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图像诊断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248925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医用图像诊断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为了提供一种医用图像诊断装置,其能够使将顶板拉入机架的机构与顶板连接,而不与顶板碰撞,在顶板(70)的端部具备用于与连接机构(82)结合的预定形状的销(17),在连接机构(82)上具备挂钩(12)。使连接机构(82)在顶板支撑部(84)上向着寝床(7)的方向移动,如果连接机构(82)接近了顶板支撑部的一端侧的上面的预定的原点(89)则使挂钩(12)退避到预定的位置,如果连接机构(82)到达了原点(89)则使其停止,使连接机构(82)远离寝床(7)的同时解除挂钩(12)的退避,由此将挂钩(12)与顶板(70)的连接销(17)结合并将顶板(70)拉入机架(1)内部。
【专利说明】医用图像诊断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用图像诊断装置,涉及一种具备将放置受检体的顶板拉入机架内部的机构的装置。
【背景技术】
[0002]作为医用图像诊断装置的一个例子,有磁共振成像(MRI)装置。以往的MRI装置具备寝床装置,通过将受检体放置在寝床装置的顶板上、将顶板在其长轴(长度)方向上移动,将受检体搬入机架的拍摄空间。另外,通过调整顶板的长轴方向的位置来进行拍摄部位的位置调整。对于拍摄方法还有一种公知方法,在拍摄中也将顶板在长轴方向上移动,来进行受检体的全身拍摄。
[0003]以往大多数装置中,用于将顶板移动到拍摄空间内为止的驱动机构被安装在寝床装置内(例如专利文献I)。该结构中,顶板的可传送距离取决于寝床的长轴方向的长度,拍摄受检体的全身等情况时,很难传送比寝床长度更长的距离。
[0004]专利文献2中提出了一种在机架侧搭载驱动机构的MRI装置。专利文献2中的结构为:配置在机架侧具备驱动机构的平板车,将装有车轮的顶板与该平板车的挂钩连接,拉进机架内部。由于在机架 侧搭载驱动机构,顶板的传送距离不取决于寝床的长度。
[0005]现有技术文献
[0006]专利文献
[0007]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143131号公报
[0008]专利文献2:美国专利第4641823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0009]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0010]然而,专利文献2对于怎样使平板车和顶板接近并连接,没有公开详细的说明。在顶板上搭载着受检体,通常从头部侧开始插入机架内部。因此配置在机架内部的平板车与搭载着受检体的头部一侧的顶板端部连接。平板车的挂钩与顶板连接时,如果平板车和顶板碰撞,则在离受检体的头部很近的地方发生碰撞引起的冲击。另外,如果平板车移动到顶板上,则可能导致平板车撞到受检体。另外,拍摄后,在将顶板从机架移动到寝床上、解除连接时,也需要正确的定位、以及不产生冲击的解除方法。
[0011]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医用图像诊断装置,其能够使将顶板拉入机架的机构与顶板连接,而不与顶板碰撞。
[0012]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3]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寝床装置及医用图像诊断装置具有:具备拍摄空间的机架、具备搭载受检体的顶板的寝床装置、以及用于将顶板拉入机架的拍摄空间内的顶板拉入机构,顶板拉入机构包含: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机架内,一端与寝床装置相对配置的顶板支撑部、能够在顶板支撑部上移动的连接机构、以及使连接机构在顶板支撑部上移动的驱动部。在顶板的端部具备用于与连接机构结合的预定形状的第I部件。在连接机构中具备与顶板的第I部件结合的形状的第2部件、以及用于使第2部件退避到预定的位置的可动部。顶板拉入机构使连接机构在顶板支撑部上向寝床装置的方向移动,如果连接机构接近了顶板支撑部的一端侧的上面的预定的原点,则使第2部件退避到预定的位置,如果连接机构到达了原点则使其停止,使连接机构远离寝床装置的同时解除第2部件的退避,由此使第2部件与顶板的第I部件结合,将顶板拉入机架内部。
