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体式预制板芯模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33224发布日期:2018-07-27 19:38阅读:19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分体式预制板芯模模具。



背景技术:

预制板是在预制场生产加工成型的混凝土预制件,其直接运到施工现场就可进行安装使用。在制作过程中,通常会在预制件内部构造出与外部连通的现浇区域(该现浇区域一般为一空腔结构),该现浇区域一般使用特定的芯模模具制作,在生成过程中,将特定的芯模模具放置到指定位置,并在模具外侧浇注混凝土,当混凝土达到规定的强度要求后,再将模具拆除,从而形成了带现浇区域(空腔)的预制板。

现有的制作预制板的芯模模具,组装繁琐,且在拆除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难以拆除的问题,需要借助较多的人力,耗费大量的时间才能其拆除;另外也经常需要借助外力(敲打等)才能将模具拆除掉,在这种方式中经常会出现将预制板损坏的现象(如边角被破坏);此外,通过现有的模具制作的预制板承载力不够理想,且当现浇区域为多个时,需要较多的模具,但由于模具的结构复杂,较多模具的使用,增加了生产难度和成本。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发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分体式预制板芯模模具,能够方便安装和拆除,通过该模具制作的预制板承载力强,且能够降低生产难度和成本。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分体式预制板芯模模具,包括芯模主体和传动装置,

所述芯模主体包括第一底部主体、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盖板和第三传动部,所述第一侧板的下侧和所述第二侧板的下侧分别与所述第一底部主体的两侧铰接,所述盖板盖设在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上且所述盖板的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的上侧和所述第二侧板的上侧配合,所述第三传动部分别与所述第一底部主体和所述盖板连接;

所述传动装置与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第三传动部可拆卸连接;

通过所述传动装置带动所述第一侧板的上侧和所述第二侧板的上侧向所述第一底部主体中心靠近或远离,以及带动所述第三传动部运动,从而带动所述盖板仅沿垂直于所述第一底部主体所在的水平面的方向靠近所述第一底部主体。

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传动装置包括第一侧传动部、第二侧传动部和主传动部,所述主传动部通过所述第一侧传动部与所述第一侧板连接,所述主传动部通过所述第二侧传动部与所述第二侧板连接,所述主传动部与所述第三传动部连接;

通过所述主传动部的运动而带动所述第一侧传动部、所述第二侧传动部和第三传动部运动,从而带动所述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所述盖板运动。

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第三传动部包括第三传动轴,所述第三传动轴通过至少一个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一底部主体连接,所述第三传动轴上设有至少一个凸轮;

所述盖板下侧设有至少一个凸轮活动架,所述凸轮活动架上设有供所述凸轮活动的第一空间,通过所述第三传动轴转动能够带动所述凸轮在所述第一空间内转动以作用于所述凸轮活动架,从而带动所述盖板仅沿垂直于所述第一底部主体所在的水平面的方向靠近所述第一底部主体。

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第一侧板的前端设有第一凸出部,所述第二侧板的前端设有第二凸出部,所述第三传动轴的前端设有第三凸出部,所述第一侧传动部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凸出部配合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二传动部上设有与所述第二凸出部配合的第二凹槽,所述主传动部上设有与所述第三凸出部配合的第三凹槽;和/或

所述第一侧板的前端设有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侧传动部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孔相对应的第三连接孔,所述第二侧板的前端设有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二侧传动部上设有与所述第二连接孔相对应的第四连接孔。

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主传动部包括第二底部主体,所述第二底部主体上固定设有至少一个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二支撑件上设有第二主轴,所述第三凹槽位于所述第二主轴的后端;

所述第一侧传动部包括第一侧传动板、第一侧主轴、第一侧辅轴、第一侧连接杆、第一侧主轴支架和第一侧辅轴圆环,所述第一侧传动板的下侧与所述第二底部主体的一侧铰接,所述第一侧主轴连接在所述第一侧主轴支架上且可相对所述第一侧主轴支架旋转,所述第一侧主轴支架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二主轴上,所述第一侧辅轴圆环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侧传动板上且所述第一侧辅轴圆环的径向与所述第一侧传动板的板面垂直,所述第一侧辅轴穿入所述第一侧辅轴圆环且可相对所述第一侧辅轴圆环旋转,所述第一侧连接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侧主轴和所述第一侧辅轴连接;

所述第一凹槽位于所述第一侧传动板的后端,和/或,所述第一侧传动板的后端设有第三连接板,所述第三连接孔位于所述第三连接板上。

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第一侧主轴支架沿所述第二主轴的轴向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侧主轴穿入所述第一通孔且可相对所述第一侧主轴支架旋转;或者

所述第一侧主轴支架上固定安装有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的轴向与所述第二主轴的轴向平行,所述第一侧主轴与所述第一轴承连接。

