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循环立体停车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092800发布日期:2021-07-30 18:01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垂直循环立体停车库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立体停车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垂直循环立体停车库。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的迅速普及与发展,汽车数量的快速增长,导致车辆越来越多,能够用于城市停车场的用地越来越少,城市停车位供应严重不足,停车位的需求越来越大,停车难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在中心城区,停车位供需更为紧张。在一些城区的地下车库,为了在有效的空间增加更多的车位数,很多用户安装配置了简易升降式、升降横移式等立体停车库。但是目前所使用简易立体停车库,首先,车位数量设置少,整体效果差,其次,一般都是采用2层2列或3列的方式,由于配置不合理,不能达到停车场空间的最大化利用,并且现在用于支撑和移动车位的支架结构简单,无法灵活的使多数量的车位进行循环移动。

因此,针对上述问题,予以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垂直循环立体停车库,其设有若干车位模块,车位模块之间通过链条进行循环移动,其还设有第一组件、第二组件和第三组件,使得多数量的车位模块可以安装于本发明,不仅使得停车/提车效率高,并且能够达到停车场空间的最大化利用,车位模块通过支架、连接架和底端等设置,具有结构稳定和安全性高等优点。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垂直循环立体停车库,用于立体停放车辆,包括第一组件、第二组件、第三组件和若干车位模块,车位模块位于所述第一组件和所述第二组件之间,所述第一组件和所述第二组件之间通过所述第三组件固定连接,所述车位模块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第三支架、第一连接架、第二连接架、第三连接架、第四连接架和底端,其中:

所述第一组件包括第一支架主体、电机、第一链条和齿轮,所述电机、所述第一链条和所述齿轮均安装于所述第一支架主体;

所述第二组件包括第二支架主体、第二链条、第一导轨、第二导轨和若干滑动装置,所述第二链条、所述第一导轨、所述第二导轨和若干滑动装置均安装于所述第二支架主体;

所述第三组件包括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第三连接杆和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杆固定于所述第一组件和所述第二组件之间,所述第二连接杆固定于所述第一组件和所述第二组件之间,所述第三连接杆固定于所述第一组件和所述第二组件之间,所述连接块与所述第二连接杆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支架位于所述第一支架的一端并且所述第二支架和所述第一支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架位于所述第一支架远离所述第二支架的一端并且所述第三支架和所述第一支架固定连接;

所述底端位于所述第一支架的下方,所述底端通过第一连接架和第二连接架与所述第二支架固定连接,所述底端通过第三连接架和第四连接架与所述第三支架固定连接,所述底端靠近所述第三支架的一侧设有凸块和连接杆。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支架主体包括第一底架和第一链条支架,所述齿轮和所述电机均安装于所述第一底架,所述第一链条安装于所述第一链条支架。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支架主体包括第二底架和第二链条支架,所述第一导轨安装于所述第二底架和所述第二链条支架,所述第二导轨安装于所述第二底架和所述第二链条支架,所述第二链条安装于所述第二链条支架,滑动装置安装于所述第一导轨和所述第二导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滑动装置包括装置主体、滑轮和连接板,所述滑轮和所述连接板均安装于所述装置主体,所述连接板远离所述装置主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链条固定连接,车位模块的所述第二支架(通过连接板)与所述第一链条连接,车位模块通过所述第三支架与所述滑动装置固定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三组件还包括第一拉杆、第二拉杆、第三拉杆和第四拉杆,所述第一拉杆位于所述第二拉杆的上方,所述第三拉杆位于所述第四拉杆的上方;

