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76648阅读:230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库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停车库,尤其涉及一种具有活动部件的停车库。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以支柱支撑在车位上方的棚罩式的各类车库产品和技术方案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当在现有地面车位队列中应用时,由于已有车位尺寸的限制,这些车库棚罩的支柱位置需要尽量靠后设置,否则,太靠前的支柱不仅会压缩本车位的进出通道宽度,而且还会对没有安装车棚的相邻车位的车辆进出产生妨碍,从而容易产生权益纠纷。而位置靠后的支柱会让前部悬空的棚罩必须依靠加强后部立柱结构和地基基础的方式来保证稳定性和抗风能力,并且,这种悬空前伸的棚罩难以满足整体遮盖车体的愿望,也无法阻挡车位所有者以外的车辆进占车位。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的基本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构造简单、容易安装、不对相邻车位的使用产生妨碍的车库。

以下参照说明书附图,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目的的第一个实现方式:

这是一种车库,包括架空在至少一个地面车位上方的固定棚架1,该固定棚架1包括顶部的顶棚11和支撑该顶棚11的固定支撑物;

其独特之处在于:

a)所述的顶棚11下方车位的前部入口侧边有支撑该顶棚11的可绕竖轴摆转的前转柱2;

b)该前转柱2的构成包括竖向的前转柱竖杆25、横向的前转柱上摆杆23和前转柱下摆杆24;前转柱竖杆25的上部接在前转柱上摆杆23的外端,该前转柱上摆杆23的内端通过竖轴与上述的顶棚11前部下方连接;前转柱竖杆25的下部接在前转柱下摆杆24的外端,该前转柱下摆杆24的内端通过竖轴安装在上述的车位入口侧边的地面上;

c)上述前转柱上摆杆23的内端竖轴和前转柱下摆杆24的内端竖轴的轴心线重合。

本文所称的“顶棚”是指能基本遮蔽正下方车体的物体,可以是软质篷布、也可以是轻质阳透光板、复合板之类的硬质棚板,也可以是上层车库的地板、机械式车库中的上层的可升降横移、前移升降的载车板,也可以是建筑物的室内屋顶。本文所称的“竖”是指大致垂直于地面的方向;“横”是指大致平行于水平面的方向;“前”是指观察者在通道位置正面观察车库入口时,指向观察者的方向,“后”与“前”相反。“轴心线重合”是指两个轴的旋转中心线大致重合。

当顶棚11前部下方设置的前转柱2摆转到车位入口前时,一方面会挡住该车位入口,起到阻止车辆进入该车位的车位锁功能,另一方面,又为相邻车位的车辆避让出转弯进出车位的通道空间。前转柱2虽然可以摆转位置,但始终保持对顶棚11前部的支撑。显然,前转柱2的设置,顶棚11前部有了可靠的落地支撑体,不再需要让前部悬空了。这样,整个固定棚架1的周边都有了位置理想的可靠支撑体,无需特别加强基础工程即可达到足够稳固、安全的要求,实现了本发明的基本目的。

基于“在顶棚11前部下方设置前转柱2”这个相同的发明构思,本发明的基本目的的第二种实现方式是:

一种车库,包括架空在至少一个地面车位上方的固定棚架1,该固定棚架1包括顶部的顶棚11和支撑该顶棚11的固定支撑物;

a)所述的顶棚11下方车位的前部入口侧边有支撑该顶棚11的可绕竖轴摆转的前转柱2;

b)该前转柱2的构成包括竖向的前转柱竖杆25、横向的前转柱上摆杆23;前转柱竖杆25的上部接在前转柱上摆杆23的外端,该前转柱上摆杆23的内端通过竖轴与上述的顶棚11前部下方连接;前转柱竖杆25的下端有底轮27。

上述实现方式与前述第一种实现方式的差别在于减去了前转柱2底部的前转柱下摆杆,并以底轮27代替。这样,借助底轮27在地面的滑动,前转柱2也同样可以绕前转柱上摆杆23的内端竖轴做往复摆转动作,并同样实现相同的发明目的。不过,为了减轻震动,该实现方式更适合地表平整的环境,并且,竖轴的结构强度要求更高。

