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编单针床导湿双面织物的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301438阅读:365来源:国知局
经编单针床导湿双面织物的制备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经编单针床导湿双面织物的制备方法,属于经编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为适应现代人追求舒适性的潮流,服装用纺织用品越来越趋向于对于运动休闲类产品的设计以及新型面料的开发。良好的导湿快干性能是使织物具有突出舒适性的关键。制造具有导湿双面针织物通常是编织纬编组织得到的。随着现代纺织技术水平的革新,也产生了很多利用特殊纤维制造使织物达到特定要求的方法,例如用导水和吸水性强的超细纤维,异形纤织造导湿双面织物。对于经编双面织物而言,一般是采用双针床经编机织造。传统单针床经编机生产的织物,一般情况织物的工艺正反面都是显示gb1前梳的原料,后梳gb2/gb3/gb4的原料会被gb1包裹在中间(例如图-1、图1-2所示),厚度方向上前梳的纱线表现在表面如图2所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经编单针床导湿双面织物的制备方法,得到的双面织物具有更好的导湿性和服用性能。

按照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一种经编单针床导湿双面织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在单针床经编机上编织而成,采用3把梳栉,分别为第一梳栉gb1、第二梳栉gb2和第三梳栉gb3;具体编织工艺为:

所述第一梳栉和第三梳栉做成圈运动形成经平组织,第二梳栉做衬纬组织;在织物工艺正面表现为经平组织,在织物工艺反面表现为衬纬纱;

或者,所述第一梳栉做成圈运动形成经平组成,第二梳栉和第三梳栉做间隔性的衬纬组织;在织物工艺正面表现为经平组织,在织物工艺反面表现第二梳栉和第三梳栉的衬纬部分的纱线。

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梳栉满穿涤纶纱,第二梳栉满穿丙纶纱,第三梳栉满穿涤纶纱。

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梳栉满穿涤纶纱,第二梳栉和第三梳栉满穿丙纶纱。

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经平组织采用经绒或经斜组织代替。

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梳栉做衬纬组织时,第二梳栉只在针背垫纱、针前不垫纱,且第二梳栉垫纱方向与第一梳栉相同,第一梳栉的针背横移距大于第一梳栉和第三梳栉。

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梳栉和第三梳栉做间隔性的衬纬组织时,每次衬纬的针背横移针距大于第一梳栉。

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梳栉和第三梳栉做间隔性的衬纬组织时,得到的双面织物的织物工艺反面奇数横列显示第二梳栉的纱线,偶数横列显示第三梳栉的纱线。

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梳栉和第三梳栉做经平组织时,第一梳栉和第三梳栉每次针背横移两个针距进行针前垫纱。

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梳栉和第三梳栉做间隔性的衬纬组织时,第一梳栉进行针背横移两个针距垫纱,第二梳栉和第三梳栉先衬纬后圈或先成圈后衬纬。

本发明所述经编单针床导湿双面织物的制备方法,得到的导湿双面织物具有良好的导湿快干性能。这种织物在厚度方向上也不同于以往的单面织物,突破了前梳gb1总是在表面的传统,可以表现为反、正面在厚度方向上后梳gb2/gb3的纱线前移。

附图说明

图1-1为传统单针床经编机生产的织物正面纱线的示意图。

图1-2为传统单针床经编机生产的织物反面纱线的示意图。

图2为传统单针床经编机生产的织物厚度方向上纱线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得到的双面织物厚度方向上纱线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二得到的双面织物厚度方向上纱线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3所示,本发明所述经编单针床导湿双面织物的制备方法,在单针床经编机上编织而成,采用3把梳栉,分别为第一梳栉gb1、第二梳栉gb2和第三梳栉gb3;具体编织工艺为:第一梳栉gb1满穿涤纶彩色纱或者普通涤纶纱,第二梳栉gb2满穿丙纶纱,第三梳栉gb3满穿普通涤纶纱;第一梳栉gb1和第三梳栉gb3的纱线编织经平组织,第二梳栉gb2的纱线做衬纬组织,第二梳栉gb2的纱线只在针背垫纱、针前不垫纱且针背横移距大于第一梳栉gb1和第三梳栉gb3,第一梳栉gb1的垫纱数码为1-0/1-2//,第二梳栉gb2的垫纱数码为0-0/3-3//,第三梳栉gb3的垫纱数码为1-2/1-0//。由上述工艺得到的双面织物在织物工艺反面(即织物里层)显示第二梳栉gb2的纱线,丙纶纱线不吸水,可以快速地将汗液导向织物工艺正面(即织物外层),双面织物的纱线最终排列如图3所示;由以上可知,本发明得到的导湿双面织物的织物里层为导水层,织物外层为吸水层。

