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针刺喂棉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03912阅读:330来源:国知局
预针刺喂棉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无纺织机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预针刺喂棉机。



背景技术:

前述的预针刺喂棉机的功用是将由铺网机铺叠的高度蓬松且无强力的无纺织纤维网输送给预针刺机,由预针刺机将纤维初步缠结定型,使先前高度蓬松且无强力的无纺织纤维网的厚度大大减小并具备一定的强力,以避免纤网牵伸并保证纤网方向不变,为后续的主针刺机针刺出质量理想的无纺织产品如无纺布、无纺毡等提供保障。

在公开的中国专利文献中可见诸关于预针刺喂棉机的技术信息,如cn203741533u推荐有“适用于预针刺机步进式喂入及输出的装置”,该专利方案通过伺服控制器控制各伺服电机完成刺针刺进纤网时及退出纤网后,喂入和输出机构的步进式喂入和输出运动,以避免造成纤网不均匀的牵伸,具体可参见该专利的说明书第0005和0007段;又如cn204982285u提供有“无纺布针刺生产线预针刺喂入装置”,该专利的积极意义在于:在上、下驱动辊上各设置喂入夹片,喂入夹片对准喂入通道,纤网通过喂入夹片处被压缩,从而提高纤网的压缩效果,具体可参见该专利的说明书第0013段以及0018至0021段;再如cn106012312a介绍有“一种适用于针刺生产线的预刺喂入装置”,该专利申请方案在保证辊体强度和刚度的前提下,将各个传动辊体的直径尽可能缩小,从而缩短喂入区的长度,以减少纤网的牵伸。具体的结构是:在上、下喂入辊上各设置了导网片(相当于cn204982285u中提及的“喂入夹片”),以便使出自导网片的纤维尽可能靠近预针刺机的剥网板与托网板之间的喂入通道,减轻纤网被牵伸的程度。

上述三项专利的共同特点是减少无纺织纤维网在进入预针刺区(喂入通道内对应于针板上的刺针区域)之前的牵伸而藉以保障后续工位的主针刺机针刺后获得的无纺织产品的质量,但是存在以下通弊:其一,由于缺乏使上喂棉辊对下喂棉辊施加压力的措施,因而上、下喂棉辊的协同挟棉效果相对欠缺;其二,由于按照常规设计,上喂入辊与下喂入辊之间的传动连接是靠设置在上喂入辊的上喂入辊辊轴一端的上喂入辊辊轴齿轮与设置在下喂入辊的下喂入辊辊轴一端的下喂入辊辊轴齿轮的彼此啮合来实现的,因而当厚度较大即克重较大的无纺织纤维网也即前述纤网途经上、下喂入辊之间时往往会出现上喂入辊朝着背离下喂入辊的方向向上浮移的情形,使前述的上、下喂入辊辊轴齿轮由先前的相互啮合变为彼此斥开,使上、下喂入辊之间的传动关系解除,无纺织纤维网无法顺利地向预针刺机的喂入通道输送,因此这种结构设计对无纺织纤维网的克重变化具有挑剔性;其三,尽管提及了具有导棉嘴的导棉环(cn204982285u称“喂入夹片”,而cn106012312a称“导网片”),但是未给出导棉环与上、下喂棉辊的装配关系的启示。

鉴于上述已有技术,有必要加以改进,为此本申请人作了持久而有益的探索与反复的设计,终于形成了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并且在采取了保密措施下经计算机模拟推演试验证明是切实可行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首要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对上喂棉辊施加朝向下喂棉辊方向的压力而藉以使上、下喂棉辊体现理想的协同挟棉效果的预针刺喂棉机。

本发明的另一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利于避免上、下喂棉辊在遇到厚度大的无纺织纤维网时产生彼此斥开情形而藉以增进对不同克重的无纺织纤维网的适应性的预针刺喂棉机。

本发明的再一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益于将具有导棉嘴的导棉环分别与上、下喂棉辊良好配合而藉以确保出自上、下喂棉辊之间的无纺织纤维网在良好的压缩状态下进入预针刺机的喂入通道并且缩短自上、下喂棉辊的出棉口至喂入通道之间的距离以避免无纺织纤维网被牵伸的预针刺喂棉机。

