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立体泊车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16665阅读:213来源:国知局
一种立体泊车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立体停车设备,具体说,是涉及一种立体泊车装置,属于停车装置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车辆无处停放的问题日趋普遍化与严重化,立体车库是提高停车场容量、缓解停车难题的有效工具。立体车库最早在1918年建于美国,后得到广泛应用,日本已有近40年的历史,我国也于90年代初开始研究开发机械立体停车设备,距今已有近二十年的历程,机械式立体停车设备以其平均单车占地面积小的独特特性,已被广大用户接受。其中升降横移式立体车库为最具发展潜力及实用性的机械式立体停车设备之一,此种立体车库仅设有低端大,顶端小的伸缩的立柱,容易出现偏载现象,严重时可能导致车辆偏载而引发事故。

现有技术中针对立体车库的泊车装置提出了几种结构形式,但都存在各种问题:1、 CN201310721891.5提供的一种双层立体车库,通过穿过横架的钢索与上车板的三角斜板的空洞连接,在液压升降装置的驱动下,带动上车板沿其高度位置的改变,以此实现停放在上车板上的车辆的立体停泊,然而该种双层立体车库在实现立体停车的过程中,上升过程中钢索受力不均匀的情况下,极易出现上车板的侧翻,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并且,立体车库在车辆入库的过程中,必须移开地面上的车辆,上车板的停车才能出来,仅限于顺序的入库或出库的停车,使得改种立体车库的效率低下,且对设立该立体车库的场地有着较严苛的要求;2、CN201320762934.x提供的升降旋转式双层立体车库,通过与底座铰接的前、后伸缩臂驱动支撑座升降,从而带动停放在支撑座上的车辆实现立体的泊车,且通过设置在支撑座上的转向液压缸使得上层车辆入库不需要转弯,然而该种设计的双层立体车库使用过程中,由于两个相互平行的液压缸直接承载整套设备,然而作业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导致两个液压缸伸缩不等长,导致承载车辆的顶板不能完全保持水平,此时导致顶端的车辆在移动过程容易脱轨,与此同时,依靠液压缸与短轴搭配的驱动方式,在驱动装载有车辆的顶板转动过程中,由于顶板受力不均,容易抖动,使得车辆在顶板上的固定较难,容易脱落,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因此,亟需一种立体泊车装置使其在原车位的基础上实现立体的双层泊车,且上下层车辆的出入库不受顺序的制约,整个装置运行平稳、可靠,特别适合住宅小区、销售门面等通车道路比较狭窄的区域泊车。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立体泊车装置,通过该立体泊车装置在原有车位的基础上实现立体的双层泊车,且上下层车辆的出入库不受顺序的制约,整个泊车装置运行平稳、可靠,特别适合住宅小区、销售门面等通车道路比较狭窄的区域泊车。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立体泊车装置,包括底座、举升部、上平台和载车平台,其中,底座由面板和支撑筋焊接而成;举升部设置在底座和上平台之间,其底端与底座可转动的连接,顶端与上平台可转动的连接,且与之共运动的设置;上平台设置在举升部和载车平台之间,且与载车平台驱动的连接;载车平台设置在举升部的顶端,且与上平台可旋转的连接;在举升部的驱动下,实现立体的叠层放置泊车,并且,在上平台的驱动下,载车平台可相对于举升部转动,调整位于上层的车辆的位置,使得上层车辆出入库不需要转弯,使用方便,且减少了泊车装置的占用空间。

优选地,为了便于上平台检修和维护的,减少占用空间,举升部底端铰接在底座上,相对于底座可转动的设置。

优选地,为了泊车装置能够平稳、可靠的运行,避免在旋转运行过程中承载车辆在移动过程的脱轨导致的安全隐患,举升部包括至少两个举升支架和一活动支架,成对设置的举升支架分别与活动支架可转动的连接,共同构建成相对底座可转动的支撑桁架结构;以此,通过成对设置的举升支架和固定支架构建的桁架结构,首先,在其内部实现了拉、压内力的自身平衡,使得举升部不对底座产生水平推力;其次,构建的桁架结构,由于将受拉与受压的截面集中布置在上下两端,增大了举升部的内力臂,实现了更大的抗弯强度,提升了举升部的整体刚性;再次,通过桁架结构能够将剪力逐步传递给底座,这样无论是抗弯还是抗剪,都能够使材料强度得到充分发挥,延长了举升部的使用寿命;