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第二侧传动部包括第二侧传动板、第二侧主轴、第二侧辅轴、第二侧连接杆、第二侧主轴支架和第二侧辅轴圆环,所述第二侧传动板的下侧与所述第二底部主体的另一侧铰接,所述第二侧主轴连接在所述第二侧主轴支架上且可相对所述第二侧主轴支架旋转,所述第二侧主轴支架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二主轴上,所述第二侧辅轴圆环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二侧传动板上且所述第二侧辅轴圆环的径向与所述第二侧传动板的板面垂直,所述第二侧辅轴穿入所述第二侧辅轴圆环且可相对所述第二侧辅轴圆环旋转,所述第二侧连接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侧主轴和所述第二侧辅轴连接;

所述第二凹槽位于所述第二侧传动板的后端,和/或,所述第二侧传动板的后端设有第四连接板,所述第四连接孔位于所述第四连接板上。

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第二侧主轴支架沿所述第二主轴的轴向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侧主轴穿入所述第二通孔且可相对所述第二侧主轴支架旋转;或者

所述第二侧主轴支架上固定安装有第二轴承,所述第二轴承的轴向与所述第二主轴的轴向平行,所述第二侧主轴与所述第二轴承连接。

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第一侧辅轴圆环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侧传动板的外表面上,所述第二侧辅轴圆环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二侧传动板的内表面上。

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传动装置为两个,两个所述传动装置分别与所述第一底部主体的前端和后端可拆卸连接。

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第一侧板的下侧和所述第二侧板的下侧分别连接有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分别向所述第一底部主体的中心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上分别设有至少一个呈开口的第一穿筋槽和至少一个呈开口的第二穿筋槽;

在所述第一侧板的上侧和所述第二侧板的上侧向所述第一底部主体中心靠近的过程中,所述第一穿筋槽和所述第二穿筋槽能够分别脱离所述第一穿筋槽内容置的钢筋和所述第二穿筋槽内容置的钢筋。

可选地或优选地,多个所述第一穿筋槽在所述第一延伸部上间隔布置,多个所述第二穿筋槽在所述第二延伸部上间隔布置;

所述第一穿筋槽的开口和所述第二穿筋槽的开口均朝向所述第一底部主体的中心。

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均为弧面板;

所述第一侧板的下侧通过至少一个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一底部主体铰接,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以使所述第一侧板的下侧与所述第一底部主体间留有距离;

所述第二侧板的下侧通过至少一个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一底部主体铰接,通过所述第二连接件以使所述第二侧板的下侧与所述第一底部主体间留有距离。

可选地或优选地,还包括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的上侧和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二加强筋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侧板的上侧和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

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第一底部主体为一平面框架,所述平面框架包括第一滑道、第二滑道、第一前边和第一后边,所述第一侧板的下侧和所述第二侧板的下侧分别与所述第一滑道和所述第二滑道铰接,所述第一支撑件为两个且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前边和所述第一后边上。

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第一滑道和所述第二滑道的下侧均呈圆弧状。

可选地或优选地,在所述第一侧板的上侧和所述第二侧板的上侧均与所述第一底部主体的中心距离最小时:

所述第一延伸部的下侧边缘处位于所述第一滑道下侧最底端的上部或与所述第一滑道下侧最低端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所述第二延伸部的下侧边缘处位于所述第二滑道下侧最底端的上部或与所述第二滑道下侧最低端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第一滑道和所述第二滑道的后端均从所述第一底部主体的前端至后端的方向向所述第一后边外侧延伸,同时向所述第一底部主体的上侧弯曲。

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分别与所述第一底部主体可拆卸连接。

本发明提供的分体式预制板芯模模具包括芯模主体和传动装置两部分,其中,芯模主体包括第一底部主体、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盖板和第三传动部,第一侧板的下侧和第二侧板的下侧分别与第一底部主体的两侧铰接,盖板盖设在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上且盖板的两侧分别与第一侧板的上侧和第二侧板的上侧配合,第三传动部分别与第一底部主体和盖板连接;传动装置与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第三传动部可拆卸连接,通过传动装置带动第一侧板的上侧和第二侧板的上侧向第一底部主体中心靠近或远离,以及带动第三传动部运动,从而带动盖板仅沿垂直于第一底部主体所在的水平面的方向靠近第一底部主体。在安装和拆拆除过程中,通过传动装置可以带动芯模主体的整体支撑和整体收缩,方便模具的安装和拆除;此外,将模具设置为分体式结构,可以通过一个传动装置来控制多个芯模主体工作,使得在生产芯模主体的时候可以简化其结构,不必在芯模主体内设置多个传动机构,降低了生产难度和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分体式预制板芯模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分体式预制板芯模模具的芯模主体的主视图;