在实施例一中,第一梳栉gb1和第三梳栉gb3纱线每次针背横移两个针距进行针前垫纱;第二梳栉gb2纱线作为衬纬纱,垫纱方向与第一梳栉gb1相同,但针背横移针距大于第一梳栉gb1。第一梳栉gb1和第三梳栉gb3的纱线夹持第二梳栉gb2的衬纬纱。采用这种方式,织物里层(即织物工艺反面)表现为衬纬纱,由于不成圈所以较柔软,孔隙大,接触皮肤;织物外层(即织物工艺正面)表现为两根做相反垫纱方向运动的闭口双经平的经平组织。

实施例一所得到的导湿双面织物是由多根经纱编织的具有复杂结构的双面织物,表现在里层的纱线做缺垫运动。由于做缺垫运动的部分针前针背都不成圈在里层表面形成浮线将后梳形成的延展线覆盖,成圈的部分在织物工艺正面将第二、三梳栉做成圈运动线圈覆盖,因而做缺垫组织的纱线在织物正反面交织且在织物工艺反面完全覆盖,形成了水分流动良好的渠道,纱线间接触更加密切,可直接将水分传导到织物外层。外层织物编织紧密,里层较为松散,密度差明显且里层经纱采用吸湿性差但芯吸能力很强,吸湿排汗作用明显的丙纶,提高了织物的芯吸能力,加快了导湿速度,外层经纱使用涤纶使得织物具有了快干性能。

具体应用为:采用e28特里科经编机ks3,180英寸,机上牵拉密度24,成品纵密26,成品横密13,织物克重198g/m2

组织:第一梳栉gb1:1-0/1-2//;第二梳栉gb2:0-0/3-3//;第三梳栉gb3:1-2/1-0//;

原料:a:75d/72f涤纶dty;b:75d/36f丙纶dty;

穿经:第一梳栉gb1:满穿a;第二梳栉gb2:满穿b;第三gb3:满穿a;

送经量:第一梳栉gb1:1179mm/rack;第二梳栉gb2:1024mm/rack;第三梳栉gb3:1179mm/rack。

实施例二:

如图4所示,本发明所述经编单针床导湿双面织物的制备方法,在单针床经编机上编织而成,采用3把梳栉,分别为第一梳栉gb1、第二梳栉gb2和第三梳栉gb3;具体编织工艺为:第一梳栉gb1满穿涤纶彩色纱或者普通涤纶纱,第二梳栉gb2和第三梳栉gb3满穿丙纶纱;第一梳栉gb1做成圈运动形成经平组织,第二梳栉gb2和第三梳栉gb3做间隔性的衬纬组织(即衬纬和成圈交替进行),每次衬纬的针背横移针距大于第一梳栉gb1。第一梳栉gb1的垫纱数码为1-0/1-2//,第二梳栉gb2的垫纱数码为0-0/2-3//,第三梳栉gb3的垫纱数码为1-0/3-3//。由上述工艺得到的双面织物在织物工艺反面(即织物里层)奇数横列显示第二梳栉gb2的纱线,偶数横列显示第三梳栉gb3的纱线,丙纶纱线不吸水,可以快速地将汗液导向织物工艺正面(即织物外层),双面织物的纱线最终排列如图4所示。

实施例一所得到的导湿双面织物是由多根经纱编织的具有复杂结构的双面织物。第一梳栉gb1的纱线进行针背横移两个针距先垫纱,第二梳栉gb2和第三梳栉gb3的纱线先衬纬后成圈或先成圈后衬纬,即采用衬纬与成圈交替,所有纱线垫纱方向都相同。在织物的工艺反面(即织物反面)显露出第二梳栉gb2和第三梳栉gb3衬纬部分的纱线,工艺正面(即织物正面)只显示第一梳栉gb1成圈的纱线。因此,第二梳栉gb2和第三梳栉gb3的纱线吸水后可以通过此纱线直接将水传输到织物外层。在织物工艺正面纱线的顺序为gb1、gb2、gb3。在工艺反面奇数横列显示gb2的纱线,gb2的纱线依次掩盖住gb1、gb3的延展线。偶数横列显示gb3的纱线。gb3的纱线依次掩盖住gb1、gb2的延展线。具体如图4所示。表现在里层的纱线做间隔性衬纬和成圈运动,gb2和gb3的纱线都显露在工艺反面,显露在工艺反面的纱线为丙纶,吸水性差,因而导湿性好。针背横移距较大因而织物较紧密体体现在反面的衬纬纱也更加丰满,服用性能更好。由于这根纱线还会在工艺正面编织而不会像衬纬纱被夹在织物的中间,所以这根纱线还会将水直接导到工艺正面,形成水分传输良好的渠道,有利于将汗液导出。且有一定的密度差,具有良好的芯吸能力。

