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压力烹饪器具的控压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2315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压力烹饪器具的控压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压力烹饪器具技术领域,具体地说,在蒸汽动力驱动下控制电热
器以实现锅内压力控制的一种结构。
背景技术
市场上的压力烹饪器具的控压方式主要为以下两种 —种为测温控压,其主要在盖部或底部设置一测温装置如热敏电阻,通过测温装 置感应锅内的温度值,再通过温度与压力的对应关系(在IOO度至120度之间其对应关系 约为l度/5kPa)进行压力的模糊控制,但由于测温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如材质,外界 环境温度,制造误差,产品质量,并不能实现压力的准确控制,甚至可能出现测温错误导致 安全问题,而且测温装置必须有相应的连接线,控制上需使用单片机进行信号采集控制,结 构设计不便,制造成本高。 —种为机械结构控压,其利用安装在外锅和发热盘间的弹性体变形实现发热盘与 外锅之间的相对位移,再连接一闪动开关实现控压,如专利ZL 91100026发明名称为"全
密封自动多功能电烹锅"中,其采用匚式结构实现压紧密封,匚式结构由直立住上端的刚性 臂和下端的弹性臂组成,它将带有密封圈的锅盖与内锅压紧密封,并用一个可调整的闪动 开关,控制内锅底部和弹性臂之间的电热板的工况,实现压力控制,此发明在实现压力自动 控制领域具有革命性的突破,但此方案仍然存在以下缺点1.成本及工艺要求过高,现有
市场上产品基本采用外锅实现上述[:式结构,外锅底部作为弹性体变形或作为变形弹性体
的载体,外锅或弹性体的材质及尺寸必须达到一定的要求,对外锅的材质要求更高,成本增 加,同时,由于此发明方案以电热板,内锅作为G式结构的载体,对电热板,内锅的加工精度 要求高。2.控压累积误差较大,[式结构中,其控压是通过外锅,内锅,电热板,弹性体共同 实现,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外锅,内锅,电热板,弹性体由于长期受压,各个部件均会造成一 定的累积变形,电热板自身在高温下也存在变形,造成长期使用后控压误差累积增大,压力 控制不准。 现有的压力烹饪产品在进行安全控制时,往往是通过外锅底部作为承压件,受压 变形导致内锅下移,使在达到设定安全压力范围时内锅与密封圈不能实现密封而产生泄 压,但通过外锅底部变形控制,其受外锅底部材质,形状,尺寸及制造工艺影响,往往不能准 确控制泄压压力值,使部分产品在未达到设定安全压力值范围时就出现泄压,影响用户正 常使用,而且由于外锅底部在正常工作时作为承压件,其长期使用后其控压累积误差增大, 压力控制精度不高,使产品在未达到设定安全压力值范围时就出现泄压,影响用户正常使 用。 在专利CN00105466. X, CN200610033069. X中,发明者提出在锅盖扣牙或内锅扣牙 处设置弹性体或锅盖或内锅扣牙自身为弹性件实现压力控制或安全控制的方案,其原理为 受压后,锅盖在弹性体驱动下有一定的向上的位移,带动闪动开关向上位移而促动闪动开 关实现控制,在锅内压力超压时,由于锅盖上移,密封圈上移,与内锅出现间隙而导致泄压,
3此方案理论上可以实现,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缺陷1.弹性体作为压力烹饪容器扣合的主 要部件,其扣合面的扣合强度至关重要,将弹性体作为扣合面进行控制,其弹性变形的控制 须精确,扣合强度要求高,实现弹性体弹性变形与扣合强度的有效结合,以现有的技术加工 条件很难实现,若只考虑强度,则不能满足压力控制的弹性变形要求,不能实现有效控制锅 内压力;若只追求弹性变形,扣合强度不能保证,否则极易引起变形过量而泄压,甚至导致 锅盖脱牙而引起爆锅;2.成本增加,由于弹性体为扣合主要部件,为满足一定扣合面积及 强度,材质要求高,成本高。