为完成本发明的首要任务,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一种预针刺喂棉机,包括一机架,该机架由左、右墙板、墙板上支撑固定连接杆和墙板下支撑固定连接杆组成,左、右墙板彼此面对面设置,墙板上支撑固定连接杆固定在左、右墙板之间的上部,墙板下支撑固定连接杆固定在左、右墙板之间的下部;一上喂棉辊和一下喂棉辊,在上喂棉辊的左端端面的中央位置构成有一上喂棉辊左支承轴头,而在上喂棉辊的右端端面的中央位置固定有一上喂棉辊右支承轴头,下喂棉辊对应于上喂棉辊的下方,在该下喂棉辊的左端端面的中央位置固定有一下喂棉辊左支承轴头,而在下喂棉辊的右端端面的中央位置固定有一下喂棉辊右支承轴头,下喂棉辊左支承轴头转动地支承在所述左墙板上,而下喂棉辊右支承轴头转动地支承在所述右墙板上,其中:在所述上喂棉辊上设置有上喂棉辊导棉机构,而在所述下喂棉辊上设置有下喂棉辊导棉机构;一输棉上帘和一输棉下帘,输棉上帘的前端套置在输棉上帘传动辊上,而输棉上帘的后端套置在输棉上帘过渡辊上,输棉上帘传动辊在与所述上喂棉辊的长度方向保持并行的状态下对应于上喂棉辊的后侧,该输棉上帘传动辊的左端具有一输棉上帘传动辊左轴头,而输棉上帘传动辊的右端具有一输棉上帘传动辊右轴头,该输棉上帘传动辊左轴头转动地支承在所述的左墙板上,而输棉上帘传动辊右轴头转动地支承在所述的右墙板上,输棉上帘过渡传动辊的左端和右端各具有一输棉上帘过渡传动辊轴头,位于输棉上帘过渡传动辊的左端的输棉上帘过渡传动辊轴头通过输棉上帘过渡传动辊轴承座转动地支承在所述左墙板上,而位于输棉上帘过渡传动辊的右端的输棉上帘过渡传动辊轴头同样通过输棉上帘过渡传动辊轴承座转动地支承在所述右墙板上,输棉下帘对应于所述输棉上帘的下方,该输棉下帘的前端套置在输棉下帘传动辊上,而输棉下帘的后端套置在输棉下帘过渡传动辊上,输棉下帘传动辊在与所述下喂棉辊的长度方向保持并行的状态下对应于下喂棉辊的后侧,该输棉下帘传动辊的左端具有一输棉下帘传动辊左轴头,而输棉下帘传动辊的右端具有一输棉下帘传动辊右轴头,该输棉下帘传动辊左轴头转动地支承在所述左墙板上,而输棉下帘传动辊右轴头转动地支承在所述右墙板上,输棉下帘过渡传动辊的左端和右端各具有一输棉下帘过渡传动辊轴头,位于输棉下帘过渡传动辊的左端的输棉下帘过渡传动辊轴头通过输棉下帘过渡传动辊轴承座转动地支承在所述左墙板上,而该输棉下帘过渡传动辊的右端的输棉下帘过渡传动辊轴头同样通过输棉下帘过渡传动辊轴承座转动地支承在所述右墙板上;一动力传动机构,该动力传动机构设置在所述的左墙板上并且与所述的上喂棉辊左支承轴头、下喂棉辊左支承轴头、输棉上帘传动辊左轴头以及输棉下帘传动辊左轴头传动连接,特征在于在所述左墙板背对所述右墙板的一侧设置有一用于对所述上喂棉辊的左端施加朝向所述下喂棉辊的方向的压力的上喂棉辊左施压机构,并且该上喂棉辊左施压机构还与所述上喂棉辊左支承轴头连接,在所述右墙板背对所述左墙板的一侧设置有一用于对所述上喂棉辊的右端施加朝向所述下喂棉辊的方向的压力的上喂棉辊右施压机构,并且该上喂棉辊右施压机构还与所述上喂棉辊右支承轴头连接,所述的上喂棉辊左支承轴头转动地支承在所述上喂棉辊左施压机构上,而所述的上喂棉辊右支承轴头转动地支承在所述的上喂棉辊右施压机构上;所述的输棉上帘传动辊右轴头与所述的输棉下帘传动辊右轴头彼此传动配合。