更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桁架结构为四连杆的桁架。

优选地,活动支架布置在举升支架的顶端,且与之铰接,通过平行间隔设置的举升支架,以及与之铰接的活动支架,使得活动支架能够始终与地面保持平行的转动。

优选地,举升支架包括伸缩缸、第一臂和第二臂,其中,第一臂和第二臂间隔的布置,且底端分别铰接在底座上,顶端分别铰接在活动支架上;伸缩缸内存式的设在第一臂和第二臂之间,其一端铰接在底座上,相对设置的另外一端与第二臂可驱动的连接;通过夹设在第一臂和第二臂之间的伸缩缸,可驱动第一臂和第二臂相对于底座同步的转动,以带动活动支架始终保持与地面平行,且相对于底座转动,实现将地面的车辆抬高、升起,且能始终保持稳定的停放。

优选地,为了增强举升支架在旋转过程中的稳定性,提供整个运动机构的整体刚度,所述第二臂为以三个铰接点为端点的三角形支撑臂结构。

优选地,伸缩缸远离底座的驱动端铰接在第二臂的两短边交汇的顶端处;通过将第二臂设置成稳定的三角外形,且将伸缩缸铰接在第二臂的两边交汇的端点处,确保整个举升支架在伸缩缸的作用下,实现平稳的抬高举升,整个运动机构具有稳固、坚定、耐压的特性。

优选地,为了克服驱动装载有车辆的载车平台转动过程中,由于载车平台受力不均,容易抖动,使得车辆在载车平台上的固定较难、容易脱落的缺陷,上平台包括导轨、驱动机构和滑块,其中,导轨设置成圆弧状,嵌入式的与活动支架固定成一体,且与之共运动的设置;滑块配合设置于导轨上,且与载车平台固定,驱动机构一端固定在导轨和/或举升部上,相对设置的另外一端铰接在滑块上;在驱动机构的作用下,可带动滑块沿导轨的导滑路径自由的行进,从而驱动载车平台相对于活动支架转动,以实现停放在载车平台上的车辆的位置调整。

优选地,上平台包括导轨、驱动机构和滑块,其中,导轨与载车平台固定成一体,且共运动的设置;滑块环套在导轨上,且与举升部共运动的设置;驱动机构一端与导轨铰接,相对设置的另外一端与滑块和/或举升部铰接;在驱动机构的作用下,带动导轨沿滑块限定的轨迹行进,从而驱动载车平台相对于活动支架转动,以实现停放在载车平台上的车辆的位置调整;

更优选地,滑块与活动支架保持固定,且环套在导轨上。

优选地,导轨为圆形导轨,以来分散和抵消局部受力带来的位置影响。

优选地,驱动机构包括至少一个驱动缸,所述驱动缸一端铰接在上平台上,相对设置的另外一端与载车平台铰接固定。

优选地,驱动机构包括第一驱动缸和第二驱动缸,第一驱动缸和第二驱动缸一端共同铰接在滑块上,相对设置的另外一端与载车平台间隔分开的铰接固定;

更优选地,第一驱动缸和第二驱动缸一端共同铰接在滑块上,相对设置的另外一端间隔分开的铰接在导轨的内侧端面上。

优选地,为了避免旋转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偏载,第一驱动缸和第二驱缸为一伸一缩的同步联动的伸缩缸。

优选地,处于泊车位时,第一驱动缸和第二驱动缸与导轨的铰接点连线,与第一驱动缸和第二驱动缸伸长后的长度等长;通过第一驱动缸和第二驱动缸的与导轨铰接端,以及第一驱动缸和第二驱动缸与滑块铰接端,巧妙的构建成几何中心对称的支撑点,能够避免在驱动滑块运动过程中容易出现的机械死点,确保车部在旋转过程中的平顺程度。

优选地,载车平台包括成对设置的轮槽板和至少一个横梁,所述轮槽板平行间隔的设置;横梁间隔的设置在轮槽板之间,与之连接成一体,且共运动的设置;通过在轮槽板之间间隔设置的横梁,在增强整个载车平台整体强度和刚性的基础上,便于车辆停放在载车平台上的限位。

