钇锆复合纳米陶瓷粉体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1959221阅读:21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钇锆复合纳米陶瓷粉体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陶瓷材料技术领域的陶瓷粉体及其制备方法,具体是一种钇 锆复合纳米陶瓷粉体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氧化锆具有优异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是一种重要的结构和功能陶瓷材料, 是一种重要的结构与功能陶瓷材料。普通氧化锆在常温至117(TC以单斜相存在, 加热到1170。C 237(TC时转变为四方相,237(TC以上时由四方相转变成立方相。 由于纯氧化锆的高温相随着温度的降低会转变成低温相,并伴随着5% 7%的体 积膨胀。纯氧化锆的这种晶型转变和体积变化,如果作为结构陶瓷和功能陶瓷涂 层材料,在受到热循环时,会造成过大的热应力,使陶瓷成品或涂层开裂和剥落 失效。添加氧化钇(含量为3mol 5mo1)的氧化锆将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增加 材料的韧性和热震性能。目前为止国内的企业均采用共沉淀法生产,例如广东东 方锆业、江西泛美亚集团、河南焦作维纳化工。这种方法制备出的产品有结晶程 度不高、粒径过大、产品性能不稳定等缺点。这些缺点大大制约了制备出的结构 件和功能陶瓷的性能,因此,国内生产的粉体只能用在简单的结构件产品,而象 光纤插件等高性能陶瓷产品用粉体均需依赖国外进口。本发明所采用的自发水热 法恰恰解决了这些问题。
经对现有技术的文献检索发现
Erika Furlani, Eleonora Aneggi, Stefano Maschio等人在《Journal of the European Ceramic Society》(欧洲陶瓷学报)JECS-7335; No. of Pages 5发表 了题为《Effects of milling on co-precipitated 3Y-PSZ powders》(球磨对 共沉淀法制备3mol氧化钇稳定氧化锆粉体的影响) 一文,文中提到用共沉淀法来 制备"钇锆陶瓷粉体",其粉体粒子大小在10微米左右,并未达到纳米级,因此 其SEM照片中出现了相当严重的团聚。
单水维、安胜利等在《陶瓷学报》2008年3月第29巻第l期发表了《掺杂量变化对Zr02(Y203)陶瓷导热性能的影响》,文中提到采用共沉淀法来制备氧 化钇稳定氧化锆粉体,其粒径在2.5-3微米之间,并未达到纳米级,因此其在许 多方面的应用是有限的;
中国专利CN1389405 (
公开日期2003.01.08)中描述了用煅烧法制备氧化 锆陶瓷粉体,这种方法容易造成团聚,粒径也偏大,而且有大量氯化氢气体排除, 对环境有很大污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钇锆复合纳米陶瓷粉体 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制备方法简单,成本低,易实现产业化生产;本发明的钇 锆复合纳米陶瓷粉体具有韧性好,易烧结的特性;本发明的钇锆复合纳米陶瓷粉 体几乎无晶体缺陷。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所涉及的钇锆复合纳米陶瓷粉体,组分及摩尔百分比含量为氧化 牵乙5% 8%,氧化锆92% 95%。
所述钇锆复合纳米陶瓷粉体的颗粒粒径为20纳米 30纳米,呈致密的球形 结构。
本发明所涉及的钇锆复合纳米陶瓷粉体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将氧氯化锆溶解于乙醇中,然后在60。C 8(TC下加入氧化钇; 步骤二,冷却,加入碳酸氢钠或者碳酸氢钾溶液,再加入丙烯酸酯,超声洗 涤,放入高压反应釜中进行反应;
步骤三,反应完成后取出粉体,洗涤,即得钇锆复合纳米陶瓷粉体。 步骤一中,所述氧氯化锆溶液的pH值为0.24 1。 步骤二中,所述冷却具体为冷却到25t:。
步骤二中,所述丙烯酸酯,其加入量为步骤一中氧氯化锆质量百分数的 0. 2% 0. 5%。
步骤二中,所述碳酸氢钠溶液具体为,溶液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为5% 7%,余量为水。
步骤二中,所述碳酸氢钾溶液具体为,溶液中碳酸氢钾的质量分数为5% 7%,余量为水。
4步骤三中,所述反应具体为,温度20(TC 240。C,时间8 10小时,压力 8Mpa 10Mpa。
步骤三中,所述洗涤具体为16000转/分钟洗涤10分钟,重复3次。 本发明中,碳酸氢钠或者碳酸氢钾在水热的环境下会释放出0H—离子,再加 上乙醇中释放出的羟基,与氧氯化锆中的锆离子形成Zr(OH)4、与钇离子形成 Y(0H)3,并不可逆;随后再次自发的分解为Zr"和Y"并与乙醇中浓度很大的02— 相结合,最后形成共价健的纳米氧化钇氧化锆复合粉体。此过程均为自发并不可 逆,无须人工监控,也无须先制备前驱体,再进行水热合成,因此取名自发水热 法。
本发明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其陶瓷粉体颗粒粒径为20纳米 30纳米,具 有韧性好,几乎无晶体缺陷,易烧结的特性;其陶瓷粉体的经过进一步表面改性 后可形成形状为球形或近球形结构,内部各组份之间结合紧密,流动性好,具有 良好的输送特性,可直接应用于注塑成型光纤插件,该制备方法简单,成本低, 易实现产业化生产。


