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吸入器用的剂量计数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30778发布日期:2019-04-17 03:28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一种吸入器用的剂量计数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医疗用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吸入器用的剂量计数组件。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吸入药物的开发上市,许多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气道疾病患者,通过长期的服药使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现有技术中,病患通常在无监管的情况下使用吸入器具进行药物的辅助吸入。尤其对于类似哮喘病的情况,对于使用者而言重要的是具有对于保留在吸入器中的药物的水平的可靠记录,以便确保其一直具有充足的供应。因此,日益常见的是吸入器配备有剂量计数器,以记录从吸入器排出的或者保持在吸入器中的剂量的量。

如专利号为zl201721350652.3(公布号为cn207871234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的《一种吸入器的剂量指示装置》所示,所述吸入器包括底部壳体和用以存放一定量的药雾的容器,所述底部壳体的一端设置有喷头,另一端开口,所述底部壳体上设置有下端与喷头连通的喷筒,所述喷筒的上端朝向开口延伸,所述容器的下端设置有定量阀门,所述定量阀门的阀杆下端固定在喷筒的上端内,所述剂量指示结构包括与喷筒同轴设置且能够与容器一起沿喷筒轴线移动的固定篮,在所述固定篮内沿喷筒轴线依次可转动地设置有个位数字轮盘和十位数字轮盘,个位数字轮盘相对于十位数字轮盘能够转动,个位数字轮盘和十位数字轮盘在容器被按压的过程中转动。

目前的吸入器大多如上述专利所示,通过药瓶(即容器)的移动触发剂量指示装置工作,但是药瓶一旦装入壳体内就不能再拆卸下来,即吸入器为一次性的,故此类吸入器的剂量指示装置也是在使用一次后即被废弃,造成资源浪费;即使药瓶能够拆卸的安装于壳体内,但是剂量指示装置并不具有自动复位至初始状态(即归零)的功能,故剂量指示装置仍然不能重复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能被药瓶触发计数且能自动复位至初始状态的吸入器用的剂量计数组件。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吸入器用的剂量计数组件,包括有用于显示药瓶内剩余剂量的计数盘和用来与吸入器内的药瓶相联动的驱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驱动件为一能随药瓶沿轴向上下运动的驱动杆,该驱动杆通过联动装置与计数盘相连,以将所述驱动杆的直线运动转换为计数盘的旋转运动而进行计数,且当所述驱动杆脱离药瓶的状态下,所述驱动杆能驱动该计数盘与联动装置相分离,而使所述的计数盘复位至初始状态。

为了使计数盘能被药瓶触发工作并能归零以待下次使用,所述驱动杆下端用来与药瓶的顶部相抵,同时配置有第一弹性件,所述驱动杆在该第一弹性件作用下始终保持有向下移动的趋势;

在所述药瓶的罐体向下移动至喷药的状态下,所述驱动杆向下移动至第一位置且所述计数盘转动一定角度;

在所述药瓶的罐体向上移动至复位状态下,所述驱动杆向上移动至第二位置且所述计数盘保持静止或继续转动一定角度;

在所述药瓶与驱动杆相脱离的状态下,所述驱动杆向下移动至第三位置且所述计数盘在第三扭簧作用下复位至初始状态,所述驱动杆移动至第三位置的行程大于驱动杆移动至第一位置的行程。如此通过驱动杆移动三个距离,即能实现计数盘的计数或复位,无需其他额外的操作,便捷且能使剂量计数组件重复使用。

所述驱动杆可以通过多种结构形式传递动力至计数盘,优选地,所述驱动杆活动设于一安装架上,所述联动装置包括设于安装架上的初级齿轮和第二末级齿轮,所述驱动杆和初级齿轮通过驱动结构相连接,所述计数盘上设有与第二末级齿轮相啮合的齿部,所述第二末级齿轮和初级齿轮直接啮合或通过至少一个第二中间齿轮间接啮合传动。

所述驱动结构的第一种结构形式为:所述驱动结构包括驱动盘,所述驱动杆、驱动盘和初级齿轮同轴线安装且三者自内向外依次设置,所述驱动盘的内壁上设有导向条,所述驱动杆的外周壁上设有自上而下沿周向螺旋设置的第二导向槽,所述导向条滑动嵌设于第二导向槽内;所述驱动盘的外周壁上设有弹性的推动部,所述初级齿轮的内周壁上设有多个沿周向间隔分布的且与该推动部挡配的第二凸块。通过驱动杆的移动,导向条沿第二导向槽滑动以使得驱动盘转动,从而推动初级齿轮转动,初级齿轮最终传递动力至计数盘上。

