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实验型可控滴丸制备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06349阅读:26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实验型制备装置,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实验型可控滴丸制备装置。



背景技术:

滴丸是药物超微粉末或者中草药提取物与基质用适宜方法混匀后,滴入不相溶的冷凝液中,收缩冷凝而制成的制剂。滴丸按药物释放性质可分为速效高效滴丸剂、缓释控释滴丸等;按使用部位可分为栓剂滴丸、肠溶衣滴丸等;按所用材质可分为溶液滴丸、脂质体滴丸等;按成型性状可分为硬滴丸、硬胶囊滴丸、包衣滴丸、干压包衣滴丸等。

硬滴丸一般是由固体或液体芯材与基质加热熔化混匀后,滴入不相混溶的冷凝液中、收缩冷凝而制成的小丸状制剂。现有滴丸制备装置在滴丸制备过程中,滴速、滴温、滴距控制比较麻烦,滴头的选取也需要多次尝试。现有滴丸制备装置的滴速控制通常采用负压原理,滴速由气阀控制,精准度较差,滴速通常先慢后快;或者因为制剂粘稠度不同,导致的滴速快慢不均。现有滴丸制备装置的多采用金属材质的制剂储料罐,在加热时可以做到恒温,但是金属导热、散热较快,因此在滴头部位的温度波动较大,无法控制,因而导致了滴温的不确定,进而影响滴丸的成型。现有滴丸制备装置需要自行准备相关冷凝设备,往往以大烧杯或者量筒作为冷凝及收集装置,因而在滴注过程中,冷凝装置中的冷凝液液面会不断升高,导致滴距缩短,滴丸进入冷凝液中的初速度不够,导致滴丸的圆整度受到一定影响。此外,滴头的直径亦影响着滴丸的大小及圆整度,目前在制备滴丸过程中,如果调整滴头直径,需要更换整个制剂储料罐,造成了在更换药物时大量的中药损失,综上分析,现有的滴丸制备设备存在了诸多不足,亟需一个能够质控滴丸制备各个环节的实验型可控滴丸制备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实验型可控滴丸制备装置,以克服现有滴丸制备装置存在的滴速和滴距不好控制、滴丸圆整度低、滴丸容易粘连、冷却效果差等缺点。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实验型可控滴丸制备装置, 包括装置台,以及安装在装置台上,从上至下依次连接的高温滴注系统、低温冷却系统和集丸系统;所述高温滴注系统包括制剂储料罐,设置在所述制剂储料罐外部的超级恒温水浴箱,与所述制剂储料罐的下端出口相连接的第一硅胶阀门,与所述第一硅胶阀门的下端可拆卸连接的滴头;所述低温冷却系统包括循环冷凝管,所述循环冷凝管下端连接有第二硅胶阀门,所述循环冷凝管上端设置有溢流口;所述集丸系统包括集丸瓶,所述集丸瓶底部设有分散凸起,所述集丸瓶与所述低温冷却系统的所述第二硅胶阀门连接;所述装置台包括装置立柱,所述装置立柱与所述循环冷凝管的上端相对应的位置设有标尺和标尺针,用于控制滴距;所述装置立柱与所述循环冷凝管的中间相对应的位置设有冷凝管滑套,所述冷凝管滑套上设有冷凝管夹具,用于夹持所述循环冷凝管并调节所述循环冷凝管的高度;所述冷凝管夹具上设有偏心轴电机,用于使所述循环冷凝管产生微振动。

