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桑皮纤维混纺织物及其生产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1406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桑皮纤维混纺织物及其生产工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混纺一种混纺织物及其生产工艺,尤其涉及一种桑皮纤维混纺织物及其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目前,用于服用纺织品的天然纤维有棉、毛、丝、麻等种类。这些纤维的基本特性决定了其织物的性能和风格特征。也就是说织物的性能和风格特征从属于其所使用的纤维的类型。而每一种天然纤维都有其固有的弱点,比如麻纤维强力高、织物挺爽,但柔软性和弹性却差,穿用时人的刺痒感至今未能解决。蚕丝柔软且有明亮的光泽,但过于的柔软使织物没有身骨,织物的强力和保形性也较差。这些都使得纺织产品的多样性受到限制,给纺织品开发带来不利影响。同时,日益更新的消费需求和市场需求也对传统天然纤维的品种和资源提出挑战,开发新型天然纤维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桑树在我国有几千年的种植史,但对桑树的利用一直是“种桑养蚕”为主,另外,桑白皮被中医用作平喘、清肺热的中药。桑皮中富含的纤维素纤维由于其长度、强度、以及长度整齐度不适宜低技术的纺织生产,一直未被作为纺织原料。目前国内外还未见桑皮纤维混纺织物的报道(高等学校科技项目咨询及成果查新中心工作站(四川大学)2003079号查新报告)。
桑皮纤维是从桑枝上采剥下的桑白皮经脱胶处理得到的天然纤维,它具有吸湿性好、挺爽、冷感性好、有蚕丝般截面和光泽的良好服用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桑皮纤维与长绒棉为原料的混纺织物。该织物具有吸湿性、透汽性好;手感挺爽而不失柔软、冷感性好而无刺痒感;织物有丝般的光泽;是一种新型的绿色天然纤维纺织品。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上述桑皮纤维与长绒棉为原料的混纺织物的生产工艺。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桑皮纤维混纺织物,可以是机织物或是针织物,其特征是构成织物的纱线由15~25%桑皮纤维和75~85%的长绒棉混纺而成,纱线特数为19.5~48Tex。混纺时桑皮纤维的长度为10~45mm。桑皮纤维主要分布在纱线的外层,长绒棉纤维主要分布在纱线的内层;织物设计克重为80~400g/m2。
上述机织物的组织可以采用平纹、斜纹、缎纹、小花纹组织或大提花组织;针织物的组织可以采用纬平、罗纹、提花等组织。
一种上述桑皮纤维与长绒棉为原料的混纺织物的生产工艺,其工艺流程是将桑皮纤维条和棉条经并条、粗纱、细纱工序后,机织物经织前准备工序在织机上织造成布;针织物则经筒并捻工序后在细针横机上织成针织成品或半成品;色织物则将筒子纱染色后进行织造。其特征在于A、并条将前纺工序已制成条子的桑皮纤维条与棉条在并条机上进行头并、二并、三并,使桑皮纤维与棉纤维充分混并;B、粗纱、细纱进行牵伸加捻时配合较大的张力,使桑皮纤维主要分布在纱线的外层,长绒棉纤维主要分布在纱线的内层;C、织造络筒采用AUTOCONER自动络筒机制成无接头纱;机织物浆纱时采用变性淀粉低温上浆工艺;机织物织造时在满足织物上机要求的前提下采用小上机张力上机。
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本发明的桑皮纤维混纺织物采用了桑皮纤维这一新型天然与长绒棉纤维混纺成纱线织成织物。开发了天然纤维织物的新类别。该织物具有吸湿性、透汽性好;手感挺爽而不失柔软、冷感性好而无刺痒感;织物有丝般的光泽;是一种新型的绿色天然纤维纺织品。
2、采用长度为10~45mm桑皮纤维与长绒棉混纺,解决了桑皮纤维纯纺成纱困难的技术问题。
3、配合粗纱和细纱的牵伸加捻工艺使含量多的长绒棉纤维主要分布在纱线内层,构成了纱线的主体,使纱线获得较好的力学性能。而含量较少的桑皮纤维主要分布在纱线外层,使得桑皮纤维织物能充分展现桑皮纤维吸湿性好、挺爽、冷感性好、有蚕丝般截面和光泽的良好服用性能。这样就解决了普通纺纱工艺存在的桑皮纤维组分大会使成纱困难;桑皮纤维组分小又使桑皮纤维均匀分布在纱线内,桑皮纤维的特性得不到充分体现的弱点。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附图为本发明纱线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长绒棉纤维;2、桑皮纤维。