优选地,所述驱动盘的外周壁上设有沿周向延伸的弹性臂,所述推动部设于弹性臂的端部,所述推动部正面为一平面,背侧为一第一导向斜面,所述第二凸块上也设有与推动部的第一导向斜面相匹配的第二导向斜面。如此通过推动部和第二凸块的配合实现初级齿轮转动,且第一导向斜面和第二导向斜面的设置便于推动部与不同的第二凸块实现卡抵,以实现初级齿轮的相继转动。

所述驱动结构的第二种结构形式为:所述初级齿轮套设于驱动杆上,所述驱动结构包括沿驱动杆径向延伸的驱动臂以及多个沿周向设置于初级齿轮内周壁上的依次设置的导向部,各所述导向部包括沿周向设置的具有第一斜面部的第一导向块和具有第二斜面部的第二导向块,所述第一斜面部和第二斜面部均自上而下沿周向倾斜且二者倾斜方向相反,所述第二斜面部与相邻导向部的第一斜面部相连通,所述驱动臂一端与驱动杆相连,另一端与第一斜面部和第二斜面部导向相配以驱动初级齿轮旋转。随着驱动杆的移动,第一斜面部和第二斜面部被驱动臂推动从而使初级齿轮转动,初级齿轮最终传递动力至计数盘上。

为了防止驱动臂在推动初级齿轮时二者之间产生干涉损伤部件,所述驱动臂活动设于驱动杆上且二者之间设有使驱动臂始终具有相对驱动杆径向向外侧移动趋势的第二弹性件,第二弹性件起到缓冲作用。

末级齿轮与计数盘的第一种啮合形式为:所述齿部设于计数盘外周壁上且计数盘位于驱动杆的径向方向上的一侧,所述驱动杆上设有径向延伸至计数盘上方的拨杆,在所述驱动杆处于第一位置至第三位置的过程中,所述计数盘在拨杆推动下向下移动并与第二末级齿轮脱离啮合,所述第三扭簧为能轴向被压缩的扭簧。该结构涉及部件少且工作可靠性高,扭簧的工作稳定性高。

末级齿轮与计数盘的第二种啮合形式为:所述齿部沿周向设于所述计数盘的内周壁上,所述第二末级齿轮上部同轴安装有转动件,所述转动件的外周壁上沿周向间隔分布有至少一个能与所述齿部相啮合的齿,所述计数盘的顶部和所述安装架的顶壁之间通过卡凸和卡槽卡扣配合;

所述计数盘套在驱动杆上,且仅在所述驱动杆处于第一位置至第三位置的过程中,所述计数盘能随驱动杆下移而使卡凸和卡槽相脱离;所述第三扭簧为能轴向被压缩的扭簧,所述计数盘在该第三扭簧作用下始终具有向上移动而使所述卡凸卡设于卡槽内的趋势。

为了使得凸和卡槽相脱离而使计数盘复位,所述计数盘的中央向下凹陷形成凹槽,所述驱动杆的上端穿过计数盘而位于凹槽内,且所述驱动杆上部设有位于所述凹槽内的第四挡块,在所述驱动杆处于第一位置至第三位置的过程中,所述计数盘被该第四挡块推动以使卡凸和卡槽相脱离。

为了防止计数盘在复位时转动过度,所述凹槽侧壁上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三挡块,在所述计数盘复位至初始状态下,所述第三挡块与第四挡块挡配。

为了防止吸入器已经使用至最大剂量后继续使用导致剂量计数组件锁死,所述计数盘上局部设有所述齿部。

为了方便用户查看药瓶内的剩余剂量,所述计数盘上设有计数条,所述安装架上设有供计数条至少局部露出的第二窗口,或者安装架对应计数条的部位至少局部为透明材质,通过计数条上的计数以使用户得知药瓶内的剩余剂量还能使用的次数。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1、本发明用于显示药瓶内剩余剂量的计数盘通过药瓶的上下移动触发以进行计数,方便准确而无需额外的操作,且在剂量计数组件与药瓶脱离的状态下,计数盘能够自动归零复位至初始状态,从而使得剂量计数组件能够重复使用;2、本发明的剂量计数组件仅需驱动杆、齿轮系(联动装置)以及计数盘即可,涉及部件少,相对于部件数量庞大的剂量计数组件,本发明的剂量计数组件不易发生故障且计数准确性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剖视图;

