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痤疮的中药复方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844323阅读:41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痤疮的中药复方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痤疮的中药复方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属中药制剂领域。
背景技术
痤疮是一种常见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疾病,好发于青春期。其病因很多, 一般认为雄性激素分泌增多,皮脂腺分泌增多,皮脂淤积成脂栓,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栓塞,丙酸痤疮杆菌大量繁殖,毛囊壁损伤破裂,毛囊周围皮肤炎症反应;免疫反应、 内分泌障碍、多脂多糖及刺激性饮食、环境高温及某些化学因素等等参与痤疮的整个病程; 还与遗传及心理因素有关,这些因素间相互影响。临床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结节以及囊肿,或各种皮疹并存。西药治疗痤疮的方法虽然有一定疗效,但存在不良反应,有较大的依赖性等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痤疮的复方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提供一种黄芩、连翘、桑白皮、丹参、当归、大黄、苦参、桅子、黄连、白花蛇舌草、甘草配伍的中药复方制剂用于治疗痤疮,疗效好,无不良反应,无依赖性。本发明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治疗痤疮的复方中药制剂,包括下述重量配比的中药原料黄芩8-12、连翘 13-17、桑白皮8-12、丹参8-12、当归8_12、大黄5_7、苦参5_7、桅子8_12、黄连5_7、白花蛇舌草13-17、甘草5-7。其中制备方法是将上述11味药材洗净,按比例混合,加药材总重量的5-7倍的水或体积比为75%的乙醇煎煮2次,每次80分钟,合并2次煎煮液,过滤,并浓缩,得到60°C时比重为1. 16的流浸膏,采用常规制备工艺,本发明中药制剂可制成任何一种药剂学上所说的剂型,如片剂、胶囊剂、颗粒剂、口服液、丸剂、糖浆剂。本发明配方中桑白皮、黄芩清泻肺热;连翘、白花蛇舌草、苦参清热解毒;黄连、桅子清胃热,桅子兼清三焦实火;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凉血消疮之功。因此本发明疗效显著,无不良反应,无依赖性。
具体实施例实施例1
一种治疗痤疮的复方中药制剂,包括下述重量配比的中药原料黄芩8、连翘13、桑白皮8、丹参8、当归8、大黄5、苦参5、桅子8、黄连5、白花蛇舌草13、甘草5。其中制备方法是将上述11味药材洗净,按比例混合,加药材总重量的5
倍的水煎煮2次,每次80分钟,合并2次煎煮液,过滤,并浓缩,得到60°C时比重为1. 16 的流浸膏。实施例2:一种治疗痤疮的复方中药制剂,包括下述重量配比的中药原料黄芩10、连翘15、桑白皮10、丹参10、当归10、大黄6、苦参6、桅子10、黄连6、白花蛇舌草15、甘草6。其余同实施例1。实施例3:
一种治疗痤疮的复方中药制剂,包括下述重量配比的中药原料黄芩12、连翘17、桑白皮12、丹参12、当归12、大黄7、苦参7、桅子12、黄连7、白花蛇舌草17、甘草7。其中制备方法是将上述11味药材洗净,按比例混合,加药材总重量的5倍体积比为75%的乙醇煎煮2次,每次80分钟,合并2次煎煮液,过滤,并浓缩,得到60°C时比重为 1. 16的流浸膏。实施例4:
一种治疗痤疮的复方中药制剂,包括下述重量配比的中药原料黄芩8、连翘13、桑白皮8、丹参8、当归8、大黄5、苦参5、桅子8、黄连5、白花蛇舌草13、甘草5。其中制备方法是将上述11味药材洗净,按比例混合,加药材总重量的6倍的体积比为75%的乙醇煎煮2次,每次80分钟,合并2次煎煮液,过滤,并浓缩,得到60°C时比重为 1. 16的流浸膏。实施例5:
