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菌型绢丝/壳聚糖混纺织物及其制备方法_2

文档序号:9593445阅读:来源:国知局

[0055]制备壳聚糖短纤维绵条
[0056]壳聚糖短纤维绵条的制备工艺流程如下:壳聚糖短纤维一原料选配一罗拉梳绵一理条一精梳一并条一壳聚糖短纤维绵条。
[0057]其中原料选配要求:平均长度为52mm、线密度为2.20dtex的中长型壳聚糖短纤维,回潮率17%。
[0058]2)将步骤1)中制得的絹丝绵条和壳聚糖短纤维绵条按所设计的混纺干重比制备成絹丝/壳聚糖混合绵条,再经粗纱工程制备成粗纱;
[0059]絹丝/壳聚糖混合绵条的并合及粗纱制备具体工艺流程如下:混并一二并一三并—转针1—转针2 —延绞一粗纱。
[0060]其中绵条混合配绵要求:本实施例设计的絹丝/壳聚糖混纺干重比为:絹丝/壳聚糖=70/30,按照絹丝回潮率8%、壳聚糖短纤维回潮率17%确定两种绵片的混合量。
[0061]3)制备絹丝/壳聚糖股线
[0062]通过絹丝/壳聚糖混纺粗纱一细纱工程制备絹丝/壳聚糖单纱;通过絹丝/壳聚糖单纱一并合一倍捻一自络筒一烧毛一成筒,最后制备絹丝/壳聚糖股线。
[0063]最后制得线密度为166.7dtex的絹丝/壳聚糖混纺纱线,混纺干重比为絹丝/壳聚糖70/30。
[0064]二、絹丝/壳聚糖混纺织物的织造步骤如下:
[0065]1)采用所制得的混纺纱股线作经、玮纱,配置织物组织1/3右斜纹(即4枚斜纹中的一种),配置经纱密度550根/10cm,玮纱密度280根/10cm,剑杆织机织造,筘号15#,穿入数为4,制成絹丝/壳聚糖混纺织物坯布;
[0066]2)将步骤1)最后制得的絹丝/壳聚糖混纺织物坯布经精炼、水洗、烘干定型及后整理工序制成所需的絹丝/壳聚糖混纺织物面料。
[0067]本实施例最后制得的絹丝/壳聚糖混纺织物面料所达到的性能指标为:
[0068]经玮纱线为70/30絹丝/壳聚糖纤维混纺纱时,织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为92 %,对大肠杆菌的抑菌率为87 %,透气率265mm/s,抗起毛起球等级4.5级,静态悬垂系数43%,经玮向平均缓弹性回复角130°。
[0069]实施例3:
[0070]另一种絹丝/壳聚糖混纺织物面料,其制备步骤如下:
[0071]—、絹丝/壳聚糖混纺纱股线的纺制步骤如下:
[0072]1)制备絹丝绵条
[0073]絹丝绵条的制备工艺流程如下:絹丝绵片一延展一制条一预并条一絹丝绵条。
[0074]其中原料选配要求,絹丝绵片中纤维的长度75mm,短绒率4.6%,回潮率8%。
[0075]制备壳聚糖短纤维绵条
[0076]壳聚糖短纤维绵条的制备工艺流程如下:壳聚糖短纤维一原料选配一罗拉梳绵一理条一精梳一并条一壳聚糖短纤维绵条。
[0077]其中原料选配要求:平均长度为45mm、线密度为3.3dtex的壳聚糖短纤维,回潮率17%。
[0078]2)将步骤1)中制得的絹丝绵条和壳聚糖短纤维绵条按所设计的混纺干重比制备成絹丝/壳聚糖混合绵条,再经粗纱工程制备成粗纱;
[0079]絹丝/壳聚糖混合绵条的并合及粗纱制备具体工艺流程如下:混并一二并一三并—转针1—转针2 —延绞一粗纱。
[0080]其中绵条混合要求:本实施例中设计的絹丝/壳聚糖混纺干重比为:絹丝/壳聚糖=75/25,按照絹丝回潮率8%、壳聚糖短纤维回潮率17%确定两种绵片的混合量。
[0081]3)制备絹丝/壳聚糖股线
[0082]通过絹丝/壳聚糖混纺粗纱一细纱工程制备絹丝/壳聚糖混纺单纱;通过絹丝/壳聚糖单纱一并合一倍捻一自络筒一烧毛一成筒,最后制备絹丝/壳聚糖股线。
[0083]最后制得线密度为166.7dtex的絹丝/壳聚糖股线,混纺干重比为絹丝/壳聚糖为 75/25。
[0084]二、絹丝/壳聚糖混纺织物的织造步骤如下:
[0085]1)采用所制得的混纺纱股线作经、玮纱,配置织物组织为5枚缎纹,配置经纱密度500根/10cm,玮纱密度220根/10cm,剑杆织机织造,筘号15#,穿入数为4,制成絹丝/壳聚糖混纺织物坯布;
[0086]2)将步骤1)最后制得的絹丝/壳聚糖混纺织物坯布经精炼、水洗、烘干定型及后整理工序制成所需的絹丝/壳聚糖混纺织物面料。
[0087]经玮纱线为75/25絹丝/壳聚糖纤维混纺纱时,织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为83%,对大肠杆菌的抑菌率为74%,透气率250mm/s,抗起毛起球等级4.5级,静态悬垂系数48%,经玮向平均缓弹性回复角135°。
[0088]当然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主要技术方案的精神实质所做的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抗菌型絹丝/壳聚糖混纺织物,其特征在于它是以絹丝/壳聚糖股线作经、玮纱经织造与后整理得到,织物组织为2枚?5枚原组织,经纱密度为500?600根/10cm,玮纱密度为220?300根/10cm ;所述的絹丝/壳聚糖股线的线密度为166.7dtex,它是由壳聚糖短纤维以10%?30%混纺干重比与絹丝混纺制成的线密度83.3dtex的絹丝/壳聚糖单纱两根并合加捻后得到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菌型絹丝/壳聚糖混纺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混纺织物的透气率为200mm/s以上,抗起毛起球等级4?4.5级;静态悬垂系数为40%?50%;经玮向平均缓弹性回复角120?15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菌型絹丝/壳聚糖混纺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絹丝/壳聚糖混纺干重为下述中的一种: 絹丝/壳聚糖=90/10、絹丝/壳聚糖=85/15、絹丝/壳聚糖=80/20、絹丝/壳聚糖=75/25、絹丝/壳聚糖=70/3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菌型絹丝/壳聚糖混纺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混纺织物的织物组织为平纹、4枚斜纹、5枚斜纹、5枚缎纹。