置由于在穿刺操作时把持护罩 而进行操作,所以能够通过护罩可靠地保持衬套,需要将两者一体化。相 对于此,在将使用后的硬质针拉入到护罩内的收纳操作时,能够使衬套在 护罩内容易地滑动,将衬套相对于护罩保持的力最好较弱。
这样,在穿刺操作时和收纳操作时,优选地分别设定通过护罩保持注 射针的保持力,以使其成为适当的大小。但是,在如上述那样利用图16 图18说明的以往的注射针装置中,由于利用凹凸形状或阶差等进行衬套的 保持,所以对于穿刺操作时及收纳操作时,并不能分别得到适当的保持力。
另一方面,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医疗用针装置与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 医疗用针装置相比,对于穿刺操作时及收纳操作时分别能够将上述保持力 调节为更适当的大小。但是,通过衬套200具备卡合腕211,衬套200的长 度相应地变长。医疗用针装置由于在对患者穿刺硬质针后通过粘接带固定 在患者的皮肤上,所以优选地尽可能具有可弯曲性。但是,通常衬套的可 弯曲性并没有被考虑。为了确保向护罩的保持功能,衬套使用硬质材料形
成的情况较多,弯曲几乎是不可能的。因而,衬套优选的是尽可能地紧凑。
这些问题在以上举出具备硬质针的带翼注射针装置为例进行了说明, 但在还具备固定在护罩的前端部上、能够将硬质针插入到其内腔中的软质 针的医疗用针装置、或不具有翼的医疗用针装置中也是共通的问题。在具 备上述软质针的医疗用针装置中,衬套的长度会特别成为问题。在将硬质 针拉入到护罩内的状态下,衬套的一部分从护罩的后方突出,所以如果衬 套较长,则医疗用针装置的全长变得很长。在此状态下如果留置软质针, 则医疗用针装置的后方部成为很大的妨碍。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穿刺操作时能够通过护罩可靠地保持衬套,在收纳 操作时能够使衬套容易地在护罩内滑动,并且具备紧凑的衬套的医疗用针 装置。
本发明的医疗用针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护罩,包括大致圆筒状部; 管;第l衬套,插入在上述护罩的内腔中以使其能够沿轴向移动,在其后 端上连接有上述管;硬质针,固定在上述第1衬套的前端部上;衬套移动 控制部件,可拆装地安装在上述护罩上;上述衬套移动控制部件包括挡 块部,从上述护罩的后端侧可插拔地插入在上述护罩内腔中,能够使其前 端抵接在到达上述护罩内腔的前端侧移动端的状态的上述第1衬套上;保 持部,能够保持上述挡块部的前端抵接在到达上述前端侧移动端的上述第1 衬套上的状态。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医疗用针装置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医疗用针装置的轴向剖视图。
图3A是构成图1所示的医疗用针装置的第1衬套的放大立体图。
图3B是表示在构成图1所示的医疗用针装置的硬质针收纳在护罩内
时,用来将第1衬套卡止在护罩上的卡止构造的放大剖视图。
图4是对于图1所示的医疗用针装置,表示将衬套移动控制部件的凸
部与护罩的卡止凹部的嵌合解除后的状态的轴向剖视图。
图5是对于图1所示的医疗用针装置,表示使第1衬套向大致圆筒部 的后端部侧方向滑动的中途的轴向剖视图。
图6是对于图1所示的医疗用针装置,表示弹性片越过了环状卡止凸
部的状态的轴向剖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医疗用针装置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8是图7所示的医疗用针装置的轴向剖视图。 图9A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医疗用针装置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9B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医疗用针装置的另一例的立体图。 图9C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医疗用针装置的又另一例的立体图。
图10是图9A 图9C所示的医疗用针装置的轴向剖视图。
图11A是构成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医疗用针装置的一例的护罩的一 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11B是表示构成当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医疗用针装置的硬质针收 纳在护罩内时用来将第1衬套卡止在护罩上的卡止构造的放大剖视图。
图12是构成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医疗用针装置的一例的第1衬套的 立体图。
图13A是构成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医疗用针装置的护罩的一部分的 剖视图。
图13B是表示构成当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医疗用针装置的硬质针收 纳在护罩内时用来将第1衬套卡止在护罩上的卡止构造的立体图。 图13C是图13B的剖视图。
图14A是构成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医疗用针装置的第1衬套的立体图。
图14B是表示构成当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医疗用针装置的硬质针收 纳在护罩内时用来将第1衬套卡止在护罩上的卡止构造的剖视图。
图1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医疗用针装置的一例的轴向剖视图。
图16是构成以往的医疗用针装置的一例的护罩的俯视图。
图17是构成以往的医疗用针装置的一例的衬套的部分剖视图。
图18是表示图16所示的护罩与图17所示的衬套卡合的状况的放大剖
视图。
图19是以往的医疗用针装置的另一例的剖视图。
