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中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治疗痤疮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痤疮俗称“粉刺”,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主要发生在颜面及胸背等多脂区。有自限性,皮损多形。如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常伴有皮脂溢出,青春期后,大多痊愈或减轻。以往痤疮被认为是皮脂腺疾病,实质上损害包括毛囊、皮脂腺及表皮。属于中医“肺风粉刺”范畴。本病多见于青年,男多于女,损害好发于面颊、额部、颏部和鼻颊沟等多脂区,其次是胸部、背部及肩部。初起为粉刺,有白头粉刺与黑头粉刺两种,内含角质及皮脂。白头粉刺亦称闭合性粉刺,为皮色丘疹,针头大小,毛囊开口不明显,不易挤出脂栓。黑头粉刺亦称开放性粉刺,丘疹中央为扩大的毛孔,脂栓阻塞于毛囊口,用手挤压,可见有顶部黑色而体部呈黄色半透明脂栓排出,因顶部暴露在皮肤表面,皮脂氧化及灰尘影响,形成黑头,故而称为黑头粉刺。粉刺中除了有皮脂氧化及角质脱落碎屑,同时还包含多个炭化的毛发。病程慢性,时轻时重,女性常在月经前呈周期性加重。本病有自限性。绝大多数患者青春期后逐渐减轻,以致消失。本病常见于17~18岁的青年,亦有早至10~13岁,迟至青春期以后或成人发病的。男多于女。损害好发于面颊、额部、颏部和鼻颊沟,其次为背部及上胸部。眶周皮肤从不累及。祖国医学认为多由于肺经风热,或肺胃积热,外感邪毒,血热郁滞肌肤而致。西医认为本病是由于青春期体内雄性激素分泌增多,使皮脂腺分泌亢进,皮脂形成粉刺,毛囊及粉刺内痤疮丙酸杆菌大量繁殖引起毛囊周围炎,形成炎性面疹或脓疱。近年来,由于化妆品和城市空气污染,痤疮的发病人群范围亦有所增加。
镰叶瘤足蕨:为瘤足蕨科瘤足蕨属植物镰叶瘤足蕨Plagiogyria rankanensis Hayata[P.distinctissima Ching;P.adnata Bedd.]的全草或根茎。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性味】辛;凉。【归经】入膀胱、肺、肝三经。【功能主治】发表清热;祛风止痒;透疹。主流行性感冒;麻疹;皮肤瘙痒;血崩;扭伤。【原植物形态】 植株高30-45cm。具直立或斜升的根茎。叶簇生,二型;营养叶柄长14-18cm,基部三棱形,有1-2对气囊体,向上略呈三棱形或半圆形;叶片狭长三角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7-25cm,基部宽8-11cm,一回羽状分裂;羽片纸质,15-20对,互生,长4-6cm,宽8-13mm,上下面均为绿色,渐尖头,向上微弯呈镰状披针形,基部不对称,上侧沿叶轴上延,下侧圆形,边缘近全缘或有齿;叶脉羽状,侧脉单一或二叉状。孢子叶叶柄长30-40cm;叶片一回羽状,长14-22cm,宽4-6cm;羽片15-25对,极度收缩呈线形,长5-7cm,宽2-3mm;侧脉通常二叉,伸至叶边1/2处。孢子囊生于小脉顶部,成熟时布满羽片下面。收载于中药大辞典。
野火绳:本品为椴树科担杆属植物毛果扁担杆Grewia eriocarpa Juss.[G.lantsangensis Hu]的根白皮。秋、冬季挖取根部,剥取根皮,除去栓皮,切段,晒干。【性味】 涩;微苦;凉。【功能主治】 止血;接骨;生肌;解毒。主外伤出血;刀枪损伤;骨折;疮疖红肿。【原形态】 毛果扁担杆 灌木或小乔木,高达8m。嫩枝被灰褐色星状软茸毛。叶互生;时柄长5-10mm;托叶线状披针形,长5-10mm;叶片纸质,斜卵形至卵状长圆形,长6-13cm,宽3-6cm,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偏斜,斜圆形或斜截形,上面散生星状毛,干后变黑褐色,下面被灰色星状软茸毛,边缘有细锯齿;三出脉的两侧脉上升达叶长的3/4,中脉上半部有侧脉3-4对。聚伞花序1-3枝腋生,长1.5-3cm,花序柄长3-8mm;花柄长3-5mm;苞片披针形;花两性;萼片狭长圆形,长6-8mm,内外两面均无毛;花瓣长3mm;腺体短小;雌雄蕊柄被毛;雄蕊离生,长短不一,比萼片短;子房被毛,花柱有短柔毛,柱头盾形,4浅裂或不分裂。核果近球形,直径6-8mm,被星状毛,有浅沟。收载于中药大辞典。
