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二取代-2-吡咯烷酮化合物的新用途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4,5-二取代-2-吡咯烷酮化合物在制备抗艾滋病药物以及制备逆转录酶抑制剂药物中的应用。通过采用国际通用实验方法对本发明所述化合物的抗HIV-1活性进行测试,发现其具有较好的抗HIV-1活性,且毒副作用较小,具有良好的新药发展前景。
【专利说明】4, 5- 二取代-2-吡咯烷酮化合物的新用途
【技术领域】
[0001 ] 本发明涉及4,5- 二取代-2-吡咯烷酮化合物的药物用途,特别是作为逆转录酶抑制剂在制备抗艾滋病药物中的用途,属于药物应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艾滋病(Acquiredimmuno-def iciency Syndrome, AIDS)是获得性免疫缺损综合症,是当今世界威胁人类健康且不可根治的疾病之一。导致艾滋病的病原体即人类免疫缺损病毒(HIV),HIV有两种亚型HIV-1和HIV-2,变异株若干。抗艾滋病药物的研制主要集中在HIV病毒的逆转录酶(RT)抑制剂、蛋白合成酶抑制剂、逆转录启动因子抑制剂等,目前已经成功地研制出了逆转录酶抑制剂(如AZT,DDC, DDI,D4T等)和蛋白酶抑制药物(如Ritonavir, Indinavir, Nelfinavir, Sequanavir等)。这些药物的临床应用,延长了艾滋病患者的生命,但也伴随着严重的毒副作用,如骨髓抑制、健忘以及耐药性的发生。因此,不同结构和作用机制的新化学实体的发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0003]吡咯烷酮类化合物是从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类增进记忆功能的药物,如脑复康、阿尼西坦(张均田,药学学报,1986,21 (8):636),主要用于治疗老年性痴呆、脑血管后遗症患者的行为和精神障碍。
[0004]芬克罗酮(反式4-苯基-5-邻氯苄基-2-吡咯烷酮)现已经进入二期临床试验,其作用机制是对神经细胞具有高选择性钙拮抗活性,用于改善中、轻度老年痴呆患者的症状(发明专利ZL94104879.9),也具有抗抑郁症的效果(发明专利ZL200510011028.6)。近年来,我们一直在开展吡咯烷酮-2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活性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030000212:促智新药KMBZ-009代谢产物的全合成及活性研究,主持人杨小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030973620:多取代1-羟基_2_吡咯烷酮的合成及钙拮抗活性研究,主持人杨小生),建立了有效合成此类化合物的合成途径和方法,合成了大量的、结构多样的吡咯烷酮-2类化合物并对其进行了活性筛查。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4,5- 二取代-2-吡咯烷酮化合物在制备抗艾滋病药物和制备逆转录酶抑制剂药物中的用途。本发明通过对4,5- 二取代-2-吡咯烷酮化合物的抗HIV-1活性进行测试,发现其具有较好的抗HIV-1活性,且毒副作用较小,具有良好的药物应用前景。
[0006]本发明的技术方案:4,5- 二取代-2-吡咯烷酮化合物(即通式I)在制备抗艾滋病药物中的应用。
[0007]4,5- 二取代-2-吡咯烷酮化合物(即通式I)在制备逆转录酶抑制剂药物中的应用。[0008]所述通式1为
【权利要求】
1.4,5- 二取代-2-吡咯烷酮化合物、即下述通式I在制备抗艾滋病药物中的应用;
2.4,5- 二取代-2-吡咯烷酮化合物在制备逆转录酶抑制剂药物中的应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4,5-二取代-2-吡咯烷酮化合物为4-苯基-5-邻氯苄基-2-吡咯烷酮、4-苯基-5-苄基-2-吡咯烷酮、4-邻氟苯基-5-苄基-2-吡咯烷酮或4- (3’,4’,5’ -三甲氧基苯基)-5-苄基-2-吡咯烷酮。
【文档编号】A61P31/18GK103877080SQ201310079330
【公开日】2014年6月25日 申请日期:2013年3月13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13日
【发明者】杨小生, 郑永唐, 郝小江, 汪冶 申请人:贵州省中国科学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