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微量麻醉的多流量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28216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微量麻醉的多流量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药剂流量调节技术,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微量麻醉的多流量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一次性便携式麻醉输液系统是按一个固定流量来进行药液输注的自控给液系统,当病人因药液量小而感觉疼痛时,可按下自控开关来增加0.5ml药液流量,且再充装时间需要15分钟。因其流量调节单一,流量增加迟缓,不能很好地满足临床需要。

为了简化临床药剂输液控制的便利性,本领域技术人员设计了各类可实现多流量调节的装置,其中结构较为简单实用的如中国专利ZL201510029234.3公开的一种麻醉微量输注装置,该结构采用弹簧力压紧软管的上下滑移结构,使用时需旋钮旋转压缩弹簧,且旋转只局限在180度范围内;该结构在实际使用中存在如下问题,如弹簧力压缩软管以控制流量,每个压紧力因弹簧物理参数差异而不同,难以实现统一线性的高精度控制;如由于弹簧回复变形,旋钮旋转动作很吃力,增加操作难度;如旋钮旋转后,无法实现固定,旋钮易因碰触而动作,出现异常流量输入,安全性较差,且旋转角度有限,既不符合使用习惯,操作便利性也不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微量麻醉的多流量调节装置,它具有结构紧凑、调节方便和流量控制精度高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来实现的,一种用于微量麻醉的多流量调节装置,它包括壳体、若干个位于壳体内的液路以及用于调节液路中液体流量的调节组件,所述壳体两侧设置有与液路连通的分流件和合流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组件包括位于壳体内的若干个层叠连接在一起的调节转轮以及位于壳体外与调节转轮传动连接的调节旋钮,所述液路设置在调节转轮外缘与壳体内壁的间隙中。

所述调节转轮外周设置有若干个高度渐进的用于调节液路闭合度的凸齿结构。

所述相邻调节转轮外周上的凸齿结构的设置位置与齿高具有连续性。

所述壳体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设置有用于防止调节旋钮意外旋转的定位凸起,所述调节旋钮设置有与定位凸起配合的若干个沿圆周均匀排布的定位槽。

所述调节组件还包括用于防止调节转轮转偏的防转偏组件,该防转偏组件位于相邻的调节转轮之间以及调节转轮与调节旋钮之间;所述防转偏组件包括防转偏卡槽和与防转偏卡槽配合的防转偏卡块。

优选的是:所述液路包括至少四路液路,所述调节转轮包括分别与四路液路对应调节的调节转轮。

优选的是:所述液路、调节组件以及壳体的材质均为塑料。

优选的是:所述液路为弹性体塑料软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紧凑,可靠实用,制造方便;它可实现多流量调节,各流量之间转换迅速、准确、灵敏,且具有高度的操作便利性;本实用新型通过对流量调节组件的改进以及旋转定位的控制,不仅使得流量的线性调节,操作简便,还提高了流量调节装置控制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等轴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剖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调节组件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上壳体与调节旋钮中对应防转偏结构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所述用于微量麻醉的多流量调节装置包括壳体、若干个位于壳体内的液路以及用于调节液路中液体流量的调节组件,所述壳体两侧设置有与液路连通的分流件1和合流件2,其结构特点是;所述调节组件包括位于壳体内的若干个层叠连接在一起的调节转轮以及位于壳体外与调节转轮传动连接的调节旋钮11,所述液路设置在调节转轮外缘与壳体内壁的间隙中;基于上述结构,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调节转轮可在调节旋钮11的控制下在壳体内作360°范围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随着调节转轮的转动,其外缘侧壁与壳体内壁形成的间隙在不同的旋转角度产生变化,位于该间隙内的液路就会受到调节转轮外缘侧壁的挤压,从而达到控制液路流量的目的;由于采用层叠连接在一起的调节转轮结构,每个调节转轮外缘侧壁随着旋转与壳体内壁形成的间隙均会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从而分别单独地完全关闭(压紧)或完全开通(松开)液路,从而组合出多个流量级而实现药液的多流量调节。

为了提高流量调节的精度和连续性,所述调节转轮外周设置有若干个高度渐进的用于调节液路闭合度的凸齿结构14,随着调节转轮的旋转,凸齿结构14也随之旋转,并挤压液路,从而调节液路的闭合度,控制流进期内液体的流量;所述相邻调节转轮外周上的凸齿结构14的设置位置与齿高具有连续性,这样可实现液路流量的线性调节,合理设置同一个以及相邻调节转轮外周上的凸齿结构14的齿距,可将液路流量的调节划分若干个等级,实现精度且可视的调节。

