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光学元件的成型设备和用于光学元件的成型方法

文档序号:2021666阅读:21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光学元件的成型设备和用于光学元件的成型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制造适合用于光学器件的诸如高精度玻璃透 镜的光学元件的成型设备和成型方法。
背景技术
通常,已广泛实施的成型方法是对通过加热软化的玻璃材料进行 加压成型以制造由玻璃透镜制成的光学元件。也就是说,例如,将初 步成型为球状的玻璃材料布置在包括上模、下模和筒模的模具中,通
过加热工序在大约500到70(TC下(取决于玻璃的成分而不同)加热以软 化该玻璃材料,然后进行加压以形成光学元件,随后冷却以从模具中 取出光学元件。这些工序在氧气不进入的非氧化环境中执行以防止模 具中的玻璃材料被氧化。随后将模具中的玻璃材料传送到分别布置在 单一直线或环形传送路径上的加热、加压成型和冷却工序,以制造光 学元件。
在这种光学元件的成型方法中,作为一种用于从模具中取出完整 的成型光学元件并将新的玻璃材料布置在模具中的方法,到目前为止 已提出了下文所述的方法。
图8和图9是传统模具的纵向剖视图,该模具包括具有形成在上 部中的凸缘部1的上模2以及具有形成在下部中的凸缘部1的下模3。 使用此模具的光学元件的成型方法例如在日本专利公布62-292636A和 6-271323A中公开。
此外,在用于从模具中取出成型的光学元件4并布置新的玻璃材 料的工序中,筒模6最初通过使用夹具5从侧面被夹持,以固定筒模
5使其不移动。此时,下模3的凸缘部1也间接地被夹具5通过筒模6
而固定。然后,通过使用设置为自由提升或下降的另一夹具8从侧面 夹持上模2的凸缘部1,以将上模2从筒模6中拉出。然后将设置为自 由提升或下降的真空吸引器(未示出)插入筒模6中以真空吸引成型的光 学元件4并将成型的光学元件4从筒模6中取出。之后,将通过另一 设置为自由提升或下降的真空吸引器(未示出)真空吸引的新玻璃材料 插入筒模6中以释放真空吸引并将玻璃材料安装在下模3的上表面(成 型面)上。
然后,通过夹具8将上模2再次插入筒模6中。之后,释放夹具 8以安装上模2。随之最后释放夹具5对筒模6的夹持。根据上述工序, 用玻璃材料替换光学元件4。附图标记9指示底座,模具安装在该底座 上。
为了高精度地成型光学元件4,上模2和下模3需要精确组装。 因而,上模2、下模3和筒模6精确加工,使得当上模2、下模3和筒 模6被组装时,接合的间隙大约为几微米。然而,当接合的间隙小到 几微米那么短时,在组装上模2和筒模6期间,即使在上模2的轴线 与筒模6的轴线之间产生微小的偏差或倾斜,也出现上模2很难插入 筒模6中以及从筒模6中拉出的问题。为解决此问题,在用玻璃材料 替换光学元件4时使用的上模2的夹具8通常设有补偿机构,用于修 正上模2的轴线与筒模6的轴线之间的偏差。
然而,对于补偿机构容许的轴线偏差或倾斜的容许范围存在限制。 当偏差或倾斜大得以至于超过该容许范围时,上模2可能与筒模6碰 撞或磨损筒模6。因此,上模2不能令人满意地插入筒模6中或从筒模 6中拉出。在极坏的情形中,上模2或筒模6的边缘部被切掉。
另一方法例如在日本专利公布2005-247640A中公开。根据此方 法,在筒模的上外周部和下外周部中形成锥形部。对应于上外周部和
6下外周部的上模和下模的外端部延伸到筒模的外周附近的部件并具有 锥形部,所述锥形部形成为紧密地将上模和下模的锥形部配合到筒模 的锥形部。根据这种方法,上模和下模相对于筒模的位置偏差能减到 最小,并且上模和下模能容易地配合到筒模。
在传统方法中,当对模具进行组装和拆卸时,筒模通常由设置在 侧面中的夹具直接固定。然而,在此情形中,由于通过保持筒模的侧 面以间接地保持下模的凸缘部而固定下模,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不 能对没有凸缘部的下模进行固定,并且将上模拉出时,下模向上或向 下移动。
另外,在通常的模具中,出现这样的问题,即当提升和承载模具 的整个部件时,下模滑出。因此,当提升模具的整个部件时,需要从 下部单独支撑下模。
