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施工用搅拌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50671阅读:12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建筑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建筑施工用搅拌系统。



背景技术:

搅拌机,是一种带有叶片的轴在圆筒或槽中旋转,将多种原料进行搅拌混合,使之成为一种混合物或适宜稠度的机器,搅拌机分为好多种,有强制性搅拌机、单卧轴搅拌机、双卧轴搅拌机等等。水泥混凝土搅拌机的用途就是机械化的搅拌水泥混凝土,但是目前建筑工地上的混凝土搅拌机搅拌效率低,搅拌不均匀,搅拌质量差,给施工带来不便。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有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建筑施工用搅拌系统。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建筑施工用搅拌系统,所述建筑施工用搅拌系统包括底板、位于所述底板上方的电机装置、位于所述电机装置左侧的框体、位于所述框体左侧的支架装置、位于所述支架装置右侧的气缸装置、位于所述气缸装置上方的底框装置、收容于所述框体内的搅拌装置及设置于所述框体右侧的拉拔装置,所述底板上设有位于其下方左右两侧的第一支撑块、位于所述第一支撑块下方的第一滚轮、位于其上方的回收箱、位于所述回收箱左侧的第一固定块,所述电机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杆、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杆右侧的第一斜杆、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杆左侧的第一横杆、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杆上方的第一电机、位于所述第一电机左侧的第一转轴及位于所述第一电机上方的第一支架,所述框体上设有位于其内部的第二固定块、位于所述第二固定块上方的第一过滤网、位于所述第一过滤网右侧的第三固定块、位于所述第三固定块上方的三角块、位于所述第二固定块下方的第四固定块、位于所述框体上方的第二支撑杆、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杆上方的第二滚轮,所述支架装置包括第二支架、位于所述第二支架上方的第三支架、位于所述第二支架右侧的第四支架、位于所述第四支架下方的第一弹簧,所述气缸装置包括气缸、位于所述气缸左侧的第二横杆、位于所述气缸右侧的第一推动杆、位于所述第一推动杆右侧的推板,所述底框装置包括底框、位于所述地跨过上方的密封环、位于所述底框下方的握持杆、位于所述握持杆下方的第三支撑杆、设置于所述第三支撑杆上的第二弹簧、位于所述第二弹簧左侧的第一固定杆、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杆左侧的第五固定块,所述搅拌装置包括搅拌框、设置于所述搅拌杆内的搅拌块、位于所述搅拌框左侧的第二转轴及收容于所述搅拌框内的第二固定杆,所述拉拔装置包括第三横杆、位于所述第三横杆下方的第四支撑杆、位于所述第四支撑杆左侧的第四横杆、位于所述第三横杆上方的第二电机、设置于所述第二电机上的输出轴、设置于所述输出轴上的拉线、位于所述第二电机左侧的第五横杆及位于所述第二电机右侧的第五支架。

所述第一支撑块设有两个,所述第一支撑块的横截面呈等腰梯形,所述第一支撑块的上表面与所述底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块的下表面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滚轮设有两个,所述第一滚轮呈圆柱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滚轮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一支撑块轴转连接,所述回收箱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第一固定块的横截面呈直角三角形,所述第一固定块的下表面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块的右表面顶靠在所述回收箱的左表面上。

所述第一支撑杆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下端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一电机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斜杆呈倾斜状,所述第一斜杆的下端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斜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杆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横杆的右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杆的左端顶靠在所述回收箱的右表面上,所述第一转轴呈圆柱体,所述第一转轴水平放置,所述第一转轴的右端与所述第一电机连接,所述第一转轴贯穿所述框体的内外表面且与其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架呈L型,所述第一支架的下端与所述第一电机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的上端呈水平状且与所述框体的右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固定块呈长方体,所述第二固定块水平放置,所述第二固定块的左端与所述框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固定块呈长方体,所述第三固定块的右表面与所述框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过滤网呈长方体,所述第一过滤网的右端与所述第三固定块轴转连接,所述第一过滤网顶靠在所述第二固定块的上方,所述第四固定块呈长方体,所述第四固定块的左表面与所述框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固定块的右表面设有第二凹槽,所述三角块呈横截面为直角三角形的柱体,所述三角块的右表面与所述框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下端与所述框体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上端设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二滚轮呈圆柱体,所述第二滚轮收容于所述第三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二支撑杆轴转连接。

