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轮负压蒸轧染色设备及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614008阅读:287来源:国知局
大轮负压蒸轧染色设备及其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纺织品染整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大轮负压蒸轧染色设备及其方法。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分散性染料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会升华为气体,而传统的热溶升华染色加工过程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染料分子升华后并未吸附于布料纤维之中,而是挥发到大气之中,所以传统的染色设备以及染色方法,存在染料利用率不高,得色量较浅,色牢度差,染色后的布料表面浮色较多的问题。

尤其是现有的染色设备对浸有染液的布料预处理较差,导致布料在进行染色时,即在染色过程中,染液中含水量过大,不利于染液中的染料的升华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对浸有染液的布料的预处理效果较好,能够降低布料中的染液含水率,以及染料利用率较高,得色量较深,色牢度较高,染色后的布料表面浮色较少的大轮负压蒸轧染色设备及其方法。

一种大轮负压蒸轧染色设备,包括:沿布料的传送方向依次设置的布料发送装置、染料浸轧装置、负压蒸轧染色装置、大轮蒸轧染色装置及成品收集装置;

所述负压蒸轧染色装置用于对布料在预设烘干温度的条件下进行加热烘干染色操作;

所述大轮蒸轧染色装置包括机架、动力组件、加热大轮、耐高温输送带及支撑导轮组,所述动力组件设置于所述机架上,所述动力组件与所述加热大轮连接,用于驱动所述加热大轮转动,所述支撑导轮组包括多个支撑导轮,所述耐高温输送带分别套置于各所述支撑导轮上,且所述耐高温输送带包覆在所述加热大轮外,所述加热大轮与所述耐高温输送带用于夹持布料,以用于对布料在预设升华温度的条件下进行蒸轧染色;

其中,所述预设升华温度大于所述预设烘干温度,所述预设升华温度为150℃~230℃,所述预设烘干温度为60℃~15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负压蒸轧染色装置包括多组加热烘筒及多个第一轧轮,所述加热筒用以对布料进行加热烘干,所述多个第一轧轮用以对所述布料进行间歇性加压操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大轮负压蒸轧染色设备设置多组所述负压蒸轧染色装置,各组所述负压蒸轧染色装置前后排列设置,每一组所述负压蒸轧染色装置包括多个第二轧轮,各所述第二轧轮上下纵向排列设置,相邻两个所述第二轧轮相互压轧,所述第二轧轮表面为橡胶或硅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大轮负压蒸轧染色设备设置多组所述负压蒸轧染色装置,各组所述负压蒸轧染色装置上下排列设置,每一组所述负压蒸轧染色装置包括多个第三轧轮,各所述第三轧轮横向排列设置,相邻两个所述第三轧轮间隔性地上下设置,相邻两个所述第三轧轮相互压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大轮负压蒸轧染色设备设置多组所述负压蒸轧染色装置,所述第三轧轮的内部设有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为电热或蒸汽或导热油,所述第三轧轮的表面设置有不锈钢层或电镀硬铬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大轮负压蒸轧染色设备设置多组所述负压蒸轧染色装置,所述轧轮设置于烤箱中,所述第三轧轮的表面设置有橡胶或硅胶。所述轧轮组的上下面设置有红外线发热管。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大轮负压蒸轧染色设备设置多组所述负压蒸轧染色装置,所述轧轮设置于烤箱中,所述轧轮组的上下面设置有高温蒸汽或热风装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负压蒸轧染色装置为l型的多轧轮式负压蒸轧染色装置,所述负压蒸轧染色装置包括多个第四轧轮,所述第四轧轮的内部设有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为电热或蒸汽或导热油,所述第四轧轮的表面设置有不锈钢层或电镀硬铬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负压蒸轧染色装置包括箱体、加热组件及多个轧轮,各所述轧轮设置于所述箱体内,所述布料依次从各所述轧轮之间穿过,所述加热组件分别邻近各所述轧轮设置,所述加热组件用于对布料进行烘干加热;所述烤箱内设置有电热或高温蒸汽或热风装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大轮负压蒸轧染色设备还包括拉幅定型装置,所述拉幅定型装置在布料的传送方向上位于所述大轮蒸轧染色装置及所述成品收集装置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负压蒸轧染色装置为加热烘箱或加热拉幅定型装置,所述加热烘箱或加热拉幅定型装置在布料的传送方向上位于所述大轮蒸轧染色装置及所述布料发送装置之间。用以对浸轧染液后的布料进行预烘干。

一种蒸轧染色方法,采用如任一所述的大轮负压蒸轧染色设备进行;其包括如下步骤:

控制布料发送装置将布料送出;

