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39684发布日期:2018-07-27 21:08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对具有环状的端缘的两块布料进行缝合时使用的缝纫机。



背景技术:

以往,在进行t恤衫的上袖作业等将筒状的袖部缝合在筒状的前后身上的作业时,采用例如日本国特开2004-236769号公报所公开的包缝缝纫机。本例中的前后身与袖部的缝合,是对具有环状的端缘的两块布料(前后身的布料与袖部的布料)进行缝合。在利用所述包缝缝纫机的情况下,布料中的所述环状的端缘以包缝缝纫机的针板为基准位于上方地被缝制。

在这样现有的缝制方法中,针板中进行缝制的针所贯穿布料的位置(针孔)的上方会被布料覆盖,妨碍了缝制作业者的视线。因此,缝制作业者为了确认缝制状态而确保视线时会强行作出将布料提起等勉强的姿势。而且,由于必须用单手提起布料等,因此,很难进行两块布料的对位。故而作业效率恶化,由此导致影响缝制品的大量生产。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鉴于所述问题,其课题尤其在于提供一种缝纫机,该缝纫机在对具有环状的端缘的两块布料进行缝合时的作业效率高。

本发明的缝纫机,具有:筒型部,在使具有环状的端缘的两块布料以一方位于内环侧且另一方位于外环侧的方式重叠的状态下插穿其中并对其进行支承;针板,与被所述筒型部支承的状态下的所述内环侧的布料抵接且从下方对其进行支承;压脚,在所述针板的上方对被所述筒型部支承的状态下的所述外环侧的布料进行推压;以及布料夹持部,设在所述针板及所述压脚的近前侧,在以所述内环侧的布料在下且所述外环侧的布料在上的方式使其重叠的状态下从上下夹持所述两块布料,所述布料夹持部中的位于所述两块布料的上方的部分能够上下运动,所述布料夹持部具有卷边除去机构,所述卷边除去机构用于使形成在所述两块布料的端缘上的卷边舒展,作为所述卷边除去机构,所述布料夹持部在所述两块布料的端缘所通过的位置处具有倾斜部,该倾斜部具有端缘,该端缘的形状随着从距各布料的端缘较远一侧趋向端缘侧而后退,所述倾斜部具有空气喷出部,该空气喷出部以形成使各布料中产生卷边的部分舒展的气流的方式喷出空气。

而且,能够构成为,还具有端缘引导部,该端缘引导部与所述卷边除去机构相比位于前方,且与所述两块布料中的端缘抵接。

而且,所述空气喷出部还能够由在所述倾斜部开口的多个空气喷出孔构成。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的立体图。

图2是从左近前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时的主要部位放大立体图。

图3是从右近前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时的主要部位放大立体图。

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中的拆除卷边除去机构及端缘引导部、并通过布料夹持部使布料上产生的卷边舒展的状态的立体概要图。

图5是在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中,表示通过形成于下侧布料夹持部的凹部的气流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关于本发明,列举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关于前后方向的表现,将靠近进行缝制的作业者的一侧作为“近前侧”,将距离较远的一侧作为“后侧(后方侧)”。另外,关于上下左右的表现,以所述作业者观察缝纫机1时的方向来表现。

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1适合作为“上袖专用缝纫机”来使用,例如,如将筒状的袖部缝合到筒状的前后身的手臂贯穿孔的作业(作为一例,如t恤衫的上袖作业)那样,是在进行对筒状的布料彼此接合的作业时所使用的包缝缝纫机。所述前后身中衣服穿着者的手臂所通过的手臂贯穿孔的端缘与袖部的端缘为环状,在本实施方式中,没有进行折边等加工而呈剪裁后原本的状态。此外,t恤衫的上袖作业仅为一例,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1能够广泛地应用于对两块布料中呈环状的端缘彼此进行缝合的作业。另外,作为所述筒状的布料,能够使用通过圆形缝以周向上没有接缝(sideseam)的方式形成的布料。

