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座椅倾斜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42645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用座椅倾斜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车辆座椅的椅背进行角度调整的车辆用座椅倾斜(seat reclining)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车辆用座椅倾斜装置,如专利文献1所示,具有安装于椅垫侧并固定 了内齿齿轮(32)的下臂(20);安装于椅背侧并固定了齿数比内齿齿轮(32)少的外齿齿轮 (31)的上臂(10);相对于下臂(20)和上臂(10)能够摩擦卡合及解除摩擦接合的一对楔 部件(35、36);配置于一对楔部件(35、36)之间并通常向与楔部件(35、36)的一个摩擦接 合的方向施力的弹簧(37);驱动轴(33),其使一对楔部件(35、36)中的一个克服弹簧(37) 的弹力向解除摩擦接合的方向移动、并经由弹簧(37)使楔部件(35、36)相对于下臂(20) 或上臂(10)旋转。如果驱动轴(33)旋转,则一个楔部件(例如35)克服弹簧弹力而被推 动,进而,经由弹簧,另一个楔部件(例如36)也被推动。于是,楔部件(35、36) —起相对于 下臂(20)或上臂(10)旋转,从而依次使上臂(10)的外齿齿轮(31)相对于下臂(20)的内 齿齿轮(32)的啮合位置移动。由此,根据外齿齿轮(31)与内齿齿轮(32)的齿数差使上臂 (10)相对于下臂(20)转动,从而调整了上臂(10)相对于下臂(20)的角度。
在此,使驱动轴(33)旋转时,驱动轴(33)的旋转转矩以主动侧楔部件(例如35)、 弹簧(37)、从动侧楔部件(例如36)的顺序被传递。从动侧楔部件(例如36)如若被弹簧 (37)推动,便会被夹在固定于内齿齿轮(32)的轴套(34)的内周面与外齿齿轮(31)的圆筒 部(31f)的外周面之间而进行旋转。因此,有时会因齿轮精度和外力等,导致楔部件从轴套 (34)的内周面或圆筒部(31f)的外周面受到的阻力摩擦急剧变化。这种情况下,在从阻力 摩擦解放时,楔部件(例如36)上会发生瞬间的活动(跳动),可能会妨碍对椅背进行平滑 的角度调整。因此,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如下方案,即使橡胶制弹性部件(40)抵接从动 侧楔部件(例如36)来降低从动侧楔部件(例如36)的移动速度,从而抑制从动侧楔部件 发生跳动。 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6-334284 (技术方案1、第0026
0048段)
然而,橡胶制弹性部件并不能充分抑制楔部件的跳动。因此,想到了增加弹性部件 的橡胶硬度。但是,这种情况下,由于弹性部件的挠曲变小将无法对应楔部件的较大的旋转 移动。 此外,担心橡胶制弹性部件存在耐久性不足、因润滑剂、油类而导致橡胶劣化、安 装时受到焊接的热影响等问题,并不实际。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事实而做出,课题为提供能够对椅背进行平滑的角度调整的车辆 用座椅倾斜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技术方案1涉及的发明,具有为了保持在车辆座椅的座垫侧而适当设置的下臂;为了保持在上述车辆座椅的椅背侧而适当设置的上臂;内齿齿轮,其 形成于由上述下臂和上述上臂的任意一个构成的第1臂;外齿齿轮,其形成于由上述下臂 和上述上臂的另一个构成的第2臂,并与上述内齿齿轮啮合、且至少比上述内齿齿轮少1齿 以上;第1和第2楔部件,它们能够相对于上述第1臂进行摩擦接合及解除摩擦接合;弹簧, 其配设于上述第1楔部件与上述第2楔部件之间,并且通常对上述第1和上述第2楔部件 向与上述第1臂摩擦接合的方向施力;驱动轴,其设置有驱动部,该驱动部使上述第1楔部 件和上述第2楔部件的任意一个克服上述弹簧的弹力而向解除上述摩擦接合的方向移动, 并且经由上述弹簧使上述第1和第2楔部件绕上述第1臂的旋转轴线旋转;环部件,其相对 旋转自如地配设在上述第2臂与上述第1及上述第2楔部件之间,并且在上述驱动部旋转 时,该环部件与上述第1和上述第2楔部件的另一个抵接,相对于上述第2臂与上述第1和 上述第2楔部件一起旋转;其中,通过该驱动轴的旋转,上述第1和第2楔部件相对于上述 第1臂旋转,上述环部件绕上述第1臂的上述旋转轴线公转,从而,使上述第2臂相对于上 述第1臂偏心移动,并根据上述内齿齿轮与上述外齿齿轮的齿数差使上述上臂相对于上述 下臂转动。 