[0014]发明的效果
[0015]根据本发明的医用图像诊断装置,能够在使连接机构的第2部件退避的状态下接近顶板的第I部件,使其停止在原点位置。通过使连接机构远离寝床装置的同时解除第2部件的退避,能够在连接机构与顶板连接的同时,将顶板拉入机架内部。因此,能够把顶板拉入机架,而连接机构不与放置了受检体的顶板碰撞。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图1图1是第I实施方式的医用图像诊断装置的框图。
[0017]图2是第I实施方式的医用图像诊断装置的立体图。
[0018]图3是第I实施方式的医用图像诊断装置的顶板拉入机构的框图。
[0019]图4是第I实施方式的寝床装置7和顶板拉入机构8的立体图。
[0020]图5是第I实施方式的 寝床装置7和顶板拉入机构8的俯视图。
[0021]图6是第I实施方式的寝床装置7和顶板拉入机构8的侧面图。
[0022]图7是第I实施方式中连接机构的外罩拿掉状态的立体图。
[0023]图8的(a)、(b)、(c)是表示第I实施方式的挂钩12的动作的说明图,⑷是挂钩的立体图。
[0024]图9是表示通过第I实施方式的顶板拉入机构8将顶板70拉入的动作的流程图。
[0025]图10是表示第I实施方式的顶板拉入机构向医用图像诊断装置的机架的动作的框图。
[0026]图11是表示第I实施方式的顶板拉入机构8将顶板70从机架I取出的动作的流程图。
[0027]图12是表示第I实施方式的顶板拉入机构8将顶板70向机架I拉入的动作的其它例子的流程图。
[0028]图13是第2实施方式的医用图像诊断装置的顶板拉入机构的框图。
[0029]图14的(a)、(b)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挂钩12的结构和动作的说明图。
[0030]图15是表示从第4实施方式的医用图像诊断装置的顶板拉入机构的(a)从上面观察的状态的说明图,(b)从侧面观察的状态的说明图。
[0031]图16是第5实施方式的医用图像诊断装置的顶板拉入机构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在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的全部图中,对具有相同功能的部分标注相同符号,并不重复对其进行说明。
[0033]<第一实施方式>[0034]作为第I实施方式的医用图像诊断装置的一个例子,对具备圆筒状机架的MRI装置进行说明,但MRI的机架形状不局限于圆筒状,可以应用在将一对平板状的磁铁对向配置的机架内。
[0035]图1是具备圆筒状机架I的MRI装置的一例的功能框图。图2是机架I和寝床装置7的立体图。如图1所示,MRI装置100具备:将轴方向向着水平配置的圆筒状的磁铁102、配置在其内侧的倾斜磁场线圈103、高频磁场(RF)线圈104及RF探针105、寝床装置
7。磁铁102、倾斜磁场线圈103、RF线圈104由图2所示的外形为近似圆筒形的机架外罩Ia覆盖。近似圆筒形的机架外罩Ia的中心的空洞空间为拍摄空间。
[0036]寝床装置7内置用于搭载受检体9的顶板70和使该顶板70上下移动的寝床驱动机构71。机架I如后所述,具备用于将寝床装置7的顶板70拉入拍摄空间的机构8。关于寝床装置7以及顶板拉入机构将在后面详细说明。
[0037]MRI装置100还具备倾斜磁场电源106、RF发送部107、信号检测部108、信号处理部109、控制部110、显示部111和操作部112。
[0038]磁铁102在受检体101的拍摄空间中发生静磁场。倾斜磁场线圈103包含发生X、Y、z这3个方向的倾斜磁场的线圈,根据来自倾斜磁场电源106的信号,分别在拍摄空间中发生倾斜磁场。RF线圈104根据来自RF发送部107的信号对拍摄空间施加(照射)RF。RF探针105检测受检体101发生的NMR(核磁共振)信号。用RF探针105接收的信号由信号检测部108检测,由信号处理部109进行信号处理,并输入给控制部110。控制部110根据输入的信号重新构成图像,显示在显示部111上。另外,控制部110按照预先保存的控制时间图以及从操作者经由操作部112输入的拍摄参数控制倾斜磁场电源106、RF发送部107、信号检测部108等的动作。此外,控制时间图一般称为脉冲序列。
