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纱插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8689阅读:21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端纱插入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设在横机上并用于将端纱插入袋状针织物的内侧 的端纱插入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端纱插入装置,在夹持端纱的情况下,使端纱钩和端 纱压脚向过渡纱的附近移动。接着使端纱钩和端纱压脚摆动。此时, 端纱钩下降至捕捉过渡纱的捕捉位置,端纱压脚相对于端纱钩向上方 分离。在这种状态下,使过渡纱的端纱捕捉于端纱钩。接着解除切断 把持装置对端纱的把持的同时使端纱钩上升,由端纱钩和端纱压脚夹 持过渡纱的端纱(例如参照专利文献l)。专利文献l:特开2000—178861号公报现有技术的端纱插入装置,由于使端纱钩从捕捉位置上升而夹持 端纱,因而在切断把持装置释放端纱之前夹持时,在针织纱上作用有 过剩的纱线张力,由此有可能产生断线。并且在切断把持装置释放端 纱的同时夹持时,施加在端纱上的纱线张力变得不充分,从而针织纱 松弛。并且,存在端纱从端纱钩越出的情况,由此端纱向指袋内的插 入不稳定。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靠地夹持端纱而插入 袋内侧的端纱插入装置。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端纱插入装置,其包括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导轨;基体, 设在导轨上而沿着导轨滑动位移;端纱钩,设在基体上,可在捕捉所 喂纱的纱线的捕捉位置之间和从织针退让的钩退让位置位移;端纱压
脚,设在基体上,可在与位于捕捉位置的端纱钩协动而夹持由端纱钩 捕捉的纱线的夹持位置和从织针退让的压脚退让位置之间而进行位 移;第一驱动机构,沿着导轨对基体进行滑动驱动;第二驱动机构, 在捕捉位置和钩退让位置之间对端纱钩进行位移驱动;和连动机构, 与端纱钩的位移移动连动而对端纱压脚施加使端纱压脚位移的力,所 述端纱插入装置设在横机主体中而夹持所喂纱的纱线,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形成有止动部分的止动体,设在基体上而相对于基体进行相对 位移,所述止动部分将从压脚退让位置朝向夹持位置位移的端纱压脚 卡定而阻止位移,使端纱压脚在从喂纱的纱线退让的待机位置待机; 通过对止动体施加相对于基体进行相对位移的外力,止动体相对于基 体进行相对位移,从而止动部分解除在待机位置待机的端纱压脚的卡 定。并且本发明的端纱插入装置,其特征在于,止动体,形成有在横 机主体的三角座滑架或喂纱部的任意一方上形成的抵接部沿左右方向 移动时接触的力点部;上述抵接部,在沿左右方向移动时与力点部接 触,由此止动体被施加相对于基体进行相对位移的外力而解除止动部 分对端纱压脚的卡定。并且本发明的端纱插入装置,其特征在于,端纱钩,具有与捕捉 的纱线接触而沿着上述左右方向延伸的捕捉面;端纱压脚,具有在与 端纱钩协动而夹持端纱的状态下,向捕捉面的下方下压端纱的纱线下 压部。根据本发明,在使端纱钩捕捉纱线的状态下,对自然状态的止动 体施加外力,从而使止动体相对于基体进行相对位移时,端纱压脚解 除由止动部分进行的卡定,从待机位置向夹持位置位移。由此,可通 过端纱钩和端纱压脚夹持由端纱钩捕捉的端纱。这样,由于不使位于 捕捉位置的端纱钩位移,而使端纱压脚位移而夹持端纱,从而可抑制 夹持端纱时产生的纱线张力的变动。由此能够防止由切断把持装置切
断并把持的端纱的把持损伤,从而能够可靠地夹持纱线。并且根据本发明,由于设在三角座滑架或喂纱部上的抵接部与止 动体的力点部接触,因而卡定在止动部分上的端纱压脚从止动部分脱 离,能够夹持由端纱钩捕捉的纱线。因此,不必重新设置用于对端纱 进行驱动的驱动机构,能够防止部件数量增加。并且能够使纱线的夹 持时序与三角座滑架或喂纱部的移动时序一致,从而能够防止端纱的 夹持时序的偏差。并且根据本发明,由于通过纱线下压部向捕捉面的下方下压端纱, 从而端纱从端纱钩的捕捉面的下方的位置朝向喂纱部延伸。由此能够 防止端纱钩附近的织针引起的纱线的钩纱不良。