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的左墙板背对所述右墙板的一侧固定有一下喂棉辊左支承轴头支承轴承座、一输棉上帘传动辊左轴头支承轴承座和一输棉下帘传动辊左轴头支承轴承座,该输棉下帘传动辊左轴头支承轴承座对应于下喂棉辊左支承轴头支承轴承座的后方,输棉上帘传动辊左轴头支承轴承座对应于输棉下帘传动辊左轴头支承轴承座的上方;在右墙板背对左墙板的一侧固定有一下喂棉辊右支承轴头支承轴承座、一输棉上帘传动辊右轴头支承轴承座和一输棉下帘传动辊右轴头支承轴承座,下喂棉辊右支承轴头支承轴承座与所述的下喂棉辊左支承轴头支承轴承座相对应,输棉下帘传动辊右轴头支承轴承座对应于下喂棉辊右支承轴头支承轴承座的后方,并且该输棉下帘传动辊右轴头支承轴承座还与所述的输棉下帘传动辊左轴头支承轴承座相对应,输棉上帘传动辊右轴头支承轴承座对应于输棉下帘传动辊右轴头支承轴承座的上方并且该输棉上帘传动辊右轴头支承轴承座还与所述的输棉上帘传动辊左轴头支承轴承座相对应,所述的下喂棉辊左支承轴头转动地支承在下喂棉辊左支承轴头支承轴承座上并且伸展到下喂棉辊左支承轴头支承轴承座的左侧,所述的下喂棉辊右支承轴头转动地支承在下喂棉辊右支承轴头支承轴承座上并且伸展至下喂棉辊右支承轴头支承轴承座的右侧,所述的输棉上帘传动辊左轴头转动地支承在所述的输棉上帘传动辊左轴头支承轴承座上并且伸展至输棉上帘传动辊左轴头支承轴承座的左侧,所述的输棉上帘传动辊右轴头转动地支承在所述输棉上帘传动辊右轴头支承轴承座上并且伸展至输棉上帘传动辊右轴头支承轴承座的右侧,所述的输棉下帘传动辊左轴头转动地支承在所述输棉下帘传动辊左轴头支承轴承座上并且伸展至输棉下帘传动辊左轴头支承轴承座的左侧,所述的输棉下帘传动辊右轴头转动地支承在所述输棉下帘传动辊右轴头支承轴承座上并且伸展至输棉下帘传动辊右轴头支承轴承座的右侧。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左墙板背对所述右墙板的一侧以及在右墙板背对左墙板的一侧并且在对应于所述输棉上帘过渡传动辊的输棉上帘过渡传动辊轴头的位置各设置有一输棉上帘过渡传动辊轴承座调整装置,该输棉上帘过渡传动辊轴承座调整装置与所述的输棉上帘过渡传动辊轴承座连接;在所述左墙板背对所述右墙板的一侧以及在右墙板背对在左墙板的一侧并且在对应于所述输棉下帘过渡传动辊的输棉下帘过渡传动辊轴头的位置各设置有一输棉下帘过渡传动辊轴承座调整装置,该输棉下帘过渡传动辊轴承座调整装置与所述的输棉下帘过渡传动辊轴承座连接。

