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套结机压脚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27019阅读:1306来源:国知局
一种套结机压脚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套结机配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套结机压脚。



背景技术:

套结机又称打结机或封口机,其通常是用来加固线迹的,一般适合于服装,针织,毛衫,西服,牛仔服等生产厂家使用。由于在服装制造行业,衣服的袋口随处可见。袋口的使用大大方便了我们的生活,然而位于袋口内的衬布容易从袋口处带出,给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现有技术中,常用“一字型”套结对服装袋口进行缝制,但对服装材质为羊毛等无化纤材质的西服等服装进行缝制时,“一字型”套结容易对面料造成损坏。为避免上述情况发生,现多采用“D”型套结对西服袋口进行缝制。

公告号为CN202644128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套结机用压脚,该压脚包括压杆、压脚板、防滑机构和限位杆,压杆通过连接件与压脚板连接部相连并安装在压脚板上,两个压脚板位置对接且形成方形导向槽,压脚板的一侧设置有槽口,槽口内安装有对应的防滑机构,限位杆尾部与压脚板侧边相连。

这种压脚虽然可以解决上述袋口内的衬布容易带出的问题,同时也避免了对西服面料在缝制时造成的损害。使得工人较为容易对袋口内的衬布进行固定,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但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上述两个压脚板位置一旦固定后位置不可调节,一旦工人需要对不同大小袋口内的衬布进行固定缝纫操作时,需进行多次重复缝纫操作。在进行多次重复缝制时,会影响服装外形的美观并且降低了工人的工作效率,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套结机压脚,这种压脚可以针对不同袋口大小内的衬布进行固定缝纫操作,进而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套结机压脚,包括左压脚以及与左压脚相配合且对称的右压脚,所述左压脚、右压脚的一端皆固定连接有限位块,每个所述限位块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丝杆螺母,其中位于所述左压脚一侧的丝杆螺母穿设有第一丝杆,位于所述右压脚一侧的丝杆螺母穿设有第二丝杆,所述第一丝杆与第二丝杆的外螺纹方向相反,所述第一丝杆以及第二丝杆的一侧皆设置有限制限位块转动的限位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工人需要对不同大小袋口内的衬布进行固定缝纫操作时,进而需要改变左压脚与右压脚之间的位移。当工人通过转动第一丝杆以及第二丝杆时。进而带动与第一丝杆、第二丝杆相配合丝杆螺母发生转动。但是由于与丝杆螺母固定连接的限位块被限位环限制,从而不能发生转动,因此丝杆螺母可以在丝杆轴心线上移动,进而通过带动与限位块固定连接的左压脚、右压脚发生移动。

由于第一丝杆与第二丝杆的外螺纹方向相反,进而带动与第一丝杆、第二丝杆相配合的丝杆螺母朝着相互背离方向进行移动,使得与限位块固定连接的左压脚和右压脚能朝着相互背离方向移动,从而达到调整左压脚和右压脚之间位移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左压脚、右压脚皆包括有底板,所述底板的一侧设置有贯穿底板的弧形槽,所述弧形槽于底板的一端设置有内直边,所述弧形槽于底板的另一端设置有内弧边,位于所述左压脚的内直边、内弧边以及与所述右压脚的内直边、内弧边共同围成“D”型导向槽;所述底板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直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位于左压脚的内直边、内弧边以及与右压脚的内直边、内弧边共同围成“D”型导向槽,使得工人可以在导向槽所围成的横截面积内进行对袋口的缝制操作,使得每件衣服袋口所缝制的图形与大小相一致,进行一定的标准化,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丝杆与第二丝杆的一端皆固定连接有同一个转动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块可以更好的将位于两侧的丝杆螺母分隔开来,进而提高使用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位于所述左压脚以及右压脚的下方区域设置有针板,所述针板的一侧穿设有垫板,所述垫板的一侧设置有贯穿垫板的“D”形通槽,所述通槽的横截面积与上述导向槽一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上述左压脚与右压脚可根据需要进行调节,进而所形成的导向槽的横截面积发生变化。其位于针板一侧的垫板可根据导向槽的变化情况配套使用相应垫板,其位于垫板一侧的通槽横截面积与导向槽横截面积一致,进而可方便工人进行缝制操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丝杆远离转动块的一端设置有轴承座,所述第二丝杆远离转动块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星形把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第二丝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星形把手,可以增大于工人手部之间的接触面积,方便工人通过星形把手控制左压脚以及右压脚之间的位移。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每个所述限位环的一侧皆固定连接有竖板,每个所述竖版的一侧螺纹连接有同一个安装压板,所述安装压板的一侧焊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一侧与轴承座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竖版,使得竖版将固定连接的限位环 固定在安装压板的一侧,避免了限位环与丝杆之间的接触,进而避免之间存在的摩擦阻力,提高了丝杆的传动效率。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调整左压脚和右压脚之间的位移,使得左压脚以及右压脚所围成的“D”形导向槽的横截面积发生变化,进而适应不同袋口大小内的衬布进行缝制操作;