在前述基本发明目的基础上,本发明的更进一步的目的是为车库两侧提供不妨碍相邻车位使用的挡帘。本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具有前述特征的一种车库,其更独特之处是:

a)位于所述的固定棚架1的顶棚11侧边前部的前转柱2的前转柱竖杆25与位于该固定棚架1的顶棚11侧边后部的构造物之间装有弹性的侧挡帘7;

b)上述前转柱2可通过摆转动作带动上述侧挡帘7的前部靠近或者远离停放在其侧旁车位内的车体。

因侧挡帘7的前部会跟随摆转的前转柱竖杆25移动,所以,当本车位需要进出车辆时,随前转柱竖杆25向外摆转的侧挡帘7会在本车位两侧避让出楔形空间,为倒车入库的车辆以及司机提供了较大空间。当本车位无车辆进出时,随前转柱竖杆25向内摆转的侧挡帘7会为邻侧车位的车辆侧避让出楔形空间,以避免对邻侧车位的车辆和人员进出产生妨碍。不过,由于侧挡帘7的后部不能随前部移动,前转柱竖杆25的摆转只能让侧挡帘7与车体之间形成外宽内窄的楔形空间,不利于在车位更深处的车内人员开门出入和走动。针对这个问题,本发明提出的进更进一步的技术特征是:

a)所述的位于固定棚架1后部的构造物是可绕竖轴摆转的后转柱3,该后转柱3的构成包括竖向的后转柱竖杆35和横向的后转柱上摆杆33;后转柱竖杆35的上部接在后转柱上摆杆33的外端,该后转柱上摆杆33的内端通过竖轴与上述固定棚架1的顶棚11的侧边后部下方连接;

b)所述的侧挡帘7的后部装在上述后转柱竖杆35上;

c)上述后转柱3通过联动机构与所述的前转柱2同步往复摆转,带动所述的侧挡帘7靠近或者远离停放在其侧旁车位内的车体。

增加了可随前转柱2同步回转的后转柱3之后,侧挡帘7就可以内外同样幅度离开或者靠近车体侧面,为车辆前后座人员都能获得宽松的上下车和走动的空间。不过,若后转柱竖杆35下端悬空,只在顶部接后转柱上摆杆33,那么,因杆体上下构造受力不均,容易产生弯曲和偏转,不利于保证使用寿命,所以,还可以采用如下进一步的特征来增强后转柱3的牢固度:

a)所述的后转柱3的构成还包括横向的后转柱下摆杆34;所述的后转柱竖杆35的下部接在该后转柱下摆杆34的外端,该后转柱下摆杆34的内端通过竖轴安装在固定于地面的构造上;

b)所述的后转柱上摆杆33的内端竖轴和上述的后转柱下摆杆34的内端竖轴的轴心线重合;

c)所述的侧挡帘7的后部装在上述后转柱竖杆35上。

除了按如上所述方式设置后转柱3之外,还可以通过如下方式达到类似的技术效果:

a)所述的位于固定棚架1后部的构造物是上下两根同轴同步摆转的摆转臂91、92,上摆转臂91的后端和下摆转臂92的后端通过竖轴93连接在固定构造物上;

b)所述的侧挡帘7的后部连接在上述的上摆转臂91和下摆转臂92的前端之间;

上述摆转臂91、92通过联动机构与所述的前转柱2往复同步摆转,带动所述的侧挡帘7靠近或者远离停放在其侧旁车位内的车体。

用这种可随前转柱2同步回转的摆转臂91、92代替前述的后转柱3之后,侧挡帘7也可以内外同样幅度离开或者靠近车体侧面,为车辆前后座人员提供宽松的上下车和走动的空间。