一种治疗痤疮的复方中药制剂,包括下述重量配比的中药原料黄芩10、连翘15、桑白皮10、丹参10、当归10、大黄6、苦参6、桅子10、黄连6、白花蛇舌草15、甘草6。其中制备方法是将上述11味药材洗净,按比例混合,加药材总重量的6倍的水煎煮2次,每次80分钟,合并2次煎煮液,过滤,并浓缩,得到60°C时比重为1. 16的流浸膏。实施例6:
一种治疗痤疮的复方中药制剂,包括下述重量配比的中药原料黄芩12、连翘17、桑白皮12、丹参12、当归12、大黄7、苦参7、桅子12、黄连7、白花蛇舌草17、甘草7。其余同实施例5 实施例7
一种治疗痤疮的复方中药制剂,包括下述重量配比的中药原料黄芩10、连翘15、桑白皮10、丹参10、当归10、大黄6、苦参6、桅子10、黄连6、白花蛇舌草15、甘草6。其中制备方法是将上述11味药材洗净,按比例混合,加药材总重量的7倍的体积比为75%的乙醇煎煮2次,每次80分钟,合并2次煎煮液,过滤,并浓缩,得到60°C时比重为 1. 16的流浸膏。实施例8
一种治疗痤疮的复方中药制剂,包括下述重量配比的中药原料黄芩15连翘20、桑白皮15、丹参15、当归5、大黄2、苦参2、桅子5、黄连5、白花蛇舌草10、甘草10。其中制备方法是将上述11味药材洗净,按比例混合,加药材总重量的7倍的水煎煮2次,每次80分钟,合并2次煎煮液,过滤,并浓缩,得到60°C时比重为1. 16的流浸膏。实施例9
一种治疗痤疮的复方中药制剂,包括下述重量配比的中药原料黄芩5、连翘10、桑白皮8、丹参8、当归15、大黄10、苦参10、桅子10、黄连10、白花蛇舌草10、甘草8。其中制备方法是将上述11味药材洗净,按比例混合,加药材总重量的7倍体积比为75%的乙醇煎煮2次,每次80分钟,合并2次煎煮液,过滤,并浓缩,得到60°C时比重为 1. 16的流浸膏。实施例10
一种治疗痤疮的复方中药制剂,包括下述重量配比的中药原料黄芩13、连翘13、桑白皮13、丹参8、当归13、大黄3、苦参8、桅子8、黄连8、白花蛇舌草12、甘草8。其中制备方法是将上述11味药材洗净,按比例混合,加药材总重量的8倍体积比为75%的乙醇煎煮2次,每次80分钟,合并2次煎煮液,过滤,并浓缩,得到60°C时比重为 1. 16的流浸膏。实施例11
根据申请号为200710304711.8的专利公开的一种治疗痤疮的内服中药制剂,包括下述重量配比的中药原料茜草8、白鲜皮8、地肤子8、黄芩7、苦参8、土茯苓8、大黄5、金银花12、连翘8、蒲公英8、甘草5、桅子8、牡丹皮8、蛇蜕5、蝉蜕5、葛根5、牛蒡子5、薄荷5、防风5、当归8、赤芍8、白芍8、紫荆皮8、紫草8、生地黄8、玄参8、麦冬8、白茅根8、桑白皮8、 批把叶8、百部5、黄芩8、白术8、茯苓8、陈皮5、焦三仙12、黄连8、龙胆8、苍术8、黄柏8、牛膝8、薏苡仁8、皂角刺8、白芷8、丹参12、桃仁8、红花8、白花蛇舌草8、侧柏叶8、沉香4、檀香4、木香4、丁香4、穿山甲5。其中制备方法是将上述药材制成粉末,按比例混合,搅拌均勻,泛制成水丸,每丸重量为0. 3g。一次20粒,一日两次,感冒期间停服,月经期或哺乳期慎服,孕妇禁服。实施例12
根据申请号为201110045588.9的专利公开的一种治疗肺经风热型痤疮的药物,包括下述重量的中药原料称取黄芩750g、枇杷叶750g、桑白皮500g、白蒺藜1000g、白花蛇舌草 1000g、丹参1000g、赤芍750g、夏枯草750g、连翘750g、当归500g、甘草500g,加8倍量水煎煮3次,第一次煮沸后武火煎30min,第二次煮沸后武火煎lh,第三次煮沸后武火煎1. 5h。 然后合并煎液,过滤后80°C西欧啊将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5的清膏,置烘箱内于75°C 烘成干膏,粉碎成细粉。在获得的干膏细粉中加入适量糊精和淀粉至lOOOg,再加水制成颗粒,然后干燥、整粒,分装成IOg/包。口服每次一包,每日两次。实施例13 采用常规制备工艺,本发明中药制剂可制成任何一种药剂学上所说的剂型,如片剂、胶囊剂、颗粒剂、口服液、丸剂、糖浆剂。其余同实施例1-10。实施例14 将由实施例1-10制得的混合均勻的流浸膏浓缩,按照常规片剂的操作方法,加入药用辅料,将各组分混合均勻,湿法制粒,过筛,采用常规片剂制备法压片制成片剂,其中各组分的含量如下
成分重量(份)
混合流浸膏50
淀粉M
微晶纤维素10
滑石粉8
聚乙二醇8
其余同实施例1-10。
实施例15 将由实施例1-10制得的混合均勻的流浸膏浓缩,按照常规胶囊剂的操作方法,加入药用辅料,将各组分混合均勻,制粒,采用常规胶囊剂制备法填充制成胶囊剂, 其中各组分的含量如下
成分重量(份)
混合流浸膏100
预胶化淀粉25
