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车库的升降平台升降驱动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18748发布日期:2019-03-02 02:35阅读:267来源:国知局
立体车库的升降平台升降驱动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停车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立体车库的升降平台升降驱动机构。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的保有量也在显著增加,停车难成为有车一族面临的头等难题,随着国家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张,城市用地也越来越紧张,黄金地段寸土寸金,由此导致城市停车位空前紧张,于是立体车库就应运而生。立体车库主要包括在一个立体空间内阵列布置的多个停车位,车辆入库后先停放在升降平台上,升降平台将车辆逐个转移到各停车位中,从而达到节省占地空间的目的。现有的立体车库存在诸多不足,例如升降平台升降过程中稳定性差,容易出现晃动现象,升降机框架稳定性差,结构强度低等问题。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人们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提出了各式各样的解决方案。例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推拉式立体车库[申请号:201720576685.3],由停车位、停车板、升降框架、控制电路构成,停车板横向两侧具有两根停车板抓杆,升降框架底端平台称为横移平台,四根升降支柱构成升降通道,升降通道顶端设有横梁,横梁下方设有定滑轮,卷扬机固定在升降通道外侧的地面上,钢丝绳一端固定在卷扬机上,另一端绕过定滑轮固定在顶端平台上,横移平台的横向两侧设有横移平台缺口,顶端平台的横向两侧设有顶端平台缺口,横移平台上设有四个轮胎固定器,横移平台上还设有推拉导轨。

上述结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现有立体车库用于支撑升降平台的升降机框架稳定性差的问题,但是由于该方案依然存在着:升降平台升降过程中稳定性差,容易出现晃动现象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平台升降过程中稳定性好的立体车库的升降平台升降驱动机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本立体车库的升降平台升降驱动机构,包括外框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框本体由两个竖直且相对设置的矩形外框架体和两个竖直且相对设置的矩形侧外框架体周向合围而成,所述的外框本体内具有竖直设置的滑动通道,所述的滑动通道内滑动设置有和矩形外框架体与矩形侧外框架体内侧相接触的升降平台体,所述的升降平台体的四个角设有具有吊钩孔的升降平台吊钩,所述的升降平台吊钩的吊钩孔分别和牵拉绳一端相连,所述的牵拉绳绕设在外框本体上端周向内侧且位于滑动通道上端的升降平台转盘上,且所述的牵拉绳另一端通过转动设置在外框本体底部的导向轮和平台升降辊筒总成相连。

在上述的立体车库的升降平台升降驱动机构中,所述的矩形侧外框架体下端之间设有两个升降机底纵梁,所述的平台升降辊筒总成设置在两个升降机底纵梁之间。

在上述的立体车库的升降平台升降驱动机构中,所述的平台升降辊筒总成包括两个分别转动设置在两个升降机底纵梁之间的平台升降辊筒体,所述的平台升降辊筒体相互平行设置且所述的牵拉绳端部绕设在平台升降辊筒体上,且所述的平台升降辊筒体之间设有能驱动两个平台升降辊筒体同步且同向转动的平台升降辊筒驱动组件。

在上述的立体车库的升降平台升降驱动机构中,所述的平台升降辊筒驱动组件包括分别设置在两个平台升降辊筒体端部的驱动齿轮,两个驱动齿轮之间设有驱动电机,所述的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上设有电机齿轮,且所述的电机齿轮和两个驱动齿轮中任意一个驱动齿轮直接啮合,两个驱动齿轮中剩余一个驱动齿轮通过过桥齿轮和电机齿轮相连。

在上述的立体车库的升降平台升降驱动机构中,两个升降机底纵梁之间分别设有两根相互平行设置的平台升降辊筒轴,且所述的平台升降辊筒体和驱动齿轮均同轴设置在平台升降辊筒轴上。

在上述的立体车库的升降平台升降驱动机构中,每一个矩形外框架体均包括两个相互平行且对应设置的升降机立柱,两个升降机立柱上端之间以及两个升降机立柱下端之间分别通过水平设置的升降机纵梁相连,所述的升降机纵梁之间设有若干端部分别和升降机立柱侧部相连的升降机中纵梁,每一个矩形侧外框架体均包括两个相互平行且对应设置的升降机侧立柱,所述的升降机侧立柱侧部分别和升降机立柱侧部相连,两个升降机侧立柱之间分别通过若干水平设置的升降机横梁相连,且相邻两个升降机横梁之间设有加固结构。

在上述的立体车库的升降平台升降驱动机构中,所述的加固结构包括若干分别倾斜设置在相邻两个升降机横梁之间的升降机斜拉梁,且相邻升降机横梁之间的升降机斜拉梁倾斜方向相反;所述的升降机斜拉梁依次相连形成连续锯齿波状结构。