如图1所示,该缝纫机1对具有环状端缘的两块布料fi、fo(由虚线所示)以其一方在内环侧且另一方在外环侧的方式在内外重叠的状态下进行缝制。本实施方式的两块布料fi、fo为例如t恤衫中的前后身的布料和袖部的布料,是各自独立(没有连接)的布料。

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1具有:缝纫机主体2、从缝纫机主体2向一侧(具体向左侧)突出的筒型部3、卷边除去机构4、端缘引导部5、布料切断机构6。此外,关于与通常的缝纫机共通的机构,除去需要特别说明的以外,不进行详细的说明。

筒型部3是在使内环侧及外环侧的两块布料fi、fo重叠的状态下插穿其中且从下方对其进行支承的部分。由于筒型部3能够插穿于两块布料fi、fo,因此,与例如日本国特开2004-236769号公报记载的现有的包缝缝纫机不同,布料fi、fo中的环状的端缘能够以针板12为基准位于下方地进行缝制。

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筒型部3具有:从缝纫机主体2向左侧突出的筒型部主体31;从筒型部主体31向左侧突出且相对于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旋转轴能够自由旋转的辊部32。针板12设于筒型部主体31的上表面。辊部32随着两块布料fi、fo被向输送方向m(参照图1)即后方输送而旋转。因此,能够将两块布料fi、fo在筒型部3的上方从近前侧向后方顺畅地输送。

如图1所示,筒型部3能够插穿具有环状的端缘的两块布料fi、fo,并由此以使布料fi、fo中的环状的端缘以针板12为基准位于下方的方式对其进行缝制。因此,由于针板12中的进行缝制的针11所贯穿布料的位置(针孔)的上方没有被布料覆盖,故而,布料fi、fo难以妨碍缝制作业者的视线。而且,作业者可以无需为了确保视线而使用单手,能够使双手都集中于缝制作业。

尤其,例如作为t恤衫的材料即筒状的前后身中的手臂贯穿孔的环状的端缘和袖部的环状的端缘的形状,因其扁平度不同、周向途中存在接缝等原因,多数情况下其形状不完全相同。因此,作业者在缝制作业中要经常进行使两块布料fi、fo的位置对齐的微调整。在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1中,由于能够如前述那样使双手集中于缝制作业,因此,能够可靠地实施所述微调整。因此,由于能够提高缝制品质及使缝制作业高速化,能够提高作业效率,能够大量生产缝制品。因此,能够实现缝制品的制造成本的成本降低。

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1具有:在缝制时进行往复运动的针11、收容往复运动的针11的针板12、压脚13、以及未图示的用于使各部分动作的驱动机构、传递机构等。针板12设在筒型部3的筒型部主体31的上表面,具有能够收容往复运动的针11的针孔(未图示)。针板12与处于被筒型部3支承的状态下的内环侧的布料fi抵接并从下方对其进行支承。图中虽无明确表示,但针板12具有将内环侧的布料fi向后方输送的进给机构121。压脚13在针板12的上方对处于被筒型部3支承的状态下的外环侧的布料fo进行推压。内环侧及外环侧的两块布料fi、fo被针板12与压脚13夹持,因此,缝制时两块布料会一起通过所述进给机构121被向后方输送。

卷边除去机构4是使内环侧及外环侧这两块布料fi、fo中的进行缝制一侧的端缘fe上所产生的卷边c舒展的机构。卷边除去机构4所能够舒展的卷边c是各布料fi、fo中进行缝制一侧的端缘fe的附近区域沿端缘卷曲的部分(参照图4,此外,实际的布料为环状,但图4中为了方便说明,示出了图示下端进行切断后的状态)。尤其,在各布料fi、fo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情况下容易产生卷边c。

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卷边除去机构4具有布料夹持部41和空气喷出部42。布料夹持部41设在针板12及压脚13的近前侧。该布料夹持部41以内环侧的布料fi在下且外环侧的布料fo在上地重叠的状态从上下夹持两块布料fi、fo。因此,布料夹持部41具有位于上方的上侧布料夹持部411、和位于下方的下侧布料夹持部412。而且,布料夹持部41具有移动支点部413、施力部414、间隔限制部415。上侧布料夹持部411及下侧布料夹持部412各自的与各布料fi、fo对置的部分形成为平面。

