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纱线摩擦阻力的送纱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0632阅读:32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减少纱线摩擦阻力的送纱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一种减少纱线摩擦阻力的送纱装置,尤指一种减少送纱行程,且将纱线在送纱过程中的阻力减至最低限度及快速排除纱线送纱故障的减少纱线摩擦阻力的送纱装置。
近年来,纺织业受劳工、市场、环保等冲击,以及面临海外投资的高风险与最近实施隔周休二日制的影响,使业者面对更多的压力与挑战,因此业者在此种多元性冲击的动态市场环境的竞争趋势下,不得不采取因应的措施,以随时掌握国际市场的脉动方向,以期在知己知彼下寻求创新的技术,以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进而使企业得以永续发展与经营。
为此,针织业者便走向长纤开发的方向,圆编针织布由于纱支的组成关系,伸缩性本来就不错,尤其是长纤加工丝的交互织造,更能表现其独特良好的伸缩性,其中尤其尼龙及特多龙的弹性纱(PBT)效果最佳,此外长纤的手感甚至可优于天然纤维,其他的干爽性,亮度、色彩等更非天然纤维所可比拟。因此针织业将长纤改良为各种纱,如长纤强捻、单纤、阳离子纱、仿麻纱、圆光纱、八角无光纱、扁平纱、蒸白纱、透明纱等纱线渐成为市场的主流产品。
此间长纤与短纤所不同之处在于长纤己朝向多元化、细纤化、柔软化、伸缩性及亮丽色彩化方向发展,使业者在加工过程,尤其在织造过程中如何维护细纤纱线原本的特性,实已成为业者焦头烂额的课题。
参阅图3,就习用曲折送纱装置所存在的技术困难进行说明。由图可知,纱线Y自纱架F至针织站N之间必须经由一纱导元件F1,纱导管的第一90度弯头A、第二90度管头B、滤纱器E、压纱器F、入纱导纱眼G、送纱轮W,再经多次纱导而进入针织机N的针织站,其中最明显之处在于纱线Y经过导纱管的第一及第二弯头A、B及送纱轮W的入纱导纱眼G时,几乎使纱线经过至少二次的90度的死角弯折,此情在过去技术中以纺短纤为主的针织布或以慢速送纱(约5码/秒)的织造装置,基本上对纱线的组织丝毫不受任何影响,只有近年来如前所述整个针织市场发生巨大的振荡与变化,常规的针织市场为新兴国家所强食后,针织业必须在国际针织市场中争得一席之地,其方法无非改善纱线结构,使之朝高级品、细纤化、柔软化…等方向发展,以提高织造效率及其产能(由每秒5码提高至每秒100码),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质量。
就针织业者发展长纤的熟练度而言,如何将长纤的丹尼数细微化及如何提高生产速度,便成为业者主要努力的方向,如所周知,长纤丹尼数细微化后,又要提高生产速度,便成为技术上比较困难克服的两个对立的瓶颈问题,故长纤细微化后,运转速度一开快,如非易于断纱,即纱线的表面组织被破坏无遗,使长纤的针织布的质量的提升与产量的提高形成两者不易平衡解决的关键技术,因为纱线从纱架F上的纱饼至针织机的针织站N之间,必须经过至少二个(A及B点)90度死角的弯折转向,使细微纱线的表面组织、光泽受到相当程度的破坏,令业者苦无良策可施。
再者,导纱管T与皮带轮的驱动皮带D之间设有一固定导纱管T的直立长臂C,也常使送纱轮的驱动皮带D的穿套在送纱轮上或在维修皮带C时,空间狭小,操作颇为不便。又习用滤纱器E是置于送纱器本体的上方,不仅操作不便,且纱线阻挡在滤纱器E上也不易由下方的肉眼窥知故障点在何处,凡此均说明习用送纱方法的诸多缺点极待改善。
创作人为此积从事针织业零件制售二十余年的经验从事现场实体的接触与观察,并一再试验改良,终于在不易中创出本实用新型减少纱线摩擦阻力的送纱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少送纱行程,且将纱线在送纱过程中的阻力减至最低限度,以完整地保持细微纤维纱线的表面组织色泽、亮度及柔软度于不变,藉以获致最佳织造状况的针织布的质量,及快速排除纱线送纱故障的减少纱线摩擦阻力的送纱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次一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克服长纤丹尼数细微化与提高生产速度两难问题的减少纱线摩擦阻力的送纱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将送纱过程中的阻力减至最低,使纱速度大幅提高,以大大地降低生产成本的减少纱线摩擦阻力的送纱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减少习知连接纱架的固定导纱管的直立长臂,以避免皮带维修的困难。