[0039]然后,对寝床装置7、以及顶板70向拍摄空间的拉入机构8进行说明。图3是表示机架1、寝床装置7、以及顶板拉入机构的概要结构的框图。图4、图5及图6分别是寝床装置7和顶板拉入机构8的立体图、俯视图及侧面图。图7是将后述的连接机构82的外罩拿掉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5及图6表示将连接机构82的外罩拿掉后的状态。
[0040]寝床装置7除了上述的顶板70和顶板驱动机构71以外,还具备支持顶板70的顶板支持台72、将顶板支持台72以能够上下移动的方式支持的本体74、检测顶板70的上下方向的位置的上下位置传感器73。顶板驱动机构71和上下位置传感器73内置在本体74中。顶板70的底面上设有多个车轮75,能够在顶板72以及后述的顶板拉入机构8的顶板支撑部81上行走。
[0041]顶板拉入机构8具备顶板支撑部81、在底面具备车轮84的连接机构82、以及顶板支撑部支持台83。顶板支撑部81的长度方向与顶板70的长度方向一致,具有与顶板70的长度同等以上的长度。顶板支撑部81的一端插入机架I的中心的空洞空间(拍摄区域),固定在机架I的内壁面下部并被支持。另一端搭载在顶板支撑部支持台83的上面并被支持。顶板支撑部81插入机架I的一端的端面81a如图6所示,与上升到寝床装置7的最高位置状态的顶板支持台72的端面以预定的微小缝隙相对配置。
[0042]顶板支撑部81如图5所示,在上面的两侧具有用于连接机构82的车轮84及顶板70的车轮75行走的平坦的行走面94。一对行走面94之间的区域为槽状凹陷,沿着长度方向配置有同步带85。另外,在顶板支撑部81的槽状的凹陷的两端分别配置有用于旋转同步带85的滑轮86、87。滑轮86由内置在顶板支撑部支持台83的电动机88旋转驱动。由此,同步带85被驱动。
[0043]连接机构82通过图中未显示的部件在同步带85的预定的位置结合,由同步带85的驱动在顶板支撑部81的长度方向上行走。
[0044]连接机构82如图7所示,具有在两侧安装有车轮84的底座90和配置在本体74的寝床装置7端部的中央的挂钩12。挂钩12通过固定在基部的轴13可旋转地固定在底座90的板部14上。图8的(a)~(c)是表示挂钩12的形状及动作的中途状态的侧面图,图8的(d)是挂钩12的立体图。挂钩12如图7及图8的(a)~(d)所示,是具备用于与顶板结合的凹部121、设在与凹部121相比靠前端侧的第I倾斜面122、以及依次设在与凹部121相比靠旋转轴13侧的水平部123和第2倾斜面124的形状。
[0045]如图8的(a)~(C)所示,在顶板70的机架I侧的端面上,将轴方向向着顶板70的宽度方向,固定有连接销17。挂钩12的前端的第I倾斜面122是以即使该连接销17接近、在到达凹部121附近之前也不会与挂钩12碰撞的方式形成的。
[0046]另外,在顶板支撑部81的寝床装置7侧的端部上面,用于将连接机构82的挂钩12顶起的顶起部16由固定夹具16a固定在预定的位置及高度。挂钩12的水平部123设在比顶起部16的前端更高的位置,其结构为即使挂钩12接近顶起部16也不会与水平部123接触。
[0047]第2倾斜面124通过与顶起部16的前端接触,挂钩12以轴13为中心旋转的同时被顶起。由此,第2倾斜面124的倾斜角度确定为使得凹部121不与连接销17接触,而抬升得比连接销17更高。
[0048]另外,对于挂钩12,在轴13和凹部121之间设有突起125,与固定在底座90上的突起91通过橡胶带等弹性部件15连接。弹性部件15趋向将挂钩12按下的方向。
[0049]在顶板支撑部81的上面,在顶起部16附近的预定的原点位置,配置有用于检测连接机构82移动到了原点的原点传感器89。可以使用光传感器等作为原点传感器89。
[0050]另外,在连接机构82的外罩上,具备检测挂钩12已接近到与顶板70的连接销17结合的程度的连接检测传感器92。连接检测传感器92可以由与顶板70的端面接触而被按入的销以及检测销已被按入的光传感器构成。或者也可以使用微型开关等接触式传感器。
[0051]连接检测传感器92、原点传感器89以及电动机82与控制部110连接。另外,寝床装置7的上下位置传感器73也与控制部110连接。
[0052]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机架I为MRI装置,因此连接机构82及顶板支撑部81由铝、树脂等非磁性材料构成。
[0053]对于顶板70被拉入机架I内部的动作,使用图9的流程进行说明。
[0054]图9的动 作通过控制部110控制各部来实现。操作部112包含指示将顶板70上升的升起(UP)按钮、指示将顶板70拉入机架I的拉入(IN)按钮、指示将顶板70从机架I取出的拉出(OUT)按钮。这些按钮可以与其他操作按钮一起配置在操作面板上,也可以配置在机架I的侧面等处。
