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324648阅读:45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中医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慢性胃炎缺乏特异性症状,症状的轻重与胃黏膜的病变程度并非一致。大多数病人常无症状或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隐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等。症状常常反复发作,无规律性腹痛,疼痛经常出现于进食过程中或餐后,多数位于上腹部、脐周、部分患者部位不固定,轻者间歇性隐痛或钝痛、严重者为剧烈绞痛。

众所周知,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为胃粘膜最常见的病变,胃窦部最常见。病变多灶性或弥漫性,胃镜可见粘膜充血,水肿,深红色,表面有灰白色或灰黄色的分泌物,有时伴点状出血或糜烂。镜下可见炎性病变位于粘膜浅层,主要为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有时可见少量E、N。粘膜浅层可有水肿,点状出血和上皮坏死脱落。慢性浅表性胃炎部分患者早期可无症状,主要表现为上腹痛或不适,上腹胀,早饱,嗳气,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可伴有贫血,在典型恶性贫血时除贫血外,还可伴有维生素B12缺乏的其他临床表现。临床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主要应用抗酸、抑酸药,促胃肠动力药,胃粘膜保护药,对自身免疫性胃炎目前尚无特殊治疗,主要纠正贫血后改善临床症状。应用西药主要是对症处理,减轻症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由内而外从根本上有效解决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以重量份表示,称取花椒5~9份,薏苡仁4~7份,银耳7~14份,荜茇6~9份,八角茴香3~11份,南山楂4~13份,佛手6~10份,高良姜5~9份,枳壳7~12份,并将中药原材料放入水中浸泡15~20分钟;

(2)将所有中药原材料放入玻璃提取罐内,然后利用蒸汽加热进行中药原材料提取;

(3)将提取液转移至加热装置内进行加热杀菌;

(4)最后将杀菌后的液体转移至浓缩罐中进行浓缩;

(5)将浓缩液转移至加热装置进行二次加热杀菌处理;

(6)最后将杀菌后的浓缩液转移至喷雾干燥塔内进行干燥,最后产出的粉末状颗粒即为药剂。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2)中所采用的玻璃提取罐外还连接有油气分离装置,所述油气分离装置包括相互连接的循环泵和冷凝器,循环泵与玻璃提取罐顶部连接,冷凝器与玻璃提取罐底部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3)和步骤(5)中的加热装置为高温消毒管,所述高温消毒管内设有特富龙涂层。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1)中的提取过程为:先将浸泡好的中药原材料放入带孔盛料盘上并置于玻璃提取罐内,然后再从玻璃提取罐底部通入高温蒸汽,然后进行一定时间的密闭式反应,再通过循环泵将蒸汽抽出并转移到冷凝器中,通过冷凝器将油气分离并通入玻璃提取罐底部从而完成一次提取作业,而最后通过5~6次的蒸汽循环蒸煮后,玻璃提取罐底部的液体即为提取液。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5)中的浓缩罐为球形真空浓缩罐。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药组合物的原料药药理:

花椒:性温,味辛。归脾经、胃经、肾经。温中止痛、杀虫止痒。属温里药。

薏苡仁:性凉,味甘、淡。归脾经、胃经、肺经。健脾利湿、除痹止泻、清热排脓。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银耳:性平,味甘。归肺经、胃经、肾经。润肺生津、滋阴养胃。属补虚药下属分类的补阴药。

荜茇:味辛,性热。归胃经、大肠经。温中散寒、下气止痛。属温里药。

八角茴香:性温,味辛。归肝经、肾经、脾经、胃经。温阳散寒、理气止痛。属温里药。

南山楂:性微温,味酸、甘。归脾经、胃经、肝经。消积化滞,破气散瘀。属理气药。

佛手:性温,味辛、苦、酸。归肺经、脾经、肝经。舒肝理气、和胃止痛。属理气药。

高良姜:性热,味辛。归脾经、胃经。温胃止呕,散寒止痛。属温里药。

枳壳:性温,味苦、辛、酸。归脾经、胃经。理气宽中、行滞消胀。属理气药。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本发明通过研究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发病机理,并根据多年中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经验研发出一种能够有效缓解慢性浅表性胃炎症状、恢复元气、增加食欲且保护胃黏膜的中药配方,且通过一段时间的口服治疗,能够显著减少腹泻及腹痛次数,且明显改善腹胀、厌食、噫气、恶心等症状,达到调理肠胃,行气止痛,健脾消食,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等功能,无毒副作用。而采用本方法制成的粉状药剂,能够有效的保留中药原材料的药效,而且提高了药性,增加了人体对于中药原材料的有用组分进行吸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的一种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药组合物,以重量份表示,以重量份表示,包括花椒5~9份,薏苡仁4~7份,银耳7~14份,荜茇6~9份,八角茴香3~11份,南山楂4~13份,佛手6~10份,高良姜5~9份,枳壳7~12份。