无水乳糖13
微晶纤维素15
磷酸氢钙8
其余同实施例1-10。实施例16 将由实施例1-10制得的混合均勻的流浸膏浓缩,按照常规口服液的操作方法,乙醇沉淀1-2次,过滤,浓缩,加水沉淀,过滤,加入药用辅料,过滤,分装灭菌,采用常规口服液制备法制备口服液,其中各组分的含量如下
成分重量(份)
混合流浸膏100
乙醇160
蔗糖75
羧甲基纤维素钠15
薄荷油6
山梨酸2
其余同实施例1-10。药效学研究
患者资料234例患者中,男109例,女125例; 病程1个月-5年,皮损以颜面部为主,部分颈部、研究方法将234例患者随机平均分成13组,每组18例,其中一组做对照组,12 组做治疗组;对照组口服维A酸0.5 mg/ ( kg-d);将实施例1-10制得的中药浸膏用水按体积稀释10倍,分别给10组治疗组口服,每次口服100ml,一日两次;剩下两组治疗组分别口服实施例11和实施例12制得的中药,对照组和治疗组共同治疗4周;忌食辛辣、鱼虾、海鲜、烧烤食品及酒类。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痊愈皮损消退,无新发皮疹;显效皮损消退60%以上;有效皮损消退309Γ 60%;未愈皮损消退不足30%或无变化,并以痊愈、显效、有效总和为总有效率。表1临床疗效比较
年龄15-40岁,平均年龄23岁胸背部。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痤疮的复方中药制剂,包括下述重量配比的中药原料黄芩8-12、连翘 13-17、桑白皮 8-12。
2.一种治疗痤疮的复方中药制剂,包括下述重量配比的中药原料黄芩8-12、连翘 13-17、桑白皮8-12、丹参8-12、当归8_12、大黄5_7、苦参5_7、桅子8_12、黄连5_7、白花蛇舌草13-17、甘草5-7。
3.一种治疗痤疮的复方中药制剂,包括下述重量配比的中药原料黄芩10、连翘15、桑白皮10、丹参10、当归10、大黄6、苦参6、桅子10、黄连6、白花蛇舌草15、甘草6。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一种治疗痤疮的复方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为将11 味药材洗净,按比例混合,加药材总重量的5-7倍的水或体积比为75%的乙醇煎煮2次,每次80分钟,合并2次煎煮液,过滤,并浓缩,得到60°C时比重为1. 16的流浸膏,采用常规制备工艺,本发明中药制剂可制成任何一种药剂学上所说的剂型,如片剂、胶囊剂、颗粒剂、口服液、丸剂、糖浆剂。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治疗痤疮的复方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为将上述 11味药材洗净,按比例混合,加药材总重量的6倍的水煎煮2次,每次80分钟,合并2次煎煮液,过滤,并浓缩,得到60°C时比重为1. 16的流浸膏,采用常规制备工艺,本发明中药制剂可制成任何一种药剂学上所说的剂型,如片剂、胶囊剂、颗粒剂、口服液、丸剂、糖浆剂。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痤疮的复方中药制剂,包括下述重量配比的中药原料黄芩8-12、连翘13-17、桑白皮8-12、丹参8-12、当归8-12、大黄5-7、苦参5-7、栀子8-12、黄连5-7、白花蛇舌草13-17、甘草5-7;其制备方法是将上述11味药材洗净,按比例混合,加药材总重量的5-7倍的水或体积比为75%的乙醇煎煮2次,每次80分钟,合并2次煎煮液,过滤,并浓缩,得到60℃时比重为1.16的流浸膏,采用常规制备工艺,本发明中药制剂可制成任何一种药剂学上所说的剂型,如片剂、胶囊剂、颗粒剂、口服液、丸剂、糖浆剂。本发明有疗效好,无不良反应,中药制剂无依赖性等优点,可以应用到痤疮临床治疗中。
文档编号A61K36/634GK102370759SQ20111036420
公开日2012年3月14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17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17日
发明者吕爱平, 吕诚, 姜淼, 展俊平, 郑光 申请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