此外,当使用没有凸缘的上模时,如果通过使用夹具从侧面夹持 上模,则具有这样的可能性精密加工的滑动部件被直接夹持,从而 完工面可能被破坏或变形。
在日本专利公布2005-247640A中公开的模具中,不仅不能解决提 升模具时下模滑出的问题,而且也不能解决由于下模的体积不必要地 大的事实而导致热容量大的问题。因而,模具不利地易于縮短成型时 间。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有利方面是提供一种用于光学元件的成型设备和 用于光学元件的成型方法,其中,能容易地以简单方式用玻璃材料替 换光学元件。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光学元件的成型设备,在该成型设备中,当承载具有管状筒模以及配合到筒模的上模和下模的模具时,依 次对所述模具实施加热、加压成型和冷却工序,所述成型设备包括 按压器,其向下按压筒模以将筒模固定到底座,
其中筒模通过按压器固定到底座,以使上模从筒模拆下或装配到 筒模上。
根据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用于光学元件的成型方法,在该成型方 法中,当承载具有管状筒模以及配合到筒模的上模和下模的模具时, 依次对所述模具实施加热、加压和冷却工序,其中在通过按压器向下 按压筒模以将筒模固定到底座的同时,上模从筒模拆下或装配到筒模 上。
利用此构造,由于筒模通过按压器固定到底座,所以筒模能容易 地从筒模拆下,而与设置在筒模的外周中的外筒存在与否无关。而且, 当设置外筒时,到目前为止需要预先将外筒移除以将上模从筒模拆下, 然而在本发明中,能在不通过固定筒模而移除外筒的情况下将上模拆 下。
下模可通过接合部与筒模接合并通过筒模固定到底座。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下模通过接合部与筒模接合,所以仅通过用 按压器按压筒模,下模就能可靠地固定到底座,并且在拆下上模期间, 能仅将上模从筒模拆下。
接合部可以是形成在下模下部的外周中的突出部或锥形部。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仅按压筒模,下模就能可靠地固定到底座。 而且,筒模通过锥形部压在下模上,从而能容易地对准下模。另外, 当下模和筒模的锥形部彼此接合时,不仅即使在相对松弛的接合中下 模的轴线能容易地与筒模的轴线对准,而且能可靠地组装下模和上模。因此,当提升筒模时,下模不会滑落,并且不需要单独准备用于从下 部支撑下模的承载件。另外,可设置突出部来代替锥形部。
可构造使得管状引导构件可被设置为按压器;引导构件的内径 大于筒模的内径;引导构件与上模之间的间隙是筒模与上模之间的间 隙的50倍或以下;以及引导构件安装在筒模的上部上,使得筒模通过 引导构件固定到底座上。
在这种情形中,由于具有比筒模的内径稍大的内径的引导构件安 装在筒模的上部上以通过引导构件将筒模压在底座上,所以即使在具 有严密接合的模具中,也能防止上模倾斜,并且在不磨损筒模的情况 下,上模能容易地相对于筒模插入和拉出。
可设置轴线对准器,该轴线对准器将引导构件的内周的中心轴线 与筒模的内周的中心轴线大致对准。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轴线对准器,引导构件的轴线大致与筒模的 轴线对准,从而在不设置柔性补偿机构的情况下,能防止上模与筒模 未对准,并且在不磨损筒模的情况下,上模能容易地插入筒模以及从 筒模中拉出。
可设置吸引并保持上模的上模吸引保持器。上模被上模吸引保持 器吸引并保持,以使上模从筒模拆下或装配到筒模上。
在这种情况下,上模被上模吸引保持器吸引并保持,从而即使没 有凸缘部的上模也能容易地插入筒模以及从筒模中拉出,而不破坏侧 面或使侧面变形。
可设置吸引并保持下模的下模吸引保持器。下模被下模吸引保持 器吸引并保持,以使上模从筒模拆下或装配到筒模上。
9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下模被下模吸引保持器吸引并保持以使上模 从筒模拆下或装配到筒模上,所以上模能沿引导构件可靠地插入和拉 出。