技术方案2涉及的发明,具有为了保持在车辆座椅的座垫侧而适当的下臂;为了 保持在上述车辆座椅的椅背侧而适当设置的上臂;内齿齿轮,其形成于由上述下臂和上述 上臂的任意一个构成的第1臂;外齿齿轮,其形成于由上述下臂和上述上臂的另一个构成 的第2臂并与上述内齿齿轮啮合、且至少比上述内齿齿轮少1齿以上;第1和第2楔部件, 它们能够相对于上述第2臂摩擦接合及解除摩擦接合;弹簧,其配设于上述第1楔部件与 上述第2楔部件之间,并且通常对上述第1和上述第2楔部件向与上述第2臂摩擦接合的 方向施力;驱动轴,其设置有驱动部,该驱动部使上述第1楔部件和上述第2楔部件的任意 一个克服上述弹簧的弹力而向解除上述摩擦接合的方向移动,并且经由上述弹簧使上述第 1和第2楔部件绕上述第1臂的旋转轴线旋转;环部件,其相对旋转自如地配设在上述第1 臂与上述第1及上述第2楔部件之间,并且在上述驱动部旋转时,该环部件与上述第1和上 述第2楔部件的另一个抵接,并与上述第1和上述第2楔部件一起相对于上述第1臂旋转; 其中,通过该驱动轴的旋转,上述第1和第2楔部件与上述环部件一起相对于上述第1臂旋 转,从而,使上述第2臂相对于上述第1臂偏心移动,并根据上述内齿齿轮与上述外齿齿轮 的齿数差使上述上臂相对于上述下臂转动。 技术方案3涉及的发明,其特征在于,上述环部件具有沿着形成于上述第2臂的圆 筒面的圆筒状滑动接触面,并且,在与该圆筒状滑动接触面背对的一侧具有在径向伸出为 扇形形状的宽幅部,该宽幅部的侧端面为能够与上述第1楔部件和上述第2楔部件的另一 个抵接的抵接面。 技术方案4涉及的发明,其特征在于,上述环部件具有沿着形成于上述第1臂的圆 筒面的圆筒状滑动接触面,并且,在与该圆筒状滑动接触面背离的一侧具有在径向伸出为 扇形形状的宽幅部,该宽幅部的侧端面为能够与上述第1楔部件和上述第2楔部件的另一 个抵接的抵接面。 技术方案5涉及的发明,其特征在于,上述环部件相对于上述第1楔部件和上述第 2楔部件配置于径向外侧。 技术方案6涉及的发明,其特征在于,上述环部件相对于上述第1楔部件和上述第
52楔部件配置于径向内侧。 技术方案7和技术方案8涉及的发明,其特征在于,上述驱动轴具有凸轮部,该凸 轮部自上述驱动轴向扩径方向伸出并且上述第1楔部件或上述第2楔部件能够分别与该凸 轮部的两端面抵接;在(A)和(B)之间具有A《B的关系,其中,(A)为上述凸轮部的一个 上述端面与上述第1楔部件之间的间隙相对于上述驱动轴的中心所成的角度和上述凸轮 部的另一个上述端面与上述第2楔部件之间的间隙相对于上述驱动轴的中心所成的角度 的总和,(B)为上述第l楔部件与上述环部件的上述抵接面的间隙相对于上述环部件的中 心所成的角度和上述第2楔部件与上述环部件的上述抵接面的间隙相对于上述环部件的 中心所成的角度的总和。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1涉及的发明,在由下臂和上臂的另一个构成的第2臂与第1 和第2楔部件之间,相对旋转自如地配设有环部件。在驱动轴旋转时,环部件与上述第l和 第2楔部件中的从动侧楔部件抵接,相对于第2臂旋转。此时,环部件对从动侧楔部件施加 与环部件的负载相应的负荷。因此,即便在旋转过程中存在外力变化或齿轮精度不良所引 起的偏心量的变化(外齿齿轮与内齿齿轮的中心距离的变化),从动侧楔部件的旋转速度 急剧增加,由于环部件成为负载,从动侧楔部件的旋转速度的增加也将受到抑制。因此,能 够防止从动侧楔部件发生急剧的活动(跳动)。因此,能够对椅背进行平滑的角度调整。
此外,环部件为环形形状。因此,无论环部件因旋转而被配置于周向的哪个位置, 都能够对从动侧楔部件施加均匀的负荷。因此,能够有效抑制从动侧楔部件的跳动。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2涉及的发明,在由下臂和上臂的一个构成的第1臂与第1和 第2楔部件之间,相对旋转自如地配设有环部件。在驱动轴旋转时,环部件与上述第l和第 2楔部件中的从动侧楔部件抵接,与第1和第2楔部件一起相对于第1臂旋转。此时,环部 件对从动侧楔部件施加与环部件的负载相应的负荷。因此,即便在旋转过程中存在外力变 化或齿轮精度不良所引起的偏心量的变化,从动侧楔部件的旋转速度急剧增加,由于环部 件成为负载,从动侧楔部件的旋转速度的增加也将受到抑制。因此,能够防止从动侧楔部件 发生急剧的活动(跳动)。因此,能够对椅背进行平滑的角度调整。 此外,无论环部件因旋转而被配置于周向的哪个位置,都能够对从动侧楔部件施 加均匀的负荷。因此,能够有效抑制从动侧楔部件的跳动。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3涉及的发明,环部件具有沿着形成于第2臂的圆筒面的圆筒 状滑动接触面。因此,无论楔部件被配置在周向的哪个位置,环部件都能够均匀地维持相对 于压环的滑动阻力,并能够对楔部件施加与滑动阻力相应的均匀的负荷。此外,环部件的在 径向伸出的扇形宽幅部的侧端面,为能够与第1楔部件和第2楔部件的另一个抵接的抵接 面。因此,宽幅部的侧端面可靠地抵接于从动侧楔部件,能够有效地抑制从动侧楔部件的跳 动。另外,"形成在第2臂的圆筒面"可以是第2臂自身的一部分,也可以是一体固定于第2 臂的部件的部分。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4涉及的发明,环部件具有沿着形成于第1臂的圆筒面的圆筒 状滑动接触面。因此,无论楔部件被配置在周向的哪个位置,环部件都能够均匀地维持相对 于压环的滑动阻力,并能够对楔部件施加与滑动阻力相应的均匀的负荷。此外,环部件的在 径向伸出的扇形宽幅部的侧端面,为能够与第1楔部件和第2楔部件的另一个抵接的抵接 面。因此,宽幅部的侧端面可靠地抵接于从动侧楔部件,能够有效地抑制从动侧楔部件的跳动。