褐毛风毛菊:本品为菊科植物褐毛风毛菊Saussurea brunneopilosa H.-M.、禾叶风毛菊Saussurea graminea Dunn.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花期采收,洗净,稍晾,切段,揉搓出香气,阴干。【性味】苦,凉。【功能与主治】清热凉血。用于肝炎,胆囊炎,黄疸,胃肠炎,感冒发热及内脏出血。【性状】本品长短不等。茎圆柱形,中空,红棕色至黄褐色,直径2~4mm,有纵沟,被密或稀疏的白色绒毛,有的带黄棕色鞘状残叶柄。叶绿色,条形,边缘向背面反卷,长0.5~6cm,宽约1mm,背面密被白色绒毛。头状花序,直径0.8~1.2cm,总苞数层,被白色长柔毛,外层卵状披针形,内层条状,紫红色,花冠长约16mm,先端5裂,基部联合成管状。瘦果圆柱形,棕褐色,具纵棱,先端冠毛浅褐色,外层短,糙毛状,内层长,羽毛状。气清香,味苦。收载于卫生部颁藏药标准(第一册),标准编号:WS3-BC-0121-95。
紫麻:本品为荨麻科紫麻属植物紫麻Oreocnide frutescens(Thunb.)Miq.[Ur-tica frutescens Thunb.]的全株。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性味】甘;性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行气活血;透疹。主感冒发热;跌打损伤;牙痛;麻疹不透;肿疡。【性状】全株有毛,长达lm。茎上有棱槽。叶皱缩,展平后卵状长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4-12cm,宽1.7-5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锯齿;叶柄长1-4cm。果实卵形。气微,味微甜。收载于中药大辞典。
酸枣仁皂苷B(Jujuboside B):CAS号55466-05-2,分子式C52H84O21,分子量1045.21。【生物活性】抗甜昧剂(1mmol/L,抑制0.2M 蔗糖的甜味)。【成分来源】大枣 Ziziphus jujuba,酸枣仁 Ziziphus jujuba var.spinosa。
1个原料药化学结构:
酸枣仁皂苷B(Jujuboside B)。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背景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有效治疗痤疮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制成该治疗痤疮的药物组合物的原料药的组成和重量份为:
野火绳120-160重量份 褐毛风毛菊80-100重量份 酸枣仁皂苷B20-30重量份 镰叶瘤足蕨60-80重量份 紫麻40-70重量份。
优选的用于治疗痤疮的药物组合物,是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药组成:
野火绳140重量份 褐毛风毛菊90重量份 酸枣仁皂苷B25重量份 镰叶瘤足蕨70重量份 紫麻50重量份。
一种治疗痤疮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药物组合物可以采用制剂学的常规方法制备成片剂或胶囊剂或滴丸。
一种治疗痤疮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药物组合物与化学药或中药组成的治疗痤疮药物。
一种治疗痤疮的药物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按如下步骤制备:
原料药的组成和重量份为:野火绳120-160重量份 褐毛风毛菊80-100重量份 酸枣仁皂苷B20-30重量份 镰叶瘤足蕨60-80重量份 紫麻40-70重量份;
制备方法:
(1)按原料药配比取野火绳、褐毛风毛菊、酸枣仁皂苷B、镰叶瘤足蕨、紫麻,混匀,用重量百分比浓度34.5%乙醇作为溶剂,在31.5℃温浸提取,提取次数为8次,每次提取时间为0.45小时,每次溶剂用量为原料药总重量的20倍,滤过,得药渣A和提取液A,提取液A回收乙醇,浓缩至相对密度1.14,滤过,药液通过CD180大孔吸附树脂柱,先用水洗脱,再用重量百分比浓度27%乙醇溶液洗脱CD180大孔吸附树脂柱,收集重量百分比浓度27%乙醇洗脱液,回收乙醇,浓缩干燥,即得提取物A;
(2)取步骤(1)药渣A,用重量百分比浓度44%乙醇作为溶剂,加热回流提取15次,每次提取时间为13小时,每次溶剂用量为药渣A重量的17倍,滤过,得药渣B和提取液B,提取液B回收乙醇,浓缩至相对密度1.04,滤过,药液通过LSD-280 大孔吸附树脂柱,先用水洗脱,再用重量百分比浓度68.5%乙醇溶液洗脱LSD-280 大孔吸附树脂柱,收集重量百分比浓度68.5%乙醇洗脱液,回收乙醇,浓缩干燥,即得提取物B;