[0055]如果操作者对操作部110的指示将顶板70上升的升起按钮进行了操作,则寝床装置?的驱动机构71使顶板70上升(步骤201、202)。如果寝床装置7的上下位置传感器73使顶板70继续上升直至到达最高位置、并检测到已经到达最高位置,则由于顶板支持台72与顶板支撑部81高度相同,因此使驱动机构71停止。继续使电动机88驱动,使连接机构82向原点方向(寝床装置7的方向)移动(步骤203、204)。由此,连接机构82如图8的(a)所示,接近顶起部16。
[0056]挂钩12的前端具备第I倾斜部122,因此不与连接销17接触。如图8的(b)所示,如果顶起部16通过挂钩12的水平部123并到达了第2倾斜部124,则顶起部16将第2倾斜部124顶起,挂钩12的凹部121被抬升得比连接销17更高(步骤204)。
[0057]原点传感器89检测到连接机构82已到达原点时,停止电动机88并停止连接机构82(步骤 205,206)。
[0058]这时如果检测到连接检测传感器92的销被顶板70的端面按入而与顶板70接触,则向操作者报知如果对操作部112的拉入按钮(IN按钮)进行操作则顶板70被拉入机架I内部(步骤207、208)。作为报知方法,使用例如使拉入按钮中内置的灯闪烁的方法。另外,如果步骤205中原点传感器89检测到连接机构82已到达原点,但步骤207中连接检测传感器92没有检测到与顶板70接触,则为连接检测传感器92异常,因此通过显示等向操作者报知传感器故障(步骤213)。
[0059]如果操作者操作了拉入按钮(步骤209),则将电动机88反转,使连接机构82倒退,向顶板支撑部支持台83的方向移动(步骤210)。由此,如图8的(c)所示,顶起部16从挂钩12脱离,因此挂钩12下降,与连接销17结合。这样顶板70如图10所示,和连接机构82 —起在顶板支撑部81上行走,被拉入机架I的拍摄空间内部(步骤210)。
[0060]连接检测传感器92继续检测到与顶板70接触时,顶板70和挂钩12保持结合,顶板70被拉入机架1,因此向操作者报知拍摄的准备结束、可以拍摄(步骤211、212)。操作者通过对操作部112进行操作,执行拍摄序列,能够拍摄受检体9的期望的部位。
[0061]另一方面,步骤211中没有检测到连接检测传感器92与顶板70接触时,挂钩12没有与连接销17完好结合,顶 板70没有与连接机构82 —起移动,因此向操作者报知返回步骤204重新尝试或者中止操作(步骤214)。
[0062]然后,参照图11的流程对拍摄结束后或者拍摄中途将顶板70拉出到寝床装置70的各部位的动作进行说明。
[0063]操作者对操作部112的拉出按钮进行操作时,控制部110驱动电动机88,使连接机构向着原点方向移动(步骤301、302)。挂钩12回到原点,由此被顶起部16顶起,如图8的(c)所示从与连接销17结合的状态向图8的(b)所示的抬升状态移动。原点传感器89如果检测到连接机构82已到达原点,则通过停止电动机88来停止连接机构82 (步骤303、304)。
[0064]在这个时间点如果拉出按钮被持续按下,则操作者进一步指示将顶板70降下,因此在连接机构配置在原点的状态下通过寝床装置7的驱动机构71使顶板70下降(步骤305,306)。由此,能够不对顶板70造成冲击而解除顶板70与连接机构82的连接。
[0065]如果连接检测传感器92关断,则连接已被解除,因此驱动电动机88,将连接机构返回至预定的位置(home position,起始位置)(步骤308、309)。
[0066]此外,步骤305中,当拉出按钮没有被持续按下时,不降下顶板70,继续保持该状态(步骤307)。
[0067]本实施方式中,挂钩12被顶起部16顶起,能够由原点传感器89正确地定位并使其停止,因此能够使得挂钩12的前端、连接机构82的外罩以及本体不与顶板70和端面碰撞,平稳地与连接销17结合。由此,能够把连接机构82与顶板72连接并拉入机架I内部,而不对顶板70造成冲击。所以能够保证顶板70上的受检体9的安全,并且没有由冲击造成的不安地将顶板70拉入机架I。
[0068]另外,将顶板70拉入机架I时,操作升起按钮和拉入按钮即可,而将顶板70从机架I拉出时,持续按压拉出按钮即可,因此能够实现以简单的操作将顶板70拉入和拉出。
[0069]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以连接机构82的初始位置(home position,起始位置)为原点以外(例如机架I的中央附近)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而起始位置也可以为原点。也就是说,连接机构82在没有连接顶板70的状态下一直位于原点。这时,上述图9的流程中,不需要步骤204~206的动作,可以将顶板的连接及拉入动作简化为如图12的流程。