如上所述的实验型可控滴丸制备装置,所述装置立柱与所述高温滴注系统相对应的位置设有升降调节旋钮,用于调节所述恒温水浴箱和所述制剂储料罐的高度。

如上所述的实验型可控滴丸制备装置,所述制剂储料罐的上盖上设有气阀。

如上所述的实验型可控滴丸制备装置,所述集丸系统还包括滴丸过油回收网和冷凝液回收瓶。

如上所述的实验型可控滴丸制备装置,所述集丸系统还包括冰浴槽,所述集丸瓶放置在所述冰浴槽中。

如上所述的实验型可控滴丸制备装置,所述冰浴槽下方设有冰浴槽底托,用于调节所述冰浴槽的高度。

如上所述的实验型可控滴丸制备装置,所述冷凝管滑套上设有固定旋钮,用于固定所述冷凝管滑套。

如上所述的实验型可控滴丸制备装置,所述装置台还包括装置台底座,所述冰浴槽底托放置在所述装置台底座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实验型可控滴丸制备装置的高温滴注系统包括第一硅胶阀门,以及与第一硅胶阀门的下端可拆卸连接的滴头。第一硅胶阀门的下端可以和不同口径大小的滴头连接,通过调整第一硅胶阀门的手柄和更换不同口径大小的滴头,从而可以控制滴速及滴丸大小,并且第一硅胶阀门和滴头的导热性较差,可以很好的控制滴丸温度,使滴温保持相对恒定。低温冷却系统包括循环冷凝管,循环冷凝管下端连接有第二硅胶阀门,循环冷凝管上端设置有溢流口。由于滴丸滴入循环冷凝内管中,导致冷凝内管中冷凝液液面上升,冷凝液可以沿着循环冷凝管上端的溢流口流到预置的收集瓶中,保持液面高度恒定,保证滴距一致,回收的冷凝液以备后续的实验继续使用,同时还可以避免冷凝液污染环境。集丸系统包括冰浴槽,以及放置在冰浴槽中的集丸瓶,集丸瓶底部设有分散凸起。分散凸起可以将滴丸随机均匀分散到集丸瓶底部,避免滴落到集丸瓶底部的滴丸由于聚集而造成的粘连现象;此外,分散凸起可以增加冷凝液与冰浴槽中冷凝水的接触面积,保持收集瓶内冷凝液温度保持较好的恒定,最终提高滴丸的冷凝效果,进而可以提高滴丸圆整度。装置台上与低温冷却系统的循环冷凝管的上端相对应的位置设有标尺和标尺针,可以用于准确量化控制滴距。偏心轴电机可以带动循环冷凝管进行轴向微转动,从而可以使得冷凝液进行轴向微转动,进而可以使得滴丸在冷凝液中螺旋式下降,由此延长了滴丸的冷凝时间,冷却效果好,使得制备得到的滴丸圆润,饱满,圆整度高;同时,可以避免滴丸下落时产生首尾相连,粘连在一起的现象。本实用新型所述实验型可控滴丸制备装置设计合理,结构简单,容易实施,克服了现有滴丸制备装置存在的滴速和滴距不好控制、滴丸圆整度低、滴丸容易粘连、冷却效果差等缺点。

结合附图阅读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验型可控滴丸制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中,附图标记及其对应的部件名称如下:

101.超级恒温水浴箱;102.制剂储料罐;103.第一硅胶阀门;104.滴头;105.气阀;201.循环冷凝管;202.溢流口;203.第二硅胶阀门;301.冰浴槽;302.集丸瓶;303.分散凸起;304.冰浴槽底托;305.滴丸过油回收网;306.冷凝液回收瓶;401.标尺;402.标尺针;403.升降调节旋钮;404.冷凝管滑套;405.固定旋钮;406.冷凝管夹具;407.偏心轴电机;408.装置台底座;409.装置立柱。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本实施例实验型可控滴丸制备装置包括装置台,以及安装在装置台上,从上至下依次连接的高温滴注系统、低温冷却系统和集丸系统。

高温滴注系统包括制剂储料罐102,设置在制剂储料罐102外部的超级恒温水浴箱101,与制剂储料罐102的下端开口相连接的第一硅胶阀门103,与第一硅胶阀门103的下端可拆卸连接的滴头104,制剂储料罐102的上盖上设有气阀105。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制剂储料罐102的材质为陶瓷或者玻璃,可以提高制剂储料罐102和第一硅胶阀门103连接的紧密型。第一硅胶阀门103耐高温,耐腐蚀,成本低,易清洗,密封效果好。制剂储料罐102的上盖的气阀105可以调节制剂储料罐102内部的气压平衡。

现有技术中,制剂储料罐和滴头的材质通常为金属或者玻璃,而且制剂储料罐与滴头是一次加工成型,加工成型之后,滴头的口径不能再改变,如果想要更换滴头的话就必须将制剂储料罐一起更换。金属导热较快,金属滴头暴露于空气中,制剂温度会迅速下降,导致其滴温变化较大,不易控制。而在烧制玻璃材质的制剂储料罐和滴头时,因烧制工艺比较复杂,难以准确控制滴头口径,烧制出的滴头口径误差较大。而且,现有的滴丸制备装置均采用空气阀门来调节滴速,其滴速不容易精确控制,导致滴速快慢波动比较大,使得滴丸大小不均匀,影响滴丸的品质。该实施例实验型可控滴丸制备装置的滴头104与第一硅胶阀门103的下端可拆卸连接,第一硅胶阀门103的下端可以和不同口径大小的滴头104连接;通过调整第一硅胶阀门103的手柄和更换不同口径大小的滴头104,从而可以准确控制滴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滴丸制备装置的滴速不好控制的缺点;并且第一硅胶阀门103和滴头104的导热性比金属的导热性差,可以很好的控制滴丸温度,使滴温保持相对恒定。

