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合成丝束冷却的送风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667600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用于合成丝束冷却的送风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合成丝束冷却的送风装置,其包括适于与冷却箱连通的冷空气通道,以及设置在冷空气通道出风口与冷却箱连接处的孔板;冷空气通道内设有用于对冷空气进行稳压过滤的过滤装置。本发明中通过过滤装置以及孔板的设置实现对进入冷却箱前的冷空气进行二级稳压,以满足冷却箱中对于冷空气风压和风速的要求,另外,过滤装置还具有过滤除杂功能,随冷空气进入冷空气通道内的杂质在经过过滤装置后被去除,因此该过滤装置的设置还免除了冷却箱中丝网筒由于杂质的影响需要频繁清洗的情况,当然更不会出现杂质堵塞丝网筒上用于冷却聚合物熔体的透气孔的情况。
【专利说明】用于合成丝束冷却的送风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合成丝束冷却的送风装置,属于丝束冷却【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众所周知,在生产合成丝束时,由喷丝板微孔中喷出的聚合物熔体细流在冷却装置中用吹冷空气的方式强制冷却,在短时间内凝结固化成细丝。冷却装置中冷风的风压、风速对上述聚合物熔体细流凝结固化后所形成细丝的均匀性有很大影响。上述的均匀性主要指丝条的直径、强力、延伸度等。因此维持外界冷却条件的均匀稳定性(主要是控制风压和风速的均匀稳定性)对纺出高质量的细丝至关重要。
[0003]目前,人们一直在寻求解决从外界引入到冷却箱中的冷空气的均匀稳定性的措施,如中国专利文献CN201420114Y公开了一种用于冷却多个合成丝束的装置,其具有用于冷却丝束的冷却箱以及与冷却箱相连的用于向冷却箱中输送冷空气的连接通道,在该现有技术中,为使冷空气均匀地进入吹风箱中,其在空气入口(连接通道与冷却箱连接处)处设有具有透气壁的孔板,孔板上具有穿孔,以便当冷空气进入吹风箱时通过穿孔进行分布。
[0004]该现有技术通过在连接通道出口与冷却箱之间设置孔板对进入冷却箱前的冷空气进行稳压,然而,该现有技术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0005]1.在该现有技术中,仅通过在冷空气通道出口与冷却箱连接处设置孔板以对冷空气通道内的冷空气稳压,在实际使用中发现该种方式并不能完全满足冷却箱中对冷空气均匀稳定性的要求;
[0006]2.在该现有技术中,设置孔板只能起到对冷空气均压的作用,但是没有过滤功能,然而由空气连接端引入的冷空气中掺杂着众多杂质,该杂质随着冷空气经过孔板的穿孔直接进入到冷却箱的丝网筒中,导致丝网筒的清洗周期大大缩短,甚至积聚的杂质会堵塞丝网筒壁上的透气孔,从而大大损害冷却成型效果,导致纺出的丝束质量和性能差。

【发明内容】

[0007]为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用于合成丝束冷却的送风装置处理后的冷空气无法满足冷却箱中对冷空气均匀稳定性的要求以及无法过滤随冷空气进入丝网筒中的杂质从而导致丝网筒清洗频繁,甚至堵塞丝网筒上透气孔的问题,提供一种可以满足冷却箱对冷空气均匀稳定性要求且可以过滤冷空气中杂质的用于合成丝束冷却的送风装置。
[0008]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合成丝束冷却的送风装置,包括适于与所述冷却箱连通的冷空气通道,所述冷空气通道具有冷空气通道进风口和冷空气通道出风口,在所述冷空气通道出风口与所述冷却箱连接处设置孔板;所述冷空气通道内设有用于对冷空气进行稳压过滤的过滤装置,所述过滤装置的冷空气进口与所述冷空气通道进风口连通,所述过滤装置的冷空气出口与所述冷空气通道出风口连通。
[0009]所述过滤装置包括过滤层,所述过滤层包括具有若干个过滤网孔的过滤丝网层和具有若干个网孔的无纺布过滤层。
[0010]所述过滤丝网层的过滤网孔的直径大于所述无纺布过滤层的网孔直径,所述冷空气先经过所述过滤丝网层,后经过所述无纺布过滤层。
[0011]所述过滤丝网层设置为1-10层,每层所述过滤丝网层为50-100目。
[0012]所述无纺布过滤层厚度为10_30mm。
[0013]所述过滤层还包括位于所述过滤丝网层下方用于支撑所述过滤网层和所述无纺布过滤层的支撑网层,所述支撑网层具有若干个支撑网孔,所述支撑网孔的直径大于所述过滤网孔的直径。
[0014]所述过滤装置还包括位于所述过滤层上,用于压紧所述过滤层的钢丝。
[0015]所述过滤装置还包括框架,所述过滤层安装在所述框架上,所述框架与所述冷空气通道的内壁密封连接。
[0016]所述冷空气通道包括适于与所述冷却箱连接的水平通道,以及连接于所述水平通道下方的下风道,所述水平通道的进风口与所述下风道的出风口连通,所述水平通道的出风口为所述冷空气通道出风口,所述下风道的进风口为所述冷空气通道进风口。