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滤纱器改设在送纱器本体前端,可避免操作及维修的不便。
为达到本实用新型上述上述目的、功效及特点,其主要技术手段包括在纱架上设置一纱饼支架以支持纱饼,使纱饼可以源源不断地被顺利解卷给出纱线;在一较纱饼位置较高处的纱架上设置一纱线的导引装置,于纱线导引装置与送纱轮之间设置一将自该纱线导引装置所引出的纱线以近乎直线方式的水平方向导引纱线进入送纱轮的纱线导引管或导纱眼装置或近乎直线的导纱路径,使纱线在进入送纱轮前的弯折曲度几近于零,并使纱线在上述送纱路径上的阻力减至最低限度,以保持长纤纱线原有表面组织及特性趋于完整。
由于采用上述结构,本实用新型可达到下列功效与优点1.减少两处纱架90度转弯弯头的结构,可减少送纱行程,及减少摩擦阻力,保持长纤纱线原有表面组织及特性趋于完整性。
2.滤纱器改设在送纱器本体前端,可避免操作及维修的不便,同时送纱有故障时,可快速排除送纱障碍。
3.直线方式的送纱过程,可克服长纤丹尼数细微化与生产速度提高的两难问题。
4.利用导纱管、第二L形支架与滤纱器的直线对应设计,纱架与送纱器可分离,且减少习知固定导纱管的直立长臂构件,能避免皮带维修的困难。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功效及特点将结合如下附图和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送纱装置的示意平面图;图1A为本实用新型另一较佳实施例的送纱装置的示意平面图;图2为图1的立体示意图;及图3为习知圆编针织机的送纱装置示意平面图。
本实用新型的减少纱线摩擦阻力的送纱装置,其主要技术手段包括在纱架上设置一纱饼支架以支持纱饼,使纱饼可以源源不断地被顺利解卷给出纱线;在一较纱饼位置较高处的纱架上设置一纱线的导引装置,于纱线导引装置与送纱轮之间设置一将自该纱线导引装置所引出的纱线以近乎直线方式的水平方向导引纱线进入送纱轮的纱线导引管或导纱眼装置或近乎直线的导纱路径,使纱线在进入送纱轮前的弯折曲度几近于零,并使纱线在上述送纱路径上的阻力减至最低限度,以保持长纤纱线原有表面组织及特性趋于完整。
为达到本实用新型上述装置的第一较佳实施例,请参阅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送纱装置的示意平面图及立体示意图,本实用新型减少纱线摩擦阻力的送纱装置包括有一纱架14上挂置有复数个纱饼11,用以供应纱线Y,以及一送纱器40将纱架14卷出的纱线Y送至针织机织造,其特征在于第一L形支架20以第一管夹23固定在纱架14上,而导纱管24则分别以第二管夹23A与该第三管夹35固定在第一L形支架20与枢设于送纱器40本体40A前端的平板31下方,且平板31与本体40A间是以第二L形支架32与滤纱器33相连接,其中第二L形支架32具有导纱眼341,使得导纱管24与第二L形支架32的导纱眼341、滤纱器33呈直线相对应,纱线Y以直线方式经过导纱管24、第二L形支架32的导纱眼341与滤纱器33而进入压纱器44至送纱轮47,则纱线Y经滤纱器33的线径大小均可清晰窥知,故当故障点发生时,可较为迅速予以清除且使纱线排除障碍的作业容易又快速,同时纱线Y以直线方式进入压纱器44,使纱线Y在进入送纱轮47前的弯折曲度几近于零,并使纱线Y在上述送纱路径上的阻力减至最低限度,以保持长纤纱线原有表面组织及特性趋于完整。其中该纱架14上设置有一纱饼支架12以支持纱饼11,使纱饼11可以源源不断地被顺利解卷给出纱线Y。而该纱线导引装置13则设在一较纱饼11位置较高处的纱架14上。
