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框调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63279发布日期:2019-08-17 02:13阅读:480来源:国知局
棕框调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织带机构件,尤其涉及一种棕框调整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织带机包含有棕框组件,当棕框进行上下运动时能带动织带经线进行升降变化,从而使织带能进行不同的提花操作,现有一种cn204417758u之平式织带机,包括一机架、一电机、一皮带、一经纱架以及一设置在机架上的送纬纱结构,机架安装有壁板结构,壁板为一板体且分布有轴向对称的轴承孔,轴承孔安装棕框开口结构以及卷起结构,棕框开口结构包括复数花链片、复数关刀、复数棕框架和复数棕框脚,花链片与关刀相连接,棕框架通过棕框脚和关刀链接,棕框开口结构与送纬纱结构相联,关刀在花链片的驱动下带动与之连接的棕框架进行上下运动。

然而,现有技术的织带藉由花链片的不同排列方式达到不同的提花样式,当其提花的样式越多时,花链片的排列方式就越多,当需要更改提花的样式时,其需要手动操作调整且必须要停下织带机才能更改花链片的排列方式,而更改花链片的排列时间分别与花链片的数量及花链片的排列长度成一定的比例,当提花的样式越复杂,更换花链片所需的时间就越长,从而导致延误生产速度进而提高生产成本;因此,现有技术之棕框调整装置,其整体构造存在有如前述的问题及缺点,实有待加以改良。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缺点及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棕框调整装置,其可藉由马达驱动连杆组件进而带动棕框上下移动,达到快速变更棕框位置且不须停机之目的。

为达上述之发明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为设计一种棕框调整装置,其包含:

一支撑板,其为一板体且具有一内侧面及一外侧面,该支撑板形成有一第一定位孔、一第二定位孔及一滑槽,该第一定位孔及该第二定位孔贯穿该支撑板,该滑槽为一弧形长槽且凹设于该支撑板的该内侧面;

一马达,其具有一转轴,该转轴的一端穿设于该第一定位孔;

一连杆组件,其设置于该支撑板的该内侧面,且包含:

一旋转杆,其为一杆体且一端连接于该转轴,另一端位于该滑槽前方;

一外连杆,其为一杆体且一端枢接于该旋转杆的另一端;

一横连杆,其为一杆体且具有两端部及一中端部,该横连杆一端枢接于该外连杆的另一端,该中端部枢接有一枢轴,该枢轴为一杆体且穿设于该第二定位孔;

一中连杆,其为一杆体且一端枢接于该横连杆的另一端;

至少一棕框,其为一矩形框体且各该棕框的一端形成有一枢接部,该枢接部枢接于该中连杆的另一端;

其中,当该马达的该转轴旋转时,其经由该旋转杆、该外连杆及该横杆带动该中连杆进行上下移动,使得枢设于该中连杆的该至少一棕框进行上下位移。

为达上述之发明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为设计一种棕框调整装置,其包括一支撑板,其为一板体且具有一内侧面及一外侧面,该支撑板形成有一第二定位孔及一滑槽,该第二定位孔贯穿该支撑板,该滑槽为一弧形长槽且凹设于该支撑板的该内侧面;

一马达,其具有一转轴,该转轴的一端穿设于该第二定位孔;

一连杆组件,其设置于该支撑板的该内侧面,且包含:

一横连杆,其为一杆体且具有两端部及一中端部,该横连杆一端位于该滑槽前方,该中端部连接该转轴;

一中连杆,其为一杆体且一端枢接于该横连杆的另一端;

至少一棕框,其为一矩形框体且各该棕框的一端形成有一枢接部,该枢接部枢接于该中连杆的另一端;

其中,当该马达的该转轴旋转时,可经由该横杆带动该中连杆进行上下移动,使得枢设于该中连杆的该至少一棕框进行上下位移。

进一步而言,所述之棕框调整装置,其进一步包含有两导板支架,各该导板支架的侧面形成一移动槽且分别套设于该至少一棕框的两侧边,该至少一棕框可上下移动地位于该移动槽中。