图3为图2的a处放大图;

图4为图3中的剂量计数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的驱动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6中的驱动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2中的旋钮和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3中的初级齿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的分解示意图(去掉壳体);

图12为图11中的b部分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13为图12中的主动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中的下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中去掉壳体后的仰视图;

图16为图1中的去掉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16中的去掉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实施例吸入器的测试用药方法图;

图19为本发明实施例吸入器的一次用药方法图;

图20为本发明实施例吸入器的药瓶更换方法图。

图21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剂量计数组件的剖视图;

图22为图21中的去掉安装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图21中的初级齿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4为本发明实施例3的剂量计数组件的剖视图;

图25为图24中的去掉安装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6为图25的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27为图26中的计数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28为图24中的安装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9为图26中的去掉计数盘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20所示,本优选实施例的吸入器包括壳体1、药瓶2以及用于显示药瓶2内剩余剂量的剂量计数组件,药瓶2可拆卸地设于壳体1内并能相对壳体1上下移动。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药瓶2可以为现在常用的气雾罐,气雾罐具有大体成圆柱状的罐体21,罐体21的外周壁上具有向内凹陷的凹入部24,位于罐体21口部的阀杆22从罐体21的口部突出,通过图中未示出的内置的弹簧,使阀杆22具有向突出方向外伸的趋势而导致罐体21口部通常保持在关闭状态;如果以抵抗弹簧的弹性力的方式压下倒置的气雾罐的罐体21,则阀杆22被压入气雾罐内,从阀杆22内喷出含有药物的气雾剂,其中药瓶2及阀杆22采用现有技术,其工作原理不再详述。

如图3~10所示,剂量计数组件包括计数盘7、驱动件以及联动装置,其中驱动件为一能随药瓶2沿轴向上下运动的驱动杆8,药瓶2移动通过如下形式触发计数盘7工作或复位至初始状态(即归零):驱动杆8通过联动装置与计数盘7相连,以将驱动杆8的直线运动转换为计数盘7的旋转运动而进行计数,且当驱动杆8脱离药瓶2的状态下,驱动杆8能驱动该计数盘7与联动装置相分离,而使所述的计数盘7复位至初始状态

本实施例中,壳体1的上部设有具有容置腔6412的安装架641,驱动杆8能上下活动的设于安装架641上,驱动杆8的下端与药瓶2的顶部相抵,上部朝向安装架641的顶壁,且驱动杆8在第一弹性件8a作用下保持向下移动的趋势,该第一弹性件8a为弹簧,其两端分别抵靠安装架641的顶壁和驱动杆8。

计数盘7以及联动装置均设于容置腔6412内,且计数盘7位于驱动杆8径向方向的一侧。其中联动装置包括设于安装架641上的初级齿轮91和第二末级齿轮91a,驱动杆8和初级齿轮91通过驱动结构相连接以驱动初级齿轮91转动,计数盘7上设有与第二末级齿轮91a相啮合的齿部71,第二末级齿轮91a和初级齿轮91通过至少一个第二中间齿轮93间接啮合传动,当然齿部71和初级齿轮91也可直接啮合传动。计数盘7也可采用不完全齿轮,即齿部71的第一个齿和最后一个齿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以防止吸入器已经使用至最大剂量后仍继续使用导致剂量计数组件锁死。

其中驱动结构包括驱动盘81,驱动杆8、驱动盘81和初级齿轮91同轴线安装且三者自内向外依次设置,即驱动盘81位于驱动杆8和初级齿轮91之间。驱动盘81的内壁上设有导向条811,驱动杆8的外周壁上设有自上而下沿顺时针(图8俯视方向)螺旋设置的第二导向槽82,导向条811与第二导向槽82的形状相适配并滑动嵌设于第二导向槽82内。