发明内容为克服现有技术加工难度大、成本高、压力控制精度不准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 一种结构简单、易加工、成本低、控制精度高、控压稳定的压力烹饪器具的控压结构。 本实用新型实现技术的方案是 —种压力烹饪器具的控压结构,包括锅盖、外锅、内锅、用以检测位移量的检测采 集部件以及根据检测采集部件的信息控制电热器的电热控制装置,锅盖与内锅通过锅牙扣 合,其特征在于外锅口部的锅牙面与内锅口部的结合面间设一弹性体,弹性体或内锅下方 设一位移连动装置,检测采集部件设于外锅侧部或底部,弹性体或锅体的位移信息由检测 采集部件传于电热控制装置。 压力容器通过内锅口部与锅盖密封圈配合实现密封,内锅口部应为实现密封最敏 感的区域,本实用新型在外锅口部锅牙面或内锅口部设置有弹性体,并作为内锅的支撑件, 当内锅受压后,锅口使弹性体产生弹性变形,产生向下的变形位移,内锅也会产生相应的向 下方向的位移,弹性体或内锅的位移量传递到位移检测采集部件如闪动开关,在达到设定 压力值后,控制装置被触动,实现自动控压。由于锅牙口部具有较高强度,受压面积也相应 减小,且可直接与电热控制装置的位移检测部和控制部连接,其控压较为精确,长期使用后 累计变形误差较小,压力控制较为稳定,并进一步降低了制造成本及加工工艺难度。本实用 新型对密封最为敏感的锅口区域进行安全控制,锅口由于具有较高强度,受压面积也相应 减小,其受压后的下移距离比较容易控制,且在长期使用后也基本不会产生累计误差,可较 为准确控制其在出现异常后的泄压压力值范围,保证用户使用安全。 同时,本实用新型由于是在外锅口部或内锅口部设置弹性体而不作为锅盖或内锅 的扣合部分,其一方面没有改变锅盖扣牙与外锅扣牙的扣合强度,一方面由于其只作为内 锅的支撑部分而不是扣合部分,其对扣合面积没有影响,对材质及尺寸要求不高,成本显著 降低。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内锅通过一设若干锅牙的锅圈与锅盖的锅牙扣合密封,锅圈 套接于内锅外沿,即外锅口部的锅牙圈作为一独立件与外锅分离,弹性体设于锅圈口部,扣 合后锅盖、内锅与锅圈成为一扣合体,其整体可以自外锅取出。此方案加工工艺简单,成本 显著降低,且易于清洗。 本实用新型中,其检测采集部件为压力开关、微动开关、磁簧开关、闪动开关、磁簧 开关、应变片、可调电阻、电容或电感,即检测采集部件可以为通过位移变化产生通断、电阻 变化、电容变化、或电感变化的装置,或可以采集位移变化量并传输给电热控制装置的控制器。[0014] 从弹性体的材质选择上看,本实用新型具备更多的可选择性,因为弹性体只作为 支撑内锅部分,其可以为具备弹性变形的金属片,也可以为弹性的其他材质如塑胶类,橡胶 类等。优选为自身具备弹性变形的簧片或簧丝。带有至少一个弹性凸起的平薄片或波纹片。 弹性体可以通过铆接或粘接或焊接或压接固定在外锅口部或与内锅外沿套接的 锅牙圈口部或内锅口部,可以为外锅口部锅牙面通过冲压方式制出具备弹性变形形状的凸 凹面,并形成对内锅的支撑。 进一步,外锅底部设有弹性浮动的电热元件,电热板端脚设置于弹性装置上。弹性 装置可为弹片或弹簧。外锅底部不作为内锅支撑,可以通过弹性装置使发热盘与内锅接触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控压结构相比,具备更高的可靠性与可行性,成本更低,其 有益效果主要表现在 (1)现有技术中弹性锅牙作为扣合部件,为满足压力烹饪器具标准需求,弹性扣牙
需满足350KPa左右的泄压压力,其弹性体只能为金属且材质及厚度要求高,从弹性体的材
质选择上看,本实用新型具备更多的可选择性,由于弹性体只作为支撑内锅部分,其可为弹
性的金属簧片,也可为简单的簧丝,也可以弹性的其他材质如塑胶类,橡胶类等; (2)本实用新型弹性体设在外锅口部或与内锅外沿套接的锅牙圈口部或内锅口
部,锅牙扣合部分仍为刚性结构,内锅支撑在弹性体之上;锅盖与外锅锅牙刚性扣合,与现