另外,"形成在第1臂的圆筒面"可以是第1臂自身的一部分,也可以是一体固定于第1 臂的部件的部分。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5涉及的发明,环部件相对于第1楔部件和第2楔部件配置于 径向外侧,因此,半径大于从动侧楔部件,旋转力矩也增大相应的量。因此,能够更有效地使 从动侧楔部件减速。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6涉及的发明,环部件相对于第1楔部件和第2楔部件配置于 径向内侧,因此,半径小于从动侧楔部件,旋转力矩也减小相应的量。因此,楔部件的减速效 果与配置于径向外侧的情况相比变小,但推动环部件的力减少相应的量便可实现。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7和8涉及的发明,在(A)和(B)之间具有A《B的关系,其中, (A)为凸轮部的一个端面与第l楔部件之间的间隙相对于驱动轴的中心所成的角度和凸轮 部的另一个端面与第2楔部件之间的间隙相对于驱动轴的中心所成的角度的总和,(B)为 第1楔部件与环部件的抵接面的间隙相对于环部件的中心所成的角度和第2楔部件与环部 件的抵接面的间隙相对于环部件的中心所成的角度的总和。因此,在一对楔部件处于以凸 轮部所容许的最大角度分开的状态时,楔部件仅仅接近至与环部件的侧端面之间存在微小 的间隙或者正好与侧端面抵接。因此,能够使楔部件相对于下臂或上臂可靠地摩擦接合。


图1为安装了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用座椅倾斜装置的车辆座椅的侧视 图。 图2为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用座椅倾斜装置的侧视图。 图3为图2的A-A线剖视图。 图4为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用座椅倾斜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5为图3的B-B线剖视图。 图6为用于表示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用座椅倾斜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图5的放 大剖视图。 图7为说明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图5的驱动轴时的、楔部件和环部件的动作的图。 图8为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用座椅倾斜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9为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用座椅倾斜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10为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用座椅倾斜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11为第4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用座椅倾斜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12为第5实施方式涉及的、齿盘、楔部件、环部件、上臂以及驱动轴的分解立体图。 图13为第6实施方式涉及的、齿盘、楔部件、环部件、上臂以及驱动轴的分解立体 图。 符号说明如下 1...齿盘;2...上臂;3...车辆座椅;5...驱动装置;6...驱动轴;7a、7b...楔
部件;8...连动轴;9...弹簧;10...车辆用座椅倾斜装置;11...下臂;12...内齿齿轮; 13...翻边部;17、23...压环;20...椅背;22...外齿齿轮;24...枢轴孔;25...翻边部;
30...座垫;66...凸轮部;71...突起部;75a、75b...环部件;76...宽幅部;76a...端面;77...外周面;78...内周面;79...窄幅部;85...间隙。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车辆用座椅倾斜装置10 相对于座垫30调整椅背20的倾斜角。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车辆座椅3的左右,分别安装有 采用大致对称形的结构的车辆用座椅倾斜装置IO,两个车辆用座椅倾斜装置IO通过后述 的连动轴8连结在一起。 一侧的车辆用座椅倾斜装置10上安装有具有马达51的驱动装置 5,与另一侧的不具备驱动装置的车辆用座椅倾斜装置10连动而动作。以下,以具有驱动装 置5 —侧的车辆用座椅倾斜装置10为主,来说明其结构和动作。 如图1、图2所示,座垫30通过安装孔lla被固定于下臂11。在下臂ll上,通过 两处销lib固定地安装了齿盘1 (第1臂、固定部件)。