实施例1桑皮纤维/长绒棉混纺吡叽本实施例采用10~45mm(主体长度为18mm)的桑皮纤维与主体长度为35mm的长绒棉纤维混纺,干重混纺比为20/80(即干重为20%桑皮纤维,与干重为80%的棉纤维混纺);经纱和纬纱均为21Tex,附图示出,桑皮纤维2主要分布在纱线的外层,长绒棉纤维1主要分布在纱线的内层。
织物经向密度366根/10cm,纬向密度256根/10cm,织物质量126.6g/m2,幅宽160cm,织物组织为2/2 斜纹。
本实施例为机织物,其生产工艺的工艺流程是将桑皮纤维条和棉条经并条、粗纱、细纱工序,再经络筒、整经、浆纱、穿经工序等织前准备工序后,在SULZER RUTI片梭织机上织造成布。其中并条将前纺工序已制成条子的桑皮纤维条与棉条在并条机上进行头并、二并、三并,使桑皮纤维与棉纤维充分混并;粗纱、细纱进行牵伸加捻时配合较大的张力,使桑皮纤维2主要分布在纱线的外层,长绒棉纤维1主要分布在纱线的内层;织造络筒采用AUTOCONER自动络筒机制成无接头纱。浆纱时采用变性淀粉低温上浆工艺。织造时在满足织物上机要求的前提下采用小上机张力上机。
所谓桑皮纤维主要分布在纱线外层是指纱线中桑皮纤维的65%以上分布在纱线的外层。所谓纱线外层是指纱线截面按汉密尔顿圆五等分后的第4~5环内,而1~3环内是纱线内层。
实施例2桑皮纤维/长绒棉混纺缎条织物本实施例采用长度为10~45mm(主体长度为22mm)的桑皮纤维与主体长度为38mm的长绒棉纤维混纺,干重混纺比为15/85;经纱和纬纱均为19.5Tex,桑皮纤维主要分布在纱线的外层,长绒棉纤维主要分布在纱线的内层。织物经向密度456根/10cm,纬向密度324根/10cm,织物质量144.8g/m2,幅宽210cm,织物组织为五枚经缎与五枚纬缎形成的缎条组织。
本实施例生产工艺的工艺流程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点是织造时在多臂织机上织造成布,用综数为12页,筘入数为4入。
3、桑皮纤维/长绒棉混纺针织物(色织)本实施例采用10~45mm(主体长度为16mm)的桑皮纤维与主体长度为35mm的长绒棉纤维混纺,干重混纺比为25/75;经纱和纬纱均为24×2Tex,织物质量384g/m2,织物组织为针织提花组织。将桑皮纤维条和棉条经并条、粗纱、细纱、筒并捻、筒子染色工序后在细针横机上编织成品。本实施例与实例1的不同点是织前准备工序为筒并捻、筒子染色工序;织造在细针针织横机上进行。本发明不限于以上实施例。
权利要求
1.一种桑皮纤维混纺织物,可以是机织物或是针织物,其特征是构成织物的纱线由15~25%桑皮纤维和75~85%的长绒棉混纺而成,纱线特数为19.5~48Tex,混纺时桑皮纤维的长度为10~45mm,桑皮纤维主要分布在纱线的外层,长绒棉纤维主要分布在纱线的内层;织物设计克重为80~400g/m2。
2.如权力要求1所述的一种桑皮纤维混纺织物,其特征是所述的机织物的组织可以采用平纹、斜纹、缎纹、小花纹组织或大提花组织;针织物的组织可以采用纬平、罗纹、提花等组织。
3.一种权力要求1所述的桑皮纤维混纺织物的生产工艺,其工艺流程是将桑皮纤维条和棉条经并条、粗纱、细纱工序后,机织物经织前准备工序在织机上织造成布;针织物则经筒并捻工序后在细针横机上织成针织成品或半成品;色织物则将筒子纱染色后进行织造;其特征是A、并条将前纺工序已制成条子的桑皮纤维条与棉条在并条机上进行头并、二并、三并,使桑皮纤维与棉纤维充分混并;B、粗纱、细纱进行牵伸加捻时配合较大的张力,使桑皮纤维(2)主要分布在纱线的外层,长绒棉纤维(1)主要分布在纱线的内层;C、织造络筒采用AUTOCONER自动络筒机制成无接头纱;机织物浆纱时采用变性淀粉低温上浆工艺;机织物织造时在满足织物上机要求的前提下采用小上机张力上机。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桑皮纤维混纺织物及其生产工艺,构成该织物的纱线由15~25%桑皮纤维和75~85%的长绒棉混纺而成,纱线特数为19.5~48Tex,混纺时桑皮纤维的长度为10~45mm,桑皮纤维主要分布在纱线的外层,长绒棉纤维主要分布在纱线的内层;织物设计克重为80~400g/m
文档编号D02G3/04GK1590615SQ03135729
公开日2005年3月9日 申请日期2003年9月1日 优先权日2003年9月1日
发明者赵敏, 彭旭东, 王怀超 申请人:四川省丝绸进出口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