在罐体21向下移动至喷药时,驱动杆8在第一弹性件8a作用下向下移动直至第一位置,在此过程中,导向条811沿第二导向槽82移动以使驱动盘81逆时针(如图6中俯视)旋转,而驱动盘81的外周壁上设有推动部812,本实施例中,推动部812对称地设有两个,请参见图7,且位于沿周向延伸的弹性臂81a的端部上,推动部812正面为一平面,背侧为一第一导向斜面812a,该推动部812径向受压时可以向驱动盘81的中心靠拢。而初级齿轮91的内周壁上设有多个沿周向间隔分布的且与推动部812相挡配的第二凸块911,该第二凸块911上也设有与推动部812的背侧相匹配的第二导向斜面911a。当驱动盘81向推动部812的正面侧转动时,通过推动部812的正面与其中一个第二凸块911相抵可以使初级齿轮91相继转动,故初级齿轮91在上述驱动盘81推动下逆时针(如图6中俯视)旋转并最终传递动力至第二末级齿轮91a,进而使计数盘7转动。

安装架641上设有供计数盘7的计数条73局部露出的第二窗口651,或者安装架641对应计数条73的部位至少局部为透明材质。另外,计数盘7与第三扭簧72相连,第三扭簧72另一端与安装架641相连,该第三扭簧72为能被轴向压缩的扭簧,随着计数盘7按计数增加的方向转动时,该第三扭簧72逐渐蓄能。

在罐体21向上移动处于复位状态时,驱动杆8在罐体21顶推作用下向上移动直至第二位置,在此过程中,导向条811沿第二导向槽82移动以使驱动盘81顺时针(图6俯视方向)旋转,推动部812的正面先和与其相抵的那个第二凸块911之间脱离接触,当转动到下一个第二凸块911时,通过相对应的第一导向斜面812a和第二导向斜面911a的接触导向,使推动部812径向受压后向内靠拢,当该推动部812越过下一个第二凸块911时,在弹性臂81a回复力的作用下,使该推动部812的正面又与下一个第二凸块911相抵,此时驱动杆8也刚好移动到第二位置。如此,当罐体21再一次向下移动而导致驱动杆8再一次下移时,该推动部812的正面就会推动上述所指的下一个第二凸块911,使驱部盘81逆时针(图6俯视方向)旋转,同理就可以使初级齿轮91相继转动。就这样周而复始,直至罐体21内的药物被使用完,此时计数盘7显示设定的最大的数字。

在上述罐体21向上移动、驱动杆8向上移动直至第二位置时,按理,初级齿轮91保持在静止状态;但驱动盘81在相对初级齿轮91顺时针(图6俯视方向)旋转时,二者之间会产生摩擦力而使初级齿轮91发生略微转动,为了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故在初级齿轮91上设有第一挡块912,安装架641上设有与第一挡块912挡配的具有弹性的第二挡块6411,第二挡块6411的阻力大于驱动盘81与初级齿轮91之间的摩擦力,从而阻止初级齿轮91的顺时针(图6俯视方向)转动。

当上述罐体21内的药物被使用完后需要更换新药瓶2时,为了能继续留用剂量计数组件,在上述驱动杆8上还设有径向延伸至计数盘7上方的拨杆84,在药瓶2移出壳体1内的状态下,驱动杆8在第一弹性件8a作用下向下移动直至第三位置,并且在驱动杆8处于第一位置至第三位置的过程中,计数盘7在拨杆84的推动下向下移动直至与第二末级齿轮91a脱离啮合,此时计数盘7在第三扭簧72作用下反方向转动复位至初始状态。驱动杆8移动至第三位置的行程大于驱动杆8移动至第一位置的行程,且在驱动杆8移动至第一位置时,拨杆84位于计数盘7上方。

当装入新更换的药瓶2后,驱动杆8在药瓶2的顶推下向上移动至第二位置,此时计数盘7在第三扭簧72作用下向上移动至与第二末级齿轮91a啮合。

由上可知,在罐体21向下移动至喷药的状态下,驱动杆8向下移动至第一位置且计数盘7转动一定角度以实现一次计数;在罐体21向上移动至复位状态下,驱动杆8向上移动至第二位置而在此过程中计数盘7始终保持静止;在药瓶2移出壳体1并与驱动杆8脱离接触的状态下,驱动杆8向下移动至第三位置且计数盘7在第三扭簧72作用下复位至初始状态(即零位)。

