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2004阅读:41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装配式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装配式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剪力墙竖向连接节点通常是采用套筒连接或全现浇连接。套筒连接方式一为:上下剪力墙采用双排竖向钢筋套筒连接,由于套筒数量过多,大大增加了吊装就位的难度和工程成本。套筒连接方式二为:上下剪力墙采用墙体中间单排竖向钢筋套筒连接,可一定程度上减少套筒数量和吊装难度,但不符合国内现有设计规范。全现浇连接节点方式为:在剪力墙底部设置现浇带,吊装时安装外设支架支撑住墙体,待浇筑混凝土并养护完成后方可拆除,支撑不够可靠,且操作繁琐,影响施工进度。
发明内容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装配式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其连接可靠,受力合理,吊装简便,降低工程造价,特别适合国内现行设计规范和装配式发展现状。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本发明剪力墙与框架梁采用一体化预制,在剪力墙下端的支腿处预埋双排竖向钢筋套筒,与相邻 下层墙体伸出的钢筋突出段相互嵌合,通过在套筒内灌注砂浆,使之与相邻下层墙体成为一体;剪力墙下端中间现浇带部分设置双排竖向筋,与相邻下层墙体伸出的双排竖向筋搭接,并通过浇筑混凝土与下层墙体成为整体;剪力墙上端的支座处设置钢筋突出段,与相邻上层墙体底端支腿内的套筒嵌合,通过在套筒内灌浆与相邻上层墙体成为一体;剪力墙上端中间部位为叠合框架梁,该叠合框架梁上设置伸出的双排竖向钢筋,与相邻上层剪力墙底部的双排竖向筋搭接,并通过浇筑混凝土与相邻上层剪力墙连接为整体。所述剪力墙底端支腿处预埋双排竖向钢筋套筒,套筒个数4 6个。所述剪力墙支腿高度H为300_ 500mm,支腿长度L为200_ 400mm,支腿宽度W与剪力墙厚度相同。所述剪力墙底部现浇部位双排竖向筋与相邻下层剪力墙伸出的双排竖向筋搭接长度200mm 400mm,钢筋端部带有锚固斜弯钩。所述剪力墙两侧设置突出的U型连接筋,与其他剪力墙、框架柱构件伸出的U型连接筋水平搭接,并现浇形成整体。所述剪力墙两侧设置有多个凹槽作为剪力键,剪力墙四周与现浇混凝土的接触面均为粗糙面。所述剪力墙过长时,在剪力墙底部中间位置增设一支腿,对应剪力墙顶部中间位置增设一支座。本发明的有益效果:[0014]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剪力墙上下层竖向连接节点处采用双排钢筋套筒连接或双排竖向筋搭接连接,受力合理,连接可靠,且满足国内现行设计规范要求;减少了套筒和灌浆料的用量,降低了工程造价和吊装难度,便于施工;剪力墙上下端的支座、支腿处均采用预制,支撑可靠简捷,精度高,可加快施工进度,保证装配质量。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图3是图1的B-B剖视图。图4是图1的C-C剖视图。图5是本发明的拼装示意图。图6是图5的D-D剖视图。 图7是现浇楼板示意图。图8是叠合楼板示意图。图9是支座处的现浇楼板示意图。图10是本发明的水平连接节点示意图。
图11是图10的E-E剖视图。图12是本发明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中:1.支腿,2.套筒,3.双排竖向筋,4.U型连接筋,5.剪力键,6.拉结筋,7.通长钢筋,8.钢筋突出段,9.板筋穿孔,10.支座,11.梁筋,12.剪力墙,13.框架梁,14.现浇楼板,15.叠合楼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具体描述本发明。实施例1:如图1-图4所示,本发明剪力墙采用与框架梁13 —体化预制,在剪力墙12下端的支腿I处预埋双排竖向钢筋套筒2,与相邻下层墙体伸出的钢筋突出段8相互嵌合,通过在套筒2内灌注砂浆,使之与相邻下层墙体成为一体;预制剪力墙12下端中间为现浇带部分,设置有双排竖向筋3,与相邻下层墙体伸出的双排竖向筋3搭接,并通过浇筑混凝土与下层墙体成为整体;预制剪力墙12上端的支座10处设置钢筋突出段8,与相邻上层墙体底端支腿I内的套筒2嵌合,通过在套筒2内灌浆与相邻上层墙体成为一体;预制剪力墙12上端中间部位为叠合框架梁13,该叠合框架梁13上设置伸出的双排竖向钢筋3,与相邻上层剪力墙12底部的双排竖向筋3搭接,并通过浇筑混凝土与相邻上层剪力墙12连接为整体。所述剪力墙顶部与楼板连接时,叠合框架梁13上的双排竖向钢筋3伸出楼板部分,所述楼板配置板筋后全部现浇混凝土,或安装叠合楼板,配置板上部钢筋并浇筑叠合层混凝土。所述剪力墙12底端支腿I处预埋双排竖向钢筋套筒2,套筒2个数为6个。所述剪力墙支腿I高度H为300mm,支腿长度L为200mm,支腿宽度W与剪力墙厚度相同。底端支腿I在吊装时为剪力墙12提供可靠支撑,同时为墙底端中部现浇部位充当两端侧模板。[0032]所述剪力墙12两侧设置有多个凹槽5作为剪力键,剪力墙12四周与现浇混凝土的接触面均剔凿成粗糙面,以更好的与周围构件现浇形成整体。本发明的施工过程:1.在吊装就位时,剪力墙下落过程中底端支腿I处的套筒2套入下层剪力墙12顶部支座10伸出的钢筋段8中,并支撑住墙体自重。同时剪力墙底端现浇部分的双排竖向筋3与下层剪力墙伸上来的双排竖向筋3进行搭接,搭接长度为200mm。吊装完毕后,先对剪力墙12底端支腿I内的套筒2进行灌浆,再对墙体底端现浇部分浇筑混凝土,使上下层剪力墙连接为整体。2.剪力墙12两侧突出的水平U型连接筋4与相邻剪力墙、框架柱构件的U型连接筋4进行搭接,形成口型闭合约束空间,在该闭合空间自上而下插入四根通长钢筋7并分别置于四个内角处。