低温冷却系统包括循环冷凝管201,循环冷凝管201下端连接有第二硅胶阀门203,循环冷凝管201上端设置有溢流口202。随着大量滴丸不断进入循环冷凝管201中,滴丸体积会逐渐增大,从而会使得循环冷凝管201中的冷凝液的位置上升,进而使得滴距缩短。本实施例实验型可控滴丸制备装置中,由于滴丸体积增大而上升的冷凝液可以沿着循环冷凝管201上端的溢流口202流到预置的收集瓶中,以备后续的实验继续使用,确保冷凝液可回收利用,同时还可以避免冷凝液污染环境。滴丸制备过程结束后,关闭循环冷凝管201下端的第二硅胶阀门203,可以避免循环冷凝管201中的冷凝液泄露。

集丸系统包括冰浴槽301,以及放置在冰浴槽301中的集丸瓶302,集丸瓶302底部设有分散凸起303;集丸瓶302与低温冷却系统的第二硅胶阀门203连接;集丸系统还包括冰浴槽底托304,冰浴槽底托304位于冰浴槽301下方,用于调节冰浴槽301的高度;集丸系统还包括滴丸过油回收网305和冷凝液回收瓶306,滴丸过油回收网305用于回收滴丸,冷凝液回收瓶306用于回收冷凝液。冰浴槽301可以对集丸瓶302中的滴丸进行冷却,提高冷却效果,使得制备得到的滴丸圆润,饱满,圆整度高。现有技术中,滴丸制备装置的收集器通常为圆底烧瓶或者锥形瓶,其底部平坦或者凹陷,滴丸滴入后因重力因素堆积在收集器底部中心,容易粘连在一起。本实施例实验型可控滴丸制备装置中,集丸瓶302底部的分散凸起303可以将滴丸随机均匀分散到集丸瓶302底部,避免滴落到集丸瓶302底部的滴丸由于聚集而造成的粘连、挤压现象,从而可以提高滴丸圆整度;同时,集丸瓶302底部的分散凸起303可以增加冷却面积,提高冷却效果,使得制备得到的滴丸圆润,饱满,圆整度高。此外,分散凸起303还可以增加集丸瓶302内冷凝液与冰浴槽302中冷凝水的接触面积,使得集丸瓶302内冷凝液温度保持较好的恒定,最终提高滴丸的冷凝效果,进而可以提高滴丸圆整度。

装置台包括装置立柱409,装置立柱409与高温滴注系统相对应的位置设有升降调节旋钮403,用于调节恒温水浴箱101和制剂储料罐102的高度。

装置立柱409与循环冷凝管201的中间相对应的位置设有冷凝管滑套404,冷凝管滑套404上设有固定旋钮405和冷凝管夹具406,冷凝管夹具406用于夹持循环冷凝管201,冷凝管滑套404用于调节循环冷凝管201的高度,固定旋钮405用于固定冷凝管滑套404的位置,将循环冷凝管201固定在装置台上。

装置立柱409与循环冷凝管201的上端相对应的位置设有标尺401和标尺针402,将标尺针402和标尺401的零刻度线对齐,然后通过调节冷凝管滑套404、固定旋钮405和冷凝管夹具406,进而调节循环冷凝管201的高度,使得循环冷凝管201内的领凝液液面与标尺针402在同一平面上,此时领凝液液面即为零刻度位置;然后将标尺针402沿着标尺401的刻度线向上移动到预定的滴距值,再通过升降调节旋钮403调节恒温水浴箱101和制剂储料罐102的高度,进而调节滴头104的高度,使得滴头104的下端和标尺针402在同一平面上;如此得到的滴头104到领凝液液面的距离即为滴距。本实施例实验型可控滴丸制备装置可以实现准确量化控制滴距,从而可以避免由于滴距不可控而造成的滴丸圆整度低的缺陷。

冷凝管夹具406上设有偏心轴电机407,偏心轴电机407可以带动冷凝管夹具406进行轴向微转动,进而带动循环冷凝管201进行轴向微转动,从而可以使得循环冷凝管201中的冷凝液进行轴向微转动,进而可以使得滴丸在冷凝液中螺旋式下降,由此延长了滴丸的冷凝时间,冷却效果好,使得制备得到的滴丸圆润,饱满,圆整度高;同时,可以避免滴丸下落时产生首尾相连,粘连在一起的现象。偏心轴电机407为本技术领域常规使用的偏心轴电机。

装置台还包括装置台底座408,冰浴槽底托304放置在装置台底座408上。

本实施例实验型可控滴丸制备装置设计合理,结构简单,容易实施,克服了现有滴丸制备装置存在的滴速和滴距不好控制、滴丸圆整度低、滴丸容易粘连、冷却效果差等缺点。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