如图3、图4所示,使齿盘1的大致 中央部分比其一般平面部分下凹,并在其周围与内齿齿轮12—起通过半冲切加工形成了 空间15。空间15的中央部具有轴孔14,并且形成有向空间15的下凹处的开放侧方向上竖 起为筒状的翻边部13。 如图1、图2所示,椅背20通过安装孔2a被固定于上臂2 (第2臂、可动部件)。如 图4所示,使上臂2的大致中央部分以圆形且比一般平面部分突出的方式,并且在其周围通 过半冲切加工形成了外齿齿轮22。上臂2的外齿齿轮22的部分齿(图5的上部)与齿盘 1的内齿齿轮12的部分齿啮合。上臂2的外齿齿轮22的齿数被设定为略小于齿盘1的内 齿齿轮12的齿数。此外,上臂2的突出部的中心部具有枢轴孔24,在枢轴孔24的周围形成 有翻边部25,该翻边部25以向与突出部的突出方向相反一侧竖起的方式形成。压环23形 成与翻边部25的内周面25a形状相同的外周面23b而被压入嵌合在枢轴孔24内,从而被 一体固定于上臂2。 如图6所示,内齿齿轮12和外齿齿轮22通过一对楔部件7a、7b保持啮合。 一对楔 部件7a、7b配置于以下的间隙中,即、在齿盘1上与内齿齿轮12同心地形成的翻边部13的 外周面13a与相对于该外周面13a偏心且在上臂2上与外齿齿轮22同心地形成的压环23 的内周面23a的半径方向间隙中。 一对楔部件7a、7b形成越是双方互相接近的部分其厚度 越厚的楔形形状,并且双方互相接近的一端为壁厚侧端部72,另一端为薄壁侧端部74。楔 部件7a、7b,其内周面70b可与齿盘1的翻边部13的外周面13a抵接,并且外周面70a呈 可与压环23的内周面23a滑动接触的圆弧形。此外,楔部件7a、7b的外周面70a为具有与 环部件75a的窄幅部79的内周面78相同的形状的摩擦面。楔部件7a、7b的内周面70b形 成薄壁侧端部74的附近与翻边部13之间形成微小间隙,随着走向壁厚侧端部72 —侧,与 翻边部13的间隙变窄直至快与其抵接的形状的楔面。而且,在图5示出的例子中,楔部件 7a、7b被配置为覆盖翻边部13的外周面13a的大致半周左右,而且在楔部件7a、7b彼此间 设置有间隙85。在该间隙85中,配设有用于扩展间隙85的弹簧9。如图4所示,弹簧9的 一端91a被卡止于一个楔部件7a的壁厚侧端部72,另一端91b被卡止于另一个楔部件7b 的壁厚侧端部72。 如图4、图5所示,在楔部件7a、7b的外侧,配置有金属制的环部件75a。环部件 75a具有窄幅部79和比窄幅部79在径向内侧伸出的扇形宽幅部76。环部件75a的外周面 77为沿着压环23的圆筒形内周面23a的同心的圆筒形滑动接触面。窄幅部79在周向上厚
8度均匀,窄幅部79的内周面78与外周面77同心。此外,窄幅部79的内周面78具有沿着楔部件7a、7b的外周面70a的形状。宽幅部76的两侧的端面76a为楔部件7a、7b的薄壁侧端部74可抵接的抵接面。 如图3、图4所示,驱动轴6旋转自如地贯穿插入在齿盘1的轴孔14中。在驱动轴6的长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形成有凸轮部66,该凸轮部66具有以径向开放的方式将圆板平面状的一部分切口后的扇形形状。另一方面,在上述2个楔部件7a、7b的端面部形成突起部71,该突起部71比上臂2的翻边部25和压环23的端面向轴向突出。而且,如果驱动轴6向一个方向旋转,则凸轮部66的切口部分的端面66a便与楔部件7a、7b的任意一个的突起部71的端面73抵接,使其克服弹簧9的作用力而以縮小2个楔部件7a、7b的间隙85的方式进行移动。此外,如果驱动轴6向其相反方向旋转,便会使另一个楔部件7a、7b移动,且使其同样以縮小间隙85的方式进行移动。由此,通过构成在楔部件7a、7b的端面部形成突起部71,并且突起部71与切去驱动轴6上的圆板平面状而形成的凸轮部66抵接,从而可以用钢材的塑性加工方法简单地制作出具有凸轮部66的驱动轴6。此外,凸轮部66的一般圆盘平面部具有覆盖楔部件7a、7b的端面部的突起部71之外的端面大小的外径,即便在受到椅背作用的过大负荷,导致对楔部件7a、7b作用大的负荷的情况下,也兼具有防止楔部件7a、7b从规定位置脱离的作用。 如图2、图3所示,驱动轴6在其两端部形成有在轴向具有多个齿槽的细齿部61、65。在下臂11上通过销56a安装有驱动装置5。驱动装置5具有作为驱动源的马达51和由蜗杆(worm gear)53、蜗轮(wormwheel) 54、小齿轮57以及齿轮55形成的减速装置,将马达51的旋转传递给最终阶段的齿轮55。齿轮55在其中心具有与驱动轴6的细齿部65接合的细齿55a。虽然在此未予图示,但马达51构成为能够通过乘坐者操作的开关而自如地正转或反转。 在以上说明中叙述了功能上的构成部件,但为了使倾斜装置10处于组装状态,因此,如图3、图4所示,驱动轴6的齿盘1侧,经由垫圈63将挡圈64卡止于驱动轴6的圆周上的槽,并且在驱动轴6的上臂2侧上安装有具有按住弹簧9的作用的罩81,且该罩81被挡圈62卡止。而且,在对车辆用座椅倾斜装置10施加了过大负荷时,为了防止齿盘1与上臂2的齿的啮合在轴向脱离,分别在上臂2上设置压板21,在齿盘1上设置压板18,以夹持彼此对置的上臂2和齿盘1。 连动轴8的一端嵌合固定于驱动轴6的细齿部61。连动轴8的另一端与驱动轴6的相反侧的细齿接合,将驱动装置5的驱动力传递到安装在座椅另一侧的另一个车辆用座椅倾斜装置10。 接下来,说明车辆用座椅倾斜装置的角度调整动作。首先,如图5、图6所示,在驱动轴6未旋转时,由弹簧9对楔部件7a、7b施加使彼此分开的方向的施力。因此,如果弹簧9使楔部件7a、7b分开,则楔部件7a、7b的内周面70b被有力地推向翻边部13而作为楔面发挥作用。而且,楔部件7a、7b与翻边部13之间的摩擦力起作用,楔部件7a、7b旋转会受到限制。此外,由于楔部件7a、7b被翻边部13向径向外侧推压,因此,外周面70a被有力地推向环部件75a的内周面78。由此,外周面70a作为摩擦面而发挥作用,与环部件75a的窄幅部79摩擦接合。这样,楔部件7a、7b和环部件75a相对于齿盘1的旋转便会受到限制。通过限制该旋转,将上臂2的外齿22与齿盘1的内齿12的啮合保持在规定位置。
