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10260阅读:889来源:国知局
一种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柱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领域,尤其适用于住宅产业化装配式框架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建筑业不断推进,因为建筑带来的扬尘与噪音也在时刻的困扰着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建筑业粗狂的发展方式已经开始慢慢的不再适应这个时代对绿色、节能、环保的发展要求,寻求一种新型的建筑模式势在必行。目前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发展迅速,装配式框架结构也开始越来越多的备受关注。现有装配式框架柱连接节点受力形式复杂,刚度分布不均匀,节点连接不可靠,结构的安全性不容易保证,这将成为制约装配式框架结构发展的关键问题。对装配式框架结构及其节点连接形式的研究和创新,此时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存在的框架柱的形式一般包括两种:一种是传统现浇的框架柱,这种柱子节点连接安全可靠,但是劳动效率低,不环保。另外一种是全预制混凝土框架柱,这种柱子工厂集成化、按模数生产,可使施工现场作业效率大大提高,但是目前没有成熟的节点连接技术,结构安全性不容易保证。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具有现场操作效率高、节点连接可靠的新型节点框架柱已然成为推动装配式框架结构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节点连接可靠,且能够充分有效地发挥模数化、集成化、高效率、无模板、少污染等装配式特点的新型装配式叠合柱及其节点连接形式。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柱,其结构特点在于,包括由纵筋和箍筋围合的柱式钢筋网笼,所述钢筋网笼通过四周预制混凝土层形成预制叠合柱单元,所述预制叠合柱单元中心为上下贯通的空腔,所述空腔用于填充现浇混凝土,其中,所述预制叠合柱单元的一端纵筋伸出预制混凝土层形成出筋;另一端预设有与出筋配合连接的钢筋套筒。

本实用新型结构特点还在于:

所述预制叠合柱单元在上、下两端的预制混凝土层内预埋有螺母,所述螺母与螺栓配合用于预制叠合柱单元之间上下连接时钢板的固定。

所述预制叠合柱单元的上、下端外壁处设有台阶面用于安装固定钢板。

所述预制混凝土层的壁厚为h(h为钢筋直径加2倍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所述钢筋套筒为带螺纹薄壁钢管。

优选的,所述钢板预先开设供螺栓连接用的螺栓孔。

优选的,钢筋套筒为带螺纹薄壁钢管不需灌浆孔与出浆孔,混凝土从上开口直接灌入,加强节点处钢筋锚固。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带来的有益效果如下:

(1)与现浇框架柱相比:利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叠合柱的“外骨架”在工厂预制加工,工厂养护仓条件可使之快速成型。预制叠合柱的生产可以按施工进度要求提前在工厂预制以缩短工期,且本实用新型现场作业不在需要支护模板,大大提高了现场作业效率,同时工厂精细化施工,反打技术、集成化技术的应用可将柱子外装修一次成型,降低劳动成本。

(2)与全预制混凝土框架相比:利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可降低构件的自身重量,在大大方便构件的吊装、运输等工作流程的同时,降低了对现场起吊装置的要求,缓解了国家装配式领域配套设施发展不完善的窘迫现状。另外,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对于柱与柱连接,用混凝土在柱子内全长贯通,等同现浇、优于现浇。连接更加可靠,结构的安全性更容易保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叠合柱竖向剖面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生产过程一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侧视图

图4是图2的俯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生产过程二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生产过程三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生产过程四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柱与柱连接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1、b层叠合柱现浇混凝土; 2、b层叠合柱预制混凝土;

3、钢筋套筒; 4、预埋连接钢板;

5、现场连接钢板; 6、a层叠合柱现浇混凝土;

7、钢筋网笼; 8、操作模台;

9、角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生产工艺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柱单元的剖面图。

混凝土叠合柱单元包括由纵筋和箍筋围合的柱式钢筋网笼7,钢筋网笼7通过四周预制混凝土层形成预制叠合柱单元,预制叠合柱单元中心为上下贯通的空腔,空腔用于填充现浇混凝土,其中,预制叠合柱单元的一端纵筋伸出预制混凝土层形成出筋;另一端预设有与出筋配合连接的钢筋套筒3。

上述混凝土叠合柱单元生产所需工具包括:两台预制构件操作模台8、若干角钢9、预制构件养护仓、预制构件的起吊装置、混凝土振捣装置等。

预制叠合柱单元生产步骤如下:

1)、将角钢9固定在第一操作模台之上,然后将钢筋网笼10通过角钢9固定在操作模台8上,浇筑混凝土进角钢围合的腔体内并振捣,如图2、图3、图4所示,完成钢筋网笼第一边浇筑后推进养护仓内养护。

2)、另取角钢9固定在第二操作模台之上,浇筑混凝土进所述角钢围合的腔体内,拆除养护仓内养护到规定强度的混凝土上的角钢9,将完成步骤(1)的钢筋网笼吊起,反扣在第二操作模台已浇筑的混凝土上,振捣混凝土,如图5所示,完成钢筋网笼第二边浇筑后推进养护仓内养护。

3)、养护过程的同时,拆除第一操作模台上的角钢,然后按浇筑尺寸重新拆除下来的角钢9固定在第一操作模台上,浇筑混凝土进角钢9围合的腔体内;然后拆除养护仓内养护到规定强度的混凝土上的角钢9,吊起并固定钢筋网笼底端角筋上的钢筋套筒3,再将完成第二边浇筑成型的钢筋网笼对应的第三边扣在第一操作模台已浇筑的混凝土上,振捣混凝土,如图6所示,再一次推进养护仓养护。

4)、养护过程的同时,拆除第二操作模台上的角钢,然后按浇筑尺寸重新拆除下来的角钢9固定在第二操作模台上,浇筑混凝土进角钢9围合的腔体内;然后拆除养护到规定强度的混凝土上的角钢9,吊起并固定钢筋网笼另一侧角筋上的钢筋套筒3,再将完成第三边浇筑成型的钢筋网笼对应的第四边扣在已浇筑的混凝土上,振捣混凝土,如图7所示。再一次推进养护仓养护,养护成型后,脱模,完成预制叠合柱单元制作。

如图8所示,为a层叠合柱单元和b层叠合柱单元的节点连接,步骤如下:

1)完成a层叠合柱单元空腔内a层混凝土的施工,施工完毕后,弹b层叠合柱单元的控制线。

2)吊起预制好的b层叠合柱单元,移动到设计指定位置。

3)矫正b层叠合柱单元底端钢筋套筒与叠合柱单元顶端出筋一一对应后,缓慢落下。

4)检查b层叠合柱单元的位置是否与控制线相适应,并校核;校核后,连接固定钢板,支撑临时支护。

5)浇筑b层叠合柱单元空腔内的b层现浇层混凝土层,空腔浇筑混凝土时预留一段距离H与上一层c层混凝土叠合柱空腔一起浇筑,以便混凝土叠合柱之间形成相连的整体节点,如图8所示。

以上所述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描述,并不是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原则范围内进行的变更、替换,改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之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