所述第一拉杆的一端与所述连接块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拉杆远离所述连接块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组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拉杆的一端与所述连接块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拉杆远离所述连接块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组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拉杆的一端与所述连接块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拉杆远离所述连接块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组件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拉杆的一端与所述连接块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拉杆远离所述连接块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组件固定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支架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底端靠近所述第二支架的一侧设有第一连接槽和第二连接槽,所述第一连接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架远离所述第二支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槽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架远离所述第二支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槽固定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三支架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三连接板和第四连接板,所述底端靠近所述第三支架的一侧设有第三连接槽和第四连接槽,所述第三连接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架远离所述第三支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接槽固定连接,所述第四连接架的一端与所述第四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第四连接架远离所述第三支架的一端与所述第四连接槽固定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若干车位模块包括第一车位模块、第二车位模块、第三车位模块、第四车位模块、第五车位模块、第六车位模块、第七车位模块和第八车位模块。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底端平行设置,所述第二支架和所述第三支架均与所述第一支架垂直设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垂直循环立体停车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垂直循环立体停车库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垂直循环立体停车库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垂直循环立体停车库的结构示意图(隐去车位模块)。

图5是本发明的垂直循环立体停车库的第一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垂直循环立体停车库的第二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垂直循环立体停车库的第三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a是本发明的垂直循环立体停车库的滑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b是本发明的垂直循环立体停车库的滑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的垂直循环立体停车库的车位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垂直循环立体停车库的车位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的垂直循环立体停车库的车位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单个)。

图12是本发明的垂直循环立体停车库的车位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包括:100、车位模块;110、第一支架;120、第二支架;121、第一连接板;122、第二连接板;130、第三支架;131、第三连接板;132、第四连接板;140、第一连接架;150、第二连接架;160、第三连接架;170、第四连接架;180、底端;181、凸块;182、连接杆;183、第一连接槽;184、第二连接槽;185、第三连接槽;186、第四连接槽;101、第一车位模块;102、第二车位模块;103、第三车位模块;104、第四车位模块;105、第五车位模块;106、第六车位模块;107、第七车位模块;108、第八车位模块;200、第一组件;210、第一支架主体;220、电机;230、第一链条;240、齿轮;250、第一底架;260、第一链条支架;300、第二组件;310、第二支架主体;320、第二链条;330、第一导轨;340、第二导轨;350、滑动装置;351、装置主体;352、滑轮;353、连接板;360、第二底架;370、第二链条支架;400、第三组件;410、第一连接杆;420、第二连接杆;430、第三连接杆;440、连接块;450、第一拉杆;460、第二拉杆;470、第三拉杆;480、第四拉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发明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发明。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在以下描述中界定的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实施方案、变形方案、改进方案、等同方案以及没有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其他技术方案。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应注意,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电机和齿轮等可被视为现有技术。

优选实施例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垂直循环立体停车库,用于立体停放车辆,包括第一组件200、第二组件300、第三组件400和若干车位模块100,车位模块100位于所述第一组件200和所述第二组件300之间,所述第一组件200和所述第二组件300之间通过所述第三组件400固定连接,所述车位模块100包括第一支架110、第二支架120、第三支架130、第一连接架140、第二连接架150、第三连接架160、第四连接架170和底端180(用于停放车辆),其中:

所述第一组200件包括第一支架主体210、电机220、第一链条230和齿轮240,所述电机220、所述第一链条230和所述齿轮240均安装于所述第一支架主体210(所述电机驱动所述齿轮,从而带动所述第一链条转动);

所述第二组件300包括第二支架主体310、第二链条320、第一导轨330、第二导轨340和若干滑动装置350,所述第二链条320、所述第一导轨330、所述第二导轨340和若干滑动装置350均安装于所述第二支架主体310;

所述第三组件400包括第一连接杆410、第二连接杆420、第三连接杆430和连接块440,所述第一连接杆410固定于所述第一组件200和所述第二组件300之间,所述第二连接杆420固定于所述第一组件200和所述第二组件300之间,所述第三连接杆430固定于所述第一组件200和所述第二组件300之间,所述连接块440与所述第二连接杆420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支架120位于所述第一支架110的一端并且所述第二支架120和所述第一支架110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架130位于所述第一支架110远离所述第二支架120的一端并且所述第三支架130和所述第一支架110固定连接;