将布料送至染料浸轧装置的染液中进行浸轧染液操作,将布料送至负压蒸轧染色装置,在预设烘干温度下,对布料进行加热烘干操作;

将布料送至大轮蒸轧染色装置中,并使布料夹持在所述加热大轮与所述耐高温输送带之间,在预设升华温度下,对布料进行蒸轧染色操作,所述预设烘干温度小于所述预设升华温度;

将布料送至成品收集装置中进行成品收集操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蒸轧染色操作时,还采用多个压轮顺序对布料进行间歇性加压操作。

首先,上述大轮负压蒸轧染色设备的负压蒸轧染色装置能够降低浸有染液的布料的含水量,预处理效果较好,大轮蒸轧染色装置能够使得布料纤维更好地吸附染料分子,对染料利用率的较高,并且得色量较深,色牢度较高,布料表面浮色较少,减轻了后续的水洗负荷,污水排放量较少。

其次,上述大轮负压蒸轧染色设备的所述负压蒸轧染色装置通过各所述第一轧轮的反复压轧,加上高温对纤维结构的溶胀,对纤维微结构的分子间隙而言,相当于进行了若干次的正压-负压的呼吸运动,这样染料分子容易进入布料纤维分子间隙之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大轮负压蒸轧染色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大轮负压蒸轧染色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大轮负压蒸轧染色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大轮负压蒸轧染色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蒸轧染色方法的步骤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阅图1,大轮负压蒸轧染色设备10包括:布料发送装置100、染料浸轧装置200、负压蒸轧染色装置300、大轮蒸轧染色装置400及成品收集装置500,布料发送装置100、染料浸轧装置200、负压蒸轧染色装置300、大轮蒸轧染色装置400及成品收集装置500沿布料30的传送方向依次设置,也就是说,布料顺序通过布料发送装置100、染料浸轧装置200、负压蒸轧染色装置300、大轮蒸轧染色装置400及成品收集装置500,以对布料顺序进行布料发送操作、染料浸轧操作、负压蒸轧烘干操作、蒸轧染色操作及成品收集操作。

请参阅图1,负压蒸轧染色装置300用于对布料在预设烘干温度的条件下进行加热烘干,这样,通过设置负压蒸轧染色装置300,能够降低浸有染液的布料的含水量,预处理效果较好,更加利于后续大轮蒸轧染色装置400对布料的蒸轧染色操作,从而能够更好地防止布料在大轮蒸轧染色装置400中进行蒸轧染色操作时的过度泳移问题。例如,从染料浸轧装置200出来的布料送入多轧轮式负压蒸轧染色装置,依次从负压蒸轧染色装置的各轧轮之间穿过,开启负压蒸轧染色装置的加热组件,设置加热温度低于染料的升华温度,并对所述轧轮加压,控制从多轧轮式负压蒸轧染色装置出来的布料含水率低于30%。例如,在所述负压蒸轧染色装置中,布料在烘干的过程中,也会同时进行染色操作。

例如,所述负压蒸轧染色装置包括箱体、加热组件及多个轧轮,各所述轧轮设置于所述箱体内,所述布料依次从各所述轧轮之间穿过所述加热组件分别邻近各所述轧轮设置,所述加热组件用于对布料进行烘干加热。

例如,所述负压蒸轧染色装置包括多组加热烘筒及多个第一轧轮,所述加热筒用以对布料进行加热烘干,所述多个第一轧轮用以对所述布料进行间歇性加压处理,通过间歇性加压处理,并且基于加上高温对纤维结构的溶胀,对纤维微结构的分子间隙而言,相当于进行了若干次的正压-负压的呼吸运动,这样染料分子容易进入布料纤维分子间隙之中,为所述大轮蒸轧染色装置进行后续的蒸轧染色操作做好预处理。