图1为制备的氧化钇稳定氧化锆粒径TEM (透射电镜)照片。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实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发明技术方案 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过程,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 下述的实施例。下列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的实验方法,通常按照常规条件, 或按照制造厂商所建议的条件。
实施例1
将总重量为35g的Zr0Cl2.8H20和103按摩尔比为95: 5,溶于100ml乙醇中, 加入200ml质量百分数为5%的碳酸氢钠溶液,加入0. 175g分散剂A15 (丙烯酸 酯),然后用超声洗涤设备洗涤25分钟,送入高压反应釜内,在8MPa、 220°C 的条件下水热反应8小时;通过管道将沉淀物送入高速离心机洗涤设备中,16000 转/分钟洗涤10分钟,反复3次,去处氯化纳离子和残余杂质,即得到结晶度高 的纯四方相钇锆复合纳米陶瓷粉体。
本实施例得到的纳米陶瓷粉体粒径在20 30nm之间,如图1所示。实施例2
将总重量为70g的ZrOCl2.8H20和YA按摩尔比为94 : 6溶于200ml乙醇中, 加入400ml质量百分数为6%浓度的碳酸氢纳混合均匀后,加入0. 35g分散剂A15 (丙烯酸酯),然后用超声洗涤设备洗涤25分钟,送入高压反应釜内,在9Mpa、 23(TC的条件下水热反应9小时;通过管道将沉淀物送入高速离心机洗涤设备进 行反复过滤3次,去处氯化纳离子和残余杂质,即得到结晶度高的纯四方相钇锆 复合纳米陶瓷粉体。
本实施例得到的纳米陶瓷粉体粒径在20 30nm之间。
实施例3
将总重量为350g的ZrOCl2.8H20和103按摩尔比为92 : 8溶于1000ml去离 子水中,加入2000ml质量百分数为7%浓度的碳酸氢钾混合均匀后,加入1. 75g 分散剂A15(丙烯酸酯),然后用超声洗涤设备洗涤25分钟,送入高压反应釜内, 在10Mpa、 24(TC的条件下水热反应10小时;通过管道将沉淀物送入高速离心机 洗涤设备进行反复过滤3次,去处氯化钾离子和残余杂质,即得到结晶度高的纯 四方相钇锆复合纳米陶瓷粉体。
本实施例得到的纳米陶瓷粉体粒径在20 30nm之间。
权利要求
1、一种钇锆复合纳米陶瓷粉体,其特征在于,组分及摩尔百分比含量为氧化钇5%~8%,氧化锆92%~95%。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钇锆复合纳米陶瓷粉体,其特征是,所述钇锆复 合纳米陶瓷粉体的颗粒粒径为30纳米 50纳米,呈致密的球形结构。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钇锆复合纳米陶瓷粉体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将氧氯化锆溶解于乙醇中,然后在6(TC 8(TC下加入氧化钇; 步骤二,冷却,加入碳酸氢钠或者碳酸氢钾溶液,再加入丙烯酸酯,超声洗 涤,放入高压反应釜中进行反应;步骤三,反应完成后取出粉体,洗涤,即得钇锆复合纳米陶瓷粉体。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备钇锆复合纳米陶瓷粉体的方法,其特征是, 步骤一中,所述氧氯化锆溶液的pH值为0.24 1。
5、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备钇锆复合纳米陶瓷粉体的方法,其特征是, 步骤二中,所述冷却具体为冷却到25'C。
6、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备钇锆复合纳米陶瓷粉体的方法,其特征是, 步骤二中,所述丙烯酸酯,其加入量为步骤一中氧氯化锆质量百分数的0.2% 0. 5%。
7、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备钇锆复合纳米陶瓷粉体的方法,其特征是, 步骤二中,所述碳酸氢钠溶液具体为,溶液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为5% 7%, 余量为水。
8、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备钇锆复合纳米陶瓷粉体的方法,其特征是, 步骤二中,所述碳酸氢钾溶液具体为,溶液中碳酸氢钾的质量分数为5% 7%, 余量为水。
9、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备钇锆复合纳米陶瓷粉体的方法,其特征是, 步骤三中,所述反应具体为,温度20(TC 24(TC,时间8 10小时,压力8Mpa 腦pa。
10、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备钇锆复合纳米陶瓷粉体的方法,其特征是, 步骤三中,所述洗涤具体为16000转/分钟洗涤10分钟,重复3次。
全文摘要
一种超细陶瓷粉体领域的钇锆复合纳米陶瓷粉体及其制备方法,该复合纳米陶瓷粉体的组分及摩尔百分比含量为氧化钇5%~8%,氧化锆92%~95%;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氧氯化锆溶解于乙醇中,然后在60℃~80℃下加入氧化钇;冷却,加入碳酸氢钠或者碳酸氢钾溶液,再加入丙烯酸酯,超声洗涤20~30分钟,放入高压反应釜中进行反应;反应完成后取出粉体,洗涤,即得钇锆复合纳米陶瓷粉体。本发明制备方法简单,成本低,易实现产业化生产;本发明的钇锆复合纳米陶瓷粉体具有韧性好,易烧结的特性;本发明的钇锆复合纳米陶瓷粉体几乎无晶体缺陷。
文档编号C04B35/626GK101550001SQ200910049009
公开日2009年10月7日 申请日期2009年4月9日 优先权日2009年4月9日
发明者刘婕妤, 俊 王, 陈海, 陶景超 申请人:上海交通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