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车库用坡道出入口结构及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405862发布日期:2020-10-02 08:17阅读:261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车库用坡道出入口结构及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智能停车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车库用坡道出入口结构及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利用轨道交通配线上方空间设置智能停车库已成为缓解城市停车难问题的重要手段。

受控于地面空间有限,该类车库有一种出入口布置形式为:驾驶机动车通过坡道式出入口,下至停车库地面层下车,后续由搬运系统完成停车。由于搬运器搬运时间的控制,早晚高峰时,容易造成车辆需要在坡道上排队等候的情况。

因智能停车库区域属于无人区,而坡道部分由于驾驶员排队等候的原因,属于有人区,界面划分混乱,给消防设计带来较大的干扰。而且需要为完成停车的驾驶员设置出地面的出入口,使用不方便,造价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智能车库用户体验差的问题。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智能车库用坡道出入口结构,包括分别位于智能车库的出口及入口处的坡道,所述坡道为无人区坡道,所述无人区坡道的底端连接有地下无人区水平带,所述无人区坡道顶端连接有有人临停区,所述无人区坡道上安设有斜坡履带,所述地下无人区水平带上安设有水平履带,所述有人临停区上安设有泊车履带,所述泊车履带端部与所述斜坡履带的顶端同步旋转,所述斜坡履带的底端及水平履带同步旋转但不接触。

优选地,所述无人区坡道包括相互独立设置的入口坡道及出口坡道;

所述入口坡道顶端连接有顶端连接有用于停车的入口有人临停区,所述入口坡道的底端连接有用于供机器人抓取入库的入口地下无人区水平带;

所述出口坡道顶端连接有顶端连接有用于取车的出口有人临停区,所述出口坡道的底端连接有用于供机器人放入待取车辆的出口地下无人区水平带。

优选地,所述无人区坡道与所述地下无人区水平带一体化浇筑成型。

优选地,所述斜坡履带、水平履带及泊车履带为一个整体并通过伺服电机驱动。

优选地,所述无人区坡道与所述地下无人区水平带之间设有排水沟。

优选地,所述泊车履带上设有压力传感器。

优选地,所述有人临停区上设有控制泊车履带启停的开关。

优选地,所述智能车库的出口设有多个并列的出口坡道,所述只能车库的入口处设有多个并列的入口坡道。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智能车库用坡道出入口系统,包括中央处理器、车库、搬运器及如前任一项所述的坡道出入口结构,所述中央处理器与所述自动寻迹小车通讯连接,所述搬运器的载物台于可插入车辆的底盘以将车辆托起,并搬运所述车辆于车库与水平履带之间。

优选地,所述水平履带上设有压力传感器,当所述压力传感器检测到有车辆时,所述水平履带旋转一个车位以供搬运器从所述水平履带上取车或放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这种智能车库用坡道出入口结构及系统,包括分别位于智能车库的出口及入口处的无人区坡道,无人区坡道的底端连接有地下无人区水平带,无人区坡道顶端连接有有人临停区,坡道上安设有斜坡履带,地下无人区水平带上安设有水平履带,有人临停区上安设有泊车履带,泊车履带端部与斜坡履带的顶端同步旋转但不接触,斜坡履带的底端及水平履带同步旋转但不接触。驶入有人临停区后,驾驶员离开车辆,由履带将车辆搬运至停车库地面层,再由搬运器完成车辆停放。整个过程无需驾驶员进入地下坡道,有人区、无人区界面划分明确。取车也是同样道理。该方案适用于设置智能停车库的轨道交通地下空间车库出入口处,尤其适用于车库出入口场地条件较为局促的情况。实现坡道范围自动化蓄车,提高存取车效率,优化用户体验。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智能车库用坡道出入口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无人区坡道1,斜坡履带2,地下无人区水平带3,斜坡顶板4,水平履带5,泊车履带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智能车库用坡道出入口结构,包括分别位于智能车库的出口及入口处的坡道,所述坡道为无人区坡道1,所述无人区坡道1的底端连接有地下无人区水平带3,所述无人区坡道1顶端连接有有人临停区,所述无人区坡道1上安设有斜坡履带2,所述地下无人区水平带3上安设有水平履带5,所述有人临停区上安设有泊车履带6,所述泊车履带6端部与所述斜坡履带2的顶端同步旋转,所述斜坡履带2的底端及水平履带5同步旋转但不接触。

由此可知,车主将车完全驶入有人临停区后拉闸停车,不需要将车停的很精确,开至泊车履带6上即可,然后人下车,开启泊车履带6旋转,此时与泊车履带6一边将车送入一起旋转的斜坡履带2上,斜坡履带2同时将车接入,斜坡履带2与泊车履带6靠近对接。然后斜坡履带2将车同样的原理运输至水平履带5上,水平履带5运行一个车位长度后停止,等待吊车将车托运至车库中。

优选的方案,所述无人区坡道1包括相互独立设置的入口坡道及出口坡道;

所述入口坡道顶端连接有顶端连接有用于停车的入口有人临停区,所述入口坡道的底端连接有用于供机器人抓取入库的入口地下无人区水平带;

所述出口坡道顶端连接有顶端连接有用于取车的出口有人临停区,所述出口坡道的底端连接有用于供机器人放入待取车辆的出口地下无人区水平带。

由此可知,一般智能车库为地下停车库,因此智能车库的出入口为坡道。将该坡道设为无人区坡道1,即驾驶员只能开车到达与无人区坡道1顶端连接的有人临停区,或驾驶人从有人临停区将车辆开走。具体的有人临停区的高度为2300mm,斜坡及斜坡上履带厚度为2300mm,斜坡至斜坡顶板4的高度为3000mm,地下高度为5900mm。