图1是表示具有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端纱插入装置1的 手套针织机2的主视图。图2是表示手套针织机2的侧视图。图3是放大表示端纱插入装置主体24的主视图。图4是放大表示端纱插入装置主体24的左侧视图。图5是分解表示端纱插入装置主体24的分解主视图。图6是从图3的VI-VI切断面线表示基体31和止动体32的剖视图。图7是表示自然状态的基体31和止动体32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端纱插入装置主体24的动作的主视图。 图9是表示端纱插入装置主体24的动作的剖视图。 图10是简要地表示编织时的三角座滑架13、切断把持装置21和 端纱插入装置主体24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图。图11是示意性地表示端纱插入装置主体24的端纱夹持动作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 表示具有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端纱插入装置1的手套针织机2的主视图。图2是表示手套针织机2的侧视图。作为一种横机的手套 针织机2,包括用于编织针织物的针织机主体100、切断把持装置21 和端纱插入装置1。针织机主体100具有相互相对地设置的一对底盘3,设有沿一对 底盘3的左右方向两端延伸且向上方突出的山形的支撑台5。在该支撑 台5上,设有可自由进退地收容多个织针7而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前后 一对的针床9f、 9b。前后一对的针床9f、 9b设在支撑台5的上部,沿 前后方向分离而以"八"字状配置,由其上端部形成齿口8。在各针床9f、 9b上分别设有对织针7进行进退操作的三角座滑架 13f、 13b和沿左右方向延伸而引导三角座滑架13f、 13b的三角座滑架 导轨15f、 15b。在针织机主体100上,具有使三角座滑架13f、 13b沿 着三角座滑架导轨15f、 15b在针床9f、 9b上向左右方向往复移动的驱 动装置(未图示)。在各针床9f、 9b的上方位置,在左右设有支撑托 架16、 18。在支撑托架16、 18上,分别架设有导纱轨17f、 17b。在各 导纱轨17f、 17b上,可沿左右方向往复移动地配置有喂纱部19f、 1%。切断把持装置21是如下装置捕捉在依次编织各指袋时产生的过 渡纱,在把持的状态下切断,切断后可对切断的过渡纱的一端部把持 和解除把持。切断把持装置21可在左右方向上位移地配置于齿口 8的 下方。切断把持装置21可利用公知的装置来实现。例如可应用在特公 昭53-1863号公报中公开的技术。端纱插入装置1包括导轨23、端纱插入装置主体24、第一驱动机 构25和第二驱动机构26。导轨23形成长板状,其长度方向沿左右方 向延伸,长度方向两端部由支撑托架18支撑。导轨23与齿口 8相对 地配置,其宽度方向与2个针床中的其中一个针床9f的宽度方向大致
平行而配置。端纱插入装置主体24是用于夹持由切断把持装置21产 生的端纱,将端纱插入指袋的内侧的装置。端纱插入装置主体24可在 左右方向上位移地设在导轨23上。图3是放大表示端纱插入装置主体24的主视图。图4是表示端纱 插入装置主体24的左侧视图。图5是分解表示端纱插入装置主体24 的分解主视图。端纱插入装置主体24包括基体31、止动体32、端纱 钩33、端纱压脚34、第一导向部件35a、第二导向部件35b、弹簧部 件36和盖部件37。基体31包括大致长方形状的板部41、齿条安装部 47和滑动部42。板部41作为端纱插入装置1而组装时,与导轨23的 厚度方向的一个表面23a相对。板部41的长度方向A、宽度方向B和 厚度方向C分别沿着导轨23的长度方向、宽度方向和厚度方向。下面, 将纸面的左方向、板部41的长度方向一侧称作左方向Al,将纸面的 右方向、板部41的长度方向另一侧称作右方向A2。并且将宽度方向 的一侧称作下方B1,将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称作上方B2。并且将厚度方 向的一侧称作外方向Cl,将厚度方向的另一侧称作内方向C2。并且板部41形成有沿厚度方向贯通的收容孔98,并且形成有规 定该收容孔98的收容孔部44。收容孔98形成沿着板部41的左右方向 A延伸的狭缝状的孔。