在本发明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上喂棉辊右施压机构的结构是与所述上喂棉辊左施压机构的结构相同的,该上喂棉辊左施压机构包括一作用缸和一压臂,作用缸以纵向状态设置在所述左墙板背对所述右墙板的一侧并且该作用缸的作用缸柱朝向上,所述上喂棉辊左支承轴头转动地支承在压臂的前端,压臂的中部开设有一输棉上帘传动辊左轴头轴孔,而压臂的后端与所述的作用缸柱铰接,所述的输棉上帘传动辊左轴头穿过所述输棉上帘传动辊左轴头轴孔伸展到压臂的左侧。

在本发明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压臂的前端左侧并且在对应于所述上喂棉辊左支承轴头的位置固定有一上喂棉辊左支承轴头支承轴承座,上喂棉辊左支承轴头转动地支承在上喂棉辊左支承轴头支承轴承座上并且伸展到上喂棉辊左支承轴头支承轴承座的左侧。

在本发明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作用缸为气缸。

在本发明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动力传动机构包括电机、主传动轮、第一传动带、第一传动轮、第二传动轮、第三传动轮、第二传动带、第四传动轮、第五传动轮和第三传动带,电机以水平卧置状态固定在所述左墙板朝向所述右墙板的一侧,该电机的电机轴伸展到左墙板背对右墙板的一侧,主传动轮固定在电机轴上,第一传动带的一端套置在主传动轮上,另一端套置在第一传动轮上,该第一传动轮固定在所述输棉下帘传动轮左轴头上,第二传动轮在对应于第一传动轮的右侧的位置同样固定在输棉下帘传动辊左轴头上,第二传动带的一端套置在第三传动轮上,另一端套置在第二传动轮上,第三传动轮固定在所述下喂棉辊左支承轴头上,第四传动轮固定在所述输棉上帘传动辊左轴头上,第五传动轮固定在所述上喂棉辊左支承轴头上,第三传动带的一端套置在第五传动轮上,另一端套置在第四传动轮上。

在本发明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传动轮以及第五传动轮为链轮,所述的第一第二传动带以及第三传动带为传动链条。

为完成本发明的另一任务,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是:在所述输棉上帘传动辊右轴头上固定有一输棉上帘传动辊右轴头齿轮,在所述输棉下帘传动辊右轴头上固定有一输棉下帘传动辊右轴头齿轮,输棉上帘传动辊右轴头齿轮与输棉下帘传动辊右轴头齿轮彼此啮合。

为完成本发明的再一任务,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是:在所述的上喂棉辊上以间隔状态开设有导棉环配合槽,所述的下喂棉辊导棉机构的结构是与所述上喂棉辊导棉机构的结构相同的,该上喂棉辊导棉机构包括一导棉环枢置杆、一组数量与所述导棉环配合槽的数量相等的导棉环和一组与导棉环的数量相等的连接耳锁定片,导棉环枢置杆的左端支承在所述上喂棉辊左施压机构上,而导棉环枢置杆的右端支承在所述上喂棉辊右施压机构上,一组导棉环在对应于导棉环配合槽的位置转动地套置在上喂棉辊上,该组导棉环各具有一导棉环膨胀槽并且在对应于导棉环膨胀槽的一侧的部位延伸有一第一锁定片连接耳,在该第一锁定片连接耳上开设有一第一凸缘配合孔,而在对应于导棉环膨胀槽的另一侧的部位延伸有一第二锁定片连接耳,在该第二锁定片连接耳上开设有一第二凸缘配合孔和一导棉环枢置杆孔,该导棉环枢置杆孔套置在所述的导棉环枢置杆上,在一组导棉环上还各延伸有一导棉嘴,该导棉嘴与所述的导棉环膨胀槽围绕所述上喂棉辊的圆周方向彼此相隔180°,在一组连接耳锁定片上各构成有一第一凸缘和一第二凸缘,第一凸缘与所述的第一凸缘配合孔相对应并且与第一凸缘配合孔嵌配,第二凸缘与所述的第二凸缘配合孔相对应并且与第二凸缘配合孔嵌配。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之一,由于在左、右墙板上分别设置了与上喂棉辊的上喂棉辊左、右支承轴头连接的用于对上喂棉辊施加朝向下喂棉辊的方向的压力的上喂棉辊左、右施压机构,因而能使上、下喂棉辊体现理想的协同挟棉效果,使无纺织纤维网顺利地向预针刺机输送;之二,由于在上、下喂棉辊右支承轴头上分别设置了彼此啮合的上、下喂棉辊右轴头齿轮,因而可避免上、下喂棉辊在遇到厚度大的无纺织纤维网时产生彼此斥开的情形发生,有利于增进对不同克重的无纺织纤维网的适应性;之三,由于上、下喂棉辊导棉机构可分别与上、下喂棉辊良好配合,因而能确保出自上、下喂棉辊之间的无纺织纤维网在理想的压缩状态下向预针刺机喂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结构图。

图2为图1的左侧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上喂棉辊导棉机构与上喂棉辊装配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上、下喂棉辊喂送无纺织纤维网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应用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和有益效果,申请人在下面以实施例的方式作详细说明,但是对实施例的描述均不是对本发明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发明构思所作出的仅仅为形式上的而非实质性的等效变换都应视为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范畴。

在下面的描述中凡是涉及上、下、左、右、前和后的方向性或称方位性的概念都是以图1所示的位置状态而言的,因而不能将其理解为对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的特别限定。