所述第二支架呈L型,所述第二支架的一端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的上端与所述第四支架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架呈L型,所述第三支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架的另一端与所述框体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支架呈凹字形,所述第四支架的上端与所述框体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支架的下端设有第四凹槽,所述第一弹簧设有两个,所述第一弹簧呈水平状,所述第一弹簧的左端与所述第一支架固定连接。

所述气缸的下表面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横杆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横杆的左端与所述第二支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横杆的右端与所述气缸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推动杆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推动杆的左端与所述气缸连接,所述第一推动杆的右端与所述推板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推板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推板的下表面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滑动连接。

所述底框呈空心的半圆柱体状,所述底框的上表面与所述密封环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密封环呈环状,所述密封环的上表面顶靠在所述框体的下表面上,所述握持杆呈弯曲状,所述握持杆的上端与所述底框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撑杆呈弯曲状,所述第三支撑杆的上端与所述底框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撑杆的下端顶靠在所述推板的右表面上,所述第二弹簧呈竖直状,所述第二弹簧的上端与所述底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的下端与所述第三支撑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杆的上端与所述底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的右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五固定块的右表面与所述底框固定连接,所述第五固定块收容于所述第四凹槽且与所述第四支架轴转连接。

所述搅拌框呈空心的圆柱体,所述搅拌块设有若干个,所述搅拌块均匀分布在所述搅拌框上且与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轴呈圆柱体,所述第二转轴水平放置,所述第二转轴的右端与所述搅拌框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轴的左端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内且与所述第四固定块滑动连接,所述第一转轴的左端与所述搅拌框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杆收容于所述搅拌框内,所述第二固定杆的两端与所述搅拌框的内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第三横杆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三横杆的左端与所述框体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支撑杆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四支撑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三横杆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支撑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支架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横杆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四横杆的右端与所述第四支撑杆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支撑杆的左端与所述框体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电机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三横杆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输出轴呈圆柱体,所述输出轴与所述第二电机连接,所述第五支架呈L型,所述第五支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三横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五支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电机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五横杆呈长方体,所述第五横杆水平放置,所述第五横杆的右端与所述第二电机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五横杆的左端与所述框体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拉线的右端与所述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拉线的左端与所述第一过滤网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拉线顶靠在所述第二滚轮上。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发明建筑施工用搅拌系统具有如下优点:

本发明建筑施工用搅拌系统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对混凝土进行充分的搅拌,搅拌效率高,并且搅拌的均匀,同时方便将搅拌后的混凝土进行收集,降低人工劳动强度,方便后续的加工使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建筑施工用搅拌系统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建筑施工用搅拌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建筑施工用搅拌系统包括底板1、位于所述底板1上方的电机装置2、位于所述电机装置2左侧的框体3、位于所述框体3左侧的支架装置4、位于所述支架装置4右侧的气缸装置5、位于所述气缸装置5上方的底框装置6、收容于所述框体3内的搅拌装置7及设置于所述框体3右侧的拉拔装置8。

如图1所示,所述底板1呈长方体,所述底板1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底板1上设有位于其下方左右两侧的第一支撑块11、位于所述第一支撑块11下方的第一滚轮12、位于其上方的回收箱13、位于所述回收箱13左侧的第一固定块14。所述第一支撑块11设有两个,所述第一支撑块11的横截面呈等腰梯形,所述第一支撑块11的上表面与所述底板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块11的下表面设有第一凹槽111。所述第一滚轮12设有两个,所述第一滚轮12呈圆柱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滚轮12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111内且与所述第一支撑块11轴转连接。所述回收箱13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回收箱13的横截面呈凹字形,所述回收箱13放置在底板1上。所述第一固定块14的横截面呈直角三角形,所述第一固定块14的下表面与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块14的右表面顶靠在所述回收箱13的左表面上。