并且在收容孔部44中,形成有用于连接止动体 32的连接孔160。基体滑动部42中,形成有轨道槽部,导轨23的上 下方向两端部可沿左右方向A滑动地穿过其中。基体31,由滑动部42 的轨道槽部和导轨23嵌合而设在导轨23上,可相对于导轨23向左右 方向A进行滑动位移。在板部41上形成有用于固定盖部件37的盖部件用螺纹孔部97。 板部41上,分别形成有用于对各导向部件35a、 35b进行定位的2个 定位片130a、 130b和隆起部112。各定位片130a、 130b从板部41向 外方向C1突出。并且,隆起部112,为了进行端纱钩33、端纱压脚23 和盖部件37的定位而形成,从板部41向外方向Cl突出。隆起部112
与盖部件用螺纹孔部97相连,形成与盖部件用螺纹孔部97的内螺纹同轴的圆环状。并且在板部41上,形成有分别嵌入有端纱钩33的2 个辊65a、 65b的辊孔131a、 131b。各辊孔131a、 131b沿厚度方向贯 通板部41。图6是从图3的VI-VI切断面线表示基体31和止动体32的剖视 图。图7是表示自然状态的基体31和止动体32的剖视图。在图6和 图7,省略表示基体31和止动体32以外的部件。止动体32可通过细 长的板部件来实现。止动体32,在其厚度方向沿着板部41的上下方向 B,其长度方向沿着板部41的左右方向A的状态下,收容在板部41 的收容孔98内。止动体32,包括形成于长度方向中央部上的支点部150、形成于 长度方向一端部上的力点部151、形成于长度方向另一端部上的作用点 部152和弹簧力施加部153。在支点部150上,形成有形成沿厚度方向 贯通的贯通孔的连接孔部156。在止动体32的连接孔部156的贯通孔 和板部41的收容孔部44的连接孔160同轴地配置的状态下,通过贯 通连接孔160的销部件154铆接而连接止动体32和基体31。止动体 32可绕着板部41的连接孔160的轴线L2进行相对角位移地连接在基 体31上。止动体32,在与基体31相连接的状态下,力点部151配置在板 部41的右方向A2上,作用点部152配置在板部41的左方向Al上。 止动体32,在从支点部150进入力点部151侧的位置形成有向下方弯 曲的阶梯部155。阶梯部155通过板部41的下方的辊孔131a的下方开 口,向基体31的下端部的下方突出。力点部151与阶梯部155的下端 部相连,配置在基体31的下端部的区域。如图7所示,在不从外部施 加外力的自然状态下,力点部151具有从基体31的内表面201向内方 向C2突出的突出部分203。突出部分203的内方向C2的边缘,形成 向内方向C2光滑地膨胀的圆弧状。
作用点部153夹着支点部150而配置在与力点部151相反的一侧。 如图7所示,在自然状态下,作用点部152具有从基体31的表面突出 的止动部分204。止动部分204的外方向Cl的边缘,形成向外方向Cl 光滑地膨胀的圆弧状。止动体32以支点部150作为支点,绕着连接孔 160的轴线L2进行角位移。因此从图7所示的自然状态,施加外力而 使力点部151向外方向Cl位移时,如图6所示,作用点部152从自然 状态向内方向C2位移。弹簧力施加部153,在力点部515相对于自然状态向外方向Cl位 移的情况下,施加使力点部151向内方向C2位移的弹簧力。弹簧力施 加部153,相对于从支点部150延伸至作用点部152的部分164,从支 点部150分支而向左右方向A延伸。弹簧力施加部153的游动端部162 卡定在形成于基体31上的卡定部161上。由于弹簧力施加部153的游 动端部162卡定在基体31上,因而在自然状态下,保持力点部151从 基体31向内方向C2突出的状态。从该状态,施加外力而力点部151向外方向Cl位移或作用点部 152向内方向C2位移时,弹簧力施加部153随着支点部150的角位移 弹性变形,从而产生恢复到自然状态的恢复力。通过解除外力,止动 体32由恢复力恢复到自然状态。端纱钩33构成为可捕捉端纱。端纱钩33具有长板状的钩主体部 61和长板状的钩弯曲部62,大致形成L字板状。钩主体部61具有2 个支脚部64a、 64b,所述支脚部64a、 64b从长度方向中央部61c分支, 并沿着长度方向分别延伸而在宽度方向并列。在2个支脚部64a、 64b上,在游动端部分分别配置有辊65a、 65b。 各辊65a、 65b形成为可绕着向钩主体部61的厚度方向延伸的旋转轴 旋转。在一个支脚部64a上,形成有规定沿厚度方向贯通的嵌合孔94
