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减缓爆破振动的文物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53210阅读:45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减缓爆破振动的文物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文物保护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减缓爆破振动的文物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古建筑物是重要的文物古迹,特别是古塔类建筑物,由于它们的建筑年代久远,有的数百年,有的上千年,甚至更长,它们经历了无数自然灾害的袭击或人为的伤害,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这样那样不同程度的损害和破坏。它们的现状难以用现代力学给予准确的描述和评价,一方面我们从古代建筑看到了祖先的睿智、高超的建筑艺术和施工质量,同时又不得不承认当时认知的局限性、有限的生产能力和材料品种,或是结构设计不合理,使得有的建筑物基础承载能力不够,不少建筑难以保存到现在。由于累积的伤害,严重降低了它们抵抗自然灾害和现代社会活动带来的干扰的能力。因此,保护它们在施工过程中免受损害是十分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减缓爆破振动的文物保护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减缓爆破振动的文物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箱型柱、高阻尼块、环氧涂层钢绞线和锚具;所述第一箱型柱数量为四个,分别设置在文物的四个角点,第一箱型柱包括锚固转向架和支撑锚固转向架的钢构件,所述锚固转向架与文物之间设置有高阻尼块,锚固转向架上还布置有环氧涂层钢绞线,所述环氧涂层钢绞线通过锚具固定。

为优化上述技术方案,采取的具体措施还包括:

每个锚固转向架与文物之间并排设置有两个高阻尼块。

每个钢构件支撑三个锚固转向架,每个锚固转向架上均匀布置有三排环氧涂层钢绞线,所述锚固转向架沿文物高度方向均匀布置。

还包括第二箱型柱,所述第二箱型柱数量为四个,两两设置在文物的前后面,第二箱型柱与文物之间并排设置有两个高阻尼块。

所述锚固转向架为钢结构,锚固转向架与钢构件一体化形成。

所述高阻尼块为减震橡胶块,厚度为6cm。

所述钢构件底部通过螺栓固定。

所述第一箱型柱和第二箱型柱通过环氧涂层钢绞线连接在一起,锚固转向架、高阻尼块、环氧涂层钢绞线和锚具组成体外预应力体系。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科学合理,可靠性高,有效保证文物在隧道施工过程中不产生损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箱型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箱型柱的局部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箱型柱的俯视图和仰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

附图标记如下:第一箱型柱1、锚固转向架1-1、钢构件1-2、高阻尼块2、环氧涂层钢绞线3、锚具4、第二箱型柱5、螺栓6。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5所示的用于减缓爆破振动的文物保护装置,文物优选为城阙,包括第一箱型柱1、高阻尼块2、环氧涂层钢绞线3、锚具4和第二箱型柱5。第一箱型柱1数量为四个,分别设置在城阙的四个角点。第一箱型柱1包括锚固转向架1-1和支撑锚固转向架1-1的钢构件1-2,每个钢构件1-2支撑三个锚固转向架1-1,锚固转向架1-1沿城阙高度方向均匀布置,每个锚固转向架1-1上均匀布置有三排环氧涂层钢绞线3,即总共有三排三束钢绞线,环氧涂层钢绞线3通过锚具4固定。环氧涂层钢绞线3是新型高性能的抗腐蚀预应力材料,应采用符合美国ASTMA416-92标准生产的低松弛钢绞线。

进一步参照图2,每个锚固转向架1-1与城阙之间并排设置有两个高阻尼块2,用以避免直接接触城阙损坏城砖。考虑到施工的便利,锚固转向架1-1为钢结构,锚固转向架1-1与钢构件1-2一体化形成,刚结构均为一级钢,共有8片钢柱,设计时应考虑钢柱承受结构自重,锚固转向架1-1承受体外预应力产生的拉力,并均匀分布到文物周边,而钢构件1-2底部通过M20螺栓6固定。由于锚固转向架1-1张拉吨位较大,因此施工时必须确保质量符合设计要求,锚固转向架1-1的锚垫板安装时必须与预应力束垂直,定位应精确。

第二箱型柱5数量也为四个,两两前后对称设置在城阙的前后面,第二箱型柱5与城阙之间也并排设置有两个高阻尼块2,用于隔离城阙以减缓爆破公共振动对城阙的影响。高阻尼块2为减震橡胶块,厚度为6cm。

第一箱型柱1和第二箱型柱5通过环氧涂层钢绞线3连接在一起,体外预应力体系主要由环氧涂层钢绞线3、配套的钢垫板及锚具4、锚固转向架1-1、高阻尼块2及防腐材料等组成。

在使用该减缓爆破振动的文物保护装置时,所有钢结构须进行防护,其防护可按下述方案执行:

除锈方案:喷砂除去旧漆膜和底材锈蚀,直至露出干净的钢材,结构或构件表面不得存有旧漆膜、锈、油污及杂质。

涂装方案:采用单层底漆涂装,底漆为高摩尔比水性无机硅酸锌(IC531)两道(干膜总厚度75um)。

而材料选择时,环氧填充涂层要求符合规范《环氧涂层填充型七丝预应力钢绞线标准规范》(ASTM A 882/A882M-02a)及《预应力混凝土用环氧涂层钢绞线》(ISO 14655:1999(E))。锚具4采用体外束专用锚具,其性能应满足国际后张预应力协会FIP《后张预应力体系的验收和应用建议》、《体外预应力材料及体系》以及国家标准GB/T14370-2000《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的规定。

在张拉施工时,预应力张拉前应仔细检查锚固转向架与文物墙体的接触情况;所述预应力张拉应力控制为0.20Rby,采用小型千斤顶单根进行张拉施工,千斤顶形式和吨位应与其相符合。在使用小型千斤顶逐根张拉施工需要注意预应力损失影响,张拉施工时应多次补拉,确保每根钢绞线受力均匀;在预应力束张拉过程中须对文物进行监测,仔细观察文物裂缝的变化情况;在张拉结束后,预应力束锚固工作长度不进行切割,一则可以进行再次补拉,二则可以进行卸载;预应力筋张拉时,应有相应的安全措施,预应力筋两端严禁站人;在预应力筋锚固后,因故必须放松时,宜采用专门的放松装置将锚具松开,任何时候不得在预应力筋存在拉力状态直接将锚具切去;张拉必须遵循全局对称原则。

城阙周边抱箍需要搭设支架,支架的搭设必须符合相应规范、标准的要求,支架搭设完毕后必须经过验收,合格后方能投入使用。由于支架搭设、使用、拆除过程中存在高空作业,所以必须采取适当措施保证人员安全。支架平台上必须设置安全防护网配合使用,防护网的设置须满足相应规范、标准、规程的要求,以避免人员坠落危险。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