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四联体/胶原蛋白的凝胶敷料及其制备和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94198阅读:1880来源:国知局
基于G‑四联体/胶原蛋白的凝胶敷料及其制备和应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医用敷料领域,涉及一种凝胶敷料及其制备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可促进伤口愈合基于G-四联体/胶原蛋白的凝胶敷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伤口是正常皮肤在外界因素如外科手术、热、外力、电流、低温等作用下所造成的损伤。若处理不及时,伤口可能会感染,或者进一步恶化。传统上常使用的敷料是纱布、棉料等材料,但是这些敷料在止血、保湿、防止伤口感染和促进伤口愈合等方面的效果差强人意。

胶原蛋白是动物结缔组织的主要成分,也是哺乳动物体内含量最多的功能性蛋白。由于其低免疫原性、降解性、生物相容性及凝血性等特性,胶原蛋白已被广泛地作为生物材料。相较于其它的伤口敷料,含胶原蛋白的凝胶敷料制备简便、耗时短和生物活性好,对伤口愈合具有良好效果。

已存在的凝胶敷料主要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I.制备方面,凝胶的合成还存在制备复杂、耗时长等不足。II.性能方面,凝胶机械强度较差且具有一定的生物毒性。III伤口愈合方面,部分敷料存在透气性差及伤口愈合时间长。因此,制备出简便、有效的凝胶敷料用于伤口的快速愈合,将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了凝胶敷料的制备繁杂问题,克服了凝胶敷料透气性差、愈合时间长、生物相容性差的不足;选用可降解的、生物相容性好的G-四联体和胶原蛋白作为原料,制备得到的基于G-四联体/胶原蛋白的凝胶敷料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保持对伤口的保湿、黏附并避免感染,有效地、快速地促进伤口的愈合。

本发明制备可促进伤口愈合的G-四联体/胶原蛋白的凝胶敷料的反应机理如图1所示:

鸟嘌呤核苷与邻近的鸟嘌呤核苷因为氢键的作用结合在一起,这样相连的四个鸟嘌呤核苷与一个K+配位,形成G-四联体;G-四联体之间通过硼酸根桥连在一起,形成空间网状结构。当加入胶原蛋白时,胶原蛋白会嵌入其中,最终形成基于G-四联体/胶原蛋白的凝胶。

根据上述原理,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G-四联体/胶原蛋白的凝胶敷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鸟嘌呤核苷、硼酸与氢氧化钾加入水中,加热,待鸟嘌呤核苷完全溶解,得到G-四联体溶液;

(2)待步骤(1)中的G-四联体溶液冷却后,加入胶原蛋白,使胶原蛋白分散,得到所述基于G-四联体/胶原蛋白的凝胶敷料。

其中,所述步骤(1)中,

所述鸟嘌呤核苷还可以用腺嘌呤核苷、胞嘧啶核苷替代。

所述氢氧化钾还可以用氢氧化钠、氢氧化锂替代。

所述鸟嘌呤核苷、硼酸与氢氧化钾的摩尔比为1~3:1:1;优选地为,2:1:1。

所述水为去离子水。

所述加热的温度为90~98℃;优选地为95℃。

所述加热的时间为15-25;优选地为15-20分钟。

其中,所述步骤(2)中,

所述冷却的温度为35~40℃。

所述胶原蛋白可以来自但不限于罗非鱼鱼皮、鳕鱼鱼皮。

所述胶原蛋白分散后的浓度为2~10mg/mL;优选地为5mg/mL。

具体地,所述步骤包括:

(1)将鸟嘌呤核苷、硼酸与氢氧化钾按照1~3:1:1的摩尔比加入到去离子水中,震荡5~10分钟,水浴加热到90~98℃,保持恒温15~25分钟,待鸟嘌呤核苷完全溶解,得到G-四联体。

(2)将上述步骤(1)的溶液缓慢冷却到35~40℃之间,水浴保持恒温,加入胶原蛋白,使胶原蛋白在溶液中的浓度为2~10mg/mL,摇晃使其迅速分散,冷却到室温,制得基于G-四联体/胶原蛋白的凝胶敷料。