图3为图2中芯模主体的结构示意图(无盖板);

图4为图1中分体式预制板芯模模具的另一个芯模主体的主视图;

图5为图4中芯模主体的侧视图;

图6为图5中芯模主体的a-a向剖视图;

图7为图4中芯模主体的结构示意图(无盖板);

图8为图1中分体式预制板芯模模具的传动装置的主视图;

图9为图8中传动装置的后视图;

图10为图8中传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中分体式预制板芯模模具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所示分体式预制板芯模模具的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所示分体式预制板芯模模具的凸轮和凸轮活动架的配合示意图;

图14为图1所示分体式预制板芯模模具的芯模主体的另一主视图;

图15是利用图1所示分体式预制板芯模模具制作的墙体的主视图;

图16是图15所示墙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16所示墙体的a处放大示意图;

图18是图15所示墙体内的第二钢筋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分体式预制板芯模模具的安装时的带钢筋的主视图;

图2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分体式预制板芯模模具的拆除时的带钢筋的主视图。

图中:

1.芯模主体;

11.第一底部主体;111.第一滑道;112.第二滑道;113.第一前边;114.第一后边;

12.第一侧板;121.第一凸出部;122.第一连接板;123.第一延伸部;124.第一连接件;125.第一加强筋;1221.第一连接孔;1231.第一穿筋槽;

13.第二侧板;131.第二凸出部;132.第二连接板;133.第二延伸部;134.第二连接件;135.第二加强筋;1321.第二连接孔;1331.第二穿筋槽;

14.盖板;141.凸轮活动架;142.第一空间;

151.第三传动轴;152.第一支撑件;153.凸轮;1511.第三凸出部;

16.第一转动轴;17.第二转动轴;

2.传动装置;

21.第二底部主体;211.第二支撑件;212.第二主轴;213.第三滑道;214.第四滑道;215.第二前边;216.第二后边;2121.第三凹槽;

221.第一侧传动板;222.第一侧主轴;223.第一侧辅轴;224.第一侧连接杆;225.第一侧主轴支架;226.第一侧辅轴圆环;2211.第一凹槽;2212.第三连接板;2213.第三连接孔;

231.第二侧传动板;232.第二侧主轴;233.第二侧辅轴;234.第二侧连接杆;235.第二侧主轴支架;236.第二侧辅轴圆环;2311.第二凹槽;2312.第四连接板;2313.第四连接孔;

24.第三转动轴;25.第四转动轴;26.手柄;

3.外墙;4.内墙;5.第一钢筋;6.第二钢筋;7空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需要理解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第三”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上述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现有的制作预制板的芯模模具,组装繁琐,且在拆除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难以拆除的问题,需要借助较多的人力,耗费大量的时间才能其拆除;另外也经常需要借助外力(敲打等)才能将模具拆除掉,在这种方式中经常会出现将预制板损坏的现象(如边角被破坏);此外,通过现有的模具制作的预制板承载力不够理想。经过发明人多次研究发现,通过现有模具制作的预制板承载力不够理想的原因在于,现有模具制作的预制板的现浇区域(空腔)内缺少必要的钢筋等抗拉抗压的材料,另外,在组装多个预制板的过程中,有时会直接向现浇区域内放置钢筋,然后再浇注混凝土,但这种方式,由于钢筋是后加入的,相当于该钢筋是直接与后浇注的混凝土结合,其并不能直接和预制板结合,这同样会导致预制板的承载力较弱,不能达到理想的承载力;此外,还发现现有的模具内部结构复杂,生产制造难度较大,当预制板的现浇区域为多个时,则需要多个模具,此时将提高整个预制板的制作成本。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分体式预制板芯模模具,能够至少部分克服上述缺陷及造成的问题。需要理解的是,本发明中的底部主体可以但不限于是一主板或平面框架,在本发明中所指的底部主体所在的水平面,为整体模具放置的平面,当底部主体为主板或平面框架时,即为主板的板面或平面框架的四边所围成的平面。

参考图1至14,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分体式预制板芯模模具,其主要包括芯模主体1和传动装置2,其中,所述芯模主体1包括第一底部主体11、第一侧板12、第二侧板13、盖板14和第三传动部,所述第一侧板12的下侧和所述第二侧板13的下侧分别与所述第一底部主体11的两侧铰接,所述盖板14盖设在所述第一侧板12和所述第二侧板13上且所述盖板14的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12的上侧和所述第二侧板13的上侧配合,所述第三传动部分别与所述第一底部主体11和所述盖板14连接;所述传动装置2与所述第一侧板12、所述第二侧板13和所述第三传动部可拆卸连接;通过所述传动装置2带动所述第一侧板12的上侧和所述第二侧板13的上侧向所述第一底部主体11中心靠近或远离,以及带动所述第三传动部运动,从而带动所述盖板14仅沿垂直于所述第一底部主体11所在的水平面的方向靠近所述第一底部主体11。

