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丹参酮ⅡA/壳聚糖pH敏感性固体分散体的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755120发布日期:2019-01-29 17:17阅读:302来源:国知局
一种丹参酮ⅡA/壳聚糖pH敏感性固体分散体的制备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药物制剂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丹参酮ⅱa/壳聚糖ph敏感性固体分散体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丹参酮ⅱa是中药丹参中的主要脂溶性活性成分,对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和肿瘤都有着良好的治疗作用,是中药活性单体成分新药开发的良好目标,尤其对于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治疗应用已经得到了长期的临床验证。然而,丹参酮ⅱa的水溶性差、半衰期短等缺陷直接影响了其作为单体新药的开发和临床应用。近年来,学者利用纳米粒,胶束,微乳,固体分散体等新型药物传递系统递送丹参酮ⅱa,以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固体分散技术是一种可提高药物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的高效、简洁的药物传递技术,主要通过减小药物颗粒尺寸,提高引湿性,增加孔隙度,以及降低药物晶体性等方法提高药物溶解性。目前人工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如聚乙烯甘醇(peg)、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等,已作为载体材料广泛应用于固体分散技术,以改善低水溶性药物的溶解性和生物可利用度。以生物大分子作为固体分散载体的应用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如海藻酸、壳聚糖、纤维素已被用作固体分散载体。

壳聚糖是一种由甲壳素脱乙酰化而得的天然生物高分子,是自然界存储量仅次于纤维素的第二大天然多糖。由于其优良的化学和生物特性,如无毒、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ph敏感性、吸附性和粘膜粘附性等,壳聚糖已被作为载体材料广泛应用于药物输送系统。在低水溶性药物的递送方面,以壳聚糖为载体基质的微球、胶束、纳米粒等已经被广泛报道,具有良好的递送效果,能有效提高低水溶性药物的溶解性和生物利用度。近年来,固体分散、粉末直接吸附负载等更为简便的方法也被用于壳聚糖负载低水溶性药物的研究和开发,能够有效提高低水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v.c.crucitti,l.m.migneco,a.piozzi,v.taresco,m.garnett,r.h.argent,i.francolini,intermolecularinteractionandsolidstatecharacterizationofabieticacid/chitosansoliddispersionspossessingantimicrobialandantioxidantproperties,eurjpharmbiopharm.125(2018)114-123.)。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丹参酮ⅱa/壳聚糖ph敏感性固体分散体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通过降低丹参酮ⅱa的结晶度,从而增加丹参酮ⅱa的溶解度,且其制备所得的丹参酮ⅱa/壳聚糖ph敏感性固体分散体具有ph敏感性,可大幅提高丹参酮ⅱa的口服生物利用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丹参酮ⅱa/壳聚糖ph敏感性固体分散体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取丹参酮ⅱa溶于浓度为80~100%的乙醇溶液,室温搅拌,制得丹参酮ⅱa浓度为0.1~5mg/ml的丹参酮ⅱa的乙醇溶液,备用;

步骤二:取壳聚糖溶于1%稀醋酸溶液中,室温搅拌,得壳聚糖浓度为0.5~2%的壳聚糖稀醋酸溶液,并取步骤一所得的丹参酮ⅱa的乙醇溶液缓慢加入至壳聚糖稀醋酸溶液中,室温混合搅拌,得丹参酮ⅱa/壳聚糖复合溶液,备用;

步骤三:向步骤二所得的丹参酮ⅱa/壳聚糖复合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调节ph至中性,离心收集沉淀,蒸馏水洗涤后冷冻干燥,得丹参酮ⅱa/壳聚糖ph敏感性固体分散体。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二的丹参酮ⅱa/壳聚糖复合溶液中丹参酮ⅱa与壳聚糖的质量比为1:5~1:50。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二中室温混合搅拌的搅拌时间为20~120min。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三中naoh溶液的浓度为0.5~5%。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三制备所得的丹参酮ⅱa/壳聚糖ph敏感性固体分散体在制备药物制剂中的应用。

作为优选,所述药物制剂为口服制剂。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丹参酮ⅱa/壳聚糖ph敏感性固体分散体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以聚合物溶液共混分散丹参酮ⅱa的乙醇溶液,利用溶液中的壳聚糖分子吸附、分散丹参酮ⅱa并抑制丹参酮ⅱa结晶析出,通过调节溶液ph使壳聚糖分子从溶液中析出再生的过程,实现了壳聚糖对丹参酮ⅱa的包覆,制成丹参酮ⅱa/壳聚糖ph敏感性固体分散体,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制备工艺简单,易实现等比放大,适合工业化生产。

2、以壳聚糖分子链分散、吸附丹参酮ⅱa分子,并抑制其结晶析出,降低固体分散体中丹参酮ⅱa的结晶性,大幅提高丹参酮ⅱa的溶解性。

3、利用壳聚糖分子链上含有大量-nh3,使其在酸性环境中易质子化而溶解,在中性或弱碱性环境中不溶并析出的特性,将吸附有丹参酮ⅱa分子的壳聚糖酸性溶液进行ph翻转,使其再生析出,即可实现壳聚糖载体对丹参酮ⅱa的分散和负载,从而提高载药率。