请参阅图1,大轮蒸轧染色装置400包括机架410、动力组件、纠偏装置420、加热大轮430、耐高温输送带440、支撑导轮组及轧轮450,所述动力组件设置于所述机架上,所述动力组件与所述加热大轮连接,用于驱动所述加热大轮转动,所述支撑导轮组包括多个支撑导轮,各所述支撑导轮通过与所述耐高温输送带接触,从而实现传动连接,即,所述耐高温输送带分别套置于各所述支撑导轮上,且所述耐高温输送带包覆在所述加热大轮外,例如,支撑导轮组包括多个支撑导轮,各所述支撑导轮与所述耐高温输送带接触,当所述加热大轮转动时,所述耐高温输送带能够绕着所述加热大轮转动,即所述加热大轮带动所述耐高温输送带运动,基于所述各所述支撑导轮与所述耐高温输送带接触,所述耐高温输送带运动能够带动各所述支撑导轮转动,耐高温输送带分别套置于各支撑导轮上,即所述耐高温输送带与各所述支撑导轮传动连接,且耐高温输送带包覆在加热大轮外,加热大轮与耐高温输送带用于夹持布料,含有染液的布料在加热大轮与耐高温输送带之间进行蒸轧染色操作。亦即,各支撑导轮转动时的动力来自于所述耐高温输送带,两者传动连接。所述加热大轮与所述耐高温输送带用于夹持布料,以用于对布料在预设升华温度的条件下进行蒸轧染色操作,这样,当含有染液的布料进入所述大轮蒸轧染色装置后,由所述加热大轮进行加热,加热过程中布料位于加热大轮和所述耐高温输送带之间,布料所携带的染液中的水分被加热后变成水蒸汽,存在于所述加热大轮和所述耐高温输送带之间,也就是说,布料的周围是高温的水蒸气,此高温的水蒸气能够润湿和溶胀布料的纤维,并提高纤维分子的动能,加速纤维分子的运动,使得纤维的分子结构扩张,分子间隙增大,有利于染料分子进入纤维分子间隙之中。并且,所述加热大轮对布料进行加热时,染液中的染料在高温下,实现从固态转变为升华状态的效果,升华后的染料分子被包覆于所述加热大轮和所述耐高温输送带之间,即染液中水蒸气和染料分子均被锁紧在所述加热大轮和所述耐高温输送带之间,而不会挥发到大气之中,在整个加热过程中染料分子都与布料纤维分子紧密接触,整个加热过程染料分子都充分混合于高温水蒸汽之中,在高温水分子的媒介作用下,染料分子更加容易进入纤维分子间隙之中,使得布料纤维更好地吸附和接纳染料分子,对染料利用率的较高,并且得色量较深,色牢度较高,布料表面浮色较少,减轻了后续的水洗负荷,污水排放量较少。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预设升华温度大于所述预设烘干温度,能够使得负压蒸轧染色装置300在进行加热烘干操作时,即在降低布料中染液的含水量时,又能够避免染料升华,使得染料更好地留在布料上,避免浪费染料,但是又能够使得水升华转化为水蒸汽,达到降低含水量的目的。例如,所述预设升华温度为180℃~230℃,所述预设烘干温度为60℃~150℃,又如,所述预设升华温度为185℃,所述预设烘干温度为120℃。例如,所述预设升华温度大于所述预设烘干温度,所述预设升华温度为150℃~230℃,所述预设烘干温度为60℃~150℃,还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所述预设升华温度的温度范围包括150℃,所述预设烘干温度的温度范围不包括150℃,或者所述预设升华温度的温度范围不包括150℃,所述预设烘干温度的温度范围包括150℃,例如,所述预设升华温度为180℃~230℃,所述预设烘干温度为60℃~150℃。

当然,运行过程中染料分子仍存在被所谓范德华力和氢键的作用下与纤维分子结合而进入纤维分子结构内部的情况。布料的整个加热过程,染料分子都充分混合于高温水蒸汽之中,在水分子的媒介作用下,经过压轮的反复压轧染料分子更加容易进入纤维分子间隙之中,使得布料纤维尽可能多地吸附、接纳染料分子,因此用本发明方法染色染料利用率高,并且得色量较深。采用本发明方法以物理的方式增加染料的利用率,可减少或不用传统染色的染料助剂,利于环保。由于本发明染料分子吸附较为完全,因此经染色后的布料基本不需要再经过水洗过程,对要求特别高的成品如果仍需要水洗,其水洗过程的用水量也大幅减少,非常利于环保。加热过程结束后经自然冷却或风冷或冷却轮冷却,则染料分子就与纤维分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染料微粒就固着于布料的纤维里面,送至落布架或经收卷装置收卷为成品,相对于传统染色设备,上述大轮负压蒸轧染色设备的能耗更低,污水排放量更少,并且染料利用率高,色牢度更好。

为防止染料在大轮蒸轧染色装置中过度泳移,从而避免贴近加热大轮的布面颜色过深,例如,请参阅图3,所述负压蒸轧染色装置300包括多组加热烘筒,各组所述加热烘筒分别用于套置布料,以对布料进行加热烘干,每一组所述加热烘筒包括加热筒及多个第一轧轮,在一组所述加热烘筒中,各所述第一轧轮围绕所述加热筒设置,又如,为防止染料在大轮蒸轧染色装置中过度泳移,使贴近加热大轮的布面颜色过深,在工艺流程中所述染料浸轧装置、大轮蒸轧染色装置之间设有一组或多组加热烘筒,对浸轧染料后布料中的含水量进行定量烘干,使进入大轮蒸轧染色装置的布料含水量低于30%,优选为10%,利于后续生产。为了降低布料在轧涂过程中的收缩率,同时为保证染料均匀地轧涂在布料上面,所述染料浸轧装置采用一涂多轧式轧车。