在一些实施例中,传动装置2包括第一侧传动部、第二侧传动部和主传动部,其中,主传动部通过第一侧传动部与第一侧板12连接,主传动部通过第二侧传动部与第二侧板13连接,以及主传动部与第三传动部连接,也就是说,第一侧传动部和第二侧传动部分别与主动部连接,然后,第一侧传动部与第一侧板12连接,第二侧传动部与第二侧板13连接,主传动部与第三传动部连接,通过主动部的运动,可以带动第一侧传动部、第二侧传动部和第三传动部运动,从而带动第一侧板12、第二侧板13和盖板4运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传动部包括第三传动轴151,其中第三传动轴151通过至少一个第一支撑件152与第一底部主体11连接,在第三传动轴151上还设有至少一个凸轮153;另外,在盖板14的下侧还设有至少一个凸轮活动架141,该凸轮活动架141上设有可供凸轮153活动的第一空间142,通过第三传动轴151的转动能够带动凸轮153在第一空间142内转动以作用于凸轮活动架141,从而带动盖板14仅沿垂直于第一底部主体11所在的水平面的方向靠近第一底部主体11。

在一些实施例中,传动装置2与芯模主体1间的连接方式为:所述第一侧板12的前端设有第一凸出部121,所述第二侧板13的前端设有第二凸出部131,所述第三传动轴151的前端设有第三凸出部1511,所述第一侧传动部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凸出部121配合的第一凹槽2211,所述第二传动部上设有与所述第二凸出部131配合的第二凹槽2311,所述主传动部上设有与所述第三凸出部1511配合的第三凹槽2121,在使用过程中,只需将各个凸出部和凹槽进行匹配,然后再使传动装置2工作即可将芯模主体1安装或拆除。此外,还可以在所述第一侧板12的前端设有第一连接板122,所述第一连接板122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连接孔1221,所述第一侧传动部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孔1221相对应的第三连接孔2213,所述第二侧板13的前端设有第二连接板132,所述第二连接板132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二连接孔1321,所述第二侧传动部上设有与所述第二连接孔1321相对应的第四连接孔2313,通过各个向匹配的连接孔能够容易的将芯模主体1和传动装置2连接起来(如通过螺栓等零件)。应当理解的是,本实施例只是简单介绍了上述两种可拆卸的连接方式,这两种连接方式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对于其他的可拆卸连接,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本领域中的连接常识对其进行选择和改进,但这些改进和修饰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传动部包括第二底部主体21,所述第二底部主体21上固定设有至少一个第二支撑件211,所述第二支撑件211上设有第二主轴212,所述第三凹槽2121位于所述第二主轴212的后端。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传动部包括第一侧传动板221、第一侧主轴222、第一侧辅轴223、第一侧连接杆224、第一侧主轴支架225和第一侧辅轴圆环226,所述第一侧传动板221的下侧与所述第二底部主体21的一侧铰接,所述第一侧主轴222连接在所述第一侧主轴支架225上且可相对所述第一侧主轴支架225旋转,所述第一侧主轴支架225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二主轴212上,所述第一侧辅轴圆环226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侧传动板221上且所述第一侧辅轴圆环226的径向与所述第一侧传动板221的板面垂直,所述第一侧辅轴223穿入所述第一侧辅轴圆环226且可相对所述第一侧辅轴圆环226旋转,所述第一侧连接杆224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侧主轴222和所述第一侧辅轴223连接;所述第一凹槽2211位于所述第一侧传动板221的后端,此外,在所述第一侧传动板221的后端设有第三连接板2212,所述第三连接孔2213位于所述第三连接板2212上。为预防第一侧辅轴223窜动,可在第一侧辅轴223上相对第一侧辅轴圆环226的两侧设置限位部,但该限位部不能妨碍第一侧辅轴223的转动。对于第一侧主轴222与第一侧主轴支架225间的连接方式有很多种,在本实施例中主要选用如下两种:第一种,在第一侧主轴支架225沿第二主轴212的轴向方向上设置第一通孔,将第一侧主轴222穿入第一通孔内,并且保证第一侧主轴222能够相对第一侧主轴支架225旋转,同样的,为预防第一侧主轴222窜动,可在第一侧主轴222上相对第一通孔的两侧设置限位部,但该限位部不能妨碍第一侧主轴222的转动;第二种,在第一侧主轴支架225上安装第一轴承,并且第一轴承的轴向与第二主轴212的轴向平行,并将第一侧主轴222安装在第一轴承上,在安装过程中,最好保证第一侧主轴222与第二主轴212平行。另外,应当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侧辅轴圆环226只是一个统称,其可以是一个圆环形零件(如螺母、圆环、短圆管等),也可以是轴承等,在此不在一一限定,但不论哪种零件,都必须保证第一侧辅轴223能够相对其旋转。对于第一侧连接杆224、第一侧主轴支架225和第一侧辅轴圆环226的数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如当需要的传动装置2的尺寸较长时,可以将它们的数量分别设置成多个,当传动装置2的尺寸较短时,则可以将它们的数量分别设置成一个。