如图1、2、11~17所示,使药瓶2与驱动杆8脱离接触的连接结构以及驱动罐体21向下移动的致动组件均可以有多种结构形式,如下为其中一种实施例。

如图1、2所示,其中壳体1由上壳体1a和下壳体1b连接而成,下壳体1b上成型有吸嘴11,吸嘴11上可拆卸盖设有封闭吸嘴11的吸嘴盖111。药瓶2自上而下倒置设于壳体1内,罐体21能在致动组件驱动下相对壳体1向下移动以喷射药物,其阀杆22插设于喷头12内,喷头12插装在设于下壳体内的支架17上,且喷头12上设有朝向吸嘴11的喷孔121,以使得药瓶2内的药物从喷孔121处喷出,并经吸嘴11被患者吸入。

但是一边操作致动组件、一边在吸嘴11处吸入药物对患者来说操作不便且较为费力,故通过设置上述储能组件和止动组件来解决这一问题。

储能组件与致动组件相连接并使致动组件具有驱动药瓶2下移的趋势,而止动组件始终具有接触致动组件以限制致动组件驱动药瓶2下移的趋势,且止动组件能在吸嘴11处的吸力所产生的气流驱动下与致动组件脱离接触以解除对致动组件的限制。如此,患者只需先通过储能部件对致动组件蓄能,使致动组件具有驱动药瓶2下移的趋势,然后在吸嘴11处吸气使流动的气流驱动止动组件,以使得止动组件解除对致动组件的限制,随后药瓶2即可在致动组件的驱动下向下移动喷射药物。该操作方式无需一直按压或操作某个部件,操作较为省力。

当使用者在吸嘴11处吸气时,可以利用壳体1组装的缝隙处的进气来驱动止动组件,但较好的是,在本实施例的下壳体1b上设置有与吸嘴11相连通的进风口,该进风口可以为多个,为了区别,从其中一进风口进来的气流能驱动止动组件,该进风口称为第一进风口13a。

如图11~17所示,药瓶2上套设有与罐体21之间通过卡接结构相连的固定架5,该固定架5包括固定相连的上固定架54和下固定架55,上固定架54环抱在罐体21上,下固定架55位于喷头12的外侧。储能组件包括设于壳体1内的拧紧套6和第二扭簧61,拧紧套6套设于上固定架54外且二者之间设有套筒64,套筒64能相对壳体1上下移动及能周向转动,套筒64上端成型有位于壳体1上部的旋钮,该旋钮即为安装架641,套筒64和拧紧套6通过能拆卸的连接结构相连接。上固定架54上成型有具有弹性的第二扣脚53,第二扣脚53与药瓶2的凹入部24相适配,第二扣脚53与凹入部24的配合即形成了上述的卡接结构,即当药瓶2插入壳体1后,上固定架54上的第二扣脚53会伸入到药瓶2的凹入部24内,以对药瓶2进行定位。但为了防止在外力作用下药瓶2相对于上固定架54轴向相对移位,本实施例中就利用了上述套筒64,在套筒64插置于拧紧套6和上固定架54之间时,卡接结构被套筒64锁死,也就是可以防止第二扣脚53向外侧弹开,即,将第二扣脚53牢牢地限位在凹入部24中,从而使得固定架5压紧在罐体21上,使固定架5和罐体21在轴向上相对固定。

其中上述套筒64和拧紧套6之间能拆卸地连接结构包括设于拧紧套6内壁上的l型槽65以及设于套筒64外壁上的插块642,前述l型槽65自拧紧套6的上边沿向下延伸设置,所述插块642插设于l型槽65内。如此,插块642自l型槽65的竖直段向下滑动进入水平段即能实现套筒64和拧紧套6的装配,插块642自l型槽65的水平段滑动进入竖直段并向上移动即能实现套筒64和拧紧套6的拆卸,在套筒64向上移出壳体1后,卡接结构被解锁,第二扣脚53向远离药瓶2的方向弹出、而不再压紧在凹入部24内,即第二扣脚53与凹入部24之间的紧配合消失,药瓶2可以从壳体1内移出以更换新的药瓶2。当然,套筒64和拧紧套6之间的可拆卸连接结构并不局限于该实施例所示。

如图16、17所示,其中致动组件包括主动轮31、第一中间齿轮33、第一末级齿轮32以及卡抵块321,第一中间齿轮33和第一末级齿轮32均设于支架17上,卡抵块321设于第一末级齿轮32上,主动轮31上沿周向设有主动齿部311,主动齿部311与第一末级齿轮32之间通过至少一个第一中间齿轮33间接啮合传动,前述第一中间齿轮33和第一末级齿轮32均可以为双联齿轮,当然,主动齿部311与第一末级齿轮32之间也可直接啮合传动。