当在没有设置下模吸引保持器的情况下要将上模从筒模拆下时, 由于在处于没有间隔的大致密封状态下的筒模中产生负压,所以很难 将上模从筒模拆下。此外,当强制地将上模从筒模拆下时,下模与上 模一起提升,从而可能出现不能拆下上模和下模的不便。如在本发明 中,设置下模吸引保持器,从而能避免这种不便。
下模可设有与筒模接合的接合部。在下模通过该接合部与筒模接 合的状态下,上模可从筒模拆下或装配到筒模上。
在此状态中,在筒模通过引导构件压在底座上的状态下,将上模 从筒模拆下。此时,由于下模的接合部与通过引导构件压在底座上的 筒模接合,所以防止了下模从筒模中滑落。因此,能获得与上文所述 相同的效果。


图l是模具的参考视图,其中下模通过真空吸引固定。
图2是模具的参考视图,其中下模通过筒模的侧面中的开口而固定。
图3是显示模具的第一实施例的剖面图,其中通过按压筒模的上 端部而固定筒模和下模。
图4是显示模具的第二实施例的剖面图,其中通过使用引导构件 插入和拉出上模。
图5是显示模具的第三实施例的剖面图,其中在不拆下外筒的情
况下按压筒模。
图6是显示具有下模吸引垫的模具的第四实施例的剖面图。图7是显示模具的第五实施例的剖面图,其中下模具有与筒模接
合的接合部。
图8是显示用于光学元件的传统模具的剖面图。
图9是显示用于光学元件的传统模具的剖面图。 阅in旦曰^乂古佑6h7T7齒卄士酋目t^7立il而ra
口 丄v AU里/J、 |7 ;乂L U'J />\ l口J >、'|大六U'J 口u叫j^g o
具体实施例方式
参照附图,下文将对根据本发明的用于光学元件的成型设备和用 于光学元件的成型方法的优选实施例进行描述。
用于下面附图中所示的光学元件的模具、成型设备和成型方法表 示通过以下步骤而实现的用于成型光学元件的模具、成型设备和成型
方法承载包括管状筒模以及配合到该筒模的上模和下模的模具并随
后对模具分别实施加热、加压成型和冷却工序以容易且便宜地实现高 精度组装模具并容易地用玻璃材料替换成型的光学元件的目的。
图1是用作参考的模具10的剖面图,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用于光学
元件的成型设备和用于光学元件的成型方法。
图1中所示的模具10包括管状筒模12、配合到筒模12的下模14、 配合到筒模12的上模18,该上模18以几微米的间隙配合到筒模12并 设置为当用玻璃材料(图中未示出)替换光学元件16时,能够相对于筒 模12自由插入和取出(滑出)上模。下模14的上表面和上模18的下表 面是光学元件成型面,而玻璃材料设置在下模14的上表面与上模18 的下表面之间。玻璃材料在加热工序中被加热并在加压成型工序中加 压成型,从而成型为光学元件。另外,在筒模12的外周面上形成凸缘 20,利用凸缘20承载或提升模具10。筒模12、下模14和上模18例 如由碳化钨制成。具体地,除了配合到筒模12并从筒模12拉出的凸 缘部19之外,上模18的滑动部被高精度和精密地加工和处理以改进 光学元件的质量。在筒模12的下部的内周部中形成锥形接合部22。而且,在下模
14中形成锥形接合部24。在模具10竖直安装在底座26上的状态下, 这些锥形接合部22和24彼此接合。此外,根据锥形部件的轴线对准 操作,在接合状态下,筒模12的轴线A大致与下模14的轴线B对准。 而且,当利用凸缘20提升筒模12时,防止下模14从筒模12落下。
在其上安装有模具10的底座26中,形成通孔28。吸引垫30通 过通孔28从底座26的下部插入并能够紧靠在下模14的下表面上。因 此,下模14被吸引垫30真空吸引并保持并暂时固定到底座26,并且 通过利用下模14进行的锥形接合部22和24的接合操作,使得筒模12 也暂时固定到底座26。
通过使用如上所述构造的模具10,用于从模具10中取出成型的 光学元件16和布置新的玻璃材料的工序将在下文进行描述。
首先,下模14被吸引垫30吸引并保持以暂时将下模14和筒模 12固定到底座26。然后,通过使用夹具32从侧面夹持上模18的凸缘 部19,夹具32设置为沿箭头C所示的方向自由提升和下降以从筒模 12中拉出上模18。此时,由于下模14通过吸引垫30而固定到底座26, 所以当从筒模12中拉出上模18时,不会将下模14与上模18 —起从 筒模12中拉出。然后,将设置为自由提升和下降的真空吸引器(未示出) 插入筒模12中以真空吸引成型的光学元件16并从筒模12中取出该光 学元件。之后,将通过另一设置为自由提升和下降的真空吸引器(未示 出)吸引的新玻璃材料插入筒模12中以释放真空吸引并将该玻璃材料 安装在下模14的成型面上。随后,通过夹具32再次将上模18插入筒 模12中。然后,释放夹具32以安装上模18。根据上述工序,用玻璃 材料完全替代了光学元件16。