在此,如图5、图6所示,驱动轴6的凸轮部66的一个端面66a与楔部件7a的突起 部71的一个端面73之间的间隙,相对驱动轴6的中心a形成角度al。凸轮部66的另一 个端面66a与楔部件7a的突起部71的另一个端面73之间的间隙,相对于中心a形成角度 a2。此外, 一个楔部件7a的薄壁侧端部74与环部件75a的宽幅部76的一个端面76a之间 的间隙,相对环部件75a的中心b形成角度bl。另一个楔部件7b的薄壁侧端部74与宽幅 部76的一个端面76a之间的间隙,相对中心b形成角度b2。角度al和a2的总和A与角度 bl和b2的总和B之间,具有A《B的关系。即,(al+a2)《(bl+b2)的关系成立。因此,如 图6所示,即便2个楔部件7a、7b处于以由凸轮部66的端面66a所容许的最大开口角度打 开的状态时,楔部件7a、7b的薄壁侧端部74也会与环部件75a的宽幅部76的端面76a之 间存在微小间隙而未抵接,或仅仅刚好与端面76a抵接。因此,能够使楔部件7a、7b与齿盘 1的翻边部13有力地摩擦接合。因此,保证保持内齿齿轮12与外齿齿轮22的啮合位置。
接下来,如图2、图3所示,若操作未图示的开关使马达51向一个方向旋转,则旋转 扭矩通过减速装置被传递到驱动轴6。如图7(a)所示,若驱动轴6向一个方向旋转,则凸轮 部66的端面66a便与楔部件7a、7b中主动侧楔部件7a的突起部71的端面73抵接。
于是,如图7(b)所示,主动侧的楔部件7a绕驱动轴6的旋转轴线进行旋转,从而 克服弹簧9的作用力而縮小与从动侧楔部件7b之间的间隙85。由此,基于楔部件7a、7b的 摩擦接合被解除,从而能够移动内齿齿轮12与外齿齿轮22的啮合位置。如果使驱动轴6 进一步旋转,则会进一步减小2个楔部件7a、7b的壁厚侧端部72间的间隙85。此外,由于 椅背受到的负荷与弹簧9的作用力的平衡,根据情况不同,壁厚侧端部72彼此接触。在该 状态下,楔部件7a、7b向与驱动轴6相同的方向绕驱动轴6的旋转轴线旋转。此外,环部件 75a的中心因周向上厚度不同的楔部件7a、7b而位于相对于驱动轴6的旋转轴偏心的位置。 因此,通过旋转楔部件7a、7b,环部件75a绕驱动轴6的旋转轴线进行公转。而且,齿盘l的 内齿齿轮12与翻边部13同心,且其中心a位于驱动轴6的旋转轴线上。此外,由于周向上 厚度不同的楔部件7a、7b介于上臂2的压环23之间,因此,齿盘1的内齿齿轮12的中心a 与上臂2的外齿齿轮22的中心b偏心(图6)。因此,通过环部件75a的公转,上臂2的外 齿齿轮22相对于齿盘1的内齿齿轮12偏心移动。由此,外齿齿轮22与内齿齿轮12的齿 的啮合位置发生移动。 然后,如图7 (c)所示,从动侧楔部件7b的薄壁侧端部74与环部件75a的一个端 面76a抵接。而且,若楔部件7a、7b进一步旋转,则如图7(d)所示,从动侧楔部件7b—边 与端面76a抵接, 一边推动环部件75a。环部件75a —边使其外周面77与固定于上臂的压 环23的内周面23a滑动接触,一边与楔部件7a、7b —起相对于上臂的翻边部13开始旋转。 在图7(b)所示的阶段,环部件75a已经由于楔部件7a、7b的旋转而开始绕驱动轴6的旋转 轴线公转,因此,在该图7(d)所示阶段开始,还施加了旋转运动。如图5所示,在本阶段,外 齿齿轮22相对于内齿齿轮12的中心偏心移动,齿的啮合位置依次移动。于是,驱动轴6每 旋转1周,上臂2相对于齿盘1转动与双方齿数差的角度相当的角度。从而,椅背20相对 于座垫30的角度得到调整。 另外,若通过操作开关使马达51向反方向旋转,则驱动轴6向反方向旋转,楔部件 7a、7b的主从颠倒,楔部件7b为主动侧,而楔部件7a为从动侧。 若通过操作开关使马达停止,则驱动轴6停止旋转。于是,如图7(e)所示,驱动轴的凸轮部66停止旋转。由此,主动侧楔部件7a停止旋转。从动侧楔部件7b在弹簧9的弹 力下,以扩大与主动侧楔部件7a之间的间隙85的方进一步旋转。之后,如图6所示,驱动 轴6反向旋转少许,凸轮部66的端面66a离开主动侧楔部件7a的薄壁侧端部74。在弹簧 9的弹力下,楔部件7a、7b向使间隔85分开的方向移动,并因其外周面70a的楔效果而停 止。由此,内齿齿轮12与外齿齿轮22的啮合位置得到保持,上臂2相对于齿盘1以规定角 度被锁定。 然而,由于旋转过程中外力的变化或齿轮精度不良,存在外齿齿轮22与内齿齿轮 12的中心距离发生变化,从动侧楔部件7b从齿盘1等受到的负荷急剧减小的情况。该情况 下,从动侧楔部件7b的旋转速度将会急剧增加。但是,从动侧楔部件7b的薄壁侧端部74 与环部件75a的宽幅部76的端面76a抵接,从而推动环部件75a。