请参见图1,示出了一机架1,该机架1由左、右墙板11、12、墙板上支撑固定连接杆13和墙板下支撑固定连接杆14组成,左、右墙板11、12的形状及构造相同并且彼此面对面设置,墙板上支撑固定连接杆13通过墙板上支撑固定连接杆螺钉131固定在左、右墙板11、12之间的上部,墙板下支撑固定连接杆14通过墙板下支撑固定连接杆螺钉141固定在左、右墙板11、12之间的下部;示出了一上喂棉辊2和一下喂棉辊3,在上喂棉辊2的左端端面的中央位置构成有一上喂棉辊左支承轴头21,而在上喂棉辊2的右端端面的中央位置固定有一上喂棉辊右支承轴头22,下喂棉辊3对应于上喂棉辊2的下方,在该下喂棉辊3的左端端面的中央位置固定有一下喂棉辊左支承轴头31,而在下喂棉辊3的右端端面的中央位置固定有一下喂棉辊右支承轴头32,下喂棉辊左支承轴头31转动地支承在前述左墙板11上,而下喂棉辊右支承轴头32转动地支承在前述右墙板12上,其中:在前述上喂棉辊2上设置有上喂棉辊导棉机构23,而在前述下喂棉辊3上设置有下喂棉辊导棉机构33;示出了一输棉上帘4和一输棉下帘5,输棉上帘4的前端套置在输棉上帘传动辊41上,而输棉上帘4的后端套置在输棉上帘过渡辊42上,输棉上帘传动辊41在与前述上喂棉辊2的长度方向保持并行的状态下对应于上喂棉辊2的后侧,该输棉上帘传动辊41的左端具有一输棉上帘传动辊左轴头411,而输棉上帘传动辊41的右端具有一输棉上帘传动辊右轴头412,该输棉上帘传动辊左轴头411转动地支承在前述的左墙板11上,而输棉上帘传动辊右轴头412转动地支承在前述的右墙板12上,输棉上帘过渡传动辊42的左端和右端各具有一输棉上帘过渡传动辊轴头421,位于输棉上帘过渡传动辊42的左端的输棉上帘过渡传动辊轴头421通过输棉上帘过渡传动辊轴承座4211转动地支承在前述左墙板11上,而位于输棉上帘过渡传动辊42的右端的输棉上帘过渡传动辊轴头421同样通过输棉上帘过渡传动辊轴承座4211转动地支承在前述右墙板12上,输棉下帘5对应于前述输棉上帘4的下方,该输棉下帘5的前端套置在输棉下帘传动辊51上,而输棉下帘5的后端套置在输棉下帘过渡传动辊52上,输棉下帘传动辊51在与前述下喂棉辊3的长度方向保持并行的状态下对应于下喂棉辊3的后侧,该输棉下帘传动辊51的左端具有一输棉下帘传动辊左轴头511,而输棉下帘传动辊51的右端具有一输棉下帘传动辊右轴头512,该输棉下帘传动辊左轴头511转动地支承在前述左墙板11上,而输棉下帘传动辊右轴头512转动地支承在前述右墙板12上,输棉下帘过渡传动辊52的左端和右端各具有一输棉下帘过渡传动辊轴头521,位于输棉下帘过渡传动辊52的左端的输棉下帘过渡传动辊轴头521通过输棉下帘过渡传动辊轴承座5211转动地支承在前述左墙板11上,而该输棉下帘过渡传动辊52的右端的输棉下帘过渡传动辊轴头521同样通过输棉下帘过渡传动辊轴承座5211转动地支承在前述右墙板12上;一动力传动机构6,该动力传动机构6设置在前述的左墙板11上并且与前述的上喂棉辊左支承轴头21、下喂棉辊左支承轴头31、输棉上帘传动辊左轴头411以及输棉下帘传动辊左轴头511传动连接。