本实用新型较常规送纱行程减少了第一90度弯头A与第二90度管头B等结构,确实可减少了许多摩擦阻力的发生,及纱线以直线方式送纱,能克服长纤丹尼数细微化与提高生产速度两难问题,同时又使纱线Y之张力稳定,送纱速度可大幅提高,以大大地降低生产成本,以保持无捻性纱线原有表面组织及特性趋于完整。同时,常规经过位于送纱器40后上方的压纱器F与入纱张力侦知臂T1的送纱方式,所生成的维修困难的问题,亦一并地在本实用新型加以解决,亦即减少习知连接纱架的固定导纱管的直立长臂即可避免皮带维修的困难,以及将滤纱器改设在送纱器本体前端,可避免操作及维修的不便。
请再参阅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基本上本实用新型送纱装置包括一送纱器40的本体40A,本体40A上方设一皮带轮机构41以皮带42带动之。本体40A前方设置一入纱导纱眼46,并由一入纱张力侦知臂45侦测纱线Y进入送纱轮47前的状态。前述送纱轮47即设置在送纱器40本体40A下方且由皮带轮机构41带动旋转。该送纱器40本体40A前端下方枢设有一压纱器44。
为达成本实用新型上述装置的一较佳实施例,参阅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纱架14上设有一垂直衔接的第一横杆141,该第一横杆141上枢设有复数的纱饼支架12用以支持纱饼11,纱线Y以斜向往上被牵引至设于纱架14支柱142且位于纱饼11上方的纱线导引装置13,该纱线导引装置13为导纱钩或导纱眼或导纱臂等。而纱线Y进入直线式导纱管24后,经呈直线相对应的导纱管24与第二L形支架32的导纱眼341、滤纱器33而进入压纱器44。其中第一L形支架20以第一管夹23固定在纱架14上,而导纱管24则分别以第二管夹23A与该第三管夹35固定在第一L形支架20与枢设于送纱器40本体40A前端的平板31下方,且平板31与本体40A间是以第二L形支架32与滤纱器33相连接。该第一L形支架20具有一垂直臂21与一水平臂22,该第二管夹23A即分别夹持该垂直臂21与枢设于纱架14上的第二横杆140上。该第三管夹35是铆设于一平板31前端313下方,而该平板31后端312则以螺丝311锁固在该第二L形支架32上,该第二L形支架32则以缺口322锁固在送纱器40本体40A上方凹槽48上。为了进一步导引纱线及检视纱线的线径变化,于第二L形支架32与该平板31铆接处向下垂直延伸有一L形部34,其上并设置有至少一导纱眼341,且在大约第二L形支架32中央向下垂直衔接有一滤纱器33,因此纱线Y经由滤纱器33的线径大小均可清晰窥知,故当故障点发生时,可较为迅速予以清除且使纱线Y排除障碍的作业容易又快速。
请参阅图1A所示,该滤纱器33是以半松紧状态铆设于第二L形支架32的下方,如于不同织造条件不用时,尚可便捷地转动约90度的位置,使纱线Y不必经由滤纱器33的控制而直接馈送进入送纱轮47中。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L形支架32的L形部34上设有上下两导纱眼341-341,可供用户选择使用,如纱线的送纱状况较不稳定,经由上端的纱眼341,则纱线需经滤纱器33再进入压纱器44,如纱线的送纱状况较稳定,纱线可采用下端的导纱眼341而可不经由滤纱器33,如此纱线的送纱路径将更趋近直线,送纱路径的阻力自当更小,故如图1A所示的送纱路径亦属可行。
此间应予说明,本实用新型上述较佳实施例中,自纱线导引装置13所引出的纱线Y进入送纱轮47前的纱线导引管24,事实上亦可将导纱管24改为导纱眼或导纱钩等方式取代,仍以直线方式的导纱路径行进。
综上可知,本实用新型装置的纱线,特别是指细丹的长纤纱线,具柔软性、细致性、亮丽性且手感至佳的长纤纱线,以直线方式将纱线自纱架至送纱轮而减少阻力的送纱路径,使习用多次转弯导引纱线的装置的缺点一扫而空,此不仅纱线在送纱过程中的阻力减至最低限度,且纱线可以大幅提高其送纱速度(约每秒100~150码之谱),而可令细微长纤保有其原有纱线完整的特性,包括手感佳、亮丽性、柔软性…等,故经由本实用新型方法所织造完成的织品,其质量细腻、柔和、亮丽、手感佳,故本实用新型的提供实为业界长久以来无法解决的技术困难一举突破,应允为具有高度技术的创举并可为产业上所利用,理应符合申请新型专利要件。