其中,步骤(1)中,在加入鸟嘌呤核苷后,先加入硼酸,再加入氢氧化钾,且加入硼酸或氢氧化钾后,迅速摇晃20s,这样有助于鸟嘌呤核苷的溶解。

其中,步骤(1)中,鸟嘌呤核苷、硼酸与氢氧化钾的摩尔比为2:1:1,水浴加热温度为95℃反应条件最佳;上述步骤(2)中的胶原蛋白的浓度为5mg/mL时敷料效果最佳。

本发明还提出了由上述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基于G-四联体/胶原蛋白的凝胶敷料。

本发明的基于G-四联体/胶原蛋白的凝胶敷料组成简单、制备方便,透气性能好,黏附性强,机械性能好,生物相容性好。

本发明还提出了所述基于G-四联体/胶原蛋白的凝胶敷料在促进伤口处细胞的增殖、分化中的应用。

本发明还提出了所述基于G-四联体/胶原蛋白的凝胶敷料在制备促进伤口愈合的产品中的应用。

本发明中,所述基于G-四联体/胶原蛋白的凝胶敷料可以作为一种生物材料。

本发明中,所述基于G-四联体/胶原蛋白的凝胶敷料可以加速伤口的愈合。

本发明中,所述基于G-四联体/胶原蛋白的凝胶敷料用于小鼠伤口愈合,具有如下特征:①止血快,吸收组织分泌液,增强在伤口的黏附力;②维持伤口相对湿润的环境,降低感染机率;③加速细胞增殖、分化,促进皮肤的再生。

本发明中,所述基于G-四联体/胶原蛋白的凝胶敷料,包括但不限于作为伤口敷料。

本发明中,所述基于G-四联体/胶原蛋白的凝胶敷料,包括但不限于用于小鼠伤口的愈合。

本发明中,所述基于G四联体/胶原蛋白的凝胶敷料,包括但不限于用于药物的负载。

本发明所提供的基于G-四联体/胶原蛋白的凝胶敷料的制备方法,反应条件简单,合成步骤少,耗时短,生产成本低。本发明所提供的基于G-四联体/胶原蛋白凝胶敷料用于伤口愈合,具有生物相容性好、透气性好、黏附性强、含水量高的优点,维持伤口湿润的环境,使伤口不易结痂。本发明所述的基于G-四联体/胶原蛋白的凝胶敷料不含任何刺激性成分,无毒副作用。本发明所提供的基于G-四联体/胶原蛋白的凝胶敷料用于加速伤口愈合,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制备基于G-四联体/胶原蛋白的凝胶敷料的反应机理图。

图2是实施例2中制备的凝胶。

图3是对照组、治疗组(实施例2中制备的凝胶)伤口在第0、3、5、7天的愈合情况。

图4是对照组、治疗组(实施例2中制备的凝胶)在第0、3、5、7天的伤口面积差异。

图5是对照组、治疗组(实施例2中制备的凝胶)在第3、5、7天的组织学情况。

图6是对照组、治疗组(实施例2中制备的凝胶)的细胞毒性实验。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以下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实施本发明的过程、条件、实验方法等,除以下专门提及的内容之外,均为本领域的普遍知识和公知常识,本发明没有特别限制内容。

实施例1

(1)将鸟嘌呤核苷、硼酸与氢氧化钾按照1:1:1的摩尔比加入到去离子水中,震荡5分钟,水浴加热到90℃,恒温20分钟,待鸟嘌呤核苷完全溶解。

(2)将上述溶液缓慢冷却到37℃,水浴保持恒温,加入胶原蛋白,使胶原蛋白在溶液中的浓度为5mg/mL,摇晃使其迅速分散,冷却到室温,制得基于G-四联体/胶原蛋白的凝胶敷料。

实施例2

(1)将鸟嘌呤核苷、硼酸与氢氧化钾按照2:1:1的摩尔比加入到去离子水中,震荡10分钟,水浴加热到95℃,保持恒温15分钟,待鸟嘌呤核苷完全溶解。

(2)将上述的溶液缓慢冷却到40℃之间,水浴保持恒温,加入胶原蛋白,使胶原蛋白在溶液中的浓度为7mg/mL,摇晃使其迅速分散,冷却到室温,制得基于G-四联体/胶原蛋白的凝胶敷料。制备的凝胶见图2所示。将制备好的凝胶倒立放置时,凝胶会粘在瓶壁上,不像水溶液会流下去;且经过15天后,凝胶倒立放置仍会粘在瓶壁上。这说明了基于G-四联体/胶原蛋白的凝胶敷料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