图20A是对于图19所示的以往的医疗用针装置、表示将硬质针拉入到 护罩筒内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0B是对于图19所示的以往的医疗用针装置、表示将硬质针拉入到 护罩筒内的状态的另一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医疗用针装置的一例也可以是还具备固定在护罩的前端部 上、能够将硬质针插入到其内腔中的软质针的所谓的"留置针"。在此情况 下,护罩还包括固定在大致圆筒状部的前端部上、构成护罩的一部分的第2 衬套,上述软质针固定在第2衬套上。并且,护罩内腔中的第l衬套的前 端侧移动端受第2衬套限制。
在本发明的医疗用针装置的一例中,也可以是,护罩还包括设在大致 圆筒状部的前端侧的一对翼部。 一对翼部也可以固定在大致圆筒状部上, 也可以相对于大致圆筒状部能够拆装。
在本发明的医疗用针装置的一例中,也可以是,衬套移动控制部件作 为保持部而包括从挡块部的后端延伸设置、具有对置于护罩的外周面的面、 在其对置的面上形成有凸部的把手部。在此情况下,在护罩的外周面上, 形成有对应于凸部的卡止凹部。通过使凸部嵌合在该卡止凹部中,保持使 挡块部的前端抵接在到达前端侧移动端的第1衬套上的状态。
在本发明的医疗用针装置的一例中,也可以是,衬套移动控制部件作 为保持部而包括杠杆锁止部件(lever lock)。杠杆锁止部件包括具备相互 对置的钩部的一对夹持部、在一对夹持部上架桥而使一对夹持部连结在挡 块部的后端部上的架桥部。在此情况下,在护罩的外周面上,形成有能够 与一对钩部卡止的一对突出部。通过使各钩部卡止在各突出部上,保持使 挡块部的前端抵接在到达护罩内腔的前端侧移动端的第1衬套上的状态。
在本发明的医疗用针装置的一例中,也可以是,衬套移动控制部件作 为保持部而具备连结在挡块部的后端部上、通过从两恻把持两者而縮窄相
互的距离、能够把持护罩的大致圆筒状部的一对悬臂部(overhang)。 一对 悬臂部配置在大致圆筒状部的侧部的周围,以使穿剌操作容易进行,进而, 优选为线对称、例如相对于大致圆筒状部的长度方向的中心线相互对称地 配置。在此情况下,使大致圆筒状部的上部的外周面露出。如果将手指直 接接触在该上部外周面上而将大致圆筒状部向患者侧推压,则能够容易地 进行拉伸管而将硬质针拉入到护罩内的操作。
在护罩具备安装在大致圆筒状部的前端侧的一对翼部的情况下,各悬 臂部的一部分优选地与翼部配置在大致圆筒状部的轴向相同位置上。在此 情况下,如果将一对翼部沿着大致圆筒状部的外周面向上方提起并叠合、 牢固地把持,则各悬臂部被牢固地夹在翼部与护罩的大致圆筒状部之间。 因此,即使通过单手也能够保持使挡块部的前端抵接在到达了前端侧移动 端的第1衬套上的状态。此外,由于通过单手能够调节翼部与大致圆筒状 部的夹持力,所以能够通过单手进行衬套移动控制部件进行的使挡块部的 前端抵接在第1衬套上的状态的保持、以及该保持的解除,由此,操作性 也良好。如果在各悬臂部中的、翼部与大致圆筒状部的轴向相同位置的部 分的外侧面上形成有突起,则各悬臂部被翼部与护罩的大致圆筒状部牢固 地夹持,能够更稳定地进行穿刺操作,是优选的。
此外,优选的是,各悬臂部具备配置在比翼部更靠前端侧、向侧方突 出的翼抵接用凸部。在此情况下,在如上述那样把持一对翼部时,如果对 衬套移动控制部件施加向后方滑动的力,则翼抵接用凸部钩挂在翼部上。 由此,能够妨碍衬套移动控制部件的后退。因而,如果各悬臂部具备上述 翼抵接用凸部,则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穿刺操作时的衬套移动控制部件的后 退。
在本发明的医疗用针装置的一例中,在第1衬套上形成有从其外周贯 通到内腔的横贯通路。由此,形成在第1衬套的外周面与护罩的内周面之 间的空间经由横贯通路与衬套的内腔连通。此外,在第1衬套上的比横贯 通路靠后端侧,设有用来保持第1衬套的外周面与护罩的内周面之间的液 密性的封固部。该封固部例如由配置在环状槽内的密封部件构成。密封部 件也可以是安装在环状槽中的0形环,也可以是通过双色成形或嵌件成形 形成在环状槽内的结构。
在本发明的医疗用针装置的一例中,在护罩的内周面上设有环状卡止 凸部。护罩内腔中的第1衬套的后端侧移动端受该环状卡止凸部限制。另 一方面,第1衬套从前端侧开始依次具备通过形成环状槽而形成的第1大
径部及第2大径部、和弹性片的一端受第3大径部支承的带有弹性片的大 径部。在这样的医疗用针装置中,如果将保持部的使挡块部的前端抵接在 第1衬套上的状态的保持解除、带有弹性片的大径部越过环状卡止凸部为 止使第1衬套向护罩的后端侧移动,则使环状卡止凸部配置在第2大径部 与带有弹性片的大径部之间。由此,将硬质针完全拉入到护罩内腔,将硬 质针的先端配置在护罩内腔的同时将第1衬套保持在护罩中,以使其在护 罩内沿轴向不移动。在该一例中,更优选的是,在护罩上形成有当环状卡 止凸部处于配置在第2大径部与带有弹性片的大径部之间的状态时、能够 从护罩之外观察弹性片的横窗。
在本发明的医疗用针装置的一例中,优选的是,带有弹性片的大径部 具备多个弹性片。在此情况下,如果多个弹性片相对于第1衬套的长度方 向中心线相互对称地配置,则能够稳定地进行护罩对第1衬套的把持,是 优选的。
在本发明的医疗用针装置的一例中,优选的是,当环状卡止凸部是配 置在第2大径部与带有弹性片的大径部之间的状态时,第1衬套收纳在护 罩内。这样,如果第1衬套收纳在护罩内,则在第1衬套上施加有一些力, 弹性片向朝向第1衬套的中心轴的方向弯曲,能够降低第1衬套被向护罩 的前端侧方向拉入的可能性。
在本发明的医疗用针装置的一例中,第1衬套从前端侧开始依次具备 通过形成环状槽而形成的第1大径部及第2大径部、和弹性片的一端受第3 大径部支承的带有弹性片的大径部。护罩的后端部的内径比相对于该后端 部靠前端侧部分的内径小,在该后端部上形成有从大致圆筒状部的外周面 贯通到大致圆筒状部的内腔的贯通孔。在这样的医疗用针装置中,如果将 保持部的使挡块部的前端抵接在第1衬套上的状态的保持解除、使第1衬 套移动到护罩的后端侧,则将弹性片的一部分配置在贯通孔内。由此,将 硬质针完全拉入到护罩内,并且将第1衬套保持在护罩上,以使其在护罩 内沿轴向不移动。
在本发明的医疗用针装置的一例中,第1衬套从前端侧开始依次具备
通过形成环状槽而形成的第1大径部及第2大径部、和第4大径部。因此, 在第2大径部与第4大径部之间形成有环状凹部。由于该第1衬套的强度 较高而另一方面滑动面积较大,所以第1衬套的移动阻力变大。因此,优 选的是,护罩的大致圆筒状部通过将其后端部沿着周向分割为多个而具备 多个分割壁,在至少一个分割壁的内面上,形成有能够与环状凹部卡止的 突起。这样,如果大致圆筒状部的后端部分为多个,则能够顺利地进行第1 衬套向护罩后端侧方向的移动。优选的是,第4大径部从其前端朝向后端 外径逐渐变小。在此情况下,第4大径部能够更顺利地通过分割壁的突起 上。