的嵌合孔部66。嵌合孔部66形成圆形的第一贯通孔95和与第一贯通 孔95连通而形成大致扇形状的第二贯通孔96。钩弯曲部62,在其基 端部与钩主体部61相连,在其游动端部62a设有捕捉部67。捕捉部 67从钩弯曲部62向钩弯曲部62的厚度方向突出。并且在端纱钩33上, 形成有用于卡定弹簧部件36的第一卡定部110。端纱压脚34构成为,从上方推压由端纱钩33捕捉的纱线,与端 纱钩33协动而可夹持由端纱钩33捕捉的纱线。端纱压脚34包括基端 部71、压脚部73、止动承受部75和连接部76。连接部76大致以L字 形状形成,在一端部连接基端部71,并且在另一端部连接压脚部73。 基端部71形成具有与基体31的隆起部112的外径大致相等的内径的 圆环状。止动承受部75与连接部76邻接而配置,从连接部76向与基 端部71相反的一侧突出。止动承受部75中,压脚部一侧的侧面163 相比压脚部73退让而形成。止动承受部75,形成为在端纱压脚34位 于待机位置时,压脚部一侧的侧面163与左右方向A大致平行,配置 在与止动体32的作用点部152相对的位置上。连接部76,在基端部 71附近形成有阶梯部72。连接部76形成如下形状连接部76中的靠 近基端部71的部分74与连接部76中靠近压脚部73的部分相比,向 厚度方向偏离。并且在端纱压脚34上,形成有用于卡定弹簧部件36 的第二卡定部111。端纱压脚34中,基端部71和连接部76的一部分74嵌合在端纱 钩33的嵌合孔部66上。此时,端纱压脚34的相比其阶梯部72更靠 近压脚部73 —侧的部分配置于端纱钩33上。在端纱压脚34的一部分 71、 74嵌合在端纱钩33的嵌合孔部66的嵌合状态下,第一贯通孔95 和基端部71的中心轴线Ll处于同轴。下面,将中心轴线Ll称作角位 移轴线L1。在嵌合状态下,端纱压脚34,相对于端纱钩33,在预定的 范围内允许绕角位移轴线L1的摆动角位移。第一导向部件35a通过螺纹部件166固定在基体31上,在该状态
下通过与第一定位片130a抵接而防止板部41绕螺纹孔部52b进行角 位移。第一导向部件35a形成板状,在固定在基体31上的状态下,与 板部41之间隔开间隙而配置,在该间隙中配置有端纱压脚34的一部 分。第一导向部件35a阻止向外方向Cl位移而对端纱压34进行引导。 第二导向部件35b形成有固定部分170、阶梯部分171、导向部分172。 固定部分170和导向部分172通过阶梯部分171连接,由阶梯部分171 向厚度方向偏离而相连接。固定部分170通过螺纹部件174固定在基 体31上,在该状态下通过与第二定位片130b抵接而防止板部41绕螺 纹孔部52a进行角位移。第二导向部件35b,在固定在基体31上的状 态下,与板部41之间隔开间隙而配置,在该间隙中配置有端纱钩33 的一部分。并且,第二导向部件35b的固定部分170,在端纱钩33到 达预定的最下端位置时,与端纱钩33的一个支脚部64a抵接,从而阻 止端纱钩33进而向下方移动。第二导向部件35b阻止向内方向Cl位 移而对端纱钩33进行引导。弹簧部件36是在预定的范围内允许绕角位移轴线Ll的摆动角位 移,连接端纱钩33和端纱压脚34的弹性部件。弹簧部件36形成具有 圆弧部36a的大致U字形,绕角位移轴线L1向圆周方向弯曲而配置于 上述基端部71的附近。弹簧部件36是与端纱钩33的位移移动连动向 端纱压脚施加使端纱压脚34位移的力的连动机构。弹簧部件36的一 端部36c卡定在端纱钩33的第一卡定部110上,另一端部36b卡定在 端纱压脚34的第二卡定部111上。为了阻止端纱钩33、端纱压脚34 和弹簧部件36从基体31脱离而设有盖部件37。盖部件37形成在中心 形成有通孔的圆盘状。构成端纱插入装置主体24的各部分31 37组成一体。如图4所 示,在止动体32收容在收容孔98内的状态下,由销部件154连接在 基体31上。并且在基体31嵌合在导轨23上的状态下,在板部41上 沿厚度方向依次重叠有端纱钩33和端纱压脚34,基体31的盖部件用 螺纹孔部97、端纱钩33的第一贯通孔95、端纱压脚34的基端部71 的各中心轴线L1以同轴方式配置。并且端纱钩33,通过绕角位移轴线Ll进行摆动角位移,从而可在捕捉端纱的捕捉位置和位于捕捉位置的上方而从多个织针7退让的 钩退让位置之间进行摆动位移。捕捉位置为捕捉部67配置于齿口 8的 正上方的位置。并且端纱压脚34,通过绕角位移轴线L1进行摆动角位 移,从而可在与位于捕捉位置的端纱钩33协动而夹持由捕捉端纱钩33 捕捉的纱线的夹持位置和从位于捕捉位置的上方而从织针7退让的压 脚退让位置之间进行摆动位移地设在基体31上。并且,端纱压脚34,其压脚部73可载置于端纱钩33的捕捉部67 地形成。并且端纱压脚34形成为可在压脚部73载置于捕捉部67的状 态下,与端纱钩33—体沿角位移轴线L1进行摆动位移。