作为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要点:在前述左墙板11背对前述右墙板12的一侧设置有一用于对前述上喂棉辊2的左端施加朝向前述下喂棉辊3的方向的压力的上喂棉辊左施压机构7,并且该上喂棉辊左施压机构7还与前述上喂棉辊左支承轴头21连接,在前述右墙板12背对前述左墙板11的一侧设置有一用于对前述上喂棉辊2的右端施加朝向前述下喂棉辊3的方向的压力的上喂棉辊右施压机构8,并且该上喂棉辊右施压机构8还与前述上喂棉辊右支承轴头22连接。前述的上喂棉辊左支承轴头21转动地支承在前述上喂棉辊左施压机构7上,而前述的上喂棉辊右支承轴头22转动地支承在前述的上喂棉辊右施压机构8上;前述的输棉上帘传动辊右轴头412与前述的输棉下帘传动辊右轴头512彼此传动配合。

在前述的左墙板11背对前述右墙板12的一侧固定有一下喂棉辊左支承轴头支承轴承座111、一输棉上帘传动辊左轴头支承轴承座112和一输棉下帘传动辊左轴头支承轴承座113,该输棉下帘传动辊左轴头支承轴承座113对应于下喂棉辊左支承轴头支承轴承座111的后方,输棉上帘传动辊左轴头支承轴承座112对应于输棉下帘传动辊左轴头支承轴承座113的上方;在右墙板12背对左墙板11的一侧固定有一下喂棉辊右支承轴头支承轴承座121、一输棉上帘传动辊右轴头支承轴承座122和一输棉下帘传动辊右轴头支承轴承座123,下喂棉辊右支承轴头支承轴承座121与前述的下喂棉辊左支承轴头支承轴承座111相对应(彼此左右对应),输棉下帘传动辊右轴头支承轴承座123对应于下喂棉辊右支承轴头支承轴承座121的后方,并且该输棉下帘传动辊右轴头支承轴承座123还与前述的输棉下帘传动辊左轴头支承轴承座113相对应(彼此左右对应),输棉上帘传动辊右轴头支承轴承座122对应于输棉下帘传动辊右轴头支承轴承座123的上方并且该输棉上帘传动辊右轴头支承轴承座122还与前述的输棉上帘传动辊左轴头支承轴承座112相对应(彼此左右对应)。

由图1所示,前述的下喂棉辊左支承轴头31转动地支承在下喂棉辊左支承轴头支承轴承座111上并且伸展到下喂棉辊左支承轴头支承轴承座111的左侧,前述的下喂棉辊右支承轴头32转动地支承在下喂棉辊右支承轴头支承轴承座121上并且伸展至下喂棉辊右支承轴头支承轴承座121的右侧,前述的输棉上帘传动辊左轴头411转动地支承在前述的输棉上帘传动辊左轴头支承轴承座112上并且伸展至输棉上帘传动辊左轴头支承轴承座112的左侧,前述的输棉上帘传动辊右轴头412转动地支承在前述输棉上帘传动辊右轴头支承轴承座122上并且伸展至输棉上帘传动辊右轴头支承轴承座122的右侧,前述的输棉下帘传动辊左轴头511转动地支承在前述输棉下帘传动辊左轴头支承轴承座113上并且伸展至输棉下帘传动辊左轴头支承轴承座113的左侧,前述的输棉下帘传动辊右轴头512转动地支承在前述输棉下帘传动辊右轴头支承轴承座123上并且伸展至输棉下帘传动辊右轴头支承轴承座123的右侧。

请参见图2并且结合图1,在前述左墙板11背对前述右墙板12的一侧以及在右墙板12背对左墙板11的一侧并且在对应于前述输棉上帘过渡传动辊42的输棉上帘过渡传动辊轴头421的位置各设置有一输棉上帘过渡传动辊轴承座调整装置9,该输棉上帘过渡传动辊轴承座调整装置9与前述的输棉上帘过渡传动辊轴承座4211连接;在前述左墙板11背对前述右墙板12的一侧以及在右墙板12背对在左墙板11的一侧并且在对应于前述输棉下帘过渡传动辊52的输棉下帘过渡传动辊轴头521的位置各设置有一输棉下帘过渡传动辊轴承座调整装置10,该输棉下帘过渡传动辊轴承座调整装置10与前述的输棉下帘过渡传动辊轴承座5211连接。由于前述的输棉上、下帘过渡辊轴承座调整装置9、10的结构及其作用机理属于常规技术并且依据图1和图2的示意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无困惑地理解,因而申请人不再赘述。

