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绗缝机床的缝线输出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75331阅读:37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绗缝机床的缝线输出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绗缝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绗缝机床的缝线输出系统。



背景技术:

绗缝指的是用长针缝制有夹层的纺织物,使里面的棉絮等固定而进行的操作。以被褥为例,被褥一般由胎料和外表的纺织物两部分组成,胎料又有絮胎和散纤维之分。散纤状的被褥胎芯结构和形状不固定,易流动缩团,厚度不均匀。为了使被褥外层纺织物与内芯之间贴紧固定,使被褥厚薄均匀,将外层纺织物与内芯以并排直线或装饰图案式地缝合(包括缝编)起来,这种增加美感与实用性的工序,称为绗缝,经过这种缝纫过的被褥或褥垫,称为绗缝被、绗缝垫。

绗缝主要由绗缝机床来完成,绗缝机床的缝线一般通过若干线筒来输出,缝线缠绕在线筒上,而线筒插在相应的插杆上,缝线在输出的过程中,线筒随之转动,实现放线。目前,由于绗缝需要很多的线筒,而缝线的输出排布距离有限,导致缝线的交叉情况严重,不利于清楚地判断缝线的断线情况,同时,线筒与出线口不能实现合理的对应,导致缝线输出部分的空间利用率不高,增大了绗缝机床的体积。

另外,放线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虽然线筒的转动是以插杆为支点,但线筒与插杆之间会发生相对运动,导致线筒在转动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摆动,使得缝线的输出不稳定,容易影响缝线的出线效率和稳定性,影响绗缝质量;其次,线筒与插杆之间为滑动摩擦,线筒的转动较为费力,导致缝线的输出需要前端具有较大的牵引力,不仅增大了缝线所承受的拉力,增加了断线的风险,从而可能影响整个缝线机床的正常工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绗缝机床的缝线输出系统,解决目前的缝线存在缝线的输出排布距离有限,导致缝线的交叉情况严重,不利于清楚地判断缝线的断线情况,同时,线筒与出线口不能实现合理的对应,导致缝线输出部分的空间利用率不高,增大了绗缝机床的体积的问题,另外,还能解决缝线输出稳定性不高,缝线承受的拉力过大,可能会影响绗缝质量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用于绗缝机床的缝线输出系统,包括放置台本体以及设置在放置台本体上的若干用于安放线筒的承接支座和用于引出缝线的引出环,引出环设置在放置台本体的其中一侧的上沿;

所述放置台本体上设有网格状的滑动槽,承接支座安放在滑动槽内,且各个承接支座能够移动到滑动槽的任意位置;

所述承接支座包括圆台、支杆以及导向环,所述支杆呈水平状态固定在圆台的侧面上,导向环固定在支杆上远离圆台的一端。

还包括缝线输出装置,所述缝线输出装置包括转盘、插杆以及线筒,所述转盘设置在圆台上,且转盘能够水平自由转动,所述插杆呈竖直状态固定在转盘上,插杆的顶端设置用于将线筒固定锁死的扣紧机构。

在本方案中,承接支座上安放线筒,线筒上的缝线通过承接支座输出到引出环,穿过引出环的缝线连接至缝针,缝线的输出走位清晰、直观、简单,利于操作人员对缝线的情况进行观察;滑动槽能够实现承接支座任意位置的调节,从而方便缝线有序输出的同时,有利于实现承接支座的最优排布,同时也便于承接支座调节到与任意所需引出环相对应的位置,实现缝线的可靠输出以及得到最优的输出路径;圆台起到支撑线筒的作用,线筒上的缝线依次穿过导向环、引出环,最后连接到缝针,从而使得输出线筒的缝线在放置台本体上的投影呈L形,各L形投影之间无交叉,缝线的输出路径简单、清晰,且降低对线筒的排布要求;插杆用于固定扣紧机构,通过扣紧机构,并在转盘的作用下,线筒与插杆实现同步转动,插杆与线筒之间相对静止,线筒在转盘上实现平稳转动,同时,线筒的转动由原来的插筒为支点的摩擦转动,变为了转盘的转动,有效减小了线筒转动所需的力,即减小了缝线承受的拉力,有效降低了断线的可能性,在保证了缝线输出可靠性的同时,降低了缝线断线的风险,有利于绗缝机床平稳、正常的工作。

进一步地,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放置台本体上的承接支座呈行列排布。采用行列排布的方式能够最大化地方便承接支座在放置台本体上的设置,使缝线的走位更简单、清晰,同时也利于操作人员更好地辨别每条缝线具体对应的是哪个线筒,提高故障判断效率。

进一步地,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每根所述支杆的长度与该支杆到引出环的距离成正比关系。距离引出环最远的支杆的长度最长,其上的缝线在放置台本体上形成的L形投影最大,各个线筒输出的缝线不会叠加、交叉,缝线的输出路径一目了然,且能够通过引出环找出对应的线筒,便于快速确定是哪个线筒上的缝线出了问题,以便快速解决问题。