在本发明的医疗用针装置的一例中,在护罩的内周面上,设置有环状 卡止凸部。第1衬套从前端侧开始依次具备通过形成环状槽而形成的第1 大径部及第2大径部、和连接在管上的连接部。第1衬套还具备一端支承 在第2大径部上、在连接部的周围与连接部离开而配置的多个弹性片。在 各弹性片的与护罩的内周面对置的面上,设置有能够与环状卡止凸部卡止 的槽。上述带槽的弹性片与上述环状卡止凸部一起作为用来在针收纳后将 第1衬套不可移动地保持在护罩内的机构发挥功能。在该医疗用针装置中, 在针收纳后将第1衬套不可移动地保持在护罩内的机构与连接部处于护罩 的轴向大致相同位置。因此,能够縮短第l衬套的长度,能够使第l衬套 变得紧凑。由此,也能够縮短护罩的长度。
在该医疗用针装置中,优选地设定护罩的长度,以使得在环状卡止凸 部与弹性片的槽卡止的状态时,第1衬套收纳在护罩内。如果第1衬套收 纳在护罩内,则在第1衬套上施加有一些力,弹性片向朝向第l衬套的中 心轴的方向弯曲,降低了第1衬套被向护罩的前端侧方向拉入的可能性。
关于弹性片的数量,只要是两个以上就可以,没有特别限制,只要根 据弹性片的材料、设在护罩的内周面上的环状卡止凸部的高度等适当选择 就可以。多个弹性片优选地沿着周向等间隔地配置。在此情况下,能够稳 定地进行护罩对第1衬套的保持。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具体地说明。 (实施方式l)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医疗用针装置的一例的立体图,图2是
图1所示的医疗用针装置的沿着轴向的剖视图。
在图1及图2中,金属制的硬质针1固定在树脂制的第1衬套2的前 端部上。在第1衬套2的后端部上连接有管3。带翼护罩4包括树脂制的大 致圆筒状部4a、和左右的翼部5、 6。第1衬套2插入在大致圆筒状部4a 的内腔中,能够沿轴向移动。左右的翼部5、 6设在大致圆筒状部4a的前 端部,即大致圆筒状部4a的硬质针1突出的一侧的端部上。 一对翼部5、 6 例如经由具有与大致圆筒状部4a的轴向相同方向的贯通缝隙的环部9安装 在大致圆筒状部4a上,具有以大致圆筒状部4a的轴为中心相互对称的形 状。环部9例如安装在大致圆筒状部4a上以使其不会脱落。在护罩4上可 拆装地安装有衬套移动控制部件14。另外,图示的关系,对于硬质针l没 有用截面表示。关于这一点,图4 图6也同样。
可以在大致圆筒状部4a的材料中使用例如聚碳酸酯、聚丙烯等,在翼 部5、 6的材料中使用例如软质氯乙烯、聚乙烯、烯烃类或聚苯乙烯类的热 塑性弹性体等,在第1衬套2的材料中使用例如聚碳酸酯、聚丙烯等。在 衬套移动控制部件14的材料中,可以使用例如聚碳酸酯、聚丙烯、聚乙烯 等。
在大致圆筒状部4a的前端部上插入固定有第2衬套7的一部分。第2 衬套7构成护罩4的一部分。在第2衬套7的内腔中安装固定有软质针8。 在软质针8的内腔中插入有硬质针1,其前端从软质针8突出。在第2衬套 7的材料中,使用例如聚碳酸酯、聚丙烯,在软质针8的材料中,使用例如 聚氨酯类弹性体、聚四氟乙烯等的氟树脂等。
图3A是说明第1衬套2的放大立体图,图3B是表示在硬质针收纳在 护罩内时、用来将第1衬套卡止在护罩上的卡止构造的放大剖视图。
如图3A及图3B所示,第1衬套2由前端部2a、后端部2d以及它们之 间的中间部2f构成。后端部2d包括位于中间部2f的附近的带有弹性片的 大径部2g、和位于第1衬套的最末尾并且插入在管3的内腔中而将第1衬 套2与管3连接的连接部2h。由此,带有弹性片的大径部2g具有面向护罩 4的后端侧开口的端面2n。后端部2d还具备将带有弹性片的大径部2g与 中间部2f连结的连结部2s。连接部2h呈从其前端朝向后端外径依次变小
的圆锥(taper)形状。
中间部2f具有能够容易地在大致圆筒状部4a的内腔中滑动的程度的 外径。前端部2a比中间部2f外径小。由此,如后所述,在大致圆筒状部 4a的内周面与前端部2a之间形成有空间。中间部2f及后端部2d的内腔 10的直径设定得比硬质针1的内径大。
第1衬套2的中间部2f具备封固用环状槽2c,在该环状槽2c内安装 有O形环ll,形成封固部。通过该封固部,保持第1衬套2的外周面与大 致圆筒状部4a的内周面之间的液密性。此外,在环状槽2c的两侧,从第1 衬套2的前端侧开始依次形成有通过形成环状槽2c而形成的第1大径部2k 及第2大径部2m。第1大径部2k及第2大径部2m的外径都例如是环状。 在前端部2a的中间部2f侧形成有横贯通路2e。由此,形成在第1衬套2 的外周面与大致圆筒状部4a的内周面之间的空间,经由该横贯通路2e与 第1衬套2的内腔10连通。
带有弹性片的大径部2g由一对弹性片2i和支承它们的一端的第3大 径部2j构成。如果使第3大径部2j的外径成为与大致圆筒状部4a的存在 环状卡止凸部4c的部位的内腔直径相等、或者稍小之程度的大小,则容易 确保用来使后述的衬套移动控制部件14的挡块部14a (参照图2)抵接的 面积,并且容易使第3大径部2j滑动到护罩4的后端侧。
如图2所示,衬套移动控制部件14具备能够从护罩4的后端侧向护罩 4内插拔的挡块部14a。挡块部14a如图2所示,具有当第1衬套2到达护 罩4的内腔的前端侧移动端的状态时能够使其前端抵接在带有弹性片的大 径部的端面2n上的长度。
挡块部14a优选的是,例如截面是方形或圆弧形等的棒状,具有能够 抵接在第1衬套2的后端部端面2n上的平坦的端面。该端面的面积设定为, 使得能够将挡块部14a可靠地抵接在第1衬套2的后端部端面2n上。
在挡块部14a的后端部上,经由弯曲部14b连结有把手部14c。把手部 14c具有对置于护罩4的外周面的面,在该面上形成有凸部14d。在护罩4 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对应于上述凸部14d的卡止凹部4b。
在图2所示的状态下,挡块部14a的前端抵接在第1衬套2的后端部 端面2n上,衬套移动控制部件14的凸部14d嵌合在护罩4的外周面的卡
止凹部4b中。第1衬套2的前端部2a的外径比第2衬套7的后部内腔的 直径稍小,前端部2a插入在第2衬套7的后部内腔中。硬质针1的前端从 软质针8突出,处于能够穿刺的初始状态。第1衬套2在大致圆筒状部4a 内能够以第1衬套2的中心轴为中心旋转,所以在将硬质针1穿刺到患者 体内之前,能够将硬质针1的前端la的开口部配置为规定的朝向。
通过衬套移动控制部件14的凸部14d与护罩4的卡止凹部4b的嵌合, 能够保持上述初始状态,所以在第1衬套2上不需要设置用来保持初始状 态的机构。因而,第1衬套2例如在其后端侧具备用来保持初始状态的机 构,比以往的在其前端侧具备用来在针收纳后通过护罩4不可移动地保持 第1衬套2的机构的衬套短,变得紧凑。由此,在软质针8的留置过程中, 能够使医疗用针装置在充分接近于护罩4的后端部的位置弯曲。