下侧布料夹持部412是固定于针板12的近前侧的不动的部件。该下侧布料夹持部412在上方具有上表面部4121和凹部4122。上表面部4121中至少与上侧布料夹持部411对置的部分为平面。

通过移动机构,可以变更上侧布料夹持部411与下侧布料夹持部412的上下方向的间隔。在本实施方式中,该移动机构是使上侧布料夹持部411相对于不动的下侧布料夹持部412以移动支点部413为中心能够在规定范围内转动的机构。因此,上侧布料夹持部411能够上下动。作为移动支点部413,本实施方式使用小螺钉,但只要能够对上侧布料夹持部411相对于下侧布料夹持部412的移动进行支承,则结构不受限定。该移动机构具有未图示的操作部,在将两块布料fi、fo夹持于两个布料夹持部411、412之间时,通过作业者对操作部进行操作,两个布料夹持部411、412之间能够以在上下分离的方式移动。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布料夹持部411构成为相对于下侧布料夹持部412转动,但还可以构成为例如在确保上侧布料夹持部411与下侧布料夹持部412平行的状态下使上侧布料夹持部411在垂直方向上移动。另外,还能够构成为,仅使下侧布料夹持部412移动,或使上侧布料夹持部411和下侧布料夹持部412双方都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施力部414为设在作为移动支点部413的小螺钉的周围的盘簧,上侧布料夹持部411与下侧布料夹持部412通过施力部414的施力保持有间隔。因此,如t恤衫的袖部那样,当各布料fi、fo中因粘贴了例如胶布等而导致厚度增大的部分通过布料夹持部41时,上侧布料夹持部411会向上方移动,由此上侧布料夹持部411与下侧布料夹持部412之间的间隔扩大,在所述部分通过后,通过施力部414的施力会自动恢复到原来的间隔。因此,即使在各布料fi、fo中存在厚度较大的部分,也能够良好地追随该厚度的变化,因此,不会对缝制产生妨碍。上侧布料夹持部411与下侧布料夹持部412的间隔能够通过间隔限制部415所具有的螺栓进行调整。

两块布料fi、fo能够在被该布料夹持部41夹持的状态下送入到针板12与压脚13之间。因此,能够进行稳定的缝制。

另外,在上侧布料夹持部411与下侧布料夹持部412之间仅具有夹持两块布料fi、fo的空间,不存在例如用于分隔两块布料fi、fo的板状的分隔件等。因此,被向后方输送的布料fi、fo在到达针板12的针孔前都无需使分隔件等退避,因此,缝制速度不会降低、缝制作业不会临时停止,利于缝制品的大量生产。

如图3所示,上侧布料夹持部411还具有倾斜部4111,在两块布料fi、fo中进行缝制一侧的端缘(本实施方式中为右端缘)所通过的位置处,倾斜部4111随着从距各布料fi、fo中的端缘较远的一侧(本实施方式中为左侧)趋向端缘侧(本实施方式中为右侧)而后退。下侧布料夹持部412也同样,在凹部4122形成有作为内表面的倾斜部4123,该倾斜部4123呈随着从距各布料fi、fo中的端缘较远的一侧(本实施方式中为左侧)趋向端缘侧(本实施方式中为右侧)而后退的形状。各倾斜部4111、4123被设置在上下大致一致的位置上,相对于两块布料fi、fo中进行缝制一侧的端缘(右端缘)fe的移动轨迹交叉。

本实施方式的各倾斜部4111、4123为在两块布料fi、fo中进行缝制一侧的端缘(本实施方式中为右端缘)fe所通过的位置处随着从前后身侧(本实施方式中为左侧)趋向袖头侧(本实施方式中为右侧)而后退的形状。该“后退的形状”是指,从上方观察布料夹持部41的情况下,倾斜部4111、4123的端缘4111a、4123a作为“向右上提升的线”所呈现出的形状。另外,所述端缘4111a、4123a的形状为直线状。但不限于此,例如还能够使端缘4111a、4123a的形状为曲线状。

