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压力烹饪器具的扣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2316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压力烹饪器具的扣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压力烹饪器具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盖部与内锅的扣合
直O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电器压力烹饪器具,其结构形式基本为整体封闭式,S卩外锅固定在 中板上,内锅,电热板放置在外锅内,外锅底部作为承压部分,锅盖与外锅口部采用扣牙配 合实现密封,由于外锅在结构上需采整体拉伸,且外锅口部及底部要承受较大压力,为满足 强度,外锅材质要求以及装配尺寸精度要求高,造成外锅居高不下,加工困难。整体封闭式结构另外缺陷是由于外锅为固定结构,为节省成本及满足外观要求, 中板与外锅扣牙部分的间隙较小,清洗不便,外锅的扣牙在清洗时易划伤使用者,同时电器 部分与外锅,内锅,电热板,锅盖形成一个封闭整体,在进行粥、汤功能烹饪时,往往存在内 锅内压力下降缓慢,烹饪已完成却需等待较长时间才能开盖。虽然部分产品设置有可手动 排气的限压装置,但进行粥汤等稠状物压力烹饪时,手动排气一般都会造成溢锅,使用和清 洗极为不便。市售的电器压力烹饪器具由于采用整体封闭式结构,内锅口部高度与外锅,电热 板,内锅自身高度形成一复杂的尺寸链,累计制造误差增大,外锅,电热板,内锅在制造时对 高度的控制都需要十分准确,否则就会造成在正常使用时内锅口部与密封圈的配合出现问 题而出现漏气,或在未达到设定压力时出现泄压,具有安全隐患,为保证安全无疑工艺成 本。中国专利ZL0326168.3,“一种扣环式电压力锅”,发明人提出在外锅(此专利中为 内罩)口部增设一外扣环作为扣合部分以降低外锅成本的方案,但此方案存在以下缺点(1)、外扣环只是作为扣合的加强部分以降低外锅成本,其自身仍与外锅口部固定 连接,由于外锅与下部控制部分连接,外锅为固定式不可拆卸,外扣环固定不可拆卸,外锅 扣合处清洗难;(2)、此专利中外锅底部与现有产品一致,仍然作为内锅受压后的支撑部分, 以内锅口径为220mm(容积5L),其在锅内压力为80KPa(压力烹饪器具的一般工作压力) 时,外锅底部需承受约300Kg左右的力,这就要求其外锅底部必须具备一定强度,外锅成本 依旧很高。
发明内容为克服现有技术外锅加工难、误差累计控压不稳定,使用清洗不便的缺陷,本实用 新型提供一种成本较低,易清洗,使用方便的压力烹饪器具扣合装置。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压力烹饪器具的扣合装置,包括锅盖、内锅、壳体及置于壳体底部的电加热元 件,其特征为内锅通过一设有若干锅牙的扣圈与锅盖扣合密封,扣圈套于内锅外沿,由内 锅、锅盖、扣圈形成的扣合体可从壳体分离取出。[0010]本实用新型压力烹饪器具扣合装置,其承压主要为内锅底部、扣牙处及锅盖,当扣 牙设置在外锅口部时,其内部承压就集中于内锅内部,只需保证内锅内部达到承压强度,在 发明人反复实验发现压力烹饪器具中外锅除了扣牙,其余部分是没有起到承压作用的,因 此本实用新型采用外锅口部的扣牙作为承压件,形成一扣圈结构,而不需要进行外锅的整 体拉伸,可以省却原有压力烹饪器具的外锅,成本降低,加工工艺简单,同时,由于扣圈与内 锅为各自的独立件,锅盖密封圈密封于内锅口部,开合盖较为轻松。所述扣圈为一体成型,锅牙均布于扣圈周边,锅牙根部呈曲线过渡。所述扣圈包括一段环形锅壁,其外径比内锅大。扣圈的口部冲压制成一突起部作为内锅口部的支撑面,或者固定连接一支撑件形成支撑面。电热板呈弹性浮动置于壳体底部,电热板端脚设置有电热板弹性装置。电热板弹 性装置可为弹片或弹簧。发热盘采用浮动结构,盘脚上设置一弹力较小的弹性件如弹簧,其 弹力仅为500g左右(内锅空锅重量)即可,其不作为内锅的支撑件,只是通过弹性件调整 发热盘与内锅接触时的角度实现更好的接触;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压力烹饪器具扣合装置,其有益效果主要表现在(1)本实用新型扣圈为活动式结构,扣圈与壳体可分离,可独立取出进行清洗,给 用户在整机的清洗方面带来很大便利,同时尽量避免了由于中板与外锅扣牙间隙较小易在 清洗时对用户造成伤害的可能。(2)本实用新型将扣圈口部作为内锅的支撑面,底部的发热盘不作为内锅的支撑 件,发热盘可直接固定在壳体上或增设一简单的托盘结构固定发热盘即可,不需要外锅,将 成本下降到最低,较现有技术具备更好的可普及性。而且正由于采用扣圈口部作为内锅口部的支撑件,只需要控制锅口高度即可保证 锅口与密封圈的配合距离,加工工艺简单且易控制,使用稳定。以内锅口径为220mm(容积5L)为例,内锅口部与密封圈的密封距离一般选择为 3mm左右以保证密封,密封距离过大,则由于密封圈与内锅口部过盈部分增大,导致开合盖 困难,密封距离过小,则易出现漏气不能上压或压力增大时密封圈从内锅口部挤出造成漏 气或泄压,现有产品中外锅底部固定有电热盘,内锅放置外锅内与电热盘接触,锅盖与外锅 口部进行扣合,密封圈固定在锅盖上与锅口实现密封,所以内锅口部与密封圈的密封距离 与其自身拉伸高度,外锅拉伸高度,电热盘高度均有直接影响,由于制造累计误差增大,导 致现有产品常常在生产时出现漏气或开合盖困难的问题。