如上所述,在图1中所示的模具10中,下模14通过用吸引垫30真空吸引下模14而固定到底座,从而在不使用筒模12的情况下,即
使没有凸缘部的下模14也能容易地固定到底座26。此外,由于锥形接合部22和24设置在筒模12和下模14中,所以筒模12能通过下模14容易地固定到底座26。而且,即使在相对松弛的接合中,不仅下模14的轴线能容易地与筒模12的轴线大致对准,而且下模14和上模18能通过锥形接合部22和24精确安装。即使当筒模12提升时,下模14也不会从筒模12滑落,并且不需单独准备用于从下部支撑下模14的承载件。
与图1相似,图2是用作参考的模具50的剖面图,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用于光学元件的成型设备和用于光学元件的成型方法。与图1中所示的模具10的构件相同或相似的构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并将省略其说明。
模具50设有夹具52,用于通过形成在筒模12的侧面中的开口 13夹持下模14。夹具52的夹爪52A插入开口 13中,使得下模14被夹爪52A夹持。在此状态下,将上模18从筒模12拆下或通过夹具32装配到筒模12上。
在图2中所示的模具50中,通过夹具52从筒模12的开口 13夹持下模14。因此,即使没有凸缘部的下模14也能容易地固定到底座26。此外,能够通过夹爪52A来限制筒模12的竖直运动。可专门形成用于夹持的开口 13,然而,也可使用预先形成的用于以诸如氮气的惰性气体代替筒模12中的氧气的开口,或者用于防止筒模12中的负压的开口。
图3是显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剖面图。与图1中所示的模具10的构件相同或相似的构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并将省略其说明。
在图3中所示的第一实施例中,设有按压装置(按压器)62,该按压装置62紧靠在模具60的筒模12的上表面12A上,并且向下按压筒模12以将筒模固定到底座26。当通过按压按压装置62的爪62A将筒模12固定到底座26时,将上模18从筒模12拆下或通过夹具32装配到筒模12上。
此外,下模14通过锥形接合部24A与筒模12的锥形接合部22A接合并通过筒模12由按压装置62固定到底座26。在此实施例中,将锥形接合部22A和24A作为接合部的示例,然而,接合部不限于此。也可采用具有如下形式(例如,突出形式)和功能的接合部,即该接合部能通过筒模12将下模14固定到底座26。
根据图3中所示的实施例,由于筒模12由按压装置62按压到底座26,所以筒模12和下模14能容易地固定到底座26,而与设置在筒模12外周中的外筒存在与否无关。
图4是显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剖面图。与图1中所示的模具10的构件相同或相似的构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并将省略其说明。
在图4中所示的第二实施例中,管状引导构件64安装在筒模12的上表面12A上,该引导构件64具有比筒模12直径稍大的内径。然后,设置吸引垫(上模吸引保持器)66,该吸引垫66真空吸引并保持上模18并向上和向下移动上模,由此以沿着引导构件64的内周移动。吸引垫66向上和向下移动以将上模18从筒模12拆下或将上模18装配到筒模12上。上模18被吸引垫66吸引并保持,从而在不破坏侧面或使侧面变形的情况下,没有凸缘部的上模18也能容易地插入筒模12以及从筒模12中拉出。
引导构件64的内径大于筒模12的内径。另外,引导构件64与上模18之间的间隙即引导构件6 4的内径与上模18的外径之间的差(下文中称为A1)是筒模12与上模18之间的间隙即筒模12的内径与上模18