[0017]所述过滤装置密封地设置在所述下风道的出风口处以使所述过滤装置、所述孔板以及两者之间的所述水平通道一同形成冷空气稳压室。
[0018]所述下风道出风口处的侧壁上开设有适于所述框架插入的安装口。
[0019]所述过滤装置还包括固定在所述框架插入端的相对一端的端盖,所述框架从所述安装口插入所述冷空气通道内后,所述端盖通过固定装置密封固定在所述安装口处。
[0020]所述固定装置包括固定在所述安装口处的法兰框,所述法兰框中部的通孔与所述安装口相通,所述法兰框的至少一个框边上成型有卡装槽,所述固定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端盖上的旋转拨叉,所述旋转拨叉成型有通过旋转适于卡入到所述卡装槽中的卡装边。
[0021]所述法兰框的上下框边上相对地成型有至少一组所述卡装槽,所述卡装槽为长条形通孔,所述端盖上设有与所述卡装槽相对应的至少一个所述旋转拨叉,所述卡装边为成型于所述旋转拨叉上下两端的适于旋转后卡入到对应的所述法兰框上下框边上的所述长条形通孔中的圆弧边。
[0022]所述固定装置包括成型在所述端盖上的至少一个安装孔、成型在所述下风道相应位置处的至少一个螺纹孔以及适于旋入所述安装孔和所述螺纹孔中的至少一个螺钉。
[0023]所述端盖上设有至少一个把手。
[0024]所述下风道为上口大下口小的倒三角结构,所述下风道的进风口面积小于所述下风道的出风口面积。
[0025]所述孔板的冷空气通过面积大于过滤层的冷空气通过面积。
[0026]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0027]1.在本发明中,在冷空气通道内设置过滤装置,过滤装置具有对冷空气进行稳压的功能,该种设置使得外界冷空气由冷空气通道的进风口进入后先经过过滤装置进行一级稳压,保证从过滤装置的冷空气出口输出的冷空气的风压稳定,风速均匀,之后,冷空气再经过孔板进行二级稳压,这样,通过二级稳压后的冷空气具有更好的均匀稳定性,从而满足冷却箱中对于冷空气风压和风速的要求;另外,在本发明中,其过滤装置还具有过滤除杂功能,随冷空气进入冷空气通道内的杂质在经过过滤装置后被去除,因此,通过该过滤装置的设置可以保证由冷空气通道输出的冷空气纯净,从而免除了冷却箱中丝网筒由于杂质的影响需要频繁清洗的情况,当然更不会出现杂质堵塞丝网筒上用于冷却聚合物熔体的透气孔的情况。
[0028]2.在本发明中,过滤装置的过滤层包括具有若干个过滤网孔的过滤丝网层和具有若干个网孔的无纺布过滤层,通过过滤丝网层的设置可以提高过滤层整体的强度,有利于延长过滤层整体的使用寿命;通过无纺布过滤层的设置可以进一步强化过滤层的过滤除杂效果,并且缓解冷空气的风压和风速的效果更好,主要的,本发明通过将两种具有不同过滤稳压功能的网层叠加到一起使用,使得过滤层整体的过滤和稳压效果更优,而且还能保证过滤层整体的强度。
[0029]3.在本发明中,过滤装置的过滤丝网层的过滤网孔的直径大于无纺布过滤层的网孔直径,并且使冷空气先经过过滤丝网层然后再经过无纺布过滤层,该种布置合理有效,先经过网孔较大的过滤丝网层进行初步的过滤,并且可以保证冷空气的进入量,不至于使得输入的冷空气量过少,从而不会影响对丝束的冷却效果,再经过无纺布过滤层作进一步的细化过滤,该种由粗到细的过滤顺序既能保证冷空气进入量又能保证对冷空气的稳压效果O
[0030]4.在本发明中,过滤装置的过滤层还包括位于过滤丝网层下方的用于支撑过滤网层和无纺布过滤层的支撑网层,该支撑网层通过在其上成型若干个直径大于过滤网孔直径的支撑网孔,使得支撑网层可以在过滤丝网层之前对冷空气进行初步过滤,而且不会减少通过过滤丝网层的冷空气量,另外,本发明的支撑网层具有较好的强度,将支撑网层设置在过滤丝网层下方可以对过滤丝网层和无纺布过滤层起到支撑作用,有利于提高过滤层整体的工作可靠性。
[0031]5.在本发明中,过滤装置通过在过滤层上设置用于压紧过滤层整体的钢丝,有效地防止了过滤丝网层和支撑网层的网面变形,进一步提高了过滤层整体工作可靠性。
[0032]6.在本发明中,过滤装置还包括框架,过滤层安装在框架上,所述框架与所述冷空气通道的内壁密封连接,框架的设置方便了过滤层的安装并且框架使得过滤装置与冷空气通道内壁容易密封。
[0033]7.在本发明中,通过将冷空气通道分为水平通道和连接于水平通道下方的下风道,设置水平通道使得来自于下风道的冷空气的风速在两者连接处得到有效缓解,避免由下风道进入的冷空气风速过大,并且,通过水平通道的设置将冷空气的流通方向由竖直方向改为水平方向,以便于在水平方向上设置冷却箱等冷却设备,使得冷空气通道整体长度缩短,占据空间变小,有利于厂房内设备的合理布置。
[0034]8.在本发明中,通过将过滤装置密封设置在下风道的出风口处以使过滤装置、孔板以及两者之间的水平通道内壁一同形成一个冷空气稳压室,来自于下风道的冷空气在经过过滤装置过滤后,进入所述稳压室内,在稳压室内,水平通道的内壁使得冷空气的流通变得平缓和均匀,从而使得进入到孔板的冷空气风压、风速均达到合理数值,从而为孔板的进一步稳压奠定了良好基础。