端纱压脚34 的夹持位置是压脚部73载置于位于捕捉位置的端纱钩33的捕捉部67 的位置。并且在止动体32处于自然状态的状态下,形成为端纱压脚34从 压脚退让位置向夹持位置摆动时,在到达夹持位置之前,止动承受部 75的侧面163从上方与止动体32的作用点部152的止动部分204抵接。 通过止动承受部75的侧面163与止动部分204抵接而限制摆动时的下 降。该限制下降的位置成为端纱压脚34的待机位置。并且端纱压脚34 与止动部分204之间的抵接被解除时,摆动时的下降限制被解除而可 到达夹持位置。如图1所示,第一驱动机构25是使端纱插入装置主体24沿着导 轨23向左右方向A作往复位移的机构。第一驱动结构25具有第一驱 动马达81和齿条82。在第一驱动马达81上,在其输出轴上设有小齿 轮83。齿条82形成板状,其端部安装在基体31的齿条安装部47上。 由此通过对第一驱动马达81进行驱动,可使基体31与齿条82 —起沿 左右方向A作往复运动。
第二驱动机构26是使端纱钩33绕角位移轴线Ll进行摆动驱动的 机构。第二驱动结构26具有第二驱动马达85和曲柄机构86。曲柄机 构86是将第二驱动马达85的旋转运动转换成上下方向B的运动的机 构。由第二驱动马达85使曲柄机构86动作时,沿着导轨23延伸的杆 件89沿上下方向B进行位移驱动。杆件89配置于端纱钩33的2个辊 65a、 65b之间。通过杆件89进行上下运动,随着辊65a、 65b的位移 端纱钩33绕角位移轴线Ll进行角位移,由此捕捉部67沿上下方向B 摆动。并且端纱压脚34由于通过弹簧部件36与端纱钩33连接,因而 与上述摆动连动而绕角位移轴线Ll摆动,由此压脚部73与捕捉部67 以相同方向沿上下方向B摆动。导轨23配置在与三角座滑架13b靠近的位置上。三角座滑架13b 在沿左右方向A通过基体31的情况下,在与处于自然状态的止动体 32的力点部151接触的位置上设有抵接部。抵接部通过与力点部151 接触而对力点部151施加朝向内方向Cl的外力。由此施加外力的止动 体32,相对于自然状态力点部151向外方向Cl位移,作用点部152 向内方向C2位移。图8是关于将端纱插入指袋的顺序,表示各工序中的端纱插入装 置主体24的动作的主视图。图9是表示端纱插入装置主体24的动作 的剖视图。图IO是简要地表示编织时的三角座滑架13、切断把持装置 21和端纱插入装置主体24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图。在图8、图9仅表示 止动体32、端纱钩33和端纱压脚34。以下,说明在手套针织机2中, 在端纱插入装置1夹持过渡纱、将切断过渡纱而得到的端纱插入指袋 内之前的动作。各指袋的针织每次完成时,由切断把持装置21的钩捕捉从指根部 分向喂纱部19延伸的过渡纱,并切断并把持过渡纱。这样切断过渡纱 而进行下一个指袋的起针。被切断把持装置21切断的过渡纱的端部即
端纱由端纱插入装置1夹持。端纱插入装置1,将所夹持的端纱插入接 着编织的指袋的内部。由此在各指袋的编织中产生的端纱不会向手套 外侧伸出,从而无需在后处理中将端纱插入手套内部。
以下,说明编织一个指袋和下一个指袋时,将端纱插入下一个指 袋内的情况。手套针织机2,通过从喂纱部19向齿口 8供给针织纱,驱动三角座滑架13,使多个织针7进退,从而将一个指袋300从指尖 部分300a编织至指根部分300b。此时,端纱插入装置主体24,位于 不会对编织产生不良影响的左右方向位置。并且分别使捕捉部67和压 脚部73在各退让位置上待机(图8a、图9a)。在退让位置上,端纱钩 33的钩弯曲部62与作用点部152相对而保持作用点部152向内方向 C2位移的状态,相对于基体31的内表面201,成为力点部151向内方 向Cl下沉的状态。
编织一个指袋300的指根部分300b时,使喂纱部19比开始编织 下一个指袋301的区间P进一步向左方向Al移动(图10a),在该状 态下起动切断把持装置21,使切断把持装置21捕捉从一个指袋的指根 部分300b向喂纱部19延伸的过渡纱302 (图10b)。并且起动切断把 持装置21而切断并把持过渡纱(图10c)。切断时,由于过渡纱配置 在一个指袋300的上方,因而通过切断过渡纱302, 一个指袋300侧的 端纱106进入一个指袋300内。接着通过第一驱动马达81,使端纱插 入装置主体24朝向比区间P靠左方向Al的用于夹持针织纱的端纱夹 持位置移动(图10c)。