优选地,为了确保载车平台能够牢靠在上平台的驱动下,相对于活动支架平稳的旋转,避免转动过程中,因受力不均,车辆侧翻带来的安全隐患,载车平台还包括与轮槽板连接成一体,与之共运动设置的滑爪;更优选地,所述滑爪可相对运动的卡合在导轨上。

优选地,载车平台还包括设置在轮槽板上的斜板。

优选地,斜板与轮槽板可旋转的设置;通过调节斜板,与轮槽板共同作用,将车辆固定在轮槽板上。

优选地,举升支架包括伸缩缸、第一臂、第二臂、连接座和固定座,其中,连接座和固定座间隔的设置在底座上;第一臂底端与连接座铰接,顶端与活动支架铰接;第二臂底端铰接在固定座上,顶端与活动支架铰接;第一臂、第二臂与活动支架和底座共同组成四连杆结构;伸缩缸底端与连接座铰接,顶端与活动支架可驱动的铰接。

优选地,第一臂与第二臂平行,且等长的设置;以确保驱动活动支架转动过程中后,能够始终保持与地面平行,确保车辆停放的稳定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立体泊车装置,通过间隔设置的一对举升支架,以及与举升支架铰接的活动支架,共同构建可相对底座旋转运动的支撑桁架,增大了举升部的内力臂,实现了更大的抗弯强度,提升了举升部的整体刚性,延长了举升部的使用寿命,并且通过间隔设置的第一臂和第二臂,以及夹设在第一臂和第二臂之间的伸缩缸共同构建的举升支架,以带动活动支架始终保持与地面平行,且相对于底座转动,实现将地面的车辆抬高、升起,且能始终保持稳定的停放,避免了现有双层停车库在作业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导致两个液压缸伸缩不等长,而出现车辆在移动过程容易脱轨的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立体泊车装置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立体泊车装置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立体泊车装置中的旋转机构的原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立体泊车装置的泊车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立体泊车装置的另一泊车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立体泊车装置的另一泊车流程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立体泊车装置中另一个举升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立体泊车装置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立体泊车装置中一个举升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方式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完整地说明。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如本文中所用,术语“泊车位置”指的是车辆被固定在立体泊车装置上,在泊车位置的作用下,被抬高举升后,达到预设的停车位置。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立体泊车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该立体泊车装置是加装在原有车位的基础上实现立体的双层泊车,且上下层车辆的出入车库彼此不受影响,整个泊车装置运行平稳、可靠,特别适合住宅小区、销售门面等通车道路比较狭窄的区域泊车。一种优选地实施方式中,如图1至图2所示,立体车库为双层停车库,在一个停车位上实现立体的双层泊车,结构简单,空间占用少,效率高。具体地,立体泊车装置包括底座10、举升部20、上平台30和载车平台40,其中,举升部20设置在底座10和上平台30之间,其底端与底座10可转动的连接,顶端与上平台30可转动的连接,且与之共运动的设置;上平台30设置在举升部20和载车平台40之间,且与载车平台 40驱动的连接;载车平台40设置在举升部20的顶端,且与上平台30可旋转的连接,以此,在举升部的驱动下,实现立体的叠层放置泊车,并且,在上平台的驱动下,载车平台可相对于上平台转动,调整位于上层的车辆的位置,使得上层车辆出入库不需要转弯,使用方便,且减少了泊车装置的占用空间,并可以实现泊车装置的并排放置,相互之间不受影响。

底座10可以为各种适当的结构,通常由面板和支撑筋焊接而成,从而具有足够的刚度来装载和承受不确定的位置载荷,优选地,如图1所示,为了便于与举升部20铰接,优化其承载的能力,底座10底板和两侧板焊合成开口朝上的U型槽,用来固定和收纳举升部,例如,图1中相对于底座旋转设置的举升支架,以减少占用的空间,进一步地,底座10的两侧板平行间隔的固定在底板的两端侧,沿底座10的长度方向延伸,且两侧边加工有凸台,以此,通过加工的凸台,确保上平台与底座可旋转的连接后,能够灵活的相对其转动,减少在旋转过程中的阻力。