进一步而言,所述之棕框调整装置,其中该滑槽的上端内设置有一上传感器,该滑槽的中端内设置有一中传感器,该滑槽的下端内设置有一下传感器。

进一步而言,所述之棕框调整装置,其进一步包含一控制器及一驱动器,该上传感器、该中传感器及该下传感器分别用以感测该外连杆枢接于该旋转杆的一端的位置,且分别电性连接该控制器,该控制器电性连接该驱动器,该驱动器电性连接该马达,该控制器控制该驱动器用以驱动马达控制该旋转杆的另一端位于该滑槽上方的位置。

进一步而言,所述之棕框调整装置,其进一步包含一显示器及一中继器,该显示器电性连接该中继器,该中继器分别电性连接该控制器、该上传感器、该中传感器及该下传感器。

进一步而言,所述之棕框调整装置,其进一步包含一编码器,该编码器电性连接该控制器,该显示器为触控式显示器,该编码器将通过该显示器输入的各项信号进行编码,使该控制器根据该编码器完成编码后的信号控制该马达作动。

进一步而言,所述之棕框调整装置,其中该滑槽的弧形为朝向上下方向延伸的半圆形,该第一定位孔位于该滑槽所构成半圆形的圆心位置。

进一步而言,所述之棕框调整装置,其中该外连杆枢接于该旋转杆的一端具有一感应轴,该感应轴为一柱体且一端枢接于该外连杆及该旋转杆,另一端伸入该滑槽中。

进一步而言,所述之棕框调整装置,其中各该棕框的该枢接部为一长形框体,该中连杆相对于该横连杆的另一端凸设有一支撑轴,该支撑轴为一柱体,该枢接部相对于该棕框的另一端套设于该支撑轴。

进一步而言,所述之棕框调整装置,其中该第一定位孔位于该滑槽所构成半圆形的圆心位置。

进一步而言,上传感器、中传感器、下传感器、马达、驱动器、显示器、中继器、编码器和控制器的结构和运作原理均是公知常识,上传感器、中传感器和下传感器可采用但不局限于在啊里巴巴上销售的品牌为森德格/sendig、型号为sgd-1-5v的传感器;马达可采用但不局限于在啊里巴巴上销售的品牌为健元、型号为370的马达;驱动器可采用但不局限于在啊里巴巴上销售的品牌为ican、型号为sh-d08r的驱动器;显示器可采用但不局限于在啊里巴巴上销售的品牌为西格普、型号为emt3000s170的显示器;中继器可采用但不局限于在啊里巴巴上销售的品牌为飞畅科技、型号为fcm-oeo的中继器;编码器可采用但不局限于常州米高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型号为rod431.020-1024的编码器;控制器可采用但不局限于在啊里巴巴上销售的品牌为omron/欧姆龙、货号为cp1h-ex40dt-d-sc的控制器。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藉由马达驱动连杆组件使得连接于连杆组件的棕框可以上下移动,达到无需使用花链片便能自动对不同的织带进行编织,其在进行编织、更改编织纹路方式或更正错误的花板方式时不再受花链片的排列时间、花链片的数量和花链片的排列长度等因素的影响,且不再需要依靠人力手动调整,即可快速藉由操作人员输入控制讯号变更棕框位置进而变更编织方式之功效。