为了防止染料在大轮蒸轧染色装置中过度泳移,从而避免贴近加热大轮的布面颜色过深,例如,请参阅图2,所述大轮负压蒸轧染色设备设置多组所述负压蒸轧染色装置,各组所述负压蒸轧染色装置前后排列设置,每一组所述负压蒸轧染色装置300包括多个第二轧轮,各所述第二轧轮上下纵向排列设置,相邻两个所述第二轧轮相互压轧;又如,所述染料浸轧装置、大轮蒸轧染色装置之间的烘干装置为多轧轮式负压蒸轧染色装置,由至少一组多轧轮式负压蒸轧染色装置组成,多组多轧轮式负压蒸轧染色装置前后排列设置,每组多轧轮式负压蒸轧染色装置的所述轧轮为上下纵向排列式设计,相邻两支轧轮之间相互压轧。所述轧轮的工作面为不锈钢或硅胶或三元乙丙橡胶,这样,能够防止染料在大轮蒸轧染色装置中过度泳移,从而避免贴近加热大轮的布面颜色过深。

为了防止染料在大轮蒸轧染色装置中过度泳移,从而避免贴近加热大轮的布面颜色过深,例如,所述大轮负压蒸轧染色设备设置多组所述负压蒸轧染色装置,各组所述负压蒸轧染色装置上下排列设置,每一组所述负压蒸轧染色装置包括多个第三轧轮,各所述第三轧轮上下横向排列设置,相邻两个所述第三轧轮相互压轧;又如,所述多轧轮式负压蒸轧染色装置由至少一组多轧轮式负压蒸轧染色装置组成,多组多轧轮式负压蒸轧染色装置上下排列设置,每组多轧轮式负压蒸轧染色装置的所述轧轮为前后横向排列式设计,相邻两支轧轮之间相互压轧。控制多轧轮式负压蒸轧染色装置的温度低于染料的升华温度,以免染料升华之后逸出到空气之中,造成浪费和污染,这样,能够防止染料在大轮蒸轧染色装置中过度泳移,从而避免贴近加热大轮的布面颜色过深。进一步地,优选控制从多轧轮式负压蒸轧染色装置出来的布料含水率低于10%,以避免后续加工时染料产生泳移现象。

为了防止染料在大轮蒸轧染色装置中过度泳移,从而避免贴近加热大轮的布面颜色过深,例如,请参阅图4,负压蒸轧染色装置300为l型的多轧轮式负压蒸轧染色装置,所述负压蒸轧染色装置包括多个第四轧轮,所述第四轧轮的内部通入有导热油,所述第四轧轮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旋转接头,所述旋转接头用于导热油管道连通,所述第四轧轮的表面设置有不锈钢层或电镀硬铬层;又如,由于高度所限,所述多轧轮式负压蒸轧染色装置为前后相连的两排多轧轮式负压蒸轧染色装置,并且在所述多轧轮式负压蒸轧染色装置和所述大轮蒸轧染色装置之间设有l型的多轧轮式负压蒸轧染色装置,所述l型的多轧轮式负压蒸轧染色装置的所述轧轮为双层式内部导热油加热结构,通过设置于所述轧轮两端的旋转接头与导热油管道连接,所述轧轮工作面材质为不锈钢或电镀硬铬,这样,能够防止染料在大轮蒸轧染色装置中过度泳移,从而避免贴近加热大轮的布面颜色过深。