在该初始状态下穿刺后,如图4所示,将凸部14d与卡止凹部4b的嵌 合解除后,将衬套移动控制部件14从护罩4拔取,将硬质针l拉入到护罩 4内。第3大径部2j的外径比例如大致圆筒状部4a的存在环状卡止凸部 4c的部位的内腔直径小一些,所以能够顺利地通过环状卡止凸部4c上。一 对弹性片2i的前端大致接触在大致圆筒状部4a的比环状卡止凸部4c靠前 端侧部位的内周面上。因此,如图5所示, 一对弹性片2i在通过环状卡止 凸部4c上时相互向内侧弯曲。但是,由于各弹性片2i从前端侧朝向基端 侧,逐渐从大致圆筒状部4a的内周面远离而倾斜(参照图4),所以能够顺 利地通过环状卡止凸部4c上。如果各弹性片2i通过环状卡止凸部4c上, 则将来自外方向的力释放,回到原来的状态。这样,环状卡止凸部4c配置 在包括弹性片2i的带有弹性片的大径部2g与第2大径部2m之间(参照图 6)。
如图6所示,如果环状卡止凸部4c配置在带有弹性片的大径部2g与 第2大径部2m之间,则第1衬套2的向护罩4的后端侧方向的进一步的移 动、以及向其相反方向(护罩4的前端侧方向)的移动被阻止。在此状态 下,如果第1衬套2被向护罩4的后端侧方向拉伸,则第2大径部2m抵接 在环状卡止凸部4c的前端侧阶差部上,阻止第1衬套2向护罩4的后端侧 方向的移动。由此,通过经由管3施加的力,能够防止第1衬套2从护罩4
脱离o另一方面,如果使硬质针1再突出的方向的力施加在第1衬套2上, 则弹性片2i的前端面抵接在环状卡止凸部4c的后端侧阶差部上,第1衬 套2向护罩4的前端侧方向的移动、以及硬质针1的再突出被阻止。由于 一对弹性片2i相对于第1衬套2的长度方向的中心线相互对称地配置,所 以能够稳定地进行护罩4对第1衬套2的保持。
在图5及图6所示的状态下,第1衬套2的前端部2a从第2衬套7脱 离,所以在直径较小的前端部2a的外周面与护罩4的大致圆筒状部4a的 内周面之间形成空间15。前端部2a的外周面与大致圆筒状部4a的内周面 之间的空间15经由横贯通路2e与第1衬套2的中间部的内腔10连通。本 实施方式的医疗用针装置有在图6所示的状态下留置在患者中的情7兄。由 此,形成在第1衬套2的外周面与大致圆筒状部4a的内周面之间的空间15 作为对形成硬质针1的内腔的流路追加的流路发挥功能,所以能够确保更 大的流量。进而,由于第1衬套2的内腔10比硬质针1的内腔粗,所以作 为整体能够确保比只有硬质针1的内腔的流路大的流量。
在图3B中表示将第1衬套2的构造放大的剖视图。根据该图,可知前 端部2a的外周面与护罩的大致圆筒状部4a的内周面之间的空间经由横贯 通路2e与第l衬套2的中间部的内腔10连通的形态较好。由此,作为追 加流路能够确保较大的流量。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医疗用针装置的把手部14c也可以代替凸部14d 而具备凹部。在此情况下,只要在护罩4的外周面上代替卡止凹部4b而形 成有对应于上述凹部的卡止凸部就可以(参照图2等)。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医疗用针装置的使用方法进行说明。
通常,本实施方式的医疗用针装置在图2所示的状态下供于使用。在 该初始状态下,如上所述,构成衬套移动控制部件14的挡块部14a抵接在 第1衬套2的后端部端面2n上,通过衬套移动控制部件14的凸部14d与 护罩4的卡止凹部4b嵌合,将第1衬套2相对于护罩4保持,以使其不在 护罩4内移动。该保持力是硬质针1不会简单地后退的程度的力,通过调 节凸部14d与卡止凹部4b的形状等能够适当地调节。
穿剌操作例如通过将翼部5、 6沿着大致圆筒状部4a的外周面向上方 提起、叠合、把持它们来进行(参照图l)。为了在穿刺后留置软质针8,通过经由管3的操作将第1衬套2拉入到 大致圆筒状部4a的内部中,成为图6所示的状态。即,将衬套移动控制部 件14的凸部14d与护罩4的卡止凹部4b的嵌合解除(参照图4),使第1 衬套2向大致圆筒状部4a的后端部侧方向滑动(参照图5),拉伸管3直到 弹性片2i越过环状卡止凸部4c (参照图6)。衬套移动控制部件14的凸部 14d与护罩4的卡止凹部4b的嵌合的解除,能够几乎不给硬质针1带来振 动而进行。由此,能够抑制伴随着嵌合的解除而带来的血管损伤、或软质 针8从留置部的脱落。此外,上述嵌合的解除通过单手也能够进行。
通过振动或声音能够实际感觉到弹性片2i越过环状卡止凸部4c,所以 不会发生护罩4对第1衬套2的保持不良。例如,在大致圆筒状部4a的内 面中的比环状卡止凸部4c靠前端侧,在通过弹性片2i推压大致圆筒状部 4a的内面的情况下,能够更加实际感觉到弹性片2i越过环状卡止凸部4c 的瞬间。在此情况下,弹性片2i的施力只要设定为不妨碍第1衬套2的顺 利的滑动的程度就可以。
以上这样,将硬质针1从血管拔出,仅将软质针8在穿刺的状态下留 置。此时,如图6所示,例如如果将第1衬套2收纳在护罩4内,则在第1 衬套2上施加有一些力,弹性片2i向朝向第1衬套2的中心轴的方向弯曲, 结果,能够防止第1衬套2被向护罩4的前端侧方向拉入。如果将护罩4 的大致圆筒状部4a用例如透明性较高的材料形成,则优选为能够通过目视 确认弹性片2i越过了环状卡止凸部4c。在穿刺后将医疗用针装置丢弃时, 如果是图6的状态,则能够防止误穿刺。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医疗用针装置,在穿刺操作时、收纳操作时、 以及针收纳后,能够分别适当地设定用来通过护罩4保持硬质针1的保持 力。即,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医疗用针装置,在穿剌操作时能够将第1衬套2 可靠地通过护罩4保持,在使用后能够将硬质针1容易地移动到收纳位置, 在将硬质针1收纳到护罩4内的可防止穿刺的位置后,能够可靠地保持该 状态。
(实施方式2)
在实施方式2中,对本发明的医疗用针装置的另一例进行说明。图7 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医疗用针装置的一例的立体图,图8是图7所示 的医疗用针装置的沿着轴向的剖视图。
图7及图8所示的医疗用针装置的衬套移动控制部件17的形态与实施 方式l的医疗用针装置的不同。