因此,由于环部件75a自 身的负荷以及与压环23之间的滑动阻力,楔部件7b将从环部件23受到负荷。由此,楔部 件7b的旋转速度的急剧增加便受到限制。因此,能够防止从动侧楔部件7b发生急剧活动 (跳动)。因此,能够对椅背进行平滑的角度调整。 此外,环部件75a为环形形状。因此,能够对从动侧楔部件7b施加均匀的负荷。 此外,环部件75a的外周面77与压环23的内周面23a在整个周向滑动接触,滑动接触面积 大。此外,无论环部件75a因旋转而被配置在周向的哪个位置,都能够均匀地维持相对于压 环23的滑动阻力。因此,环部件75a能够稳定地顺畅地滑动旋转,能够对从动侧楔部件7b 稳定地施加与滑动阻力相应的力。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跳动。 此外,环部件75a相对于楔部件7a、7b沿径向外侧配置,因此,半径大于从动侧的 楔部件7b,从而旋转力矩也增大对应的量。此外,环部件75a通过其外周面77与压环23滑 动,因此,与通过内周面78滑动相比,滑动面积大。因此,能够对从动侧楔部件7b施加与滑 动阻力相应大小的力,能够更有效地使其减速。 此外,环部件75a的内周面78具有沿着楔部件7a、7b的外周面70a的形状。因此, 无论楔部件7a、7b被配置在周向的哪个位置,环部件75a都能均匀地维持两者的滑动阻力, 并能够对楔部件75a稳定地施加与滑动阻力相应的力。此外,环部件75a具有向轴向突出 并与从动侧楔部件7b的薄壁侧端部74抵接的端面76a。因此,环部件75a牢固地抵接于从 动侧楔部件7b,从而能够有效抑制从动侧楔部件7b的跳动。 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用座椅倾斜装置,如图8所示,楔部件7a、7b的内周面 70b呈沿着齿盘的翻边部13的外周面13a的形状,外周面70a的薄壁侧端部74 —侧在与 环部件75a之间存在间隙,壁厚侧端部72 —侧具有楔面。因此,在楔部件7a、7b彼此被弹 簧9分开了时,在第1实施方式中,楔部件的内周面70b作为楔面、外周面70a作为摩擦面 发挥作用,与此相对(图6),在第2实施方式中,楔部件7a、7b的外周面70a作为楔面、内周 面70b作为摩擦面发挥作用。由此,驱动轴6未旋转时,楔部件7a、7b被环部件75a的内周 面78有力地按压,从而与翻边部13的外周面13a摩擦接合。由此,形成在齿盘1的内齿齿 轮12与形成在上臂2的外齿齿轮22的啮合位置得到保持。 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用座椅倾斜装置,如图9、图10所示,在环部件75b被配 设在楔部件7a、7b的内侧这点上,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在环部件75b的外周面77,具有 可与楔部件7a、7b的薄壁侧端部74抵接的端面76a的宽幅部76向径向外侧突出。环部件 75b外周面77的窄幅部79的外周面77与楔部件7a、7b的内周面70b滑动接触。环部件75b的整个内周面78与齿盘1的翻边部13的外周面13a滑动接触。楔部件7a、7b的外周 面70a具有与压环23的内周面23a相同的形状。此外,楔部件7a、7b的内周面70b形成如 下的楔面薄壁侧端部74的附近与翻边部13之间形成微小间隙,随着朝向壁厚侧端部72 一侧,与翻边部13的间隙变窄并快要抵接的形状的楔面。因此,在第3实施方式中,与第1 实施方式相同,楔部件7a、7b的外周面70a作为摩擦面、内周面70b作为楔面发挥作用。
在第3实施方式中,若因驱动轴6旋转而使楔部件7a、7b旋转,则环部件75b在宽 幅部76的端面76a被从动侧楔部件7b推压,在内周面78与齿盘1的翻边部13的外周面 13a滑动接触,同时与楔部件7a、7b —起相对于齿盘1旋转。由此,能够使上臂2相对于齿 盘1偏心移动,并根据与内齿齿轮12和外齿齿轮22的齿数差使上臂2相对于下臂1转动。 此外,即便由于转动过程中外力的变化或齿轮精度不良而导致旋转速度急剧增加,由于环 部件75a自身的负荷以及与翻边部13之间的滑动阻力,从动侧楔部件7b的旋转速度的增 加将受到限制。因此,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能够防止从动侧楔部件7b发生急剧活动(跳 动)。 此外,环部件75b相对于楔部件7a、7b配置于径向内侧,因此,半径小于从动侧楔 部件7b,从而旋转力矩也减小相对应的量。因此,使楔部件7b减速的力比配置于径向外侧 时小,但使环部件75b旋转的力减小相对应的量便可实现。因此,能够节约楔部件7a、7b转 动所需的马达的旋转扭矩。 第4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用座椅倾斜装置,如图11所示,楔部件7a、7b的内周面 70b呈沿着环部件75b的外周面77的形状,外周面70a的薄壁侧端部74 —侧具有与环部 件75a之间的间隙,壁厚侧端部72 —侧具有楔面。因此,在楔部件7a、7b彼此被弹簧9分 开了时,在第3实施方式中,楔部件的内周面70b作为楔面、外周面70a作为摩擦面发挥作 用,与此相对,在第4实施方式中,楔部件7a、7b的外周面70a作为楔面、内周面70b作为摩 擦面发挥作用。由此,驱动轴6未旋转时,楔部件7a、7b被环部件75a的内周面78有力地 按压,从而与翻边部13的外周面13a摩擦接合。