有的压力烹饪器具扣合方式一致,满足强度。 电热控制装置的控制器(检测采集部件,如闪动开关)固定于弹性体或内锅下方, 可固定于外锅侧部或底部或弹性体下方的塑胶件上,当锅内产生压力时,内锅的压力使弹 性体受压而产生向下的位移而促动闪动开关,内锅也产生相对的向下方向的位移,而锅盖 与外锅没有相对位移,控制器也没有相对位移,当锅内压力超过安全范围时,弹性体向下的 弹性变形量增大,导致内锅向下的位移量增大,当达到设定安全压力时,内锅口部与锅盖密 封圈出现间隙而导致泄压,同时,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弹性体作为内锅的支撑部分,外锅锅 底无需承压,可进一步降低外锅的制作难度及降低制作成本,若将外锅直接制成与内锅外 沿套接的锅牙圈而无需整体拉伸,进一步降低制作成本及加工难度。 (3)本实用新型由于内锅受压后的向下位移量只受弹性体的变形量决定,而不受 外锅底部影响,其长期使用后的稳定性也得到保证,内锅口部与密封圈的配合间隙只需控 制弹性体尺寸即可而不受外锅及电热装置的尺寸影响,具备更高的生产可行性,而现有技 术中外锅底部仍需作为内锅的承压部分,其强度与加工尺寸仍需保证强度和装配要求,加 工难度增大。

图1为本实用新型压力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控压结构示意图。 图3为锅圈口部的弹性体结构示意图;图3a、图3b、图3c、图3d为弹性体的四种
实施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弹性体设置在内锅口部的结构示意图,图4a为弹性体的一种示 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参照图1-4说明工作流程和工作原理 图1和图2所示一种压力烹饪器具,锅盖与内锅通过锅牙扣合,锅盖1与内锅2,外 锅3组成一独立的密封烹饪结构,弹性体10设于外锅口部,或者内锅2外沿套接的锅牙圈 3的口部,或内锅2 口部,弹性体下方设一位移连动杆11。 弹性体10还作为支撑内锅2 口部的支撑件,弹性体下方设有连杆11,连杆11与 用以检测位移量的检测采集部件相触接,在本实施例中采用控制装置12作为位移量的检 测采集部件,外锅3,中板4,外壳5,电热板6,底座7,控制部分8,电热板弹性装置9,连杆 ll,控制装置12共同构成了下座整体及电路控制整体。电热板6通过电热板弹性装置9与 外锅3连接,电热板弹性装置9使电热板6成为一弹性浮动结构,可保证内锅2与电热板6 的底部接触良好,同时降低了内锅2的加工工艺难度,外锅3扣牙上设置的弹性体IO,连杆 ll,控制装置12,电热板6共同构成了压力的控制结构。 图中,当内锅2内部产生压力,内锅2 口部支撑的弹性体10向下产生弹性变形,带 动连杆11向下产生位移,当达到设定的位移值时,连杆11触动控制装置12从而控制电热 板6的工作状态,同理,也可将控制装置12设置于外锅底部,由于弹性体10产生变形位移 时,内锅2也会产生向下方向的位移,内锅2底部通过连杆11触动控制装置12从而控制电 热板6的工作状态,本实施例中控制装置设置于外锅侧部。 实施例以控制装置为压力开关为例,压力开关的触动范围为0. 7-1. 5mm左右,内 锅与锅盖密封圈的密封间隙为3mm左右,在外锅扣牙处焊接连接6个弹性簧片,以内锅口径 为220mm计算,在考虑电热装置存在热上冲的条件下,应将锅内压力控制在50KPa左右,在 锅内压力达到50KPa时,每个弹性簧片的弹性变形量应在lmm左右,为满足安全要求,需在 锅内压力最大达到350KPa时,每个弹性簧片的弹性变形量应在3mm以上以满足泄压要求, 外锅扣牙的强度应满足350KPa(最大泄压压力)以下不能出现变形及脱扣,由于本实用新 型扣牙还是采用现有压力烹饪器具的方式,弹性体设外锅口部或与内锅外沿套接的锅牙圈 口部或内锅口部,固定方式可以通过焊接、压接后铆接、粘接等机械领域加工方式,弹性体 只作为内锅支撑部分而不作为扣合部分,对扣牙强度几乎没有影响。 图3、图3a、图3b、图3c、图3d为弹性体结构的优选方案简易示意图,可以在外锅 口部直接通过冲压方式制出向上的具有弹性变形的形状作为弹性体10,其形状可为,"V"字 形,"W"字形,"S"字形,弧形或以上方式累加等具有弹性变形。 弹性体10也可为独立元件,其由弹性良好的材料制成,自身具备弹性变形,或将 其形状制成具有弹性变形的形状作为弹性体10,其形状可为"一"字形,"V"字形,"W"字形, "S"字形,弧形或以上方式累加等具有弹性变形的形状,其与外锅3 口部或内锅2 口部可通 过固定方式连接,优选铆接,焊接,压接及螺纹连接 图4为本实用新型弹性体设置在内锅口部的结构示意图,其结构及控制实施方法 与图1中所示基本一致,区别点在于弹性体10不是连接在外锅3 口部或与内锅外沿套接的 锅牙圈3 口部,而是直接固定连接于内锅2 口部,图中,弹性体10为簧丝结构,其固定连接 于内锅2 口部,优选焊接,铆接及压接,其同时作为内锅2的支撑件。