[0070]此外,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了同步带81,而本发明不局限于此,只要能够移动连接机构82,可以使用任何驱动机构。例如也可以使用滚珠丝杆来移动连接机构82。 [0071]〈第2实施方式〉
[0072]以下,对第2实施方式的医用图像诊断装置进行说明。图1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医用图像诊断装置的概要结构的框图。
[0073]第2实施方式与第I实施方式不同之处在于寝床装置是具备车轮22的移动式寝床装置701。本实施方式的各机构基本上与第I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只对与上述第I实施方式不同的地方进行说明。
[0074]寝床装置701和机架I具备寝床连接机构702。寝床连接机构702包含:设置在寝床本体74上的挂钩23、设置在机架上的用于与挂钩23结合的连接杆24、设置在机架I上的用于检测与寝床装置701的连接的寝床连接检测传感器25。连接检测传感器25对设置在寝床本体74上的销26通过与机架I连接而被按入机架I侧进行检测。另外,除了这些还配置有图中未显示的连接器,其把用于将上下位置传感器73的输出转发给控制部110的信号线和用于将对寝床装置701的驱动机构的控制信号转发给控制部110的信号线连接在机架I和寝床装置701之间。
[0075]只有当通过寝床连接检测传感器25检测到了寝床装置701和机架I由连接机构702连接的情况下,能够开始图9和图12的步骤201。
[0076]作为寝床连接检测传感器25,优选为用遮光检测销26被按入的光敏传感器(非接触式),但也可以使用微型开关等接触式传感器。另外,也可以采用通过上述信号线的连接器以电学方式检测连接的结构,来取代机架连接检测传感器25。
[0077]另外,也可以采用通过在连接机构702的挂钩23和连接杆24上分别安装电极片、挂钩23与连接杆24结合,使得电极片接触,控制信号等信号线以电学方式连接的结构。
[0078]进一步地,也可以采用通过在连接机构82的挂钩12和连接销17上也分别安装电极片、连接机构82的挂钩12与顶板70的连接销17结合,使得电极片接触,控制信号等信号线以电学方式连接的结构。
[0079]如上所述,根据第2实施方式的医用图像诊断装置,对于移动式寝床装置,也能够将顶板70拉入机架内部。
[0080]〈第3实施方式>
[0081]以下,参照图14的(a)、(b)对第3实施方式的医用图像诊断装置进行说明。图14的(a)、(b)是挂钩312的侧面图。与第I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不具备用于使得挂钩12趋向向下的橡胶带等弹性部件15、突起125以及轴13,而是将挂钩312的基部313自身做成板式弹簧形状,将板式弹簧状的基部313的端部固定在板部14上。挂钩312在板式弹簧状的基部313的弹力的作用下趋向向下,同时当顶起部16在第2倾斜部124上时,板式弹簧状的基部313的变形使得挂钩312的前端被抬升得比连接销17更高。其他的结构与第I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0082]如上所述,根据第3实施方式,连接机构82可以用比第I实施方式更少的部件数构成,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0083]〈第4实施方式>
[0084]以下,使用图15的(a)、(b)对第4实施方式的医用图像诊断装置进行说明。图15的(a)是表示从上面观察连接机构72及寝床装置7时的挂钩12的朝向的框图,图15的(b)是表示从侧面观察时的挂钩12的朝向的框图。
[0085]第4实施方式中,挂钩12的凹部121的开口朝向水平方向。
[0086]与此对应,连接销17和顶起部16以轴方向与顶板70的法线方向平行的方式配置。连接销17优选为配置于顶板17的厚度内。其他结构与第I实施方式相同。
[0087]本实施方式的连接机构82通过挂钩12挂在配置于顶板3的厚度内的连接销17上而与顶板3连接,因此具有挂钩12不比顶板70的上面更向上侧突出的优点。所以不会导致与搭载在顶板70上的受检体9接触。
[0088]此外,挂钩12的凹部121不局限于向下或横向,也可以是向上的。这时,顶起部16作为挂钩按下部,配置在顶板支撑部81上。
[0089]〈第5实施方式>
