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混凝土搅拌车的搅拌筒滚道保护装置及搅拌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05997阅读:45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混凝土搅拌车的搅拌筒滚道保护装置及搅拌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搅拌筒设备,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混凝土搅拌车的搅拌筒滚道保护
装置及搅拌车。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环境保护的要求,混凝土散装运输基本消失。混凝土搅拌 运输车(后文简称搅拌车)应用的越来越多。搅拌车厂家越来越多,使用客户遍布全国各 地。然而厂家与客户有时距离远达数千公里,这么一来就存在一个新车要从厂家到客户的 长途运输问题。 如图1所示,混凝土搅拌车包括底盘6和搅拌筒7,搅拌筒7通过两个托轮2支承 于底盘6上。搅拌车本身就是专用车辆,自身具备公路运输能力。新车输送一般采取从厂 家直接开到客户接受地点的方式。参见图2,由于搅拌车自身结构特点搅拌筒7前端法兰 与减速机相连,尾部通过车架上分立两侧的托轮2支撑搅拌筒7的滚道l,从而支撑整个搅 拌筒以及混凝土质量。 由于制造工艺的原因,滚道1的硬度远小于托轮2的硬度,而且两者之间为线接 触,接触应力很多,滚道1表面如受到冲击会产生凹坑,从而影响滚道1的圆度,使得搅拌筒 7在转动中会产生振动,严重时会影响托轮2轴承的使用寿命与减速机的性能。这样,厂家 对于新车运送就有一个要求,新车运送途中搅拌筒7必须保持低速转动,目的是将运行中 滚道1受到的冲击基本均匀分布在滚道1圆周,避免搅拌筒7的滚道1因静止在某个位置 产生较明显的冲击凹坑。但在新车发运过程中,因为送车司机认为开动搅拌筒7的液压马 达会增加油耗,增加搅拌车费用,他们会私自停止搅拌筒7的转动,这样将会使搅拌筒7的 滚道1上某个位置因长时间静止产生明显的冲击凹坑,影响到托轮2轴承的使用寿命与减 速机的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 低廉、使用方便、能够有效防止在搅拌车运送途中托轮碰坏滚道的用于混凝土搅拌车的搅 拌筒滚道保护装置及混凝土搅拌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混凝土搅拌车的 搅拌筒滚道保护装置,包括设置于混凝土搅拌车上搅拌筒滚道与托轮之间的防护垫。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防护垫与滚道接触配合的一面上设有与滚 道弧度一致的第一弧面。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防护垫与托轮接触配合的一面上设有与托 轮弧度一致的第二弧面。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防护垫的边缘处设有用来卡扣于滚道或托 轮上的限位装置。[0010]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限位装置为一个以上的限位爪或一段以上
的限位反边。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防护垫的中部开设有减荷槽。 —种混凝土搅拌车,包括底盘和搅拌筒,所述搅拌筒通过两个托轮支承于底盘上,
所述搅拌筒的滚道与托轮之间设有上述任意一项权利要求中所述的搅拌筒滚道保护装置。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搅拌筒滚道保护装置垫设于搅拌车滚道和托轮之间,使得搅拌车在 运送途中或维修时既能使搅拌筒不需再转动又能防止因长时间静止导致托轮碰坏滚道,对 滚道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还能达到节能降耗、降低成本费用以及减少废气、保护环境的目 的。 本实用新型将防护垫的两个表面设置为圆弧曲面,分别与托轮、滚道接触配合,可 使搅拌车工作状态时的线接触分散为面接触,降低了滚道与托轮接触表面处的接触压力; 防护板两端设置限位结构可防止其沿托轮轴线方向滑落而失去保护作用;防护垫的中间开 设减荷槽后可将滚道传来的载荷均匀分布在槽两侧较厚的区域,使其减振效果更好。因此, 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减振效果明显、制造容易、成本低、体积小易随车存放且可回收 多次使用的优点。

图1是混凝土搅拌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搅拌车滚道和托轮之间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 图8是本实用新型设置于搅拌车滚道和托轮之间的使用示意图一 ; 图9是本实用新型设置于搅拌车滚道和托轮之间的使用示意图二 ; 图例说明 1、滚道;2、托轮;3、防护垫;31、第一弧面;32、第二弧面;4、限位爪;5、减荷槽;6、
底盘;7、搅拌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6和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混凝土搅拌车的搅拌筒滚道保护装置,包括
设置于混凝土搅拌车上搅拌筒滚道1与托轮2之间的防护垫3。使用后可将搅拌车滚道1
和托轮2之间的线接触分散为面接触,降低了滚道1与托轮2接触表面处的接触压力,避免
了振动时托轮2与滚道1之间的冲击对滚道1的碰撞损坏。防护垫3可采用减振减磨的非
金属材料制造,如夹布橡胶或者尼龙、工程塑料、软木等,其减振效果明显。 如图3、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防护垫3的一面上设有用于与滚道1接触配