而本实用新型内锅口部直接连接 扣圈口部,锅盖与扣圈扣合,所以其内锅口部与密封圈的密封距离只受内锅口部高度影响, 很容易进行控制,在增设支撑面的情况下,其密封距离也只受内锅口部高度及支撑面高度 影响,同样易于控制,其增设支撑面的有效点为便于用户更易于拿取内锅及在锅内压力出 现异常,压力达到350KPa时,支撑面会产生刚性或弹性的变形,导致内锅高度下移,密封距 离减小而导致泄压以确保用户使用安全。(3)由于本实用新型方案将扣圈独立出来与内锅锅盖形成一扣合体,扣圈与壳体 可分离,使用上时扣圈、内锅、锅盖构成独立的压力烹饪器具结构,其与电器部分分离而独 立取出。在进行粥汤等稠状物烹饪时,烹饪完成后用户可将扣合体取出进行浸泡或冲洗实 现快速冷却降压,节省开盖时间。
图1为本实用新型应用于压力烹饪器具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扣圈与壳体装配图示意图。图3为扣圈与内锅,锅盖组成一独立的密封烹饪结构的示意图。图4为扣圈的口部增设支撑面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案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实施例1如图1-4所示的一种压力烹饪器具的扣合装置,包括锅盖1、内锅2、壳体5及置于 壳体底部的电加热元件,锅盖1与内锅2,扣圈3组成了一独立的密封烹饪结构,内锅2通过一设有若干锅牙的扣圈3与锅盖1扣合密封,扣圈3套于内锅2外沿。扣圈3 口部作为支撑面支撑内锅2 口部,扣圈3放置在中板4上,其为活动式,可 独立从中板4上取出进行独立清洗,壳体5连接中板4及底座8连接,托盘6,电热板7,置 于壳体5中,电热板7通过电热板弹性装置9与托盘6连接,电热板弹性装置9使电热板7 成为一弹性浮动结构,可保证内锅2与电热板7的底部接触良好。图2为扣圈3与壳体5装配结构示意图,图中,扣圈3为活动式,与壳体5不是采 用固定连接的方式,而是以活动方式置于壳体5内,用户清洗时刻将扣圈3独立取出,使用 方便。图3中,由内锅2、锅盖1、扣圈3形成的扣合体可从壳体5分离取出,在进行粥汤 等稠状物烹饪时,在烹饪完成后,用户可将其独立取出浸泡或冲洗实现快速冷却降压,节省 开盖时间并进一步实现节能。图4中对扣圈3增设支撑面结构进行了简易表示,如图3,扣圈3的扣合面处用冲 压方式制成一凸面作为内锅口部的支撑面3-1,也可采用固定连接方式在扣圈3的口部增 设一支撑件形成支撑面3-1,支撑面3-1应在承受350KPa时出现刚性或弹性变形使内锅2 口部下移而出现泄压,确保用户使用安全。实施例2见图5所示,与图1所示的整机结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取消了中板4及底座 8,直接采用壳体5作为扣圈3、托盘6的支撑和限位,这样可进一步节省成本而不影响产品 的性能。虽然本实用新型已通过参考优选的实施例进行了图示和描述,但是,本专业普通 技术人员应当了解,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可作形式和细节上的各种各样变化。
权利要求一种压力烹饪器具的扣合装置,包括锅盖(1)、内锅(2)、壳体(5)及置于壳体底部的电加热元件,其特征为内锅(2)通过一设有若干锅牙的扣圈(3)与锅盖(1)扣合密封,扣圈(3)套于内锅(2)外沿,由内锅(2)、锅盖(1)、扣圈(3)形成的扣合体可从壳体(5)分离取出。
2.根据权利要求书1所述的压力烹饪器具的扣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扣圈为一体成 型,锅牙均布于扣圈周边,锅牙根部呈曲线过渡。
3.根据权利要求书2所述的压力烹饪器具的扣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扣圈包括一段 环形锅壁,其外径比内锅大。
4.根据权利要求书3所述的压力烹饪器具的扣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扣圈(3)的口部 冲压制成一突起部作为内锅(2) 口部的支撑面(3-1),或者固定连接一支撑件形成支撑面 (3-1)。
5.根据权利要求书1所述的压力烹饪器具的扣合装置,其特征在于电热板(7)呈弹性 浮动置于壳体底部,电热板(7)端脚设置有电热板弹性装置(9)。
6.根据权利要求书5所述的压力烹饪器具的扣合装置,其特征在于电热板弹性装置 (9)为弹片或弹簧。
专利摘要一种压力烹饪器具的扣合装置,属于压力烹饪器具技术领域,包括锅盖(1)、内锅(2)、壳体(5)及置于壳体底部的电加热元件,其特征为内锅(2)通过一设有若干锅牙的扣圈(3)与锅盖(1)扣合密封,扣圈(3)套于内锅(2)外沿,由内锅(2)、锅盖(1)、扣圈(3)形成的扣合体可从壳体(5)分离取出。本实用新型扣圈可独立取出,并作为内锅的口部支撑件,成本降低,且加工控制简单,使用清洗方便。
文档编号A47J27/08GK201612496SQ200920121029
公开日2010年10月27日 申请日期2009年5月27日 优先权日2009年5月27日
发明者蔡才德, 高晖 申请人: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