当需要停放车辆时,驾驶人驱车将车辆开至入口坡道顶端连接有顶端连接有用于停车的入口有人临停区时,驾驶人下车离开该入口有人临停区,然后开启停车开关,或者入口有人临停区上的感应器感应到人离开了,此时系统开始工作,入口有人临停区上的泊车履带开始旋转,且相应的斜坡履带2及水平履带5也同步旋转,车辆被带入无人区坡道1的斜坡履带2上,然后经过斜坡后再被同步带入到入口地下无人区水平带上的水平履带5,水平履带5检测到车辆来时,比如通过现有的压力传感器或红外线传感器等技术,水平履带5旋转一个车位后停下,然后通过搬运器将车辆从水平履带5上搬运至智能车库上。

当需要取车时,开启系统,搬运器按照编号找到相应的车辆,并将该车辆从智能车库中搬运至出口坡道的底端连接有用于供机器人放入待取车辆的出口地下无人区水平带上。当出口地下无人区水平带上的水平履带5检测到车辆来时,出口有人临停区上的泊车履带6开始旋转,且相应的斜坡履带2及水平履带5也同步旋转,车辆被带入无人区坡道1的斜坡履带2上,然后经过斜坡后再被同步带入到出口有人临停区上的泊车履带6,当出口有人临停区上的泊车履带6检测到车辆到来时,旋转一个车位使得车辆完全驶入出口有人临停区上的泊车履带6并停止,驾驶人便可将车辆开走。

该类出入口由土建结构和履带式坡道组成,每个出入口至少设置一进一出两组坡道,能同时实现自动化泊车。采用履带式坡道出入口,该出入口通过在土建坡道上设置自动运行的履带,实现车辆的搬运。机动车驶入坡道上工作点后,驾驶员离开车辆,由履带将车辆搬运至停车库地面层,再由搬运器完成车辆停放。整个过程无需驾驶员进入地下坡道,有人区、无人区界面划分明确。

此外,无人区坡道1上方安装有斜坡顶板4,有效避免部分外界物体或雨水直接落入斜坡履带2上。

优选的方案,所述无人区坡道1与所述地下无人区水平带一体化浇筑成型。由此可知,无人区坡道1与地下无人区水平带可以一体浇筑成型,也可以分段预制安装,具体根据坡道的大小进行施工。有人临停区与无人区坡道1也可以是一体浇筑成型。无论是否一体浇筑成型,都可以在各个区段上安装各自相应的履带,所有履带可以是一个整体,也可以是单独工作但需要同步旋转,方便车辆的无缝平稳过渡对接。

优选的方案,所述斜坡履带2、水平履带及泊车履带为一个整体并通过伺服电机驱动。由此可知,所有履带为一个整体时,只需要安装一个伺服电机驱动即可,其他地方相应安装从动轮即可。

优选的方案,所述无人区坡道1与所述地下无人区水平带之间设有排水沟。由此可知,当遇到雨雪天气时,无人区坡道1会有水流顺势流下,流下的水通过排水管进入到地下水通道内一起进入到市政污水处理中心。避免水进入到智能车库内。

优选的方案,所述泊车履带上设有压力传感器。通过压力传感器感知是否有车辆进入,是否有人进入到车内或从车内离开了泊车履带,以此判断是否可以启动整个系统了。

优选的方案,所述有人临停区上设有控制泊车履带启停的开关。通过人来进行控制,当将车开至泊车履带上后,下车,然后开启开关,系统工作即可完成自动停车。

优选的方案,所述智能车库的出口设有多个并列的出口坡道,所述只能车库的入口处设有多个并列的入口坡道。由此可知,根据车库的容量大小以及搬运器的吞吐量,可以设置多个出口坡道结构和入口坡道结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智能车库用坡道出入口系统,包括中央处理器、车库、搬运器及如前一项所述的坡道出入口结构,所述中央处理器与所述自动寻迹小车通讯连接,所述搬运器的载物台于可插入车辆的底盘以将车辆托起,并搬运所述车辆于车库与水平履带之间。其中,搬运器为自动循迹小车,或者是吊车机器人。整个系统为无人自动控制系统,中央处理器负责调配任务给搬运器,搬运器便可知道从车库内搬运哪一辆车至出口地下无人区水平带上,然后出口坡道结构开始自动将待取车辆运输至地面;另一方面,搬运器也可以知道什么时候将入口地下无人区水平带上的待停车辆搬运至车库相应编号的位置处停放。

优选的方案,所述水平履带上设有压力传感器,当所述压力传感器检测到有车辆时,所述水平履带旋转一个车位以供搬运器从所述水平履带上取车或放车。由此可知,除了压力传感器,还可以通过激光收发器或者红外线探测器等来进行检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这种智能车库用坡道出入口结构及系统,包括分别位于智能车库的出口及入口处的无人区坡道,无人区坡道的底端连接有地下无人区水平带,无人区坡道顶端连接有有人临停区,坡道上安设有斜坡履带,地下无人区水平带上安设有水平履带,有人临停区上安设有泊车履带,泊车履带端部与斜坡履带的顶端同步旋转但不接触,斜坡履带的底端及水平履带同步旋转但不接触。驶入有人临停区后,驾驶员离开车辆,由履带将车辆搬运至停车库地面层,再由搬运器完成车辆停放。整个过程无需驾驶员进入地下坡道,有人区、无人区界面划分明确。取车也是同样道理。该方案适用于设置智能停车库的轨道交通地下空间车库出入口处,尤其适用于车库出入口场地条件较为局促的情况。实现坡道范围自动化蓄车,提高存取车效率,优化用户体验。

以上例举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举例说明,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的限制,凡是与本实用新型相同或相似的设计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