如图7及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医疗用针装置的衬套移动控制部件 17具备能够从护罩4的后端向护罩4内腔插拔的挡块部17a和杠杆锁止部 件17b。挡块部17a的前端能够抵接在插入在第2衬套7的后部内腔内而到 达前端侧移动端的第1衬套2的后端部端面2n上。杠杆锁止部件17b作为 用来保持挡块部17a的前端抵接在到达上述前端侧移动端的第1衬套2上 的状态的保持部发挥功能。另外,在图8中,图示的关系,对于硬质针1 不用截面表示。
杠杆锁止部件17b由一对夹持部17c、和在一对夹持部17c上架桥而使 一对夹持部17c连结在挡块部的后端部上的架桥部17d构成。杠杆锁止部 件17b整体例如由具有容易弯曲的性质的材料形成。如果把持一对夹持部 17c的把持部17f,则夹持部17c与架桥部17d的连结部分弯曲, 一对夹持 部17c摆动。由此,通过一对夹持部17c的操作,能够将护罩4的大致圆 筒状部4a夹持/开放。
在一对夹持部17c的前端上形成有钩部17e,以使其相互对置。 一对钩 部17e当第1衬套2抵接在第2衬套7上而到达前端侧移动端、挡块部17a 的前端抵接在该第1衬套2上的状态时,能够与形成在大致圆筒状部4a的 外周面上的一对突出部4d卡止。如果使各钩部17e与各突出部4d卡止, 则将第1衬套2保持在护罩4内以使其在护罩4内不移动。由此,能够使 医疗用针装置成为可使用的初始状态。另外,关于钩部17e的形状及突出 部4d的形状,只要是不进行抓住一对把持部17f的操作就不解除卡止,并 没有特别限制。
为了在穿剌后仅留置软质针8,首先抓住一对把持部17f以使其相互接 近,解除各钩部17e与各突起部4d的卡止。接着,将挡块部17a从护罩4 拔出,或者一边拔出一边通过经由管3的操作将第1衬套2拉入到护罩4 内。通过该操作,将环状卡止凸部4c配置在第2大径部2m与带有弹性片 的大径部2g之间。由此,将硬质针l从血管拔出,仅将软质针8在穿刺的 状态下留置。各钩部17e与各突出部4d的卡止的解除只要一边抓住一对夹
持部17c —边使衬套移动控制部件17向护罩4的后端侧方向后退就可以, 所以几乎不给硬质针1带来振动而进行。由此,能够抑制伴随着嵌合的解 除而带来的血管损伤、或软质针8从留置部的脱落。此外,上述嵌合的解 除通过单手也能够进行。
除了以上以外,本实施方式的医疗用针装置与实施方式1的医疗用针 装置为同样的构造,具有同样的效果。 (实施方式3)
在实施方式3中,对本发明的医疗用针装置的再另一例进行说明。图 9A 图9C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医疗用针装置的一例的立体图,图10是图 9A 图9C所示的医疗用针装置的沿着轴向的剖视图。
图9A 图10所示的医疗用针装置的衬套移动控制部件18的形态与实 施方式1及实施方式2的医疗用针装置的不同。
如图9A 图IO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医疗用针装置的衬套移动控制部件 18具备能够从护罩4的后端侧向护罩4内腔插拔的挡块部18a、和下述形 态的保持部。下述形态的保持部发挥功能以保持挡块部18a的前端抵接在 到达了前端侧移动端的第1衬套2上的状态。挡块部18a的前端能够抵接 在插入在第2衬套7的后部内腔内、到达了前端侧移动端的第1衬套2的 后端部端面2n上。另外,在图10中,图示的关系,对于硬质针l没有用 截面表示。
衬套移动控制部件18作为保持部而具备一对悬臂部18b。 一对悬臂部 18b经由覆盖护罩4的大致圆筒状部4a的上部外周的一部分的大致半圆筒 形状部18c、和弯曲部18d连结在挡块部18a的后端部上。大致半圆筒形状 部18c及一对悬臂部18b从护罩4的大致圆筒状部4a的外周面离开一些而 配置。 一对悬臂部18b配置在大致圆筒状部4a的侧部的周围,相对于大致 圆筒状部4a的长度方向的中心线相互对称地配置。
一对悬臂部18b通过从两侧把持两者而缩窄相互的距离,能够把持护 罩4的大致圆筒状部4a。在通过一对悬臂部18b把持大致圆筒状部4a的期 间中,能够不使衬套移动控制部件18相对于护罩4的相对位置变位而保持。 由此,当将第1衬套2插入在第2衬套2的内腔内、到达了护罩4内腔的 前端侧移动端的状态时,如果一边使挡块部18a的前端抵接在带有弹性片
的大径部2g的端面2n上一边通过一对悬臂部18b把持护罩4,则在此期间 中能够防止第1衬套2的移动、能够可靠地进行穿刺操作。
如图9A所示,在各悬臂部18b的一部分和翼部5、 6配置在大致圆筒 状部4a的轴向相同位置的情况下,穿剌操作可以通过将翼部5、 6沿着大 致圆筒状部4a的外周面向上方提起、将它们叠合并把持来进行。如果这样, 则各悬臂部18b在被各翼部5、 6和环部9紧固的状态下被保持,所以能够 不使衬套移动控制部件18相对于护罩4的相对位置变位而保持,由此能够 防止针的拉入。
在图9B所示的例子中,在构成各悬臂部18b的板状部分的、位于比翼 部5、 6靠前端侧的部分上,形成有向侧方突出的翼抵接用凸部18e。因此, 一对翼部5、 6被沿着大致圆筒状部4a的外周面向上方提起,在被叠合的 状态时,如果对衬套移动控制部件18施加向后方滑动的力,则翼抵接用凸 部18e钩挂在翼部5、 6上,妨碍衬套移动控制部件18的后退。这样,如 果各悬臂部18b具备上述翼抵接用凸部18e,则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穿刺操作 时的衬套移动控制部件18的后退。
在图9C所示的例子中,在各悬臂部18b中的、处于和翼部在大致圆筒 状部的轴向相同位置的部分的外侧面上形成有突起18f。因此,如果将一对 翼部5、 6沿着大致圆筒状部的外周面向上方提起而叠合、牢固地把持,则 能够通过翼部与环部9之间更牢固地夹持各悬臂部。此外,与图9A所示的 例子同样,翼部5、 6与环部9的夹持力也能够通过单手调节,所以能够通 过单手进行挡块部的前端抵接在第1衬套上的状态的保持、以及该保持的 解除,所以操作性也良好。
由于各悬臂部18b配置在大致圆筒状部4a的侧部的周围,所以大致圆 筒状部4a的上部的外周面的一部分露出。由此,在使用时,手指直接接触 在露出的大致圆筒状部4a的外周面上,能够将大致圆筒状部4a向患者侧 推压。通过该操作,能够容易地进行拉伸管3而将硬质针1拉入到护罩4 内的动作。
在图10中,硬质针1从软质针8突出,处于能够穿刺的初始状态。从 维持该状态的观点来看,图10所示的挡块部18a的长度过于充分。但是, 如图10所示,如果挡块部件18a的后端侧从护罩4的后端突出,则能够与管3—起用手握住该突出部分。因而,如果挡块部18a的长度如图10所示 那样足够长,则容易进行在同时抓住衬套移动控制部件18和管3的状态下 将硬质针1拉入到护罩4内的操作。
