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药组合物、制备方法及其中药制剂与流程

文档序号:11789482阅读:39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中药制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药组合物、制备方法及其中药制剂。



背景技术:

心脑血管疾病是全身性血管病变或系统性血管病变在心脏和脑部的表现,已成为人类死亡的最大杀手之一,在现代科学发达的今天,虽然降低了死亡率,但仍是折磨患者的主要疾病,如高血压病、冠心病、脑出血、脑梗死。这几种常见病属中医学眩晕、胸痹、中风范畴,发病原因较复杂。

心脑两者关系密切。主要表现在血液的运行调节及神志两方面。心主血脉,心运血以养脑,脑方能主神明,而心的生理功能每受脑主神明的影响,因此心脑在生理功能上相互关联,在病理上相互影响。《素问·痿论》谓:“心主血脉”,《素问·五脏生成》则谓:“诸血者皆属于心”。脉为血府,与心相连,使血畅流脉中,环周不休。若外感寒热,邪伤气血;或情志不和,气滞血阻;或生活失节,痰瘀内生阻脉,或久病气弱,均可致使气血失衡。脉中血行受阻,瘀阻脉道,则发胸痹心痛;血不养心,心神不宁,则发惊悸;瘀阻气道,气机升降失权,则发咳逆喘促;瘀阻水道,水湿外溢皮肤,则发为水肿。心血管病所表现的证候均与气血失衡有关。长期临床实践发现,心脑血管病初期以气滞血瘀型居多,而后则形成痰浊、血瘀等病理产物,出现痰瘀交阻的病机,后期则呈现多虚多瘀的病理状态,如气虚血瘀、阳虚血瘀、或阴虚血瘀等。

气滞血瘀是心脑血管病的早期病机,也是最常见的病机。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运不畅,脉道不利,血滞脉瘀。气滞血瘀证是指既有气滞症状,又有瘀血表现的病证,多属实证,症如胸闷胸痛、惊悸失眠、头晕目眩、头痛头胀等;舌象为舌暗、舌紫、或有瘀斑瘀点;脉象为弦脉、涩脉。多见于胸痹、心悸、眩晕、头痛等疾病。

痰瘀交阻是气滞血瘀的结果,往往出现在心脑血管病中期阶段。气机阻滞,水湿内停,聚而成痰,血滞脉中或血溢脉外,停而为瘀。因此,气滞血瘀的病机演变多为痰瘀互结,痰瘀一经形成,则缠绵难化,且贯穿疾病始终,互为转化。症如头重头蒙、耳鸣耳聋、胸闷胸痛、肢体麻木不仁等;舌象为舌紫苔白腻或黄腻;脉象为弦或滑脉,多见于胸痹、心悸、眩晕、中风、痴呆等疾病。

痰瘀互阻,既易寒化,也易热化。寒化则伤气耗阳,演变为气虚血瘀,或阳虚血瘀,阳气亏损,不能温通血脉,则症见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头晕目眩、肢体麻木、口流涎沫、半身不遂等症,甚则出现面色苍白、畏寒肢冷、胸痛彻背,下肢浮肿,舌象为舌淡紫且胖嫩,脉象为虚、迟或沉弱脉。痰瘀热化则伤津损阴,演变为阴虚血瘀,津血同源,津亏血少,血脉涩滞,则症见胸痛隐隐、头晕目眩、心悸、气促汗出,舌象为舌紫红,苔薄少津或有裂纹,脉象为细、数、或促脉。多见于心痛、怔忡、心水、中风、痴呆等疾病。

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方法无外乎西医治疗和中医治疗两种。西医治疗注重客观指标,技术先进,治疗药物也是不断翻新,但是对于多数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复杂的病症,疗效进展不大,没有突破;而且西医治疗的弊端也很突出,副作用大,需要长期药物维持,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与此相比,中医治疗则能够更全面地衡量病症,根据个体特质进行辨证施治,不仅能使疾病好转,而且副作用小,复发几率小。现代医学更倡导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其所长,以更快更好地恢复健康。申请号为200610091814.6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可有效用于治疗或缓解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组合物,其含有按药材干重计(0.01~100):(0.01~100):(0.01~100)的淫羊藿、黄芪和当归。该中药组合物可用于治疗或缓解缺血性脑血管病、脑血管病后遗症、冠心病或周围血管病。申请号为201010202396.X的中国专利一种中药组合物由川芎和葛根两种中药制备而成,该中药组合物,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作用,用于脑缺血脑血管性疾病的治疗。上述中药组合物均可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或治疗,均为口服的内治疗法。但是由于每位患者的个人体质不同,病症不同,给中医诊治带来了诸多难题和不确定性;而且口服中药口感差,疗程长,导致患者无法坚持。