为了便于上平台检修和维护,减少占用空间,优选地,举升部20底端铰接在底座10 上,相对于底座10可转动的设置;为了泊车装置能够平稳、可靠的运行,避免在旋转运行过程中承载车辆在移动过程的脱轨导致的安全隐患,在结构上优选地,举升部20包括至少两个举升支架21和一活动支架22,成对设置的举升支架21分别与活动支架22可转动的连接,构建成相对底座10可转动的支撑桁架;以此,通过成对设置的举升支架和固定支架构建的桁架结构,首先,在其内部实现了拉、压内力的自身平衡,使得举升部不对底座产生水平推力;其次,构建的桁架结构,由于将受拉与受压的截面集中布置在上下两端,增大了举升部的内力臂,实现了更大的抗弯强度,提升了举升部的整体刚性;再次,通过桁架结构能够将剪力逐步传递给底座,这样无论是抗弯还是抗剪,都能够使材料强度得到充分发挥,延长了举升部的使用寿命。优选地,活动支架22布置在举升支架21的顶端,且与之铰接,以此,通过平行间隔设置的举升支架,以及与之铰接的活动支架,使得活动支架能够始终与地面保持平行的转动。

举升支架21可以为各种适当的结构,只需满足将活动支架22抬高举升即可。在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举升支架21包括伸缩缸211、第一臂212和第二臂213,其中,第一臂212和第二臂213间隔布置,且底端分别铰接在底座10上,顶端分别铰接在活动支架22上;伸缩缸21内存式的设在第一臂22和第二臂23之间,一端铰接在底座10上,相对设置的另外一端与第二臂213可驱动的连接;通过夹设在第一臂和第二臂之间的伸缩缸,可驱动第一臂和第二臂相对于底座同步的转动,以带动活动支架始终保持与地面平行,且相对于底座转动,实现将地面的车辆抬高、升起,且能始终保持稳定的停放,优选地,为了增强举升支架在旋转过程中的稳定性,提供整个运动机构的整体刚度,第二臂213为以三个铰接点为端点的三角形支撑臂结构;进一步地,伸缩缸211远离底座10的驱动端铰接在第二臂213的两短边交汇的端点处,以此,通过将第二臂设置成稳定的三角外形,且将伸缩缸铰接在第二臂的两边交汇的顶端处,确保整个举升支架在伸缩缸的作用下,实现平稳的抬高举升,整个运动机构具有稳固、坚定、耐压的特性;活动支架22通常由面板和支撑筋焊接而成,从而具有足够的刚度来装载和承受不确定的位置载荷。

综上所述,本公开实施例中提供的举升部,通过间隔设置的一对举升支架,以及与举升支架铰接的活动支架,共同构建可相对底座旋转运动的支撑桁架,提升了举升部的整体刚性,并且通过间隔设置的第一臂和第二臂,以及夹设在第一臂和第二臂之间的伸缩缸共同构建的举升支架,以带动活动支架相对于底座平动,实现将地面的车辆抬高、升起,且能始终保持稳定的停放。

为了克服驱动装载有车辆的载车平台转动过程中,由于载车平台受力不均,容易抖动,使得车辆在载车平台上的固定较难、容易脱落的缺陷,优选地,如图2所示,上平台30包括导轨31、驱动机构和滑块34,其中,导轨31设置成圆弧状,嵌入式的与活动支架22固定成一体,且与之共运动的设置;滑块34配合设置于导轨31上,且与载车平台40共运动的固定;驱动机构一端固定在导轨31和/或举升部20上,相对设置的另外一端铰接在滑块 34上;以此,在驱动机构的作用下,可带动滑块34沿导轨31的导滑路径自由的行进,从而驱动载车平台40相对于活动支架22转动,以实现停放在载车平台40上的车辆的位置调整。优选地,导轨31为圆形导轨,以来分散和抵消局部受力带来的位置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用来带动滑块34沿导轨31的导滑路径行进的驱动机构可以采用各种适当的结构,只需满足驱动导轨31带动与之一体连接的载车平台40相对于导轨31转动即可。本实用新型优选地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驱动机构包括至少一个驱动缸,该驱动缸一端铰接在上平台30上,相对设置的另外一端与载车平台40铰接固定,以此,在驱动缸的带动下,驱动滑块沿导轨的导滑轨迹往复行进,实现与之固定的载车平台相对于活动支架转动。