6[0035]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通过参考优选的实施例进行了图示和描述,但是,本专业普通 技术人员应当了解,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可作形式和细节上的各种各样变化。
权利要求一种压力烹饪器具的控压结构,包括锅盖、外锅、内锅、用以检测位移量的检测采集部件以及根据检测采集部件的信息控制电热器的电热控制装置,锅盖与内锅通过锅牙扣合,其特征在于外锅口部的锅牙面与内锅口部的结合面间设一弹性体(10),弹性体或内锅下方设一位移连动装置(11),检测采集部件设于外锅侧部或底部,弹性体或锅体的位移信息由检测采集部件传于电热控制装置。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压力烹饪器具的控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通过一设若干锅 牙的锅圈与锅盖的锅牙扣合密封,锅圈套接于内锅外沿,弹性体设于锅圈口部。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烹饪容器的控压结构,其特征在于检测采集部件为压力 开关、微动开关、磁簧开关、闪动开关、磁簧开关、应变片、可调电阻、电容或电感。
4.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压力烹饪容器的控压结构,其特征在于弹性体(10)为具备弹 性变形的金属片。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压力烹饪容器的控压结构,其特征在于弹性体(10)为自身具 备弹性变形的簧片或簧丝。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压力烹饪容器的控压结构,其特征在于弹性体(10)为带有至 少一个弹性凸起的平薄片或波纹片。
7.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压力烹饪容器的控压结构,其特征在于弹性体(10)为外锅口 部锅牙面通过冲压方式制出具备弹性变形形状的凸凹面,并形成对锅体的支撑。
8. 根据权利要求1-7之一所述的压力烹饪容器的控压结构,其特征在于外锅底部设有 弹性浮动的电热元件,电热板(6)端脚设置于弹性装置(9)上。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压力烹饪容器的控压结构,其特征在于弹性装置(9)为弹片 或弹簧。
专利摘要一种压力烹饪器具的控压结构,属于压力烹饪器具技术领域,包括锅盖、外锅、内锅、用以检测位移量的检测采集部件以及根据检测采集部件的信息控制电热器的电热控制装置,锅盖与内锅通过锅牙扣合,其特征在于外锅口部的锅牙面与内锅口部的结合面间设一弹性体,弹性体或内锅下方设一位移连动装置,检测采集部件设于外锅侧部或底部,弹性体或锅体的位移信息由检测采集部件传于电热控制装置。现有技术弹性锅牙材质要求高、成本增加,本实用新型在锅口面设置弹性体实现压力准确控压,且不改变原有锅牙扣合部分的强度,同时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弹性体作为内锅的支撑部分,外锅锅底无需承压,降低制作成本以及加工难度显著降低。
文档编号A47J27/08GK201452842SQ20092012102
公开日2010年5月12日 申请日期2009年5月27日 优先权日2009年5月27日
发明者蔡才德, 高晖 申请人: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