所述止动组件包括设于支架17上且能相对支架17(支架17固定在壳体1上)转动的止动座4、设于止动座4上的止动块41和位于上述第一进风口13a与吸嘴11之间的通道中的止动板44,支架17上还设有止挡板171,当上述卡抵块321与止动块41相抵的状态下,止动板44与止挡板171相抵,请参见图15,且与卡抵块321相接触的止动块41的壁面为圆弧面。其中止动座4的止动板44被第一进气口中13a处进来的气流(如图15箭头所示的气流)或外力驱动能相对支架17转动(以图15中逆时针方向转动)以使卡抵块321与止动块41脱离接触,且所述止动座4在第一扭簧42作用下始终具有转动至卡抵块321与止动块41相抵的趋势,该第一扭簧42一端与止动座4相连,另一端与支架17相连。止动板44和止挡板171挡配的作用在于防止止动座4在第一扭簧42驱动下转动至卡抵块321与止动块41挡配的状态下,止动座4继续转动反而导致卡抵块321与止动块41再次脱离接触。

圆弧面设计的好处在于对止动座4施加很小的力即能解除止动块41对卡抵块321的挡配,达到一种“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主动轮31和拧紧套6同轴设置,并且主动轮31的上部套设于拧紧套6的下部,本实施例中,在套筒64和拧紧套6装配的状态下,旋钮转动180°,拧紧套6随之相对壳体1周向转动,并在拧紧套6与壳体1之间还设有在拧紧套6转动后相对于壳体定位的定位结构;而第二扭簧61的两端分别连接拧紧套6和主动轮31,以使主动轮31也具有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趋势,即储能组件完成了对致动组件的储能。但是因卡抵块321与止动块41之间的挡配,主动轮31并不能旋转,需用户在吸嘴11处吸气使得止动座4转动,进而使止动块41解除对卡抵块321的限制,然后主动轮31才能旋转。

如图12、13所示,主动轮31旋转通过如下传动结构带动药瓶2向下移动:主动轮31的下部套设于下固定架55外部,主动轮31的内壁上设有第一凸块312,下固定架55的外壁上设有供第一凸块312滑动嵌合的第一导向槽51,第一导向槽51沿主动轮31周向自上而下螺旋状延伸,第一导向槽51有至少两个,沿周向间隔分布,相邻两个第一导向槽51之间衔接有供第一凸块312自一个第一导向槽51移动至另一第一导向槽51的水平部52,第一凸块312在水平部52上的移动时间与药瓶2的喷药时间相适配。如此,主动轮31旋转时,第一凸块312沿第一导向槽51的低处向高处侧方向转动,此过程中就会按压第一导向槽51而使得下固定架55带动罐体21向下移动,在第一凸块312移动至水平部52时,药瓶2开始喷药,喷药结束时,第一凸块312移动至另一第一导向槽51低处的上部区域,此时罐体21在内置弹簧的作用下向上移动复位,使第一凸块312与另一第一导向槽51的低处相抵,就这样周而复始,按需带动药瓶2下移进行喷药。

为了使得用户能够得知储能组件对致动组件的储能情况,壳体1内固定设有套设于拧紧套6上的固定件18,拧紧套6能相对固定件18转动。固定件18的内壁上设有扣槽15,拧紧套6的外壁上设有具有弹性且能扣入到扣槽15内的第一扣脚62,该第一扣脚62和扣槽15构成了上述的定位结构。在第一扣脚62扣设于扣槽15内时因第一扣脚62的回复力将撞击扣槽15的内壁而能产生一听得见的“咔哒”声音。因一次性旋转180°操作较为困难,本实施例中,扣槽15均布有四个,第一扣脚62对称设置有两个,即能听见两声咔哒声,此时因主动轮31不能转动,第二扭簧61处于储能状态。并且在此状态下,因第一扣脚62正面与扣槽15相抵,拧紧套6不会逆时针(图11俯视方向)转动让第二扭簧61释能。

此外,拧紧套6上沿周向设有标识条63,主动轮31和壳体1上均设有供标识条63局部露出的第一窗口16,当然,也可将主动轮31和壳体1上对应标识条63的位置至少局部设置为透明材质。标识条63可设置为变色的条带,比如致动组件处于储能状态下时第一窗口16处的标识条63为红色,致动组件工作完成后第一窗口16处的标识条63为白色。当然标识条63也可以为文字、数字等形式。