[0035]9.在本发明中,通过在下风道侧壁上开设适于框架插入的安装口,使得本发明中的过滤装置可以以插入、抽出的方式从安装口插装到下风道内,该种设置方式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拆装过程节省了大量人力,并且,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计过滤装置的插入尺寸,从而改变稳压室的空间大小,从而改变风速和风压,以满足不同的冷却要求。
[0036]10.在本发明中,过滤装置还包括固定在框架插入端的相对一端的端盖以及固定装置,通过端盖的设置使得过滤装置的框架在插入安装口后,端盖将安装口覆盖,并且通过进一步的固定装置的设置使得端盖可以密封固定在下风道的安装口处,该种设置既防止了外界空气从安装口与框架之间的缝隙处流入下风道内从而导致下风道内的冷空气流不稳定的问题,同时,通过固定装置将端盖固定在安装口处,保证了过滤装置工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0037]11.在本发明中,固定装置包括固定设置在下风道的安装口处的法兰框,法兰框中部成型有与安装口相对应的通孔,并且该通孔的面积大于安装口的面积,在垂直于安装口方向,安装口完全落入到通孔中,该种设置是为了使得过滤装置从下风道的安装口中插入或抽出过程中不受法兰框的影响,另外,在本发明中,法兰框的至少一个框边上成型有卡装槽,端盖上设置旋转拨叉,旋转拨叉上成型有在旋转一定角度后适于卡入到卡装槽中的卡装边,使用时,当过滤装置插入到安装口后,通过旋转端盖上的旋转拨叉,使旋转拨叉上的卡装边卡入到法兰框框边的卡装槽中,从而实现对过滤装置的锁定,将过滤装置密封固定在安装口处,保证了过滤装置的工作稳定性,另外,当过滤装置出现损坏而需要更换时,通过继续转动旋转拨叉,使旋转拨叉的卡装边从卡装槽中旋出从而完成过对滤抽屉装置的解锁,使得过滤装置可以轻松地从安装口中抽出,通过以上设置既可以保证过滤装置工作时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又可以在过滤装置需要更换时快捷方便地对过滤装置进行更换。
[0038]12.在本发明中,过滤装置的固定装置包括成型在端盖上的至少一个安装孔、成型在下风道相应位置处的至少一个螺纹孔以及适于旋入安装孔和螺纹孔中的至少一个螺钉,通过拧紧螺钉将端盖密封固定在安装口处,当过滤装置需要拆卸时,将螺钉拧下,然后拉出过滤装置即可,该种固定装置结构简单,成本低。
[0039]13.在本发明中,过滤装置通过在端盖上设置至少一个把手,使得端盖从下风道的安装口中抽出和插入过程都比较方便,有利于提高过滤装置的拆装效率。
[0040]14.在本发明中,通过将下风道设置为上口大下口小的倒三角结构,从而使得冷空气通过气泵由其下口(下风道的进风口)吹入下风道后,气流经过的空间逐渐变大,气流流速也逐渐变慢,气流风压也由刚进入时的大风压逐渐减小直至趋向较合适的稳定值。
[0041 ] 15.在本发明中,通过孔板的冷空气通道面积大于过滤层的冷空气通过面积,使得经过过滤层后的冷空气在通过孔板时有喷射的效果,从而有利于延长冷空气在冷却箱内的射程,有利于冷空气进入冷却箱中对丝束进行冷却。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42]为了使本发明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0043]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用于合成丝束冷却的送风装置的爆炸图;
[0044]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用于合成丝束冷却的送风装置的装配图;
[0045]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过滤装置从下风道安装口中插入方向的示意图;
[0046]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过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47]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过滤装置和下风道连接的局部放大图;[0048]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用于合成丝束冷却的送风装置的装配图;
[0049]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过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50]图中附图标记表示为:1-端盖、2-法兰框、3-钢丝、4-框架、5-侧角铝组件、6_前角铝组件、7-把手、8-旋转拨叉、81-卡装边、9-无纺布过滤层、10-过滤丝网层、11-冷空气通道进风口、12-冷空气通道出风口、13-冷空气进口、14冷空气出口、15-下风道、151-安装口、19-过滤装置、20-孔板、21-支撑网层、22-卡装槽、23-通孔、25-水平通道、29-筋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51]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0052]实施例1
