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停车转向矫正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12328阅读:291来源:国知局
一种停车转向矫正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矫正装置,具体是涉及一种停车转向矫正装置。



背景技术:

自动立体停车装备系统在世界各地的发展是极不均衡的,德国开发最早,技术居于领先地位,在二层及多层平面式立体停车库系列中,它已发展了H型、U型和V型。日本由于国土面积小而应用最广,自从1959年引进了建造机械式立体停车库技术之后,到1983年,就已经在本土上共建造了25454座多种形式的机械式车库,平均每座容车量达到十辆左右,最多的能达到百辆以上。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起,车库容量年递增率为5%-7%,已经赶上了同期汽车拥有量的年递增率4%-6%,从技术特征上看,日本更重视竖式自动立体车库的发展,即密集型自动立体停车库的发展。进入20世纪以来,在国内举办了多个与停车设备相关的展览会,全自动立体停车设备的容车能力及其技术完备,先进程度已被世界广泛承认和接受。国外停车设备在国内市场上也开始推广使用。

为了提高停车场的智能化,现在的立体停车场设有停车转向功能,在客人取车时,车头自动转正,不需要客人倒车出库,但是经常出现转盘旋转细微过度的情况,使得系统出现混乱,易产生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停车转向矫正装置,用于解决现有停车转向时出现旋转过度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停车转向矫正装置,包括:固定盘、伺服电机、转盘、停车板、气缸槽、气缸、支撑板、滑管、卡杆、卡孔,所述的固定盘的正中间安装一个伺服电机,所述的伺服电机的转轴上安装一个转盘,所述的转盘上放置一个停车板,所述的停车板的下平面开设一个圆环型的气缸槽,所述的固定盘的上平面安装一个气缸,所述的气缸在气缸槽内,所述的固定盘上安装一个支撑板,所述的支撑板上安装一个滑管,所述的气缸活塞杆在滑管内,所述的气缸的活塞杆上安装一个卡杆,所述的气缸槽的左内壁开设一个卡孔,所述的卡孔与卡杆相匹配,所述的卡孔在停车转向后正对滑管口。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停车转向矫正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使用方便;

2、矫正准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停车转向矫正装置的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停车板的仰视图。

其中:固定盘1、伺服电机2、转盘3、气缸槽4、停车板5、气缸6、支撑板7、滑管8、卡杆9、卡孔10。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请参阅图1至图2,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停车转向矫正装置,包括:固定盘1、伺服电机2、转盘3、气缸槽4、停车板5、气缸6、支撑板7、滑管8、卡杆9、卡孔10,所述的固定盘1的正中间安装一个伺服电机2,所述的伺服电机2的转轴上安装一个转盘3,所述的转盘3上放置一个停车板5,所述的停车板5的下平面开设一个圆环型的气缸槽4,所述的固定盘1的上平面安装一个气缸6,所述的气缸6在气缸槽4内,所述的固定盘1上安装一个支撑板7,所述的支撑板7上安装一个滑管8,所述的气缸6活塞杆在滑管8内,所述的气缸6的活塞杆上安装一个卡杆9,所述的气缸槽4的左内壁开设一个卡孔10,所述的卡孔10与卡杆9相匹配,所述的卡孔10在停车转向后正对滑管8口。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施的:在使用的过程中,伺服电机2转动,带动停车板5转动,当停车板5旋转180°后,气缸6启动,气缸6推动卡杆9向左移动,卡杆9进入卡孔10,若出现卡杆9与卡孔10位置有细微偏移时,卡杆9向左插入卡孔10的同时推动停车板5位置回正。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因此,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各个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