如图14、15所示,为了使得吸入器能够适用于不同年龄段、不同身体状况的用户,壳体1下部还设置有与喷孔121相连通的第二进风口13b,该第二进风口13b处设有能相对第二进风口13b移动的挡板131,挡板131能遮挡至少局部的第二进风口13b。壳体1内壁上相对设置有两个自上而下延伸的导条132,两个导条132分别位于第二进风口13b的两侧,挡板131相对的两侧壁分别活动插置于对应侧的导条132内,通过上下移动挡板131来调节第二进风口13b的进风量大小。比如对于小孩来说,可将第二进风口13b处的进风量调小,如此大部分气流从第一进风口13a处进入,易于推动止动座4的止动板44转动以解除对致动组件的限制,保证小孩既无需用过大的吸力还能保证吸力足以使药物进入肺部;对于成年人来说,可将第二进风口13b处的进风量调大,如此从第一进风口13a处进入的气流较小,用户需使用较大的吸力才能使止动座4转动以解除对致动组件的限制,否则成年人用力太小的话不能保证药物进入肺部。

优选地,可以在该能调节进风量大小的第二进风口13b处标识刻度,以提醒用户可以将挡板131移动至适合的刻度处。当然,进风口数量并不局限于两个。

如图16、17所示,因为新药瓶2刚开始使用时喷射出的药物会混合有气泡,所以在止动座4上设有延伸出壳体1的拨块43,壳体1上设有供拨块43伸出并限位拨块43移动行程的限位槽14。人为施力于拨块43上,使止动座4按图15逆时针方向转动,带动止动块41转动解除对致动组件的限制,以查看喷射出的药物状态。

吸入器在初始使用时按图18所示的方法测试喷雾状态,先顺时针方向(按图11俯视方向)旋转旋钮,听到两声咔哒声后停止旋转,此时第一窗口16处显示红色表明储能组件已完成储能工作;然后拔掉吸嘴盖111,拨动拨块43带动止动座4按图15逆时针转动,止动块41离开卡抵块321,使致动组件在第二扭簧61作用下转动,并带动药瓶2下移,启动喷雾,查看喷雾状态;若喷雾状态正常,则盖回吸嘴盖111准备下次使用,若喷雾状态异常,则再次旋转旋钮重复上述步骤.

在实际使用用药一次的方法如按图19所示的方法操作:1、首先将第二进风口13b的进风量调节至合适大小;2、然后先从计数盘7处查看药瓶2内剩余剂量,若无剩余剂量则更换药瓶2;3、若有剩余剂量,则先顺时针(按图11俯视方向)方向旋转旋钮,听到两声咔哒声后停止旋转,此时第一窗口16处显示红色表明储能组件已完成储能工作;4、然后拔掉吸嘴盖111,含住吸嘴11用力吸气,此时,第一进气口13a处进入的气流会推动止动板44,并带动止动座4按图15逆时针转动,止动块41离开卡抵块321,使致动组件在第二扭簧61作用下转动,并带动药瓶2下移,以启动喷雾,并且在吸气过程中计数盘7转动;5、药物喷射完毕后,盖回吸嘴盖111准备下次使用。

更换药瓶2的方法如图20所示,逆时针(按图11俯视方向)方向旋转旋钮,使套筒64上的插块642脱离拧紧套6的l型槽65,取出套筒64,然后拔出药瓶2,在药瓶2取出后,计数盘7转动至复位归零状态,然后装入新的药瓶2,再装回套筒64,并顺时针(按图11俯视方向)旋转旋钮,使套筒64上的插块642再一次位于拧紧套6的l型槽65的水平段,而使套筒64锁止在拧紧套6中。

实施例2

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驱动结构不同。

如图21~23所示,本实施例中,驱动结构包括沿驱动杆8径向延伸的驱动臂83以及多个沿周向依次设置于初级齿轮91内周壁上的导向部92,各导向部92包括沿周向设置的具有第一斜面部9211的第一导向块921和具有第二斜面部9221的第二导向块922,第一斜面部9211位于第一导向块921的顶部,第二斜面部9221位于第二导向块922的底部,第一斜面部9211和第二斜面部9221均自上而下沿周向倾斜且二者倾斜方向相反,第二斜面部9221与相邻导向部92的第一斜面部9211相连通,换言之,若第一斜面部9211自上而下沿顺时针(图23俯视方向)倾斜,则第二斜面部9221自上而下沿逆时针(图23俯视方向)倾斜。驱动臂83一端与驱动杆8相连,另一端与第一斜面部9211和第二斜面部9221导向相配以驱动初级齿轮91旋转。

