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剪力墙制造设备及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750666阅读:145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创造属于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预制剪力墙制造设备及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剪力墙的施工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由预制钢筋混凝土墙板组装而成,由于是异地制造、组装,因此,施工速度快,但强度较差;另一种是现场浇筑钢筋混凝土,即于施工现场的钢筋两侧分别组装一排模板,于两排模板之间浇筑混凝土浆,待凝固之后,拆卸两侧的模板,在于墙体表面以混凝土抹平,现场浇筑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梁柱一体成型,因此,结构强度较大,但施工时间较长,尤其墙体外表面还需要涂抹防水材料、表面装饰材料,所需施工时间更长。

预制剪力墙由于其在施工速度及工程造价上的天然优势,代表了剪力墙甚至建筑设计理念的方向,随着市场需求的增长及生产技术的不断提升,剪力墙的结构越来越规整、尺寸也越来越大,对预制剪力墙的生产制造要求也越来越高,现有的大型预制剪力墙宽度超过5米,高度可达到3米以上,预制剪力墙的连接件施工已经无法通过人工施工满足,需要通过大型机械设备同一预制,以保证预制剪力墙的产品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创造旨在提出一种预制剪力墙制造设备及制造方法,以解决大型预制剪力墙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施工困难及产品质量不一致及部件焊接中存在的效率低下等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创造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预制剪力墙制造设备,包括设置在水平基板上的主控制台和从控制台,所述主控制台与从控制台相对设置在同一水平高度上;

所述主控制台设置在主基座上,所述主基座通过水平轨道固定在水平基板上,所述从控制台设置在从基座上,所述从基座通过固定板固定在水平基板上;

所述主控制台和从控制台上设有相对设置的第一操作盘和第二操作盘;

所述第一操作盘通过齿轮盘设置在主控制台上,控制电机控制齿轮盘的旋转,齿轮盘旋转带动第一操作盘及预制操作台旋转,所述第一操作盘通过第一连接柱与预制操作台连接,所述预制操作台上设有多个通过钢筋的操作孔,每排操作孔内还设有水平穿孔,所述水平穿孔内设有拉伸杆,所述预制操作台朝向从控制台方向还设有第一定位座;

所述第二操作盘通过从动轮设置在从控制台,所述第二操作盘通过第二连接柱与从动操作台上,所述从动操作台上设有多个固定钢筋端部的折弯环,所述折弯环与所述操作孔对应设置,所述从操作台朝向主控制台方向还设有第二定位座,所述第二定位座与第二定位座相配适,当预制剪力墙固定在预制操作台及从动操作台后,齿轮盘的旋转带动预制剪力墙、从动操作台、第二操作盘及从动轮旋转;

所述第一操作盘内的拉伸杆的端部设有从动曲轴,所述从动曲轴与垂直设置的传动竖杆可拆卸连接,所述传动竖杆的底端通过主动曲轴与第二电机连接,所述第二电机固定在第二基座上,所述第二基座固定在主基座上,所述传动竖杆的顶端通过限位槽与桁架连接,所述桁架通过滑槽与限位支架连接,所述限位支架固定在主控制台的顶端;

所述主控制台与从控制台之间还设有可任意移动的承载座,所述承载座通过升降架与升降基座连接,所述升降基座的底部设有多组排轮;

所述主控制台与从控制台上方还设有吊装塔,所述主控制台与从控制台之间还设有高度可调的工作台。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操作盘与预制操作台之间通过第一连接柱形成第一操作空间;所述第二操作盘与从动操作台之间通过第二连接柱形成第二操作空间,所述第一操作空间的宽度为10-25cm,所述第二操作空间的宽度为10-20cm。

进一步的,所述预制操作台上设有若干定位孔,所述第一定位座通过定位孔与预制操作台固定连接;所述从动操作台上设有若干定位孔,所述第二定位座通过定位孔与从动操作台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水平轨道包括至少3条滑轨,所述主基座的底部设有承载轮,所述承载轮沿滑轨水平运动。

进一步的,所述预制操作台为圆形、方形、长方形或三角形。

进一步的,所述预制操作台上还设有安装预埋金属件的安装孔。

进一步的,所述桁架通过水平顶压缸控制其在滑槽内的水平动作,并通过限位弹簧限定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从动轮通过从动固定座与从控制台连接,所述从动固定座上设有限制从动轮旋转的固定盘。

进一步的,所述主基座上设有金属探伤检测设备。

预制剪力墙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通过吊装塔将两块建筑模板吊装至主控制台与从控制台之间,将第一块建筑模板通过第一定位座固定在预制操作台上,将第二块建筑模板通过第二定位座固定在从动操作台上,预制操作台通过主控制台及齿轮盘固定第一块建筑模板的水平位置及旋转角度,从动操作台通过从动轮调整第二块建筑模板的旋转角度并通过固定盘固定,通过水平轨道调整第一块建筑模板和第二块建筑模板之间的距离,将承载座放置在两块建筑模板之下并通过升降架将建筑模板轻微顶起;