虽然按上述方式设置侧挡帘7会遮挡住入位的车体侧面,但车位前部空间仍然是敞开的。为了遮蔽车位前部的敞开空间,让入位的车体进一步减少暴露面积,减轻雨雪光晒的影响,还可以按如下方式设置前挡帘:

a)所述的固定棚架1的顶棚11前部下方装有可沿横轴811上下翻转的下翻式前挡帘81,该下翻式前挡帘81可由锁定机构锁定在上极限位置;

b)该下翻式前挡帘81的横轴811离上述固定棚架1的顶棚11前边缘距离不小于0.8米;

c)处于上极限位置的下翻式前挡帘81的下方空间净高度大于该车库的限定车型高度。

除了上述的下翻式前挡帘81之外,还可以采用如下方式的前挡帘:

a)所述的固定棚架1的顶棚11前部上方装有可沿着横轴821上下翻转的具有弯折形状的上翻式前挡帘82;

b)该上翻式前挡帘82的横轴821离固定棚架1的顶棚11前边缘距离不小于0.8米;

c)该上翻式前挡帘82处于下极限位置时,其前部帘体822从固定棚架1的顶棚11前缘向下垂悬;

d)该上翻式前挡帘82可由锁定机构锁定在上极限位置;

e)处于上极限位置的上翻式前挡帘82的前部帘体822最下端的离地高度大于限定车型高度。

本发明的更具体的技术特征和有益效果将在以下实施例中结合附图进行描述。

附图说明

图1~图3是实施例1的单车位小型车库的外观和使用状态立体图;

图4是图1所示车库的棚罩构造立体图;

图5、6是图1所示车库的前转柱位置和摆转状态透视图;

图7是图1所示车库的左右前转柱的立体图;

图8、9是图1所示车库增设左右侧挡帘后的基本外观和使用状态立体图;

图10、11是图8、9所示车库增加后转柱后的基本外观和使用状态立体图;

图12、13是图8、9所示车库的前后转柱联动机构透视立体示意图和局部放大图;

图14、15是图8、9所示车库在车位队列中的使用状态立体图;

图16、17是图8、9所示车库增设下翻式前挡帘后的立体透视图和局部放大图;

图18是图8、9所示车库采用摆转臂后的外观立体图;

图19是图18的摆转臂构造及侧挡帘后部剖视立体图;

图20是图18所示单车位小型车库在车辆进出时的外观透视立体图;

图21是图18所示单车位小型车库采用无下摆杆式前转柱的敞开后的透视立体图;

图22、23是实施例2的双车位连体车库的外观和透视立体图;

图24、25是实施例2的双车位连体车库去掉中间前转柱后的外观和透视立体图;

图26~29是实施例3的四车位连体车库的外观和使用状态立体图;

图30是实施例4的单车位小型车库的使用状态透视立体图;

图31、32是实施例4的车库打开侧挡帘和前挡帘后的使用状态立体图;

图33是实施例4扩展成三车位车库的外观和使用状态立体图。

图34、35是实施例5的斜向连体车库队列的正面外观立体图和背面外观立体图;

图36、37是图34、35车库队列取消部分后转柱和侧挡帘的前后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如图1至图17所示。参见图1,这是一种单车位小型车库。其唯一的车位按垂直于通道方向布置。这个车库的主体构造是一个固定棚罩1。固定棚罩1的上部是由左右侧梁13、后梁14、前梁15构成的中部拱起的框架并覆盖挡雨面材制成的顶棚11,顶棚11的左右侧梁13后端下部刚性地连接在左右两根后支柱12的顶部。后立柱12底部之间的基座连接结构充当车位挡块16(参见图1~图4)。后立柱12的底部基座通过地螺栓固定在地面。

顶棚11左右侧梁13的前部下方各有一根前转柱2。参见图1~图7,前转柱2的构造包括前转柱上摆杆23、前转柱下摆杆24和前转柱竖杆25。前转柱上、下摆杆23、24的内端分别设有前转柱顶轴21和前转柱底轴22。前转柱顶轴21安装在顶棚11左右侧梁13前部下方的前转柱顶轴座17内。前转柱底轴22安装在地面的前转柱底轴座18内。在前转柱竖杆25的下端装有前转柱底轮27,上端装有前转柱顶轮28。当前转柱2沿着竖轴摆转时,前转柱底轮27可防止前转柱下摆杆24与地面直接摩擦,并且可将顶棚的部分重量传递到地面。若安装环境的地面平整度不合适,也可不设置前转柱底轮27,而是让负载重量通过不接触地面的刚性的下摆杆24传递到安装在地面的前转柱底轴座18上。前转柱顶轮28的作用是当前转柱2向内摆转到内极限位置时,用于支撑顶棚侧梁13前部下方,协助前转柱顶轴21分担部分顶棚11重量,并防止前转柱上摆杆23在摆转时摩擦顶棚侧梁13。显然,前转柱2的摆转动作,既可以采用手动方式,也可以采用机动方式。前转柱竖杆25外侧的拉手29有助于手动操作。