[0090]以下,使用图16对第5实施方式的医用图像诊断装置进行说明。
[0091]第5实施方式中,将第I实施方式中配置在连接机构82上的挂钩12及连接检测传感器92配置在顶板70的端面上,将第I实施方式中配置在顶板70上的连接销17配置在连接机构82上。连接销17具有可动部,被顶起部216顶起时与挂钩12结合。顶起部216与第I实施方式的顶起部16同样配置在顶板支撑部81的原点附近。原点传感器89与第I实施方式同样配置在顶板支撑部81上。其他结构与第I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0092]如果顶板70上升到了与顶板支撑部81相同的高度,则使连接机构82向着原点移动。由此,连接销与顶起部216接触而被顶起,与挂钩12结合。如果原点传感器89检测到连接机构82,则将连接机构82停止,使其向着远离寝床装置7的方向移动。由此,顶板72与连接机构82连接,被拉入机架I内部。
[0093]根据第5实施方式,能够将连接机构82 —直配置在机架I的入口。挂钩12不从机架I伸出,因此在第5实施方式中不需要第I实施方式中图9的步骤204进行的连接机构82向原点方向的移动。
[0094]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对于医用图像诊断装置以MRI装置为例进行了说明,而本发明不局限于MRI装置,可以应用在使顶板移动到预定位置的各种装置中。例如,可以将本发明的顶板拉入机构应用在X光拍摄装置和CT装置中。
[0095]符号说明
[0096]I机架、Ia机架外罩、7寝床装置、12挂钩、13轴、15弹性部件、16顶起部、17连接销、23挂钩、24连接杆、25寝床连接传感器、26销、70顶板、72顶板支持台、73上下位置传感器、74寝床装置本体、75车轮、81顶板支撑部、82连接机构、83顶板支撑部支持台、84车轮、85同步带、86、87滑轮、88电动机、89原点传感器、90底座、91突起、92连接检测传感器、94行走面、121凹部、122第I倾斜面、123水平面、124第2倾斜面、125突起、312挂钩、313挂钩的基部、702寝床连接机构、102磁铁、103倾斜地场线圈、104高频地场(RF)线圈、105RF探针、106倾斜磁场电源、107RF发送部、108信号检测部、109信号处理部、110控制部、112操作 部。
【权利要求】
1.一种医用图像诊断装置,其具有:具备拍摄空间的机架;具备搭载受检体的顶板的寝床装置;以及用于将所述顶板拉入所述机架的所述拍摄空间内的顶板拉入机构,所述医用图像诊断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顶板拉入机构,包含: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所述机架内,一端与所述寝床装置相对配置的顶板支撑部;能够在所述顶板支撑部上移动的连接机构;以及使所述连接机构在所述顶板支撑部上移动的驱动部, 在所述顶板的端部具备用于与所述连接机构结合的预定形状的第I部件, 在所述连接机构中具备与所述顶板的所述第I部件结合的形状的第2部件、以及用于使所述第2部件退避到预定的位置的可动部, 所述顶板拉入机构使所述连接机构在所述顶板支撑部上向所述寝床装置的方向移动,如果所述连接机构接近了所述顶板支撑部的所述一端侧的上面的预定的原点,则使所述第2部件退避到预定的位置,如果所述连接机构到达了所述原点则使其停止,使所述连接机构远离所述寝床装置的同时解除所述第2部件的退避,由此使所述第2部件与所述顶板的第I部件结合,将所述顶板拉入所述机架内部。
2.一种医用图像诊断装置,其具有:具备拍摄空间的机架;具备搭载受检体的顶板的寝床装置;以及用于将所述顶板拉入所述机架的所述拍摄空间内的顶板拉入机构,所述医用图像诊断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顶板拉入机构,包含: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所述机架内,一端与所述寝床装置相对配置的顶板支撑部;能够在所述顶板支撑部上移动的连接机构;以及使所述连接机构在所述顶板支撑部上移动 的驱动部, 在所述顶板的端部具备用于与所述连接机构结合的预定形状的第I部件, 在所述连接机构中具备与所述顶板的所述第I部件结合的形状的第2部件、以及用于使所述第2部件退避的可动部, 