14的外径之间的差(下文中称为A2)的50倍或以下。当A1超过A2的50 倍时,具有这样的可能性当上模18插入筒模12以及从筒模12拆下 时,上模18倾斜从而磨损筒模12。 Al优选为A2的30倍或以下。△ 1更优选为A2的20倍或以下。A1更优选为A2的IO倍或以下。
另一方面,当A1大致等于A2时,由于引导构件64的使用效果 低,所以A1优选为A2的1.5倍或以上,并且A1更优选为A2的2.0 倍或以上。例如,可将如下的设计作为设计的优选示例将筒模12与 上模18之间的间隙A2设置为大约5微米,而将引导构件64与上模 18之间的间隙A1设置为10到50微米,并更优选设置为15到25微 米。
此外,在引导构件64的下部的内周面中,形成末端加宽的锥形面 (轴线对准器)64A。引导构件64通过用于夹持引导构件64的夹具32 安装在筒模12的上表面12A上,使得由于引导构件64的重量,引导 构件64的内径的中心轴线D自动与筒模12的内径的中心轴线A大致 对准。
另外,夹具32还具有按压器的功能,用于通过引导构件64沿由 箭头标记E所示的方向将筒模12按压到底座26。
根据图4中所示的实施例,通过使用具有比筒模12内径稍大的内 径的引导构件64,即使在处于其严密接合的模具中,也得以防止上模 18的倾斜,并且在不磨损筒模的情况下,上模18能容易地插入筒模 12中以及从筒模12中拉出。
此外,通过使用引导构件64的锥形面64A,引导构件64的轴线 D大致与筒模12的轴线A对准。因此,当防止上模18的轴线与筒模 12的轴线未对准时,在不磨损筒模的情况下,上模18能容易地插入筒 模12中以及从筒模12中拉出。另外,筒模12通过引导构件64由夹具32按压到底座26,从而 在不单独准备另一装置的情况下,筒模12能容易地固定到底座26。
图5是显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剖面图。与图4中所示的第二 实施例的构件相同或相似的构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并将省略其说 明。
图5中所示的模具70是双筒式模具,其通过将筒模12插入由不 锈钢制成的外筒72中而形成。筒模12安装在外筒72的内周中形成的 凸缘的上表面的平坦部72A上,从而防止筒模12从外筒72滑落。而 且,下模14具有形成在其下部的锥形接合部24,该锥形接合部24与 外筒72的锥形接合部74接合,从而防止下模14从外筒72滑落。
此外,在引导构件64下部的外周面中形成锥形面64A。此锥形面 64A与形成在筒模12的上表面上锥形面12A接合,从而引导构件64 的内径的中心轴线D与筒模12的内径的中心轴线A大致对准。
另外,设置吸引垫66,用于真空吸引并保持以及向上和向下移动 上模18,由此以沿引导构件64的内周移动。吸引垫66向上和向下移 动以将上模18从筒模12拆下或将上模18装配到筒模12上。而且, 夹具32还具有按压器的功能,用于通过引导构件64沿由箭头标记E 所示的方向将筒模12按压到底座26。如上所述,将筒模12按压到底 座26,使得外筒72能按压和固定到底座26,该外筒的上表面的平坦 部72A上安装有筒模12。
图6是显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剖面图。与图5中所示的第三 实施例的构件相同或相似的构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并将省略其说 明。
16图6中所示的用于光学元件的成型设备设有吸引垫(下模吸引保持 器)30,用于吸引并保持下模14。
在用于光学元件的成型设备中,下模14被吸引垫30吸引并保持, 以将上模18从筒模12拆下或将上模18装配到筒模12上。因此,上 模18能可靠地沿引导构件64插入和拉出。
当在不设置吸引垫30的情况下将上模18从筒模12拆下时,由于 在处于大致密封状态的筒模12中产生负压,所以很难将上模18从筒 模12拆下。而且,当要强制地将上模18从筒模12拆下时,下模14 与上模18—起提升,从而可能出现不能拆下上模18和下模14的不便。
因此,如在图6中所示的用于光学元件的成型设备中,用于吸引 下模14的吸引垫30设置为能消除上述的不便。