实施例3:

以实验例2中制备的凝胶用于小鼠伤口的愈合,作为治疗组。

本实验采用手术方法在ICR小鼠背部制作创伤性疤痕模型。通过在创伤表面涂抹凝胶,每天观察表面疤痕平复情况,评价产品对疤痕的修复功效。

(1)造模

在1%戊巴比妥钠5mL/kg腹腔注射麻醉下,对小鼠背部进行剪毛,用4%硫化钠脱毛,平行脊椎两侧分别作直径约为1.5cm的圆形切口。如轻微出血则以无菌棉球擦拭止血后,送回鼠盒中。

(2)动物分组

将造模成功的ICR小鼠随机分为a、b、c组,每组3只。

A对照组:将小鼠右侧的伤口作为对照组。

B治疗组:将小鼠左侧的伤口作为治疗组。

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让其正常愈合。将凝胶敷料涂抹在治疗组创面上,每天涂抹一次,每天观察表面疤痕修复情况。当实验进行至第3天时,对a组小鼠进行处理,将伤口制作成切片,用于组织学表征,观察伤口表层细胞的生长情况。当实验进行至第5天时,对b组小鼠进行处理,将伤口制作成切片,用于组织学表征,观察伤口表层细胞的生长情况。当实验进行至第7天时,对c组小鼠进行处理,将伤口制作成切片,用于组织学表征,观察伤口表层细胞的生长情况。

(3)结果

如图3所示,将凝胶敷料涂抹到小鼠伤口,敷料会黏附在伤口上,不会像液体脱落,这说明敷料较强的粘附性;经过4h后,敷料会风干,说明透气性好。手术第3天时,小鼠伤口发生一定的收缩及结痂现象,但是明显可以观察对照组与治疗组小鼠伤口的愈合有明显的区别。由于,对治疗组进行凝胶敷料涂抹治疗的疤痕愈合速率明显好于对照组。到第7天,治疗组小鼠伤口面积极小,基本愈合完全,恢复效果好。

如图4所示,通过对照组、治疗组伤口面积在不同时间段的比较,明显观察到治疗组的伤口愈合速率远胜于对照组,说明基于G-四联体/胶原蛋白的凝胶敷料用于伤口愈合具有良好的效果。

如图5所示,由于对治疗组进行了凝胶敷料的涂抹,胶原蛋白促进了伤口处细胞的增殖、分化。从组织学观察到治疗组的细胞上皮化程度优于对照组,促使治疗组小鼠皮肤的再生明显快于对照组。到第7天,治疗组小鼠皮肤基本上已经再生完全。

实施例4细胞毒性实验

用0.22μm无菌滤膜对实验例2中制备的凝胶进行过滤,除去凝胶中的细菌。将除菌的凝胶用于纤维母细胞毒性实验,作为治疗组;空白作为对照组。

本实验采用MTT(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法测定细胞的活力。通过测定凝胶对细胞的毒性,进而评价凝胶的生物相容性。

(1)用无菌PBS充填96孔板的边缘孔;收集对数期细胞,调整细胞悬浮浓度为50000个/mL,每孔加入100μL细胞悬液。

(2)5%CO2,37℃孵育,至细胞单层铺满孔底,加入10μL 5mg/mL凝胶。

(3)细胞放入培养箱,在5%CO2,37℃孵育24h,倒置显微镜下观察。

(4)每孔加入20μL 5mg/mL MTT,继续培养4h。

(5)终止培养,吸去孔内培养液;每孔加入150μL二甲基亚砜,摇床低速振荡10分钟,之后用酶标仪检测OD490nm各孔的吸光值。

(6)同时设置调零孔(培养基、MTT、二甲基亚砜),对照孔(细胞、同浓度的凝胶、培养基、MTT、二甲基亚砜)。

(7)计算细胞存活率(cell viability):

细胞存活率=(凝胶组A值-调零孔A值)/(对照孔A值-调零孔A值)×100%

如图6所示,用纤维母细胞进行细胞毒性实验。实验结果显示:对照组和治疗组的细胞存活率都接近于100%。这说明凝胶敷料对纤维母细胞的毒性非常小,也就是说明凝胶敷料的生物相容性好。

如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几个具体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采用与其相同或相似方法所得到的基于G-四联体/胶原蛋白的凝胶敷料用于伤口愈合,均在本发明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