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制造透水石的混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04838发布日期:2019-03-27 10:19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一种制造透水石的混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混料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制造透水石的混料装置。



背景技术:

透水石是生态透水混凝土的固态表现形式 系采用水泥、水、透水砼增强剂掺配高质量的同粒径或间断级配骨料所组成的, 并具有一定空隙率的混合材料,透水石具有吸音降噪、生态环保和排水防滑等功能,混料装置是透水石生产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生产设备,现有的混料机,只能单纯的采用支撑板旋转混料杆对原料进行混料,混料杆自身不会旋转,导致混料效果较差,混料杆无法搅拌混装置底部中间区域内的原料,导致两侧原料搅拌程度与中间原料的搅拌程度存在明显差异,从而使得原料的搅拌程度参差不齐,影响混料装置的混料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制造透水石的混料装置,其结构简单合理,可以自动的将混料装置内的原料,并且混料杆上设有电机,使得混料杆再做周向运动时自身也能旋转,旋转轴下端设有转盘和混料杆,可以对原料中部进行搅拌。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制造透水石的混料装置,包括对原料进行混合搅拌的混料机,还包括将原料输送到混料机内的上料车,还包括PLC控制器,所述上料车设置在混料机左侧,其特征在于,所述混料机包括混料机壳体,还包括支撑混料机壳体的支撑座,还包括对原料进行混料搅拌的混料机构,所述支撑座安装在混料机壳体中下部,所述PLC控制器安装在混料机壳体上,所述混料机构安装在混料机壳体内,所述混料机壳体左侧上方倾斜设有便于原料进入混料机内的进料口;

进一步的,所述混料机构包括混料电机、支撑架、搅拌机构、旋转轴和转盘,所述混料电机安装在混料机壳体上端中部,且安装在混料机壳体外,所述旋转轴设置在混料电机正下方,且设置在混料机壳体内,所述旋转轴上端穿过混料机壳体与混料电机同轴连接,所述支撑架设置在旋转轴两侧,所述搅拌机构设置在每个所述支撑架上,所述转盘固定设置在旋转轴底部,所述混料电机与PLC控制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转盘下方设有混料杆,多个所述混料杆以转盘的轴向为中心周向分布;

进一步的,所述搅拌机构包括搅拌电机、转轴和搅拌杆,所述搅拌电机通过螺栓和螺母安装在支撑架上,所述转轴设置在搅拌电机正下方,所述转轴与搅拌电机同轴连接,所述搅拌杆倒U型,所述搅拌杆上端与转轴下端固定连接,所述搅拌电机与PLC控制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上料车包括上料车本体、上料机构和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设置在送料车本体左侧上,所述上料车本体右侧设有上料区,所述上料机构设置在上料车的上料区内,且设置在上料车左侧,所述上料机构包括固定座、螺纹杆、升降座和升降电机,两个所述固定座上下对称安装在上料区内,且与上料区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螺纹杆竖直安装在上料区中部,且螺纹杆上下两端固定安装在固定座内,所述升降座可上下移动的套装在螺纹杆上,所述升降电机安装在升降座下端,所述升降电机与控制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升降座上设有感应固定座的感应器,两个所述感应器上下对称安装在升降座左侧;

进一步的,所述升降座右侧设有存储原料的储料缸,所述储料缸左侧与升降座右侧固定连接,所述储料缸上设有出料口,所述出料口安装在储料缸右侧下部;

进一步的,所述储料缸与出料口连接处设有阻挡原料下落的升降块,还设有控制升降块上升下降的下料电机,所述下料电机设置在出料口上方,且设置在储料缸右侧,所述升降块活动安装在下料电机下方,所述下料电机控制升降块的伸展或收缩,所述下料电机与控制器连接。

本实用新型工作时/工作原理:

工作人员先下降升降块,使得升降快完全挡住储料缸的出料口,然后将待搅拌原料倒入上料车的储料缸内,完毕后工作人员启动控制器,控制器精致升降电机工作,升降电机带动升降座向上移动,升降座带动储料缸向上移动到指定位置,同时升降座上端的感应器感应固定座位置,防止升降座上升过猛撞到固定座,工作人员推动上料车至混料机左侧位置,使得下料口处于进料口的正上方,工作人员启动控制器,控制器控制下料电机工作,下料电机控制升降块向上收缩,原料通过下料口下落到进料口中,原料再通过进料口进入混料装置内的,当储料缸内的原料下落完毕后,工作人员启动控制器,控制器控制升降座和升降块,升降座和升降块下降到原来位置。