如图9A 图9C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医疗用针装置中,在翼部5、 6 的基端部上,形成有能够将翼部5、 6从护罩4拉断的剪断线。因此,也可 以在穿刺操作后,在将翼部5、 6从环部9、即从护罩4拉断的状态下,将 医疗用针装置留置在患者中。
除了以上以外,本实施方式的医疗用针装置为与实施方式1的医疗用 针装置同样的构造,具有同样的效果。
另外,形成在翼部5、 6的基端部上的剪断线不仅在本实施方式的医疗 用针装置上、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带翼的医疗用针装置中也可以形 成。
(实施方式4)
在实施方式4中,对本发明的医疗用针装置的再另一例进行说明。图 11A是构成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医疗用针装置的护罩的一部分的放大剖 视图,图11B是表示构成当硬质针收纳在护罩内时用来将第1衬套卡止在 护罩上的卡止构造的放大剖视图。
如图IIA及图II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医疗用针装置中,护罩4的 后端部4h的内径比相比该后端部4h靠前端侧部分的内径小。并且,在该 后端部4h上形成有从大致圆筒状部4a的外周面贯通到内腔中的贯通孔4e。 除了以上以外,本实施方式的医疗用针装置为与实施方式1的医疗用针装 置同样的构造,具有同样的效果。
在这样的医疗用针装置中,如果将挡块部的前端抵接在第1衬套2上 的状态的保持解除、使第1衬套2移动到护罩4的后端侧,则带有弹性片 的大径部2g越过大致圆筒状部4a中的、将相对内径较大的部分与内径较 小的部分连接的阶差部。根据需要使第1衬套2以其中心轴为中心旋转, 将弹性片2i与贯通孔4e对位。由于弹性片2i的前端将大致圆筒状部4a 的相对内径较小的部分的内面推压施力,所以通过将弹性片2i与贯通孔4e 对位的操作,将弹性片2i的一部分配置在贯通孔4e内。弹性片2i的前端 端面与形成贯通孔4e的壁面抵接。由此,硬质针1被完全地拉入到护罩4
内,其前端配置在护罩4内。同时,第1衬套2被保持在护罩4中以使其 不在护罩4内移动。弹性片2i与贯通孔4e的对位可以从贯通孔4e通过目 视来确认。
弹性片2i与贯通孔4e的对位也可以在使第1衬套2滑动到护罩4的 后端侧后旋转来进行,但也可以使第1衬套2 —边旋转一边滑动来进行。 (实施方式5)
在实施方式5中,对本发明的医疗用针装置的再另一例进行说明。图 12是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医疗用针装置的第1衬套的立体图。图13A是护罩 的一部分的立体剖视图,图13B是表示当硬质针收纳在护罩内时用来将第1 衬套卡止在护罩上的卡止构造的立体图,图13C是图13B的剖视图。
在本实施方式的医疗用针装置中,除了当硬质针收纳在护罩内时用来 将第1衬套卡止在护罩上的卡止构造不同以外,为与实施方式1的医疗用 针装置同样的构造,具有同样的效果。
如图1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衬套21在其后端部上代替实施 方式1的带有弹性片的大径部2g(参照图3A)而具备环状的第4大径部2p, 在第2大径部2m与第4大径部2p之间具有环状凹部2r。关于第1衬套2 的其他部分,对于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部分赋予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部件 标号,省略其说明。
如图1A所示,护罩4的大致圆筒状部4a的后端部沿着周向被分割为 多个而具备多个分割壁4f 。在各分割壁4f的内面上,形成有能够与环状凹 部2r (参照图12)卡止的突起4g。
图12所示的第1衬套21比在实施方式1中使用的第1衬套强度高, 但另一方面,由于与护罩的滑动面积较大,所以第1衬套21的移动阻力较 大。但是,如图13A 图13C所示,如果将护罩4分为多个,则当第l衬套 2的第4大径部2p通过形成于大致圆筒状部4a的后端部侧的突起4g上时, 分割壁4f向外方弯曲。因此,能够使第1衬套2向护罩4的后端侧顺利地 移动。此外,也可以通过目视确认将第1衬套2保持在护罩4上以使其在 护罩内不移动。
如图13C所示,第4大径部2p的最大径具有与比大致圆筒状部4a的 突起4g靠前端侧的内面的内腔直径大致相等的外径。但是,第4大径部2p
从前端朝向后端外径逐渐变小,所以第4大径部2p能够在突起4g上更顺 利地滑动。
在图13A所示的例子中,护罩4具备4个分割壁4f,但对于分割壁4f 的数量并没有特别限制。此外,不需要所有的分割壁4f具备上述突起4g。 如果第4大径部2p能够顺利地通过突起4g上、并且能够充分地阻止硬质 针收纳后的第l衬套2向轴向的移动,则突起4g例如也可以设置在周向上 隔一个的分割壁4f上。 (实施方式6)
在实施方式6中,对本发明的医疗用针装置的再另一例进行说明。图 14A是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医疗用针装置的第1衬套的立体图,图14B是表示 硬质针收纳在护罩内时用来将第l衬套卡止在护罩上的卡止构造的剖视图。
在本实施方式的医疗用针装置中,除了第1衬套与护罩的卡止构造不 同以外,为与实施方式1的医疗用针装置同样的构造,具有同样的效果。 在图14A及图14B中,对于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部分赋予与实施方式1相 同的部件标号,省略其说明。
如图14A及图14B所示,第1衬套221从前端侧开始依次具备通过形 成环状槽2c而形成的第1大径部2k及第2大径部2m和连接在管上的连接 部2h。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与实施方式1的情况同样,在第1大径部2k 与第2大径部2m之间安装0形环11而形成封固部。通过该封固部,保持 第1衬套221的外周面与护罩4的内周面之间的液密性。
在比第2大径部2m靠后端侧,设有一端支承在第2大径部2m上的多 个弹性片2s。这些弹性片2s在连接部2h的周围相对于连接部2h以同心圆 状配置。连接部2h与各弹性片2s以将管3在连接部2h上能够安装的程度 相互离开。
在各弹性片2s的与护罩4的内周面对置的面上,形成有能够与护罩4 的内周面的环状卡止凸部4c卡止的槽2t。上述带槽弹性片在将硬质针1 收纳在护罩4内之后作为用来将第1衬套221保持在护罩4上的机构、与 环状卡止凸部4c 一起发挥功能。这样,如果在硬质针收纳后用来将第1衬 套221不可移动地保持在护罩4上的机构和连接部2h处于护罩4的轴向大 致相同位置,则第1衬套2的轴向的长度较短就足够,第1衬套2变得紧