中医除内治疗法外,还有一种疗法称为发泡疗法,也称为天灸,是中医传统的外治疗法。天灸是借助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甚至起泡,以激发经络、调整气血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申请人多年研究和实践表明,外治疗法对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非常显著的疗效。现有技术还未见相关报道。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中药组合物,采用天灸疗法,能够明显缓解、消除或改善由心脑血管疾病引起的一系列不适症状,安全,无副作用,无不适症,适用于任何年龄的患者,能够达到不打针、不吃药、不开刀根治心脑血管疾病的目的,经过长期民间医疗实践,显效率达到100%。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药组合物,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荆芥5~15份、防风8~16份、毛茛20~30份、黄柏5~15份、黄连4~12份、血竭8~16份、三七2~8份、铜绿2~8份、红花8~16份、鸭蛋子5~12份、青蒿8~15份、白鲜皮1~5份、薄荷油2~8份。

优选地,所述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药组合物,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荆芥8~12份、防风10~15份、毛茛23~26份、黄柏8~12份、黄连6~10份、血竭10~15份、三七4~6份、铜绿4~6份、红花10~15份、鸭蛋子6~10份、青蒿10~14份、白鲜皮2~4份、薄荷油4~6份。

优选地,所述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药组合物,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荆芥10份、防风12份、毛茛25份、黄柏10份、黄连8份、血竭12份、三七5份、铜绿5份、红花12份、鸭蛋子8份、青蒿12份、白鲜皮3份、薄荷油5份。

一种上述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称取荆芥、防风、黄柏、黄连、血竭、三七、铜绿、红花、鸭蛋子、青蒿和白鲜皮,混合,加水煎煮,加水的体积与所述中药组合物的质量以10~15ml:1g进行计量;

步骤S2:首先武火煎煮10~15分钟,然后文火煎煮40~50分钟,趁热过滤,得到煎液;

步骤S3:将所得煎液进行减压浓缩,温度为55~65℃,压力为5~6kPa,得到浸膏,所述浸膏的相对密度为1.0~1.3;

步骤S4:将毛茛捣成糊状,加入薄荷油,与所述浸膏混合均匀,得到膏体。

一种上述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将所述浸膏进行真空干燥,粉碎,得到药粉;

将毛茛捣成糊状,加入薄荷油,与所述药粉混合均匀,得到粉体。

一种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药制剂,以上述中药组合物为有效成分,制备成水剂、膏剂、粉剂或片剂。

荆芥:味辛,微温;归肺、肝经。主治解表散风,透疹。用于感冒,头痛,麻疹,风疹,疮疡初起。荆芥炮制方法为:除去杂质,喷淋清水,洗净,润透,切段,晒干。

防风:味辛、甘,温。归膀胱、肝、脾经。主治解表祛风,胜湿,止痉。具有镇痛、抗菌、解热等作用。

毛茛:为毛茛科植物毛茛的全草及根。味辛、微苦,温。有毒。主治利湿,消肿,止痛,退翳,截疟,杀虫。用于胃痛,黄疸,疟疾,淋巴结结核,翼状胬肉、角膜云翳,灭蛆、杀孑孓。

黄柏:为芸香科植物黄檗或黄皮树的树皮。味苦,寒;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治热痢,泄泻,消渴,黄疸,痿躄,梦遗,淋浊,痔疮,便血,亦白带下,骨蒸劳热,目赤肿痛,口舌生疮,疮疡肿毒。黄柏中含有较多的小檗碱,能够有效抗菌。体外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白喉杆菌、草绿色链球菌、痢疾杆菌(宋内氏除外)等均有效。