由此,形成在齿盘1的内齿齿轮12与形成 在上臂2的外齿齿轮22的啮合位置得到保持。 第5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用座椅倾斜装置,如图12所示,在使齿盘1的环部件75b 旋转的面17a具有大于上臂2的翻边部25的开口方面、以及环部件75b具有向径外侧突出 的幅宽部76方面,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本实施方式的其他构成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根据第5实施方式,在楔部件7a、7b与上臂2之间配设了环部件75b。因此,即便 从动侧楔部件7b的旋转速度因齿轮精度或受到外力而急剧增加,旋转速度的增加也会被 环部件75b的负荷以及与翻边部25的滑动阻力限制。因此,能够抑制楔部件跳动。
第6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用座椅倾斜装置,如图13所示,在使齿盘1的环部件75b 旋转的面17a具有大于上臂2的翻边部25的开口方面、以及环部件75b具有向径外侧突出 的幅宽部76方面,与第3实施方式不同。齿盘1和上臂2的构成与第5实施方式相同。
根据第6实施方式,在楔部件7a、7b与齿盘1之间配设了环部件75b。因此,即便 从动侧楔部件7b的旋转速度因齿轮精度或受到外力而急剧增加,旋转速度的增加也会被 环部件75b的负荷以及与翻边部25的滑动阻力限制。因此,能够抑制楔部件跳动。
此外,在上述第1至第6实施方式中,具有外齿的上臂相对于具有内齿的齿盘偏心 移动。但是,上臂具有内齿并被保持于椅背,这样,便可以相对于具有外齿且被保持于椅垫
12的齿盘偏心移动。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 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记载的本发明的主题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形。作为本发明的特 征之处在于,具有保持在车辆座椅的座垫侧的相应的下臂;保持在上述车辆座椅的椅背 侧的相应的上臂;形成在由上述下臂和上述上臂的任意一个构成的第1臂的内齿齿轮;形 成在由上述下臂和上述上臂的另一个构成的第2臂、并与上述内齿齿轮啮合的、至少比上 述内齿齿轮少1齿以上的外齿齿轮;能够相对于上述第1臂和第2臂的任意一个摩擦接合 并解除摩擦接合的第1和第2楔部件;配设于上述第1楔部件与上述第2楔部件之间,并且 通常对上述第1和第2楔部件向与上述第1臂和上述第2臂的任意一个摩擦接合的方向施 力的弹簧;设置有驱动部的驱动轴,该驱动部克服上述弹簧的弹力而使上述第1楔部件与 上述第2楔部件的任意一个向解除上述摩擦接合的方向移动,并且经由上述弹簧使上述第 1和第2楔部件绕上述第1臂的旋转轴线旋转;环部件,其相对旋转自如地配设在上述第1 臂及上述第2臂的另一个与上述第1和上述第2楔部件之间,并且在上述驱动部旋转时,与 上述第1及上述第2楔部件的另一个抵接,与上述第1和上述第2楔部件一起相对于上述 第1臂和上述第2臂的另一个旋转。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涉及的车辆用座椅倾斜装置,对车辆座椅的椅背进行角度调整,尤其适用 于需要对椅背进行平滑的角度调整的情况。
权利要求
一种车辆用座椅倾斜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为了保持在车辆座椅的座垫侧而适当设置的下臂;为了保持在上述车辆座椅的椅背侧而适当设置的上臂;内齿齿轮,其形成于由上述下臂和上述上臂的任意一个构成的第1臂;外齿齿轮,其形成于由上述下臂和上述上臂的另一个构成的第2臂,并与上述内齿齿轮啮合,且至少比上述内齿齿轮少1齿以上;第1和第2楔部件,它们能够相对于上述第1臂进行摩擦接合及解除摩擦接合;弹簧,其配设于上述第1楔部件与上述第2楔部件之间,并且通常对上述第1和上述第2楔部件向与上述第1臂摩擦接合的方向施力;驱动轴,其设置有驱动部,该驱动部使上述第1楔部件和上述第2楔部件的任意一个克服上述弹簧的弹力而向解除上述摩擦接合的方向移动,并且经由上述弹簧使上述第1和第2楔部件绕上述第1臂的旋转轴线旋转;环部件,其相对旋转自如地配设在上述第2臂与上述第1及上述第2楔部件之间,并且在上述驱动部旋转时,该环部件与上述第1及上述第2楔部件的另一个抵接,并与上述第1和上述第2楔部件一起相对于上述第2臂旋转,通过该驱动轴的旋转,上述第1和第2楔部件相对于上述第1臂旋转,上述环部件绕上述第1臂的上述旋转轴线公转,从而,使上述第2臂相对于上述第1臂偏心移动,并根据上述内齿齿轮与上述外齿齿轮的齿数差使上述上臂相对于上述下臂转动。