端纱插入装置主体24向端纱夹持位置的移动结束时,通过第二驱 动马达85,使杆件89向上方位置移动而向上方顶起辊65b。由此,使 端纱钩33绕角位移轴线Ll发生角位移,从而使端纱钩33从钩退让位 置朝向捕捉位置进行摆动位移(图8b、图9b)。端纱钩33作摆动位 移时,通过弹簧部件36向端纱压脚34施加从压脚退让位置朝向夹持 位置的弹簧力,由此端纱压脚34与端纱钩33的摆动位移连动而从压
脚退让位置向夹持位置进行摆动位移。首先,端纱钩33在止动体32 的作用点部152上滑动的同时摆动。接着,端纱钩33和端纱压脚34 从作用点部152偏离。由此端纱钩33和端纱压脚34与作用点部152 之间的相对状态被解除,由此止动体32由恢复力恢复为自然状态。持续使第二驱动马达85动作,由此端纱钩33和端纱压脚34持续 摆动时,端纱钩33被第二导向部件35b的固定部分170卡定而到达捕 捉位置。此时端纱压脚34,由止动承受部75与作用点部152的止动部 分204抵接而防止到达夹持位置,从而在待机位置待机(图8c、图9c)。 此时端纱钩33,在由弹簧部件36施加朝向夹持位置的作用力的状态下, 在待机位置待机。这样,捕捉部67和压脚部73沿上下方向B分离, 从而处于可通过捕捉部67对喂纱的针织纱进行捕捉的状态。在使捕捉 部67和压脚部73分离的期间,使切断把持装置21向捕捉部67的左 方向Al移动(图10d)。在该状态下,在相对于端纱插入装置主体24,使三角座滑架13 与喂纱部19 一起向右方向A2移动,由捕捉部67捕捉从喂纱部19供 给的针织纱的状态下,由多个织针7开始编织下一个指袋中的指尖部 分。。三角座滑架13,在将端纱插入装置主体24向左右方向A通过 时,形成于三角座滑架13上的抵接部200与止动体32的力点部151 接触,并使力点部151相对于基体31向外方向Cl位移。由此,止动 体32绕支点部150进行角位移,作用点部152向内方向C2位移(图 9d)。此时,止动部分204从止动承受部75向内方向C2脱离,从而解 除止动部分204对端纱压脚34的卡定。由此,端纱压脚34,因弹簧部 件36产生的弹簧力,朝向夹持位置绕角位移轴线L1摆动位移(图8d), 并到达夹持位置时通过捕捉部67和压脚部73夹持由捕捉部67捕捉的 端纱105 (图8e、图10e)。并且端纱压脚34从待机位置向夹持位置 移动时,止动承受部75与作用点部152相对,从而阻止止动体32恢
复到自然状态(图9e)。由此在由捕捉部67捕捉从喂纱部19喂纱的 针织纱的状态下,向区间P供给针织纱而用多个织针7开始编织下一 个指袋的指尖部分(图10f)。接着在夹持端纱105的状态下,驱动切断把持装置21而从切断把 持装置释放端纱105。并且通过第二驱动马达85,使杆件89向下方位 置移动,由此使端纱钩33从捕捉位置朝向钩退让位置作摆动位移。端 纱压脚34,与端纱钩33的摆动位移连动而从夹持位置朝向压脚退让位 置作摆动位移(图8f、图9f)。此时,在捕捉部67向上方抬起压脚部 73而夹持端纱105的状态下,端纱钩33和端纱压脚34达到各退让位 置。端纱钩33和端纱压脚34,在分别位于退让位置的状态下,夹持端 纱105而使端纱105从多个织针7退让(图8g、图9g、图10g)。由 此可防止在编织下一个指袋的过程中端纱105缠绕。并且退让至退让 位置时,由于端纱钩33与作用点部152相对,因而成为作用点部152 从自然状态向内方向C2位移,力点部151从自然状态向外方向Cl位 移的状态。对下一个指袋的指尖部分编织多个线圈横列,喂纱部19向下一个 指袋的左侧移动后(图10h),使第一及第二驱动马达81、 85驱动, 捕捉部67和压脚部73以描绘向下方突出的抛物线轨迹的方式,使端 纱钩33和端纱压脚34移动(图10i)。由此端纱钩33和端纱压脚34 沿上下方.向B分离,使端纱105从端纱钩33脱离而使所夹持的端纱105 插入下一个指袋内。然后,分别使端纱钩33和端纱压脚34向各退让 位置退让,并且使一个指袋300移动至越过右方向A2侧的位置。插入 端纱105后也继续从喂纱部19喂纱,可通过多个织针7继续编织下一 个指袋301。由此,依次编织各指袋时,切断并把持过渡纱,并通过端 纱插入装置主体24将该被切断的端纱插入各指袋内。在以上说明中,如图10e、图10f所示,在编织下一个指袋的指尖 部分之前,通过端纱插入装置主体24夹持端纱105,但作为另一端纱