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侧传动部包括第二侧传动板231、第二侧主轴232、第二侧辅轴233、第二侧连接杆234、第二侧主轴支架235和第二侧辅轴圆环236,所述第二侧传动板231的下侧与所述第二底部主体21的另一侧铰接,所述第二侧主轴233连接在所述第二侧主轴支架235上且可相对所述第二侧主轴支架235旋转,所述第二侧主轴支架235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二主轴212上,所述第二侧辅轴圆环236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二侧传动板231上且所述第二侧辅轴圆环236的径向与所述第二侧传动板231的板面垂直,所述第二侧辅轴233穿入所述第二侧辅轴圆环236且可相对所述第二侧辅轴圆环236旋转,所述第二侧连接杆234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侧主轴232和所述第二侧辅轴233连接。所述第二凹槽2311位于所述第二侧传动板231的后端,此外,在所述第二侧传动板231的后端设有第四连接板2312,所述第四连接孔2313位于所述第四连接板2312上。为预防第二侧辅轴233窜动,可在第二侧辅轴233上相对第二侧辅轴圆环236的两侧设置限位部,但该限位部不能妨碍第二侧辅轴233的转动。对于第二侧主轴232与第二侧主轴支架235间的连接方式有很多种,在本实施例中主要选用如下两种:第一种,在第二侧主轴支架235沿第二主轴212的轴向方向上设置第二通孔,将第二侧主轴232穿入第二通孔内,并且保证第二侧主轴232能够相对第二侧主轴支架235旋转,同样的,为预防第二侧主轴232窜动,可在第二侧主轴232上相对第二通孔的两侧设置限位部,但该限位部不能妨碍第二侧主轴232的转动;第二种,在第二侧主轴支架235上安装第二轴承,并且第二轴承的轴向与第二主轴212的轴向平行,并将第二侧主轴232安装在第二轴承上,在安装过程中,最好保证第二侧主轴232与第二主轴212平行。另外,应当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侧辅轴圆环236只是一个统称,其可以是一个圆环形零件(如螺母、圆环、短圆管等),也可以是轴承等,在此不在一一限定,但不论哪种零件,都必须保证第二侧辅轴233能够相对其旋转。对于第二侧连接杆234、第二侧主轴支架235和第二侧辅轴圆环236的数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如当需要的传动装置2尺寸较长时,可以将它们的数量分别设置成多个,当传动装置2的尺寸较短时,则可以将它们的数量分别设置成一个。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辅轴圆环226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侧传动板221的外表面上,所述第二侧辅轴圆环236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二侧传动板231的内表面上,通过这种设计,能够使模具顺利安装和拆除。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底部主体21可以是一平面框架,其可以包括第三滑道213、第四滑道214、第二前边215和第二后边216,第一侧传动板221的下侧和第二侧传动板231的下侧分别与第三滑道213和第四滑道214铰接,第二支撑件211为两个且分别固定连接在第二前边215和第二后边216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传动装置2为两个,两个所述传动装置2分别与所述第一底部主体11的前端和后端可拆卸连接,具体的它们间的连接方式可参考上述描述,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板12的下侧和所述第二侧板13的下侧分别连接有第一延伸部123和第二延伸部133,所述第一延伸部123和所述第二延伸部133分别向所述第一底部主体11的中心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延伸部123和所述第二延伸部133上分别设有至少一个呈开口的第一穿筋槽1231和至少一个呈开口的第二穿筋槽1331;在所述第一侧板12的上侧和所述第二侧板13的上侧向所述第一底部主体11中心靠近的过程中,所述第一穿筋槽1231和所述第二穿筋槽1331能够分别脱离所述第一穿筋槽1231内容置的钢筋和所述第二穿筋槽1331内容置的钢筋。应当理解的是,当第一侧板12的上侧和第二侧板13的上侧分别与第一底部主体11的中心距离最近时,第一延伸部123上的第一穿筋槽1231和第二延伸部133上的第二穿筋槽1331均必须成功脱离在它们间容置的钢筋,以保证芯模主体1能够顺利从制作的预制板的现浇区域内抽出。当第一穿筋槽1231和第二穿筋槽1331均为多个时,多个第一穿筋槽1231在第一延伸部123上间隔布置,多个第二穿筋槽1331在第二延伸部133上间隔布置,其中,第一穿筋槽1231的开口和第二穿筋槽的开口均朝向第一底部主体11的中心,第一穿筋槽1231的开口和第二穿筋槽1331的开口可以一一对应,也可以根据情况进行布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侧板12和第二侧板13均可以但不限于是弧面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在本实施例中选用的是弧面板。第一侧板12的下侧可以通过至少一个第一连接件124与第一底部主体11的侧面铰接,同样,第二侧板13的下侧也通过至少一个第二连接件134与第一底部主体11的另一侧面铰接;第一连接件124能够使第一侧板12的下侧与第一底部主体11间留有一定的距离,该距离能够增大第一侧板12的自由度,使模具在拆除时,第一侧板12在转动过程中,能够顺利带动第一延伸部123上的第一穿筋槽1231脱离在第一穿筋槽1231内的钢筋;同理,第二连接件134能够使第二侧板13的下侧与第一底部主体11间留有一定的距离,该距离能够增大第二侧板13的自由度,使模具在拆除时,第二侧板13在转动过程中,能够顺利带动第二延伸部133上的第二穿筋槽1331脱离在第二穿筋槽1331内的钢筋。对于第一连接件124的长度和第二连接件134的长度在此不做限定,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第一连接件124和第一底部主体11间的铰接,可以通过铰链将它们连接起来,或者通过轴承将它们连接,具体的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在此不做限定;第二连接件134与第一底部主体11间的铰接可参考第一连接件124和第一底部主体11间的铰接。