为了防止染料在大轮蒸轧染色装置中过度泳移,从而避免贴近加热大轮的布面颜色过深,例如,所述负压蒸轧染色装置包括箱体、加热组件及多个第五轧轮,各所述第五轧轮设置于所述箱体内,各所述第五轧轮用于套置布料,所述加热组件分别邻近各所述第五轧轮设置,所述加热组件用于对布料进行烘干加热,所述箱体的底部开设有布料进口及布料出口;所述加热组件沿布料的传送方向依次设置第一加热区、第二加热区及第三加热区,所述第一加热区、所述第二加热区及所述第三加热区的温度顺序递增;又如,所述染料浸轧装置位于工艺流程中第一组所述多轧轮式负压蒸轧染色装置的下方,与第一组所述多轧轮式负压蒸轧染色装置的所述轧轮一体式设计,第一组所述多轧轮式负压蒸轧染色装置的最下方的轧轮同时作为所述染料浸轧装置的所述轧辊组件,并共用同一个动力装置;又如,所述多轧轮式负压蒸轧染色装置为前后并排设置的两组多轧轮式负压蒸轧染色装置,两组多轧轮式负压蒸轧染色装置共用一组机架,为使前后两组所述多轧轮式负压蒸轧染色装置同步,两组所述多轧轮式负压蒸轧染色装置共用同一组动力装置;又如,所述机架位于所述轧轮的两端,所述加热装置位于所述两排轧轮的中间及前方和后方,两组多轧轮式负压蒸轧染色装置共用中间部位的加热装置;又如,所述轧轮位于加热罩和机壁之间构成的空间内,所述机架、前、后方加热装置之间形成一个半封闭的长方体的空间,其顶部为锥形设计,以免水蒸气遇冷后形成水滴滴落在布料上,其下方的前后分别留有布料的进口和出口,布料进入所述多轧轮式负压蒸轧染色装置后由加热装置加热,加热装置对布料的正反两面同时加热,加热过程中布料所携带的水分被加热后变成蒸汽,存在于所述加热罩和机壁之间构成的下部开口,上部封闭的空间内,也就是说布料的周围是高温的水蒸气,此高温的水蒸气能够润湿、溶胀纤维,并提高纤维分子的动能,加速纤维分子的运动,使得纤维的分子结构扩张,分子间隙增大,有利于染料分子进入纤维分子间隙之中。水蒸气会自然地向上方聚集,当水蒸气到达一定的饱和度的时候,就由下方的布料的进口、出口处逸出,由于进口处布料及其所携带的染液温度低,并且入口处布料的运行方向是由下而上运行,而出口处布料温度较高,且布料是由上而下运行,所以,当水蒸气到达一定的饱和度的时候,会优先由下方的布料的出口处逸出;又如,为有效引导水蒸气的排出方向,本实例采用在后排多轧轮式负压蒸轧染色装置的后方加热装置的底端开设有排气孔,并通过管道由位于管道上方的风机引出;又如,布料依次经过展开装置、含浸轮组、轧辊组件,从前面一组所述多轧轮式负压蒸轧染色装置最下方的轧轮向上运行,依次经过前面一组所述多轧轮式负压蒸轧染色装置的所有轧轮的压轧,当布料运行到顶端的时候再由后面一组所述多轧轮式负压蒸轧染色装置向下折返运行,由上到下依次经过后面一组所述多轧轮式负压蒸轧染色装置的所有轧轮的压轧,由后面一组所述多轧轮式负压蒸轧染色装置的底部引出而离开多轧轮式负压蒸轧染色装置;又如,为使布料正反两面受热更加均匀,通过位于轧轮两端的旋转接头向所有轧轮的内部通入高温蒸汽,通过加热轧轮从而加热布面;又如,所述多轧轮式负压蒸轧染色装置内,所述布料的两个面均设有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为电热管或石英管加热,或导热油/天然气热风加热,或蒸汽加热。所述加热组件为可移动式设计,比如前后移动、左右移动、上下移动,以利于生产前的牵料动作,和生产后的清洁工作。所述加热组件设有抽风装置,所述抽风装置设于所述加热组件的上方或侧面,将所述加热组件内多余的水蒸气抽出机器外面;又如,所述加热组件按流程先后分为第一、第二、第三加热区,每个加热区又分为正面和反面加热区,每个正面和反面又分别分为左、中、右三个加热及温控组件。所述温控组件的感温装置优选为非接触式温度传感器;又如,所述第一加热区温度设置为60℃,所述第二加热区温度设置为80℃,所述第三加热区温度设置为100℃,所述左、右加热及温控组件用以补充并控制两边的温度;又如,所述加热组件用于加快浆料碎片溶解于染料溶液中形成粘附于布料上的混合溶液的所述溶解的速率;并加速布料纤维的溶胀,使纤维分子间隙变大,利于染料分子进入纤维分子间隙之中;又如,所述加热组件位于所述压轧轮组的两侧或外围,或/和所述轧轮通过旋转接头、管道与热水、导热油、蒸汽源发生装置连通。所述加热装置包括但不限于微波加热装置、卤素灯管、红外线电热管加热装置、蒸汽加热装置、导热油加热装置、天然气燃烧机加热装置、生物颗粒燃烧机加热装置或热风加热装置;又如,为使所有轧轮同步,相邻两支轧轮之间采用齿轮传动。所述齿轮与轧轮的轴颈之间设有单向轴承,由于布料在运行过程中会被拉长,为使布料在运行过程中不至于过度松弛,两组所述多轧轮式负压蒸轧染色装置的所有轧轮按布料运行时经过的顺序,所述轧轮的表面线速度依次加,也即是所述轧轮直径依次增加,对相邻的2支轧轮而言,优选后面的轧轮直径比前面的轧轮直径增加大约万分之一至百分之一;又如,所述多轧轮式负压蒸轧染色装置的所述轧轮的升降调节装置由轴承、滑动设置于轴承外的滑套、升降动力装置等组成。轴承内圈设置于所述轧轮的轴颈上,所述滑套的上端与上面的轧轮的轴颈处的轴承滑动相连,下端与下面的轧轮的轴颈处的轴承滑动相连,相邻的两组所述滑套通过所述轧轮的轴颈交替相连;又如,所述多轧轮式负压蒸轧染色装置的所述轧轮升降调节装置由轴承、滑动设置于轴承外的滑套、滑套两侧设有滑孔,位于滑孔内的滑轴、升降动力装置等组成。轴承内圈设置于所述轧轮的轴颈上,所述滑轴的上端与上面轧轮的轴颈处的滑套滑动相连,下端与下面轧轮的轴颈处的滑套滑动相连,相邻的两组所述滑套通过滑轴相连;又如,所述压轧轮工作面材质为不锈钢或硅胶或其它耐酸碱耐高温的橡胶;又如,所述压轧轮组用于在压轧布料时使布料上的浆料层压碎成浆料碎片,以使浆料碎片溶解于染料溶液中形成粘附于布料上的混合溶液,并且,通过多组轧轮的反复压轧,加上高温对纤维结构的溶胀,对纤维微结构的分子间隙而言,相当于进行了若干次的正压--负压呼吸运动,这样染料分子容易进入布料纤维分子间隙之中。又如,所述大轮蒸轧染色装置为两组或多组大轮蒸轧染色装置,连续地对布料的正反面进行加热,使布料的正反两面的染色效果更加一致。两组或多组大轮蒸轧染色装置均设有加热大轮、包覆于所述加热大轮外的耐高温输送带及其支撑导轮、纠偏装置;又如,所述加热大轮和包覆于加热大轮外的耐高温输送带的外圆周设有若干组压轮,对耐高温输送带及加热大轮之间的布料施加压力,利于纤维分子间隙对染料分子的吸附;又如,为防止所述加热大轮和所述耐高温输送带之间的水蒸气从所述耐高温输送带的两边逸出,所述耐高温输送带贴近所述加热大轮轮面的两边设有向所述加热大轮轮面方向凸起的挡条(挡圈),所述加热大轮及所述耐高温输送带的所述支撑导轮对应于所述挡条处设置有凹槽(也可以利用所述加热大轮及所述耐高温输送带的所述支撑导轮两端的边缘作为所述凹槽),运行时所述挡条啮合于所述凹槽内。相当于三角皮带啮合于对应的皮带轮之中,能够有效阻挡水蒸气从两侧逸出,所述挡条与所述凹槽同时起到输送带限位纠偏的作用;又如,也可将所述压轮轮面的两端的直径加大,或做成通常所说的“中低”,则压轮对所述耐高温输送带施加压力时,两端压力较大,也有利于保持所述耐高温输送带和所述加热大轮之间的水蒸气不从两端逸出;又如,还可以将所述加热大轮的两端各设计一个突出于轮面的挡圈,而所述耐高温输送带的两端就不需要设计挡条;又如,总之,通过在所述耐高温输送带和所述加热大轮轮面的两边设计挡条或挡圈达到所述耐高温输送带和所述加热大轮之间的水蒸气不从两端逸出的目的即可;又如,所述布料发送装置设有张力控制、布料发送装置与轧车之间设有烫平轮组,所述收卷为中心轴式中心卷取或轮式表面卷取或摆布架落布收取。所述染料浸轧装置之前及所述多轧轮式负压蒸轧染色装置之前及大轮蒸轧染色装置前及成品收卷之前设有布料展开装置,所述加热大轮为单层式或双层式电热(或导热油、蒸汽)加热。所述加热大轮外表面为工业硬铬电镀(或铁氟龙喷涂、或贴覆铁氟龙胶布)。所述耐高温输送带为环形硅胶输送带。所述环形输送带的基带为羊毛混纺或杜邦kevlar纤维或间位芳香族聚酞胺纤维(nomex)等既能够耐高温又不容易吸附染料分子的材质;又如,所述染料浸轧装置为均匀轧车,所述染料浸轧装置包括染料槽、含浸轮组、超声波振动装置及轧辊组件,所述含浸轮组及所述超声波振动装置容置于所述染料槽中,所述超声波振动装置对所述染液进行超声波空化操作。所述含浸轮组与所述轧辊组件沿布料的传送方向依次设置。染液中分散性染料含量为2%,增稠剂1%,尿素2%,工业用海藻酸钠20%,用冰醋酸调节染液ph值为6,控制轧后含液量为60%;又如,为减少布料尤其是针织布在浸轧染料时的宽幅变窄,并使布料获得均匀的染液,所述染料浸轧装置为独立设置的多轧棍式2浸多次压轧装置,布料依次经过第一含浸轮组、第一轧辊组件、第二含浸轮组、第二轧辊组件经过2次的浸泡和多次压轧,布料染液含量更加均匀;又如,染液中分散性染料含量为1%,增稠剂0.8%,均染剂1%,渗透剂1.5%,柔软剂1.2%,分散剂15%,消泡剂1%,固色剂1%,胶黏剂15%,用乙酸等调节染液ph值为5,其余为水。控制轧后含液量40%;又如,所述染料浸轧装置由染料槽、含浸轮组、轧辊组件、动力装置、升降调节装置及至少3个上下排列的轧轮等组成,所述含浸轮组容置于所述染料槽中,所述含浸轮组与所述轧辊组件沿布料的传送方向依次设置。动力由下面的轧轮通过齿轮依次向上传递,这样所有的轧轮都有动力,避免在生产过程中将布料拉窄。布料在染料槽中浸泡染料后连续地进行多次压轧,使染料分布更加均匀;又如,更进一步,在布料和染料被多次压轧的同时,对布料的正反两个面进行加热,挥发掉部分水分,同时对布料和染料起到加热活化作用,可使部分染料分子进入纤维分子间隙之中;又如,所述大轮蒸轧染色装置的出口处和/或所述加热烘筒的上方设有废气回收装置,由风罩、风机等组成,进一步,还设有废气净化装置,将废气冷却、回收、净化处理;又如,所述大轮蒸轧染色装置与成品收集装置之间设有在线水洗装置或/和功能性浆料涂覆装置,所述在线水洗装置或/和功能性浆料涂覆装置后设有烘干装置,所述涂覆装置为刮涂或轧涂或喷涂,所述烘干装置为拉幅定型机或烘箱或加热轮组。例如:通过轧涂胶黏剂类保护涂层,增加产品的耐水洗和耐摩擦牢度;通过轧涂柔软剂和防水剂,改善产品的手感和防水性;又如,所述布料发送装置与所述染料浸轧装置之间设有等离子处理装置,或/和退浆机组和烘干机组,以利于后续染料的上染,在染料浸轧装置和大轮蒸轧染色装置之间设有加热烘干装置,所述大轮蒸轧染色装置与成品收集装置之间设有在线水洗装置或/和功能性浆料涂覆装置,所述在线水洗装置或/和功能性浆料涂覆装置后设有烘干装置。