请继续见图1和图2,由于前述上喂棉辊右施压机构8的结构是与前述上喂棉辊左施压机构7的结构完全相同的,因此申请人在下面仅针对上喂棉辊左施压机构7作详细说明,该上喂棉辊左施压机构7包括一作用缸71和一压臂72,作用缸71以纵向状态设置在前述左墙板11背对前述右墙板12的一侧并且该作用缸71的作用缸柱711朝向上,前述上喂棉辊左支承轴头21转动地支承在压臂72的前端,压臂72的中部开设有一输棉上帘传动辊左轴头轴孔721,而压臂72的后端通过轴销723与前述的作用缸柱711铰接,前述的输棉上帘传动辊左轴头411穿过前述输棉上帘传动辊左轴头轴孔721伸展到压臂72的左侧。

在前述压臂72的前端左侧并且在对应于前述上喂棉辊左支承轴头21的位置固定有一上喂棉辊左支承轴头支承轴承座722,上喂棉辊左支承轴头21转动地支承在上喂棉辊左支承轴头支承轴承座722上并且伸展到上喂棉辊左支承轴头支承轴承座722的左侧。

在本实施例中,前述的作用缸71为气缸,但是如果出于规避本发明而用油缸代替气缸,那么应当视为等同的技术手段而依然属于本发明公开的技术内涵范畴。

当作用缸71的作用缸柱711向缸体外伸展即向上伸展时,前述压臂72的后端向上位移,而前端则向下倾摆,带动上喂棉辊左支承轴头21向下,上喂棉辊右施压机构8同例,从而使上喂棉辊2向下喂棉辊3的方向即向下位移,确保上、下喂棉辊2、3对无纺织纤维网20(图4示)的协同挟棉效果。

在请继续见图1和图2,前述的动力传动机构6的优选而非绝对限于的结构如下:包括电机61、主传动轮62、第一传动带63a、第一传动轮64a、第二传动轮64b、第三传动轮64c、第二传动带63b、第四传动轮64d、第五传动轮64e和第三传动带63c,电机61以水平卧置状态固定在前述左墙板11朝向前述右墙板12的一侧(即固定在左墙板11的右侧),该电机61的电机轴611伸展到左墙板11背对右墙板12的一侧(即伸展到左墙板11的左侧),主传动轮62固定在电机轴611上,第一传动带63a的一端套置在主传动轮62上,另一端套置在第一传动轮64a上,该第一传动轮64a固定在前述输棉下帘传动轮左轴头511上,第二传动轮64b在对应于第一传动轮64a的右侧的位置同样固定在输棉下帘传动辊左轴头511上,第二传动带63b的一端套置在第三传动轮64c上,另一端套置在第二传动轮64b上,第三传动轮64c固定在前述下喂棉辊左支承轴头31上,第四传动轮64d固定在前述输棉上帘传动辊左轴头411上,第五传动轮64e固定在前述上喂棉辊左支承轴头21上,第三传动带63c的一端套置在第五传动轮64e上,另一端套置在第四传动轮64d上。

在本实施例中,前述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传动轮64a、64b、64c、64d以及第五传动轮64e为链轮,前述的第一、第二传动带63a、63b以及第三传动带63c为传动链条。申请人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将前述链轮用皮带轮代替,同时由皮带代替传动链条,那么应当视为等效替换。

电机61工作,由电机轴611带动主传动轮62,经第一传动带63a带动第一传动轮64a,由于第一传动轮64a固定在前述输棉下帘传动辊左轴头511上,因而由该第一传动轮64a带动输棉下帘传动辊左轴头511,使输棉下帘传动辊51运动,带动输棉下帘5围绕输棉下帘传动辊51以及输棉下帘过渡传动辊52周而复始地运动。又由于第二传动轮64b固定于输棉下帘传动辊左轴头511上,因而在输棉下帘传动辊51运动时带动该第二传动轮64b,经第二传动带63b带动第三传动轮64c,由于第三传动轮64c固定在下喂棉辊左支承轴头31上,因而由该第三传动轮64c带动下喂棉辊3运动。由于输棉上帘传动辊右轴头412与输棉下帘传动辊右轴头512彼此传动配合,因而由输棉下帘传动辊右轴头512带动输棉上帘传动辊右轴头412,使输棉上帘传动辊41运动。由于第四传动轮64d固定在输棉上帘传动辊左轴头411上,因而在输棉上帘传动辊41运动时带动该第四传动轮64d,同时带动输棉上帘4围绕输棉上帘传动辊41以及输棉上帘过渡传动辊42周而复始地运动。由于第三传动带63c连结于第四、第五传动轮64d、64e之间,因而由第三传动带63c带动第五传动轮64e,由于第五传动轮64e固定在上喂棉辊左支承轴头21上,因而由其通过上喂棉辊左支承轴头21带动上喂棉辊2运动。从而由交错铺网机或气流成网机铺叠的并经输网帘输送至输棉上、下帘4、5之间的无纺织纤维网20由输棉上、下帘4、5的协同作用而送至上、下喂棉辊2、3之间,由上、下喂棉辊2、3的协同作用而供给由图5所示的预针刺机30进行预针刺。