如图1所示,所述电机装置2包括第一支撑杆21、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杆21右侧的第一斜杆22、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杆21左侧的第一横杆23、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杆21上方的第一电机24、位于所述第一电机24左侧的第一转轴25及位于所述第一电机24上方的第一支架26。所述第一支撑杆21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撑杆21的下端与所述底板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21的上端与所述第一电机24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斜杆22呈倾斜状,所述第一斜杆22的下端与所述底板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斜杆22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杆21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杆23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横杆23的右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杆21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杆23的左端顶靠在所述回收箱13的右表面上,从而对所述回收箱13起到定位的作用。所述第一电机24与电源电性连接。所述第一转轴25呈圆柱体,所述第一转轴25水平放置,所述第一转轴25的右端与所述第一电机24连接,使得所述第一电机24带动所述第一转轴25旋转,所述第一转轴25贯穿所述框体3的内外表面且与其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架26呈L型,所述第一支架26的下端与所述第一电机24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26的上端呈水平状且与所述框体3的右表面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框体3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框体3的上下表面相通,所述框体3上设有位于其内部的第二固定块31、位于所述第二固定块31上方的第一过滤网33、位于所述第一过滤网33右侧的第三固定块32、位于所述第三固定块32上方的三角块35、位于所述第二固定块31下方的第四固定块34、位于所述框体3上方的第二支撑杆36、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杆36上方的第二滚轮37。所述第二固定块31呈长方体,所述第二固定块31水平放置,所述第二固定块31的左端与所述框体3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固定块32呈长方体,所述第三固定块32的右表面与所述框体3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过滤网33呈长方体,所述第一过滤网33的右端与所述第三固定块32轴转连接,使得所述第一过滤网33围绕所述第三固定块32旋转,所述第一过滤网33顶靠在所述第二固定块31的上方。所述第四固定块34呈长方体,所述第四固定块34的左表面与所述框体3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固定块34的右表面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呈圆柱体状。所述三角块35呈横截面为直角三角形的柱体,所述三角块35的右表面与所述框体3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三角块35的上表面呈倾斜状,所述三角块35使得物流集中到其左侧。所述第二支撑杆36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二支撑杆36的下端与所述框体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36的上端设有第三凹槽361,所述第三凹槽361呈长方体状。所述第二滚轮37呈圆柱体,所述第二滚轮37收容于所述第三凹槽361内且与所述第二支撑杆36轴转连接,使得所述第二滚轮37可以在所述第三凹槽361内旋转。