参见图1和图2,当左右前转柱2向内摆转到通过限位机构设定的内极限位置时,两根前转柱竖杆25的间距小于车辆宽度。若此时车位内没有车辆,那么,只要不能分开左右前转柱25,就难以让车辆进入车位。这时,只要此车库的控制人利用锁定部件将前转柱竖杆25锁定,就可阻止其他车辆进占车位,起到车位锁的作用。而若此时车位内已经进驻车辆10,那么,被锁定的前转柱竖杆25会起到增强车辆防盗的功能(参见图2)。摆转到内极限位置的左右前转柱竖杆25因间距可小于车头宽度,所以,对左右相邻的其他车位上的车辆进出和人员走动不会产生额外障碍。

参见图3,当左右前转柱25向外摆转到通过限位机构设定的外极限位置时,两根前转柱25的间距远大于车辆宽度。如果将前转柱上、下摆杆23、24的长度设定为0.7米左右,并且将前转柱2摆转的内外极限位置的夹角设定为60度左右,那么,打开后的左右前转柱2的间距可超过三米。这个距离基本相当于2.4米宽的标准车位队列中一个车位的左右相邻车位上的车体的间距。显然,这么宽敞的间距,对本车位的车辆进出不会产生额外阻碍。

若此时车位内没有车辆,那么,只要不能分开左右前转柱25,就难以让车辆进入车位。这时,只要此车库的控制人利用锁定部件将前转柱25锁定,就可阻止其他车辆进占车位,起到车位锁的作用。而若此时车位内已经进驻车辆,那么,被锁定的前转柱25会起到增强车辆防盗的功能。

参见图8,在上述的车库两侧,还可设置用来遮挡车辆10的侧挡帘7。侧挡帘7可采用柔性的布料或者塑料材质制作,侧挡帘7的前边缘通过可拉伸的弹性结构连接在前转柱竖杆25内侧,后边缘连接在固定棚架后支柱12上。当左右前转柱2摆转时,弹性的侧挡帘7可随动摆转。当前转柱2摆转到内极限位置时,侧挡帘7可能会贴到本车位上的车体侧部。因侧挡帘7采用柔性材料制作,这种贴靠不会对车体产生损害。从图8中可以看出,向内贴靠的左右两幅侧挡帘7可为左右其他相邻车位上的车辆和人员进出避让出充裕空间。参见图9,当前转柱2摆转到外极限位置时,侧挡帘7与本体车辆侧面之间会拓展出外宽内窄的楔形空间,对倒车入库的本车前座人员开门下车提供了足够空间。向相邻车位方向张开的左右侧挡帘7可能会贴到相邻的其他车位上的车体侧部,但柔性的侧挡帘7同样不会损伤车体表面。

参见图10,在上述车库中,还可在顶棚11左右侧的顶棚侧梁13后部下方设置左右两根后转柱3。该后转柱3的构成也包括后转柱上摆杆33、后转柱下摆杆34和后转柱竖杆35。

侧挡帘7的后边缘连接在后转柱竖杆35上,参见图11~图13,前转柱上摆杆23内侧有前转柱连动摇杆26(参见图7),后转柱上摆杆33内侧有后转柱连动摇杆36。

参见图13,顶棚11下部中央两侧装有两个带内外摇臂的中间摇杆5,中间摇杆5的内侧摇臂端轴与连接在中间共享滑块6上的滑块连杆61前端铰接,两根中间摇杆5的外侧摇臂端轴分别与四根转柱同步连杆4的内端轴铰接。四根转柱同步连杆4的外端轴分别与前转柱连动摇杆26和后转柱连动摇杆36的端轴铰接。中间摇杆5的中轴51固定在顶棚11下方的中部横梁上。当前转柱2摆转时,借助上述联动机构,其他前转注2和后转柱3也会同步摆转。图16和图17中分别显示了上述联动机构的两种工作状态。