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菌型絹丝/壳聚糖混纺织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壳聚糖短纤维以10%?30%混纺干重比与絹丝纤维混纺制成83.3dtex线密度的絹丝/壳聚糖单纱,再将两根单纱并合、加捻和烧毛后得到166.7dtex絹丝/壳聚糖股线;采用所述的絹丝/壳聚糖股线作经纱和玮纱,配置经纱密度为500?600根/10cm,玮纱密度为220?300根/10cm,配置织物组织为2枚?5枚原组织,制成织物坯布,再经精练、水洗和烘干定型制成织物成品。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抗菌型絹丝/壳聚糖混纺织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絹丝/壳聚糖股线的纺制步骤如下:1)分别制备絹丝绵条、壳聚糖短纤维绵条;2)将上述两种绵条按所设计的混纺干重比经过三道混并制备絹丝/壳聚糖混合绵条,并经过粗纱工程制备成粗纱;3)制备絹丝/壳聚糖股线。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抗菌型絹丝/壳聚糖混纺织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1)中絹丝绵条的制备工艺流程如下:絹丝绵片一延展一制条一预并条一絹丝绵条; 其中要求:所述絹丝绵片中纤维的长度65mm?85mm,短绒率3.0%?5.6%,回潮率8 % ; 所述步骤(1)壳聚糖短纤维绵条制备工艺流程如下:壳聚糖短纤维一原料选配一罗拉梳绵一理条一精梳一并条一壳聚糖短纤维绵条; 其中原料选配要求:壳聚糖短纤维为线密度1.2?3.3dtex、平均长度38?52mm ; 所述步骤(2)絹丝/壳聚糖混合绵条的并合及粗纱的制备具体工艺流程如下:混并一二并一三并一转针1—转针2 —延绞一粗纱; 其中绵条混合配绵要求:根据选定絹丝/壳聚糖混纺干重比,按照絹丝回潮率8%、壳聚糖短纤维回潮率17%确定两种绵条的混合量,上述选定的絹丝/壳聚糖混纺干重比是指如下之一: 絹丝/壳聚糖=90/10、絹丝/壳聚糖=85/15、絹丝/壳聚糖=80/20、絹丝/壳聚糖=75/25、絹丝/壳聚糖=70/30 ; 所述步骤(3)絹丝/壳聚糖股线的制备工艺流程如下:先通过絹丝/壳聚糖混纺粗纱—细纱工程制备絹丝/壳聚糖单纱;再通过絹丝/壳聚糖单纱一并合一倍捻一自络筒一烧毛一成筒,最后制备得到所述絹丝/壳聚糖股线。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抗菌型絹丝/壳聚糖混纺织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壳聚糖短纤维选用长度为38mm,线密度为1.36dtex的棉型壳聚糖短纤维,或者选用长度为52mm,线密度为2.20dtex的中长型壳聚糖短纤维。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抗菌型絹丝/壳聚糖混纺织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絹丝/壳聚糖股线作经纱和玮纱制成所述织物坯布前,经纱经上浆处理,浆料选用PVA和变性醋酸淀粉混合浆料,含固率10?13%,上浆率18?22%。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抗菌型絹丝/壳聚糖混纺织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絹丝/壳聚糖股线作经纱、玮纱制备织物坯布时,配置织物组织为平纹、4枚斜纹、5枚斜纹、5枚缎纹,织造采用剑杆织机或喷气织机完成。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抗菌型绢丝/壳聚糖混纺织物,它是以绢丝/壳聚糖股线作经、纬纱经织造与后整理得到,织物组织为2枚~5枚原组织,经纱密度为500~600根/10cm,纬纱密度为220~300根/10cm;所述的绢丝/壳聚糖股线的线密度为166.7dtex,它是由壳聚糖短纤维以10%~30%混纺干重比与绢丝混纺制成的线密度83.3dtex的绢丝/壳聚糖单纱两根并合加捻后得到的。本发明提供的混纺织物具有抗菌功能,但其中的壳聚糖短纤维重量百分含量15~20%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率达到70%以上,在壳聚糖短纤维重量百分含量21~30%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率达到85%以上。同时,该类织物还具有吸湿性好、透气性好、抗起毛起球性和抗皱回复性好等优点;本发明还同时提供上述混纺织物的制备方法。
【IPC分类】D03D13/00, D03D15/00, D02G3/04
【公开号】CN105350153
【申请号】CN201510706246
【发明人】潘志娟, 朱曼, 汪吉艮
【申请人】苏州大学
【公开日】2016年2月24日
【申请日】2015年10月27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