筒子染纱管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4947阅读:49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筒子染纱管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筒子染纱管结构,尤指一种用以缠绕欲染色的纤维纱线的染纱管结构,将其利用重力套接于染色机的染纱杆时,不但可更加密合,且位于上述染纱管上的纤维纱线不会产生乱纱的情况,避免染色不均匀的情形发生。
背景技术
在一般纺织工业的染色工程中,将纺织用纤维纱线浸于染液中,使纤维材料着色的加工过程,称之为「浸染」,而其最常见的方式就是采用「筒子染纱」的染色方法,其是在一染色机内部的染色槽进行染色作业,在染色槽体内装设有数支染纱杆,该染纱杆上具有多数排垂直排列的染液喷孔,再将数支已缠绕纤维纱线的染纱管一一套接于染纱杆后,再利用一锁头由上方加以锁紧固定而使染液不会由套接处漏液,在染纱管管壁具有网状镂空的通孔,使染液可由染纱杆的染液喷孔喷出,经由染纱管的通孔到达纤维纱线上;而在染色工程前必须先经过一段称为「前纺」的前置作业,是将染纱管置放于装有纺纱导轮的筒子纺纱机上,由导轮将欲染色的纤维纱线均匀地缠绕在染纱管上,由于每一家染纱厂所使用的筒子纺纱机上的导轮尺寸都是单一规格,因此,其缠绕于染纱管时,会在染纱管表面具有一定的纺纱有效宽度,其必须配合导轮在纺纱时的宽度,使纤维纱线缠绕于染纱管后,与公、母接合部的间隙有一定的限制的,当其间隙太大会造成染色时的漏液,致使无法获得最佳的染色品质;另外,当使用尺寸较粗的纤维纱线进行纺纱作业时,其导轮所纺出的有效纺纱宽度可能会大于实际染纱管原先设计的有效纺纱宽度,而使部分纤维纱线落到公接合部凹入的表面,由于已知染色机几乎都是采用将上、下染纱管套接于染纱杆的方式,再利用位于染纱杆最上方的锁头加以锁紧,而落在染纱管错误位置的纤维纱线,会被位于上方的染纱管底部平面压死,造成部分纤维纱线无法染到颜色;通常染纱管分为二种形式,一是零度式染纱管,请参阅图1,其是一种管径由上到下都相同的染纱管a,其上、下二端的开口内部分别具有公、母接合部a1、a2,并在下端母接合部a2的外管壁上突出有一环状凸缘a21,将其依序一一套接于染纱杆b时,二染纱管a是以公接合部a1靠合于母接合部a2,其染色工程进行时,高压染液由染纱杆b喷出后,部分染液由染纱管a通孔a3穿出而附着于纤维纱线c上,但是此种直式染纱管a,其公、母接合部a1、a2仅以靠合方式套接,为了能够便于套接,因此,其公、母接合部a1、a2间具有一定的间隙,当其受到高压染液冲击时,染液通常都会自公、母接合处的间隙冲出而产生「漏液」的情况,该种「漏液」会有高压的染液冲出,冲乱缠绕于染纱管的纤维纱线c而造成乱纱的不良品;二是斜度式染纱管,请参阅图2,顾名思义,就是其外管壁由上而下形成一锥状的染纱管a,其于使用时,最常发生的问题就是高压染液由染纱管a通孔a3喷出时,因为纤维纱线c是缠绕在成圆锥状的外壁面,而造成纤维纱线c会产生膨胀及缩小的体积变化,使纤维纱线c向染纱管a管径较小的方向滑动,形成纤维纱线c堆积在该位置,形成染色时的死点,致使染液无法均匀附着于纤维纱线c上而有白点产生;综上所述,该二种不同型式的染纱管都有缺点,所以,本发明人针对上述缺点进行染纱管结构的改进。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来缠绕欲染色纤维纱线的筒子染纱管结构,在不改变其使用方式的情形下,达到在染色工程进行时,避免产生漏液、乱纱及染色不均匀的情形发生。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筒子染纱管结构,其是作为染色工程的前段纺纱作业时,将纤维纱线缠绕于一体成型方式制成的管体;该管体的上、下二端分别为公、母接合部,在其管壁上开设有多数个通孔,而母接合部于内管壁开设有对应公接合部外径的卡合槽,且该管体上半部的外管壁由公接合部以下形成向下渐扩的圆锥状,而其下半部为等圆周的圆筒状。