在制作预制板的过程中,会在模具的周围浇筑混凝土,为了提高模具的支撑能力,还可以在第一侧板12和第一连接件124间增设第一加强筋125,以及在第二侧板13和第二连接件134间增设第二加强筋135;其中,第一加强筋125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侧板12的内表面(也可以是其他部位)和第一连接件124连接,第二加强筋135的两端分别与第二侧板13的内表面(也可以是其他部位)和第二连接件134连接;应当理解的是,不论它们如何连接,都必须保证模具能够正常工作,此外第一加强筋125和第二加强筋135的数量最好与第一连接件124和第二连接件134的数量匹配。第一加强筋125还可以由第一侧板12的前端延伸至其后端,这样可增大第一加强筋125的支撑面,使其更好的提高模具的支撑能力;同样的,第二加强筋135可以由第二侧板13的前端延伸至其后端。

应当理解的是,对于第一连接件124、第二连接件134、第一加强筋125和第二加强筋135的形状,本实施例只是简单的说明,具体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本领域的常识对其作出选择和改进,但这些选择和改进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底部主体11为一平面框架,该平面框架主要包括第一滑道111、第二滑道112、第一前边113和第一后边114,所述第一侧板12的下侧和所述第二侧板13的下侧分别与所述第一滑道111和所述第二滑道112铰接,所述第一支撑件152为两个且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前边104和所述第一后边105上。应当理解的是第一滑道111、第二滑道112、第一前边113和第一后边114彼此间相互连接构成了平面框架,当芯模主体1的整体尺寸较长时,可以在平面框架中增设稳固杆,并在稳固杆上增设第一支撑件,具体的,可更加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滑道111和第二滑道112的后端均从第一底部主体11的前端至后端的方向向第一后边114外侧延伸,同时并向第一底部主体11的上侧(即盖板14的方向)弯曲,这种设计能够避免当第一滑道111和第二滑道112的后端位于第一后边114的外部时,在拆除芯模主体1的过程中它们挡住钢筋等材料。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滑道111的下侧和第二滑道112的下侧均可以设计成圆弧状,这样可以使它们不仅可以起到支撑第一侧板12和第二侧板13等部件的作用,还可以在拆除模具时起到滑道的作用,使模具在拆除时能够顺利顺着钢筋等材料滑出,方便整体模具的拆除。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拆除模具时,当第一侧板12的上侧和第二侧板13的上侧均距离第一底部主体11(可以是平面框架)的中心最近时,第一延伸部201的下侧边缘处位于第一滑道111下侧最低端的上部或者与第一滑道111下侧最低端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同时,第二延伸部301的下侧边缘位于第二滑道112下侧最低端的上部或与第二滑道112下侧最低端位于同一水平面上。通过上述设计可以避免第一延伸部201和第二延伸部301阻挡模具抽出,具体的,在拆除模具时,当第一侧板12和第二侧板13转动到预设位置后,本实施例提供的模具中的第一穿筋槽1231和第二穿筋槽1331均脱离在它们间容纳的钢筋,同时第一底部主体11上的第一滑道111的圆弧状底部和第二滑道112的圆弧状底部则与现浇区域内的钢筋接触,此时,第一滑道111的圆弧状底部和第二滑道112的圆弧状底部可以构成一滑道,沿着该滑道的方向可以容易的将模具从预制板的现浇区域内抽出,从而保证了模具的顺利的拆除。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所述的铰接可以有很多种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但不管哪种方式,都必须保证相互连接的两部分能够相对转动,在本实施例中选的是铰链或转动轴。