[0053]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合成丝束冷却的送风装置,包括适于与所述冷却箱连通的冷空气通道,以及设置在所述冷空气通道出风口 12与所述冷却箱连接处的孔板20,所述冷空气通道内设有用于对冷空气进行稳压过滤的过滤装置19,所述过滤装置19的冷空气进口 13与所述冷空气通道进风口 11连通,所述过滤装置19的冷空气出口14与所述冷空气通道进风口 11连通。该种设置使得外界冷空气由所述冷空气通道进风口11进入所述冷空气通道后,先经过所述过滤装置19进行一级稳压,保持风压稳定,风速均匀,之后,冷空气经过所述孔板20进行二级稳压,这样,通过二级稳压后的冷空气具有较好的均匀稳定性,从而满足冷却箱中对于冷空气的风压和风速的要求;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过滤装置19还具有过滤除杂功能,随冷空气进入所述冷空气通道内的杂质在经过所述过滤装置19后被去除,因此,通过所述过滤装置19的设置可以保证由所述冷空气通道输出的冷空气纯净,从而避免了所述冷却箱中丝网筒由于杂质的影响需要频繁清洗的情况,当然更不会出现杂质堵塞丝网筒上用于冷却聚合物熔体的透气孔的情况。
[0054]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5和图6所示,所述过滤装置还包括过滤层,所述过滤层用于对来自于冷空气通道进风口 11的冷空气进行过滤除杂(此处所说的除杂主要是指除去混在冷空气中的飞尘)和稳压,通过过滤层的设置可以均匀进入冷空气通道进风口 11的冷空气的风压和风速,从而使得由冷空气通道进风口 11输出的冷空气均匀稳定;而且过滤层的过滤除杂功能使得经过所述过滤层过滤后的冷空气纯净,有利于减缓后续合成丝束冷却装置的丝网筒对冷空气的过滤压力,因此,该种设置不仅有利于合成丝束冷却装置成型出高质量的合成丝束,而且还可以延长丝网筒的使用寿命。
[0055]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过滤层包括具有若干个过滤网孔的过滤丝网层10和具有若干个网孔的无纺布过滤层9,所述过滤丝网层10和所述无纺布过滤层8叠加设置,并且将所述过滤丝网层10的过滤网孔与全部或者大部分的所述无纺布过滤层9的网孔对应,从而保证冷空气可以顺畅地经所述过滤丝网层10和所述无纺布过滤层9过滤。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所述过滤丝网层10的设置可以提高过滤层整体的强度,有利于延长过滤层整体的使用寿命;而通过所述无纺布过滤层9的设置可以进一步强化过滤层的过滤效果,使得缓解冷空气的风压和风速的效果更好,并且所述无纺布过滤层9还可以实现对冷空气的过滤除杂,综上,本实施例通过将两种具有不同过滤功能的网层叠加到一起使用,不仅使得过滤层整体的过滤效果更优,而且还能保证过滤层整体的强度。[0056]进一步地,在上述基础上,本实施例中的过滤丝网层10的过滤网孔的直径大于所述无纺布过滤层9的网孔直径,所述冷空气先经过所述过滤丝网层10,后经过所述无纺布过滤层9,该种布置合理有效,先经过网孔较大的过滤丝网层10进行初步的过滤,而且还可以保证冷空气的进入量,不至于使得由冷空气通道出风口 12输出的冷空气量过少,从而影响对丝束的冷却效果;再经过无纺布过滤层9作进一步的细化过滤,强化过滤效果,该种由粗到细的过滤顺序既能保证冷空气进入量又能保证过滤装置的过滤效果。
[0057]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达到最优的过滤效果和冷空气进入量的结合,所述过滤丝网层10设置为1-10层,每层所述过滤丝网层10为50-100目(目是指每层所述过滤丝网层一英寸内包含的过滤丝网孔孔数),但是本实施例中所述过滤丝网层10层数的设置以及每层中所述过滤丝网9目数的设置是根据风道流通面积大小以及引入冷空气的初始风速考虑的。
[0058]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的无纺布过滤层的厚度为10_30mm。
[0059]需要说明的是,以上设置并不构成对本发明中以上参数的具体限制,也不应该成为等同原则的限制。
[0060]更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过滤层还包括位于所述过滤丝网层10下方用于支撑所述过滤丝网层10和所述无纺布过滤层9的支撑网层21,所述支撑网层21具有若干个支撑网孔,所述支撑网孔的直径大于所述过滤网孔的直径,该支撑网层21通过在其上成型若干个直径大于过滤网孔直径的支撑网孔,使得支撑网层21可以在过滤丝网层10前对冷空气进行初步过滤,而且不会减少通过过滤丝网层10的冷空气量,另外,本实施例的支撑网层21具有较好的强度,将支撑网层21设置在过滤丝网层10下方可以对过滤丝网层10和无纺布过滤层9起到支撑作用,有利于提高过滤层整体的工作可靠性。