一种优选地实施方式中,驱动机构包括第一驱动缸32和第二驱动缸33,第一驱动缸 32和第二驱动缸33一端共同铰接在滑块34上,相对设置的另外一端与载车平台40间隔分开的铰接固定;优选地,第一驱动缸32和第二驱动缸33一端共同铰接在滑块34上,相对设置的另外一端间隔分开的铰接在导轨31的内侧端面上;以此,当第一驱动缸32伸长时,第二驱动缸33开始压缩,此时可在第一驱动缸32的作用下,滑块34沿圆弧的导轨31行进(图3中的逆时针方向),当第二驱动缸33伸长,第一驱动缸32收缩时,驱动滑块34 沿圆弧的导轨31行进(图3中的顺时针方向),在第一驱动缸32和第二驱动缸33共同作用下,可驱动滑块34沿导轨31的导滑轨迹往复行进,从而带动与之固定的载车平台40相对于活动支架22在一定角度内来回的旋转切换。优选地,为了避免旋转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偏载,第一驱动缸32和第二驱动缸33为一伸一缩的同步联动气缸;进一步地,当立体泊车装置处于泊车位时,第一驱动缸32和第二驱动缸33与导轨31的铰接点连线,与第一驱动缸32和第二驱动缸33伸长后的长度等长,以此,通过第一驱动缸和第二驱动缸的与导轨铰接端,以及第一驱动缸和第二驱动缸与滑块铰接端,巧妙的构建成几何中心对称的支撑点,能够避免在驱动滑块运动过程中容易出现的机械死点,确保车部在旋转过程中的平顺程度。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发明人还提出了另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具体地,上平台 30包括导轨31、驱动机构和滑块34,其中,导轨31与载车平台40固定成一体,且共运动的设置;滑块34与举升部20共运动的设置,且环套在导轨31上;驱动机构一端与导轨31 铰接,相对设置的另外一端与滑块34和/或举升部20铰接;以此,在驱动机构的作用下,带动导轨31沿滑块34限定的轨迹行进,从而驱动载车平台40相对于活动支架22转动,以实现停放在载车平台40上的车辆的位置调整;具体地,滑块34与活动支架22保持固定,且环套在导轨31上。

综上所述,发明人巧妙的在圆形导轨内部形成与导轨圆弧几何中心对称的布置的第一驱动缸和第二驱动缸,有效的避免了在驱动载车平台带动停放的车辆一起旋转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偏载,有效的抵消或者减少了旋转过程中局部受力不均带来的抖动,确保了车辆在旋转调整过程中的平顺性。

载车平台40可以为各种适当的机构,优选地,如图1、图2和图7所示,载车平台40 包括成对设置的轮槽板41和至少一个横梁42,该轮槽板41平行间隔的设置;横梁42间隔的设置在轮槽板41之间,与之连接成一体,且共运动的设置;通过在轮槽板之间间隔设置的横梁,在增强整个载车平台整体强度和刚性的基础上,便于车辆停放在载车平台上的限位;进一步地,为了确保载车平台能够牢靠在上平台的驱动下,相对于活动支架平稳的旋转,避免转动过程中,因受力不均,车辆侧翻带来的安全隐患,载车平台40还包括与轮槽板41连接成一体,与之共运动设置的滑爪43,该滑爪43可相对运动的卡合在导轨31上。进一步地,为了避免车辆从轮槽板上滑落,载车平台40还包括设置在轮槽板41上的斜板 44,优选地,斜板44设置在轮槽板41的末端;更优选地,斜板44与轮槽板41可旋转的设置,以此,通过调节斜板,与轮槽板共同作用,将车辆固定在轮槽板上。

图4至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立体泊车装置的泊车流程示意图,整个立体泊车装置的泊车过称的车辆入库和出库的流程如下:

车辆入库时,举升部20中的举升支架21收拢,载车平台40沿一弧线平动,降落至地面;车辆驶入载车平台40中的轮槽板41,收起斜板44;举升部20中的举升支架21张开,驱动活动支架22带动载车平台40沿一弧线平动,直至轮槽板41高度超过旁边与其并列车库的上层车辆的顶部;上平台30中的第一驱动缸32伸长,第二驱动缸32收缩,载车平台 40相对于举升支架21转动90°;

车辆出库时,上平台30中的第一驱动缸32收缩,第二驱动缸32伸长,载车平台40 相对于举升支架21转动90°;举升部20中的举升支架21收拢,载车平台40沿一弧线平动,降落至地面;放开斜板44,车辆驶出载车平台40中的轮槽板41。