应当理解的是,第一侧板12及第二侧板13均可以与第一底部主体11可拆卸连接,盖板14和第三传动轴151间也可以可拆卸连接,这样可以方便前期的组装和后期的检修与维护;具体的可拆卸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参考本领域中的常识进行选择,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传动装置2的第二主轴212上还设有手柄26,这样可以更便捷的转动第二主轴。

下面以顺时针驱动传动装置2为例说明该模具的使用过程,在拆除模具时,先将传动装置2上的第一凹槽2211、第二凹槽2311和第三凹槽2121分别与芯模主体1上的第一凸出部121、第二凸出部131和第三凸出部1511连接,然后,驱动第二主轴212顺时针转动,第一侧主轴支架225随同第二主轴212顺时针转动,第一侧主轴222被第一侧主轴支架225向下压,同时在第一侧主轴支架225内转动,第一侧连接杆224顺时针转动,带动第一侧传动板221向靠近第二底部主体21的中心方向转动,同时,第一侧传动板221带动第一侧板12转动,使第一侧板12向靠近第一底部主体11的中心方向转动;第二侧主轴支架235随同第二主轴212顺时针转动,第二侧主轴232被第二侧主轴支架235向下压,同时在的第二侧主轴支架235内转动,第二侧连接杆234逆时针转动,带动第二侧传动板231向靠近第二底部主体21的中心方向转动,同时,第二侧传动板231带动第二侧板13转动,使第二侧板13向靠近第一底部主体11的中心方向转动;第二主轴212同时驱动第三传动轴151转动,凸轮153随同第三传动轴151一起转动,凸轮153的一端作用于凸轮活动架141,使凸轮活动架141向下移动,从而带动盖板14移动,此时,由于模具周围浇筑有混凝土,这就保证了盖板14仅在垂直于第二底部主体21的板面方向移动。当模具拆除后,再逆时针转动第二主轴212,第一侧主轴支架225随同第二主轴212逆时针转动,第一侧主轴222被第一侧主轴支架225向上拉,同时在第一侧主轴支架225内转动,第一侧连接杆224逆时针转动,带动第一侧传动板221向远离第二底部主体21的中心方向转动,第一侧传动部221同时带动第一侧板12向远离第一底部主体11的中心方向转动;第二侧主轴支架235随同第二主轴212逆时针转动,第二侧主轴232被第二侧主轴支架235向上拉,同时在的第二侧主轴支架235内转动,第二侧连接杆234顺时针转动,带动第二侧传动板231向远离第二底部主体21的中心方向转动,第二侧传动部231同时带动第二侧板13向远离第一底部主体11的中心方向转动;在第一侧板12和第二侧板13向远离第一底部主体11的中心移动过程中,它们的上侧将会将盖板14顶起,使盖板14向远离第一底部主体11的板面方向移动,从而使模具展开,当芯模主体1全部展开后,即可将传动装置2与芯模主体1分离,使用该传动装置2对下一个芯模主体进行安装或拆除。在模具的安装或拆除过程中,第一连接件124将围绕第一转动轴16相对第一滑道111转动,第二连接件134将围绕第二转动轴17相对第二滑道112转动;同时,第一侧传动板221将围绕第三转动轴24相对第三滑道213转动,第二侧传动板231将围绕第四转动轴25相对第四滑道214转动。应当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的顺时针操作,只是为叙述方便所用,具体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顺时针或逆时针的选择。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分体式预制板芯模模具还包括驱动装置(如电机等)(图中未示出),该驱动装置与传动装置2连接,通过驱动装置能够直接驱动传动装置2内的第二主轴212转动,从而控制芯模主体1的整体支撑或收缩,这样实现了模具的机械控制,解放了人力。此外,由于在组装芯模主体1和拆除芯模主体1的过程中,常常需要人工将其搬到指定位置,或者通过人工将其从预制板的现浇区域内抽出,这种方式费时费力,且效率低下,因此可以在第一侧板12的一端或两端、第二侧板13的一端或两端和/或第一底部主体11的一端或两端上设置连接件,并在模具外部设置机械臂等机械传动装置和控制器;该机械传动装置与第一侧板12、第二侧板13和/或第一底部主体11上连接件相连,并与控制器连接,通过控制器控制机械传动装置工作,以将模具搬运至指定位置或者从预制板的现浇区域内抽出,此外还可以将驱动装置与控制器连接,这样就可以实现该模具的自动化工作,省事省力,效率高。