[0061]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过滤装置还包括位于所述过滤层上用于压紧所述过滤层的钢丝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钢丝3成型在所述过滤丝网层10上,所述无纺布过滤层9夹在所述钢丝3与所述过滤丝网层10之间。本实施例中,通过在过滤层整体上设置用于压紧过滤层整体的所述钢丝3,有效地防止了过滤丝网层10和支撑网层21的网面变形,进一步提高了过滤层整体的工作可靠性。
[0062]作为本实施例中所述钢丝3设置方式的一种变形,所述钢丝3还可以有其他设置方式,例如可以成型在支撑网层21上,或者固定设置在框架4上。
[0063]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为了更好地将过滤层密封固定在所述下风道15内,所述过滤装置还包括框架4,所述过滤层安装在所述框架4上,所述框架4与所述冷空气通道的内壁密封连接,所述框架4的设置方便了过滤层的安装并且所述框架4与冷空气通道内壁间做密封时比较简单,例如可以在所述框架4与所述冷空气通道内壁间设置密封圈(密封圈形状与框架形状相同),也可以在所述框架4与所述冷空气通道内壁间涂胶,当然还有其他密封方式,本实施例并不对本发明中所述框架4与所述冷空气通道内壁间密封方式作具体限制。
[0064]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冷空气通道包括适于与所述冷却箱连接的水平通道25以及连接于所述水平通道25下方的下风道15,作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本实施例的所述下风道15与所述水平通道25垂直连接。
[0065]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变形,所述下风道15还可以在垂直方向上与所述水平通道25呈一定夹角,甚至所述下风道15还可以与所述水平通道25平行。
[0066]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水平通道25的进风口与所述下风道15的出风口连通,所述水平通道25的出风口为所述冷空气通道出风口 12,所述下风道15的进风口为所述冷空气通道进风口 11,本实施例中,设置水平通道25使得来自于下风道15的冷空气的风速在两者连接处得到有效缓解,避免来自于下风道15的冷空气风速过大,并且,通过水平通道25的设置将冷空气的流通方向由竖直方向改为水平方向,以便于在水平方向上设置冷却箱等冷却设备,使得冷空气通道整体长度缩短,占据空间变小,有利于厂房内设备合理布置。
[0067]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过滤装置19密封地设置在所述下风道15的出风口处,从而使得所述过滤装置19、所述孔板20以及两者之间的所述水平通道25—同形成了冷空气稳压室,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冷空气稳压室的形成是在测试阶段通过采用风压仪、风速仪等测量仪器对室内冷空气的风压以及风速进行实时测量,然后调节所述过滤装置19在所述冷空气通道内的位置,从而通过风压仪和风速仪显示出合理的数值时确定所述过滤装置19安装位置,而最终确定所述过滤装置19安装到所述下风道15的出风口处(即所述下风道15与所述水平通道25连接处)。
[0068]本实施例中,来自于下风道的冷空气在经过过滤装置19过滤后,进入所述稳压室内,在稳压室内,水平通道25的内壁使得冷空气的流通变得平缓和均匀,从而使得进入到孔板20的冷空气风压、风速均达到合理数值,从而为孔板20的进一步稳压奠定了良好基础。
[0069]相应地,所述下风道15出风口处的侧壁上开设有安装口 151,所述框架4适于从所述下风道15的安装口 151中插入并与所述下风道15的内壁密封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口 151为长方形,所述框架4的插入端为长方形,其尺寸与所述安装口 151尺寸相当或略小于所述安装口 151的尺寸。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框架4可以防止由下风道进风口引入的冷空气在经过所述过滤装置19时发生侧漏,因而,该种设置可以保持下风道内冷空气气压稳定性,保证冷空气气流均匀性。
[0070]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变形,所述安装口 151和框架4插入端的形状还可以设置为两端为圆弧的长条形。
