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立在道路中部或边侧的立体车库无人管理经营模式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39979阅读:320来源:国知局
直立在道路中部或边侧的立体车库无人管理经营模式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直立在道路中部或边侧的立体车库无人管理经营模式。



背景技术:

目前,城市中的民众拥有小型车辆(轿车)作为代步工具的数量越来越多,建造昂贵的楼房车库或/和地下车库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

之后,又出现了占用行车道路以外的地面积很小的且以钢构形式出现的廉价立体车库,对于缓解上述发展的社会需求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随着其建造立体车库的数量会越来越多,它们将会成为解决城镇车辆停车难问题的主力结构型式,然而,众多的立体车库建成后,它们的经营管理少不了也需要众多的人手经营管理才行。

既然,社会已经进入了现代化,在立体车库中人们自然考虑到如何才能够妥当地实现无人管理经营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之目的:

就是为了解决上述“无人管理经营”立体车库的问题,以及怎样的立体车库的结构形式最适合于采用“无人管理经营”模式的问题。

本发明的关键在于:

提出一种较简易而切实可行的“无人管理经营”模式,以及最适合于该种模式的且以现有技术结构为基础而设计的立体车库结构及其设置方式。

本发明的关键在于:

立体车库设置有对外的短距离无线接收设备与对内的车辆运行监控设备以及围绕该设备而设计的泊车程序方法,以及最适合于该种模式的且以现有技术结构为基础而设计的立体车库结构形式及其设置方式。

本发明的特点:

一.由于本发明主要是利用了功能单一且必须近距离专用的无线发射机(无接受功能以及远距离发射无效)联系眼前的立体车库能否进入泊车,这就为无数的车辆司机仅仅使用同型号的由车辆管理处获得的简易型无线发射机(成本很低而“性价比”很高)就能够较容易地避免各类其他无线信号的干扰而遥控一个地区内所有能够接受某个相同发射号码或频率信号的立体车库中的无线接收设备所接收。——例如:在某个地区有上万个立体车库,预先由车辆管理处设定了只有距离100米内(相当于国内外无线电话座机使用距离的3倍)的车辆司机才能够利用无线发射机的短距离联系方式就近联系到需要泊车的立体车库,这就为车辆司机仅仅利用一部同号码手机就能够找到就近的立体车库泊车位创造了条件。

二.由于立体车库内设置了简便而易行的库内车辆运行监控设备(监控:停车位是否无车——例如采用光电射线阻挡确认法就属于常规的成熟而简单的现有技术),这就为随时欲进入立体车库泊车的车辆明示出准许泊车的泊车位位置创造了条件。

三.由于无数的车辆能够从车辆管理处获得无数的专用无线发射机(发射频率与发射功率均完全一样),这是要每辆需要它的车辆为今后支付泊车租赁押金的,而车辆管理处总是至少可以有办法以其他办法或准确地接收到每一个“卖”出去的专用无线发射机准确进入并使用上述一个地区内所有的立体车库泊车的累计数量(也属于常规的现有技术)的,这就为实现集中管理而让每个具体的立体车库实现本发明的无人管理经营模式创造了条件。

四.由于本发明的适用范围应该是广泛的,但是,对于已经建成的立体车库或者现有技术(老式)立体车库而言,若需要按照本发明实施,是较麻烦的,即便强行实施,也会有不少“先天不足”之处,即并非理想,例如:车辆从行车道路至立体车库的入口处的往返过程中,一般的现有技术(老式)立体车库的设置位置都难以会避免影响其他车辆交通的“转弯”过程,该“转弯”过程必然会造成“停车等待”的现象;仅此这一点缺陷或不足来看,若无人监管或协调,在车辆尚未进入车库之前,“意外”事故就会容易发生;因此,可以结合不少尚未问世的最新立体车库的结构与设置的特点,作为与本发明中的“无人管理经营”模式结合的理想实施对象,这就为会收到理想的综合效果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为此,本发明中的另一个重点是以最实用且最新而先进的立体车库结构实例,作为最适合采用本发明中“无人管理经营”模式的立体车库系列来介绍;否则,实施过程中收到的综合效果,即主要是“无人管理经营”模式应用的效果将会劣于本发明中所介绍的“立体车库系列”。

附图说明

图1示意了以现有技术结构为基础外加了一些必要改进的本发明在结构上的第一实施例;

图2示意了第一实施例结构在行车道路当中设置的方法;

图3示意了第一实施例结构在行车道路路边设置的方法;

图4示意了第二实施例结构;——其设置方法仍然可以参考图2与图3的部分示意。

1:电梯垂直升降井;2:位于垂直升降井旁侧的由下而上且呈垂向叠加排列的停车位;3:小型车辆(轿车);4:采用电梯装载小型车辆(轿车)升降的运载底板;5:大型双层客车;6:行车道路人行道;7:本发明中关键的底层衔接设施;8:往返行车道路的中心线;9:最庞大的一种双层大客车;10:人行道。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关键是立体车库设置地点的规划问题(立于行车道路6上),是一种不必占用或基本上不占用行车道路6以外地皮的,且又基本上不会影响现有道路交通的一种直立式立体车库,它对于道路交通影响的程度一般会小于设置在行车道路6上的公交车站。

由于车辆3无须转弯就可以在行车道路6与立体车库之间直接往返,即以顺流的方式进、出本发明的立体车库(不会因为车辆3转弯而影响道路交通),这就成为最适合采用无人化的简易管理方法的系列立体车库创造了条件。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拟采用以下的技术:

本发明涉及的一种立体车库无人管理经营模式:

一.立体车库的概况

结构设计与设置位置让车辆3在行车道路6与立体车库之间往复时是处于不影响道路交通的无须转弯的顺流直行状态;