权利要求1.一种减少纱线摩擦阻力的送纱装置,包括送纱装置本体,其特征在于该送纱装置本体上方设有一带皮带轮机构的送纱器,该送纱装置本体下方设有可由皮带轮机构带动旋转的送纱轮;该送纱装置本体前端下方设有压纱器;该送纱装置本体左部设有可挂置有复数个纱饼的纱架,在比该纱饼位置较高处的该纱架上,自纱饼至该导纱管之间设有纱线导引装置,于该纱线导引装置与送纱轮之间设置有以接近直线方式的水平方向的导纱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少纱线摩擦阻力的送纱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送纱器本体前方设置有一入纱导纱眼,及一入纱张力侦知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少纱线摩擦阻力的送纱装置,其特征在于于纱线导引装置与送纱轮之间进一步设置有一第一L形支架,该L形支架以第一管夹固定在纱架上,而该导纱管则分别以一第二管夹与一第三管夹固定在该第一L形支架与枢设于送纱器本体前端的一平板下方,且该平板与本体间是以一第二L形支架与一滤纱器相连接,其中该第二L形支架具有导纱眼,该导纱管、该第二L形支架的导纱眼及该滤纱器呈直线相对应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少纱线摩擦阻力的送纱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纱线导引装置由导纱钩或导纱眼或导纱臂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减少纱线摩擦阻力的送纱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L形支架具有一垂直臂与一水平臂,该第二管夹两端部分别夹持该垂直臂与枢设于纱架上的第二横杆上。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减少纱线摩擦阻力的送纱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三管夹是铆设于一平板前端下方,而该平板后端则以螺丝方式与该第二L形支架上形成锁固联接,该第二L形支架则以缺口锁固在送纱器本体上方凹槽上。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减少纱线摩擦阻力的送纱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L形支架与该平板铆接处向下垂直延伸有一L形部,其上设置有至少一导纱眼,且在第二L形支架中部向下垂直衔接有该滤纱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减少纱线摩擦阻力的送纱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L形支架的L形部上设有上下两导纱眼。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减少纱线摩擦阻力的送纱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滤纱器是以半松紧状态铆设于该第二L形支架的下方,且可转动位置90度。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少纱线摩擦阻力的送纱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导纱管为导纱眼装置或导纱钩或接近直线的导纱路径。
专利摘要一种减少纱线摩擦阻力的送纱装置,包括有一供应纱线的纱架上挂置有复数个纱饼,及一送纱器将纱架解卷出的纱线送至针织机织造,第一L形支架固定在纱架上,而导纱管则分别固定在L形支架与枢设于送纱器本体前端的平板下方,且平板与本体间是以具有导纱眼的第二L形支架与滤纱器相连接,使得导纱管与第二L形支架、滤纱器的导纱眼呈直线相对应,纱线以直线方式经过导纱管、第二L形支架与滤纱器的导纱眼而进入压纱器,则纱线经滤纱器的线径大小均可清晰窥知,当故障点发生时,可迅速清除,同时使纱线在进入送纱轮前的弯折曲度几近于零,并使纱线的阻力减至最低度,以保持长纤纱线原有表面组织及特性趋于完整。
文档编号D04B15/40GK2469021SQ00259648
公开日2002年1月2日 申请日期2000年11月8日 优先权日2000年11月8日
发明者陈仁惠 申请人:陈仁惠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