黄连:为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干燥根茎。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具有抗菌、抗感染、抗炎症等多种功效。与黄连复配使用,可以提高抗菌效果。

血竭:又名大血藤,为木通科植物大血藤的茎。主治活血通经,祛风除湿。据《中华本草》记载,血竭含大黄素,大黄素甲醚,β-谷甾醇,胡萝卜甙,硬脂酸,毛柳甙,右旋丁香树脂酚二葡萄糖甙等成分,对心血管具有一定的影响。

三七:为五加科植物三七的干燥根。主治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用于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胸腹剌痛,跌扑肿痛。药理作用研究表明,三七块根流浸膏能缩短家兔血液凝固时间,有止血作用;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减慢心率,减少心肌氧消耗的作用,并能对抗因脑垂体后叶素所致的血压升高、冠状动脉收缩的作用。

铜绿:为铜氧化生成的碱式碳酸铜或天然的孔雀石,主含碱式碳酸铜。味酸涩,平,有毒。主治退翳,去腐,敛疮,杀虫,吐风痰。治目翳,烂弦风眼,疽、痔恶疮,喉痹,牙疳,臁疮,顽癣,风痰卒中。铜绿与其他物质反应后变成铜离子,使细菌内蛋白质变性,从而使细菌体死亡。

红花:为菊科植物红花的干燥花。主治活血通经,去瘀止痛。治经闭,症瘕,难产,死胎,产后恶露不行、瘀血作痛,痈肿,跌扑损伤。

鸭蛋子:又名鸦胆子,为苦木科植物鸦胆子的果实。味苦;性寒;小毒。主治清热;解毒;杀虫;截疟。《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鸦胆子,性善凉血止血,兼能化瘀生新。

青蒿:味苦、辛,寒。主治清热,解暑,除蒸。含有苦味质、挥发油和青蒿碱、维生素A。《中华本草》记载,青蒿水煎液对表皮葡萄球菌、卡他球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痢疾杆菌、结核秆菌等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青蒿素还可以减慢心率,抑制心肌收缩力,降低冠脉流量。

白鲜皮:芸香科植物白鲜的干燥根皮。味苦;咸;寒。主治清热燥湿;祛风止痒;解毒。主风热湿毒所致的风疹;湿疹;疥癣;黄疸;湿热痹。

薄荷油:来源于薄荷的新鲜茎和叶,将薄荷茎、叶晒至半干,即可蒸馏,得薄荷油。薄荷油为淡草绿色液体或淡黄色的澄清液体,具有强烈的薄荷香气和清凉的微苦味。薄荷油中主成分为左旋薄荷醇含量62.3%-87.2%。可用作芳香药、调味药及驱风药。用于风热感冒,温病初起;肝郁气滞,胸闷胁痛;头痛目赤,咽喉肿痛等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申请人对心脑血管疾病深有研究,基于现有西医治疗的不彻底性等多种公知弊端,及中医治疗的疗程长,服用量大,见效慢等问题,提出了一种配方安全,疗效显著,无毒副作用的中药组合物,并提供了该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及其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应用。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以理气、活血、散瘀、防感染为主,以达到畅通血脉,活血行气,祛瘀生新,疏通经络,调理脏腑,改善脑部循环,改变血液“浓、凝、黏、聚”的高凝状态,以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并最终实现根治心脑血管疾病的目的。

本发明以毛茛为发泡剂,配以荆芥和防风解表祛风,血竭、三七、红花和鸭蛋子活血、散瘀、行气,黄柏、黄连和铜绿抗感染、杀菌,青蒿、白鲜皮和薄荷油,疏通经络,调理脏腑,消除体内血瘀之症,采用发泡疗法,涂/敷于患处或穴位,使其局部皮肤灼热、潮红,继之起泡,以达治疗之效。

本发明的制备方法简单,易于操作,普适性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清楚阐述本发明的内容,但本发明的保护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下面的实施例。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发明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发明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

实施例1:一种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药组合物,由如下重量份配比的原料制成:荆芥10份、防风12份、毛茛25份、黄柏10份、黄连8份、血竭12份、三七5份、铜绿5份、红花12份、鸭蛋子8份、青蒿12份、白鲜皮3份、薄荷油5份。