(3)将提取物A和提取物B混匀,即得药物组合物。
优选的一种治疗痤疮的药物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按如下步骤制备:
原料药的组成和重量份为:野火绳140重量份 褐毛风毛菊90重量份 酸枣仁皂苷B25重量份 镰叶瘤足蕨70重量份 紫麻50重量份;
制备方法:
(1)按原料药配比取野火绳、褐毛风毛菊、酸枣仁皂苷B、镰叶瘤足蕨、紫麻,混匀,用重量百分比浓度34.5%乙醇作为溶剂,在31.5℃温浸提取,提取次数为8次,每次提取时间为0.45小时,每次溶剂用量为原料药总重量的20倍,滤过,得药渣A和提取液A,提取液A回收乙醇,浓缩至相对密度1.14,滤过,药液通过CD180大孔吸附树脂柱,先用水洗脱,再用重量百分比浓度27%乙醇溶液洗脱CD180大孔吸附树脂柱,收集重量百分比浓度27%乙醇洗脱液,回收乙醇,浓缩干燥,即得提取物A;
(2)取步骤(1)药渣A,用重量百分比浓度44%乙醇作为溶剂,加热回流提取15次,每次提取时间为13小时,每次溶剂用量为药渣A重量的17倍,滤过,得药渣B和提取液B,提取液B回收乙醇,浓缩至相对密度1.04,滤过,药液通过LSD-280 大孔吸附树脂柱,先用水洗脱,再用重量百分比浓度68.5%乙醇溶液洗脱LSD-280 大孔吸附树脂柱,收集重量百分比浓度68.5%乙醇洗脱液,回收乙醇,浓缩干燥,即得提取物B;
(3)将提取物A和提取物B混匀,即得药物组合物。
一种治疗痤疮的药物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药物组合物可以采用制剂学的常规方法制备成片剂或胶囊剂或滴丸。
一种治疗痤疮的药物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药物组合物与化学药或中药组成治疗痤疮药物。
药物组合物治疗痤疮疗效显著。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治疗痤疮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治疗痤疮的药物组合物的原料药的组成和重量份为:野火绳140g 褐毛风毛菊90g 酸枣仁皂苷B25g 镰叶瘤足蕨70g 紫麻50g;
制备方法:
(1)按原料药配比取野火绳、褐毛风毛菊、酸枣仁皂苷B、镰叶瘤足蕨、紫麻,混匀,用重量百分比浓度34.5%乙醇作为溶剂,在31.5℃温浸提取,提取次数为8次,每次提取时间为0.45小时,每次溶剂用量为原料药总重量的20倍,滤过,得药渣A和提取液A,提取液A回收乙醇,浓缩至相对密度1.14,滤过,药液通过CD180大孔吸附树脂柱,先用水洗脱,再用重量百分比浓度27%乙醇溶液洗脱CD180大孔吸附树脂柱,收集重量百分比浓度27%乙醇洗脱液,回收乙醇,浓缩干燥,即得提取物A;
(2)取步骤(1)药渣A,用重量百分比浓度44%乙醇作为溶剂,加热回流提取15次,每次提取时间为13小时,每次溶剂用量为药渣A重量的17倍,滤过,得药渣B和提取液B,提取液B回收乙醇,浓缩至相对密度1.04,滤过,药液通过LSD-280 大孔吸附树脂柱,先用水洗脱,再用重量百分比浓度68.5%乙醇溶液洗脱LSD-280 大孔吸附树脂柱,收集重量百分比浓度68.5%乙醇洗脱液,回收乙醇,浓缩干燥,即得提取物B;
(3)将提取物A和提取物B混匀,即得药物组合物。
实施例2:治疗痤疮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治疗痤疮的药物组合物的原料药的组成和重量份为:野火绳160g 褐毛风毛菊80g 酸枣仁皂苷B30g 镰叶瘤足蕨60g 紫麻70g;
制备方法:
(1)按原料药配比取野火绳、褐毛风毛菊、酸枣仁皂苷B、镰叶瘤足蕨、紫麻,混匀,用重量百分比浓度34.5%乙醇作为溶剂,在31.5℃温浸提取,提取次数为8次,每次提取时间为0.45小时,每次溶剂用量为原料药总重量的20倍,滤过,得药渣A和提取液A,提取液A回收乙醇,浓缩至相对密度1.14,滤过,药液通过CD180大孔吸附树脂柱,先用水洗脱,再用重量百分比浓度27%乙醇溶液洗脱CD180大孔吸附树脂柱,收集重量百分比浓度27%乙醇洗脱液,回收乙醇,浓缩干燥,即得提取物A;
(2)取步骤(1)药渣A,用重量百分比浓度44%乙醇作为溶剂,加热回流提取15次,每次提取时间为13小时,每次溶剂用量为药渣A重量的17倍,滤过,得药渣B和提取液B,提取液B回收乙醇,浓缩至相对密度1.04,滤过,药液通过LSD-280 大孔吸附树脂柱,先用水洗脱,再用重量百分比浓度68.5%乙醇溶液洗脱LSD-280 大孔吸附树脂柱,收集重量百分比浓度68.5%乙醇洗脱液,回收乙醇,浓缩干燥,即得提取物B;