连接在前转柱竖杆25和后转柱竖杆35上的左右两面弹性的侧挡帘7会随着前、后转柱2、3在内外极限状态之间的往复摆转而横向平移,使左右侧挡帘7之间的车位的左右宽度空间整体扩展或者整体收缩(参见图10、11)。当车位内有车辆时,左右侧挡帘7就会整体贴靠(参见图14)或者整体远离(参见图15)车体10-a。

从图14中可以看出,安装在标准尺寸的车位队列中的这个单车位车库的固定棚罩1的长宽尺寸并没有超出所处标准车位的长宽尺寸,并且,当这个车库的左右前转柱2内收后,其前转柱2和内收的左右侧挡帘7与该车位的左右相邻的两个普通地面车位上的车辆10-l、10-r的间隔空间宽度几乎与普通标准车位上的左右两台车辆之间的通常的间隔空间宽度一致。因此,与标准尺寸的普通地面车位阵列相比,安装了这个车库之后的标准车位,对左右相邻的没有安装车库的其他车位的车辆进出和人员活动几乎不会产生任何额外的妨碍。

从图15中可以看出,当这个车库的左右前转柱2向左右摆转展开后,前转柱竖杆25和后转柱竖杆35都位于左右相邻车位的前后端之外,不会触碰相邻车位内的车体,而有弹性的软质侧挡帘7即便接触到相邻车位内的车辆,也不会因短暂的贴靠而对相邻车位内的车体表面产生损害。从图中可以看出,左右展开后的左右侧挡帘7之间形成了左右宽度约3米的宽敞的停车空间,车辆的进出和前后座人员的上下车都很方便。

为了给棚罩前部下方的车位入口提供遮光挡雨的封闭条件,上述车库可按着图16、图17所示的方式,设置下翻式前挡帘81。该下翻式前挡帘81后边缘的横轴811安装在顶棚11下方内侧约1.2米处的轴座上,并设置阻尼气杆84。参见图17,当需要进出车辆时,可手动或者电动升起这个下翻式前挡帘81,使其平贴在顶棚11前底部下方的离底1.8米以上的空间内,并将左右侧挡帘7向外展开。参见图16,当车辆进入车位后,可让这个下翻式前挡帘81向下摆转,挡住车辆前部的部分车体,以阻挡光照或雨雪,同时,可将左右侧挡帘7向内收缩,完整遮挡车体两侧,并为相邻车位避让出空间。

侧挡帘7的后部还可以按图18和图19所示,连接在上、下两根摆转臂91、92的外端之间。上、下摆转臂91、92的内端通过竖轴93安装在顶棚11的后支柱12上。在联动机构控制下,上、下摆转臂91、92可与前转柱2同步联动摆转,牵动侧挡帘7平动。侧挡帘7与摆转臂91、92的连接位置可设置成弹性的软质拉线,以防止蹭伤车体。该拉线外侧部分,可设置弹性硬质材质的随动挡帘71,用于遮蔽上、下摆转臂91、92之间的暴露区域。参见图20,当车辆进出时,扩展开的左右前转柱2和后部的上下摆臂91、92共同将左右侧挡帘7向外侧牵移,使得顶棚11下方扩展出宽敞的车位使用空间。

在地面平整条件和硬度容许的情况下,也可以像图21所示的那样,让前转柱2的底部用底轮27代替下摆杆。在前转柱上部构造限制下,前转柱底轮27也同样会以前转柱顶轴为中心在地面沿着弧形路径(参见图21弧形虚线)做往复移动。当然,也可以让前转柱底轮27在预先敷设在地面的弧形轨道上运行。

实施例2如图22至图25所示,这是将实施例1的图11所示的两台单车位小型车库并排布置成连体形式的双车位车库。

参见图22,双体式的顶棚11的左右最外侧下方设置由前转柱2-a和后转柱3联动的侧挡帘7。顶棚11前边缘中部下方仅在左右车位入口之间设置两个前转柱2-b。因顶棚11内部不再需要设置中间挡帘,所以,中间的前转柱2-b所对应的车位后部不再设置后转柱,所以,其顶棚11内的前转柱2-a、2-b以及后转柱3之间的联动机构有所简化(参见图23)。