为了简化结构,降低装配难度和提高流量调节操作的简便性,如图4所示,所述壳体为上壳体12和下壳体13的分体结构,所述壳体包括上壳体12和下壳体13,所述上壳体12设置有用于防止调节旋钮11意外旋转的定位凸起18,所述调节旋钮11设置有与定位凸起18配合的若干个沿圆周均匀排布的定位槽17。在装配时,只需要将液路以及调节组件装配好,而后将上壳体12盖合在下壳体13上,最后通过螺纹紧固件连接即可;在使用时,调节旋钮11调整到合适的流量位置,上壳体12上的定位凸起18落入到调节旋钮11上的定位槽17中,定位凸起18与定位槽17的共同作用使调节旋钮11的旋转角度位置得到保持,从而使整个调节组件的旋转角度位置被保持在对应于任意一个流量级的角度位置而不被意外地改变,这样流量调节装置可防止外力意外触碰导致调节旋钮11转动,避免引起药剂的异常流入,提高了临床治疗的安全性。

为了提高旋转调节的精度,避免旋转调节偏差,所述调节组件还包括用于防止调节转轮转偏的防转偏组件,该防转偏组件位于相邻的调节转轮之间以及调节转轮与调节旋钮11之间;所述防转偏组件包括防转偏卡槽16和与防转偏卡槽16配合的防转偏卡块15;在具体实施,对于位于调节转轮与调节旋钮11之间的防转偏组件,防转偏卡块15可被设置在调节旋钮11上,与其对应的防转偏卡槽16可设置在靠近调节旋钮11的调节转轮上。利用防转偏组件,可避免调节旋钮11的旋转力矩在调节转轮间传递的过程中差异,使得调节旋钮11的旋转运动能准确地传递给各个调节转轮,提高控制的精度。

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的实施例是:所述液路包括至少四路液路3、4、5、6,所述调节转轮包括分别与四路液路3、4、5、6对应调节的调节转轮7、8、9、10;所述液路、调节组件以及壳体的材质均为塑料;所述所述液路为弹性体塑料软管管;下面结合上述实施结构详细阐述其控制原理与结构:上述的液路可以被理解为药液流过的通道,合理设置调节转轮,四路液路可以组合出十五个流量级,相应的五路液路可以组合出更多个流量级。液路采用弹性体材质的中空软管。四路液路分别对应第一流量调节液路3、第二流量调节液路4、第三流量调节液路5和第四流量调节液路6;所述四路液路对应的软管被分别布置在下壳体13上端侧壁的侧槽内;与此对应的是,所述调节转轮分别为第一流量调节转轮7、第二流量调节转轮8、第三流量调节转轮9和第四流量调节转轮10;四个流量调节转轮7、8、9、10和旋钮11组成的旋转调节系统被布置在壳体的装配圆孔的轴线位置。

在使用时,根据需要旋转调节旋钮11,当调节旋钮11底部的其中一个球形定位槽17与被设计在上壳体12正面圆形凹槽的平面上的球形定位凸起18对齐时,球形定位凸起18在塑料的弹性变形力的作用下,进入此球形定位槽17,并且防转偏卡槽16与防转偏卡块15卡接,使调节旋钮11的旋转角度位置被保持而不被意外地改变。

此时四个流量调节转轮7、8、9、10上对应设置的凸齿结构14可为如下优选的设计结构:第一流量调节转轮7的无凸齿部位与下壳体13上端侧壁形成缝隙,此较大缝隙使第一流量调节液路3不被压扁而处于松开的完全开通状态;而第二流量调节转轮8、第三流量调节转轮9、第四流量调节转轮10的凸齿部位与下壳体13上端侧壁形成缝隙,此较小缝隙分别使第二流量调节液路4、第三流量调节液路5、第四流量调节液路6处于被压紧的完全关闭状态,此时出液端的流量仅为第一流量调节液路3的流量;同理,随着调节旋钮11的旋转,第一到第四流量调节转轮的凸齿部位依次呈现连续变化,对应的第一到第四流量调节液路内的液体流量实现线性控制变化。基于上述原理,合理设置调节转轮,四路液路可以组合出十五个流量级,五路液路则可以组合出更多个流量级,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四路液路具体对应的控制量级表格如表1所示,它列出了不同流量级所对应的旋转角度及各液路开通或关闭的状态;优选的是相邻流量级的旋转角度差是24°,这样的较大角度的变化可以明显地被病人或医生所感知;又由于调节旋钮11能够在360°范围连续地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操作便利性大大提高。

本实用新型利用了“点到直线的最短距离是垂直距离”的简单原理,使调节转轮7、8、9、10的外圆侧壁旋转至“垂直距离”时与下壳体13上端侧壁形成的缝隙在不同的旋转角度产生变化,达到分别单独地完全关闭(压紧)或完全开通(松开)液路,从而组合出多个流量级而实现药液的多流量调节。由于调节转轮7、8、9、10的外圆侧壁只有在旋转至“垂直距离”时才与下壳体13上端侧壁共同作用分别单独地完全关闭(压紧)或完全开通(松开)液路,没有被旋转至“垂直距离”或已经离开“垂直距离”时,流量调节液路3、4、5、6在材质本身的回弹力作用下恢复至完全开通状态,使得整个调节性能稳定且灵敏;

表1

注液路开通;液路关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