在所述顶板支撑部中,在所述顶板支撑部的所述一端侧的上面的预定的原点附近的预定位置具备突起部,该突起部当所述连接机构接近所述原点时与所述第2部件接触并使其退避,如果所述连接机构向着远离所述原点的方向移动则离开所述第2部件并解除所述退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医用图像诊断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对所述顶板拉入机构的所述驱动部进行控制的控制部, 所述控制部使所述连接机构在所述顶板支撑部上向所述寝床装置的方向移动,如果所述连接机构到达了所述原点则使其停止,使所述连接机构向着远离所述寝床装置的方向移动,由此,使通过所述突起部而退避的第2部件与所述顶板的第I部件连接并将所述顶板拉入所述机架内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医用图像诊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板拉入机构还具备:原点传感器,其检测所述连接机构已到达所述顶板支撑部的所述原点。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医用图像诊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I部件为杆状部件,所述第2部件为挂钩。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医用图像诊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部件为挂钩,所述突起部通过与所述挂钩接触而使得所述挂钩的前端相对于基部位移而退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医用图像诊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挂钩具有:用于与所述第I部件结合的凹部,以及设在比所述凹部更靠基部侧的倾斜面, 随着所述连接机构接近所述原点,该倾斜面与所述突起接触,由此使得所述挂钩的前端逐渐位移。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医用图像诊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板拉入机构还具备检测所述连接机构与所述顶板的连接的连接检测传感器, 当所述连接机构到达所述原点而停止时,如果所述连接检测传感器检测到连接,则所述控制部使所述连接机构向着远离所述寝床装置的方向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医用图像诊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寝床装置还具备检测所述顶板的高度的顶板高度传感器, 当根据所述顶板高度传感器的输出检测到所述顶板和所述顶板支撑部高度一致时,所述控制部使所述连接机构在所述顶板支撑部上向着所述寝床装置的方向移动,与所述顶板连接。
10.一种医用图像诊断装置,其具有:具备拍摄空间的机架;具备搭载受检体的顶板的寝床装置;以及用于将所述顶板拉入所述机架的所述拍摄空间内的顶板拉入机构,所述医用图像诊断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顶板拉入机构,包含: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所述机架内,一端与所述寝床装置相对配置的顶板支撑部;能够在所述顶板支撑部上移动的连接机构;以及使所述连接机构在所述顶板支撑部上移动的驱动部, 在所述顶板的端部具备用于与所述连接机构结合的预定形状的第I部件, 在所述连接机构中具备与所述顶板的所述第I部件结合的形状的第2部件、以及用于使所述第2部件位移的可动部, 在所述顶板支撑部中,在所述顶板支撑部的所述一端侧的上面的预定的原点附近的预定位置具备突起部,该突起部当所述顶板接近所述原点时与所述第2部件接触并使其位移,由此与所述第I部件结合,将所述连接机构与所述顶板连接。
【文档编号】A61B6/04GK103781415SQ201280040059
【公开日】2014年5月7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12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22日
【发明者】饭塚智史 申请人:株式会社日立医疗器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