[0071]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3和图4所示,所述过滤装置还包括固定在所述框架4插入端的相对一端的端盖I以及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用于在所述框架4插入所述安装口151后将所述端盖I密封固定在所述安装口 151处。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所述端盖I的设置使得所述过滤装置的所述框架4在插入所述安装口 151后,端盖I将安装口 151覆盖,并且通过固定装置的设置使得端盖可以密封固定在下风道15的安装口 151处,该种设置既防止了外界空气从安装口 151与框架4之间的缝隙处流入下风道15内而导致的下风道15内的冷空气流不稳定的问题,同时,通过固定装置将端盖I固定在安装口处,保证了过滤装置工作可靠性和稳定性。
[0072]具体地,所述固定装置包括固定在所述安装口 151处的法兰框2,所述法兰框2中部成型有与所述安装口 151相通的长条形通孔23,所述法兰框2的上下框边上相对地成型有三组卡装槽22,所述卡装槽22为长条形通孔,所述端盖I的上下端边沿背对插入方向翻折形成两相对应的翻边,两翻边在对应位置成型有三组穿孔,在所述穿孔位置处,两所述翻边之间焊接有筋板29,当然筋板29也可以通过其他常用的固定方式固定,筋板29起到对所述端盖I固定强化的作用,所述筋板29上设有孔,在所述筋板29与所述法兰框2的所述卡装槽22之间设置三个旋转拨叉8,所述旋转拨叉8上成型有与所述筋板29相对的孔,安装时,所述旋转拨叉8贴与上两者上成型的孔相通,在两者相通的孔中适于插接旋转手柄,例如星形手轮等,所述旋转拨叉8上成型有卡装边81,本实施例中,所述卡装边81为成型于所述旋转拨叉8上下两端的适于旋转后卡入到对应的所述法兰框2上下框边上的所述长条形通孔中的圆弧边。
[0073]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变形,所述卡装槽22的组数以及对应的旋转拨叉8的个数还可以为一个、两个、四个、五个等等。
[0074]使用时,当所述过滤装置19插入到所述安装口 151后,通过旋转所述旋转手柄带动所述旋转拨叉8转动,从而使所述旋转拨叉8上下两端的所述卡装边81卡入到所述法兰框2上下框边上的所述卡装槽22中,以实现对过滤装置的密封锁定,所述锁定为将过滤装置密封固定在所述安装口 151处,该设置保证了过滤装置的工作稳定性;另外,当过滤装置出现损坏而需要更换时,通过继续转动所述旋转手柄或者反方向旋转所述旋转手柄,使所述旋转手柄继续带动所述旋转拨叉8转动,使得所述旋转拨叉8的所述卡装边81从所述卡装槽22中旋出,从而完成对过所述对滤抽屉装置19的解锁,从而使得所述过滤装置19可以轻松地从所述安装口中抽出,通过以上设置既可以保证过滤装置工作时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又可以在过滤装置需要更换时快捷方便地对过滤装置进行更换。
[0075]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下风道15内还设有用于对所述过滤装置19位于所述下风道15内的部分进行固定的第一固定装置,所述第一固定装置包括固定在所述下风道15的与所述卡装边81对应的侧壁上的前角铝组件6和固定在所述下风道15的所述卡装边81处的侧角铝组件5,所述前角铝组件6和所述侧角铝组件5分别包括对称设置的上角铝和下角铝,所述上角铝和所述下角铝的竖直端通过螺钉连接或者焊接形式固定在所述下风道15的内壁上,所述上角铝和所述下角铝的水平端之间留有与所述框架4对应一侧高度相当的间隙,使用时,所述过滤装置从所述安装口 151中插入后,所述过滤装置的所述框架4沿插入方向的最内端正好夹于所述前角铝组件6的上、下角铝水平端之间的间隙内,所述过滤装置的所述框架4的靠近所述安装口 151处部分正好夹于所述侧角铝组件5的上、下角铝的水平端之间的间隙内,通过所述第一固定装置的设置进一步提高了所述过滤装置工作可靠性。
[0076]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端盖I上设有至少一个把手7,通过所述把手7的设置使得端盖I从下风道15的安装口 151中抽出和插入的过程都比较方便,有利于提高过滤装置的拆装效率。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把手7设置为两个,但不限于两个。
[0077]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3和图6所示,所述下风道15为上口大下口小的倒三角结构,所述下风道15的进风口面积小于所述下风道15的出风口面积,本实施例通过将所述下风道15设置为上口大下口小的倒三角结构,从而使得冷空气通过气泵由所述下风道15的下口(下风道的进风口)吹入所述下风道15后,气流经过的空间逐渐变大,气流流速也逐渐变慢,气流风压也由刚进入时的大风压逐渐减小直至趋向较合适的稳定值。
[0078]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孔板20的冷空气通过面积大于过滤层的冷空气通过面积,通过该种设置使得经过所述过滤层后的冷空气在通过所述孔板20时有喷射的效果,从而有利于延长冷空气在冷却箱内的射程,有利于冷空气进入冷却箱中对丝束冷却。[0079]实施例2