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立体泊车装置还可以包括行程开关,和与行程开关连接的控制系统,可以通过行程开关实现立体泊车装置的自动检测、判断,通过控制系统来控制伸缩缸、驱动缸的启动和停止,所述行程开关和控制系统的构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在此不再赘述。

现对的立体泊车装置的泊车方法举例说明,通过立体泊车装置的泊车方法,可实现在原车位的基础上实现立体的双层泊车,且上下层车辆的出入库不受顺序的制约,其中立体泊车装置的泊车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举升部20带动上平台30和载车平台40以水平状态或接近水平状态往出口侧降低高度,降至一定高度停止,载车平台40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相对上平台30旋转一定角度,继而,举升部20带动上平台30和载车平台40以水平状态或接近水平状态继续下降到底,汽车驶上或驶下载车平台40;

或者,举升部20带动上平台30和载车平台40以水平状态或接近水平状态往出口侧降低高度,同时,载车平台40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相对上平台30旋转角度,当举升部20 带动上平台30和载车平台40以水平状态或接近水平状态下降到底时,载车平台40相对上平台30呈一定角度,汽车驶上或驶下载车平台40;

步骤B:举升部20带动上平台30和载车平台40以水平状态或接近水平状态往停车区域侧上升高度,升至一定高度停止,载车平台40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相对上平台30旋转一定角度,继而,举升部20带动上平台30和载车平台40以水平状态或接近水平状态继续上升到顶,汽车到达停车位置;

或者,举升部20带动上平台30和载车平台40以水平状态或接近水平状态往停车区域侧上升高度,同时,载车平台40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相对上平台30旋转角度,当举升部20带动上平台30和载车平台40以水平状态或接近水平状态上升到顶时,载车平台40 与上平台30方向一致,汽车到达泊车位置;

步骤A与步骤B可调换先后次序。

优选地,在上述泊车中:

步骤A:举升部20带动上平台30和载车平台40以水平状态或接近水平状态往出口侧降低高度,降至接近引擎盖高度停止,载车平台40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相对上平台30 旋转一定角度,继而,举升部20带动上平台30和载车平台40以水平状态或接近水平状态继续下降到底,汽车驶上或驶下载车平台40;

步骤B:举升部20带动上平台30和载车平台40以水平状态或接近水平状态往停车区域侧上升高度,升至高于引擎盖高度停止,载车平台40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相对上平台 30旋转一定角度,继而,举升部20带动上平台30和载车平台40以水平状态或接近水平状态继续上升到顶,汽车到达泊车位置;

步骤A与步骤B可调换先后次序。

优选地,在上述泊车的步骤中,所述的一定角度为使得载车平台40出车方向与出车路径方向一致需要调整的角度;更进一步地,在泊车位置状态下,载车平台40前端处于上平台30上方范围内,载车平台40后端悬空。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举升支架21的结构,以及与活动支架22连接方式不同。如图7和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举升支架21包括伸缩缸211、第一臂212、第二臂213、连接座214和固定座215,其中,连接座214和固定座215间隔的设置在底座10 上;第一臂212底端与连接座214铰接,顶端与活动支架22铰接;第二臂213底端铰接在固定座215上,顶端与活动支架22铰接,第一臂212、第二臂213与活动支架22和底座 10共同组成四连杆结构;伸缩缸211底端与连接座214铰接,顶端与活动支架22可驱动的铰接;以此,通过设置连接座和固定座,可实现标准化的生产,便于举升支架的检修与维护,实现工业化生产提供有力的保障,进一步降低整个泊车装置的成本;通过第一臂、第二臂、活动支架和底座之间构建的四连杆结构,可确保活动支架能够平稳的实现抬高与举升。优选地,第一臂212与第二臂213平行,且等长的设置,以确保驱动活动支架转动过程中后,能够始终保持与地面平行,确保车辆停放的稳定性;更进一步地,伸缩缸211夹设在第一臂212和第二臂213之间,以减少整个举升支架的占地面积。

当然,伸缩缸211驱动第一臂212和第二臂213带动活动支架22抬高、举升的结构有多重,例如图9所示,伸缩缸211通过连杆与第一臂212和/或第二臂213驱动的连接,以实现第一臂和第二臂共同驱动活动支架旋转。

本实施例的泊车过称中,车辆入库和出库的流程与实施例1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最后有必要在此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只用于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内容作出的一些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