空气喷出部42具有上侧空气喷出部421和下侧空气喷出部422。上侧空气喷出部421具有在上侧布料夹持部411的倾斜部4111上开口的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五个圆孔,但形状及数量没有特别限定)空气喷出孔4211。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倾斜部4111更靠里的位置设有上侧空气喷出部421,但还能够将上侧空气喷出部421与倾斜部4111共面地设置。通过从连接于上侧布料夹持部411的空气管43供给压缩空气,能够从空气喷出孔4211喷出气流。

下侧空气喷出部422具有设于下侧布料夹持部412的倾斜部4123的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圆孔,但形状及数量没有特别限定)的空气喷出孔4221。通过从连接于下侧布料夹持部412的空气管43(图4中所示)供给压缩空气,能够从空气喷出孔4221喷出气流。

两块布料fi、fo被夹持在上侧布料夹持部411与下侧布料夹持部412之间,同时向进给方向m即后方移动。因此,如图4所示,在两块布料fi、fo中进行缝制一侧的端缘(右端缘)fe产生的卷边c通过上侧布料夹持部411及下侧布料夹持部412中的倾斜部4111、4123向右侧被推开,与上侧布料夹持部411和下侧布料夹持部412之间的间隔相应地成为对置的平坦状态。这样,卷边c得到舒展。

而且,通过从空气喷出部42(上侧空气喷出部421及下侧空气喷出部422)喷出的气流的压力,能够使各布料fi、fo中产生卷边c的部分向右侧移动,因此,能够使卷边c舒展。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通过倾斜部4111、4123和从空气喷出部42喷出的气流这两者使卷边c舒展。因此,能够有效地进行卷边c的除去。

如图1及图2所示,端缘引导部5与卷边除去机构4相比位于近前侧。该端缘引导部5具有平板部51和固定片52。平板部51以从下侧布料夹持部412的表面突出的方式沿前后方向配置,并与内轮侧及外轮侧的两块布料fi、fo的端缘抵接。由此,能够进行缝制前的两块布料fi、fo的定位。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平板部51中的位于布料夹持部412相反侧的端缘开放,因此,例如,即使存在如t恤衫的袖子部分那样因在各布料fi、fo上粘贴例如胶带等而导致厚度增大的部分,由于该部分会跨越到平板部51的上方,因此,各布料fi、fo的进给不会发生滞留。而且,固定片52通过小螺钉53被固定在下侧布料夹持部412上。通过拧松小螺钉53,端缘引导部5能够相对于下侧布料夹持部412在左右方向移动。不过不限于此,还可以使端缘引导部5形成为固定的形式。

尤其,在本实施方式中,平板部51在下侧布料夹持部412上形成的凹部4122的上方位于在前后方向上对其进行纵剖的位置。换言之,在俯视时,凹部4122的上方区域被平板部51一分为二。因此,从近前侧观察时,从下侧空气喷出部422喷出的气流从平板部51的左侧向右侧流动,并从平板部51的右侧向大气中释放。如图4所示,凹部4122中的平板部51的左侧部分被布料fi、fo覆盖,但凹部4122中的平板部51的右侧部分,因其上部开放,所以,如图5中箭头所示,气流能够没有阻碍地从凹部4122释放。通过这样构成,难以发生例如在凹部4122的内部因气流滞留导致妨碍卷边c的除去的情况,能够可靠地进行卷边c的除去。此外,由于布料fi、fo柔软,如图5所示,来自上侧空气喷出部421的空气喷出孔4211的气流的一部分也会通过平板部51的下方(凹部4122)而从左侧向右侧流动。

如图2所示,布料切断机构6具有切刀部61。切刀部61为公知的机构,位于端缘引导部5的后方,该切刀部61构成为,通过使尖端的刃部往复运动,能够从两块布料fi、fo的端缘对规定范围进行切断。该切刀部61在从所述端缘引导部5向进给方向m即后方离开规定距离的位置处对两块布料fi、fo进行切断。