B,在预制的两块建筑模板之间铺设钢筋,所述钢筋的一端通过折弯环固定在从动操作台上,所述钢筋的另一端通过所述预制操作台上的操作孔伸出2-5cm,铺设预埋金属件及对拉螺栓;

C,浇筑混凝土浆,通过控制电机控制预制操作台轻微左右旋转摆动5-15min;

D,将钢筋自第一操作空间中做折弯操作并限定在拉伸杆上,将传动竖杆上的随动连接头与从动曲轴固定连接,通过第二电机控制拉伸杆旋转运动将钢筋的端部旋转编织,将桁架沿滑槽水平移动0.5-2cm后固定;

E,撤除承载座,松开限制从动轮旋转的固定盘,通过控制电机调整两块建筑模板的旋转角度,通过工作台将剪力墙的金属固定件及钢筋做紧固处理后恢复剪力墙的原状态,通过水平轨道的平移拆除建筑模板,经金属探伤检测设备检测合格后,将完成后的剪力墙通过吊装塔吊走。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创造所述的预制剪力墙制造设备及制造方法具有以下优势:

(1)可操作大型的剪力墙,通过相对设置的主控制台和从控制台可随意调整在施工安装过程中剪力墙的旋转角度,具有操作简单,施工速度快等优点;

(2)建筑模板在混凝土浆凝固后通过水平轨道拆除具有拆除速度快,拆除过程平稳不会对剪力墙的墙体造成损伤;

(3)剪力墙施工流程简单,不会在生产过程中大范围移动,极大减轻了劳动强度和施工难度;

(4)工人对剪力墙做人工施工时可选择最舒适的角度作业,施工方便、施工速度也可以加快。

附图说明

构成本发明创造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创造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创造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创造,并不构成对本发明创造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创造实施例所述的预制剪力墙制造设备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主控制台;11-主基座;12-水平轨道;13-齿轮盘;14-第一操作盘;15-控制电机;16-第一连接柱;20-预制操作台;21-第一定位座;22-拉伸杆;23-从动曲轴;24-随动连接头;25-第二电机;26-主动曲轴;27-第二基座;28-传动竖杆;30-限位支架;31-滑槽;32-桁架;33-限位槽;40-承载座;41-升降架;42-升降基座;43-排轮;50-从控制台;51-从动轮;52-第二操作盘;53-从动操作台;54-第二定位座;55-第二连接柱;56-从基座;57-固定板;60-水平基板。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创造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发明创造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创造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创造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创造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发明创造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创造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参考附图1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创造。

本发明提供一种预制剪力墙制造设备,包括设置在水平基板60上的主控制台10和从控制台50,所述主控制台10与从控制台50相对设置在同一水平高度上;

主控制台10和从控制台50相互配合用于固定剪力墙的建筑模板及调整建筑模板的倾斜角度,控制准确,极大方便了施工;

所述主控制台10设置在主基座11上,所述主基座11通过水平轨道12固定在水平基板60上,所述从控制台50设置在从基座56上,所述从基座56通过固定板57固定在水平基板60上;水平轨道12用于控制主基座11在水平方向的移动,即方便控制建筑模板的方向,也用于剪力墙施工完成后拆除建筑模板。

所述主控制台10和从控制台50上设有相对设置的第一操作盘14和第二操作盘52;第一操作盘14和第二操作盘52主要用于固定预制操作台20和从动操作台53,在施工中针对不同型号的剪力墙通常需要更换不同型号的固定预制操作台20和从动操作台53。

通过水平轨道12调整主控制台10和从控制台50之间的距离,该距离为了配适不同长度的剪力墙,通过主控制台10的第一操作盘14的旋转带动从控制台50的第二操作盘52的从动旋转,第一操作盘14和第二操作盘52的配合旋转可控制剪力墙及建筑模板的倾斜角度。

所述第一操作盘14通过齿轮盘13设置在主控制台10上,控制电机15控制齿轮盘13的旋转,齿轮盘13旋转带动第一操作盘14及预制操作台20旋转,所述第一操作盘14通过第一连接柱16与预制操作台20连接,所述预制操作台20上设有多个通过钢筋的操作孔,每排操作孔内还设有水平穿孔,所述水平穿孔内设有拉伸杆22,所述预制操作台20朝向从控制台50方向还设有第一定位座21;操作孔可用于突出钢筋及金属件的预留位置,可方便对剪力墙的金属件做施工操作,水平穿孔用于安装拉伸杆22,拉伸杆22可用于固定钢筋及金属件或者用于编织缠绕钢筋。