[0080]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合成丝束冷却的送风装置,其是在实施例1基础之上的变形,其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卡装槽22在所述法兰框2上的设置位置与实施例1不同。
[008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卡装槽22设置在所述法兰框2的侧边框上,可以单在一侧边框上设置所述卡装槽22,也可以在两侧边框上都设置所述卡装槽22,所述旋转拨叉8分别设置在靠近两侧所述卡装槽22的位置,所述法兰框2上下边框的高度大于所述旋转拨叉8的长度,使得所述旋转拨叉8能够在所述法兰框2内转动,使用时,转动所述旋转拨叉8,当所述旋转拨叉8转动至水平位置时,所述旋转拨叉8的一端的圆弧形的所述卡装边81正好卡入到所述法兰框2侧边框上的所述卡装槽22中,从而实现对所述过滤装置的锁定。继续转动所述旋转拨叉8,或沿反方向转动所述旋转拨叉8,当所述旋转拨叉8的所述卡装边81完全从所述卡装槽22中旋出时,即实现对所述过滤装置的解锁,此时拉动所述把手7可轻松地将所述过滤装置从下风道15内拉出。
[0082]实施例3
[0083]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合成丝束冷却的送风装置,其是在实施例1基础之上的变形,其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固定装置的具体结构与实施例1不同。
[0084]如图6和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装置包括成型在所述端盖I的多个安装孔、成型在所述下风道15的侧壁的相应位置处的与所述安装孔相对应的螺纹孔以及螺钉,通过往所述安装孔和所述螺纹孔中旋入螺钉,即可将所述端盖I和所述下风道15的侧壁固定,从而实现对所述过滤装置的固定,该种固定装置结构简单,成本低。
[0085]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合成丝束冷却的送风装置,包括适于与冷却箱连通的冷空气通道,所述冷空气通道具有冷空气通道进风口( 11)和冷空气通道出风口( 12),在所述冷空气通道出风口(12)与冷却箱连接处设置孔板(20); 其特征在于:所述冷空气通道内设有用于对冷空气进行稳压过滤的过滤装置(19),所述过滤装置(19)的冷空气进口( 13)与所述冷空气通道进风口( 11)连通,所述过滤装置(19)的冷空气出口(14)与所述冷空气通道出风口(12)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合成丝束冷却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装置(19)包括过滤层,所述过滤层包括具有若干个过滤网孔的过滤丝网层(10)和具有若干个网孔的无纺布过滤层(9)。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合成丝束冷却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丝网层(10)的过滤网孔的直径大于所述无纺布过滤层(9)的网孔直径,所述冷空气先经过所述过滤丝网层(IO ),后经过所述无纺布过滤层(9 )。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合成丝束冷却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丝网层(10)设置为1-10层,每层所述过滤丝网层(10)为50-100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合成丝束冷却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纺布过滤层(9)厚度为10_30mm。
6.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合成丝束冷却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层还包括位于所述过滤丝网层(10)下方用于支撑所述过滤网层(10)和所述无纺布过滤层(9)的支撑网层(21),所述支撑网层(21)具有若干个支撑网孔,所述支撑网孔的直径大于所述过滤网孔的直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合成丝束冷却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装置(19)还包括位于所述过滤层上,用于压紧所述过滤层的钢丝(3)。