(3)将提取物A和提取物B混匀,即得药物组合物。
实施例3:治疗痤疮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治疗痤疮的药物组合物的原料药的组成和重量份为:野火绳120g 褐毛风毛菊100g 酸枣仁皂苷B20g 镰叶瘤足蕨80g 紫麻40g;
制备方法:
(1)按原料药配比取野火绳、褐毛风毛菊、酸枣仁皂苷B、镰叶瘤足蕨、紫麻,混匀,用重量百分比浓度34.5%乙醇作为溶剂,在31.5℃温浸提取,提取次数为8次,每次提取时间为0.45小时,每次溶剂用量为原料药总重量的20倍,滤过,得药渣A和提取液A,提取液A回收乙醇,浓缩至相对密度1.14,滤过,药液通过CD180大孔吸附树脂柱,先用水洗脱,再用重量百分比浓度27%乙醇溶液洗脱CD180大孔吸附树脂柱,收集重量百分比浓度27%乙醇洗脱液,回收乙醇,浓缩干燥,即得提取物A;
(2)取步骤(1)药渣A,用重量百分比浓度44%乙醇作为溶剂,加热回流提取15次,每次提取时间为13小时,每次溶剂用量为药渣A重量的17倍,滤过,得药渣B和提取液B,提取液B回收乙醇,浓缩至相对密度1.04,滤过,药液通过LSD-280 大孔吸附树脂柱,先用水洗脱,再用重量百分比浓度68.5%乙醇溶液洗脱LSD-280 大孔吸附树脂柱,收集重量百分比浓度68.5%乙醇洗脱液,回收乙醇,浓缩干燥,即得提取物B;
(3)将提取物A和提取物B混匀,即得药物组合物。
实施例4:片剂的制备
取实施例1药物组合物45g,加入淀粉25g,混匀,制粒,干燥,加微晶纤维素13g,硬脂酸镁0.5g,混匀,压制成250片, 即得药物组合物片剂。
实施例5:胶囊的制备
取实施例2药物组合物206g,加入淀粉250g,混匀,制粒,干燥,整粒,加入适量硬脂酸镁,混匀,装胶囊1300粒,即得药物组合物胶囊。
实施例6:滴丸的制备
称取聚乙二醇 6000 160g水浴(80℃)加热煮熔,加入实施例3药物组合物12g,充分搅拌均匀,以液体石蜡为冷却剂,置玻璃管(4*80cm)中,冷却温度为5℃,滴口内外径为7.0/2.0(mm/mm),滴口距液面为2.4cm,滴速以每分45滴为最佳条件,用棉布吸干滴丸表面的冷凝剂,即得药物组合物滴丸。
实验例1:治疗痤疮的试验研究
1临床资料
1.1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颁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辨证分型:(1)肺经风热(19例):丘疹色红,或有痒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2)湿热蕴结(12例):皮疹红肿疼痛,或有脓疱、口臭、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3)痰湿凝结(13例):皮疹结成囊肿,或有纳呆、便秘、尿黄、舌淡胖,苔薄,脉滑。
1.1病例选择
选择符合本病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标准44例,其中男21例,女23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40岁,病程最短2周,最长7年。
2治疗方法
2.1中药内服
采用药物组合物(实施例1药物组合物)为主方,随证加味:湿热蕴结加茵陈20g,苍术10g;痰湿蕴结加小白附子40g(开水先煎1h以上),妇女月经不调加当归25g,川芎10g,红花10g。上方每次煎取350ml,每日3次,日1剂。7剂为1个疗程。
2.2外治
面部做常规清洗消毒,用手指挤压法将有脓或皮脂瘀积的痤疮丘疹进行彻底的挤压清理以后用甲硝唑射液涂搽,然后再敷上药物组合物(实施例1药物组合物),1h后用清水洗净,平时用“痤康王”(昆明滇虹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涂搽面部,每日3次,停用所有面部化妆品。面部清理治疗每周2次,7次为1疗程,全部病例在治疗期间停用任何口服和外用药,忌食辛辣厚味之物。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
治愈:皮损消失,或留有轻度色素沉着,近期无复发;有效:皮损大部分消失,病情基本稳定;无效:治疗4个疗程局部炎症及囊肿结节,色素沉着无明显改善。
3.2治疗结果
治愈32例,有效1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