夹持方式,也可以在编织下一个指袋的指尖部分的多个线圈横列后,通过端纱插入装置主体24夹持端纱105。图11是示意性地表示端纱插入装置主体24的端纱夹持动作的图。 端纱插入装置主体24,在捕捉准备结束的状态,即图10d的状态下, 在端纱钩33的捕捉部67和端纱压脚34的压脚部73之间形成有间隙X。 并且相对于端纱插入装置主体24,切断把持装置21的钩部分、喂纱部 19和三角座滑架13的抵接部200配置在左方向Al上(图lla)。从该状态,喂纱部19向端纱插入装置主体24的右方向A2移动, 由此,从切断把持装置21跨越喂纱部19延伸的端纱105,通过端纱钩 33的捕捉部67和端纱压脚34的压脚部73之间。并且,三角座滑架 13向端纱插入装置主体24的右方向A2移动,由此,三角座滑架13 的抵接部200与力点部151接触而解除端纱压脚34的卡定,端纱压脚 34夹持被捕捉部67捕捉的端纱105 (图llb、图10e)。在该状态下, 位于端纱插入装置主体24的右方向A2的织针7,捕捉在端纱插入装 置主体24和喂纱部19之间延伸的纱线而开始进行起针。在本实施方式中,端纱钩33具有与捕捉的纱线接触而沿左右方向 A延伸的捕捉面190。端纱压脚34具有在夹持位置与端纱钩33协动而 夹持纱线的状态下与端纱钩33的捕捉面190相对的夹持面191和下压 部192。在夹持端纱105的状态下,下压部192从夹持面191中的喂纱 部19侧端弯曲,从夹持面191朝向织针7延伸,与捕捉部67邻接配 置。从捕捉面190向喂纱部19侧延伸的喂纱部侧部分105a,通过与下 压部192的下端面抵接,相比与捕捉面190接触的部分向下方弯曲, 并从比端纱钩33的捕捉面190靠下方的位置朝向喂纱部19延伸。这 样,端纱压脚34,在与端纱钩33协动而夹持端纱105的状态下,将端 纱105的喂纱部侧部分105a中靠近捕捉面的端部105b向捕捉面190
的下方下压。由此在由端纱插入装置1夹持端纱105后,编织下一个 指袋310的指尖部分的情况下,能够降低在下一个指袋的编织中使用的第一根织针7牵挂端纱的钩入位置,能够防止织针7的钩纱不良而 稳定地进行织针7的钩纱。因而即使是钩的形状变小的小机号针织机,或者进行添纱编织的针织机,都能够防止钩纱不良。并且通过使由织针7进行起针时的钩纱变得容易,能够扩大喂纱部19的位置对准的调 整容许宽度而使喂纱部19的位置调整变得简单。并且即使在将端纱钩 33的捕捉位置设定为不与其他部件干涉的下方位置的状态下,也能够 通过用端纱压脚34下压端纱105的喂纱部侧部分105a的靠近捕捉面 的端部105b,进而降低织针7的钩纱位置。特别是,在端纱钩33和进 行下一个指袋301的起针的第一根织针7沿左右方向上接近的情况下, 端纱压脚34下压端纱而使钩纱稳定化的效果较大。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端纱插入装置1,由于不使位于捕 捉位置的端纱钩33位移,而使端纱压脚34位移而夹持端纱,从而可 抑制夹持端纱时产生的纱线张力的变动。由此在解除切断把持装置21 对端纱的把持之前,可通过端纱插入装置1预先夹持端纱,能够防止 纱线张力的松弛,并且能够防止端纱的把持损伤,从而能够可靠地夹 持端纱。由此能够将端纱可靠地插入手套等针织物内侧。并且仅通过使三角座滑架13相对于端纱插入装置主体24向左右 方向A通过,就能够解除止动部分204对端纱压脚34的卡定,从而能 够夹持端纱105。这样使三角座滑架13向左右方向A移动的动作是用 于编织一个指袋之后编织下一个指袋的一连串动作中的一个动作。因 而不需要改变控制针织机的各驱动部的控制部的动作程度而能够容易 地进行端纱的夹持。并且由于根据三角座滑架13的移动决定端纱插入装置的驱动时 序,因而不必另行调整三角座滑架13的移动时序、端纱插入装置的驱 动时序,从而能够防止产生夹持时序的偏差。并且,为了实现三角座
滑架13和端纱插入装置主体24之间的同步,不必高精度地设定三角 座滑架13的左右方向移动的分辨率,能够简化结构。并且,不必重新 设置用于使止动体32驱动的驱动机构,能够减少部件数量而简化结构。
并且通过各导向部件35a、 35b,防止端纱钩33和端纱压脚34从 板部41分离。由此能够防止在端纱钩33和端纱压脚34摆动时沿基体 31的厚度方向振动。由此可通过端纱钩33和端纱压脚34,将止动体 32的作用点部152向内方向C2推压,从而使止动体32相对于基体31 作相对位移。并且由于止动体32和弹簧力施加部153形成一体,从而 能够进而减少部件数量。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三角座滑架13上设有与止动体32的力点部 151接触的抵接部200,但如果是能够对止动体32施加外力的驱动机 构,也可以使用其他驱动机构来对止动体32施加外力。例如作为已知 的装置,可以代替三角座滑架13而在喂纱部19设置抵接部200。并且 如图9d所示,由于抵接部200形成沿左右方向A延伸的长条形状,从 而能够防止端纱压脚34的卡定解除错误。并且也可以由三角座滑架13 从右方向A2向左方向Al横穿端纱插入装置主体24而进行端纱压脚 34的卡定解除。并且由于止动体32的力点部151的突出部分的边缘光 滑地形成,因而能够减少抵接部200和力点部151冲突时的冲击。