4、利用壳聚糖的ph敏感性,使得所制备的固体分散体在胃液(酸性)环境中因壳聚糖基质的快速溶解而能快速释药,在肠液(弱碱性)环境中因壳聚糖基质不能溶解、只能溶胀的特性而具有缓释性能,实现药物载体的ph敏感性,大幅提高丹参酮ⅱa的口服生物利用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4中的丹参酮ⅱa/壳聚糖ph敏感性固体分散体的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4中的丹参酮ⅱa/壳聚糖ph敏感性固体分散体在0.1mol/l的盐酸溶液(ph1.2)中的释药曲线;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4中的丹参酮ⅱa/壳聚糖ph敏感性固体分散体在ph7.4的pbs溶液中的释药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1:丹参酮ⅱa/壳聚糖ph敏感性固体分散体的制备

(1)称取50mg丹参酮ⅱa(ta),溶于50ml无水乙醇中,室温搅拌,配置成丹参酮ⅱa浓度为1mg/ml的丹参酮ⅱa无水乙醇溶液,备用;

(2)称取0.25g壳聚糖(cs),溶于100ml1%稀醋酸中,室温搅拌,配置成壳聚糖重量含量为0.25%的壳聚糖稀醋酸溶液,并取步骤(1)所得的丹参酮ⅱa的乙醇溶液缓慢加入至壳聚糖稀醋酸溶液中,室温混合搅拌30min,得丹参酮ⅱa/壳聚糖复合溶液(ta/cs复合溶液),备用;

(3)在持续搅拌下,向步骤(2)所得ta/cs复合溶液中滴加1%naoh溶液,直至ph为中性,离心收集沉淀,蒸馏水洗涤后冷冻干燥,得到丹参酮ⅱa/壳聚糖ph敏感性固体分散体。

实施例2:丹参酮ⅱa/壳聚糖ph敏感性固体分散体的制备

(1)称取50mg丹参酮ⅱa,溶于50ml无水乙醇中,室温搅拌,配置成丹参酮ⅱa浓度为1mg/ml的丹参酮ⅱa无水乙醇溶液,备用;

(2)称取0.5g壳聚糖,溶于100ml1%稀醋酸中,室温搅拌,配置成壳聚糖重量含量为0.5%的壳聚糖稀醋酸溶液,并取步骤(1)所得的丹参酮ⅱa的乙醇溶液缓慢加入至壳聚糖稀醋酸溶液中,室温混合搅拌30min,得ta/cs复合溶液,备用;

(3)在持续搅拌下,向步骤(2)所得ta/cs复合溶液中滴加1%naoh溶液,直至ph为中性,离心收集沉淀,蒸馏水洗涤后冷冻干燥,得到丹参酮ⅱa/壳聚糖ph敏感性固体分散体。

实施例3:丹参酮ⅱa/壳聚糖ph敏感性固体分散体的制备

(1)称取100mg丹参酮ⅱa,溶于50ml无水乙醇中,室温搅拌,配置成丹参酮ⅱa浓度为2mg/ml的丹参酮ⅱa无水乙醇溶液,备用;

(2)称取2g壳聚糖,溶于100ml1%稀醋酸中,室温搅拌,配置成壳聚糖重量含量为2%的壳聚糖稀醋酸溶液,并取步骤(1)所得的丹参酮ⅱa的乙醇溶液缓慢加入至壳聚糖稀醋酸溶液中,室温混合搅拌30min,得ta/cs复合溶液,备用;

(3)在持续搅拌下,向步骤(2)所得ta/cs复合溶液中滴加1%naoh溶液,直至ph为中性,离心收集沉淀,蒸馏水洗涤后冷冻干燥,得到丹参酮ⅱa/壳聚糖ph敏感性固体分散体。

实施例4:丹参酮ⅱa/壳聚糖ph敏感性固体分散体的制备

(1)称取25mg丹参酮ⅱa,溶于50ml无水乙醇中,室温搅拌,配置成丹参酮ⅱa浓度为0.5mg/ml的丹参酮ⅱa无水乙醇溶液,备用;

(2)称取1g壳聚糖,溶于100ml1%稀醋酸中,室温搅拌,配置成壳聚糖重量含量为1%的壳聚糖稀醋酸溶液,并取步骤(1)所得的丹参酮ⅱa的乙醇溶液缓慢加入至壳聚糖稀醋酸溶液中,室温混合搅拌30min,得ta/cs复合溶液,备用;

(3)在持续搅拌下,向步骤(2)所得ta/cs复合溶液中滴加1%naoh溶液,直至ph为中性,离心收集沉淀,蒸馏水洗涤后冷冻干燥,得到丹参酮ⅱa/壳聚糖ph敏感性固体分散体。