凑。由此,能够使护罩4的长度也变短。
如图14B所示,当环状卡止凸部4c与弹性片2s的槽2t处于卡合的状 态时,优选地设定护罩4的长度,以使第1衬套2完全收纳在护罩4内。 如果第1衬套2完全收纳在护罩4内,则在第1衬套2上施加有一些力, 弹性片2s向朝向第1衬套2的中心轴的方向弯曲,降低了第1衬套2被向 护罩4的前端方向拉入的可能性。
关于弹性片2s的数量,只要是两个以上就没有特别限制,只要根据弹 性片2s的材料、环状卡止凸部4c的高度等适当选择就可以。多个弹性片 2s优选地沿着周向等间隔地配置。在此情况下,能够稳定地进行护罩4对 第1衬套2的保持,是优选的。 (实施方式7)
在实施方式7中,对本发明的医疗用针装置的再另一例进行说明。图 15是本实施方式的医疗用针装置的一例的轴向剖视图。
在本实施方式的医疗用针装置中,除了不具备软质针8及第2衬套7 (参照图2)、第1衬套31的形态不同以外,为与实施方式1的医疗用针装 置同样的构造。
以上,在实施方式1 7中,对带翼的医疗用针装置进行了说明,但本 发明并不限于此,在没有翼的医疗用针装置中也能够应用。
根据上述本发明,在穿刺操作时能够通过护罩可靠地保持第1衬套, 在收纳操作时能够使第1衬套在护罩内容易地滑动,并且能够提供紧凑的 具备第l衬套的医疗用针装置。 工业实用性
在本发明的医疗用针装置中,在穿刺操作时能够通过护罩可靠地保持 第1衬套,在收纳操作时能够使第1衬套在护罩内容易地滑动。此外,由 于能够紧凑地形成第1衬套及护罩,所以本发明的医疗用针装置作为输液、 输血或体外血液循环等的处置用是非常适合的。
权利要求
1.一种医疗用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护罩,包括大致圆筒状部;管;第1衬套,插入在上述护罩的内腔中以使其能够沿轴向移动,在其后端上连接有上述管;硬质针,固定在上述第1衬套的前端部上;和衬套移动控制部件,可拆装地安装在上述护罩上;上述衬套移动控制部件包括挡块部,从上述护罩的后端侧可插拔地插入到上述护罩内腔中,能够使其前端抵接在到达上述护罩内腔的前端侧移动端的状态的上述第1衬套上;和保持部,能够保持上述挡块部的前端抵接在到达上述前端侧移动端的上述第1衬套上的状态。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医疗用针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固定在上述护罩的前端部、能够将上述硬质针插入到其内腔的软质针。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医疗用针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护罩还包括固定在大致圆筒状部的前端部上的第2衬套; 上述软质针固定在第2衬套上。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医疗用针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前端侧移动端受上述第2衬套限制。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疗用针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护罩还包括设置在大致圆筒状部的前端侧的一对翼部。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医疗用针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一对翼部可拆装地安装在上述大致圆筒状部上。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疗用针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衬套移动控制部件作为上述保持部而包括从上述挡块部的后端延伸设置、具有对置于上述护罩的外周面的面.、在其对置的面上形成有凸部 的把手部;在上述护罩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对应于上述凸部的卡止凹部。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疗用针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衬套移动控制部件作为上述保持部而包括杠杆锁止部件; 上述杠杆锁止部件包括具备相互对置的钩部的一对夹持部、在上述一对夹持部上架桥而使上述一对夹持部连结在上述挡块部的后端部上的架桥 部;在上述护罩的外周面上,形成有能够与上述钩部卡止的突出部。
9、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医疗用针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衬套移动控制部件作为上述保持部而具备一对悬臂部,该一对悬臂部连结在上述挡块部的后端部上,通过从两侧把持两者而縮窄相互的距 离,从而能够把持上述护罩的上述大致圆筒状部。
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医疗用针装置,其特征在于, 各悬臂部配置在上述大致圆筒状部的侧部的周围。
11、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医疗用针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一对悬臂部线对称地配置。
12、 如权利要求ll所述的医疗用针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护罩还具备设置在上述大致圆筒状部的前端侧的一对翼部; 各悬臂部的一部分与上述翼部配置在上述大致圆筒状部的轴向相同位置上。
13、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医疗用针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各悬臂部包括配置在比上述翼部更靠前端侧且向侧方突出的翼抵接用凸部。