在上述的立体车库的升降平台升降驱动机构中,所述的升降机底纵梁设置在两个矩形侧外框架体中位于最下方的升降机横梁之间,且位于最下方的升降机纵梁上侧设有加固纵梁。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立体车库的升降平台升降驱动机构的优点在于:结构简单,外框本体稳定性强,结构牢固,平台升降过程中能始终保持水平,两侧升降幅度一致性高,不易出现倾斜现象,同时升降过程中稳定性强,不易容易出现晃动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平台升降辊筒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外框本体1、矩形外框架体11、升降机立柱111、升降机纵梁112、升降机中纵梁113、升降机底纵梁114、加固纵梁115、矩形侧外框架体12、升降机侧立柱121、升降机横梁122、升降机斜拉梁123、升降平台体2、升降平台吊钩21、吊钩孔211、升降平台转盘22、导向轮23、平台升降辊筒总成3、平台升降辊筒体31、驱动齿轮32、驱动电机33、电机齿轮34、过桥齿轮35、平台升降辊筒轴3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3所示,本立体车库的升降平台升降驱动机构,包括外框本体1,外框本体1由两个竖直且相对设置的矩形外框架体11和两个竖直且相对设置的矩形侧外框架体12周向合围而成,其中,每一个矩形外框架体11均包括两个相互平行且对应设置的升降机立柱111,两个升降机立柱111上端之间以及两个升降机立柱111下端之间分别通过水平设置的升降机纵梁112相连,升降机纵梁112之间设有若干端部分别和升降机立柱111侧部相连的升降机中纵梁113,每一个矩形侧外框架体12均包括两个相互平行且对应设置的升降机侧立柱121,升降机侧立柱121侧部分别和升降机立柱111侧部相连,两个升降机侧立柱121之间分别通过若干水平设置的升降机横梁122相连,且相邻两个升降机横梁122之间设有加固结构。

优选地,这里的加固结构包括若干分别倾斜设置在相邻两个升降机横梁122之间的升降机斜拉梁123,且相邻升降机横梁122之间的升降机斜拉梁123倾斜方向相反;升降机斜拉梁123依次相连形成连续锯齿波状结构。

进一步,外框本体1内具有竖直设置的滑动通道,滑动通道内滑动设置有和矩形外框架体11与矩形侧外框架体12内侧相接触的升降平台体2,升降平台体2的四个角设有具有吊钩孔211的升降平台吊钩21,升降平台吊钩21的吊钩孔211分别和牵拉绳一端相连,牵拉绳绕设在外框本体1上端周向内侧且位于滑动通道上端的升降平台转盘22上,且牵拉绳另一端通过转动设置在外框本体1底部的导向轮23和平台升降辊筒总成3相连。优选地,这里的矩形侧外框架体12下端之间设有两个升降机底纵梁114,平台升降辊筒总成3设置在两个升降机底纵梁114之间。其中,升降机底纵梁114设置在两个矩形侧外框架体12中位于最下方的升降机横梁122之间,且位于最下方的升降机纵梁112上侧设有加固纵梁115。

进一步地,这里的平台升降辊筒总成3包括两个分别转动设置在两个升降机底纵梁114之间的平台升降辊筒体31,平台升降辊筒体31相互平行设置且牵拉绳端部绕设在平台升降辊筒体31上,且平台升降辊筒体31之间设有能驱动两个平台升降辊筒体31同步且同向转动的平台升降辊筒驱动组件。这里的牵拉绳共有四根,两根为一组,每组的两根牵拉绳一端分别和升降平台体2一侧的两个升降平台吊钩21相连,每组的两根牵拉绳另一端绕设在一个平台升降辊筒体31上,每个平台升降辊筒体31上绕设两根牵拉绳,平台升降辊筒驱动组件驱动两个平台升降辊筒体31同步且同向转动从而实现四个牵拉绳卷绕,这样使得升降平台体2始终保持水平,不会出现倾斜现象。

进一步地,这里的平台升降辊筒驱动组件包括分别设置在两个平台升降辊筒体31端部的驱动齿轮32,两个驱动齿轮32之间设有驱动电机33,驱动电机33的输出轴上设有电机齿轮34,且电机齿轮34和两个驱动齿轮32中任意一个驱动齿轮32直接啮合,两个驱动齿轮32中剩余一个驱动齿轮32通过过桥齿轮35和电机齿轮34相连,通过过桥齿轮35实现两个驱动齿轮32的同步同向转动。其中,这里的两个升降机底纵梁114之间分别设有两根相互平行设置的平台升降辊筒轴36,且平台升降辊筒体31和驱动齿轮32均同轴设置在平台升降辊筒轴36上。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外框本体1、矩形外框架体11、升降机立柱111、升降机纵梁112、升降机中纵梁113、升降机底纵梁114、加固纵梁115、矩形侧外框架体12、升降机侧立柱121、升降机横梁122、升降机斜拉梁123、升降平台体2、升降平台吊钩21、吊钩孔211、升降平台转盘22、导向轮23、平台升降辊筒总成3、平台升降辊筒体31、驱动齿轮32、驱动电机33、电机齿轮34、过桥齿轮35、平台升降辊筒轴36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