具体地:采用e28特里科经编机ks3,180英寸,机上牵拉密度24,成品纵密26,成品横密13,织物克重150g/m2

组织:第一梳栉gb1:1-0/1-2//;第二梳栉gb2:0-0/2-3//;第三梳栉gb3:1-0/3-3//;

原料:a:75d/36f涤纶coolmaxdty;b:75d/36f丙纶dty;

穿经:第一梳栉gb1:满穿a,第二梳栉gb2:1b1空,第三梳栉gb3:1空1b;

送经量:第一梳栉gb1:1180mm/rack;第二梳栉gb2:1320mm/rack;第三gb3:1320mm/rack。

测试对比面料:

(1)采用e28特里科经编机ks3,180英寸,机上牵拉密度24,成品纵密26,成品横密14,织物克重175g/m2

组织:第一梳栉gb1:1-0/1-2//;第二梳栉gb2:2-3/1-0//;

原料:a:75d/72f涤纶dty;

穿经:第一梳栉gb1:满穿a,第二梳栉gb2:满穿a;

送经量:第一梳栉gb1:1175mm/rack;第二梳栉gb2:1620mm/rack;

(2)采用e28特里科经编机ks3,180英寸,机上牵拉密度24,成品纵密27,成品横密13,织物克重167g/m2

组织:第一梳栉gb1:1-0/1-2//;第二梳栉gb2:2-3/1-0//;第三梳栉gb2:1-0/1-2//;

原料:a:50d/24f涤纶dty;

穿经:第一梳栉gb1:满穿a,第二梳栉gb2:满穿a;第三梳栉gb3:满穿a;

送经量:gb1:1190mm/rack;第二梳栉gb2:1700mm/rack;第三梳栉gb3:1185mm/rack。

性能比较实验方法:

(1)mmt(液态水分管理测试仪)是完全按照国家标准gb/t21655.2和aatcc195设计生产的一台仪器,主要测试在标准环境(温度:23±1℃湿度:55±5%)下,汗液在布料的吸收扩散性能.

测试布料被夹在带有多条探针的两块pcb之间,上部的呆探针pcb中心又一个直径0.5mm的输液管,输液管的液体是3g/l的氯化钠溶液,模拟人体汗液,在20秒把0.2克的液体均匀滴到布料上面,汗液被布料吸收和扩散,pcb探针测试不同环之间的电阻,电阻的变化反映液体在布料的吸收扩散情况,测试这种变化情况可以得到布料对汗液的吸收扩散能力.由于测试环节多为机器自动化操作,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由于人工操作带来的误差,因此实验结果可信度较高,更加精确。主要测试以下几个方面:

1、里层/外层润湿时间(wtt/wtb)

2、里层/外层吸收速率(tar/bar)

3、最大润湿半径(mwrt/mwrb)

4、扩散速率(tss/bss)

5、导湿能力(r)。

(2)根据“fz/t01071-2008纺织品毛细效应试验方法”的相关规定,将试样裁剪成规定的尺寸大小后,置于标准环境(温度:23±1℃湿度:55±5%)中,试样采用垂直放置,用试样夹夹紧试样一端,将试样的另一端浸在蒸馏水由张力夹夹紧,在达到规定时间后量取试样上水的芯吸的高度,以芯吸的高度来表示织物导湿性能。

测试结果:

(1)mmt(液态水分管理测试仪):

表1

综合评级: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面料的综合评级(overallmosituremanagement)都达到了5级(excellent),对比面料(1)和(2)只分别达到综合评价为2和2.5级。同时,测试结果显示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为导湿快干面料(thisismoisturemanagementfabric),对比面料(1)和(2)只为吸水快的面料(thisisfastabsorptionandquickdryingfabric)。因此本发明制备的织物具有优异的导湿性能。

(2)芯吸法:

表2

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面料的芯吸高度在经向和纬向都比对比面料(1)和(2)的高度要高,因此本发明制备的织物具有优异的芯吸性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