本实施例中,各导向部92的第一导向块921和第二导向块922之间设有供驱动臂83穿过的第一通槽923,且各第二导向块922与相邻的导向部92的第一导向块921之间设有供驱动臂83穿过的第二通槽924。

本实施例中,驱动杆8上设有沿径向延伸的安装槽85,驱动臂83一端安装于安装槽85内,另一端与第一斜面部9211和第二斜面部9221导向相配,且在安装槽85内设有一始终具有相对驱动杆8径向向外侧移动趋势的第二弹性件831,该第二弹性件831为弹簧,两端分别抵靠安装槽85和驱动臂83,第二弹性件831起到缓冲作用以防驱动臂83和导向部92之间产生干涉。

在驱动杆8向下移动时,驱动臂83沿第一斜面部9211的高处向低处侧移动而推动初级齿轮91逆时针(如图22俯视方向)转动一定角度,在驱动杆8向上移动时,驱动臂83经第一通槽923后沿第二斜面部9221的低处向高处侧移动而推动初级齿轮91继续逆时针(如图22俯视方向)转动一定角度,然后经第二通槽924到达下一个导向部92的第一斜面部9211处。

由上可知,在驱动杆8向下移动至第一位置的过程中,驱动臂83沿第一斜面部9211移动;在驱动杆8向上移动至第二位置的过程中,驱动臂83沿第二斜面部9221移动,即通过药瓶2的一次喷药和复位,完成计数盘7的一次计数。

实施例3

实施例3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计数盘7与第二末级齿轮91a的啮合方式不同:

如图24~29所示,计数盘7的内周壁上沿周向局部设有齿部71,即齿部71的第一个齿和最后一个齿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以防止吸入器已经使用至最大剂量后仍继续使用导致剂量计数组件锁死。第二末级齿轮91a上部同轴安装有转动件91b,该转动件91b的外周壁上沿周向间隔均布有三个能与所述齿部71相啮合的齿91c。

计数盘7的中央向下凹陷形成凹槽75,驱动杆8的上端穿过计数盘7而位于凹槽75内,凹槽75内侧壁上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三挡块751,驱动杆8上设有与第三挡块751挡配的第四挡块86。

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8a的两端分别抵靠安装架641的顶壁6413和驱动杆8,第三扭簧72的一端与计数盘7相连,另一端与固定设于容置腔6412内的固定件6415相连,该第三扭簧72为能轴向被压缩的扭簧。计数盘7的顶部设有至少一个卡凸7a,安装架641的顶壁6413上沿周向设有多个与卡凸7a卡扣配合的卡槽6413,当然也可将卡凸7a设于安装架641的顶壁6413,卡槽6413设于计数盘7的顶部。

本实施例的驱动杆8移动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的工作过程与实施例一大致相同,区别在于本实施例通过转动件91b上的齿91c与计数盘7啮合进而推动计数盘7转动,并且在驱动杆8处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的状态下,卡凸7a始终卡设于卡槽6413内,在驱动杆8处于第一位置至第三位置的过程中,计数盘7能随驱动杆8下移而使卡凸7a和卡槽6413相脱离,且计数盘7在第三扭簧72作用下始终具有向上移动而使所述卡凸7a卡设于卡槽6413内的趋势。

本实施例的驱动杆8移动至第三位置的工作过程如下:

在驱动杆8移动至第三位置的过程中,第四挡块86随之下移,并且在驱动杆8处于第一位置至第三位置的过程中,第四挡块86至凹槽75的底壁并继续向下移动,从而推动计数盘7整体向下移动以使得卡凸7a和卡槽6413脱离配合,且在计数盘7完成最后一次计数时转动件91b上的无齿部位朝向计数盘7,故计数盘7在第三扭簧72作用下反方向(相对计数盘7计数的转动方向)转动,直至第三挡块751和第四挡块86挡配,计数盘7复位至零位。

在装入新更换的药瓶2后,驱动杆8在药瓶2的顶推下向上移动至第二位置,在此过程中,第四挡块86向上移动而不再顶推凹槽75底壁,计数盘7也在第三扭簧72作用下向上移动直至卡凸7a再次与卡槽6413卡设配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