(2)通过在垫板的一侧设置有贯穿垫板的“D”形通槽,“D”形通槽的横截面积与导向槽一致,进而可方便工人进行缝制操作,垫板可根据导向槽的变化情况配套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3为图2的A区域放大示意图;

图4为部分使用本实用压脚制造出服装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左压脚;2、右压脚;3、底板;4、弧形槽;5、内直边;6、内弧边;7、导向槽;8、支撑板;9、直板;10、限位块;11、丝杆螺母;12、第一丝杆;13、第二丝杆;14、转动块;15、限位环;16、轴承座;17、星形把手;18、竖板;19、安装压板;20、固定板;21、针板;22、垫板;23、通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如图1所示,一种套结机压脚,包括左压脚1和右压脚2。左压脚1和右压脚2位置相对且结构、连接方式相同。其中左压脚1包括有底板3,底板3的一侧设置有贯穿底板3的弧形槽4。弧形槽4于底板3的一端设置有内直边5,弧形槽4于底板3的另一端设置有内弧边6。位于左压脚1的内直边5、内弧边6以及与右压脚2的内直边5、内弧边6共同围成“D”型导向槽7。底板3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支撑板8,支撑板8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直板9。由于右压脚2与左压脚1的结构、连接方式相同,此不赘述。

如图2和图3所示,左压脚1、右压脚2的一端皆固定连接有限位块10,每个限位块10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丝杆螺母11。其中位于左压脚1一侧的丝杆螺母11穿设有第一丝杆12,位于右压脚2一侧的丝杆螺母11穿设有第二丝杆13,第一丝杆12以及第二丝杆13皆与其相配合的丝杆螺母11螺纹连接。第一丝杆12与第二丝杆13的外螺纹方向相反。第一丝杆12与第二丝杆13的一端皆固定连接有同一个转动块14。转动块14的两端皆设置有限制限位块10转动的限位环15。进一步的,第一丝杆12远离转动块14的一端设置有轴承座16,第二丝杆13远离转动块14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星形把手17。

当工人需要对不同大小袋口内的衬布进行固定缝纫操作时,进而需要改变左压脚1与右压脚2之间的位移。当工人通过转动星形把手17时,带动固定连接的第一丝杆12、转动块14以及第二丝杆13发生转动。进而带动与第一丝杆12、第二丝杆13相配合丝杆螺母11发生转动。但是由于与丝杆螺母11固定连接的限位块10被限位环15限制,从而不能发生转动,因此丝杆螺母11可以在丝杆轴心线上移动,进而通过带动与限位块10固定连接的左压脚1、右压脚2发生移动。

由于第一丝杆12与第二丝杆13的外螺纹方向相反,进而带动与第一丝杆12、第二丝杆13相配合的丝杆螺母11朝着相互背离方向进行移动,使得与限位块10固定连接的左压脚1和右压脚2能朝着相互背离方向移动,从而达到调整左压脚1和右压脚2之间位移的目的。进一步的,转动块14可以更好的将位于两侧的丝杆螺母11分隔开来,进而提高使用的稳定性。

如图2所示,每个限位环15的一侧皆固定连接有竖板18,每个竖版的一侧螺纹连接有同一个安装压板19,安装压板19的一侧焊接有固定板20,固定板20的一侧与轴承座16固定连接。位于左压脚1以及右压脚2的下方区域设置有针板21,针板21的一侧穿设有垫板22,垫板22的一侧设置有贯穿垫板22的“D”形通槽23,“D”形通槽23的横截面积与上述导向槽7一致,可方便工人进行缝制操作。垫板的一侧设置有刻度或尺寸标号(附图中未标出),方便工人根据使用情况进行选择。

由于上述左压脚1与右压脚2可根据需要进行调节,进而所形成的导向槽7的横截面积会发生变化。导向槽7的横截面积可根据垫板22一侧的“D”形通槽23的横截面积由工人通过星形把手17进行调节。其位于垫板22一侧的“D”通槽23横截面积与导向槽7横截面积一致。

工作过程:

1.首先将上述结构安装在单针平缝机上,工人根据实际缝制袋口大小通过转动星形把手17调整好左压脚1与右压脚2之间的间距,使其形成横截面积适宜的“D”形缝制区域;

2.将袋口的一端放在左压脚1和右压脚2下,保持左压脚1底板3处内直边5和右压脚2底板3处内直边5与袋口开口方向垂直;

3.先沿着左压脚1底板3处内直边5和右压脚2底板3处内直边5进行缝制,再沿着左压脚1底板3处内弧边6和右压脚2底板3处内弧边6进行缝制,最终缝制出“D”形套结,完成袋口一端套结缝制工序;

4.重复上述步骤2和3的操作,完成所有袋口套接缝制工序。

请参照图4,上衣的一侧设有袋口,其中袋口的两端使用本实用新型套结机压脚缝制出的“D”形套结。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