进一步地,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支杆为空心结构,且包括第一可调部和第二可调部,所述第一可调部的一端固定在圆台的侧面上,第一可调部的另一端设有内螺纹,所述第二可调部的一端设有与内螺纹相配合的外螺纹,第二可调部的另一端与导向环固定。通过旋转第二可调部,可实现支杆长度的调节,从而使第二可调部上的导向环更好地与引出环保持一致性,使引出环到缝针这段缝线在放置台本体上的投影与导向环到引出环这段缝线在放置台本体上的投影重合,减小缝线与引出环之间的摩擦,同时,也降低对承接支座的位置要求,通过对支杆的调节即可使缝线获得较好的输出路径。

进一步地,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导向环上设有一个开口。即使线筒上的缝线已经连接至缝针,同样可以实现支杆的长度调节,只需通过开口将缝线移出导向环,然后旋转第二可调部将支杆调整到合适的长度,然后将缝线移入导向环即可,使得支杆的长度调节变得简单。

进一步地,作为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导向锁紧装置,导向锁紧装置包括螺栓和滑块,所述螺栓的一端固定于圆台的底部,另一端与滑块实现螺纹连接,所述滑动槽的纵截面形状为T形,滑块安放于滑动槽的底部。

本方案中,滑块与螺栓构成T形,与滑动槽的形状相匹配,在滑块的作用下,圆台在移动过程中,始终沿着滑动槽既定的路线运动并到达所需的位置,然后,转动圆台,可以实现圆台的位置锁定。

进一步地,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扣紧机构包括设置在插杆顶部的两根限位杆以及穿接在插杆上的弹性支撑座,两根限位杆的端部下沿分别与插杆的顶部铰接,两根限位杆与插杆的铰接处分别设有一个扭簧。

本方案中,由于两根限位杆的端部下沿分别与插杆的顶部铰接,使得两根限位杆的向上运动的极限状态为水平状态,而向下可运动到竖直状态,基本与插杆相平行,当限位杆处于与插杆相平行时,限位杆与插杆形成的横向宽度较小,限位杆与插杆可轻松地穿过线筒,当限位杆与插杆完全穿过线筒后,可将限位杆打开,使其处于水平或者接近水平的状态,此时,在弹性支撑座的作用下,线筒受到向上的弹力,线筒的上沿顶住限位杆并有向上运动的趋势,在弹性支撑座和限位杆的共同作用下,线筒被扣紧在弹性支撑座和限位杆之间,由于限位杆与插杆连接在一起、插杆与转盘固定在一起,因此,当线筒转动时,限位杆、插杆、转盘会随着一起转动,线筒的转动变为了转盘的转动,线筒与插杆之间不再是滑动摩擦式的转动,线筒的转动与转盘的转动一致,转动变得稳定、可靠,线筒转动所受的力更小,从而也减小了缝线所承受的拉力,降低了断线的风险。另外,在扭簧的作用下,当限位杆完全穿出线筒后,限位杆能够从受压迫的状态自动打开到水平状态,并横在线筒的上方,起到扣紧线筒的作用,方便操作。

进一步地,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弹性支撑座包括支撑座本体以及位于支撑座本体下方的弹簧,支撑座本体的中心处设有中心孔,支撑座本体通过中心孔穿接在插杆上,所述弹簧穿接在插杆上,且弹簧的上端固定在支撑座本体的底部,弹簧的下端固定在转盘上。

本方案中,弹簧用于顶住支撑座本体,当线筒处于向下运动时,线筒的下端压在支撑座本体上,并使支撑座本体向下运动,当限位杆完全露出线筒后,让限位杆搭在线筒的上沿口上,并使限位杆的自由端伸出线筒,然后松开线筒,线筒在弹簧和支撑座本体的作用下向上运动,线筒的上沿将限位杆顶至水平状态(向上的极限状态),线筒被扣紧在限位杆与支撑座本体之间,从而实现线筒与转盘的联动。

进一步地,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支撑座本体上设有与线筒的下沿口相配合的环形凹槽,线筒的上沿设有至少一个凹口。

本方案中,设置环形凹槽后,线筒能够对应卡入到环形凹槽中,从而增强线筒在支撑座本体上的稳定性,在环形凹槽与限位杆的共同作用下,将线筒的转动转化为转盘的转动,减小线筒转动所受的摩擦力,进而减小缝线承受的拉力,减小断线的风险,确保绗缝机床平稳的工作。另外,由于线筒的上沿与限位杆之间完全依靠摩擦作用是不够的,如果线筒与限位杆之间出现相对运动,即打滑,那么也可能影响缝线输出的稳定性,基于此,本方案在线筒上设置凹口,即使将线筒初次扣紧在限位杆与弹性支撑座之间时,限位杆并未卡入到凹口内,但是随着限位杆与线筒的相对运动的进行,限位杆也会自动滑入到凹口内,从而实现线筒可靠地扣紧在限位杆与弹性支撑座之间,确保了线筒与转盘之间的转动同步性,保证了缝线输出的稳定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若干承接支座,承接支座的圆台起到支撑线筒的作用,线筒上的缝线依次穿过导向环、引出环,最后连接到缝针,从而使得输出线筒的缝线在放置台本体上的投影呈L形,各L形投影之间无交叉,缝线的输出路径简单、清晰,且降低对线筒的排布要求,很容易实现线筒与出线口的对应,线筒的排布更紧凑合理,使得缝线输出部分的空间利用率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绗缝机床的体积,同时也降低了缝线的受力,减小了断线的风险。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滑动槽,并对应设置导向锁紧装置,实现了承接支座任意位置的调节和固定,方便缝线有序输出的同时,有利于实现承接支座的最优排布,同时也便于承接支座调节到与任意所需引出环相对应的位置,实现缝线的可靠输出以及得到最优的输出路径。