所述底端180位于所述第一支架110的下方,所述底端180通过第一连接架140和第二连接架150与所述第二支架120固定连接,所述底端180通过第三连接160架和第四连接架170与所述第三支架130固定连接,所述底端180靠近所述第三支160架的一侧设有凸块181(用于抵住车辆的轮胎)和连接杆182。

具体的是,所述第一支架主体210包括第一底架250和第一链条支架260,所述齿轮240和所述电机220均安装于所述第一底架250,所述第一链条230安装于所述第一链条支架260。

更具体的是,所述第二支架主体310包括第二底架360和第二链条支架370,所述第一导轨330安装于所述第二底架360和所述第二链条支架370,所述第二导轨340安装于所述第二底架360和所述第二链条支架370,所述第二链条320安装于所述第二链条支架370,滑动装置350安装于所述第一导轨330和所述第二导轨340(滑动装置联动车位模块,滑动装置在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之间滑动,使得载有车辆的车位模块可以随着滑动装置而循环转动)。

进一步的是,所述滑动装置350包括装置主体351、滑轮352和连接板353,所述滑轮352和所述连接板353均安装于所述装置主体351,所述连接板353远离所述装置主体351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链条320固定连接,车位模块100的所述第二支架120(通过连接板)与所述第一链条230连接,车位模块100通过所述第三支架130与所述滑动装置350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链条320通过连接板353带动所述滑动装置350移动)。

更进一步的是,所述第三组件400还包括第一拉杆450、第二拉杆460、第三拉杆470和第四拉杆480,所述第一拉杆450位于所述第二拉杆460的上方,所述第三拉杆470位于所述第四拉杆480的上方。

优选的,所述第一拉杆450的一端与所述连接块35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拉杆450远离所述连接块353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组件200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拉杆460的一端与所述连接块353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拉杆460远离所述连接块353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组件200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拉杆470的一端与所述连接块353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拉杆470远离所述连接块353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组件300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拉杆480的一端与所述连接块353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拉杆480远离所述连接块353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组件300固定连接。

具体的是,所述第二支架120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连接板121和第二连接板122,所述底端180靠近所述第二支架120的一侧设有第一连接槽183和第二连接槽184,所述第一连接架140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板12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架140远离所述第二支架120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槽183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架150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板122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架150远离所述第二支架120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槽184固定连接。

更具体的是,所述第三支架130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三连接板131和第四连接板132,所述底端180靠近所述第三支架130的一侧设有第三连接槽185和第四连接槽186,所述第三连接架160的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接板131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架160远离所述第三支架130的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接槽185固定连接,所述第四连接架170的一端与所述第四连接板132固定连接,所述第四连接架170远离所述第三支架130的一端与所述第四连接槽186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是,若干车位模块包括第一车位模块101、第二车位模块102、第三车位模块103、第四车位模块104、第五车位模块105、第六车位模块106、第七车位模块107和第八车位模块108(八个车位模块随着链条可以循环旋转,当最底下的车位模块停了一辆车时,可以通过链条使之旋转上升,然后将没有停车的车位模块旋转移动到最底下,然后继续可以停车,如此循环往复,直到8个车位模块均停有车辆,本发明的车位模块不仅仅限于8个,在技术方案相同的况下可以根据需求设置车位模块的数量,当车主取车也是一样的原理,使停有当前车主的车位模块移动到最底下)。

更进一步的是,所述第一支架110和所述底端180平行设置,所述第二支架120和所述第三支架130均与所述第一支架110垂直设置。

值得一提的是,本发明专利申请涉及的车辆、电机和齿轮等技术特征应被视为现有技术,这些技术特征的具体结构、工作原理以及可能涉及到的控制方式、空间布置方式采用本领域的常规选择即可,不应被视为本发明专利的发明点所在,本发明专利不做进一步具体展开详述。

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