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合成丝束冷却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装置(19)还包括框架(4),所述过滤层安装在所述框架(4)上,所述框架(4)与所述冷空气通道的内壁密封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合成丝束冷却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空气通道包括适于与所述冷却箱连接的水平通道(25),以及连接于所述水平通道(25)下方的下风道(15),所述水平通道(25)的进风口与所述下风道(15)的出风口连通,所述水平通道(25)的出风口为所述冷空气通道出风口( 12),所述下风道(15)的进风口为所述冷空气通道进风口( 11)。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合成丝束冷却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装置(19)密封地设置在所述下风道(15)的出风口处以使所述过滤装置(19)、所述孔板(20)以及两者之间的所述水平通道一同形成冷空气稳压室。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用于合成丝束冷却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风道(15)出风口处的侧壁上开设有适于所述框架(4)插入的安装口(151)。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用于合成丝束冷却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装置(19)还包括固定在所述框架(4)插入端的相对一端的端盖(1),所述框架(4)从所述安装口(151)插入所述冷空气通道内后,所述端盖(I)通过固定装置密封固定在所述安装口(151)处。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用于合成丝束冷却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装置包括固定在所述安装口(151)处的法兰框(2),所述法兰框(2)中部的通孔(23)与所述安装口(151)相通,所述法兰框(2)的至少一个框边上成型有卡装槽(22),所述固定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端盖(I)上的旋转拨叉(8 ),所述旋转拨叉(8 )成型有通过旋转适于卡入到所述卡装槽(22)中的卡装边(81)。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用于合成丝束冷却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法兰框(2)的上下框边上相对地成型有至少一组所述卡装槽(22),所述卡装槽(22)为长条形通孔,所述端盖(I)上设有与所述卡装槽(22 )相对应的至少一个所述旋转拨叉(8 ),所述卡装边(81)为成型于所述旋转拨叉(8)上下两端的适于旋转后卡入到对应的所述法兰框(2)上下框边上的所述长条形通孔中的圆弧边。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用于合成丝束冷却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装置包括成型在所述端盖(I)上的至少一个安装孔、成型在所述下风道(15)相应位置处的至少一个螺纹孔以及适于旋入所述安装孔和所述螺纹孔中的至少一个螺钉。
16.根据权利要求12-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合成丝束冷却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I)上设有至少一个把手(7 )。
17.根据权利要求9-16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合成丝束冷却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风道(15)为上口大下口小的倒三角结构,所述下风道(15)的进风口面积小于所述下风道(15)的出风口面积。
18.根据权利要求1-17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合成丝束冷却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孔板(20)的冷空气通过面 积大于过滤层的冷空气通过面积。
【文档编号】D01D5/092GK103526312SQ201310492025
【公开日】2014年1月22日 申请日期:2013年10月18日 优先权日:2013年10月18日
【发明者】王振海 申请人:王振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