(3)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扣紧机构,使线筒的转动由原来的插筒为支点的摩擦转动,变为了转盘的转动,有效减小了线筒转动所需的力,即减小了缝线承受的拉力,有效降低了断线的可能性,在保证了缝线输出可靠性的同时,降低了缝线断线的风险,有利于绗缝机床平稳、正常的工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第一可调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第二可调部与导向环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2的导向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滑动槽与导向锁紧装置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6为未放置线筒时缝线输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线筒处于扣紧状态时缝线输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线筒向下插入时缝线输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设置环形凹槽后缝线输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对应的名称为:1、放置台本体,2、圆台,3、线筒,4、支杆,5、导向环,6、引出环,7、滑动槽,8、螺栓,9、滑块,10、转盘,11、插杆,12、限位杆,13、扭簧,14、支撑座本体,15、弹簧,16、环形凹槽,17、凹口,41、第一可调部,42、第二可调部,43、内螺纹,44、外螺纹,51、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1: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用于绗缝机床的缝线输出系统,包括放置台本体1以及设置在放置台本体1上的若干用于安放线筒的承接支座和用于引出缝线的引出环6,引出环6设置在放置台本体1的其中一侧的上沿,放置台本体1上设有网格状的滑动槽7,承接支座安放在滑动槽7内,且各个承接支座能够移动到滑动槽7的任意位置。

本实施例的承接支座包括圆台2、支杆4以及导向环5,支杆4呈水平状态固定在圆台2的侧面上,导向环5固定在支杆4上远离圆台2的一端。

本实施例还包括缝线输出装置,具体地,缝线输出装置包括转盘10、插杆11以及线筒3,所述转盘10设置在圆台2上,且转盘10能够水平自由转动,所述插杆11呈竖直状态固定在转盘10上,插杆11的顶端设置用于将线筒3固定锁死的扣紧机构。

优选的,本实施例的放置台本体1上的承接支座呈行列排布。

优选的,每根支杆4的长度与该支杆4到引出环6的距离成正比关系。

优选的,本实施例的支杆4为空心结构,且包括第一可调部41和第二可调部42,第一可调部41的一端固定在圆台2的侧面上,第一可调部41的另一端设有内螺纹43,所述第二可调部42的一端设有与内螺纹43相配合的外螺纹44,第二可调部42的另一端与导向环5固定。

实施例2: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的地方是,本实施例的导向环5上设有一个开口51,即使线筒上的缝线已经连接至缝针,同样可以实现支杆4的长度调节,只需通过开口51将缝线移出导向环5,然后旋转第二可调部42将支杆4调整到合适的长度,然后将缝线移入导向环即可,使得支杆4的长度调节变得简单。

实施例3: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或实施例2的基础上,还包括导向锁紧装置,导向锁紧装置包括螺栓8和滑块9,螺栓8的一端固定于圆台2的底部,另一端与滑块9实现螺纹连接,滑动槽7的纵截面形状为T形,滑块9安放于滑动槽7的底部,滑块9与螺栓8构成T形,与滑动槽7的形状相匹配,在滑块9的作用下,圆台2在移动过程中,始终沿着滑动槽7既定的路线运动并到达所需的位置,然后,转动圆台2,可以实现圆台2的位置锁定。

本实施例采用上述结构,能够方便圆台位置调节、锁定的同时,简化整个导向锁紧装置,方便操作,并进一步获得稳定的调节和锁紧。

实施例4:

如图6~9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3的基础上,还设置有扣紧机构,扣紧机构包括设置在插杆11顶部的两根限位杆12以及穿接在插杆11上的弹性支撑座,两根限位杆12的端部下沿分别与插杆11的顶部铰接,两根限位杆12与插杆11的铰接处分别设有一个扭簧13。

优选的,本实施例的弹性支撑座包括支撑座本体14以及位于支撑座本体14下方的弹簧15,支撑座本体14的中心处设有中心孔,支撑座本体14通过中心孔穿接在插杆11上,所述弹簧15穿接在插杆11上,且弹簧15的上端固定在支撑座本体14的底部,弹簧15的下端固定在转盘10上。

优选的,本实施例的支撑座本体14上设有与线筒3的下沿口相配合的环形凹槽16,线筒3的上沿设有至少一个凹口17。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