14、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医疗用针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衬套上形成有从其外周贯通到内腔的横贯通路,形成在上述衬套的外周面与上述护罩的内周面之间的空间,经由上述横贯通路与上 述衬套的内腔连通;在上述第1衬套的比上述橫贯通路靠后端侧,设有用来保持上述衬套 的外周面与上述护罩的内周面之间的液密性的封固部。
15、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医疗用针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封固部由环状槽、和配置在上述环状槽内的密封部件构成。
16、 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医疗用针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护罩的内周面上设有环状卡止凸部;上述第1衬套从前端侧开始依次具备通过形成上述环状槽而形成的第 1大径部及第2大径部,和弹性片的一端受第3大径部支承的带有弹性片的 大径部;通过解除上述保持部的使上述挡块部的前端抵接在上述第1衬套上的 状态的保持、使上述第1衬套移动到上述护罩的后端侧、上述环状卡止凸 部配置在上述第2大径部与上述带有弹性片的大径部之间,将上述硬质针 完全拉入到上述护罩内,并且将上述第1衬套保持在上述护罩中,以使其 在上述护罩内不移动。
17、 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医疗用针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带有弹性片的大径部包括多个上述弹性片。
18、 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医疗用针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弹性片相对于上述第1衬套的长度方向中心线相互对称地配置。
19、 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医疗用针装置,其特征在于,当上述环状卡 止凸部配置在上述第2大径部与上述带有弹性片的大径部之间的状态时, 上述第1衬套收纳在上述护罩内。
20、 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医疗用针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衬套从前端侧开始依次具备通过形成上述环状槽而形成的第 1大径部及第2大径部,和弹性片的一端受第3大径部支承的带有弹性片的 大径部;上述护罩的后端部的内径,比相比上述后端部靠前端侧部分的内径小, 在该后端部上形成从上述大致圆筒状部的外周面贯通到上述大致圆筒状部 的内腔中的贯通孔;通过解除上述保持部的使上述挡块部的前端抵接在上述第1衬套上的 状态的保持、使上述第1衬套移动到上述护罩的后端侧、上述弹性片的一 部分配置在上述贯通孔内,将上述硬质针完全拉入到上述护罩内,并且将 上述第l衬套保持在上述护罩中,以使其在上述护罩内不移动。
21、 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医疗用针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衬套从前端侧开始依次具备通过形成上述环状槽而形成的第 1大径部及第2大径部、和第4大径部,在上述第2大径部与上述第4大径 部之间形成有环状凹部;上述护罩的上述大致圆筒状部通过将其后端部沿周向分割为多个而具 备多个分割壁;在至少一个分割壁的内面上,形成有与上述环状凹部能够卡止的突起。
22、 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医疗用针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4大径部从其前端朝向后端,外径逐渐变小。
23、 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医疗用针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护罩的内周面上,设置有环状卡止凸部;上述第1衬套从前端侧开始依次具备通过形成上述环状槽而形成的第 1大径部及第2大径部、和连接在上述管上的连接部,并具备一端支承在上 述第2大径部上、在上述连接部的周围与上述连接部离开地配置的多个弹 性片,在各弹性片的与上述护罩的内周面相对置的面上,形成有能够与上 述环状卡止凸部卡止的槽。
24、 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医疗用针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环状卡止凸部与上述弹性片的上述槽处于卡止的状态时,上述第l衬套收纳在上述护罩内。
25、 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医疗用针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弹性片沿着周向等间隔地配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医疗用针装置,本发明的医疗用针装置包括护罩(4),包括大致圆筒状部(4a);管(3);第1衬套(2),插入在护罩的内腔中以使其能够沿轴向移动,在其后端上连接有管(3);硬质针(1),固定在第1衬套的前端部上;衬套移动控制部件(14),可拆装地安装在护罩上;衬套移动控制部件(14)包括挡块部(14a),从护罩的后端侧相对于护罩内腔能够插拔,能够使其前端抵接在到达护罩内腔的前端侧移动端的状态的第1衬套上;保持部,能够保持挡块部(14a)的前端抵接在到达前端侧移动端的第1衬套(2)上的状态。
文档编号A61M5/32GK101370545SQ20078000260
公开日2009年2月18日 申请日期2007年1月19日 优先权日2006年1月20日
发明者植松雷太, 泽健治, 藤井亮至 申请人:株式会社Jms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