2. —种车辆用座椅倾斜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为了保持在车辆座椅的座垫侧而适当设置的下臂;为了保持在上述车辆座椅的椅背侧而适当设置的上臂;内齿齿轮,其形成于由上述下臂和上述上臂的任意一个构成的第1臂;外齿齿轮,其形成于由上述下臂和上述上臂的另一个构成的第2臂,并与上述内齿齿轮啮合,且至少比上述内齿齿轮少1齿以上;第1和第2楔部件,它们能够相对于上述第2臂进行摩擦接合及解除摩擦接合;弹簧,其配设于上述第1楔部件与上述第2楔部件之间,并且通常对上述第1和上述第2楔部件向与上述第2臂摩擦接合的方向施力;驱动轴,其设置有驱动部,该驱动部使上述第1楔部件和上述第2楔部件的任意一个克服上述弹簧的弹力而向解除上述摩擦接合的方向移动,并且经由上述弹簧使上述第1和第2楔部件绕上述第1臂的旋转轴线旋转;环部件,其相对旋转自由地配设在上述第1臂与上述第1及上述第2楔部件之间,并且在上述驱动部旋转时,该环部件与上述第1和上述第2楔部件的另一个抵接,并与上述第1和上述第2楔部件一起相对于上述第1臂旋转,通过该驱动轴的旋转,上述第1和第2楔部件与上述环部件一起相对于上述第1臂旋转,从而,使上述第2臂相对于上述第1臂偏心移动,并根据上述内齿齿轮与上述外齿齿轮的齿数差使上述上臂相对于上述下臂转动。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倾斜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环部件具有沿着形成于上述第2臂的圆筒面的圆筒状滑动接触面,并且,在与该圆筒状滑动接触面背对的一侧具有在径向伸出为扇形形状的宽幅部;该宽幅部的侧端面为能够与上述第1楔部件和上述第2楔部件的另一个抵接的抵接面。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倾斜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环部件具有沿着形成于上述第l臂的圆筒面的圆筒状滑动接触面,并且,在与该圆筒状滑动接触面背对的一侧具有在径向伸出为扇形形状的宽幅部;该宽幅部的侧端面为能够与上述第1楔部件和上述第2楔部件的另一个抵接的抵接面。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倾斜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环部件相对于上述第1楔部件和上述第2楔部件配置于径向外侧。
6.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倾斜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环部件相对于上述第1楔部件和上述第2楔部件配置于径向内侧。
7.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倾斜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驱动轴具有凸轮部,该凸轮部自上述驱动轴向扩径方向伸出并且上述第1楔部件或上述第2楔部件能够分别与该凸轮部的两端面抵接,在(A)和(B)之间具有A《B的关系,其中,(A) 为上述凸轮部的一个上述端面与上述第l楔部件之间的间隙相对于上述驱动轴的中心所成的角度和上述凸轮部的另一个上述端面与上述第2楔部件之间的间隙相对于上述驱动轴的中心所成的角度的总和,(B) 为上述第1楔部件与上述环部件的上述抵接面的间隙相对于上述环部件的中心所成的角度和上述第2楔部件与上述环部件的上述抵接面的间隙相对于上述环部件的中心所成的角度的总和。
8.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倾斜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驱动轴具有凸轮部,该凸轮部自上述驱动轴向扩径方向伸出并且上述第1楔部件或上述第2楔部件能够分别与该凸轮部的两端面抵接,在(A)和(B)之间具有A《B的关系,其中,(A) 为上述凸轮部的一个上述端面与上述第l楔部件之间的间隙相对于上述驱动轴的中心所成的角度和上述凸轮部的另一个上述端面与上述第2楔部件之间的间隙相对于上述驱动轴的中心所成的角度的总和,(B) 为上述第1楔部件与上述环部件的上述抵接面的间隙相对于上述环部件的中心所成的角度和上述第2楔部件与上述环部件的上述抵接面的间隙相对于上述环部件的中心所成的角度的总和。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对椅背进行平滑的角度调整的车辆用座椅倾斜装置。具有形成在固定于下臂的齿盘1的内齿齿轮12;形成在上臂2且与内齿齿轮啮合的、至少比内齿齿轮少1齿以上的外齿齿轮22;相对于齿盘或上臂能够摩擦接合及解除摩擦接合的楔部件7a、7b;配设于楔部件之间并对楔部件向与齿盘和上臂的任意一个摩擦接合的方向施力的弹簧9;以将楔部件的任意一个向解除摩擦接合的方向推压的方式进行旋转的驱动轴6;环部件75a,其相对旋转自如地配设于齿盘和上臂的任意一个与楔部件之间,并且在旋转轴旋转时,以相对于齿盘和上臂的另一个进行旋转的方式与楔部件一起旋转。
文档编号A47C1/025GK101720193SQ20088002154
公开日2010年6月2日 申请日期2008年9月25日 优先权日2007年9月27日
发明者伊东定夫 申请人: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