4合的第一弧面31,第一弧面31与滚道1的弧度一致,保证两者完全接触。防护垫3的另一 面上设有用于与托轮2接触配合的第二弧面32,第二弧面32与托轮2的弧度一致,保证两 者完全接触。这样,防护垫3的两面能分别更好的贴附于滚道1与托轮2上,最大程度的对 其进行保护。由于滚道1和托轮2的曲率半径不同,因此第一弧面31与第二弧面32的曲 率半径也并不相同,这样就会使防护垫3的中间部位厚度较薄,两边较厚,为减轻滚道1与 托轮2接触区域的载荷,本实用新型在防护垫3的中部开设有减荷槽5。本实施例中,减荷 槽5为圆弧槽,其半径为12mm,槽宽18mm,槽深4mm,该圆弧槽沿防护垫3的轴向方向贯穿 整个弧面,可将滚道1传来的载荷均匀传递至减荷槽5两侧较厚的区域,使减振效果更好。 防护垫3的边缘处设有用来卡扣于滚道1或托轮2上的限位装置,可防止防护垫3沿托轮 轴线方向滑落导致失去保护作用;该限位装置为一个以上的限位爪4或一段以上的限位反 边,本实施例中,限位装置采用6个限位爪4,对称设置于防护垫3的两端,在使用时限位爪 4卡扣于滚道1或托轮2上。 结合图1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提供一种混凝土搅拌车,其包括底盘6和搅拌筒7,搅 拌筒7通过两个托轮2支承于底盘6上,搅拌筒7的滚道1与托轮2之间设有上述搅拌筒 滚道保护装置。 使用方法参见图8和图9,待搅拌车整车检验合格后,由厂家使用升降工具(如 千斤顶)将搅拌筒抬升,使得滚道1与托轮2之间的间隙稍大于防护垫3的厚度,将防护板 3塞入,使得防护垫3的圆弧面与托轮2表面配合,并使得限位爪4将防护垫3固定;然后降 下搅拌筒,将滚道1置于防护垫3上。运送前嘱咐司机不必再转动搅拌筒,待搅拌车运送到 达后,按照放置防护垫3时的步骤将防护垫3取出,可以备为以后再用。本实用新型的防护 垫3结构简单、体积小、方便随车存放,不管何时何地当搅拌筒需要维修时或停车后需要防 止搅拌筒自行转筒时,都可以按照前述步骤将防滑垫3放入,起到限制搅拌筒转动的作用, 便于维修。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 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 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 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一种用于混凝土搅拌车的搅拌筒滚道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混凝土搅拌车上搅拌筒滚道(1)与托轮(2)之间的防护垫(3)。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混凝土搅拌车的搅拌筒滚道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垫(3)与滚道(1)接触配合的一面上设有与滚道(1)弧度一致的第一弧面(31)。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混凝土搅拌车的搅拌筒滚道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垫(3)与托轮(2)接触配合的一面上设有与托轮(2)弧度一致的第二弧面(32)。
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混凝土搅拌车的搅拌筒滚道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护垫(3)的边缘处设有用来卡扣于滚道(1)或托轮(2)上的限位装置。
5.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混凝土搅拌车的搅拌筒滚道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 述防护垫(3)的边缘处设有用来卡扣于滚道(1)或托轮(2)上的限位装置。
6.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混凝土搅拌车的搅拌筒滚道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 述限位装置为一个以上的限位爪(4)或一段以上的限位反边。
7.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混凝土搅拌车的搅拌筒滚道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 述限位装置为一个以上的限位爪(4)或一段以上的限位反边。
8.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混凝土搅拌车的搅拌筒滚道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护垫(3)的中部开设有减荷槽(5)。
9.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混凝土搅拌车的搅拌筒滚道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 述防护垫(3)的中部开设有减荷槽(5)。
10. —种混凝土搅拌车,包括底盘(6)和搅拌筒(7),所述搅拌筒(7)通过两个托轮(2) 支承于底盘(6)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筒(7)的滚道(1)与托轮(2)之间设有上述权利 要求1 权利要求9中任意一项的搅拌筒滚道保护装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混凝土搅拌车的搅拌筒滚道保护装置及搅拌车,该保护装置包括设置于混凝土搅拌车上搅拌筒滚道与托轮之间的防护垫。该混凝土搅拌车,包括底盘和搅拌筒,搅拌筒通过两个托轮支承于底盘上,搅拌筒的滚道与托轮之间设有上述搅拌筒滚道保护装置。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使用后既能使搅拌车在运送途中搅拌筒不需再转动又能防止托轮碰坏滚道,还能节能降耗、降低成本以及达到减少产生废气、保护环境目的的优点。
文档编号B28C5/42GK201501038SQ20092031045
公开日2010年6月9日 申请日期2009年9月15日 优先权日2009年9月15日
发明者傅中明, 王平 申请人: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