为了防止染料在大轮蒸轧染色装置中过度泳移,使贴近加热大轮的布面颜色过深,并防止布料在烘干过程中产生泳移造成色斑,同时保持布料的幅宽,例如,请参阅图4,所述大轮负压蒸轧染色设备还包括拉幅定型装置600,所述拉幅定型装置在布料的传送方向上位于所述大轮蒸轧染色装置及所述成品收集装置之间,又如,为防止染料在大轮蒸轧染色装置中过度泳移,使贴近加热大轮的布面颜色过深,并防止布料在烘干过程中产生泳移造成色斑,同时保持布料的幅宽,在工艺流程中所述染料浸轧装置、大轮蒸轧染色装置之间设有一组烘干拉幅定型机,对浸轧染料后的布料进行非接触式烘干,对浸轧染料后布料中的含水量进行定量烘干,使进入大轮蒸轧染色装置的布料含水量低于30%,优选为10%,利于后续生产;又如,由于从多轧轮式负压蒸轧染色装置出来的布料并未完全干燥,并且,有些产品需要通过拉幅定型机的拉幅定型处理,所以在所述大轮蒸轧染色装置和成品收取装置之间设有烘干拉幅定型机,可对产品进一步干燥,并可对产品起到拉幅定型的作用。应该注意的是此过程的烘干温度应低于染料的升华温度。