图7是显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剖面图。与图6中所示的第四 实施例的构件相同或相似的构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并将省略其说 明。
在图7中所示的用于光学元件的成型设备中,与筒模12的下端部 接合的凸缘(接合部)76形成在下模14的下部中。
在用于光学元件的成型设备中,当筒模12通过引导构件64压在 底座26上时,通过吸引垫66将上模18从筒模12拆下。此时,由于 下模14具有与由引导构件64按压的筒模12的下端部接合的凸缘76, 所以防止了下模14从筒模12滑落。因此,如在图6中所示的用于光 学元件的成型设备中,当将上模14从筒模12拆下时,下模14能可靠 地固定。用于防止下模14从筒模12滑落的接合部不限于凸缘76,而 是可使用任何形式。而且,接合部可不形成在下模14中,而形成在筒 模12中。在图10中所示的传统双筒式模具100中,如果筒模102和下模
104不由任何夹具夹持,则不能将上模106从筒模102中取出(拉出)。 由于外筒108设置在筒模102的外面,所以外筒108干涉筒模102,从 而不能夹持筒模102。在此状态下,当强制地拉出上模106时,由于由 严密接合产生的真空压力,筒模102和下模104与上模106 —起从外 筒108中拉出。因此,不能拆下模具IOO,从而很难用玻璃材料替换光 学元件16。
因此,传统地,首先将外筒108暂时从筒模102拆下。在这种情 况下,由于筒模102与外筒108松弛接合,所以能简单地将外筒108 从筒模102拆下。然后,通过夹具夹持筒模102和下模104。在此状态 下,将上模106从筒模102拆下,以用玻璃材料替换光学元件16。随 后,将上模106插入筒模102中,之后用外筒108覆盖筒模102。根据 上面所述的操作,光学元件16被玻璃材料完全替换。如上所述,由于 传统上花费大量时间来拆开模具100,所以不利的是成型光学元件16 需要长时间的周期。
与此相比,在图5到7中所示的双筒式模具70中,由于筒模12 由引导构件64压在底座26上,所以能在不将外筒72从筒模12拆下 的情况下将上模18从筒模12中拉出。因此,由于能缩短用玻璃材料 替换光学元件16所需的间歇时间,所以能显著縮短用于成型光学元件 所需的周期时间。
在图3中所示的第一实施例中,将具有多个夹爪32A的装置作为 上模18的夹具32的示例。然而,该夹具不限于此,而是如图4和图5 中所示,上模可由吸引垫66夹持以提升或下降。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可应用于其它用于光学元件的成型方法,在所述成型方法中,当移动包括上模、下模和筒模的模具时,依次分别对该模具实施 加热、加压成型和冷却工序。
19
权利要求
1. 一种用于光学元件的成型设备,在所述成型设备中,当承载具有管状筒模以及配合到所述筒模的上模和下模的模具时,依次对所述模具实施加热、加压成型和冷却工序,所述成型设备包括按压器,所述按压器向下按压所述筒模,以将所述筒模固定到底座,其中通过所述按压器将所述筒模固定到所述底座,以使所述上模从所述筒模拆下或装配到所述筒模上。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用于光学元件的成型设备,其中所述下模 通过接合部与所述筒模接合,并通过所述筒模固定到所述底座。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光学元件的成型设备,其中所述接合 部是形成在所述下模的下部的外周中的突出部或锥形部。
4.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用于光学元件的成型设备,其中 设置管状引导构件作为所述按压器; 所述引导构件的内径大于所述筒模的内径;所述引导构件与所述上模之间的间隙是所述筒模与所述上模之间 的间隙的50倍或以下;并且所述引导构件安装在所述筒模的上部上,使得所述筒模通过所述 引导构件固定到所述底座上。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光学元件的成型设备,进一步包括 轴线对准器,所述轴线对准器将所述引导构件的内周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筒模的内周的中心轴线大致对准。
