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心楼盖成孔芯模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66567阅读:694来源:国知局
一种空心楼盖成孔芯模组件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心楼盖成孔芯模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的建设发展,建筑的节能环保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了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建筑物的楼板被设计成不同形式的大跨度、大空间、大荷载结构,常见的普通钢筋混凝土梁板已经无法满足这方面的需求。随着空心楼板结构体系的出现,很好地实现了建筑物大跨度、大空间、大荷载的结构需求。在空心楼板结构体系中通常通过模盒和密肋梁的配合来形成楼盖内部的空心结构,相对于普通楼结构来说,采用这种空腔模盒进行楼板浇筑可在保证层高不变的前提下,内部空间可提高300~500㎜,地下室人防部分提高可提高500~700㎜,所以空腔模盒在楼板浇筑中应用的越来越广泛。但是目前常用的模盒尺寸固定,适用的楼盖板厚度一定,因此使这种常规的空心模盒的使用受到一定的局限性。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心楼盖成孔芯模组件,该组件可使同一规格的模盒适应不同厚度的楼盖板。

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空心楼盖成孔芯模组件,其关键在于:包括增高框体和两个空腔模盒,两个所述空腔模盒上下正对设置,两个所述空腔模盒之间设有所述增高框体,该增高框体的边缘与所述空腔模盒的边缘接触,两个所述空腔模盒内的空腔通过所述增高框体的腔体相互连通。采用本技术方案当楼板厚度较厚时,通过在传统的空腔模盒之间设置一个增高框体来增加模盒的厚度,使其满足施工需要。通过更换不同高度的增高框体,无需另外开模即能使传统的空腔模盒适应不同厚度的楼板,大大提升了空腔模盒的应用范围,有效节省了施工成本。

作为优选:上述增高框体包括四块竖向设置的增高侧板,四块所述增高侧板首尾依次相连围成一个矩形的所述增高框体,相邻所述增高侧板之间通过竖向设置的支撑柱固定连接。采用此设计增高框体搭建方式简单、方便生产。

所述支撑柱位于所述增高框体内侧,所述增高侧板的两端分别通过气钉钉合在所述支撑柱上。采用此设计支撑柱被包裹在内部,增高框体外壁光滑,方便施工。

每个所述增高侧板的内壁上设有至少一根侧板加强肋条。采用此方案通过侧板加强肋条可提升增高侧板的抗压强度。

每个所述增高侧板上分别水平设有三根所述侧板加强肋条,每一个所述增高侧板上的所有所述侧板加强肋条上下等间距分布。采用此方式,当两个空腔模盒之间的间距越大时,侧板加强肋受到的侧向压力越大,通过横向设置三根侧板加强肋条可有效提升增高侧板的抗压强度,做到侧壁基本不变形,满足现浇混凝土浇捣要求。

上述增高侧板的材质为玻镁板。采用此设计增高侧板的顶部或下部刚好与空腔模盒的侧壁抵接,二者之间的接触面上受力均匀。

上述支撑柱和侧板加强肋条均为木条。

上述侧板加强肋条通过气钉钉合在对应的所述增高侧板的内壁上。采用此设计侧板加强肋条的固定简单、快捷。

有益效果: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当楼板厚度较厚时,通过在传统的空腔模盒之间设置一个增高框体来增加模盒的厚度,在无需另外开模的前提下,即能使传统的空腔模盒适应不同厚度的楼板,大大提升了空腔模盒的适用范围,有效节省了施工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增高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如图1-2所示,一种空心楼盖成孔芯模组件,包括增高框体和两个空腔模盒4,两个所述空腔模盒4上下正对设置,两个所述空腔模盒4之间设有所述增高框体,该增高框体的边缘与所述空腔模盒4的边缘接触,两个所述空腔模盒4内的空腔5通过所述增高框体的腔体相互连通。

所述空腔模盒4为梯形模盒,所述增高框体包括四块竖向设置的增高侧板1,四块所述增高侧板1首尾依次相连围成一个矩形的所述增高框体,相邻所述增高侧板1之间通过竖向设置的支撑柱2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柱2位于所述增高框体内侧,所述增高侧板1的两端分别通过气钉钉合在所述支撑柱2上。

每个所述增高侧板1的内壁上分别水平设有三根侧板加强肋条3,每一个所述增高侧板1上的所有所述侧板加强肋条3上下等间距分布,所述支撑柱2和侧板加强肋条3均为木条,所述侧板加强肋条3通过气钉钉合在对应的所述增高侧板1的内壁上,所述增高侧板1的材质为玻镁板,所述增高侧板1的厚度与所述空腔5的壁厚相等,为加强楼板的保温效果,在所述增高框体和所述空腔模盒4之间可设置保温层。

实施例2,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空腔模盒4为矩形模盒。

实施例3,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空腔模盒4为板状模盒。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描述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宗旨及权利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做出多种类似的表示,这样的变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