工作过人员启动混料装置上的开关,开关控制混料电机和搅拌电机工作,混料电机带动旋转轴旋转,旋转轴带动支撑架和转盘旋转,转盘带动混料杆转动,混料杆均匀搅拌混料机底部原料,支撑架带动搅拌机构搅拌,搅拌电机工作,搅拌电机带动转轴旋转,转轴带动搅拌杆旋转,搅拌杆充分搅拌混料机内的原料,搅拌完毕后,原料通过混料机下方的出料进口出料。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一种制造透水石的混料装置,包括混料机和上料车,上料车包括上料车本体、上料机构和控制器,采用上料车对混料机进行上料,省去了人力上料的苦恼,上料机构包括固定座、螺纹杆、升降座、升降电机和储料缸,通过储料缸对原料进行存储,并通过升降座和升降电机对储料缸进行上升,提高了上料效率,降低了上料消耗的时间,储料缸上设有出料口、下料电机和升降块,使得储料缸在升降和运输时,防止原料通过出料口洒出。

混料机包括混料机壳体、支撑座和混料机构,混料机构包括混料电机、支撑架、搅拌机构、旋转轴和转盘,搅拌机构包括搅拌电机、转轴和搅拌杆,每个支撑架上都设有搅拌机构,每个搅拌机构可以单独进行旋转搅拌,可以将混料机的原料充分进行搅拌,搅拌效果好,转盘下方设有混料杆,可以对混料机底部的原料进行搅拌,使得混料机底部的原料也能进行充分搅拌,进一步提升了混料机的搅拌效果。

为了/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进一步地,所述(),(具体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为混料机机构图。

图3为上料车结构图。

图4为搅拌机构结构图。

图5为转盘仰视图。

图6为储料缸主视图。

其中,1为混料机,11为混料机壳体,12为支撑座,13为混料机构,131为混料电机,132为支撑架,133为搅拌机构,1331为搅拌电机,1332为转轴,1333为搅拌杆,134为旋转轴,135为转盘,136为混料杆,2为上料车,21为上料车本体,211为上料区,22为上料机构,221为固定座,222为螺纹杆,223为升降座,224为升降电机,225为储料缸,226为感应器,227为出料口,228为升降块,229为下料电机,3为PLC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4所示,一种制造透水石的混料装置,包括对原料进行混合搅拌的混料机1,还包括将原料输送到混料机1内的上料车2,还包括PLC控制器3,所述上料车2设置在混料机1左侧,所述混料机1包括混料机壳体11,还包括支撑混料机壳体11的支撑座12,还包括对原料进行混料搅拌的混料机构13,所述支撑座12安装在混料机壳体11中下部,所述PLC控制器3安装在混料机壳体11上,所述混料机构13安装在混料机壳体11内,所述混料机壳体11左侧上方倾斜设有便于原料进入混料机1内的进料口14。

进一步的,所述混料机构13包括混料电机131、支撑架132、搅拌机构133、旋转轴134和转盘135,所述混料电机131安装在混料机壳体11上端中部,且安装在混料机壳体11外,所述旋转轴134设置在混料电机131正下方,且设置在混料机壳体11内,所述旋转轴134上端穿过混料机壳体11与混料电机131同轴连接,所述支撑架132设置在旋转轴134两侧,所述搅拌机构133设置在每个所述支撑架132上,所述转盘135固定设置在旋转轴134底部,所述混料电机131与PLC控制器3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转盘135下方设有混料杆136,多个所述混料杆136以转盘135的轴向为中心周向分布。

进一步的,所述搅拌机构133包括搅拌电机1331、转轴1332和搅拌杆1333,所述搅拌电机1331通过螺栓和螺母安装在支撑架132上,所述转轴1332设置在搅拌电机1331正下方,所述转轴1332与搅拌电机1331同轴连接,所述搅拌杆1333倒U型,所述搅拌杆1333上端与转轴1332下端固定连接,所述搅拌电机1331与PLC控制器3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上料车2包括上料车本体21、上料机构22和控制器23,所述控制器23设置在送料车本体21左侧上,所述上料车本体21右侧设有上料区211,所述上料机构22设置在上料车2的上料区211内,且设置在上料车2左侧,所述上料机构22包括固定座221、螺纹杆222、升降座223和升降电机224,两个所述固定座221上下对称安装在上料区211内,且与上料区211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螺纹杆222竖直安装在上料区211中部,且螺纹杆222上下两端固定安装在固定座221内,所述升降座223可上下移动的套装在螺纹杆222上,所述升降电机224安装在升降座223下端,所述升降电机224与控制器23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升降座223上设有感应固定座221的感应器226,两个所述感应器226上下对称安装在升降座223左侧。

进一步的,所述升降座223右侧设有存储原料的储料缸225,所述储料缸225左侧与升降座223右侧固定连接,所述储料缸225上设有出料口227,所述出料口227安装在储料缸225右侧下部。

进一步的,所述储料缸225与出料口227连接处设有阻挡原料下落的升降块228,还设有控制升降块228上升下降的下料电机229,所述下料电机229设置在出料口227上方,且设置在储料缸右侧,所述升降块228活动安装在下料电机229下方,所述下料电机229控制升降块228的伸展或收缩,所述下料电机229与控制器23连接。

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所公开的技术内容,不需要创造性的劳动就可以对其中的一些技术特征作出一些替换和变形,这些替换和变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