在加强顶棚11构造的情况下,图22中的位于左右车位前部之间的前转柱2-b也可以取消,形成图24中的样子。取消了中间前转柱之后,为了避免未经许可的车辆从中间进占车位,可像图25所示那样,在车位空出后,将下翻式前挡帘81-b放下并锁定,充当车位锁。

实施例3如图26至图29所示,这是将实施例2的图11所示的双车位小型车库进一步扩展成连体形式的四车位车库。

参见图22,连体式的顶棚11的左右最外侧下方设置由前转柱2-a和后转柱3联动的侧挡帘7。顶棚11中部前边缘下方在车位入口之间设置了一些前转柱2-b、2-c、2-d。同样的,中间各车位后部不再设置后转柱。

参见图27,当其中一辆车10-c需要驶出车位时,可通过手动或者电动机构让其所在车位入口处两侧的前转柱2-c向左右外侧摆转,将车位入口扩展到3米左右。因这两个前转柱2-c的左右相邻车位的对应一侧的前转柱2-d因处于内收状态,不会阻碍这两个前转柱2-c的向外摆转动作(参见图28)。

在加强顶棚11构造的情况下,图26中的位于中部车位之间的部分前转柱也可以取消,只保留中部两根或者一根前转柱2-e来支撑顶棚11的前中部,形成图29中的样子。

实施例4如图30至图33所示,这是将实施例1的图8所示的单车位小型车库的车位按平行与通道方向布置后的应用方式。因车辆需要以侧方停车方式自行驶入这个车位,所以,这个车库的顶棚11下方的车位尺寸应按符合法规要求的标准尺寸来设置。当左右前转柱2向外摆转到位后,避让出的空间足够让车辆10-e以常规操作方式进出车位(参见图33)。与前述的下翻式前挡帘81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采用了弯折样式的上翻式前挡帘82。该上翻式前挡帘82以横轴821铰接在顶棚11上方,离顶棚11前部边缘大约1米处。当这个上翻式前挡帘82上翻到位后,会整体上升到顶棚11上方,并通过手动或者自动机构锁定,以便于车辆进出车位。当车位入住车辆后,可同样通过手动或者自动机构下放上翻式前挡帘82,让上翻式前挡帘82的前部帘体822垂悬在车位入口前方,起到为车辆遮挡雨雪光晒的作用。若车位处于空置状态时,下放的上翻式前挡帘82也能起到阻止微型车辆强行进占车位的作用。

以下是附图标记列表,在附图中,个别附图标记的数字后面含有符号“-”和英文字母。这表示该标记所指的特征属于多个相同特征中的特定位置的特征。

1固定棚架;11固定棚架顶棚;13固定棚架的顶棚后支柱;

13固定棚架的顶棚侧梁;14固定棚架的顶棚后梁;15固定棚架的顶棚前梁;

16车位挡块;17前转柱顶轴座;18前转柱底轴座;19固定棚架的顶棚中纵梁;

2前转柱;21前转柱顶轴;22前转柱底轴;23前转柱上摆杆;

24前转柱下摆杆;25前转柱竖杆;26前转柱连动摇杆;27前转柱底轮;

28前转柱顶轮;29前转柱拉手;

3后转柱;31后转柱顶轴;32后转柱底轴;33后转柱上摆杆;

34后转柱下摆杆;35后转柱竖杆;36后转柱连动摇杆;

4摆转支柱同步连杆;

5中间摇杆;51中间摇杆中轴;

6滑块;61滑块连杆;

7侧挡帘;71侧挡帘后部硬帘;

81下翻式前挡帘;811下翻式前挡帘横轴;

82上翻式前挡帘;821上翻式前挡帘横轴;822上翻式前挡帘前部帘体;

84挡帘的阻尼支撑杆;

91上摆转臂;92下摆转臂;93摆转臂竖轴;

10车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