6.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用于光学元件的成型设备,进一步包括 上模吸引保持器,所述上模吸引保持器吸引并保持所述上模,其中通过所述上模吸引保持器吸引并保持所述上模,以使所述上 模从所述筒模拆下或装配到所述筒模上。
7.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用于光学元件的成型设备,进一步包括 下模吸引保持器,所述下模吸引保持器吸引并保持所述下模, 其中通过所述下模吸引保持器吸引并保持所述下模,以使所述上模从所述筒模拆下或装配到所述筒模上。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光学元件的成型设备,其中 所述下模设有与所述筒模接合的接合部;并且在所述接合部使所述下模与所述筒模接合的状态下,将所述上模 从所述筒模拆下或装配到所述筒模上。
9. 一种用于光学元件的成型方法,在所述成型方法中,当承载具 有管状筒模以及配合到所述筒模的上模和下模的模具时,依次对所述 模具实施加热、加压和冷却工序,其中当通过按压器向下按压所述筒 模以将所述筒模固定到底座时,将所述上模从所述筒模拆下或装配到 所述筒模上。
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光学元件的成型方法,其中所述下模通过接合部与所述筒模接合,并通过所述筒模固定到所述底座。
11. 如权利要求io所述的用于光学元件的成型方法,其中所述接合部是形成在所述下模的下部的外周中的突出部或锥形部。
12.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光学元件的成型方法,其中 设置管状引导构件作为所述按压器; 所述引导构件的内径大于所述筒模的内径;所述引导构件与所述上模之间的间隙是所述筒模与所述上模之间 的间隙的50倍或以下;并且所述引导构件安装在所述筒模的上部上,使得所述筒模通过所述 引导构件固定到所述底座上。
13.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用于光学元件的成型方法,其中通过轴 线对准器将所述引导构件的内周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筒模的内周的中心 轴线大致对准。
14.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光学元件的成型方法,其中当通过上模吸引保持器吸引并保持所述上模时,将所述上模从所述筒模拆下 或装配到所述筒模上。
15.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光学元件的成型方法,其中当通过 下模吸引保持器吸引并保持所述下模时,将所述下模从所述筒模拆下 或装配到所述筒模上。
16.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光学元件的成型方法,其中在设置 于所述下模中的接合部使所述下模与所述筒模接合的状态下,将所述 上模从所述筒模拆下或装配到所述筒模上。
全文摘要
一种按压装置被设置成紧靠在模具的筒模的上表面上,以向下按压筒模并将筒模固定在底座上。当筒模通过按压装置固定到底座时,上模从筒模拆下或通过夹具装配到筒模上。此外,下模通过锥形接合部与筒模的锥形接合部接合并通过筒模由按压装置固定到底座。根据此成型设备,筒模和下模能通过按压装置容易地固定到底座,而与设置在筒模的外周中的外筒存在与否无关。
文档编号C03B11/08GK101479201SQ20078002410
公开日2009年7月8日 申请日期2007年7月6日 优先权日2006年7月6日
发明者田中信嗣 申请人:旭硝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