如前所述,通过拧松将固定片52固定于下侧布料夹持部412的小螺钉53而能够使本实施方式的端缘引导部5在左右方向上移动。由此,端缘引导部5与布料切断机构6的切刀部61能够相对地进行位置调整以能够变更所述规定距离。通过对端缘引导部5和切刀部61进行相对的位置调整,能够任意地设定由切刀部61对内轮侧及外轮侧这两块布料fi、fo进行切割的宽度的量。因此,能够对以恒定宽度被切割的两块布料fi、fo进行缝制,因此,能够稳定且高效地制作所希望的缝制品。

通过端缘引导部5与布料切断机构6,在使卷边c舒展后的两块布料fi、fo的端缘对位的基础上会自动地进行从端缘对规定范围进行切断的处理。因此,能够以高精度且统一地对两块布料fi、fo的端缘进行处理。因此,能够高效地制造高品质的缝制品。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不限于所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追加各种变更。

关于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和作用,总结记载如下。上述实施方式的缝纫机1具有:筒型部3,使具有环状端缘的两块布料fi、fo在以一方为内环侧且另一方为外环侧的方式重叠的状态下插穿于其中并对其进行支承;针板12,与被所述筒型部3支承的状态下的所述内环侧的布料fi抵接并从下方对其进行支承;压脚13,在所述针板12的上方对处于被所述筒型部3支承的状态下的所述外环侧布料fo进行推压;布料夹持部41,设在所述针板12及所述压脚13的近前侧,以使所述内环侧的布料fi在下且所述外环侧的布料fo在上地重叠的状态从上下夹持所述两块布料fi、fo,在所述布料夹持部41中,位于所述两块布料fi、fo的上方的部分能够上下动,所述布料夹持部41具有使所述两块布料fi、fo中的端缘处所产生的卷边c舒展的卷边除去机构4,作为所述卷边除去机构4,所述布料夹持部41在所述两块布料fi、fo中的端缘所通过的位置处具有倾斜部4111、4123,该倾斜部4111、4123具有端缘,该端缘呈随着从距各布料fi、fo的端缘较远的一侧趋向端缘侧而后退的形状,所述倾斜部4111、4123具有空气喷出部421、422,该空气喷出部421、422喷出空气以形成使各布料fi、fo中产生卷边c的部分舒展的气流。

根据该结构,筒型部3能够插穿具有环状的端缘的两块布料fi、fo,由此,该布料fi、fo中的环状的端缘能够以针板12为基准位于下方并被缝制。因此,难以因布料fi、fo而妨碍缝制作业者的视线。而且,可以无需为了确保视线而使用单手,因此,能够使双手集中于缝制作业。而且,通过布料夹持部41,两块布料fi、fo能够在被夹持的状态下送入针板12与压脚13之间。因此,能够进行稳定的缝制。

另外,作为卷边除去机构4,由于布料夹持部41具有倾斜部4111、4123,因此,容易使布料夹持部41沿着两块布料fi、fo的端缘处产生卷边c的部位。因此,能够使卷边c平整地舒展。因此,不会因卷边c而妨碍缝制,能够高效地进行缝制作业。

而且,还能够具有端缘引导部5,该端缘引导部5位于所述卷边除去机构4的前方,且与所述两块布料fi、fo的端缘抵接。

根据该结构,通过端缘引导部5,能够自动地进行卷边c舒展后使两块布料fi、fo的端缘对位的处理。因此,能够以高精度且统一地对两块布料fi、fo的端缘进行处理。因此,能够高效地制作高品质的缝制品。

而且,所述空气喷出部421、422能够由在所述倾斜部4111、4123开口的多个空气喷出孔4211、4221构成。

根据该结构,通过从在倾斜部4111、4123上开口的多个空气喷出孔4211、4221喷出的气流的压力,使各布料fi、fo中产生卷边c的部分移动,由此,能够使卷边c舒展。因此,能够有效地除去卷边c。

以上,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布料fi、fo很难妨碍缝制作业者的视线,能够使双手集中于缝制作业。而且,通过布料夹持部41能够进行稳定的缝制。因此,尤其在对具有环状的端缘的两块布料fi、fo进行缝合时的作业效率很高。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