二.立体车库涉及的硬件设置:

立体车库设置有对外的无线接收设备与对内的车辆运行监控设备,以及车辆司机从车辆管理处取得的只能发射微弱信号的无线发射机;

所述的对外的无线接收设备的接受无线信号的要求:

只接受适用于一个地区内所有立体车库接受的专用号码或频率的无线信号请求泊车;

所述的对内车辆运行监控设备的监控方法:

只要立体车库有空位或泊车后的车辆司机随时机驾车离开立体车库时,立体车库对内的车辆运行监控设备即刻会记录到空出的泊车位置,准备在立体车库的入口处明示给以后欲进入立体车库内泊车的车辆司机;

所述的无线发射机的特点:

发射的无线号码或频率是固有且保密的,而且非常微弱,只能够在有限的短距离内才能够被一个地区内所有的立体车库中设置有对外的无线接收设备接收到;

三.使用立体车库泊车的方法:

当车辆司机在接近欲泊车的立体车库所限定的距离内,并且,在没有其他车辆排队等待泊车的前提下,车辆司机利用的无线发射机发射欲泊车的请求后,该眼前的立体车库立即会亮出是否允许进入该立体车库泊车的不同信号:

若立体车库已经客满,就亮出不能泊车的信号灯,车辆司机只能驾车远离另找泊车的其他去处;

若立体车库有泊车空位,就亮出能够泊车的信号灯与指定泊车的位置,之后,车辆司机则可驾车进入立体车库泊车。

本发明的立体车库无人管理经营模式中适合于该模式的直立在道路中部或边侧的立体车库结构,即第一实施例结构,见图1的示意:

它包括:用于车辆3升降的电梯装置所需要的垂直升降井1,以及至少有一排位于该垂直升降井1双侧的垂向叠加停车位2;

在该立体车库底部增设了辅助的底层衔接设施7,该底层衔接设施7的平面形状等于或超越其上部立体车库的平面形状,并且:

上述的垂直升降井1部位一直向下延伸至底层衔接设施7的底部,其位于地面的运载底板4与行车道路6齐平;

上述的纵向停车位2对应底层衔接设施5的空间部分处于能够贯穿的中空状态,其地面与行车道路6或/和人行道10齐平。

——该第一实施例结构:在行车道路6的宽度方向上,中间升降井1部分的宽度最小可取2米,底层衔接设施7涉及在升降井1旁侧的空间部分应该视车道的实际宽度而定:若可通行大型客车5的话,那么应该至少取值4米或更大,若可通行小型客车3(轿车)的话,那么应该至少取值3米;底层衔接设施7涉及人行道10的空间部分,一般考虑让人可以较宽敞地通行(例如:2米)即可。

本发明的立体车库无人管理经营模式中适合于该模式的直立在道路中部或边侧的立体车库结构的设置方法,见图2与图3的示意:

存在以下的“一”或“二”两种设置可能:

一.立体车库的垂直升降井1对应的底层衔接设施7部位的横向中心设置在与行车道路6上面的中心线8位置上,而停车位2对应的底层衔接设施7部位设置在行车道路6上面(见图2的示意)。

二.立体车库的垂直升降井1对应的底层衔接设施7部位设置在行车道路6上面,而停车位2对应的底层衔接设施7部位设置在人行道10上面(见图3的示意)。

该第一实施例的第“一”种设置的使用方法:

从行车道路6两个方向开来的车辆3都可以照直沿着中心线8从立体车库的门口进入泊车,且人不随车进入;而离开立体车库时,则需从立体车库的另一个门口照直离开,由司机驾车驶离。

执行该第一实施例的立体车库在行车道路6的长度方向上也可以设置2至3排,即2至3个单位的立体车库,使用时不会发生矛盾。

上述第一实施例的第“一”种设置的使用方法显然是最理想的。

该第一实施例的第“二”种设置的使用方法:

车辆3只能够沿着车道准许的方向上进、出立体出库,就此一点与第一实施例的第“一”种设置的使用方法不同(其他情况均相同);此外,其泊车的忙碌情况也会减半,这样,就可以考虑:在升降井1内的电梯不载车上下工作时,升降井1内的底层空间可以考虑对外适当开放,即尽量做到减少对于道路交通的影响程度。

本发明的立体车库无人管理经营模式中适合于该模式的直立在道路中部或边侧的立体车库结构的简化设计,即第二实施例结构,见图4的示意:

它包括:用于车辆3升降的电梯装置所需要的垂直升降井1,以及至少有一排位于该垂直升降井1单侧的垂向叠加停车位2;

在该立体车库底部增设了辅助的底层衔接设施7,该底层衔接设施7的平面形状等于或超越其上部立体车库的平面形状,并且:

上述的垂直升降井1部位一直向下延伸至底层衔接设施7的底部,其位于地面的运载底板4与行车道路6齐平;

上述的停车位2对应底层衔接设施7的空间部分处于能够贯穿的中空状态,其地面与人行道10齐平。

——该第二实施例结构是在第一实施例结构基础上简化而成,主要是基于设置地点,即行车道路6等客观条件(例如:过窄)在允许立体车库在占用地面面方面的限制所造成的,然而,它也可以成为一个很可能会发生的为了适应特殊要求的另一个参考实例;由于减少了竖向一列停车位2(其宽度为2米左右),只剩下了竖向一列停车位2与电梯依托的升降井1,在行车道路6的宽度上仅仅占用了4至5米的距离,哪怕行车道路6很窄,道路边侧都有可能设置如此的高层小型立体车库。

该第二实施例结构在行车道路6上的两种设置方法,均可以参考图2与图3的示意来决定,其使用方法也会与上述第一实施例雷同。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