实施例2:一种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药组合物,由如下重量份配比的原料制成:荆芥8份、防风10份、毛茛23份、黄柏8份、黄连6份、血竭10份、三七4份、铜绿4份、红花10份、鸭蛋子6份、青蒿10份、白鲜皮2份、薄荷油4份。

实施例3:一种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药组合物,由如下重量份配比的原料制成:荆芥12份、防风15份、毛茛26份、黄柏12份、黄连10份、血竭15份、三七6份、铜绿6份、红花15份、鸭蛋子10份、青蒿14份、白鲜皮4份、薄荷油6份。

实施例4:一种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药组合物,由如下重量份配比的原料制成:荆芥5份、防风8份、毛茛20份、黄柏5、黄连4份、血竭8份、三七2份、铜绿2份、红花8份、鸭蛋子5份、青蒿8份、白鲜皮1份、薄荷油2份。

实施例5:一种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药组合物,由如下重量份配比的原料制成:荆芥15份、防风16份、毛茛30份、黄柏15份、黄连12份、血竭16份、三七8份、铜绿8份、红花16份、鸭蛋子12份、青蒿15份、白鲜皮5份、薄荷油8份。

实施例6:一种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药组合物,由如下重量份配比的原料制成:荆芥10份、防风12份、毛茛25份、黄柏10份、黄连8份、血竭12份、三七5份、铜绿5份、红花12份、鸭蛋子8份、青蒿12份、白鲜皮3份、薄荷油5份、川芎5份、冰片3份。

实施例7:水剂的制备

水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称取荆芥10g、防风12g、毛茛25g、黄柏10g、黄连8g、血竭12g、三七5g、铜绿5g、红花12g、鸭蛋子8g、青蒿12g、白鲜皮3g、薄荷油5g,混合,加水煎煮,加水的体积与所述中药组合物的质量以12ml:1g进行计量;

步骤S2:首先武火煎煮15分钟,然后文火煎煮50分钟,趁热过滤,得到煎液。

将所述煎液冷却,可作为水剂直接使用。将水剂无菌储存在喷雾瓶中,喷涂使用更方便。

实施例8:膏剂的制备

膏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称取荆芥10g、防风12g、毛茛25g、黄柏10g、黄连8g、血竭12g、三七5g、铜绿5g、红花12g、鸭蛋子8g、青蒿12g、白鲜皮3g、薄荷油5g,混合,加水煎煮,加水的体积与所述中药组合物的质量以12ml:1g进行计量;

步骤S2:首先武火煎煮15分钟,然后文火煎煮50分钟,趁热过滤,得到煎液;

步骤S3:将所得煎液进行减压浓缩,温度为60℃,压力为5kPa,得到浸膏,所述浸膏的相对密度为1.1~1.2。

所得浸膏可作为膏剂直接使用。

实施例9:膏剂的制备

膏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称取称取荆芥10g、防风12g、黄柏10g、黄连8g、血竭12g、三七5g、铜绿5g、红花12g、鸭蛋子8g、青蒿12g和白鲜皮3g,混合,加水煎煮,加水的体积与所述中药组合物的质量以10ml:1g进行计量;

步骤S2:首先武火煎煮12分钟,然后文火煎煮45分钟,趁热过滤,得到煎液。

步骤S3:将所得煎液进行减压浓缩,温度为60℃,压力为6kPa,得到浸膏,所述浸膏的相对密度为1.0~1.1;

步骤S4:称取毛茛25g捣成糊状,加入薄荷油5g,与所述浸膏混合均匀,得到膏体。

所得膏体则可作为膏剂直接使用。

实施例10:粉剂的制备

粉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称取称取荆芥10g、防风12g、黄柏10g、黄连8g、血竭12g、三七5g、铜绿5g、红花12g、鸭蛋子8g、青蒿12g和白鲜皮3g,混合,加水煎煮,加水的体积与所述中药组合物的质量以15ml:1g进行计量;

步骤S2:首先武火煎煮15分钟,然后文火煎煮60分钟,趁热过滤,得到煎液。

步骤S3:将所得煎液进行减压浓缩,温度为55℃,压力为6kPa,得到浸膏,所述浸膏的相对密度为1.2~1.3;