如图1所示,所述支架装置4包括第二支架41、位于所述第二支架41上方的第三支架42、位于所述第二支架41右侧的第四支架43、位于所述第四支架43下方的第一弹簧44。所述第二支架41呈L型,所述第二支架41的一端与所述底板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41的上端与所述第四支架43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架42呈L型,所述第三支架42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架41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架42的另一端与所述框体3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支架43呈凹字形,所述第四支架43的上端与所述框体3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支架43的下端设有第四凹槽431,所述第四凹槽431呈长方体状。所述第一弹簧44设有两个,所述第一弹簧44呈水平状,所述第一弹簧44的左端与所述第一支架41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气缸装置5包括气缸51、位于所述气缸51左侧的第二横杆52、位于所述气缸51右侧的第一推动杆53、位于所述第一推动杆53右侧的推板53。所述气缸51的下表面与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横杆52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横杆52的左端与所述第二支架4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横杆52的右端与所述气缸51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推动杆53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推动杆53的左端与所述气缸51连接,使得所述气缸51带动所述第一推动杆53左右移动,所述第一推动杆53的右端与所述推板53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推板54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推板54的下表面与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滑动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底框装置6包括底框61、位于所述地跨过61上方的密封环62、位于所述底框61下方的握持杆63、位于所述握持杆63下方的第三支撑杆64、设置于所述第三支撑杆64上的第二弹簧65、位于所述第二弹簧65左侧的第一固定杆66、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杆66左侧的第五固定块67。所述底框61呈空心的半圆柱体状,所述底框61水平放置,所述底框61的上表面与所述密封环6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密封环62呈环状,所述密封环62的上表面顶靠在所述框体3的下表面上,起到密封的作用。所述握持杆63呈弯曲状,所述握持杆63的上端与所述底框61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撑杆64呈弯曲状,所述第三支撑杆64的上端与所述底框61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撑杆63的下端顶靠在所述推板54的右表面上,从而对所述第三支撑杆64起到支撑作用。所述第二弹簧65呈竖直状,所述第二弹簧65的上端与所述底框6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65的下端与所述第三支撑杆64固定连接,从而对所述第三支撑杆64起到支撑作用。所述第一固定杆66的上端与所述底框6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44的右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杆66固定连接,从而对所述底框61起到支撑作用。所述第五固定块67的右表面与所述底框61固定连接,所述第五固定块67收容于所述第四凹槽431且与所述第四支架43轴转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搅拌装置7包括搅拌框71、设置于所述搅拌杆71内的搅拌块73、位于所述搅拌框71左侧的第二转轴74及收容于所述搅拌框71内的第二固定杆72。所述搅拌框71呈空心的圆柱体,所述搅拌框71水平放置。所述搅拌块73设有若干个,所述搅拌块73均匀分布在所述搅拌框71上且与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轴74呈圆柱体,所述第二转轴74水平放置,所述第二转轴74的右端与所述搅拌框71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轴74的左端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内且与所述第四固定块滑动连接,从而对所述第二转轴74起到支撑作用。所述第一转轴25的左端与所述搅拌框71的右表面固定连接,从而可以带动所述搅拌框71旋转。所述第二固定杆72收容于所述搅拌框71内,所述第二固定杆72的两端与所述搅拌框7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拉拔装置8包括第三横杆81、位于所述第三横杆81下方的第四支撑杆82、位于所述第四支撑杆82左侧的第四横杆83、位于所述第三横杆81上方的第二电机84、设置于所述第二电机84上的输出轴85、设置于所述输出轴85上的拉线88、位于所述第二电机84左侧的第五横杆87及位于所述第二电机84右侧的第五支架86。所述第三横杆81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三横杆81的左端与所述框体3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支撑杆82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四支撑杆82的上端与所述第三横杆8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支撑杆82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支架26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横杆83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四横杆83的右端与所述第四支撑杆82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支撑杆83的左端与所述框体3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电机84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三横杆8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电机84与电机连接。所述输出轴85呈圆柱体,所述输出轴85与所述第二电机84连接,使得所述第二电机84带动所述输出轴85旋转。所述第五支架86呈L型,所述第五支架86的一端与所述第三横杆81固定连接,所述第五支架86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电机84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五横杆87呈长方体,所述第五横杆87水平放置,所述第五横杆87的右端与所述第二电机84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五横杆87的左端与所述框体3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拉线88的右端与所述输出轴85固定连接,所述拉线88的左端与所述第一过滤网3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拉线88顶靠在所述第二滚轮37上。

如图1所示,所述本发明建筑施工用搅拌系统使用时,首先将沙子、水泥等放入到所述框体3内,然后然后部分经过第一过滤网33的过滤后进入到所述第一过滤网33的下方,且集中到所述底框61内。然后启动第二电机84。所述第二电机84使得所述输出轴85顺时针旋转,然后使得所述拉线88被拉紧,进而使得所述第一过滤网33围绕所述第三固定块32顺时针旋转,待旋转一定角度后,关闭第二电机84,然后第一过滤网33在重力的作用下围绕所述第三固定块32逆时针旋转,直至所述第一过滤网33重新顶靠在所述第三过滤网32上,然后再次启动第二电机84,使得所述第一过滤网33围绕所述第三固定块32顺时针旋转,然后不断充分上述步骤,从而可以将沙子与水泥进行充分的过滤,直至全部集中到所述底框61内。然后往框体3内倒入水,使得水经过第一过滤网33的过滤后与沙子、水泥接触混合。然后启动第一电机24,使得所述第一转轴25带动所述搅拌框71旋转,进而使得所述搅拌块73随之旋转,从而可以对水、沙子、水泥进行充分的搅拌,并且使其混合的更加均匀。待搅拌一段时间后,关闭第一电机24及第二电机84。然后握住握持杆63,同时启动气缸51,使得所述推动杆53向左移动,然后使得所述推板54不再顶靠在所述第三支撑杆64上,此时仅靠第三支撑杆64、第一弹簧44、第一固定杆66及第二弹簧65对所述底框61起到支撑作用。然后握住握持杆63向下移动,使得所述底框61围绕所述第四支架43的下端顺时针旋转,直至所述底框61内的搅拌后的混凝土倒入到所述回收箱13内,从而方便对其进行回收。至此,本发明建筑施工用搅拌系统使用过程描述完毕。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