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中分体式预制板芯模模具中的芯模主体1,除了可以通过本发明中的传动装置1来驱动,还可以通过使用气动装置直接驱动或者手动扳动等方式作用于第一凸出部121、第二凸出部131以及第三凸出部1511等部位,以实现芯模主体1的转动,从而控制芯模主体1的支撑和拆除。此外,需要理解的是,本发明中的传动装置1只是一个统称,除上述实施例中提到的结构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本领域中的技术常识,对其作出选择和修改,但这些选择和改进应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中提供的分体式预制板芯模模具,在制作预制板的过程中,可以平放也可以竖立放置;当竖立放置时,在芯模主体1的底端最好设置一基座,该基座主要用于支撑整体模具,具体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当平放时,只需将模具的底部主体的下侧放置在水平面上即可。

参考图15至18,在使用本发明提供的分体式预制板芯模模具制作预制板的过程中,此时该模具的芯模主体1上设有第一延伸部123和第二延伸部133。其中,预制板可分为外墙3和内墙4两部分,可以先将外墙3铺设好,然后将该分体式预制板芯模模具的芯模主体1放置在外墙3的上表面(具体数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此时可以第一钢筋5从芯模主体1一侧的第一穿筋槽1231中穿入,然后从第二穿筋槽1331穿出,使第一钢筋5的两端分别露在芯模主体1的外部,此时即可向芯模主体1周围浇筑混凝土,当混凝土达到预定的强度后,即可将芯模主体1拆除,此时按照上述拆除模具的步骤将模具拆除即可,在模具拆除后,由模具形成的现浇区域(空腔7)中即可看到第一钢筋5,此时的第一钢筋5与内墙4形成一体,从而提高了预制板的承载力;为了进一步的提高预制板的承载力,还可以在穿入第一钢筋5后,从芯模主体1的后端至前端的方向上放置第二钢筋6,其中第二钢筋6一部分位于芯模主体1内部,一部分位于芯模主体1上部(盖板14的上部),即第二钢筋6成“u”形(也可以是其他形状,可根据情况进行选择),这样的设计保证了第二钢筋6整体与内墙4为一体结构。此外,第一钢筋5也可设计成第二钢筋6的形状,在安装时,将第一钢筋5的一部分穿入芯模主体1上的穿筋槽内,另一部分放置在芯模主体1的上部(盖板14的上部)。对于第一钢筋5和第二钢筋6的数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应当理解的是,当外墙3上铺设有保温材料层时,芯模主体1应放置在保温材料层上。

参考图19,此时该模具的芯模主体1上设有第一延伸部123和第二延伸部133,安装模具时,可以通过传动装置2驱动芯模主体1,使传动装置2带动芯模主体1整体支撑起来,并将第一钢筋5一部分穿入模具的第一穿筋槽1231和第二穿筋槽1331中,且第一钢筋5的另一部分位于模具的盖板14的上部;同时将第二钢筋6一部分由芯模主体1的后端穿入,并延伸到前端位置,第二钢筋6的另一端位于盖板14的上部并与第一钢筋5接触。

参考图20,此时该模具的芯模主体1上设有第一延伸部123和第二延伸部133,拆除模具时,可以通过传动装置2驱动芯模主体1,使传动装置2带动芯模主体1整体收缩起来,并使第一延伸部123和第二延伸部133脱离第一钢筋5,并使第一延伸部123和第二延伸部133均位于第一钢筋5的上部,此时底部呈圆弧状的第一滑道111和底部呈圆弧状的第二滑道112将与第一钢筋5接触,在第一滑道111和第二滑道112起到的滑道的作用下,即可容易的将芯模主体1从现浇区域内抽出。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分体式预制板芯模模具包括芯模主体和传动装置两部分,其中,芯模主体包括第一底部主体、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盖板和第三传动部,第一侧板的下侧和第二侧板的下侧分别与第一底部主体的两侧铰接,盖板盖设在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上且盖板的两侧分别与第一侧板的上侧和第二侧板的上侧配合,第三传动部分别与第一底部主体和盖板连接;传动装置与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第三传动部可拆卸连接,通过传动装置带动第一侧板的上侧和第二侧板的上侧向第一底部主体中心靠近或远离,以及带动第三传动部运动,从而带动盖板仅沿垂直于第一底部主体所在的水平面的方向靠近第一底部主体。在安装和拆拆除过程中,通过传动装置可以带动芯模主体的整体支撑和整体收缩,方便模具的安装和拆除;此外,将模具设置为分体式结构,可以通过一个传动装置来控制多个芯模主体工作,使得在生产芯模主体的时候可以简化其结构,不必在芯模主体内设置多个传动机构,降低了生产难度和成本。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分体式预制板芯模模具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