依据上述构造使用时,首先将纤维纱线缠绕于管体的外管壁上,由于公接合部上方与管体直接延伸向下,在无形中就可以增加纺纱时的纺纱有效宽度,接着将其一一依序套接于染纱杆后,由于缠绕有纤维纱线的管体具有一定的重量,而利用重力方式上方管体母接合部底面压住下方管体缠绕的纤维纱线顶面,如此一来即可保持缠绕后的纤维纱线的平整性,且本实用新型的染纱管在套接时,由于重力下压产生的力量,可使下方管体的公接合部完全套合于上方管体的母接合部卡合槽内,同时利用其浸染时纤维纱线会产生膨胀的特性,不但其下方管体上的纤维纱线顶面可紧密接触于上方管体母接合部底面,甚至可使上、下管体所缠绕的纤维纱线对应的表面相互贴合,该种完全套接密合的方式,即可避免染液高速冲击管体接合处造成「漏液」的现象,而使缠绕的纤维纱线被冲乱的乱纱,同时,也不会发生已知染纱管在前纺作业时,因为纤维纱线脱落,或是超出有效纺纱宽度而使纤维纱线滑动所造成染色不均匀的现象。


图1为已知直式染纱管在使用时的使用示意图。
图2为已知锥式染纱管在使用时的使用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示意图。
附图标号
1--------染纱管 2--------纤维纱线3--------染纱杆 10-------管体11-------公接合部 12-------母接合部13-------通孔 12a------卡合槽12b------环状凸缘具体实施方式
请搭配图3、图4、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筒子染纱管结构,其染纱管1制成一管体10,其中;该管体10,其上、下二端分别为公、母接合部11、12,并在其管壁上开设有多数个通孔13,该母接合部12于内管壁开设有对应公接合部11外径的卡合槽12a,在母接合部12外管壁具有突出的环状凸缘12b,而且,该管体10上半部的外管壁由公接合部11以下形成向下渐扩的圆锥状,而其下半部为等圆周的圆筒状。
其使用时,将缠绕有纤维丝线2的染纱管1依序套接于一染纱杆3上,由于缠绕有纤维纱线2的染纱管1具有一定的重量,而下方管体10公接合部11完全插入上方管体10的母接合部12内,且利用重力方式使位于下方管体10上的纤维纱线2顶面,被上方管体10母接合部12突出的环状凸缘12b所压住,而保持缠绕后的纤维纱线2的平整性及防止染液漏出。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筒子染纱管结构,可在不改变其使用方式的情形下,达到在染色工程进行时,避免产生漏液、乱纱及染色不均匀的情形发生。
权利要求1.一种筒子染纱管结构,其为一体成型制成的管体;其特征在于该管体的上、下二端分别为公、母接合部,并在其管壁上开设有多数个通孔,该母接合部于内管壁开设有对应公接合部外径的卡合槽,而其管体上半部的外管壁由公接合部以下形成向下渐扩的圆锥状,而其下半部为等圆周的圆筒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筒子染纱管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母接合部外管壁具有突出的环状凸缘。
专利摘要一种筒子染纱管结构,其是作为染色工程的前段纺纱作业时,将纤维纱线缠绕的管体;其管体上下二端分别为公、母接合部,在其管壁上开设有多数个通孔,且该管体上半部的外管壁是由公接合部以下形成向下渐扩的圆锥状,而其下半部为等圆周的圆筒状;据上述结构,使染纱管在套接时更加密合而不会产生漏液,且利用重力将染纱管上的纤维纱线压住而减少乱纱的情形,而避免染色不均匀的情形发生。
文档编号D06B23/04GK2825693SQ200520103928
公开日2006年10月11日 申请日期2005年8月17日 优先权日2005年8月17日
发明者陈美英 申请人:陈美英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