请继续见图1,在前述输棉上帘传动辊右轴头412上固定有一输棉上帘传动辊右轴头齿轮4121,在前述输棉下帘传动辊右轴头512上固定有一输棉下帘传动辊右轴头齿轮5121,输棉上、下帘传动辊右轴头齿轮4121、5121彼此啮合,从而兑现了申请人在上面提及的输棉上帘传动辊右轴头412与输棉下帘传动辊右轴头512彼此传动配合的说明。

请参见图3和图4,在前述的上喂棉辊2上以间隔状态开设有导棉环配合槽24,由于前述的下喂棉辊导棉机构33的结构是与前述上喂棉辊导棉机构23的结构相同的,因而申请人在下面仅对上喂棉辊导棉机构23作详细说明,该上喂棉辊导棉机构23包括一导棉环枢置杆231、一组数量与前述导棉环配合槽24的数量相等的导棉环232和一组与导棉环232的数量相等的连接耳锁定片233,导棉环枢置杆231的左端支承在预设于前述上喂棉辊左施压机构7的压臂72上的导棉环枢置杆左支承孔(图中未示出)内,而导棉环枢置杆231的右端支承在预设于前述上喂棉辊右施压机构8的压臂上的导棉环枢置杆右支承孔81内,一组导棉环232在对应于导棉环配合槽24的位置转动地套置在上喂棉辊2上,该组导棉环232各具有一导棉环膨胀槽2321并且在对应于导棉环膨胀槽2321的一侧的部位延伸有一第一锁定片连接耳2322,在该第一锁定片连接耳2322上开设有一第一凸缘配合孔23221,而在对应于导棉环膨胀槽2321的另一侧的部位延伸有一第二锁定片连接耳2323,在该第二锁定片连接耳2323上开设有一第二凸缘配合孔23231和一导棉环枢置杆孔23232,该导棉环枢置杆孔23232套置在前述的导棉环枢置杆231上,在一组导棉环232上还各延伸有一导棉嘴2324,该导棉嘴2324与前述的导棉环膨胀槽2321围绕前述上喂棉辊2的圆周方向彼此相隔180°,在一组连接耳锁定片233上各构成有一第一凸缘2331和一第二凸缘2332,第一凸缘2331与前述的第一凸缘配合孔23221相对应并且与第一凸缘配合孔23221嵌配,第二凸缘2332与前述的第二凸缘配合孔23231相对应并且与第二凸缘配合孔23231嵌配。在图4中示出了无纺织纤维网20从上、下喂棉辊2、3之间通过并且由上喂棉辊导棉机构23的导棉环232上的导棉嘴2324与下喂棉辊导棉机构33的导棉环的导棉嘴的彼此配合将其(无纺织纤维网20)向预针刺机30喂送的情形。

依据图1的示意可知,前述下喂棉辊导棉机构33的结构体系的导棉环枢置杆的左端支承在左墙板11上的左支承孔(图中未示出)内,而右端则支承在右墙板12上的右支承孔124内(见图1)。

请参见图2,在图5中示出了上面已经提及的预针刺机30,本发明在使用状态下配置在该预针刺机30的一侧。出自上、下喂棉辊2、3之间的无纺织纤维网20进入预针刺机30的剥网板301与托网板302之间,由预针刺机30的刺针303实施针刺,并且途经输出对辊304引出。由于预针刺机30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属于现有技术,因此申请人不再说明。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弥补了已有技术中的缺憾,顺利地完成了发明任务,如实地兑现了申请人在上面的技术效果栏中载述的技术效果。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