剪力墙12顶端水平梁筋11与相邻剪力墙、框架柱构件梁筋11进行套筒2连接。对构件间竖向连接带支模板并浇筑混凝土,使剪力墙12与相邻剪力墙、框架柱构件形成整体。本例双排竖向筋3进行搭接的长度为300mm。3.所述顶部剪力墙12进行楼板的浇筑。剪力墙12顶端支座10为上层墙体吊装就位时提供可靠支撑,且由于上下层剪力墙的支腿1、支座10均为预制,表面平整,标高准确,可保证吊装就位的精度。剪力墙12两侧设置突出的U型连接筋4,与其他剪力墙、框架柱构件伸出的U型连接筋4进行水平搭接,并现浇形成整体。支座10上设置板筋穿孔9,用于楼板钢筋的穿插;可以采用全现浇楼板14,也可以采用叠合楼板15,待楼板浇筑混凝土并养护完毕后重复上述步骤1、2、3的操作。实施例2:本例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剪力墙12底端现浇部分的双排竖向筋3与下层剪力墙伸上来的双排竖向筋3进行搭接,其搭接长度为400mm,钢筋端部带有锚固斜弯钩;并在相互搭接的双排竖向筋3上设置拉结筋6。套筒2个数为4个。所述剪力墙支腿I高度H为500mm,支腿长度 L为400mm,支腿宽度W与剪力墙厚度相同。实施例3:如图12所示,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若剪力墙12较长,可在剪力墙12底部中间位置增设一支腿1,剪力墙12顶部对应位置增设一支座10,以防止剪力墙自重较大造成支腿1、支座10破损或剪力墙体中部弯折。剪力墙12底端现浇部分的双排竖向筋3与下层剪力墙伸上来的双排竖向筋3进行搭接的长度为300mm,钢筋端部带有锚固斜弯钩;并在相互搭接的双排竖向筋3上设置拉结筋6。套筒2个数为6个。所述剪力墙支腿I高度H为400mm,支腿长度L为300mm,支腿宽度W与剪力墙厚度相同。
权利要求1.一种装配式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其特征在于:剪力墙与框架梁采用一体化预制,在剪力墙下端的支腿处预埋双排竖向钢筋套筒,与相邻下层墙体伸出的钢筋突出段相互嵌合,通过在套筒内灌注砂浆,使之与相邻下层墙体成为一体;剪力墙下端中间现浇带部分设置双排竖向筋,与相邻下层墙体伸出的双排竖向筋搭接,并通过浇筑混凝土与下层墙体成为整体;剪力墙上端的支座处设置钢筋突出段,与相邻上层墙体底端支腿内的套筒嵌合,通过在套筒内灌浆与相邻上层墙体成为一体;剪力墙上端中间部位为叠合框架梁,该叠合框架梁上设置伸出的双排竖向钢筋,与相邻上层剪力墙底部的双排竖向筋搭接,并通过浇筑混凝土与相邻上层剪力墙连接为整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装配式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剪力墙底端支腿处预埋双排竖向钢筋套筒,套筒个数4 6个。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装配式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剪力墙支腿高度H为300mm 500mm,支腿长度L为200mm 400mm,支腿宽度W与剪力墙厚度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装配式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剪力墙底部现浇部位双排竖向筋与相邻下层剪力墙伸出的双排竖向筋搭接长度200mm 400mm,钢筋端部带有锚固斜弯钩。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装配式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剪力墙两侧设置突出的U型连接筋,与其他剪力墙、框架柱构件伸出的U型连接筋水平搭接,并现浇形成整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装配式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剪力墙两侧设置有多个凹槽作为剪力键,剪力墙四周与现浇混凝土的接触面均为粗糙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装配式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剪力墙过长时,在剪力墙底部中间位置增设一支腿,对应剪力墙顶部中间位置增设一支座。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领域,具体为一种装配式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与框架梁采用一体化预制,剪力墙下端的支腿处预埋双排竖向钢筋套筒与下层墙体的钢筋突出段相互嵌合,通过对套筒内灌注砂浆与下层墙体成为一体;剪力墙下端现浇带部分采用双排竖向筋与下层墙体的双排竖向筋搭接,并通过浇筑混凝土与下层墙体成为整体;剪力墙上端支座处的钢筋突出段与上层墙体底端支腿内的套筒嵌合,通过对套筒灌浆与上层墙体成为一体,剪力墙上端中间部位为叠合框架梁;剪力墙上端中间部位伸出的双排竖向钢筋与上层剪力墙底部的双排竖向筋搭接,并通过浇筑混凝土连接为整体。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减少套筒和灌浆料的用量,吊装简便,且能满足国内现有设计规范。
文档编号E04B2/56GK203113553SQ20132008726
公开日2013年8月7日 申请日期2013年2月26日 优先权日2013年2月26日
发明者孙长征, 赵唯坚, 高强, 赵海南, 张晓平, 张琪 申请人:沈阳建筑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