本发明药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以重量份表示,称取花椒5~9份,薏苡仁4~7份,银耳7~14份,荜茇6~9份,八角茴香3~11份,南山楂4~13份,佛手6~10份,高良姜5~9份,枳壳7~12份,并将中药原材料放入水中浸泡15~20分钟;

(2)将所有中药原材料放入玻璃提取罐内,然后利用蒸汽加热进行中药原材料提取;

(3)将提取液转移至加热装置内进行加热杀菌;

(4)最后将杀菌后的液体转移至浓缩罐中进行浓缩;

(5)将浓缩液转移至加热装置进行二次加热杀菌处理;

(6)最后将杀菌后的浓缩液转移至喷雾干燥塔内进行干燥,最后产出的粉末状颗粒即为药剂。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一种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药组合物,以重量份表示,所述花椒为7份,薏苡仁4份,银耳8份,荜茇9份,八角茴香6份,南山楂7份,佛手6份,高良姜7份,枳壳8份。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一种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药组合物,以重量份表示,所述花椒为8份,薏苡仁5份,银耳11份,荜茇8份,八角茴香9份,南山楂5份,佛手8份,高良姜5份,枳壳7份。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一种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药组合物,以重量份表示,所述花椒为5份,薏苡仁7份,银耳13份,荜茇6份,八角茴香10份,南山楂4份,佛手9份,高良姜9份,枳壳11份。

利用本发明药物针对各种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统计资料:

经过200例患者的临床使用,其中男患者121,女患者79例,用药年龄对象17~49岁。其中最小18岁,最大48岁,平均年龄29岁;轻度慢性浅表性胃炎病例114例,中度慢性浅表性胃炎病例58例,重度慢性浅表性胃炎病例28例。

其中轻度慢性浅表性胃炎病患者症状为:患者感到食欲不振,容易出现恶心、反酸的状况,也常常会出现腹胀的情况;

中度慢性浅表性胃炎病患者症状为:患者出现腹泻腹痛的症状,且一段时间内恶心呕吐,精神不振;

重度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会出现剧烈绞痛,并胃黏膜受损,有贫血消瘦等状况,且出现便秘、呕血。黑便等症状。

典型病例:

1、赵某,男,34岁,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伴纳差,偶有腹痛,排少量黄色稀烂便,2次/天,排便后腹痛稍缓解,一个月前开始出现上腹疼痛,为隐痛,持续半小时至四小时,伴纳差、乏力、轻度腹胀,疼痛未向他处放射,与进食无关,无明显诱发及缓解因素,入当地医院就诊,行胃镜检查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予以“胃药”治疗(具体不详),间可缓解,症状反复。然后采用本发明中的中药组合物进行治疗,进过一个疗程的治疗,腹痛腹胀的现象缓解,再经过三个疗程的服用,进一步改善了腹痛腹胀的症状,并没有复发,排便正常且面色恢复,身体乏力的症状也有所改善。

2、辛某,女,19岁,前一天因脐周疼痛3小时,加重伴呕吐30分钟而采取入院治疗,入院前3小时,患者不明诱因出现脐周疼痛,开始可忍,呈进行性加重,伴腹胀,半年来感活动后胸闷、气促,无恶心、无呕吐,无咳嗽、咳痰,无呼吸困难,无发热、寒战及抽搐等特殊不适,一直未予以处理,小便量正常。30分钟前上述症状加重伴呕吐,为胃内容物,与进食有关,且精神食欲纳差,小便正常。经过当地医院的治疗稍缓解症状后出院,但之后又有所复发,于是开始使用本发明的中药配方进行治疗,经过4个疗程的服用后,患者肚脐周围疼痛症状缓解,且没有复发情况发生,而胸闷气促的情况也逐渐改善。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