实施例5:丹参酮ⅱa原料药及丹参酮ⅱa/壳聚糖ph敏感性固体分散体的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取适量丹参酮ⅱa以及实施例1~4制备所得的丹参酮ⅱa/壳聚糖ph敏感性固体分散体,采用x射线衍射仪对五种粉末分别进行物性表征实验,x射线粉末衍射结果如图1所示。

由图可见,纯丹参酮ⅱa药物在2θ角为7.20°处具有强烈的衍射峰,显示出较强的晶体特性。

对比纯丹参酮ⅱa的衍射结果图和实施例1~4的衍射结果图,从总体上看,通过将丹参酮ⅱa制备成丹参酮ⅱa/壳聚糖ph敏感性固体分散体后,其晶体特征峰(2θ角为7.20°处)强度显著下降,说明在一定范围内,丹参酮ⅱa在固体分散体中的结晶度呈下降趋势,该下降趋势有助于丹参酮ⅱa溶解度的提升。

具体地,结合固体分散体中丹参酮ⅱa和壳聚糖的质量比而言,实施例1~4中丹参酮ⅱa与壳聚糖的质量比分别为1:5、1:10、1:20、1:40,相对应的xrd图谱中丹参酮ⅱa的晶体特征峰(2θ角为7.20°处)强度依次减弱,说明丹参酮ⅱa与壳聚糖的质量比对丹参酮ⅱa在固体分散体中的结晶度有影响,且该影响在一定范围内为丹参酮ⅱa与壳聚糖的质量比的比值越小,丹参酮ⅱa在固体分散体中的结晶度越小,即相对于纯丹参酮ⅱa的结晶度的下降程度越大。

实施例6:丹参酮ⅱa/壳聚糖ph敏感性固体分散体的体外溶出度实验

实验过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丹参酮iia的含量,色谱柱为sunfirec18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90:10),流速为1.0ml·min-1;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270nm;进样量为10μl。

分别取浓度为1.0,2.0,5.0,10.0,15.0,20.0mg·l-1的丹参酮iia标准品溶液,按照色谱条件进行测试,以峰面积对丹参酮iia浓度进行拟合,建立标准曲线。

取实施例1~4中一定量的丹参酮ⅱa/壳聚糖ph敏感性固体分散体(含丹参酮ⅱa的质量为5.0mg),分散于5ml溶出介质中(溶出介质分别为ph=1.2的盐酸溶液和ph=7.4的pbs溶液),装入透析袋内(截留分子量为10000),投入895ml相应溶出介质中,于(37±0.5)℃恒温水浴振荡(100r·min-1),分别于不同时间点取样5ml,并补充相同体积的空白介质,样品0.22μm微孔滤膜过滤后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含量,并根据公式计算累计释放率,公式如下。

累计释放量:

累计释放率:

式中:q为累计释放率;mn为累计释放量;cn第n次取样时溶液中丹参酮ⅱa的浓度;v为溶液体积;ci前n-1次取样的操作中第i次取样时样品溶液中丹参酮ⅱa的浓度;vi第i次取样时所取样品溶液的体积。

实验结果:实施例1~4的丹参酮ⅱa/壳聚糖ph敏感性固体分散体在0.1mol/l的盐酸溶液(ph1.2)中的释药曲线如图2所示;丹参酮ⅱa/壳聚糖ph敏感性固体分散体在ph7.4的pbs溶液中的释药曲线如图3所示,结合图示可得出以下结论:

实施例1:丹参酮ⅱa/壳聚糖ph敏感性固体分散体在0.1mol/l的盐酸溶液(ph1.2)中具有明显的速释特征,90min左右即达到溶出平衡,累积释放率为87.8%;在ph7.4的pbs溶液中,则显示出良好的缓释效果,24h累积释放率为47.9%。

实施例2:丹参酮ⅱa/壳聚糖ph敏感性固体分散体在0.1mol/l的盐酸溶液(ph1.2)中具有明显的速释特征,120min左右即达到溶出平衡,累积释放率为99.3%;在ph7.4的pbs溶液中,则显示出良好的缓释效果,24h累积释放率为44.7%。

实施例3:丹参酮ⅱa/壳聚糖ph敏感性固体分散体在0.1mol/l的盐酸溶液(ph1.2)中具有明显的速释特征,150min左右即达到溶出平衡,累积释放率为99.5%;在ph7.4的pbs溶液中,则显示出良好的缓释效果,24h累积释放率为38.0%。

实施例4:丹参酮ⅱa/壳聚糖ph敏感性固体分散体在0.1mol/l的盐酸溶液(ph1.2)中具有明显的速释特征,180min左右即达到溶出平衡,累积释放率为99.6%,在ph7.4的pbs溶液中,则显示出良好的缓释效果,24h累积释放率为32.1%。

由上述实验结果可得,各实施例制备所得的丹参酮ⅱa/壳聚糖ph敏感性固体分散体具有明显的ph敏感性,且在酸性环境中呈现速释特性,在弱碱性环境中呈现缓释特性。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