附图说明

为了易于说明,本发明由下述的较佳实施例及附图作以详细描述。

图1是本发明之棕框调整装置的立体外观图。

图2是本发明之棕框调整装置的之前视分解图。

图3是本发明之棕框调整装置的后视局部分解图。

图4是本发明之棕框调整装置的滑槽放大图。

图5是本发明之棕框调整装置的棕框位于下端点位置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之棕框调整装置的棕框位于上端点位置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之棕框调整装置的控制组件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中:10、支撑板;11、内侧面;12、外侧面;13、第一定位孔;14、第二定位孔;15、滑槽;151、上传感器;152、中传感器;153、下传感器;20、马达;21、转轴;30、连杆组件;31、旋转杆;32、外连杆;321、感应轴;33、横连杆;331、枢轴;34、中连杆;341、支撑轴;40、40a棕框;41、41a枢接部;42、42a连接部;50、导板支架;51、移动槽;60、控制器;70、驱动器;80、显示器;90、中继器;100、编码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配合图式以及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

请参阅图1及图7所示,本发明之棕框调整装置,其包含一支撑板10、一马达20、一连杆组件30、至少一棕框40、两导板支架50、一控制器60、一驱动器70、一显示器80、一中继器90及一编码器100。

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支撑板10为一板体且具有一内侧面11及一外侧面12,支撑板10形成有一第一定位孔13、一第二定位孔14及一滑槽15,第一定位孔13及第二定位孔14贯穿支撑板10,滑槽15为一弧形长槽且凹设于支撑板10的内侧面11;在本实施例中,滑槽15的弧形长槽为朝向上下方向延伸的半圆形,第一定位孔13位于滑槽15所构成半圆形的圆心位置,但不以此为限,滑槽15及第一定位孔13的位置可依用户需求做改变。

请参阅图2及图3所示,马达20设置于支撑板10的外侧面12,马达20具有一转轴21,转轴21的一端穿设于第一定位孔13,详言之,马达20的转轴21贯穿第一定位孔13凸出于支撑板10的内侧面11。

连杆组件30设置于支撑板10的内侧面11,且包含一旋转杆31、一外连杆32、一横连杆33及一中连杆34;旋转杆31为一杆体且一端连接于马达20的转轴21,另一端位于滑槽15前方;外连杆32为一杆体且一端枢接于旋转杆31的另一端;横连杆33为一杆体且具有两端部及一中端部,横连杆33一端枢接于外连杆32的另一端,中端部枢接有一枢轴331,枢轴331为一杆体且穿设于第二定位孔14,在本实施例中,中端部位于横连杆33的中央,但不此为限,亦可偏离横连杆33的中央;中连杆34为一杆体且一端枢接于横连杆33的另一端;在本实施例中,外连杆32枢接于旋转杆31的一端具有一感应轴321,感应轴321为一柱体且一端枢接于外连杆32及旋转杆31,另一端伸入滑槽15中,但不以此为限,感应轴321亦可仅邻近于滑槽15上而不伸入其中。在另一实施例中,亦可省略旋转杆31及外连杆32,直接以横连杆33的中端部连接马达20,横连杆33一端位于滑槽15前方。

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棕框40、40a数量为两个且形状相同反向并排设置,该两棕框40、40a分别为一矩形框体且一端形成有一枢接部41、41a,另一端形成有一连接部42、42a,枢接部41、41a枢接于中连杆34的另一端;因两棕框40、40a形状相同,以下取其中一棕框40做说明,棕框40的枢接部41为一长形框体,中连杆34相对于横连杆33的另一端凸设有一支撑轴341,支撑轴341为一柱体,枢接部41相对于棕框40的另一端套设于支撑轴341,详言之,枢接部41套设且贴靠于支撑轴341,使得支撑轴341支撑起棕框40,当马达20的转轴21旋转时,可经由旋转杆31、外连杆32及横连杆33带动中连杆34进行上下移动,使得枢设于中连杆34的棕框40进行上下位移,但不以此为限,棕框40与中连杆34之枢接方式可依使用者需求做改变。

导板支架50的侧面形成一移动槽51,且两导板支架50的移动槽51分别套设于棕框40的两侧边,棕框40可上下移动地位于移动槽51中;在本实施例中,导板支架50设置于外部机体上(图式上未示),移动槽51为断面系呈一类似横置u字型之结构,将棕框40定位于移动槽51中限制棕框40为上下直线移动,但不以此为限,导板支架50之形状可依使用者需求做改变,仅要能达到限定移动方向之功效即可。

