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轨道车驱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87724阅读:729来源:国知局
混合式轨道车驱动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轨道车的驱动技术,特别是涉及游乐设施中使用的轨道车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的轨道车如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1520197920.7、公开日为2015年8月26日的文件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该技术方案公开了一种主动式轨道车系统,该车体的驱动方案采用了主动驱动技术,即在轨道车上设置了驱动抱轨轮组运动的电机装置。由电机驱动轨道车在导轨上运动。这种方案的轨道车自身需要携带电池,其增加了轨道车的结构和负载;或者需要在导轨上设置供电装置,轨道车需要从导轨上进行取电,其对导轨的配套要求增加,例如需要在导轨上增加电刷,在游乐设施中的高强度的受力环境下,其安全可靠性降低了,维护成本高。

除了上述主动式轨道车系统以外,还有一种通过链条牵引式轨道车系统,即将轨道车牵引至高处以提升势能,然后让轨道车做下降运动,通过自身势能使轨道车运动。这种方案需要将轨道车进行提升到高处,在轨道车下滑的过程中的速度则无法控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轨道车驱动结构,用于解决轨道车运行过程中控制问题,该轨道车驱动结构技术可以驱动轨道车,也可以对轨道车进行减速和制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混合式轨道车驱动结构,包括轨道车的车体、导轨和轨枕,在所述车体的底部设有摩擦体;在所述轨枕上设有电机驱动装置和驱动轮,驱动轮与电机驱动装置传动连接;摩擦体运动至驱动轮上方时,驱动轮与摩擦体紧密接触。

优选地:所述摩擦体为向下弯曲的弹性体。

优选地:所述车体下面安装有三面抱轨轮组;抱轨轮组包括分别位于导轨上面、外侧和下面的上滚轮、外滚轮和下滚轮;其中,所述驱动轮与摩擦体的摩擦面和上滚轮与轨道的上接触面处于相同的高度。

优选地:用于驱动车体的驱动轮为两组,它们分别位于在所述轨枕的横截面的对称轴两边。

优选地:在所述轨枕上还设有辅助电机驱动装置,辅助电机驱动装置传动连接辅助驱动轮,辅助驱动轮位于轨枕的横截面的对称轴上;在车体底面设有辅助摩擦体,辅助摩擦体运动至辅助驱动轮上方时,辅助驱动轮与辅助摩擦体紧密接触。

优选地:所述摩擦体通过螺栓固定在所述车体的底部,其中,在摩擦体上设有供螺栓穿过的孔,该孔径大于螺栓直径。

优选地:所述导轨包括水平旋转形式的三维立体导轨。

优选地:所述车体包括车厢和位于车厢下面的水平旋转机构,水平旋转机构带动车厢做水平旋转运动。

优选地:所述导轨为圆管。

优选地:所述立体导轨为螺旋线、涡状线或阿基米德螺线形状。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的轨道车采用了被动式驱动方式,即在导轨上设置多个电机驱动装置,轨道车经过驱动装置时,接受该装置的驱动行为。此方案的轨道车无需背负电池动力设备,车身结构更加精简;且轨道车在导轨上的速度可以控制,轨道车既可以由导轨上的驱动装置推动前行,也可以由其进行减速或制动。本发明增强了对轨道车的控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该轨道车特别适合在水平设置的3D立体导轨上运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横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俯视结构的示意图。

图4是摩擦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螺旋线状导轨的形状示意图。

图6是涡状线状导轨的形状示意图。

图中标识说明:

1、轨道车;2、车体;3、车厢;4、轨枕;5、水平旋转机构;6、导轨;7、摩擦体;8、电机驱动装置;9、驱动轮;10、凸起;11、螺栓;12、孔;13、弹簧垫圈;14、抱轨轮组;15、辅助电机驱动装置;16、辅助驱动轮;17、辅助摩擦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发明的混合式轨道车驱动结构,参见图1至图3所示的结构。轨道车1包括车体2,车体2包括车厢3和位于车厢下面的水平旋转机构5,水平旋转机构5带动车厢3做水平旋转运动。

车体2位于导轨6上,导轨6位于轨枕4上。导轨6为圆管,其可以包括水平旋转形式的三维立体导轨,这种三维导轨可以增加娱乐体验。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4或图5,立体导轨为螺旋线或涡状线等立体形状,但本发明的导轨不限于该形状。

在车体2的底部设有摩擦体7,摩擦体7为钢板。在轨枕4上设有电机驱动装置8和驱动轮9,驱动轮9与电机驱动装置8传动连接。摩擦体7运动至驱动轮上方时,驱动轮与摩擦体紧密接触,此时驱动轮通过摩擦体推动轨道车前进、后退或制动等行为。在一个实施例中,摩擦体7为向下弯曲的弹性体,例如为弹簧钢,参见图4,该摩擦体为弯曲板,在图4的截面图中,在摩擦体的中间有一个凸起10,其两边焊接在车底部或通过螺栓固定在车底部。

在用螺栓固定摩擦体的实施例中,在摩擦体7上设有供螺栓穿过的孔12,该孔径大于螺栓11的直径,这种设计有益效果是:当摩擦体受到驱动轮9的挤压的时候,其可以向摩擦体的边缘扩张,进而防止过大的外力损坏摩擦体。特别是对于新安装的摩擦体,可以在螺栓帽与摩擦体之间增设弹簧垫圈,此时由于摩擦体的厚度较大,这种松配结构可以有效延长摩擦体的使用寿命;在摩擦体摩擦变薄后,为了不明显降低摩擦效果,可以去掉弹簧垫圈13,并将螺栓紧固起来,防止摩擦体在受力后向边缘扩张。

车体2下面安装有三面抱轨轮组;抱轨轮组14包括分别位于导轨上面、外侧和下面的上滚轮、外滚轮和下滚轮。其中,驱动轮与摩擦体的摩擦面和上滚轮与轨道的上接触面处于相同的高度。这种设计的优点是,在没有轨道车的时候,轨道上的电机驱动装置8不会密密麻麻的露出导轨。此外,由于驱动轮与摩擦体的摩擦面和上滚轮与轨道的上接触面处于相同的高度,车体受到的摩擦牵引力的水平高度与上滚轮受到的滚动摩擦力的高度保持一致,这样可以直接抵消该滚动摩擦力,轨道车的驱动力与阻力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力矩,这样可以降低扭矩力对轨道以及抱轨轮组的损耗程度,且轨道车的功效更高。

在一个设计方案中,用于驱动车体的驱动轮为两组,它们分别位于在轨枕的横截面的对称轴两边。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轨枕4上还设有辅助电机驱动装置15,辅助电机驱动装置15传动连接辅助驱动轮16,辅助驱动轮16位于轨枕的横截面的对称轴上。在车体底面设有辅助摩擦体17,辅助摩擦体17运动至辅助驱动轮上方时,辅助驱动轮与辅助摩擦体紧密接触。辅助摩擦体17页可以采用弯曲板结构,其为向下弯曲的弹性体。

沿导轨方向,在导轨上设置电机驱动装置的间距一般不小于车身长度。在上升阶段的导轨上可以增加所述辅助电机驱动装置,以增加轨道车的爬升力度;而在下降阶段的导轨上则可以减小电机驱动装置的密度,电机驱动装置的作用可以是减速用途,其反转时可以用于对轨道车进行减速。由于本发明创造的轨道车是本布设在导轨上的电机驱动装置推动前行,所以它不需要先牵引轨道车爬升到一定高度,因此,可以轻松将其应用于水平3D导轨上,如果将其设置于室内,无需高大空间的建筑。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