并且,在端纱钩33和端纱压脚34位于待机位置的状态下,止动 体32的力点部151的突出部分沉没入基体31,由此,能够防止力点部 151和抵接部200意外地抵接。并且由于止动体32的作用点部152的 边缘光滑地形成,因而能够减少端纱钩33和端纱压脚34返回待机位 置时与作用点部152接触时的冲击。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将端纱插入下一个指袋的方法进行了说 明,但也可以在由端纱插入装置主体24夹持一个指袋侧的端纱,并将 上述端纱插入一个指袋内的情况下使用。并且如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
示,端纱插入装置主体24也可以对端纱钩和钩压脚进行前后的摆动控
制,使其描绘躲开沉降片的轨迹。并且止动体32和弹簧力施加部153
也可以分开形成。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横机的一个例子而说明
了手套针织机2,但不限于手套针织机,是横机就可以。例如还可以是 编织五指袜的袜子横机。
权利要求
1.一种端纱插入装置,其包括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导轨;基体,设在导轨上而沿着导轨滑动位移;端纱钩,设在基体上,可在捕捉所喂纱的纱线的捕捉位置和从织针退让的钩退让位置之间位移;端纱压脚,设在基体上,可在与位于捕捉位置的端纱钩协动而夹持由端纱钩捕捉的纱线的夹持位置和从织针退让的压脚退让位置之间而进行位移;第一驱动机构,沿着导轨对基体进行滑动驱动;第二驱动机构,在捕捉位置和钩退让位置之间对端纱钩进行位移驱动;和连动机构,与端纱钩的位移移动连动而对端纱压脚施加使端纱压脚位移的力,所述端纱插入装置设在横机主体中而夹持所喂纱的纱线,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形成有止动部分的止动体,设在基体上而相对于基体进行相对位移,所述止动部分将从压脚退让位置朝向夹持位置位移的端纱压脚卡定而阻止位移,使端纱压脚在从喂纱的纱线退让的待机位置待机,通过对止动体施加相对于基体进行相对位移的外力,止动体相对于基体进行相对位移,从而止动部分解除在待机位置待机的端纱压脚的卡定。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端纱插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止动体,形成有在横机主体的三角座滑架或喂纱部的任意一方上形成的抵接部沿左右方向移动时接触的力点部,所述抵接部,在沿左右方向移动时与力点部接触,由此止动体被 施加相对于基体进行相对位移的外力而解除止动部分对端纱压脚的卡 定。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端纱插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端纱钩,具有与捕捉的纱线接触而沿着所述左右方向延伸的捕捉面, 端纱压脚,具有在与端纱钩协动而夹持端纱的状态下,向捕捉面的下方下压端纱的纱线下压部。
全文摘要
提供一种端纱插入装置,可靠地夹持端纱而插入针织物内侧。端纱插入装置(1),设在手套针织机(2)上,设有导轨(23)、沿导轨(23)滑动位移的基体(31)、通过三角座滑架(13)的移动相对于基体(31)位移移动的止动体(32)、端纱钩(33)和端纱压脚(34)。在止动体(32)上设有止动部分。止动部分卡定从压脚退让位置朝向夹持位置位移的端纱压脚(34)而阻止位移,使端纱压脚在从喂纱的纱线退让的待机位置待机。通过三角座滑架(13)的移动对止动体(32)施加外力,从而使止动体(32)相对于基体(31)相对位移,从而解除止动部分对端纱压脚(34)的卡定。
文档编号D04B15/00GK101158087SQ20071014997
公开日2008年4月9日 申请日期2007年10月8日 优先权日2006年10月6日
发明者宫井卓哉 申请人: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