为了更好地进一步提高染料利用率、得色量以及色牢度,例如,所述大轮蒸轧染色装置还包括多个压轮,各所述压轮分别设置于所述支架上,各所述压轮均用于将所述耐高温输送带压持在所述加热大轮上。亦即进一步,所述加热大轮和包覆于加热大轮外的耐高温输送带的外圆周设有若干组压轮,对耐高温输送带和加热大轮之间的布料施加压力;又如,所述加热大轮和包覆于加热大轮外的耐高温输送带的外圆周设有若干组压轮,对耐高温输送带和加热大轮之间的布料施加压力,这样,染料分子随着布料运行时,温度由低到高,染料分子动能由小到大,染料分子随着布料在行进过程中依次经过各所述压轮的压轧,布料在高温的水蒸气的润湿、溶胀的同时被各所述压轮反复压轧,对于高温溶胀状态下纤维的微结构而言,相当于经过了若干次的呼吸运动,在所述压轮的压轧过程中,纤维分子间隙缩小,在没有被压轧的时候纤维分子间隙变大,使分子间隙内形成负压,染料分子被轧入或吸入布料纤维的分子间隙之中,初期由于温度较低,只是较小的染料分子能够被轧入纤维的分子间隙之中,随着不断运行,纤维及水和染料分子的温度不断升高,纤维分子间隙变大,染料分子动能变大,较大的染料分子也能进入纤维的分子间隙之中,后期,由于温度最高,纤维分子间隙变得最大,而染料分子达到了升华状态,此时染料分子几乎全部升华为气态的单分子,所以染料分子在压轮对纤维微结构的负压作用下能够尽可能多地被吸附进入纤维的分子间隙之中,亦即通过多组所述轧轮的反复压轧,加上高温对纤维结构的溶胀,对纤维微结构的分子间隙而言,相当于进行了若干次的正压-负压的呼吸运动,这样染料分子容易进入布料纤维分子间隙之中。