步骤S4:将所述浸膏进行真空干燥,粉碎,得到药粉;

称取毛茛25g捣成糊状,加入薄荷油5g,与所述药粉混合均匀,得到粉体。

所得粉体在使用时,需用无菌水或酒精稀释成溶液状,再进行涂抹。

实施例11:片剂的制备

片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S3同实施例9;

步骤S4:称取毛茛25g捣成糊状,加入薄荷油5g,与所述浸膏混合均匀,得到膏体;

再将所述膏体制成厚度为1~2毫米、直径为0.5~1厘米的片剂。

本发明的述及的一种中药制剂,以上述中药组合物为有效成分,制备成水剂、膏剂、粉剂或片剂,优选为水剂。

上述剂型并非对本发明可制备剂型的穷举,根据本发明及常规工艺,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将本发明的药物组合物通过与适宜的载体、赋形剂及稀释剂一同配制为适宜的剂型。所述的剂型还可以为丸剂、散剂、酊剂、混悬剂、乳剂或气雾剂的形式。所述的适宜的载体、赋形剂及稀释剂的实例为淀粉、蔗糖、乳糖、葡萄糖、明胶、山梨醇、甘露醇、硅酸钙、纤维素、甲基纤维素、微晶纤维素、聚乙烯吡咯烷酮、水、羟苯甲酯、羟苯丙酯、滑石、硬脂酸镁和矿物油。所述的剂型中还可另外包括填充剂、抗凝集剂、崩解剂、助流剂、润湿剂、乳化剂、防腐剂等。

下面以水剂为例说明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的使用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调整体位,暴露出身体表现异常或疼痛的部位;

2)将水剂通过喷雾瓶均匀喷在上述部位,用手轻轻拍打,涂抹均匀,并用无菌膜将涂抹部位包裹,进行固定;

3)5~15分钟后,患者可以感觉到局部灼痛、蚁走感,皮肤潮红;3天内,患者皮肤逐渐起泡,待水泡内液体充盈、胀满时,使用拔罐疗法,将上述水泡内液体吸至拔罐内;

4)拔罐结束后,对发泡部位进行消毒处理。

上述方法治疗一次为1个疗程,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可以增加疗程。

对于发泡疗法需要严格按照医生嘱托进行,注意防感染。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及制剂采用天灸疗法,与现有中药制剂相比,无需口服,即使长期使用,也不会有任何毒副作用;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的抗菌、防感染能力优异,无需担心发泡部位感染问题;本发明操作过程较现有方法更加简单,易于把控,甚至可以自行在家治疗。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的适应症较为广泛,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尤为显著,例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多发性大动脉炎、高血压、病毒性心肌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高脂血症等,从根本上解除病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此外,本发明中药组合物还可用于治疗慢性肝病,例如:肝硬化、肝炎;还可治疗慢性胃炎、胃溃疡;还可治疗颈椎病,例如: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

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疗,申请人统计了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的数据,以完成治疗为准,统计结果为:治疗心脑血管患者637名,冠心病占24%,高血压占63%,心脏病占37%,心肌炎占13%,动脉硬化46%,脑梗塞51%,其他杂症11%,50%以上患者明显表现出两种以上的上述病症。跟踪及回访结果显示,602名患者均已完全康复,所治病症的指标正常,相关病症完全消失;35名患者基本康复,主要病症的指标正常,相关病症基本消失。总体效果异常显著,治愈率达到94.5%,显效率高达100%。在这6年期间,637名心脑血管患者的复发率小于1%。

对于其他疾病,包括肝炎、胃炎、颈椎病患者的数据,已完成治疗为准,自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共治疗患者218人,将近50%的患者同时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统计结果表明,上述病症的平均治愈率达到99.5%以上。

