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楼层板端部缩口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76746阅读:368来源:国知局
一种楼层板端部缩口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挤压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楼层板挤压装置。



背景技术:

楼层板在对接后,为了防止灌注水泥时,水泥从端部流出。以前老式的做法是,在端部加上挡块,等水泥凝固之后去除掉,费时费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楼层板端部缩口装置,实现对楼层板端面的支撑、固定、缩料、挤压的全过程,实现自动化生产。

为了实现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楼层板端部缩口装置,包括:支撑机构、固定机构、缩料机构和挤压机构;

所述支撑机构位于楼层板的下方,并沿着靠近楼层板底面的方向移动至与楼层板的底面顶抵支撑;所述固定机构位于楼层板的上方,并沿着靠近楼层板顶面的方向移动至与楼层板的顶面顶抵支撑;

所述缩料机构位于楼层板端面的上方,并沿着靠近楼层板端面的方向对其进行挤压,使得所述楼层板的端面位于挤压处外的部分向着挤压处靠近缩料;

所述挤压机构位于楼层板端面的上方;当所述缩料机构挤压结束后,所述挤压机构沿着靠近楼层板端面的方向移动,并将楼层板的端面整体向下挤压成型。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机构包括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折头,所述楼层板的底部与所述折头对应的位置向上凹陷形成第一容置腔;所述支撑机构沿着靠近楼层板底面的方向移动时,所述折头进入所述第一容置腔内,并与第一容置腔的顶面顶抵支撑。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楼层板的上表面在所述第一容置腔的顶部还向上凸出形成第一凸台;所述两个第一容置腔之间相连接的部分还具有向上凸出的第二凸台。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机构朝向所述楼层板顶面的部分向上凹陷形成第二容置腔;所述固定机构沿着靠近楼层板顶面的方向移动至与楼层板的顶面顶抵支撑时,所述第一容置腔的外壁进入第二容置腔内并与之顶抵。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容置腔的顶面具有与所述第一凸台相配合的第一凹槽;所述固定机构朝向所述楼层板顶面的部分与所述第二凸台对应的位置也具有与之相配合的第二凹槽。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挤压机构沿着靠近楼层板端面的方向移动时,所述缩料机构沿着远离楼层板端面的方向移动。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缩料机构位于所述第一容置腔的顶部外壁两侧端面的上方;并且所述缩料机构的挤压面由靠近端面的一端至远离端面的一端倾斜向上。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挤压机构的挤压面由靠近端面的一端至远离端面的一端倾斜向上。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楼层板端部缩口装置,通过固定机构和支撑机构从山下两个方向对楼层板提供固定和支撑,使其能够保持固定。再通过缩料机构对楼层板的端面进行缩料,为后续的挤压提供基础。再通过挤压机构对楼层板的端面下压,成型为需要的斜面结构。整个过程实现了自动化生产,效率高,成品一致率也比较高。并且缩料机构在挤压机构下压时上移,从而避免了缩料机构对挤压机构的干涉,工作更加稳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支撑机构的工作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固定机构的工作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缩料机构的工作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缩料机构和挤压机构的挤压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挤压机构的工作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挤压机构挤压后,楼层板的端面效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参考图1-6,一种楼层板端部缩口装置,包括:支撑机构1、固定机构2、缩料机构3和挤压机构4;

所述支撑机构1位于楼层板5的下方,并沿着靠近楼层板5底面的方向移动至与楼层板5的底面顶抵支撑;所述固定机构2位于楼层板5的上方,并沿着靠近楼层板25顶面的方向移动至与楼层板5的顶面顶抵支撑;

所述支撑机构1包括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折头11,所述楼层板5的底部与所述折头11对应的位置向上凹陷形成第一容置腔51;所述支撑机构1沿着靠近楼层板5底面的方向移动时,所述折头11进入所述第一容置腔51内,并与第一容置腔51的顶面顶抵支撑。

所述楼层板5的上表面在所述第一容置腔51的顶部还向上凸出形成第一凸台52;所述两个第一容置腔51之间相连接的部分还具有向上凸出的第二凸台53。

所述固定机构2朝向所述楼层板5顶面的部分向上凹陷形成第二容置腔21;所述固定机构2沿着靠近楼层板5顶面的方向移动至与楼层板5的顶面顶抵支撑时,所述第一容置腔51的外壁进入第二容置腔21内并与之顶抵。

所述第二容置腔21的顶面具有与所述第一凸台52相配合的第一凹槽22;所述固定机构2朝向所述楼层板5顶面的部分与所述第二凸台53对应的位置也具有与之相配合的第二凹槽23。

这样当固定机构2和支撑机构1相互配合对楼层板5进行固定支撑时,第二容置腔21对第一容置腔51进行顶抵限位,第一凹槽22、第二凹槽23分别对定义凸台52、第二凸台53进行顶抵限位。从而实现了对整个楼层板5的顶抵并限位的目的。为后续挤压过程中,楼层板5保持固定不晃动提供了基础。

所述缩料机构3位于楼层板5端面的上方,并沿着靠近楼层板5端面的方向对其进行挤压,使得所述楼层板5的端面位于挤压处外的部分向着挤压处靠近缩料;本实施例中,所述缩料机构3位于所述第一容置腔51的顶部外壁两侧端面的上方;并且所述缩料机构3的挤压面由靠近端面的一端至远离端面的一端倾斜向上。这样当缩料机构3下压进行挤压时,靠近楼层板5端面部分的挤压处下压的幅度就比较大,也就是说,楼层板5由端面向里,缩料的幅度的逐渐减小的,为后续挤压机构5的工作做好了提前准备。

所述挤压机构4位于楼层板5端面的上方;当所述缩料机构3挤压结束后,所述挤压机构4沿着靠近楼层板5端面的方向移动,并将楼层板5的端面整体向下挤压成型。

本实施例中,为了避免缩料机构3对挤压机构4的干涉,所述挤压机构4沿着靠近楼层板5端面的方向移动时,所述缩料机构3沿着远离楼层板5端面的方向移动。

所述挤压机构4的挤压面由靠近端面的一端至远离端面的一端倾斜向上。由于楼层板5的缩料幅度不一样,因此,挤压机构4的挤压幅度也要相应设置为不一样,缩料幅度大的部分受到的挤压幅度也相应增加,就能够将楼层板5的端面挤压成型为图6所示的形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前提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