为了能够提高所述耐高温输送带的耐高温性能以及使其不易吸附染料分子,例如,所述耐高温输送带包括输送带本体及粘接在所述输送带表面上的耐高温层,所述耐高温层的材质为铁氟龙或硅胶,所述输送带本体采用羊毛混纺纤维、凯芙拉纤维或芳香族聚酰胺纤维编织形成;或所述输送带本体由多层耐高温基布如工业用帆布通过耐高温胶黏剂(如硅胶)粘合而成,其表层为涂覆液的态硅胶。所述加热大轮外表面为不锈钢、工业硬铬电镀、或铁氟龙喷涂、或贴覆铁氟龙胶布;又如,所述耐高温输送带为环形硅胶输送带;又如,所述环形输送带的基带为羊毛混纺或杜邦kevlar纤维或间位芳香族聚酞胺纤维(nomex)等既能够耐高温又不容易吸附染料分子的材质,这样,能够提高所述耐高温输送带的耐高温性能以及使其不易吸附染料分子。例如,所述耐高温输送带不仅要能够耐高温,还要选择输送带的材质不易吸收染料分子,首选耐高温输送带工作面的材质为硅胶或铁氟龙或羊毛混纺或杜邦kevlar纤维或间位芳香族聚酞胺纤维(nomex)或不锈钢等既能够耐高温又不容易吸附染料分子的材质。所述加热大轮为电热或导热油或蒸汽加热。所述加热大轮外表面为不锈钢或工业硬铬电镀或铁氟龙喷涂或贴覆铁氟龙胶布。

上述大轮负压蒸轧染色设备10的负压蒸轧染色装置300能够降低浸有染液的布料的含水量,预处理效果较好,大轮蒸轧染色装置400能够使得布料纤维更好地吸附染料分子,对染料利用率的较高,并且得色量较深,色牢度较高,布料表面浮色较少,减轻了后续的水洗负荷,污水排放量较少。

又一个例子是,请参阅图3,一种蒸轧染色方法,采用如任一所述的大轮负压蒸轧染色设备进行,其包括如下步骤:

s110:控制布料发送装置将布料送出。

s120:将布料送至染料浸轧装置的染液中进行染色操作,并对布料进行压轧操作。

s130:将布料送至负压蒸轧染色装置,在预设烘干温度下,对布料进行加热烘干染色操作。

s140:将布料送至大轮蒸轧染色装置中,并使布料夹持在所述加热大轮与所述耐高温输送带之间,在预设升华温度下,对布料进行蒸轧染色操作,所述预设烘干温度小于所述预设升华温度。

s150:将布料送至成品收集装置中进行成品收集操作。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染液包括如下质量百分比的各组分:分散性染料0.07%~5%,增稠剂0.01%~2%,均染剂0.01%~2%,渗透剂0.003%~2%,柔软剂0.07%~2%,分散剂0.01%~30%,,消泡剂0.01%~2%,固色剂0.01%~2%,胶黏剂0.1%~30%,余量为水。

在一实施方式中,在进行所述蒸轧染色操作时,还控制多个压轮对所述耐高温输送带进行压持操作,用于将布料夹持在所述耐高温输送带及所述加热大轮之间,这样,能够使得纤维微结构进行多次的正压-负压的呼吸活动使染料分子尽可能地吸附到纤维微结构分子间隙之中。

例如,在蒸轧染色操作时,还采用多个压轮顺序对布料进行间歇性加压操作。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块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