请参阅图4至图7所示,本棕框调整装置藉由在滑槽15的上端内设置有一上传感器151,滑槽15的中端内设置有一中传感器152,滑槽15的下端内设置有一下传感器153,用以感测感应轴321进而判别旋转杆31之位置,以及连接一控制器60、一驱动器70、一显示器80、一中继器90及一编码器100等达到精准地控制棕框40移动之目的,前述控制器60、驱动器70、显示器80、中继器90及编码器100为现有技术之制式组件,其细部构造不再赘述;上传感器151、中传感器152及下传感器153分别电性连接控制器60,控制器60电性连接驱动器70,驱动器70电性连接马达20,控制器60控制驱动器70用以驱动马达20控制旋转杆31位于滑槽15上方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显示器80为触摸屏且电性连接中继器90,中继器90电性连接控制器60、上传感器151、中传感器152及下传感器153,编码器100电性连接控制器60,编码器100将透过显示器80输入的各项信号进行编码,使控制器60根据编码器100完成编码后的信号控制马达20作动,而中继器90往控制器60输入各个部件运行的各项参数,如设置棕框40的位移距离和输入控制提花编织的方式参数等,中继器90能将显示器80运行的各项信号回馈给控制器60,或将操作人员通过触摸显示器80输入的讯号传送给控制器60达到控制棕框40位移至不同位置之目的。

本创作使用时,棕框40具有一中点状态、一下端点位置状态及一上端点位置状态,于中点状态时,请参阅图1所示,从支撑板10的内侧面11视之,旋转杆31相对于第一定位孔13的另一端,即感应轴321位于滑槽15的中传感器152位置,此时横连杆33呈现一水平状,棕框40位于起始位置处于非提花编织状态;请参阅图5所示,于下端点位置状态时,从支撑板10的内侧面11视之,马达20的转轴21往逆时针方向旋转,使得旋转杆31相对于第一定位孔13的另一端,即感应轴321位于滑槽15的上传感器151位置,此时外连杆32藉由旋转杆31的旋转向上位移并且推动横连杆33,使得横连杆33以枢轴331为中心产生一逆时针方向的转动,将横连杆33相对于外连杆32的另一端向下移动,进而推动棕框40向下移动至最低端位置,此时棕框40处于提花编织状态;请参阅图6所示,于上端点位置状态时,从支撑板10的内侧面11视之,马达20的转轴21往顺时针方向旋转,使得旋转杆31相对于第一定位孔13的另一端,即感应轴321位于滑槽15的下传感器153位置,此时外连杆32藉由旋转杆31的旋转向下位移并且拉动横连杆33,使得横连杆33以枢轴331为中心产生一顺时针方向的转动,将横连杆33相对于外连杆32的另一端向上移动,进而推动棕框40向上移动至最高端位置,此时棕框40处于另一提花编织状态。

由于织带机的棕框40能根据生产的需要设置有一个或复数个,当其设置有二个棕框40、40a时,其中一棕框40内放置有一种织带,而另一个棕框40a内放置有另一种织带;二种不同的织带分别在与之连接的棕框40、40a的驱动下交替地进行升降运动时,即其中一种织带在棕框40的驱动下做上升移动时,另一种织带在棕框40a的驱动下做下降移动,从而使其实现能对不同的织带进行提花编织,以达到可产生多种提花样式,且其提花编织过程中,如需变更提花方式则不需再停机依靠人力变更花链片设置方式,因停机时间的长短受到了花链片的排列时间、花链片的数量及花链片的排列长度等因素影响,通常需耗费较多时间,排除变更花链片之操作步骤可使得整体作业更加方便且提升生产效率。

以上所述仅是本创作之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创作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创作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创作,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创作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作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创作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创作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创作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