所述第二操作盘52通过从动轮51设置在从控制台50,所述第二操作盘52通过第二连接柱55与从动操作台53上,所述从动操作台53上设有多个固定钢筋端部的折弯环,所述折弯环与所述操作孔对应设置,所述从操作台朝向主控制台10方向还设有第二定位座54,所述第二定位座54与第二定位座54相配适,当预制剪力墙固定在预制操作台20及从动操作台53后,齿轮盘13的旋转带动预制剪力墙、从动操作台53、第二操作盘52及从动轮51旋转;

所述第一操作盘14内的拉伸杆22的端部设有从动曲轴23,所述从动曲轴23与垂直设置的传动竖杆28可拆卸连接,所述传动竖杆28的底端通过主动曲轴26与第二电机25连接,所述第二电机25固定在第二基座27上,所述第二基座27固定在主基座11上,所述传动竖杆28的顶端通过限位槽33与桁架32连接,所述桁架32通过滑槽31与限位支架30连接,所述限位支架30固定在主控制台10的顶端;

所述主控制台10与从控制台50之间还设有可任意移动的承载座40,所述承载座40通过升降架41与升降基座42连接,所述升降基座42的底部设有多组排轮43;

所述主控制台10与从控制台50上方还设有吊装塔,所述主控制台10与从控制台50之间还设有高度可调的工作台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操作盘14与预制操作台20之间通过第一连接柱16形成第一操作空间;所述第二操作盘52与从动操作台53之间通过第二连接柱55形成第二操作空间,所述第一操作空间的宽度为10-25cm,所述第二操作空间的宽度为10-20cm,预留的第一操作空间及第二操作空间可方便剪力墙两侧的施工,如固定钢筋端部、安装金属件、焊接部件等操作。

所述预制操作台20上设有若干定位孔,所述第一定位座21通过定位孔与预制操作台20固定连接;所述从动操作台53上设有若干定位孔,所述第二定位座54通过定位孔与从动操作台53固定连接。

所述水平轨道12包括至少3条滑轨,所述主基座11的底部设有承载轮,所述承载轮沿滑轨水平运动。

所述预制操作台20为圆形、方形、长方形或三角形,预制操作台20的外形不限于上述形状。

所述预制操作台20上还设有安装预埋金属件的安装孔。

所述桁架32通过水平顶压缸控制其在滑槽31内的水平动作,并通过限位弹簧限定位置。

所述从动轮51通过从动固定座与从控制台50连接,所述从动固定座上设有限制从动轮51旋转的固定盘。

所述主基座11上设有金属探伤检测设备,金属探伤检测设备用于检测剪力墙内部金属部件是否存在缺陷,可以在同一设备上同时完成制造及检测工艺,剪力墙施工完成后检测合格即可直接装车出货,简化了工艺流程同时保证了产品质量。

预制剪力墙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通过吊装塔将两块建筑模板吊装至主控制台10与从控制台50之间,将第一块建筑模板通过第一定位座21固定在预制操作台20上,将第二块建筑模板通过第二定位座54固定在从动操作台53上,预制操作台20通过主控制台10及齿轮盘13固定第一块建筑模板的水平位置及旋转角度,从动操作台53通过从动轮51调整第二块建筑模板的旋转角度并通过固定盘固定,通过水平轨道12调整第一块建筑模板和第二块建筑模板之间的距离,将承载座40放置在两块建筑模板之下并通过升降架41将建筑模板轻微顶起;

B,在预制的两块建筑模板之间铺设钢筋,所述钢筋的一端通过折弯环固定在从动操作台53上,所述钢筋的另一端通过所述预制操作台20上的操作孔伸出2-5cm,铺设预埋金属件及对拉螺栓;

C,浇筑混凝土浆,通过控制电机15控制预制操作台20轻微左右旋转摆动5-15min;

D,将钢筋自第一操作空间中做折弯操作并限定在拉伸杆22上,将传动竖杆28上的随动连接头24与从动曲轴23固定连接,通过第二电机25控制拉伸杆22旋转运动将钢筋的端部旋转编织,将桁架32沿滑槽31水平移动0.5-2cm后固定;

E,撤除承载座40,松开限制从动轮51旋转的固定盘,通过控制电机15调整两块建筑模板的旋转角度,通过工作台将剪力墙的金属固定件及钢筋做紧固处理后恢复剪力墙的原状态,通过水平轨道12的平移拆除建筑模板,经金属探伤检测设备检测合格后,将完成后的剪力墙通过吊装塔吊走。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创造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创造,凡在本发明创造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