本发明所制备的中药组合物根据本发明的使用方法可以实现完全根治心脑血管疾病及其它疾病的目的。下面列举部分典型案例,以说明本发明的疗效。

案例1

华某,南阳市宛城区人,男,67岁。问诊前,患者自2008年3月起无明确诱因始终反复心累,心悸,气促,活动后加重,偶有心前区隐痛不适。2010年3月因受凉咳嗽,病情急剧加重,出现呼吸困难,腹痛,吐泻等症状,神情、饮食和睡眠质量明显变差。遂于2010年4月前来问诊,收入住院。采用本发明中药组合物施诊,患者自述施诊2周后,饮食和睡眠质量便有所改善,施诊2个月后,上述不适症状已基本消失。患者神情良好,饮食恢复,睡眠质量明显提高,可以随意活动。出院后遵医嘱自行施诊3个疗程,患者症状完全恢复。至2016年回访时,患者自述身体健康,无复发。

案例2

沈某某,南阳市宛城区人,女,56岁。问诊前,患者胸闷,心脏短暂刺痛,心动过速,患有多年乳腺增生症。2009年1月上述症状只是短时发作,并无在意,2010年6月症状明显加剧,且频繁发作,严重影响到正常生活。遂于2010年8月步行前来问诊。采用本发明中药组合物施诊3个月后,患者自述上述症状基本消失,又继续施诊2周,患者多年的乳腺增生症也消失了,完全康复。至2016年回访时,患者病情无复发,能够正常生活。

案例3

张某,南阳市宛城区人,女,83岁。问诊前,患者于2009年11月做过脑瘤手术,术后身体虚弱,协调能力变差,未完全恢复;并在2010年10月复检时,检查出有脉管炎。遂于2011年1月在家人陪护下前来问诊,收入住院。采用本发明中药组合物施诊,半年后,脑瘤手术副作用所产生的不适症状基本恢复,脉管炎症状完全消失,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至2016年回访时,患者精神状态良好,正常生活,无相关不适症状。

案例4

王某某,南阳市唐河县人,女,59岁。问诊前,患者时常感到头痛,头晕,心悸,偶有手臂麻木症状,休息后症状减弱,胃口差,食欲不振,上腹部疼痛,上述症状始于2009年3月。2011年4月因上腹部疼痛剧烈,反复呕吐,不能正常进食而入院治疗。采用本发明中药组合物间断施诊3个月后,复检血压正常,患者可正常饮食,且无腹痛,恶心症状,遂出院。

案例5

吴某某,南阳市宛城区人,女,76岁。问诊前,患者确诊有慢性胰腺炎2年,身体消瘦,食欲差,每进食就会诱发不适,且伴随冠心病早期症状1年。遂上门问诊,采用本发明中药组合物间断施诊1年后,患者可正常饮食,精神状态明显好转,冠心病的相应症状完全消失。

案例6

陈某某,南阳市宛城区人,男,66岁。问诊前,患者时感胸痛、胸闷,严重时出冷汗,嘴唇发紫。诊断发现,患者空腹血糖偏低,血压150~160/90,具有心肌缺血症状,脉管炎症状和血尿。采用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前后施诊8个月后,患者不适症状消失,空腹血糖正常,血压正常、稳定,心电图正常,血尿消失。

案例7

范某某,南阳市宛城区人,男,61岁。问诊前,患腰间盘突出症多年,一直吃药,但是病情反反复复,逐年加重,不能正常穿衣,坐立疼痛。遂上门问诊,采用本发明中药组合物连续施诊6个月后,患者可正常生活,正常坐立,精神状态明显好转。随访无复发。

案例8

李某某,南阳市卧龙区人,女,55岁。问诊前,反复发作头晕、憋气、心悸、心前区不舒等现象。经某医院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治疗3个月,效果不佳。在家人陪护下,上门问诊,采用本发明中药组合物连续施诊5个月,目前患者心率正常,记忆力恢复正常,能够正常生活和工作,精神状态明显好转。随访无复发。

案例9

周某某,南阳市镇平县人,男,52岁。问诊前,患者感觉疲乏无力,厌油,恶心、呕吐,肝区隐痛不适,有加重趋势。遂前来问诊,采用本发明中药组合物连续施诊3个月,患者上述症状完全好转,精神状态良好,检查肝功正常。随访无复发。

上述案例仅为本发明部分施诊病例,情况属实,记载在本文中仅用于说明本发明的部分具体适应症,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病例所反映的症状。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文的内容结合常规知识将其用于其他疾病的治疗,也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所做的其他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只要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